老年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合集下载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21年版)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021年版)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概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来源于成熟B细胞的侵袭性肿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占到全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5%。

具有很大的异质性,2016年WHO分类中列出了下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o非特指型▪生发中心B细胞亚型▪活化B细胞亚型▪无法分类o富T/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o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o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o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o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o EB病毒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o慢性炎症相关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还存在交界性的淋巴瘤亚型:●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伴有MYC 和BCL2和/或BCL6重组,及高级别淋巴瘤非特指性。

●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类型,介于DLBCL 和经典霍奇金淋巴瘤。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一) 临床表现1. 症状:淋巴结(累及淋巴结)或结外(累及淋巴系统外的器官或组织)症状:任何淋巴结外部位都可能累及。

患者通常出现进行性快速肿大无痛性肿物,颈部或腹部多见,大多数患者首次就诊时即为疾病晚期;真正的局部孤立性疾病不常见。

淋巴结外累及根据累及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症状,常见的有: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骨骼。

也可以在肝脏、肺、肾脏或膀胱等罕见部位发生。

可以出现疾病或治疗相关的肿瘤溶解综合征,是肿瘤细胞内容物自发释放或由于化疗反应而释放到血液中,引起电解质和代谢失衡,伴有进行性系统性毒性症状、心律失常、多器官衰竭、癫痫发作和死亡。

2. 体格检查:可触及相应部位淋巴结肿大(通常在颈部、腋窝或腹股沟);发热(>38℃);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B症状;定义为6个月内体重减轻10%);肝大;脾大。

3.病理学检查:确诊DLBCL,需要进行病灶部位的活检,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淋巴结或结外组织获得标本。

并对肿瘤进行显微镜下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确定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并进行分类:1)免疫组化: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GCB)、非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non GCB)鉴定;C-MYC、BCL-2、BCL-6表达水平;Ki-67以及EBER结果2)FISH检查:应该对所有DLBCL患者进行双/三打击淋巴瘤检查,处于医疗资源节约的目的,临床针对C-MYC表达≥40%或Ki-67≥90%的患者需完善MYC、BCL-2、BCL-6的FISH检查4.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分类计数可用于初步评估骨髓功能;血清乳酸脱氢酶;肝肾功能评估;HIV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测;监测尿酸水平,发现肿瘤溶解综合征。

全面又实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药物方案用法汇总

全面又实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药物方案用法汇总

全面又实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药物方案用法汇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是一种常见且恶性程度较高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

治疗DLBCL的方法包括化疗、免疫疗法和放疗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治疗方法以及常用的药物方案用法。

1.化疗:化疗是DLBCL的首选治疗方法,通常采用R-CHOP方案(Rituximab, 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 Vincristine, Prednisone)。

其用法如下:Rituximab(利妥昔单抗):该药物为针对B细胞表面抗原CD20的单克隆抗体。

剂量通常为375mg/m²,静脉滴注,每21天重复一次治疗,一共6-8个周期。

Cyclophosphamide(环磷酰胺):剂量通常为750mg/m²,静脉滴注,与其他药物同日给药。

Doxorubicin(多柔比星):剂量通常为50mg/m²,静脉滴注,与其他药物同日给药。

Vincristine(长春碱):剂量通常为 1.4mg/m²(最大不超过2mg),静脉滴注,与其他药物同日给药。

Prednisone(泼尼松):剂量一般为100mg/次,口服,每日一次,连续5天。

2.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DLBCL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常用的药物为利妥昔单抗,其治疗剂量和用法已在上述R-CHOP方案中介绍。

3.放射疗法:放射疗法通常用来治疗DLBCL的局部病灶,如骨髓和CNS(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具体用法和剂量需根据患者情况和个体化治疗计划来确定。

此外,对于无法耐受R-CHOP方案的患者,还可以尝试其他方案,如:R-EPOCH方案(Rituximab, Etoposide, Prednisone, Vincristine, 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用法和剂量类似于R-CHOP方案,但Etoposide(依托泊苷)替代了R-CHOP中的Cyclophosphamide。

子宫体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子宫体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子宫体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患者,女性,78岁。

