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香港电影

合集下载

香港电影的类型与风格

香港电影的类型与风格

香港电影的类型与风格香港电影作为世界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类型和多样化的风格,深受全球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本文将探讨香港电影的类型和风格,以展示其独特之处。

1. 动作片香港电影以其精彩的动作场面和精心设计的打斗技巧而闻名于世。

动作片通常拥有紧凑的剧情,充满了激烈的追逐、格斗和爆破场面。

这些电影以动作明星如李小龙、成龙和甄子丹等的惊人表演为特色。

2. 武侠片武侠片是香港电影的另一个重要类型,它们汲取了中国武术小说和传统武术的元素。

这些电影常常将英雄主义、武术技艺和浪漫的爱情故事相结合,营造出独特的古代武侠氛围。

《倩女幽魂》和《东邪西毒》等影片是香港武侠片的典型代表。

3. 喜剧片香港电影喜剧片以其幽默搞笑的风格而备受观众欢迎。

这些电影常常以滑稽可笑的情节和角色为特色,给观众带来欢乐和轻松的观影体验。

喜剧演员周星驰的作品如《喜剧之王》和《唐伯虎点秋香》等是香港喜剧片的经典之作。

4. 驚悚片香港电影的鬼怪和恐怖题材的电影作品被称为“驚悚片”。

这些电影通过恐怖的情节和惊人的视觉效果,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氛围。

《奇门遁甲》和《见鬼》等电影展现了香港惊悚片的独特风格。

5. 爱情片香港电影的爱情片以浪漫的故事情节和感人的表演而著称。

这些电影常常强调爱情的复杂性和观众与角色之间的情感共鸣。

《喜欢你》和《春光乍泄》等电影以其深情的故事情节和真挚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6. 社会题材片香港电影还涵盖了丰富的社会题材,如犯罪、黑帮和家庭关系等。

这些电影以真实、紧迫和讽刺的方式探讨了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

《无间道》和《让子弹飞》等影片以其聪明的剧情设置和深入的社会观察而受到赞誉。

香港电影以其多元的类型和风格,展现了独特的创作力和艺术表达。

无论是动作片的激烈场面,还是武侠片和喜剧片的幽默感,香港电影都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观影体验。

通过不断创新和突破,香港电影业将继续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发光发热。

香港老电影大全

香港老电影大全

香港老电影大全香港电影发展历史悠久,深受观众喜爱。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香港电影业一直屹立于亚洲乃至世界电影舞台的前沿。

众多优秀的电影制作人、导演、演员和剧作家在香港电影业中涌现,他们创作了一系列经典的香港老电影。

本篇文档将向您介绍香港老电影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一、黄金时代:艺术与商业并重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香港电影进入了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工业化发展,拥有了完备的电影制作体系和一流的制作技术。

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层出不穷,香港电影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1. 动作片的鼻祖:《精武门》《精武门》是香港功夫片的开创之作,由李小龙主演与导演。

这部电影以其紧凑的故事情节、精良的动作场面和真实的打斗方式赢得了观众的青睐,并被当作是动作片的经典之作。

《精武门》的问世标志着香港功夫片的崛起,也为以后的动作片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爱情片代表作:《梅兰芳》《梅兰芳》是一部以京剧大师梅兰芳为题材的电影,由徐克导演执导,孙红雷、谢霆锋等主演。

电影通过展现梅兰芳优秀的京剧艺术并融入现代元素,深情描绘了他的一生,打动了观众的心。

《梅兰芳》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入人心的情感触动,成为香港爱情片的经典之作。

二、港式喜剧:无厘头的幽默港式喜剧是香港电影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无厘头的表演方式而闻名于世。

这些喜剧片以逗人发笑的剧情、卖弄的动作和出色的演员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1. 四大天王的合作:《逃学威龙》系列《逃学威龙》系列电影是港式喜剧的经典之作,由周星驰导演和主演。

