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脉象总结

合集下载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

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

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

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

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28种脉象特征(优选.)

28种脉象特征(优选.)
洪脉的形成,由阳气有余、气壅火亢,内热充斥,致使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脉见洪象。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出现洪脉,是正虚邪盛的危险证候或为阴液枯竭,孤阳独亢或虚阳亡脱。此时,浮取洪盛,沉取无力无神。
3
濡脉主阴阳气血虚证;湿证。
浮而细软,如帛在水中。
濡脉在主诸虚,若为精血两伤,阴虚不能维阳,故脉浮软,精血不充,则脉细;若为气虚阳衰,虚阳不敛,脉也浮软,浮而细软,则为濡脉。若湿邪阻压脉道,亦见濡脉。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脉象脉理大全
一、浮脉类的脉象,有浮、洪、濡、散、芤、革六脉。因其脉位浅,浮取即得,故归于一类。
序号
浮脉类主病
妇女妊娠见滑脉,是气血充盛而调和的表现。
3
弦脉主肝胆病,痰饮,痛证,疟疾。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弦是脉气紧张的表现。肝主流泄,调物气机,以柔和为贵,若邪气滞肝,疏泄失常,气郁不利则见弦脉。诸痛、痰饮,气机阻滞,阴阳不和,脉气因而紧张,故脉弦。疟邪为病,伏于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而见弦脉。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病栾脾,亦觉见弦脉。若弦而细劲,如循刀刃,便是胃气全无,病多难治。
6
革脉主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革脉为弦芤相合之脉,由于精血内虚,气无所附而浮越于外,如之阴寒之气收束,因而成外强中空之象。
二、沉脉类的脉象,有沉、伏、弱、牢四脉。脉位较深,重按乃得,故同归于一类。
序号
沉脉类主病
脉象
脉理
备注
1
沉脉主里证。

二十八种脉象总结

二十八种脉象总结

二十八脉分类1、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散脉:浮大无根,浮取脉形很大,但无力,稍用力则按不着。

散脉表示正气耗散,脏腑精气将绝,多见于病症的危候。

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多见于大失血或大汗后。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脉象部位深。

主病,病邪在里有力为实,无力为虚伏脉:比沉脉更深,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病邪内闭,厥证,痛极,阳衰比沉脉更沉牢脉:脉来实大弦长,浮取、中取均不应,推沉取始得,坚牢不移。

多见于阴寒内盛,如:症瘕,疝气等。

3、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缓脉:一息四至或略少于四至,脉来去有缓慢之感。

湿证或脾胃虚弱。

4、数脉:一息六至,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疾脉:疾脉一息七至以上,数而躁,脉来急疾阳极阴竭,元气将脱5、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6、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7、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痰饮、食滞、实热,妇女滑脉定是胎。

动脉:脉来滑数有力,应指跳动如豆状妊娠,痛症,惊证即滑、短、数三脉并见8、涩脉:往来涩滞不畅,弱如刀刮竹,精亏血少,气滞血瘀可见于贫血,失血,失瘀等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汗出发热阴阳参。

9、细脉:脉来细小路线,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

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

濡脉:浮而细软,轻按可以触之,重按反不明显,气血不足(虚症),湿邪致病微脉:极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常见于心肾阳衰及暴脱的病人。