绝经30余年,近1月来出现下腹部坠胀就诊。

发病以来,无明显腹痛,无肛门坠胀感,无阴道流血。

入院检查,下腹部MRI:子宫底部肿瘤,考虑肉瘤可能,并两侧髂血管旁及腹膜后(肾门下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前方)多发淋巴结转移,以左侧髂血管旁明显,并至左侧肾盂、肾盏扩张积水。

下腹部CT:盆腔肿块。

妇科检查:老年性外阴,阴道畅,宫颈光滑,附件因患者肥胖触诊不清,可触及一肿块,约7cm*8cm,无压痛。

入院后行广泛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术中见子宫中位,增大如孕7周大小,活动度差;右侧卵巢增大约6*6*5cm,活动度差,表面凹凸不平;左侧附件增大约5*6*6cm大小,活动度差,表面凹凸不平。

双侧附件均与子宫致密粘连成团块,肿块与肠曲盆底粘连并侵犯左侧输尿管。

患者外周血、骨髓涂片均正常。

肝脾未见异常,胸部X片未见异常。

全身无淋巴结肿大。

病理检查:大体标本:全子宫13*7*9cm,宫颈长3cm,子宫内膜厚0.1cm,内膜光滑。

子宫体部距内膜0.5cm可见巨大结节性肿块,大小6.7*4*5cm,与子宫肌层界不清,向子宫底部膨胀性生长(图1);左侧附件粘连,共大小 3.5*2.5*1.5cm,表面见多个小结节状突起,可见部分输卵管2*1.2cm,伞端开放,切面灰白结节与卵巢及输卵管界不清,质地嫩;右侧输卵管6cm*0.5cm,距输卵管0.5cm处见一多结节肿物,大小6.5*4*3cm,切面灰白质嫩,与卵巢组织界不清。

右侧宫旁可见两个小结节,直径1-1.5cm,左侧宫颈一结节4.3*3*2cm,与宫颈肌层界不清,未突破宫颈浆膜,宫颈内膜光滑,所有结节切面均为灰白色,质地嫩。

另送左髂总动脉灰红色组织3*2*1.5cm,右腹主动脉旁灰红色组织4*3*1.5cm。

镜检:各结节肿瘤形态特点相似。

瘤细胞弥漫性分布,细胞大小较一致,中等偏大,核圆形、椭圆形,泡状核,染色质粗,部分细胞可见多个核仁,靠近核膜,核膜厚。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概述-核医学专业网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概述-核医学专业网

应用PET(PET/CT) 对DLBCL进行分期不疗效评估
• Mikhaeel等 报道75例DLBCL戒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患 者治疗中使用PET-CT评估的结果,治疗方案为R-CHOP戒CHOP。
• 治疗2~3个疗程后应用PET评估,其中PET检查阴性者近90%于完成 治疗后保持无病生存状态,而52例阳性者中只有15例最终获得无病 生存。 (Leuk Lymphoma,2009,50:1931-1936)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概述
• 作为一种侵袭性NHL,DLBCL的自然病程相对较短,但一定比例 的患者可以在接受恰当治疗后得到治愈。既往,DLBCL的治疗以 化疗为主,患者在接受包含蒽环类药物的联合化疗后,约1/3患 者生存期在5年以上。利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方案的出现迚一步 将DLBCL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
应用PET(PET/CT) 对DLBCL进行分期不疗效评估
• 由于PET戒PET-CT能够准确的区分治疗后影像学上残留肿块是肿瘤组织还是坏 死、纤维化所致,PET戒PET-CT已成为完成一线治疗后淋巴瘤患者再分期和判 定疗效的最佳手殌。
• 多个临床研究均得出类似结果,对于DLBCL患者完成治疗后的PET阴性预测值高 达85% ~100%。因此2007年国际统一标准化项目(IHP)制订的DLBCL疗效判定 标准中,取消了原有的“不确定的完全缓解(CRu)”这一概念,采用PET检查结 果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迚展(PD)。
• 建议对于侵袭性NHL患者完成治疗后3~8周应进行PET检查,以评估疗效和再分 期(J Clin Oncol,2007,25:579-586 )。
疗效评价标准(含PET/CT):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不治疗指南(2013年版)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标准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标准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标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该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和临床表现。