该系列以校园生活为背景,通过荒唐的故事情节和搞笑的演员表演,呈现了一系列的喜剧场面。

周星驰与其他三位“四大天王”——郭富城、罗文和吴孟达的合作,使得《逃学威龙》系列电影成为香港喜剧电影中的经典佳作。

2. 饶舌喜剧:《唐伯虎点秋香》《唐伯虎点秋香》是一部以古装片和喜剧为主题的电影,由李力持导演,周星驰与巩俐主演。

影片以明朝时期著名状元唐伯虎和美女秋香之间的故事为基础,通过包含饶舌部分的歌舞表演和搞笑情节,展现了唐伯虎的机智与幽默。

如云流水 香港动作片风格

如云流水 香港动作片风格

如云流水香港动作片风格一、香港电影自诞生以来形成的充满本土气息的关注人、引导人的人文理念,应该是“港味”的首要体现。

上世纪30至60年代,以传统粤语片为代表,凸显出了香港电影“关注现实、关注草根、导人向善”人文特色。

60年代后期。

这些影片中,无论是商业类型或是文艺类型,关注草根一族的生存状况,揶揄小人物的不良习俗,嘲讽为富不仁,同情普罗大众,惩恶扬善,行侠仗义特别是义薄云天的兄弟情谊等是其本土特色人文理念所显现出的诸多层面。

二、类型化路线是“港味”的第二种表现形态。

香港电影历来注重商业化和世俗化的气质,与类型观念十分吻合,因此香港电影和类型电影具有天然的“缘分”。

商业电影的运作是要在“标准化”与“变异化”之间取得平衡。

三、从题材挖掘到表现形式均达到了一种极致化程度,是香港电影中“港味”所体现出的第三大美学特色。

体现出一种局部被掏空然后再进行放大的表现。

这种极致性使香港电影集夸张与浪漫、煽情与纵乐、嬉闹与愚昧、血腥与怪诞甚至粗俗与失控于一体。

《纽约时报》影评人对香港早期功夫片的评述:“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对此大卫·波德维尔谈到:“那些张狂的娱人作品,其实都包含出色的创意与匠心独运的技艺,是香港给全球文化最大的贡献。

最佳的港片,不仅是娱乐大众的商品,更载满可喜的艺术技巧。

”这种电影叙事中细节的极致化,似一场视觉盛宴,使香港电影获得了极寒的观赏价值,也成为香港电影在娱乐精神引导下所取得的重要的美学财富。

四、香港电影产业中优生态的创作链,是其“港味”的第四种体现形态。

具体表现为香港电影的创作过程是由娱乐而细节,由细节而故事,由故事而意念,因此创作中强调能够带来娱乐的细节与噱头是主要的,而所谓的意念表达则基本处于最次要的地位。

故此,香港电影形成了注重细节、节奏较快、噱头密集、追求情节吸引力的风格特色,成为“港味”最具标志性的体现之一。

香港电影观后感

香港电影观后感

香港电影观后感香港电影一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彩的表现著称于世。

作为华语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深受观众喜爱。

近年来,我有幸观看了几部精彩的香港电影,每一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触动和感悟。

首先,我想谈谈《无间道》这部电影。

该片由刘伟强和麦兆辉联合执导,以黑帮为背景,讲述了两个身份相反但命运交织在一起的警察和卧底的故事。

电影以精彩的剧情引发了我对正义与邪恶、忠诚与背叛等道德问题的思考。

同时,影片采用了紧张刺激的画面语言和冷静深沉的配乐,为观众营造了一种严肃而紧张的氛围。

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得观众置身于电影的世界中无法自拔。

另一部我要提到的电影是《In the Mood for Love》。

这部作品由王家卫执导,讲述了两个邻居之间的禁忌爱情故事。

电影以精美的画面和深情的描绘展示了香港上世纪60年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故事中,男女主角不得不克制自己的感情,将情感埋藏在心底。

