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附答案讲解
高中语文试题-必背篇目(侍坐 阿房宫 六国论答案版) (1)

《阿房宫赋》1.【2024陕西西安高三期末】《阿房宫赋》中,从“取”和“用”两方面来写秦因奢靡丧失民心的两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2024辽宁锦州高三期末】“赋”体之文多铺采摘文,善用夸张,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覆压三百余里”;来表现阿房宫的规模宏大,占地极广;以“用之如泥沙”来谴责统治者对搜刮的财物毫不珍惜视为尘泥。
3.【2024浙江一模】《阿房宫赋》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开篇即以蒙太奇手法暗示秦人以庞大的资源耗费建造奢华阿房宫:“蜀山兀,阿房出”。
4.【2024河北唐山高三期末】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足以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是“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5.【2024山西晋城高三期末】《红楼梦》中,用“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描写权贵之家的豪富奢侈之气。
《阿房宫赋》中也有与之相近的句子“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6.【2024上海静安一模】《阿房宫赋》《六国论》都是针砭时弊的名篇,杜牧认为六国和秦国灭亡原因是统治者骄奢淫逸不能“各爱其人”(注:这个考法全国卷目前还没有,全国卷基本都是考整句),《六国论》阐发六国破灭原因是“弊在赂秦”。
7.【2024天津高三期末】游览西安,面对阿房宫纪念遗址,不觉想起《阿房宫赋》文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结,警醒后人切勿重蹈秦人覆辙。
8.【2024云南昆明一模】《项羽本纪》写到项羽引兵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阿房宫赋》中“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9.【2024陕西一模】杜牧《阿房宫赋》中,用“弃掷逦迤”一句写秦将珍宝到处丢弃,尽显其“奢”,而用“奈何取之尽锱铢”一句感叹其掠夺的“贪”,为后文写“族秦者秦也”蓄势。
10.【2024湖南长沙高三阶段】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述阿房宫的建筑时,不说长桥如龙,复道如虹,而说“未云何龙”和“不霁何虹”,用惊讶疑惑的语气表达了对那些建筑物的观感,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
高中文言文《阿房宫赋》《六国论》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文言文《阿房宫赋》《六国论》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②齐楚之精英..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思厥先祖父..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⑧可谓智力..孤危 ⑨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A .①③⑤B .③⑥⑧C .①⑤⑥D .①⑤⑨ 答案 D解析 ②古义指金玉珍宝等物;③古义指这样以后;④古义指祖辈、父辈;⑥古义指它的实际数目;⑦古义指天气冷暖;⑧古义指智谋和力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久立)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曲折) B.⎩⎪⎨⎪⎧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座)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栏杆) 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确定)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既然)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胁迫,挟持) 答案 C解析 既:已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子孙视.之不甚惜 B.⎩⎪⎨⎪⎧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失其所与.,不知 C.⎩⎪⎨⎪⎧六王毕,四海一.合从缔交,相与为一.D.⎩⎪⎨⎪⎧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答案 B解析 A 项看/看待。
B 项均为“亲附,亲近”。
C 项统一/一个整体。
D 项喜欢/吝惜。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李牧连却.之遂散.六国之诸侯 B.⎩⎪⎨⎪⎧ 以地事.秦义.不赂秦 C.⎩⎪⎨⎪⎧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然后从而刑.之 D.⎩⎪⎨⎪⎧不能独完.素善.留侯张良 答案 C解析 A 项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B 项都是名词作动词。
C 项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
D 项都是形容词作动词。
5.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①辇.来于秦 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④理.固宜然 ⑤侣.鱼虾而友.麋鹿 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 .①②④B .②⑤⑥C .③④⑤D .②④⑥答案 A解析 ①②④是名词作状语;③⑥是名词作动词;⑤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阿房宫赋》《六国论》综合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阿房宫赋》《六国论》综合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阿房宫赋》《六国论》综合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熟悉了朦胧烟火中的阿房宫,深谙于诗赋中的阿房宫,已成为2000多年来国人对美好事物的人文宣泄。
但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却让世人体会到了阿房宫的真实生存状态:纸张、遗存、甚至想象式的,皆是过去时的存在。
阿房宫最早载于司马迁的《史记》:“(始皇)三十五年……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历史学家班固也留有关于阿房宫的墨宝。
而最为后世崇拜的是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壮丽的文学想象。
阿房宫因此在过去时中存在了2000多年,直到2002年10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筹建并成立了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开始翻开阿房宫过去时生存状态的一页。
秦阿房宫遗址为秦都咸阳的上林苑遗址故地。
为确定“阿城”就是现在的前殿遗址,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对古文献进行了一番“知识考古":《水经注·河水》载“池水北经镐京东,秦阿房宫西”。
李毓芳认为,这里的“池水"指西周已有的“彪池”。
彪池位于现在的沣镐村西,距王寺村西南二里有余。