本文将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1. 病理学特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或外部淋巴组织中存在大量异常的B细胞。

该病的病理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弥漫性生长模式:肿瘤细胞在淋巴结或其他组织中弥漫分布,没有明显的结节形成。

(2)大细胞形态特征:肿瘤细胞体积较大,核染色质呈绒毛状,核仁明显,胞浆丰富。

(3)核分裂象:肿瘤细胞中常见核分裂象,反映其高度增殖活性。

2. 免疫表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在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常见免疫标记物有以下几个:(1)CD20:阳性表达率高达90%以上,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异性标记。

(2)CD79a:阳性表达率高,也是本病的特异性标记。

(3)CD3:常见阴性,可以与外周T细胞淋巴瘤鉴别。

(4)CD10和BCL6:阳性表达率较高,提示较好的预后。

(5)Ki-67:高表达与肿瘤的生长活跃程度有关。

3. 分子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变异在引起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其中,Bcl-6、c-Myc和Bcl-2等基因异常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克隆性IgH基因重排也是该病的常见遗传学异常。

4. 临床表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可包括以下症状和体征:(1)肿块或肿大淋巴结:常见的首发表现是局部淋巴结肿大、无痛。

(2)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消瘦等,提示疾病进展和系统性受累。

(3)其他表现:肝脾肿大、黄疸、骨髓受累等。

5. 诊断标准根据以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临床表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标准为:(1)病理学特征:存在弥漫性生长模式、大细胞形态和核分裂象。

(2)免疫表型:CD20和CD79a阳性,CD3阴性。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在西方国家约占NHL30-40%,我国约占50%。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和临床特征将DLBCL分为3大类,即非特指型(DLBCL-NOS)、特殊亚型和独立疾病。

目前依据基因表达谱(GEP),DLBCL至少可被分为3个分子亚型,包括GCB亚型、ABC亚型和PMBL型。

其中GCB亚型预后明显优于ABC亚型。

另外,DLBCL还具有多种基因表达亚型,包括MCD亚型、BN2亚型、N1亚型和EZB亚型。

MCD亚型主要包括MYD88L265P和CD79B共突变,BN2亚型主要包括BCL6融合和NOTCH2突变,N1亚型主要包括NOTCH1突变,EZB亚型主要包括EZH2突变和BCL2易位。

这些亚型的预后表现不同,其中MCD和N1亚型主要为起源于ABC的病例,EZB亚型主要为起源于GCB的病例,BN2亚型在起源于ABC、GCB和不能分类的病例中均占有一定比例。

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

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
型: 6例 肿瘤 细胞 均表 达 P A x . 5 、 MU M. 1 ,并见散 在分布 的 C D 3 0阳性 细胞 ,5例 C D 2 0 、 C D 7 9 c t 、 L MP 1阳性 ,
K i . 6 7肿 瘤细胞 阳性 率为 8 0 % ~9 5 %。原位 杂交 : 6 例 肿瘤 细胞均表 达 E B E R。4例 随访 3~3 4个月 。 其中3 例在 6个 月 内死亡 , 1 例 随访 3 4个 月无瘤 生存 。结论 : E B V 阳性 D L B C L有 其独特 的形 态 学及 免 疫表型特 征。 可发 生 于免 疫功能正 常的年轻 患者 . 预后 差。 关键 词 淋 巴瘤 ,大 B细胞 ,弥漫性 ; E B V; 免 疫表型

