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资料:六国论 解读

合集下载

六国论文本解读

六国论文本解读

当我们谈论《六国论》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六国论》接连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始终饱受争议。

不乏学者撰写文章直指《六国论》论证欠缺严密之处,一一剖析,言之有理。

但就语文教育而言,解读与讲授《六国论》势必不能只盯着破绽看,还应该结合其历史语境和苏洵的写作目的来看,那些不合情理之处也变得可以理解了。

一、站不住脚的论证从论点上看,对比苏轼的“国之患果不在费”、苏辙的“赂以制胜”,苏洵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更符合历史事实。

然而,单看苏洵给出的六国灭亡的原因仅仅为“弊在赂秦”,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其漏洞。

不管从《六国论》一文中,还是回看战国历史,“赂秦”在导致韩魏楚齐燕赵“破灭”的众多因素中的根本性地位无法充分体现。

尤其是将齐燕赵三国的破灭归咎于“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实在太过牵强,韩魏楚表示“这锅我不背”。

从论据上看,苏洵并没有实事求是,而是添加了夸张色彩和理想色彩。

谢澹老师在《从<六国论>谈古代名篇的思辨教学》中列举出四点:1.“其实百倍”的说法乃是文人故作惊奇之语,与事实不符;2.燕赵后亡的主要原因是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并非“义不赂秦”的结果;3.所谓“用武之不终”,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用人之不终”;4.“并力西向”的结果依然是六国失败,并不能使六国自存。

这并不是谢澹老师的揣测,而是从史实出发给出了结论。

二、历久不衰的原因这些显而易见的破绽,苏洵作为写作者毫无察觉吗?北宋读者也无脑推崇吗?既然后人能发现,那么博晓古今的三苏以及其他知识分子必然也有察觉,为何苏洵还是选择如此行文布局呢?《六国论》历久不衰被选入教材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回归历史语境。

苏洵作此文时,北宋朝廷对强敌契丹、西夏奉行以贿赂求苟安的投降政策。

将六国与秦的对峙转换到北宋与契丹、西夏的对峙,那么六国相当于北宋,秦相当于契丹和西夏。

由此推之,苏洵将六国破灭的原因确定为“赂秦”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

《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

《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

《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古论文,论述的是战国时期六国灭亡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与原因。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篇1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译:六国彼此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译: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送给他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以致六国终于灭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作为计策,才招致祸患。

6、洎牧以谗诛。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

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但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的语文知识点篇2一、重点词语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3、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4、固:固不在战矣(当然)5、举:举以予人(拿)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9、得:此言得之(对)10、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11、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12、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14、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17、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二、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三、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2、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3、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②此得之(正确)③诚不得已(办法)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4、相: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5、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②其势弱于秦(形势)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四、词类活用1、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2、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五、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①古义:他实际上。

高一语文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六国论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六国论知识点总结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文献。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中国,以分析六个诸侯国的政治状况和争权夺利的现象为主线。

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对历史的理解,也给当今社会提供了很多借鉴。

下面将对六国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六国论的背景和作者六国论的背景是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处于春秋时期之后,周朝分裂成一百多个小国。

这个时期的政治混乱,经济困难,文化盛行。

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创作了这部思想精深、内涵丰富的六国论。

六国论的作者是战国时期中的杂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

二、六国论的思想内涵六国论的核心思想是以韬光养晦为主。

通过精细的分析和对比,阐述了政治家应该如何改善国家的政治状态,如何避免战争和争夺权利。

六国论中提出了启发性的观点:善于运用权术是保持统治的重要方式,治国之道在于策略和智慧。

三、六国论的特点和贡献六国论以其独特的分析方式和深度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一大瑰宝。

它对后来的政治学理论和治国方略有着深远影响。

它提出的“小国寡民”、“以权谋利”等观点,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同时,六国论也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对树立国家文化自信和推动国家软实力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六国论的价值和现实意义现代社会虽然与战国时期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六国论中的某些观点还是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将其智慧应用于和平发展、国家治理和国际关系中。

首先,六国论中提到的运用权术的重要性,对于现代政治家而言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政治家需要善于抓住机遇和把握切实的政策措施,以便在政治竞争中取得优势。

其次,六国论中提到的治国之道在于策略和智慧,对于现代社会的领导者来说也非常重要。

领导者需要具备清晰的思考和决策能力,以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

最后,六国论的“以权谋利”观点提醒我们要警惕权力运作中的诸多问题。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六国破灭,非兵①不利,战不善,弊②在赂③秦。

赂秦而力亏④,破灭之道也。

或⑤曰:六国互⑥丧⑦,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⑨失强援,不能独完⑩。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11)攻取之外(12),小(13)则获邑(14),大(15)则得城。

较(16)秦之所得(17),与战胜而得者,其(18)实(20百)倍;诸侯之所亡(21),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22)秦之所大欲(23),诸侯之所大患(24),固(25)不在战矣。