虽历经沧桑,但是彪池低洼的地势现在仍能看清;彪池水向北流,恰恰经过一东西向规模宏大的夯土台基的西面,而该处夯土台基就是现认阿房宫前殿遗址。
据当地群众反映,在1949年以后还看到过前殿遗址夯土台基西部有一道南北向土墚,高约1米,且土墚东西两侧有碎瓦片,后被村庄覆盖。
同样,在台基东部亦存在上述遗迹。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著名秦汉都城考古学家李毓芳分析判定,群众反映的遗迹现象应为“阿城"的西墙和东墙。
因现在的前殿夯土台基南部勘探和发掘中未发现南墙遗迹,这样一来,在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之中的阿房宫前殿遗址与文献记载中的“阿城”情况是一致的。
阿房宫考古队从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前殿遗址已勘探面积35万平方米,试掘和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基本搞清了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及其所属遗迹的分布,至此阿房宫前殿遗址中有无宫殿建筑成为关键。
《阿房宫赋》《六国论》(文言知识归类整理及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

1.下列加粗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蜀山兀(wù) 辘辘(lù)远听 鼎铛(dāng)玉石 B.囷囷(qūn)焉 尽态极妍(yán) 架梁之椽(yuán) C.阿(ē)房宫 剽(piāo)掠其人 金块珠砾(lì) D.尽锱铢(zhīzhū)妃嫔媵嫱(yìngqiáng)逦迤(lǐyǐ)
而秦兵又至矣 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军事、战争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
始速祸焉
才,副词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于,副词 坚持到底,动词
较秦之所得 得到,获得,动词 此言得之 适宜,得当,形容词 诚不得已 能,能够,动词
虚词
1.盘盘焉,囷囷焉 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焉 2.或师焉,或不焉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且焉置土石 5.焉用亡郑以陪邻
答案:A 解析:“小李杜”中“小李”指晚唐诗人李商隐。
●6、下列句中的“之”表义相同的两项是( ) ● A.杳不知其所之也 ● B.齐楚之精英 ● C.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解析:都作动词,译为“往,到”。 B.的,助词;C.它,代土地。答案: AD
✓拿 ✓着(助词)
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2、是士大夫之族,曰诗曰弟子云者。类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家族
词类活用
• 日割月削 名~状一天天的、一月月的。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名,小(大)的方面 • 义不赂秦 名~动,坚持道义。 • 不能独完 形~动,完整地存在,保全 • 李牧连却之 动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形~动,坚持到最后 •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动,礼遇,礼待 •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动,自取下策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六国论》《阿房宫赋》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六国论》《阿房宫赋》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
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节选)》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必修二《六国论》 《阿房宫赋》练习与答案

《六国论》《阿房宫赋》练习一.阅读指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宋朝建国以后吸取唐末五代的教训,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一切权力归中央,削弱了将帅的权力,但同时又造成兵力渐趋衰落,以致在与辽和西夏的交战中输多胜少,只好割地赔款以求和。
针对这种现实,作者以历史上六国灭亡的教训立论,借古讽今,借六国因贿赂强秦而亡的历史批评宋王朝贿赂契丹、西夏的失策。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并从理论上说明了赂秦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接着,作者从分析秦与六国之势入手,极言赂秦之害,自然得出了秦欲难填,“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赂秦必致灭亡的结论。
继而又以齐、燕、赵不赂秦,终因其他三国赂秦而亡的确凿史料,证明论点,再次强调“失强援”而“不能独完”。
最后是论点的延伸,申明了为国者应吸取六国败亡的教训,却敌自立,不要为外部积威所吓倒的本意。
阅读这篇文章,应着重在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理清作者思路的前提下,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枝不蔓地展开论述,以及运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分析说理的写作手法。
同样地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樊川文集》卷十六)可见这是借秦警唐之作,目的在于通过写阿房宫事总结亡秦教训,使唐敬宗李湛引以为戒: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无度,其结果只能是民怨沸腾,国亡族灭。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来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
《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开头就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然后在此基础上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
(新教材)2021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同步练习: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含解析)

第8单元16(P224)【基础测评】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直走.咸阳走:通达B.六国互.丧互:互相C.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D.剽.掠其人剽:抢劫、掠夺【答案】B【解析】互:交互,相继。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D.多于.九土之城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案】D【解析】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词。
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C.动词,亲附,亲近/连词,和,同。