弥漫性 大 B细胞 淋 巴瘤 ( D L B C L ) 是最常见 的 检 测 肿 瘤 细 胞 C D 3 、 M U M . 1 、 C D 3 0 、 E M A、 A L K 、 6、 C D2 0 CD7 9 a P AX. 5、 C D6 8 Ki . 6 7 L MP 一 1 B细胞淋 巴瘤 。它是一组异质性疾病 , 老年性 E B V CD5 阳性 D L B C L是 D L B C L的一个新亚型 , 其特点为年 等 表 达 。所 用试 剂 购 自北 京 中杉 生 物技 术 有 限 公 龄大 于 5 0岁 , 好发 于结外 部位 , 肿 瘤 由片状 分布 司。具体操作步骤参照试剂使用说 明书 。 的大 B细胞 组 成 , 预后 差 …。 最 近少 数研 究报 道 [ 2 - 6 1 1 . 2 . 2 原 位 杂 交 方 法 原 位 杂 交 法 检 测 病 变 组 E B V阳性 D L B C L可发 生于 免疫功 能正 常 的年 轻 织 内 E B E R表 达 情 况 。所 用 试 剂 为 E B E R D I G 人, 其病理特点及生物学行为与老年人的一致 。因 o l i g o p r o b e s I S H k i t( P a n P a t h , A ms t e r d a m, t h e 此. 有必要加大病例深入研究 E B V阳性 D L B C L临 N e t h e r l a n d s ) 。 具体操作步骤参照试剂使用说 明书 。 床病理特点及分子遗传学特点 。为 D L B C L 分型提 1 . 3 结 果 判 断 C D 3 、 C D 5 6 、 C D 2 0 、 C D 7 9 a 、 E M A 供 依据 。 以细 胞 膜 呈 棕 黄 色 者 为 阳性 细胞 , MU M一 1 、 P A X . 1 资 料 与 方 法 5 、 K i 一 6 7 、 E B E R细 胞核 内出现棕 黄色颗 粒者 为 阳 1 . 1 一般 资料 收集 2 0 0 9年 1 月至 2 0 1 2年 6月 性细胞 , C D 3 0和 L M P . 1以 细胞 膜 和 ( 或) 高 尔 基 区 间广 西 壮 族 自治 区人 民医 院诊 治 的 9例 E B V 阳性 出现 棕 黄 色 颗 粒 者 为 阳性 细胞 。肿 瘤 细 胞 阳性 者 D L B C L病例资料 。其中 占同期非霍奇金淋 巴瘤 的 为 阳性病例 。 1 . 6 %( 9 / 5 6 1 ) , 占同 期 D L B C L的 4 . 3 %( 9 / 2 0 8 ) , 其 2 结果 中有完整临床和病理 资料 的 6 例 。男 3 例 ,女 3 2 . 1 临床特 点 发生部位 : 2例为淋 巴结 , 3例位 例; 年龄 2 4~8 1 岁, 中位年龄 5 3 岁, 2例年龄小 于 于结外 , 1 例淋巴结及结外 同时受累。 病程 2~6 个 3 0 岁, 占同期 E B V阳性 D L B C L的 2 2 . 2 %。标本均 月。2 例乳酸脱氢酶升高 , 2 例伴发热 。临床分期 : 经4 %中性 甲醛 固定 , 石蜡 包 埋 。 I 期2 例, Ⅱ 期 2例 , Ⅲ和Ⅳ期各 1 例。 6 例血常规 1 . 2 方 法 各 项 指 标 均 在 正 常 范 围 内 .无 骨 髓 累及 , HI V 阴 性 。见 表 1 。 1 . 2 . 1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2 . 2 形态学特点 6 例均为多形型 ,肿瘤细胞多 形, 核 呈 圆形 、 肾形 、 马靴 型 或 不 规 则 形 , 染 色 质 颗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5 7 2 5 . 2 0 1 3 . 1 5 . 0 3 9 粒状 , 核仁明显 , 核膜厚 , 核分裂像多 , 核居中或偏 基 金 项 目 : 广 西 壮 族 自治 区 卫 生 厅 科 研 课 题 ( 编号 : 位, 胞质多 , 淡染或 弱嗜碱性 , 核呈 肾形 或马靴 型 Z 2 0 1 0 2 3 7 ) 的细胞核偏位 , 近核处有一胞质红染 区 , 似 间变性 作者单 位 : 5 3 0 0 2 1 南宁市 ,广 西壮 族 自治区人 民医 院病理 大细胞淋巴瘤 的特征性细胞 ( 图1 ) , 部分细胞体积 科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临床病理学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生物学行为的复杂多样,还表现为治疗反应的不一致以及预后的差异性。