这种克制和忍耐又引发了我对现实世界中的种种压抑和禁锢的思考。

影片中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悠扬的旋律让观众更好地融入电影情节当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还有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香港电影是《投名状》。

这是一部讲述武侠故事的电影,由张国荣主演。

影片通过华丽的武打场面和悲壮的情感线展现了侠义精神和忠诚的价值。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护了自己的信仰和誓言。

观影过程中,我不仅被电影中精心设计的动作场景所震撼,还被主人公的坚定意志所感动。

他敢于面对困难,勇于迎接挑战,这种精神正是现实世界中所需要的。

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扣人心弦的剧情和深入人心的主题,给观众提供了一种触动灵魂的体验。

通过香港电影,我体验到了情感的迸发和思想的启迪。

香港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表达,它带给我无穷的思考和启发。

总结起来,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彩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称赞和喜爱。

《无间道》、《In the Mood for Love》和《投名状》等电影通过精彩的剧情、美丽的画面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电影《无间道》解读

电影《无间道》解读

电影无间道解读电影《无间道》——人性的挣扎与救赎《无间道》是一部香港电影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剧情上扣人心弦,更通过深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而引人深思。

本文将结合影片中的情节和角色塑造,对电影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观后感的表达。

一、剧情分析《无间道》以香港黑帮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警察卧底与一名潜伏在黑帮中警察的故事。

两个身份对立的人,被迫在黑暗中相互斗争,同时也面临着内心的挣扎和救赎。

整个故事紧凑而扣人心弦,充满了悬疑、紧张和冲突。

二、角色塑造1.陈永仁(卧底警察):陈永仁是一个忠诚正直的警察,他为了完成任务不惜一切代价。

他在黑帮中潜伏多年,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

他的角色形象展现了一个警察的职业精神和对正义的追求。

2.刘健明(潜伏在黑帮中的警察):刘健明是另一个身份对立的关键人物,他原本是一名警察,但因为种种原因选择加入黑帮。

他的内心一直被矛盾所困扰,一方面他渴望回归警察队伍,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继续为黑帮效力。

他的角色形象展现了一个人在困境中挣扎和追求救赎的过程。

三、人性的挣扎与救赎《无间道》通过陈永仁和刘健明这两个关键角色的塑造,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挣扎。

他们在黑暗中生存,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他们的内心不断被撕裂和折磨。

然而,正是这种挣扎使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开始寻求救赎的机会。

四、主题思考《无间道》所揭示的主题是人性的复杂性和救赎的可能性。

无论是陈永仁还是刘健明,他们都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最终找到了救赎的机会。

这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让人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但只要我们愿意反思和改变,就有机会获得救赎。

《无间道》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不仅在剧情上扣人心弦,更通过深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而引发观众的思考。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挣扎与救赎的可能性,也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无论是陈永仁还是刘健明,他们都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勇敢面对过去的错误,并追求真正的救赎。

浅析香港黑帮电影基本叙事模式

浅析香港黑帮电影基本叙事模式

浅析香港黑帮电影基本叙事模式【摘要】香港黑帮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模式而闻名。

文章将从介绍香港黑帮电影和叙事模式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主要角色的设定、家族之间的争斗、道德困境的展现、暴力和犯罪的描绘,以及复仇和背叛的情节。

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香港黑帮电影独特的叙事风格。

文章最后将总结香港黑帮电影叙事模式的特点,探讨其对电影风格和影响力的意义,以及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香港黑帮电影以其独具魅力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成为影视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香港黑帮电影、叙事模式、主要角色、家族争斗、道德困境、暴力和犯罪、复仇和背叛、特点、风格、影响力、发展趋势1. 引言1.1 介绍香港黑帮电影香港黑帮电影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电影类型,深受观众喜爱。