思厥(26)先(27)祖父(28),暴(29)霜露,斩荆棘(30),以(31)有尺寸之地(32)。

子孙视(33)之不甚惜(34),举(35)以予(36)人,如弃草芥(37)。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38)则(39)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40),奉(41)之(42)弥(43)繁,侵之(44)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45)矣。

至于(46)颠覆(47),理(48)固(49)宜(50)然(51)。

古人(52)云:“以地事(53)秦,犹抱薪(54)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55)之(56)。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57)迁灭(58),何哉?与(59)嬴(60)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61)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62)亡,斯(63)用兵之效也。

至丹(64)以荆卿(65)为计(66),始(67)速(68)祸焉。

赵尝五战于(69)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70)再(71),李牧(72)连却(73)之。

洎(74)牧以谗诛(75),邯郸为郡(76),惜其用武而(77)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78)殆(79)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80),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81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82)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83),当(8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解读六国的文化传承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解读六国的文化传承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解读六国的文化传承六国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流等人物韩非所撰写的一部 influential 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经典之作。

它记录了战国时期六个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揭示了其社会制度、文化传承以及国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以下是六国论的原文及对六国文化传承的翻译解读。

1. 魏文侯问政魏文侯问政,韩非给出了许多政治建议:丞相不得因为害怕知识,而招聘愚蠢的人;国君要重视教育;制定刑罚要公正严明等等。

这些观点体现了魏国注重教育、尊重知识的文化传承。

2. 齐景公问政齐景公问政,韩非认为国家的安危与国王有着密切关系。

他提出了许多对于国家安全的建议,如建立国家情报机关、精选政治人才等。

这些建议体现了齐国注重政治安全的文化传承。

3. 燕昭王问政燕昭王问政,韩非着重强调了军事力量的重要性。

他认为兵马是国家的根本,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国家就很难立足于世界。

这体现了燕国注重军事发展的文化传承。

4. 郑宣公问政郑宣公问政,韩非着重强调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他认为经济繁荣是国家强盛的基础,提出了许多有关经济管理的建议,如开发水利、稳定物价等等。

这体现了郑国注重经济建设的文化传承。

5. 赵武灵王问政赵武灵王问政,韩非将国家的发展与国王的德行联系在一起。

他强调国家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君主来引领,依靠其引导国民,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

这体现了赵国注重德行教育的文化传承。

6. 卫灵公问政卫灵公问政,韩非重视了国家的法制建设。

他认为一个好的法律制度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这体现了卫国注重法治建设的文化传承。

综上所述,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瑰宝,它不仅记录了六个主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更深入剖析了各国文化传承的特点。

这些文化传承的观点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有着共通之处,对于我们认识和借鉴历史、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继承和发扬六国的文化传承,推动国家的发展。

《六国论》课文赏析

《六国论》课文赏析

《六国论》课文赏析《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篇议论性散文,旨在探讨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强调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赏析,主要从文章结构、语言表达、主题思想、历史背景、修辞手法和论据的运用等方面展开。

一、文章结构《六国论》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文章开篇即提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分别从“赂秦之弊”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了文章的论点。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二、语言表达《六国论》的语言表达质朴自然,简洁明快。

苏洵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读来铿锵有力,极具气势。

同时,苏洵在文章中还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事例,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

三、主题思想《六国论》的主题思想深刻,意义重大。

苏洵在文章中强调了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的重要性,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它们不能团结一心,互相支援,而是采取了自保的政策。

这一主题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挑战。

四、历史背景《六国论》的历史背景是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分裂但又充满机遇的时期。

苏洵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窗口。

五、修辞手法《六国论》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苏洵在文章中运用了排比、对仗、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

例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句话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赂秦政策的不可取之处。

六、论据的运用《六国论》的论据运用得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苏洵在论证过程中引经据典,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数据,使得他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同时,苏洵在论证过程中还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观点和思路。

综上所述,《六国论》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性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六国论原文赏析(5篇)

六国论原文赏析(5篇)

六国论原文赏析(5篇)六国论原文赏析1【作品介绍】苏辙的《六国论》可与其父苏洵的《六国论》并读。

他们都是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的。

洵文着眼于政治治形势,批评屈辱苟安的国策;辙文着眼于战略形势,批评六国没有战略眼光,不援助韩、魏而互相残杀。

【原文】六国论作者:苏辙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②,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③,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④,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⑤,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⑥;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选自《四部丛刊》本《栾城集》【注释】①六国世家:六国,指齐、楚、燕、魏、赵、韩。

《六国论》解析及答案整理

《六国论》解析及答案整理

《六国论》解析及答案整理六国论解析及答案整理
简介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刘智所写的一篇理论文章,主要探讨了六国争霸的原因和结果。

本文对《六国论》进行解析,并整理了相关问题的答案。

解析
1. 六国争霸的原因
六国争霸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 地理因素:六国位于相对狭小的领土上,资源有限,导致各国为了争夺有利地理位置和资源而展开争斗。

- 政治因素:六国政治体制各异,各国统治者追求权力,不断扩张势力以巩固自身地位。

- 经济因素: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国家富庶,有的国家贫困,贫富差距导致了争斗。