本文就近年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相关研究作一系统性回顾。

标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形态学;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预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B-cell lymphoma,DLBCL)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s,NHL)的31%~34%,在亚洲国家一般大于40%,是NHL中最常见的一个亚型。

2008年WHO将DLBCL定义为一类弥漫生长的B细胞性淋巴瘤,瘤细胞核大于或等于正常吞噬细胞核,或大于正常淋巴细胞的2倍[1]。

DLBCL在临床特征、侵袭部位、组织形态学、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本研究着重从临床、免疫、分子遗传学等方面,对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工作及进展进行综述。

1病因学DLBCL的病因尚不清楚,大多數为原发,也可从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滤泡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某些霍奇金淋巴瘤等发展和转化而来,这种转化可能与一些染色体结构改变有关。

DLBCL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缺陷以及自身免疫有关。

EB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等感染与DLBCL的发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2011年5月第十二届全国淋巴瘤学术大会肯定了我国近年来恶性淋巴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与环境污染和食品添加剂之间具有密切关系[2]。

2流行性病学与临床特征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发病最多的一型,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可见于儿童,男性比女性稍多。

DLBCL临床上以迅速增大的无痛性肿块为典型表现,部分患者可有发热、体重减轻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 (月)
专业资料,仅供医药卫生专业人士
2
Kwak JY. Korean J Intern Med 2012; 27:369-377.
参考
3
确定高危DLBCL的临床、形态和生物学特点
• The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IPI) • Age •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 Myc breaks,DH and Triple Hits • Morphologic subtype
• 利妥昔单抗的加入显著延长了3年OS(42% vs 77%; P<0.001),GCBDLBCL和非GCB-DLBCL的患者都有OS获益
1.0
1.0
0.8
0.8
OS OS
0.6
0.6
0.4
0.4
0.2
P<0.001 0.0
0
2
4
6
8
10
时间 (年)
GCB
R-CHOP CHOP
P值
0.2
P<0.001 0.0
BCL2+/MYC+不同方案生存曲线
1.0
0.8
0.6
p<0.0005
0.4
0.2
HD, n=6 P, n=4 R-CHOP, n=11 CHOP, n=23
R, rituximab; HD,大剂量化疗伴或不伴干细胞移植; P, palliative.
0.0 0
2
4
6
8
10
12
累积存活 (年)
R-CHOP具有改善BCL2/MYC淋巴瘤生存获益的趋势,但因接受R-CHOP人数 较少,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
老年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
DLBCL是一组异质性很强的疾病
• DLBCL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长期转归存在很大差异
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首次治疗后缓解结果 (基于GELA)
1.0
0.8
0.6
无复发 晚期复发
PR 早期复发 无效
生存率
0.40.200 12 24 36 48 60 72 84 96 108
治疗
入院后持续高热,最高体温40.2℃
R-EPOCH方案(2013-6-2)
美罗华:
600mg d1
依托泊苷 450mg
长春地辛 4.2mg
吡喃阿霉素 90mg
96小时持续静滴
强的松
100mg d1-5
环磷酰胺 1.2g d5
15
化疗第三天体温正常
化疗后第9天:WBC 0.4×109/L, PLT 28×109/L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EBER+/CD30-
淋巴结,右侧胸腔积液 • 腹部CT: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
12
13
14
淋巴结活检
• 右颈部淋巴结活检: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 免疫组化:CD20+、CD79a+++、Pax-5+、Bcl-2+、
CD30+、CD10-、Bcl-6-、Mum-1+++,Ki-67 80%。 符合非生发中心型(non-GCB) • 骨髓细胞学和活检病理学: 正常 • 最后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non-GCB型,IIIB 期,IPI高中危组
• 入组了GELA 98-5、GELA 05-1(NCT00135499)、ECOG4494、BCCA、 MINT、HOVON-46(NCT00028717)等12个研究的2451例患者进行分析
治疗组 r-CHOP (n=347) c-CHOP (n=289) e-CHOP (n=878)
所有患者
4年OS (95% CI)
• 难治性DLBCL的定义 ▫ 诱导治疗后病灶大小减小<50% ▫ 诱导治疗后出现新病灶
1.Guglielmi C, et al. J Clin Oncol 1998; 16:3264-3269. 专业资料,仅供医药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2.Friedberg JW.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11;2011:498-505.
21
EBV-VCA IgG + EBV-VCA IgM – EBNA-1 IgG + EBV-EA IgG + EBV-DNA -
提示EBV激活
22
2008 WHO分类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NOS
T-cell/histiocyte-rich large B-cell lymphoma Primary DLBCL of the CNS Primary cutaneous DLBCL, leg type EBV-positive DLBCL of the elderly ( 全部DLBCL的8-10%) DLBCL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inflammation

