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球壳的静电平衡问题_谈电场的叠加在静电平衡中的应用
静电的防止与利用(教学设计)高二物理(人教版2019)

第4节静电的防止与利用教学设计【提问】自然界到处都有静电。
生活中的穿衣、脱衣、运动等过程都可能产生静电。
在加油站给车加油前,为什么要触摸一下静电释放器?→静电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为做好静电的防止和利用,我们需要先学习静电平衡。
【提问】将导体放置在电场中,导体内的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将怎样运动?【提问】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会使得导体内部的电荷分布发生怎样的变化?又会带来什么影响?【提问】随着自由电荷的不断定向移动,这种影响会怎样变化?最终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提问】此时导体内部的合场强是多少?→静电平衡:导体中无电荷定向移动的状态,叫静电平衡状态。
【讲述】静电平衡的特点:1.金属导体建立静电平衡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
【提问】处于静电平衡状态下的导体中的电荷是怎样分布的呢?【播放视频】法拉第圆筒。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播放视频】不规则带电体。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单位面积的电荷量称为电荷密度。
【讲述】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的电荷分布如图所示。
导体上越尖锐的地方电荷的密度越大,周围的场强也越大。
【提问】导体上越尖锐的地方电荷的密度越大,周围的场强也越大。
这种特点可以加以应用吗?【讲述】导体周围的强电场使空气中残留的带电粒子发生剧烈运动。
【讲述】带电粒子与气体分子碰撞使气体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分离。
→强电场使空气分子中正负电荷分离的现象叫做空气的电离。
【提问】新产生的带电粒子对空气的电离现象有何影响?【提问】电离产生的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哪个方向运动?【提问】空气的电离容易在导体的什么部位发生?→导体尖端的强电场使附近的空气电离,电离后的异种离子与尖端的电荷中和,这相当于导体从尖端失去电荷。
这种现象叫作尖端放电。
【提问】尖端放电在生活中有哪些实际应用或现象呢?【播放视频】模拟避雷针。
【提问】避雷针是怎样工作的?【讲述】在高压设备上,尖端放电会使高压设备上电能损失,故高压设备导体的表面都是非常光滑。
2024年高考物理总复习高中物理求解电场强度的基本方法

2024年高考物理总复习高中物理求解电场强度的基本方法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求解电场强度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1.电场强度的三个公式的比较2.电场强度的计算与叠加在一般情况下可由上述三个公式计算电场强度,但在求解带电圆环、带电平面等一些特殊带电体产生的电场强度时,上述公式无法直接应用。
这时,如果转换思维角度,灵活运用叠加法、对称法、补偿法、微元法、等效法等巧妙方法,可以化难为易。
一、利用平衡状态求解电场强度例1.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30g带电量的半径极小的小球用丝线悬挂在某匀强电场中,电场线与水平面平行。
当小球静止时,测得悬线与竖直夹角为30°,由此可知匀强电场方向为_________,电场强度大小为_________N/C。
(g取10m/s2)解析:分析小球受力,重力mg竖直向下,丝线拉力T沿丝线方向向上,因为小球处于平衡状态,还应受水平向左的电场力F。
小球带负电,所受电场力方向与场强方向相反,所以场强方向水平向右。
小球在三个力作用之下处于平衡状态。
三个力的合力必为零。
所以F=mgtan30°,又F=EqEq=mgtan30°则代入数据得:二、利用求解点电荷的电场强度例2.如图所示,带电量为+q的点电荷与均匀带电薄板相距为2d,点电荷到带电薄板的垂线通过板的几何中心。
若图中a点处的电场强度为零,根据对称性,带电薄板在图中b点处产生的电场强度大小为_________,方向_________。
(静电力恒量为k)解析:图中a点处的电场强度为零,说明带电薄板在a点产生的场强E a1与点电荷+q在a点产生的场强E a2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如图所示),即,由于水平向左,则水平向右。
根据对称性,带电薄板在b点产生的强度与其在a点产生的场强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
所以,其方向水平向左。
三、利用求解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例3.如图中A、B、C三点都在匀强电场中,已知AC⊥BC,∠ABC=60°,BC=20cm。
电场叠加原理

电场叠加原理
电场叠加原理是电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出当多个电荷或电场同时存在于同一空间时,他们的电场效应可以通过矢量叠加来计算。
这意味着每个电荷或电场对最终的电场产生的贡献可以单独计算,然后将它们的矢量和相加以得到最终的电场。