弱脉:沉细而应指无力,气血两虚。

10、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28种脉像总结大全

28种脉像总结大全


牢脉主体内的阴寒之邪亢盛;比如阴寒内盛所致的心腹疼痛,风痉拘急等症候都会出现牢脉。
牢脉附着在筋骨上,坚牢不移,因此脉形比较弦长。
当体内的阴寒亢盛时,由于寒邪的特性为收引凝滞,以至于阳气潜藏而难以升张,因此会出现沉而弦长,坚牢不移的脉象。
牢脉与沉脉、伏脉类似。脉象的差别:牢脉比沉脉深沉,几乎是贴着筋骨固定不移的搏动,但是相对来说,牢脉还比不上伏脉来的深沉。
当外部有治病之气侵袭肌表时,人体卫气与外邪相互斗争,因此脉气搏动有力,脉位符而明显。
当人体因久病而虚衰时,由于体内的气血亏损,阳气不能附于阴液而浮越于外,此时的脉象就显得浮大而无力
浮脉与芤、濡、虚、散4种脉象类似。这些脉象的特点是脉位都位于肌表浅处,因此很容易与浮脉混淆。脉象的特征的差别:1.脉象的脉形不大不小,轻取明显,重按稍减,脉体没有空虚感。2.芤脉的脉位浮,脉体形大却有空虚感,如同按在葱管上。3.濡脉的脉位浮,脉形细小而柔软。4.虚脉的脉象软弱无力,脉形细小并且有空虚感。5.散脉的脉位浮,好像没有根基的浮萍一样散乱,脉形细小并且至数不齐。
革脉浮大中空却搏指有力,如同按在鼓皮上,周围的脉象显得较为干硬,中空无力;重按脉象减弱。
当体内的精血严重亏损时,由于阴血不足以充润脉管,因而造成脉管空虚,此时阳气没有阴液可以依附,而浮越在外。于是形成脉管浮大中空之革脉。一般来说,革脉的脉象比芤脉更强而有力,显示革脉的阳气比芤脉更为强盛。
革脉于芤脉、虚脉类似。三者都具有脉管中空的脉象。脉象的差别:1.革脉浮大中空却搏指有力,如同按在鼓皮上,周围的脉管较为刚硬。2.芤脉脉象浮大中空,如同按在葱管上,周围的脉管较为柔软。3.虚脉的脉位浮大,浮中沉三候均软弱无力,却仍有根。
促脉与结脉、代脉类似,三者都具有突然歇止的脉象。脉象的差别:1.促脉的脉象急数,每次歇止的间隔没有一定的规律,歇止的时间也比较短暂。2.结脉的脉象迟缓,每次歇止的间隔没有一定的规律,歇止的时间也比较短暂。3.代脉比促脉迟缓,每到一定的规律就突然歇止。每次歇止的时间较长。

《伤寒论》脉法心得与分享

《伤寒论》脉法心得与分享

《伤寒论》脉法心得(2011-11-04 19:52:11)转载▼标签:杂谈关于张仲景的脉法心得,我觉得只是学习到了一点皮毛,自己曾整理了一点,今天在找书时,突然看到了,已经搁置了很长时间了,今天有点时间,顺便整理一下,即可作为加深自己的记忆,也为了防止丢失,特记于此。