环磷酰胺 1.0g d1

0.8g d8

楷莱
40mg d1,d8

长春地辛 4mg d1,d8

强的松
100mg d1-14
18
化疗后体温正常 颈部和腹股沟淋巴结明显缩小 LDH降至正常(190u/L) 化疗后血常规最低值:WB 0.6×109/L, PLT 62×109/L 缓解时间10天,造血未完全恢复前再次发热和淋巴结肿大 放弃治疗
29
30
31
秘鲁病例 2002-2009年间共199例DLBCL,其中28例EBV阳性
EBV-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of the elderly:A case series from Peru. Am. J. Hematol. 86:663–667, 2011
1792例DLBCL病人中,96例为EBV阳性 同时选择107例年龄大于40岁的EBV阴性作为对照
Age-Related EBV-Associated B-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Constitute a Distinct Clinicopathologic Group: A Study of 96 Patients. Clin Cancer Res 2007;13(17):5124
0
2
4
6
8
10
时间 (年)
non-GCB R-CHOP CHOP P值
3年OS
85%
52% < 0.001
3年OS
Fu K, et al. J Clin Oncol 2008; 26:4587-4594.
专业资料,仅供医药卫生专业人士 参考
69%
33% < 0.001
6
7
R-CHOP vs CHOP治疗Double-Hit淋巴瘤
23
定义:
(1) age older than 50 years (2) no clinical and/or laboratory evidence of immunodeficiency (3) diffuse large cell morphology with positive expression of
4
专业资料,仅供医药卫生专业人士
BSalolloesd,G2,0e1t1a,l.1B1l7o:o7d0. 72001-170Ju7n830;117(26):7070-8.
参考
5
R-CHOP治疗不同IPI评分DLBCL患者
• IPI评分系统有效的区分了不同预后结果的患者 • 利妥昔单抗治疗各IPI预后风险患者的生存都显著高于无利妥昔单
49% (42-56%)
IPI中高危
4年OS (95% CI)
68% (57-77%)
48% (37-58%)
40% (31-48%)
IPI高危
4年OS (95% CI)
45% (34-55%)
26% (17-37%)
24% (15-35%)
R-CHOP治疗的患者为r-CHOP组,其研究对照CHOP治疗的患者为c-CHOP组,其他研究都在利妥昔单抗前时代,这些患者 为e-CHOP组
9
病例介绍
• 患者男,53岁 • 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半年,发热二周入院 • 现病史 • 2012年12月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 • 2013年1月外院行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为淋巴
结炎,经中西药结合治疗,颈部淋巴结暂时缩 小,但一月后再次增大 • 2013年4月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发热,盗汗
10
抗治疗,即使是预后不良的患者也有生存获益,P<0.0001
r-CHOP组
c-CHOP组
e-CHOP组
Salles G, et al. Blood. 2011 Jun 30;117(26):7070-8.
专业资料,仅供医药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利妥昔单抗显著改善GCB和非GCB-DLBCL患者的生存
• 一项回顾性分析了243例DLBCL患者,其中131例接受R-CHOP治疗,112 例接受CHOP治疗,患者按照GCB以及非GCB分层进行生存评估
69% (64-74%)
55% (49-61%)
59% (55-62%)
年龄>60岁
67% 73% 47%
IPI低危
4年OS (95% CI)
85% (75-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