根据电场叠加原理,当有两个电荷或电场同时存在时,它们各自产生的电场可以独立计算。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库仑定律计算出每个电荷产生的电场强度。
库仑定律表明,电场强度与电荷的大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接下来,我们需要考虑方向性。
电场是一个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在计算电场时,我们需要考虑每个电场的方向与位置。
然后,通过矢量叠加将每个电场的矢量和相加,得到最终的电场矢量。
电场叠加原理可以应用于任意数量的电荷或电场的情况。
对于多个电荷,我们可以将每个电荷的电场矢量和相加,得到总的电场矢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不同位置或相同位置的电荷。
需要注意的是,电场叠加原理仅适用于线性介质,即介质中的电荷或电场的叠加效应服从线性关系。
对于非线性介质,电场叠加原理可能不成立。
总之,电场叠加原理是电学中重要的原理之一。
它通过对每个电荷或电场的贡献进行独立计算,并对它们的矢量和进行叠加,
来得到最终的电场效应。
这个原理在电学的许多应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静电力与电场的叠加原理

静电力与电场的叠加原理在物理学中,静电力和电场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静电力是指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排斥或吸引而产生的力,而电场则是指由电荷产生的一种物理量,用来描述在空间中某一点处电荷所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本文将介绍静电力与电场的叠加原理。
静电力是通过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根据库仑定律,两个电荷之间的静电力正比于它们的电荷量,并且反比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
具体而言,两个电荷量分别为q1和q2,它们之间的距离为r,那么它们之间的静电力F可以用下式表示:F = k * |q1 * q2| / r^2其中,k为电磁力常数,其值约为9 × 10^9 N·m²/C²。
正负号表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方向,如果两个电荷同性(即同为正电荷或同为负电荷),则静电力是排斥力;如果两个电荷异性(即一正一负),则静电力是吸引力。
静电力的叠加原理指出,当存在多个电荷作用于某一点上时,这些电荷对该点上的电荷所产生的静电力可以通过矢量相加的方式来计算。
具体来说,设有n个电荷,分别为q1, q2, ..., qn,它们之间的距离分别为r1, r2, ..., rn,那么该点上的合成静电力F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F = F1 + F2 + ... + Fn其中Fi表示第i个电荷对该点上电荷所产生的静电力,Fi的计算方法与上述单个电荷情况相同。
静电力叠加原理的应用十分广泛。
比如,当存在多个电荷在空间中,我们可以通过叠加原理来计算它们对某一点上的电荷所产生的合力,从而确定该点上的电荷是受到排斥力还是吸引力的影响更大。
此外,在电场分析中,也可以利用静电力叠加原理来计算某一点上电场的强度和方向。
电场是描述电荷作用的一种物理量。
电场可以用矢量形式表示,即电场矢量E。
在某一点上,电场矢量的方向与该点上正电荷所受力的方向相同,其大小等于单位正电荷所受到的力的大小。
对于一个点电荷q,其在某一点上产生的电场矢量的大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E = k * |q| / r^2同样地,当存在多个电荷时,受到的总电场矢量可以通过将各个电荷产生的电场矢量矢量相加来计算。
静电力叠加原理

静电力叠加原理静电力叠加原理是指在静电场中,当有多个电荷体系共同存在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通过叠加原理来计算。
静电力叠加原理是静电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对于理解静电场中电荷体系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静电力的基本性质。
在静电场中,两个电荷之间会相互作用产生静电力,其大小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和电荷量有关。
根据库仑定律,两个电荷之间的静电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
这就意味着,当有多个电荷体系共同存在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按照叠加原理进行计算。
假设有三个电荷体系A、B、C,它们分别带有电荷q1、q2、q3。
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F可以表示为F=F1+F2+F3,其中F1、F2、F3分别为A、B、C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根据叠加原理,我们可以将这些力矢量进行矢量叠加,得到它们的合力F。
这个合力F就是这三个电荷体系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除了在空间中静态的情况下,静电力叠加原理在电场中同样适用。