内容很多,需要逐步整理,因此需要一点一点的加入。

学习伤寒论的脉法,主要还得要结合我编写的“伤寒论本旨新解”总结一篇,以及我画出的哪个图,不然到后面不容易理解了。

1.脉象的阴阳定位我们都知道,人的脉象分为寸关尺三部,分左右手两个,那么是如何来分阴阳,分部位的。

在这里就用到我画的那个图了,至于在这个图上的理解方式,与我们平时教科书上的是一样的,只是在理解思路上有点不同。

那个图上画的是个圆形的,而在我们身体上表现的确是分开的,分就分在左右手上,为什么左右手分阴阳,我们先把定位明确了,在说阴阳。

左手-----肾==肝==心从下向上,肾位于下,肝位于中,心位于上,从中基上来看,水能生木,木能生火,形成了从下向上的生长关系。

他的运行也合乎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完美结合。

自然界中,水在地下,肝木输运水液上升而布散,上达与心包,制约了心阳之热,在这输运过程中,体现了人体津液由下向上升发的过程。

也就是表现了人体阴的升发,或者说,难道只有阴的升发,没有阳的生长,那肯定是有的,只不过阳的生长时由少到多的,所以脉外的气又称为少阳。

右手------肺==胃==肾(命门)右手的定位则是从上向下,肺位于上,胃位于中,肾位于下,在自然界中,空气中的水由上而下,由上而外,最终到达于肾。

这再看我画的那个图,肺卫运行从上下达于肾,内行于阳明之里。

在右手的脉象中,体现了人体心阳的布散运行情况,表现了阳气从心肺出,布散于全身,最终到达于肾的整个过程。

注:在这里没有提到脾,那是因为脾的作用表现在左手的功能上。

我们在后面再说。

以上是我对脉象的大致定位,可能与教科书上不一样。

不这样理解,那张仲景在伤寒论书中提到的脉象就不会很好的来分析与理解了。

中医脉象知识点总结

中医脉象知识点总结

中医脉象知识点总结而脉象的判断和诊断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准确的触诊技巧,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和磨炼的过程。

同时,了解脉象的知识也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就是一些脉象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脉象的基本概念脉象是通过触摸脉搏,了解脉搏的变化,判断病情和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脉象诊断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诊断的基础。

触诊脉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脉的长短、频率和节律。

长、短是指脉的节律周期,频率是指脉的次数,节律是指脉的规则程度。

这三个方面是我们诊断脉象的基本依据。

二、脉象的判断方法1. 观色诊脉:观色诊脉是指观察脉搏的颜色和形态。

观察脉搏的颜色可以了解脉搏的表情,如红色可以代表阳盛,紫绀色可以代表气滞等。

观察脉搏的形态可以了解脉搏的涨缩情况,如脉搏涨缩有力可以代表气血充盈,无力可以代表气血不足等。

2. 温度诊脉:温度诊脉是指触摸脉搏时,了解脉搏的温度。

脉搏的温度可以反映病人的阳气和阴气的消长,热证脉搏多温热,寒证脉搏多冰冷,这可以为我们进行诊断提供参考。

3. 触力诊脉:触力诊脉是指通过手指的触摸力度,了解脉搏的力度。

脉搏的力度可以反映病人的气血充盈和虚弱情况,脉搏充实有力可以代表阳盛,虚软无力可以代表气血不足等。

4. 探部位:探部位是指触摸脉搏的位置。

人体有361个穴位,不同的位置的脉搏反映的病情也有所不同。

胷闷当脉长太过,在手上录单位照旧一局限。

若半手苍白之柬络寒凝,凭病机来波通过探测位置,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病人的病情。

5. 量的诊断:量的诊断是指触摸脉搏的节律和频率。

脉搏的节律和频率可以反映病人的气血循环情况,脉搏的节律和频率不规律可以代表气血不畅等。

以上几种方法是中医诊断脉象的常用方法,对病人的病情有一定的判断作用,但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准确的触诊技巧。

三、脉象的诊断方法1. 脉的长短:长短是指脉搏的节律。

节律规则,长短相间,脉搏的节律正常。

节律不规则,长短不相间,脉搏的节律不正常。

脉诊学习心得

脉诊学习心得

脉诊学习心得在学习脉诊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脉搏的重要性和它对人体健康的指示作用。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触诊患者的搏动情况,可以了解其身体的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并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脉诊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首先,我发现脉搏对中医诊断具有直观、准确的作用。

中医将人体的脉象分为舌脉、手脉和足脉三大类,其中手脉是最常被使用的。

通过触诊患者的手脉,可以了解到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

例如,患者的手脉弦细有力,可能表明其气血充盈,身体健康;而手脉沉细无力,则可能说明其气血不足,身体虚弱。

因此,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准确地了解到他们的身体状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学习脉诊的关键在于熟悉脉搏的不同类型和脉象的变化。

脉诊有六诊要素,即寸、关、尺、舌、证和脏腑。

每个脉象的具体指标和诊断意义都需要掌握。

例如,寸口脉可分为细、弦、滑、虚、数等多种类型,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身体情况。

学习脉诊的核心在于分清不同脉象的特点,并理解其背后的生理变化。

通过不断触诊患者的脉搏,我逐渐熟悉了不同脉象的感觉和诊断意义。

这要求我们在学习脉诊时要反复练习,多触多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触诊技巧和诊断水平。