这类电影常常以香港黑帮和犯罪为主题,通过展现黑帮的生活和斗争,吸引观众的注意。

香港黑帮电影的题材广泛,包括黑帮首领的权力斗争、家族间的恩怨、以及谋杀、背叛等暴力场面。

这些元素使得香港黑帮电影充满了紧张、刺激和犯罪氛围,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

香港黑帮电影制作精良,演员演技出色,场景设置恰到好处,给人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感受。

香港黑帮电影也常常展现黑帮中人的情感和道德困境,让人在观影中产生共鸣。

香港黑帮电影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是一种让人着迷的电影类型。

1.2 探讨叙事模式的重要性在香港黑帮电影中,叙事模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叙事模式不仅是影片故事情节发展的框架,更是影片风格和氛围的关键元素。

通过对叙事模式的设定和运用,电影制作人能够更好地引导观众进入电影的世界,深入了解故事背后的人物和情感。

叙事模式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通过对主要角色的设定,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从而更深入地参与到故事情节中。

家族之间的争斗、道德困境的展现、暴力和犯罪的描绘,以及复仇和背叛的情节等元素,都需要通过合理的叙事模式来呈现,才能够更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从香港怀旧电影探析新港片时代下的本土意识

从香港怀旧电影探析新港片时代下的本土意识

从香港怀旧电影探析新港片时代下的本土意识
近年来,香港电影出现了“新港片”时代,这一时期的电影除
了结合了当代的技术手段,更加关注香港本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而在这场风潮中,怀旧电影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在新港片的创作中,一些电影人通过将戏剧性地展现早期香港
生活和文化,强调香港的本土意识来创作。

这类作品常常会用方言、显著的社会背景和传统习俗等元素来体现香港的街头文化和社会状况。

例如,电影《大导归来》(2017)通过展现电影工业的发展及
早期电影人身处香港坑腰草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浓重的本土意识。

此外,另一类怀旧电影通过回溯香港历史时期,为观众在宽广
的历史长河中找寻情感共鸣。

例如,《一念无明》(2016)就展现
了1967年左右发生的火车劫案,呈现出那个时代(五十年代和六十
年代)香港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状态。

这种类型的电影常常强调
香港本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通过对历史片段的挖掘来传递本土意识。

总体来说,怀旧电影在新港片时代下仍然保留着独特的地位。

通过创造丰富而贴切的情节描绘,它们不仅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当
代香港的现状,也让本土文化和历史传承得以在影艺中不断繁荣、
不断发展。

香港电影的叙事结构与故事讲述

香港电影的叙事结构与故事讲述

香港电影的叙事结构与故事讲述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故事讲述方式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崭露头角。

从早期的无声电影到现代的商业电影,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创造力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兴趣。

本文将探讨香港电影的叙事结构和故事讲述方法,并分析其在电影制作中的重要性。

一、香港电影的叙事结构香港电影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通过闪回和前瞻等手法来打破传统的时间顺序。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赋予了电影更大的张力和悬念,使观众产生更强烈的参与感。

此外,香港电影还善于运用多线叙事的结构,即通过多个平行的故事线索来展现不同的视角和故事情节。

这种叙事方式使故事更加丰富多样,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二、香港电影的故事讲述香港电影注重叙事的节奏和节制,善于运用紧凑而快节奏的剪辑手法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通过剪辑的紧凑性,香港电影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引出故事的关键情节,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紧张感和兴奋感。

与此同时,香港电影还注重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

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香港电影都注重对角色的细腻描绘和丰富心理的展示,让观众能够真正产生共鸣。

通过情感的表达,香港电影在故事讲述中增加了更多的情感层次,使故事更加生动和感人。

三、香港电影的重要性香港电影不仅在技术上具有突出的表现,更因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故事讲述方式而受到世界范围内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香港电影通过打破传统的叙事方式,从而在全球电影市场上树立了独特的地位。

其次,香港电影的叙事结构和故事讲述方法不仅令影片更具观赏性,也有助于传递深刻的主题和观念。

通过多线叙事和非线性结构,香港电影能够更好地展现复杂的情感和思想,把更多的人文关怀融入到故事中。

最后,香港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也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