在电场中,电荷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电场力又可以看作是由其它电荷体系产生的静电力叠加而成。
因此,静电力叠加原理不仅适用于静电场中的电荷体系相互作用,也适用于电场中电荷受力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静电力叠加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计算方法。
通过将各个电荷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叠加,我们可以得到它们的合力,从而计算出电荷体系的整体行为。
这对于电荷体系的分析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理解和利用静电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总之,静电力叠加原理是静电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对于理解静电场中电荷体系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叠加原理,我们可以计算出多个电荷体系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为我们理解和应用静电场提供了便利。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静电力叠加原理,进一步探索静电学的奥秘。
(学案)第一章7静电现象的应用含解析

7 静电现象的应用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电场(1)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的场强处处为0。
(2)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外部表面附近任何一点的场强方向必与这点的表面垂直。
(3)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导体的表面是个等势面。
二、导体上电荷的分布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的电荷分布有以下两个特点:(1)导体内部没有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
(2)在导体外表面,越尖锐的位置电荷的密度越大,凹陷的位置几乎没有电荷。
三、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1.空气的电离:导体尖端的电荷密度很大,附近的场强很强,空气中的带电粒子剧烈运动,使空气分子被撞“散”而使正负电荷分离的现象。
2.尖端放电:导体尖端的强电场使附近的空气电离,电离后的异种离子与尖端的电荷中和,相当于导体从尖端失去电荷的现象。
3.静电屏蔽:静电平衡时,导体壳内空腔里的电场处处为0,外电场对壳内不会产生影响。
(1)避雷针是利用尖端放电避免雷击的一种设施。
(×)(2)高压设备中导体的表面尽量光滑会减少电能的损失。
(√)(3)电工高压带电作业时,穿戴金属丝网制成的衣、帽、手套、鞋子,无法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
(×) (4)安装了防盗网的室内手机信号好,没安防盗网的室内手机信号不好。
(×) (5)电学仪器和电子设备外面会有金属罩,通信电缆外面包一层铅皮,可以防止外电场的干扰。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知识点一静电平衡1.静电平衡的导体的电场强度:达到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的场强处处为零。
导体内部场强为零的本质是:感应电荷在导体内部形成的电场与外电场在内部任一处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为零。
2.对静电平衡时导体上电荷的分布的理解(1)实心导体:导体内部无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外表面上。
(2)空腔导体:空腔内无电荷时,电荷分布在外表面上(内表面无电荷);空腔内有电荷时,内表面因静电感应出现等量的异号电荷,外表面有感应电荷。
静电场及其应用—静电的防止与利用

静电场及其应用—静电的防止与利用一、教材分析本节的主要概念是静电平衡,掌握静电平衡的概念,理解静电平衡的过程。
主要使学生了解生产生活中关于静电的利用与防护。
分析讨论静电在激光打印、静电喷雾和静电除尘等技术中的应用。
知道在有可燃气体、粉尘的环境中如何防止静电事故。
引领学生共同参与讨论这一过程,使他们明白自由电荷不再定向移动的条件。
应用静电平衡知识,认识尖端放电现象和静电屏蔽现象,最后是静电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金属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是一个非常快的过程,但是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却十分重要。
一定要带领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使他们明白自由电荷不再发生定向移动的条件。
带电导体的电荷分布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深奥的问题,必须通过实验才能加深认识。