再次,学习脉诊需要注意综合分析。

脉诊只是中医诊断学的一部分,不能仅凭脉象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在触诊患者的脉搏时,我们还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象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例如,患者手脉细弦而舌苔黄,可能表明其阳气不足,体内有湿热之邪。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做出更准确的诊断,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学习脉诊时,我们要将脉象与其他病史资料结合起来,并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最后,学习脉诊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积累经验。

脉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触诊患者,才能逐渐掌握脉搏的感觉和诊断技巧。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实践,尽可能多地触诊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脉学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和健康状况。

下面是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及其详细解释:浮脉(FúMài):特点:脉搏弱而快,像浮在水面上的树叶。

意义:表示阳气亢盛、阴气不足,外感病邪初起。

沉脉(Chén Mài):特点:脉搏沉重,像沉入水中的重物。

意义:表示阴虚阳实,病邪深入体内。

迟脉(ChíMài):特点:脉搏搏动缓慢,节律不齐。

意义:通常表示阳气虚弱、阳虚,或寒邪入侵。

数脉(ShùMài):特点:脉搏跳动频繁,有时伴有力度增强。

意义:表示热邪病毒侵入,或阴虚内热。

濡脉(RúMài):特点:脉搏濡滑且滑利。

意义:表示阴虚,病邪已深入体内。

紧脉(Jǐn Mài):特点:脉搏紧绷有力,如紧绷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外感风寒、气滞、瘀血。

滑脉(HuáMài):特点:脉搏顺畅、滑利。

意义:常见于寒湿、风湿、血虚、气虚。

洪脉(Hóng Mài):特点:脉搏搏动强劲有力,如潮汐般。

意义:表示寒邪或湿邪入侵。

弦脉(Xián Mài):特点:脉搏如拉紧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病邪阻滞,气血不畅。

结脉(JiéMài):特点:脉搏如珠串一样,有断续感。

芤脉(Kòu Mài):特点:脉搏硬而粗,如钢丝般。

意义:表示痰饮、瘀滞、风寒。

细脉(XìMài):特点:脉搏弱且细,有时难以触及。

意义:表示气血虚弱。

濡数脉(RúShùMài):特点:脉搏湿滑、快而数。

意义:多见于痰湿、湿热。

弦滑脉(Xián HuáMài):特点:脉搏兼具弦脉和滑脉的特征。

意义:表示气血不畅、阴阳失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诊正常脉:从容和缓、平和有力、无间歇、沉取仍有脉(即有根,病危之人才会无根),一息四至,一分钟跳70到80次。

注意:有些常人是六阴脉:左右的寸关尺脉显得沉、细、力弱一点。

六阳脉:脉大一点、浮一点、数一点、有力一点。

一、浮脉类:浮脉:指目轻触有但不明显,轻中取之则明显,沉取不明显。

一般和肺有关,肺脉是浮,因为浮脉表征,肺主表。

另外,人瘦也有点浮、秋季也有点浮。

按以75克力时脉象明显、100克时很明显、150克时不明显。

散脉::浮散无根,轻取则有,中取很不明显,沉取消失,脉象间歇、时有时无,散漫无规律、时大时小,时快时慢。

表明人已经极度虚弱!!病已久,心气衰竭!心脏快要停时会出现。

芤脉:浮虚而软,按之如按葱,轻取则有,中取则无,沉取则有。

此脉在大失血与失液的时候才会出现、因为这么短的时间内血管来不及收缩。

如动脉正在出血时去把脉,血管里的血明显不足。

革脉:浮弦而硬、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类似芤脉,但是脉管很硬!!主症:亡血失精失液,半产、漏下。

因为没血的濡养,所以血管都硬了,这是病了十几天以上的危症!!是芤脉的延伸!!二、沉脉类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中取也不明显、如石投水、如棉裹砂。