香港电影代表了华人电影的一部分,通过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故事讲述方式,将华人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香港电影的成功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结:香港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故事讲述方式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屋漏逢夜雨,香港本地媒体出现“毒手”,以 抹黑、炒作、写臭艺人,隐善扬假恶做卖点, 哪个新人初露头角马上用“毒笔”棒打,令新 人未站稳已被破坏形象,吓怕外地娱乐商,不 敢起用香港艺人。如果有良心的传媒多些,未 必能扭转残局,但起码是个有力的支持。
香港电视业人才青黄不接直接给电影断了血现在香港电影明 星,基本都是从电视台出来的,尤其是tvb。拍了一定的电视 剧积攒人气后转入大荧幕,这成了男演员成明的基本套路, 这里面最后一个从tvb走出来的就是古天乐,而现在乐都是40 多了。一般的电影人男一号都是30多、40岁,这种男人最高 峰的年纪,但现在很多香港电影人、明星再过都是50岁上下 了,都是做人家老爸的年纪了,还要再图上厚厚的粉跟20多 岁的姑娘谈恋爱。现在tvb男演员中还没有一个真的可以找出 来做男一号的,林峰虽然也演过一些电影,但都是配角,个 人也没有票房号召力。
80后男演员去哪了
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没落都是有预兆和原因的, 这个道理同样也适应在娱乐圈,都说没有永远都红 的明星,再当红的明星也总有陨落无光的时候,而 明星又是撑起娱乐圈的主要支柱。
现在看一部电影主演不是“伟仔”、“华仔”、“辉仔”等,近 年来上映的30多部港产警匪片,也几乎是铁三角“轮流坐庄”。
有导演认为,“人才断层”是演艺圈不可违背的规律,任 何时代和地域,都有这样的情况。大牌导演固定的班底与 市场导向的双重作用下,很多演员轮不上主演,成了他们 眼前的困境。近年来港产电影的“演员格局”如果是大制 作,就“影帝全上”,比如《无间道》系。而王家卫的电 影,男主角基本是梁朝伟。周星驰的电影,现在多是用内 地演员了。杜琪峰偏爱用刘德华、刘青云、古天乐、任达 华。
对于观众抱怨的“老面孔”,“铁三角”之中的 张家辉是这样解释的,“如果不找我们演,投资方 就会赔钱!”一直都有培养新人习惯的导演王晶也 解释,当红的人,每个年代都是有固定人数的, “演员也有甲乙丙丁之分,制片人为了保证票房, 只会用最当红的那批演员,这点是不会改变的。而 且演员的成长,需要时间来验证。”
50后香港顶梁柱 洪金宝
50后香港顶梁柱 成龙
50后香港顶梁柱 周润发
50后香港顶梁柱 任达华
50后香港顶梁柱 梁家辉
而60后是现在整个男演员群体中人数最多的,他们现 在仍然活跃在荧幕上,更是影片的实力担当,也是票 房的主要来源,这里面以刘德华1961年(三次金像奖 影帝),黄秋生1961年(二次金像奖影帝),张学友 1961年,吴镇宇1961年,周星驰1962年,梁朝伟是 1962年(四次金像奖影帝),李连杰1963年,甄子 丹1963年,刘青云1964年(二次金像奖影帝),郭 富城是1965年,黎明1966年,张家辉1967年(二次 金像奖影帝)为主。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古天乐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吴彦祖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陈奕迅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谢霆锋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陈冠希Biblioteka 70后香港电影力量 余文乐