静电屏蔽现象与静电屏蔽的应用都必须做好演示实验。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通过对静电场中导体的自由电荷运动情况的讨论,感受静电平衡概念的建立过程。
科学思维:掌握归纳、演绎推理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科学探究:通过对静电场中导体的自由电荷运动情况的讨论,了解静电平衡的概念,知道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的特征。
科学态度与责任: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掌握静电平衡的概念、理解静电平衡的特征。
五、教学难点应用静电平衡知识,认识尖端放电现象和静电屏蔽现象。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谈话、练习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拿两个手机,(1)把其中一个手机放在不锈钢快餐杯中并用盖子盖住,用另一个手机给该手机打电话,还能接通吗?(2)放在塑料饭盒中呢? [现象]手机放在塑料饭盒中能够接通,放在不锈钢快餐杯中不能接通. 教师:你们中有谁能解释一下什么原因吗? 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问题导入联系生活知识回顾分析应用提出概念明确特点实验观察 总结规律讨论分享课堂小结教师点评:还是我来解释一下吧!这是因为不锈钢快餐杯能够形成静电屏蔽,手机无法接收到外界的电磁信号,所以不能接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产生静电屏蔽现象的原因。
静电力叠加原理

静电力叠加原理静电力叠加原理是指在静电场中,当存在多个电荷体时,每个电荷体所受的静电力等于其他电荷体对该电荷体所施加的静电力的矢量和。
这一原理在物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尤其在静电场的分析和电荷体间的相互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静电力叠加原理。
假设有两个带电体A和B,它们之间的距离为r,电荷分别为q1和q2。
根据库仑定律,带电体A所受的静电力F1等于带电体B对其施加的静电力,即F1=k|q1q2|/r^2,其中k为库仑常数。
同样地,带电体B所受的静电力F2等于带电体A对其施加的静电力,即F2=k|q1q2|/r^2。
因此,根据静电力叠加原理,带电体A所受的总静电力F等于F1+F2,即F=k|q1q2|/r^2+k|q1q2|/r^2=k|q1q2|/r^2。
这就是静电力叠加原理的基本概念。
在实际应用中,静电力叠加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复杂的静电场问题。
例如,在电荷体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每个电荷体受到的其他电荷体的静电力,然后将这些静电力矢量进行叠加,从而得到每个电荷体所受的总静电力。
这为我们研究静电场的分布、电场强度和电势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此外,静电力叠加原理还可以应用于电荷体间的相互作用。
在粒子物理学和原子物理学中,电荷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通过静电力叠加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荷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揭示物质微观世界的奥秘。
总之,静电力叠加原理是静电学中的重要原理,它对于我们理解静电场的分布和电荷体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静电力叠加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物质世界的规律,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静电力叠加原理,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发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响, 即电场强度处处为零(这是因为金属球壳外施 感电 荷的电场与球壳外表面的感应 电荷的电场叠加后的合
场强为零, 而不是球壳外 表面的 感应电 荷在其 中产 生 的电 场强 度为
零) , 球 壳 是一 个 等 势 体, 这 就 是
静电屏蔽.
图 2 表示球
壳 A 处于带 正电
图2
量为 Q 的点电 荷 B 的 电 场中, 且 达到 静电 平衡. 球 壳
关 S 闭合, B 的 带电情况又如何?
分析与解: 当 B 与 A 接 触时 即构 成一 个大 导体,
其内部不分布净电荷, 故 B 的负 电荷全部 移至 A 的 外
表面, B 不带电. B 复位后再 将开关 S 闭 合, 则 B 通 过
导线与地球构成一个大导 体, 且 该大导 体处于 A 的 负
电荷所产生 的 电场 中. 带 负 电的 A 电势 小 于 B 的 电
第 24 卷第 6 期 2003 年
物理教师
PHYSICS TEACHER
Vol. 24 No. 6 ( 2003)
金属球壳的静电平衡问题
谈电场的叠加在静电平衡中的应用
李秀学
( 湖北省十堰市一中, 湖北 十堰 442000)
在学习 电场 中的导体 这 部分内 容时, 许多 学生
反映, 即使把处于静 电平衡状 态的导 体特点 记得 再清
为一等势体.