就是深脉。

按之以100克时很微弱、直到200克力时才很明显。

冬季脉稍微沉、特别是女性有肾病时更沉。

沉脉主肾,肾主寒冷,肾在下焦,肾脉有点沉。

肾脉主里症。

沉而有力为里实症,有实邪!里热之证,痰、瘀、湿等等。

沉而无力,多是虚证,气血虚、阳虚;鼓动无力、阳气亏虚、脏腑虚弱。

伏脉:推筋着骨始得,注意:按之有力!!要深按到桡骨才行,比沉脉深。

主暴病,如邪闭(气机闭塞)、厥病(痰厥、气厥,生气的昏倒)、痛极、痛闭、寒闭、实邪。

出现此脉的时间不会太长,可能痰一清、气一通就会消失。

牢脉:(像牢房,很坚固)、深居于内、坚固牢实。

实际上是五个脉的复合脉:沉、实、大、弦、长。

就是:(位置)沉+(力量、有力)实+大(形体)+弦(脉管硬,类似革脉)+长(脉型,有时尺脉、鱼际都有脉跳动)。

主症:阴寒内盛、疝气内积,实证,里面有实邪(也可能阴寒内盛)、积块、肿瘤等等。

牢脉的实邪比伏脉要严重!!病人出现这种病脉的时间比较长,邪气搏积、肿瘤等东西不会很快消失!!不像伏脉的几天,几十天。

迟脉:一吸不足四至(正常人一分钟呼吸18次,共18*4=72次脉搏),故一般一分钟跳60次以下(运动员除外)。

其主寒证!!因为寒则凝滞、收引,血管凝滞、心脏被抑制、心气不畅,心跳减慢。

但是,邪热结聚也可见迟脉(这种情况少见而已),因为脉管或其他器官邪气阻塞(如阳明腑实、燥屎阻塞肠道则迟而有力)、西医中的发烧而至脑压升高出现血肿、瘀血、中风压迫;第二是阻塞性的黄疸以致刺激迷走神经或心的传导组织发生障碍。

所以,迟而有力为实寒证,迟而无力为虚寒证(阳气不足)。

缓脉:迟脉类似脉,一分钟跳60到70次(当然不是正常人的缓脉了,有点区别而已)。

出现此脉一般病人有湿或脾胃虚弱,阳气稍微亏虚一点、脾胃功能差点、气血稍微亏少一点。

此脉分两种情况:1、脉象从容和缓,但迟于正常而又不是典型的迟脉,不是60次以下(而是62~68次左右),稍微慢于常人。

2怠缓:力量差一点,但又不是弱脉,速度慢一点,但又不是典型迟脉。

缓脉慢一点可能是阳气不足、力量差一点可能是脾胃虚弱有湿;所以缓脉可以是脾病的一个主脉(脾病见缓脉、肺病见浮脉、肾病见沉脉)。

数脉:脉跳得快,每分钟90到120次(小孩子90次也属正常)、一息5到7次(110次为典型)。

脉搏流畅、波形漂亮。

临床意义:主热证、也可见于里虚证(数脉属于虚寒之人,病人很多)一、数而有力显然是实热内盛、邪实,热邪迫血妄行、热盛属阳是主动的;二、数而无力有两种可能:1、阴虚内热(阴虚也是热:虚热,力量没实热那么大、脉体较小。