香港本土文化电影逐渐消失 集体北上内地电影市场活跃以后,主因是有 了合拍片制度后,香港导演为迁就内地庞大市场、尤其是北方市场而弃 港产片的特色。内地市场分南方和北方,南方地近香港,文化背景相近; 北方则以普通话为主,对香港文化不太了解。不少香港无人不识的视帝 视后在北方并无人气,南北市场不接轨,所以地道的香港文化、俚语会 令北方观众一头雾水。为了整个内地市场,香港导演唯有自绝皇牌杀招, 结果在合拍片初期的揣摩阶段,作品变得不伦不类,口碑票房不济,令 人质疑香港制作水准。内地的电影制作又已成熟起来,票房动辄上亿, 香港制作地位动摇。加上,港星接拍内地电影初期,因普通话不灵光, 增加制作时间和成本,内地明星又纷纷上位,压缩港星生存空间。香港 市场萎缩,娱乐公司都不愿投资在新人身上,更将发展阵地转到内地, 半放弃本地市场。香港本土媒体的恶意炒作 抹黑打压
香港青年电影人注重得奖多过票房 王晶表示:“香港演员北上内地发展不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主 要原因,不止是演员,就连中青年导演也是有这个问题。现 在有的年轻导演太看重拿奖,所以避开拍摄商业片,这也有 弊端。”
香港国际影展就曾公布出由参展商买家投票选出的最具票 房价值的香港男女演员,男演员中,刘青云、张家辉、古 天乐都名列前茅。对于这样的状况,由演员转型当导演的 冯德伦就表示,港产片“选角套路”跟市场有最直接的关 系,“如果观众就愿意掏钱看这几个明星主演的戏,那也 没法子。”而且没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就不能保证电影卖 座,收不回成本,也意味着没有人愿意投资,作为电影工 业化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演员的价值有无可替代性。大牌 演员大牌导演形成特定组合 都是“老+老”
THANKS
QIDUGUOGU O
导演尔冬升就说:“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演员是吴彦祖、陈奕 迅,但像余文乐和陈冠希这一代,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角 色也很受限制。”而曾令香港电影引以为傲的警匪片,如今 已形成男演员界的“铁三角”,刘青云、张家辉、古天乐轮 流坐庄,两人主演就叫“双雄电影”,三人齐发便称“三核 时代”,现在这里面又加上了梁家辉和郭富城的“寒战”一 派。
60后香港电影顶梁柱 黎明
60后香港电影顶梁柱 张家辉
70后的现状和60后差不多,由于更为年轻一些,所以拍摄的影 片较60后也多一些,也是影片实力和票房的主要保障,这里面 主要以古天乐1970年,吴彦祖1974年,陈奕迅1974年为代表。 而作为现在最应该担起真个香港影坛的80、90后年轻演员则出 现了断档,除了谢霆锋1980年,陈冠希1980年(虽然这位已经 自毁前程了),余文乐1981年这三位,大家现在能叫出名字的 男演员基本是没有的,现在本该是他们演绎的黄金年龄,可是 真正靠自己担任主演的电影还是不多,要么是几个人拼盘合演, 要么就是大绿叶,就算是主演也多以小成本或文艺爱情片为主, 机会还是不多这也是造成现在香港影坛没落的主要原因——没 有机会和空间。
香港中生代演员断层现象严重,已然成为不争的 事实,影评人文隽曾说,“香港电影缺少接班 人。”在香港男演员中,50后的现在基本都是半 退休状态,要么是退居幕后,要么只是单纯的以 客串为主,还能带来一定的票房,这里面以洪金 宝1952年(二次金像奖影帝),成龙1954年,周 润发1955年(三次金像奖影帝),任达华1955年, 梁家辉1958年(四次金像奖影帝)为主。
60后香港电影顶梁柱 刘德华
60后香港电影顶梁柱 黄秋生
60后香港电影顶梁柱 张学友
60后香港电影顶梁柱 吴镇宇
60后香港电影顶梁柱 周星驰
60后香港电影顶梁柱 梁朝伟
60后香港电影顶梁柱 李连杰
60后香港电影顶梁柱 甄子丹
60后香港电影顶梁柱 刘青云
60后香港电影顶梁柱 郭富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