D.均为介词,比。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而气候..不齐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答案】D【解析】A.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B.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C.古义:天气冷暖、雨雪阴晴。
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D.小草。
4.下列对《阿房宫赋》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这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
B.一个“兀”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
C.“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面积之大;“隔离天日”,说明楼阁密度之紧。
D.“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的宏阔景象,气势非凡。
【答案】C【解析】“隔离天日”写楼阁之高。
5.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B.《六国论》是史论。
史论是作者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对某一史料进行研究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文体。
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六国论作业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

阿房宫赋*六国论(50分钟,47分)一、根底达标(28分,选择题每道题3分)1. 对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诠释,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二川溶溶..溶溶:徐徐活动的样子B.矗不知其几万万落.落:座或所C.此言得.之得:获得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管理【剖析】选C。
得:适宜,准确。
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似的一组是( )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以.赂秦之地,封全国之谋臣B.①盘盘焉.,囷囷焉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①子孙视之.不甚惜②一宫之.间,而天气不齐D.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剖析】选D。
两个〞也〞字都是语气助词。
A项,介词,由于/介词,拿、用。
B项,代词,……的样子/助词,表感慨语气。
C项,代词,代幅员/布局助词,的。
3. 对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定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②一宫之间,而.天气不齐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④赂秦而.力亏,幻灭之道也⑤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⑥有云云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A.①和②相似,③和④相似B.①和③差别,④和⑤相似C.②和⑤相似,③和⑥差别D.②和④相似,③和⑥差别【剖析】选C。
这六个〞而〞都是连词,表现的干系划分以下:并列干系/迁移转变干系/承接干系/承接干系/迁移转变干系/迁移转变干系。
4.以下加点的词语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①各抱阵势,尔虞我诈..不齐....②一宫之间,而天气③燕赵之珍藏,韩魏之经营..④思厥先祖父..⑤至于倾覆..孤危..⑥智力A.①②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⑥【剖析】选D。
尔虞我诈:宫室修建的精良/指人各专心计心情,彼此倾轧。
天气:指氛围(歌喉吐暖,舞袖生风,乃至氛围冷暖差别)的意思/指一个地域的景象外表。
经营:汇集生存/计划、方案或组织。
祖父:祖辈与父辈/父亲的父亲。
智力:智谋和气力/指人熟悉、明白客观事物并使用知识点、履历等办理题目的本领,包罗影象、视察、想象、思索、判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每小题3分,共21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谜语文化渊远流长,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是我国汉文化的璀璨明珠。
谜语主要按指示物(或/和)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奥秘的事物。
史料表明,大约在奴隶社会时期,先民们已开始用隐晦曲折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
民间谜语除少量的字谜外,大都以事物的外表特征入谜。
谜面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抽象画/形象化)手法拐弯抹角地描绘事物特征,①。
他们的谜面一般是合辙押韵的歌谣,语言通俗,朗朗上口,适合(传诵/传颂)。
灯谜,又叫“文虎”“灯虎”。
猜灯谜要着眼于谜面上文字的几个属性。
灯谜的制作利用了中国汉字的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笔画组合、摹技相形等②,通过会意、别解、假借、用典、拆字等手法,使谜面和谜底在字义上或字形上相扣合。
比如以“花生”为谜底的灯谜谜面是“木兰之子”。
1.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渊.远流长拐弯抹.(mò)角 B.引申.蕴.(yùn)涵C.隐晦曲.(qū)折璀灿. D.朗.(láng)朗上口着.(zhuó)眼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或抽象化传诵 B.和形象化传颂C.和抽象化传颂 D.或形象化传诵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人们通过推理、联想来猜中它②音、形、义变化的特点B.①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②义、音、形变化的特点C.①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②义、音、形变化的特点D.①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②音、形、义变化的特点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治理雾霾,政府目前当务之急....是迅速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B.自古以来,螃蟹被誉为百鲜之尊,最鲜的美味也比不上蟹的美味。
金秋时节,阳澄湖的螃蟹不仅个儿大,而且只只脑满肠肥....,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C.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下,做生意应讲诚信,像那种“人凭一张嘴,货卖一张皮...........”的靠蒙骗顾客来赚钱的做法是愚蠢的。
D.“表现”在美国大概是万能的,作秀在咱们中国似乎也是万能的,作秀现象铺天盖地,作秀之说甚嚣尘上....。
5.下列句子中画线短语与例句画线短语结构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A、中国的大豆闻名世界,中国也被誉为年“大豆王国”。