而实热的脉搏应当是脉体洪、大)。

2、气血亏虚(气血亏虚,营养不足,唯有加快心脏跳动满足需要)或虚阳浮越(所谓虚阳,为满足需要,心气勉其力而行之)。

所以数脉在阴虚热盛、阳亢时可以出现,而阳盛、阴盛、虚阳浮越时属于阴不敛阳,阳气亏损到极点。

古人云: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多虚损。

(翻译:新起的病脉搏跳得快,多半是外邪(如外感风热、里热炽盛);长期久病而脉搏跳得快,多半是虚损)。

所以不能认为数脉就是热!有些心脏病、心肺病人脉搏就是跳得快,那是已经阳气不足。

还有,感寒时脉搏偏数,因为风寒表证,脉浮紧,紧脉却不迟(达到80~90次左右),特别是发烧怕冷的病人,脉搏很快。

(注:一般性的感受寒邪应是迟脉)。

这时千万别以为病人是热而开清热泻火药!!应该开驱寒的药,如麻黄汤、荆防败毒散。

疾脉:比数脉还要快,是数脉的类似脉。

一息5到7至,一分钟120到130次或以上。

临床意义:阳极阴竭、热盛阳极、热到极点、阴液亏损严重!!主热证。

也主虚寒证,严重到了阳气亏虚、元气欲脱,有时心慌气促根本数不到脉了。

脏器衰竭。

三、虚脉类虚脉:无力脉的总称。

不管浮中沉,凡是无力的脉都可以称作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

主气血两虚。

由于气血不足,心功能无力。

细脉:形体上有一点力又细小,振幅不高,但是应指明显,代表血虚两虚、湿邪为病、阴虚;血液、阴液不足使血管缩小;若是迟而无力,一般是阳虚;数而无力,是阴虚火旺。

濡脉:浮细无力,又称软脉,细脉的类似脉。

它是复合脉,浮脉(轻取才明显)+细脉(细软无力脉)。

意义:主虚证、湿困(细脉也是主虚证、湿困,这方面是一样的)弱脉:沉细无力,细脉的类似脉。

复合脉:沉脉+细脉。

轻取中取不明显。

意义:仍然是虚脉。

阳虚之脉沉细无力且迟;阴虚火旺之脉沉细无力且数。

微脉:脉搏极细极软,轻取没有,中取稍微明显点,沉取几乎没脉了(几乎成了条直线)。

摸着好像有脉好像无脉,感觉病人快要死了,说明其虚到了极点!!气血大虚、阳气衰亡!!四、实脉类实脉:有力脉的总称,不管轻、中、沉取,还是在寸、关、尺取,还是脉象浮、迟、沉、数。

实脉的脉形都显得高大、有力。

临床意义:主实证。

(注:正常人也可出现实脉、但就不会出现虚脉)。

浮而有力是表实证、沉而有力是里实症、迟而有力是实寒证、数而有力是实热证。

一般久病的人都显虚脉,如果这时反而显示实脉则是孤阳外脱的先兆、其阳气快要虚脱了。

要结合实际看病,比如一病危者体质甚虚其脉却跳的特别有力,其实是注射了西医的激素。

洪脉:即钩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波涛汹涌。

本来脉体就大,并且力量很强,脉图上看幅度很高、并且一下子就冲上去、一下子又跌下来。

注意:浮中沉取都有力,所以不能说是浮脉。

意义:阳明经证,也是气分热盛的气分证:脉势非常张扬,热势非常明显,高热、壮热。

如明火直照,热势充斥于机体内外,高热口渴、脉洪数、洪大。

完全是邪热,阳热过剩所致。

夏天脉微洪。

洪脉在脏应心,按照五脏的主脉,肝脉弦一点、肺脉浮一点、肾脉沉一点、脾脉缓一点、心脉洪一点。

(区别:阳脉包括数、实、洪脉。

数脉只是数量上的多;实脉只是力量上的大;洪脉形体大且有力。

)大脉:洪脉的类似脉,只是脉形宽大而没什么力,不会出现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之象。

健康人也见大脉,然而病人见大脉则是病情加重了。

长脉:脉位超过本位,超过一寸九分还见明显的脉。

意义:主阳证、热证、实证,它属于阳脉,也属于有力脉属于热证。

临床上不重点去考察此脉。

但是有的常人会出现此脉,尺之后还能见到此脉说明肾气旺盛,长寿之征。

病人见此脉则要结合其他脉象来诊断了。

五、长短脉注:这只是从长度划分,长脉在上面已经介绍。

短脉:寸关尺不满一寸九分。

寸、尺脉不明显(除非手指靠的很近),关脉很明显。

意义:短而无力是气虚、短而有力是气郁、气机阻滞不畅,古人云:短脉则气病;长脉则气治。

六、滑脉类滑脉:数脉的类似脉(数脉讲的是速度快,而滑脉不仅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讲形体很滑),如握泥鳅、如盘走珠、如叶承露。

