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人教版基础知识(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人教版基础知识(试卷)
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总分栏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得分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A.银杏树B.克隆羊多莉C.电脑病毒D.试管婴儿
2.
美丽的校园、广阔的田野、蔚蓝的大海,到处都有生物。
以下不属于生物的是
A.兰花螳螂B.珊瑚C.微小的病毒D.高山的雪莲
3.
《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娘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以下能正确表示文中食物链的是( )
A.阳光→树叶→蝉→螳螂→鹊
B.树叶→蝉→螳螂→鹊
C.树叶→蝉→螳螂→鹊→微生物
D.树叶←蝉←螳螂←鹊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下列做法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是( )
A.焚林造田B.退耕还林
C.垃圾分类D.节能减排
5.
某校组织的“一瓶一世界”生态瓶制作项目活动中,下列装置和环境可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A.B.C.D.
6.
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慢慢长大的珊瑚B.弹琴的机器人
C.攻击电脑的病毒D.有毒的蘑菇
7.
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母鸡下蛋B.煤炭燃烧C.蝌蚪长成青蛙D.葵花向阳
8.
某市是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有绿藻,稍深处长有褐色,而红藻则都生活在深海处。
影响藻类植物如此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B.温度C.空气D.盐度
9.
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A.荒漠中的骆驼体温升高到40.7℃时才出汗
B.土壤中的蚯蚓活动时,可以使土壤疏松
C.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D.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10.
北极熊皮下厚厚的脂肪是与下列哪种环境条件相适应的()
A.多水的环境B.低温的环境
C.食物缺乏的环境D.氧气稀薄的环境
11.
下列实例中,能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观点的是()
①阳光普照于所有的生态系统②长江滋润着沿途的农田③狮子鱼生活在太平洋的深处④北方白琵鹭迁徙到南方过冬A.仅①②B.仅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2.
下列现象中描述的是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大树底下好乘凉B.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C.沙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D.在北极生活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13.
下列诗句或俗语中没有体现生物特征的是()
A.朵朵葵花向太阳B.青草池塘处处蛙
C.万条垂下绿丝绦D.东边日出西边雨
14.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天,树叶变黄从树枝上纷纷落下,这说明()
A.树木能够生长和繁殖B.树木能够进行呼吸
C.树木秋天不需要营养D.树木能排出体内废物
15.
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朽木B.咸鸭蛋C.电脑病毒D.珊瑚虫
16.
下列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相互联系B.“种子萌发”体现了该观点
C.各类生态系统共用阳光、空气等D.生态系统多样并且相互联系
17.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如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
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
B.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
C.生理过程②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
D.过程②不仅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还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18.
为探究环境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
B.该实验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C.该实验做一次就可得出正确结论
D.该实验在湿土和干土处分别放一只鼠妇
19.
下列生态系统中,分布在干旱地区,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的生态系统是()
A.草原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
C.沙漠生态系统D.海洋生态系统
20.
据报道,已经有AI教师在学校“正式上岗”。
AI教师是一款基于生成式AI技术的人形机器人,会说三种语言,能与学生互动。
可判断AI教师是否属于生物的依据是()
A.能否自由行走B.能否与人交流
C.能否遗传变异D.能否做操跳舞
21.
腐生的真菌和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占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
A.释放氧气,吸收代谢废物
B.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
C.自动的“空气净化器”
D.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大自然中
22.
一群蚂蚁一起将食物搬到蚁穴中,这些蚂蚁之间的关系属于()
A.捕食B.竞争
C.合作D.寄生
23.
下列关于生物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观察生物的特征可以通过科学观察的方法
B.生石花能开出黄色的花朵并能产生种子,说明它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征
C.病毒结构简单,虽然也称它为生物,但它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D.植物也能产生一些废物,有些废物可以通过落叶带走排除
24.
白蚁是一种木体建筑的害虫,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就是木头里的纤维素,纤维素被吃光后就会导致建筑物摇摇欲坠。
这说明了()
A.生物能够适应环境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生物依赖一定的环境D.生物对环境有保护作用
25.
下列现象中,与“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所反映的生命现象相同的是
A.桃树根向水肥充足的地方生长B.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C.桃树到秋季开始落叶D.新冠病毒出现传染性更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
26.
柑橘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苹果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造成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
A.水分B.土壤C.温度D.空气
27.
食物链开始的生物一般是( )
A.能分解有机物的细菌和真菌
B.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
C.直接以植物为食的动物
D.间接以植物为食的动物
28.
我国从东到西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起主要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是()
A.水分B.温度C.阳光D.大气
29.
仙人掌生活在荒漠中,叶特化为刺,绿色肥大的茎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储存水分,它的这些特征是对下列哪一环境的适应()
A.缺乏空气B.缺乏水分C.缺乏阳光D.缺乏营养
30.
在生态系统中,关于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和能量是不能流动的
B.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
C.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向随风向变化
D.物质和能量沿着河流方向流动
评卷人得分
二、非选择题(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40分)
1.
___,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
小明在室外玩耍时,发现鼠妇经常躲在阴暗、潮湿的花盆底下或石块下,小明不禁感到奇怪:鼠妇为什么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呢?后经过长期观察,小明推测:鼠妇怕光。
并捉了10只鼠妇做了以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
小明的实验操作如下:
第一步:用硬纸板制成一个长方形的纸盒(上方没有盖),将纸盒分成长度相等的两部分,一部分用黑纸包好形成一个黑暗的环境,另一部分不做处理。
第二步:将捉来的10只鼠妇放入纸盒中央,10分钟后观察鼠妇的动向:移到黑暗一端的鼠妇多,还是移到亮处的鼠妇多?
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中小明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
(2)小明把纸盒一端用黑纸包好形成黑暗环境,另一端不做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
(3)该实验,你帮小明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
(4)小明做实验时,小华也在旁边看,并向小明建议应在纸盒黑暗的一端洒点水,使它潮湿,而亮的一端保持干燥。
但小明没有采纳小华的建议。
你认为小明的做法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
3.
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校园内进行生物调查的实践活动如下。
活动过程:
Ⅰ.活动前的准备。
确定组员的明确分工;首先研究校园内某一区域作为调查对象,根据老师的要求画出观察区域示意图。
Ⅱ.选定观察路线和重点观察点。
在观察区域示意图上画出观察路线以及选定的重点观察点以便记录。
Ⅲ.按选定的路线开始观察并记录,部分结果如下表。
生物名称爬山虎龙爪槐梧桐喜鹊蚯蚓蜘蛛
数量16棵5棵20棵10只8只15只
根据活动过程与记录回答问题:
(1)调查前首先要确定___,制定合理的调查计划。
(2)其次调查前要选定观察区域,并绘制观察区域___。
(3)对调查到的生物,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其中爬山虎、龙爪槐和梧桐都属于___,喜鹊、蚯蚓和蜘蛛都属于动物。
(4)喜鹊在草坪上啄食草籽,也啄食丛中的小蚂蚱,喜鹊所体现的生物特征是___(填“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或“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4.
同学们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不仅收获了生物学基本知识,还具备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请根据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6分钟7分钟8分钟9分钟
干土44332221
湿土66778889
(1)该小组探究的变量是_________,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________________实验。
(2)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
(3)实验做完后,对鼠妇的处理方式是____________。
5.
实验探究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利用以下实验装置,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1)甲同学的实验现象是鼠妇大多集中在________土一侧。
(2)丙同学的实验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3)丁同学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
由此丁同学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
(4)铁盒内放置的鼠妇数量应足够多,以避免________,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