- 社会因素:六国社会内部存在着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公,导致了争斗的加剧。

2. 六国争霸的结果
六国争霸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 六国相互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国力不断衰退,最终导致了六国被秦统一。

- 六国争霸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和智者,他们通过智谋和勇气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利益。

- 六国争霸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权力斗争和政治变迁。

答案整理
1. 《六国论》是谁写的?
答:《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刘智所写。

2. 《六国论》主要探讨了什么内容?
答:《六国论》主要探讨了六国争霸的原因和结果。

3. 六国争霸的原因有哪些?
答:六国争霸的原因包括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4. 六国争霸的结果是什么?
答:六国争霸的结果是六国被秦统一,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权力斗争和政治变迁。

以上是《六国论》解析及答案整理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资料:六国论解读本文是关于高一语文资料:六国论解读,感谢您的阅读!高一语文资料:六国论解读苏洵《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都是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象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对了。

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他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

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分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思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不能吞下咽喉啊。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胁迫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

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贿赂国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

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却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课文背景知识】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

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北宋建国以来,宋军和辽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军事上的无作为,带来政治、外交上的软弱,只能靠割地赔款以求和平。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此文的。

【重点、难点】一、了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是论述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的。

作者先论证六国的灭亡,由于赂秦,然后提醒治国的人应当吸取这个历史教训。

读这篇文章,应该知道作者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

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

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

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12月),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chán)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苏洵尽管不理解秦国当时已经具备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

我们应该说,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空泛的史论,它是明显地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六国简介。

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前221年),东周的天子由力量逐渐衰微到终于灭亡。

诸侯的势力却很强大。

在战国时期这一百八十二年间,秦国和六国这七个强国(所谓“七雄”),都用自己最大的力量进行混战,而基本上则是秦国向六国猛烈地进攻。

七国之中,秦国本来是个文化落后的国家。

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从此以后,就成了七国中最富强的国家。

秦国占据现在的陕西省、甘肃省和四川省一带地方,地势险固,适宜于防守,也适宜于出击,称为天府之国。

韩国占据现在陕西省东部、河南省西北部及山西省一部分地方,山地多,平原少,物产贫乏,人口稀疏,在七国中最为弱小。

魏国占据现在的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一带地方,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大部分是平原,无险可守。

赵国占据现在的河北省、山西省一带地方。

燕国占据现在的北京市、河北省和辽东半岛一带地方,距离秦国远,受战祸比较晚。

齐国占据现在的山东半岛大部分地方,国富兵强,距离秦国远,不受秦国的威胁。

楚国占据中原以南江淮流域的广大地区。

七国里边,楚国的土地最大、人口最多。

秦国强盛起来以后,积极地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经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是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这种联合并不巩固。

韩国和魏国屈服于秦国的压力,几次献地求和,助长了秦国的气焰。

最后六国终于都被秦国灭掉,秦国完成了统一全中国的伟大事业。

三、了解本文的篇章结构。

文章共分五段。

第一段以总论点提携全文。

启篇首句便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否定了一般人的见解;接着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弊在赂秦”——这是全文的总论点。

继而以“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论据,对总论点作了概要阐明。

这两个论据,又被作为分论点,分别在第二、第三两段里给以具体论证。

第二段紧扣前一个论据,阐明赂秦之害:“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这里是从两个方面论述的:其一,用秦以积威所得比以攻取所得多百倍,与六国因赂秦所亡者比因战败而亡者也多百倍的事实,论证“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回应文章的首句“非兵不利,战不善”。

其二,通过具体叙述诸侯赂秦的过程,感慨颇深地指责了赂秦者为了“一夕”的苟安,而忘记先祖父创业不易、“举以与人”的失策,说明以有限之地奉无限之欲,结果必然是“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从而得出结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最后进一步推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并引用古人的比喻,补充和印证了自己的论据,发人深省。

至此,为总论点的成立打下了第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三段紧扣后一个论据,引证历史事实,深入一步阐明“不赂者以赂者丧”。

先以齐为例。

齐虽未赂秦,但“与嬴而不助五国”,六国不同心,不能互相支援,结果“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证实了前文的“失强援,不能独完”的论断。

次举燕赵。

从正面用它们的“用兵之效”的事实(燕虽小国而后亡;赵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等),从反面用它们由于内外政策的错误而导致灭亡的原因(燕派刺客,赵信谗言而除良将),来证明“非兵不利,战不善”;强调指出它们“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战败而亡”,也恰好论证了“失强援,不能独完”。

最后进行假言推理(“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存亡之理,……或未易量”)说明六国如果不赂秦,不附秦,同心对敌,还可能不致于相继遭灭。

至此,为总论点的成立,打下了另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四段为全文的结论。

“呜呼!……悲夫!……”是两层意思。

前者是为六国设策,还是主张“并力西向”抗秦,反对赂秦;•后者感慨六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以趋于灭亡。

”最后一句(“为国者……”)从六国覆灭的惨痛史实,引出深刻的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