B、统筹方法,是一种合理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C、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D、一个共产党员,应该襟怀坦白,忠实,积极。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①“我思故我在”作为笛卡儿哲学的代表思想,因它的简洁,当然也因为它富含哲理,所以得特别广泛。
②正义战争的目的,在于以战止战,缔造和平,而不是以战养战,以暴易暴。
③看课外书刊,时间长了,接触面宽了,越看越有趣,越有趣就越想看,成了良性循环。
,不博览,知识面便窄,懂的东西就少;懂的少,对许多事物就不感兴趣,也就越不想多看专业以外的书,于是便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A.流传终结所以反而B.流传终极反之从而C.留传终极所以从而D.留传终结反之反而7.在横线上依次选填诗句恰当的一组是()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④“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②①④D.②①③④二、课内知识监测(每小题3分,共27分)(一)阅读《阿房宫赋》选段,完成8~10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8.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B.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②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C.①辇来于.秦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D.①盘盘焉,囷囷焉.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9.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面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六王毕,四海一.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③骊山北.构而西折④复道行空,不霁何虹.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⑥李牧连却.之⑦日.削月.割⑧族.秦者,秦也A.①④⑧/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⑦/④⑧/⑤/⑥C.①/②③⑦/④⑧/⑤/⑥ D.①③⑦/②①⑧/⑤/⑥10.下列与“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戍卒叫,函谷举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客有吹洞箫者(二)完成《六国论》题目1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盖失强援..,暴霜露,斩荆棘..,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③至于..孤危..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⑤然后得一夕..百倍..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1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1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1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端木赐,卫人,字子贡。
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
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池狭以浅。
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
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
”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
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
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
”田常曰:“善。
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
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昊争强,窃为王危之。
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
”吴王曰:“善。
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
子待我伐越而听子。
”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
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今出兵以从。
”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
如此,破越必矣。
”句践顿首再拜而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
今王尊发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
彼战不胜,王之福矣。
战胜。
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
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敞,此灭吴必矣。
”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
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
”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
”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
吴王果与齐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
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
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③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④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⑤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⑥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壮大自己的实力。
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濒临灭国的越国则崛起。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
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第Ⅱ卷(书面表达题,共40分)四、(24分)21.翻译下面的句子。
(15分)①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
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3分)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分)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3分)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