非常流利、圆滑、有力、速度快!!比正常脉要流畅。

临床意义:有病时主痰湿、食积,实热、火热。

虽然有实邪,现在又有滑脉,说明病人抵抗力旺盛,正气强盛脉才能滑,病的不重。

无病时,气血旺盛的健康人、孕妇、青壮年也可见滑脉。

动脉:滑脉类似脉,复合脉:短脉+滑脉+数脉+实脉。

但脉象只见于关部,跳得很明显(实脉、有力,数脉、有点快)!!寸脉尺脉几乎没有。

此处和短脉相似,区别在于短脉只是不满三部,寸脉尺脉没有正常脉这么长;而动脉摸起来像珠子一样滑,这是短脉没有的。

临床意义:主惊恐、疼痛。

机理:惊则气乱、恐则气结、阴阳不和、气血壅滞。

七、涩脉滑脉的对立脉;艰涩不畅,脉速不匀(但没有明显的歇止);流起来很迟,个体一般不大、有的有力,有的无力(一般正气不足、无力)。

滑伯仁讲过“滑类乎数,涩类乎迟”。

脉图中,幅值不大,冲上去慢,下来也慢,参差不齐:脉形高矮、粗细、快慢不一致。

临床意义:主血瘀、气滞、痰食(食积)内阻(同样是痰食,气血流畅旺盛的人就见滑脉。

气血不旺盛,即有气血亏虚、血瘀、气滞的人就表现为涩脉,更甚者,如伤津、血少、精血亏虚者则是涩而无力)。

八、弦脉类弦脉:即悬脉。

属于有力脉,脉势一般的强。

“端直以长”:端端正正且比较长,、没有弯曲,也没有一点圆滑;如按琴弦、状若筝弦,弦绷得很直很紧。

脉管管壁很硬、很长且很粗。

没有尖尖的波峰,波峰不明显、平平的,有时呈拱形。

所谓的“从中直过,挺然于指下”:就是说手下明显摸到一条管子,不管是脉搏跳上去还是不跳的瞬间。

弦的很厉害的病人,摸上去就像脉搏旁边的肌腱一样:很直、很硬,像一条小吸管。

病情的轻重与硬度有关!!若越硬越明显,弦得就越厉害,称为弦四;而稍微有点硬,不是很明显的就是弦一、弦二。

弦脉乃阳中之阴脉,意思是说:形状好像很明显、挺然指下,然而其力不强,幅值不高,说白了就是“外强中干”:外面血管明显,里面血液不一定旺盛。

临床意义:主肝胆病,肝气郁抑、肝阳上亢,故肝胆易弦。

疼痛、痰饮、胃气衰败也可以弦(正常脉有胃有神:柔和,弦脉却很硬)。

老年健康者也微弦。

因为“肝主筋”,所以脉管一硬就像筋一样。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脉、主的病症也最多,所谓“十脉九弦”。

与革脉、洪脉的区别:都是很硬,但革脉中取几乎没有脉,而弦脉中取有脉,洪脉则是沉、弦、实、大、长的组合脉。

力量太强了,脉管硬得下沉了。

春脉微弦,如絮枝柳条,还很柔和。

弦脉是中医里很重要的脉!!紧脉:弦脉的类似脉。

拉紧了的脉、脉体小,但是有弹性、强调的就是力量+紧张!!且这是气血旺盛!!也是很重要的脉。

紧也有急的意思,所以也可叫做急脉。

形小而势强、紧张有力、绷急弹指,如牵绳转索。

脉图中,幅值一下子就冲了上去,波峰尖锐。

临床意义:主实寒证(虚寒不会见紧脉!!)、疼痛(单单是寒凝气滞的疼痛)、虫积、食积。

急者多寒,紧脉的人多寒。

寒性凝滞、气机收引、寒则气滞。

脉管直接受到寒邪的刺激而缩小,而管径缩小会导致其绷得很紧,强盛的正气一冲,就接连弹两三下(像往地上扔波珠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