( 3) 球壳外距离球心 r ( r > R) 处的 P 点的场强大
小, 等于球壳外表面电荷 q 等效位 于球心 O 点处的 点
电荷所产生的电场. 即: EP =
kq r2
.
2 处于外电场中的金属 球壳的静电平衡
如果将金属球壳放于点电 荷电场或匀强电场中达
到静电平衡时, 其内部( 含 空腔部分 )不 受外电 场的 影
断.
3. 2 将球壳接地
图 3 中, 如将金属球壳接地, 球壳接地时外 表面的
感应电荷便 导入大地( 被中 和) , 因 而球壳外 的电 场随
之消失, 即腔内 电荷( 点 电荷 Q 和 内壁 上的 感应 电荷
q1) 对腔外空间 电场没 有影 响. 可见, 球 壳接 地时 可实
现静电双屏蔽.
3. 3 带电小球和球壳接触
内部不会有净电 荷, 故 金属 球壳所
带电量全部均匀 分布于 外表 面. 如
图 1 表 示薄 金 属球 壳 A 带 正电 q
时电荷在外表面的分布情况.
( 2) 球 壳内 部及球 壳的 空腔内
电场强度处处为 零( 这是因 为外表
图1
面均 匀分 布 的电 荷在 其 中产 生的
电场叠加后 合场强为零 ) , 电势 相等, 球壳及 空腔 部分
分析与解: 空 腔的 电场 为电 荷 A 产 生的, 金属 球
壳静电平衡时为一等势 体, 故( A) 、( B) 错; 当 C 靠近 B
时, 因静电 屏蔽, B 球 内 电场 不变, A 位置 不 变 ( A 、C
间有没有库仑力?), 但 C 受到 B 外表面 感应的正 电荷
的作用而左 偏, 故( C) 正确; B 外侧 接地, 则 壳 外无 电
势, 故 B 、A 间有 电势差, 电 场线 从 B 出 发、终止 于 A
的内壁, 即最终 B 带正电.
( 编者按: 要真正解 静电屏 蔽、静电 平衡时 电场 分
布, 必须用静电场的唯一性定理. 本文有些例子均 可以
定量算出, 但是这部分内容已超出中学物理范围, 作为
教师进修可以, 作为学生复习就不妥了. )
的右端 感应出 负电荷 q1、左 端感应 出正电荷 q2 , 由 电 场线分布特点可知, Q > - q1 = q 2. 3 处于球壳空腔内电荷 的电场中的静电平衡
声波、棱镜、玻尔理论等. 有些内容在高中过难, 作为选学, 可以用讲座等
形式向学生介绍. 如 广义相对论简介 等. 3 学习新大纲的几点思考 3. 1 转变教育理念, 体现素质教育
如图 4 所示, 球壳 A 与带 电小球 B 按图示用 导线
连起来, A、B 构成一 个整体,
电荷 重 新 分 配, 即 一 部 分 电
荷导入球 壳 A , 使 A 的 外 表
面带 正 电 荷, 而 内 表 面 不 带
电.
图4
图 3 中, 当 带 电 小 球 B
不位于球壳 中心时, 则感应 电荷 q1 不 均匀分 布、而球
荷 q 1、球壳外 表面感 应出 等量 同种
图3
电荷 q2, 即 Q= - q1 = q 2. 感应电荷
q 1、q2 都均 匀 分布 于 内、外 壁 上, 图中 未 画 出 其电 场
线.
3. 1 关于电场强度
( 1) 球壳内 空腔部分 的电场: 由 于感应电 荷 q 1、q 2 都均匀分布 , 其在 空腔 内 产生 的电 场 强度 均为 零, 因
壁) , 因此球 壳外表面以外空间的电场为均匀分布于球
壳外表面的感应电荷 q2 产生, 其分析和计算完 全类似 于孤立带电金属球壳外的电场.
由以上讨论可见, 当点电荷位于球心时, 求解电场
强度或判断电势高低可等效为真空中一点电荷所产生
的电场, 即 去 掉 薄球 壳, 其 电场 线在 球 壳所 在 处间
( 收稿日期: 2003 球壳 B 外表面电 势高, 内表
面电势低.
( C) 如图( b) 示, 把用细 线悬吊 着的带负 电的小 球
C 向 B 靠近时, 小 球 A 位置不变, 球 C 向左偏离.
( D) 如图( c) 示, 若将球 B 外 侧接 地, 则绝 缘的 枕
形导体 D 左端带负电, 右端带正电.
此, 空腔内的电场便为点电荷 Q 产生的电场.
( 2) 球壳内的电场: 由于 球壳 已达 到静电 平衡, 电
场强度恒等于零. 感 应电荷 q2 均 匀分 布于外 表面, 其 在该处产生的电场为零; 点电荷 Q 和感应电荷 q1 在该 处产生的电场叠加后合场为零.
( 3) 点电荷 Q 和感应电荷 q1 在球壳外的区域产生 的合场恒 为零 ( 从 点电 荷 B 发出 的 电 场线 终 止于 内
( 收稿日期: 2003- 01- 29)
17
Vol. 24 No. 6 ( 2003)
物理教师
PHYSICS TEACHER
第 24 卷第 6 期 2003 年
如图 3 所示, 将一 电 量为 + Q
的带电小球 B (视 为点电 荷) 放入中
性薄金 属球 壳内 中 心处, 由 于 静电
感应, 球壳 内壁 感 应出 等量 异 种电
楚, 但是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仍然不能灵活应用. 特别是
遇到金属球壳的静电平衡问题, 常常是无从下手, 找不
到好的解决方法. 本 文拟从金 属球壳 在不同 的静 电平
衡条件下, 应用电场的叠加的思想讨论其带电、电场强
度、电势等问题.
1 孤立带电金属球壳的静电平衡
( 1) 根据孤立带电导体在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时, 其
壳外表面 感应 电荷 q2 仍然 均匀 分布, q2 均 匀分 布于
球壳外表面, 不受空腔内施感电荷位置的影响 .
18
例 1. 不带电的金属球壳 B 置 于绝缘支架上, B 空 腔中心放有用丝线悬 挂的带 正电的 小球 A , 如图 5( a) 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5
( A) 达 到静电 平衡时, 球壳 B 空腔内的 电场强 度
场, D 不发生静电感应, ( D) 错.
例 2. 如 图 6 所示, 空 腔导
体 A 不带电, 金属球 B 置 于 A
内, 并通 过导 线和开 关 S 与地
连接. S 断开前 B 带负电. 若将
B 与A 的 内壁 接 触, 则接 触后
图6
B 的带电情况 如何? 此 后若 把 B 移 至原 位置 再将 开
修改后的大纲在注重 知识传 播的 同时, 更加 关注 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培养 学生的 探究能 力和实 践能 力, 强调学生的情感教育, 使学生形成人生的正确价值 观, 变 学会 为 会学 , 真正起到了学生终身教育的功 能. 在即将出台 物理课程标准 中, 将科学探究列入 课程 标准 、内容标准 和 实施意见 中, 可以看到, 科学探 究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 又是物理课程的重要 内容. 3. 2 适应新的要求, 改变教学方法
联系到基础教育改革中突 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培养, 2003 年高考 时间提前 一个月, 因 此, 在 教学 中 要注意删除 繁难偏 旧 的内容, 加强 方法、应用、探 究 等方面的内容.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注重课堂 启发 式教学, 大力加强实验教学. 3. 3 首次提出教学评估要求
大纲以前的考核 改为现 在的教 学评 价, 最 大的 区 别不是以笔试成绩 评定学 生的依 据, 而 是更多 的关 注 学生的发展, 发挥评价的激励和诊断作用, 不过分 强调 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教学评价的形式是多样的: 如 学习记录、书面考试、实际操 作、作 业和 课题研 究成 果 讲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