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观察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中采取综合康复治疗方式的效用价值。
方法:研究中共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94例进行对比实验,采取摇号方式分为对照与观察两个组别,前者采取常规治疗方式,后者实施综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运动功能评分。
结果:经研究表明,采取综合康复治疗方式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也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提升,疼痛值也有所降低(P<0.05)。
结论:在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而言综合康复治疗方式在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引言:肩手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的手部浮肿、并伴有较强的疼痛感,肩关节、手部功能受到限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本次研究对比了两种不同治疗方式的差异表现,具体如下:1资料与方法1.a.一般资料在院内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选取94例作为研究对象,为方便对比可随机分为人数对等的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男女人数、平均年龄分别为26、21例(59.41±6.77)岁与25、22例(58.45±7.49)岁,两组各项资料较为均衡。
(P<0.05)。
1.a.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辅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做好用药、饮食等方面的指导工作,训练强度时间需视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确保康复训练方案能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值,并进行全面控制。
观察组可在常规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治疗干预,以此来提高治疗全面性,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等方面需求的同时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①关节止痛,因每位患者的病症严重程度有着较大的差异,疼痛感也不尽相同,对此需注意询问患者的疼痛感,对于剧烈疼痛的患者可给予适量的利多卡因支持,注射方式为关节腔内注射[1]。
②实施针灸联合按摩,对于脑卒中肩手综合征而言,还应当配合相应的针灸、按摩来促进患者血液循环,穴位可选择外关、内关、肩髃、手三里、合谷、曲池、天宗,可在平补平泻得气后连接点针治疗仪,一般情况下频率建议控制在连续波200H Z,为避免给患者造成不适感,还需要做好强度控制工作,针灸时间建议为每天一次,每次半小时最为合适,连续治疗一月后进行评估有效率。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观察

综 合康 复治 疗 脑 卒 中后肩 痛 的疗 效 观 察
尚秦 宇 张 倩
肩痛是 脑卒 中患 者最 常见 的并 发症 ,发病率 约 体 情 况 进行 血 压 、 脂 、 糖控 制及 其 他对 症 处 理 。 血 血 为 5 ~8 %l 且多发 病 于 3 月 内, 可发 生在 后 在 上述 治 疗 的基 础 上 ,对照 组给 予 良肢位 的摆 放及 % 0 l 】 , 个 也
或 有 以下情 况 之一 者 :严重 意识 障碍 、肝 肾功 能不 重 的方法 降低肌 张力 , 以及 主动 活动肩 胛骨 。 能训 功
全、 心肺功 能衰 竭 、 恶性 肿瘤 等 。 8 4例 患 者 中男 性 5 2例 , 性 3 女 2例 ; 龄 3 年 4~
练 以无痛 方式 进行 。在 坐位 情况 下利 用 滑板 、磨砂
一
① 采 用抗 痉挛 的 良肢
定 的好 转 , 果不稳 定且 易复 发 。为更 有效缓 解 体 位 : 卧位 : 但效 仰 患侧 肩 胛 骨 和手 臂 用 薄枕 垫 高 , 肢 上 放 松体 位 。健侧 卧位 : 侧上 肢 向前方 伸 出 , 薄枕 患 用
垫 高 , 关节屈 曲约 9 。。 位 : 肩 0 坐 用枕 头令 背部伸 直 , 肩和 手臂 充分 向前伸 展 , 患肢置 于枕 头上 。以上 姿势
偏 瘫 患者 的肩痛 , 本次 研究 对 8 4例 脑卒 中病 后肩 痛 轻 微外 展 , 直位 。 伸 患侧 卧位 : 肩关节 屈 曲 , 肢伸直 上
患者进 行康 复训练 , 效果 满意 。现报 道如 下 。
1 资料 与方 法
11 一 般资 料 .
选 择 20 0 4年 2月 至 2 0 0 7年 1 0月
克 拉 玛依 市 中 心 医院康 复 科 病 房 收治 的 8 符 合 应经 常转 换 ; 使用 被动 转移 时的正 确操作 技巧 。 4名 ② 坐
应用综合康复手段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喷洒 +黏膜 下注射 +热极 凝 固联 合止 血方法 , 喷洒 止血可 先 使镜下注射及热极治疗前减少 出血量 , 充分 的暴 露视野 , 提高 注射及热极治疗 的准确度 , 而在 注射 止血后 加用热 极探 头治 疗 , 血管碳 化 , 使 从而加强 了镜下 止血效果 , 其再 次 出发生 血 率明显低于单纯喷洒及单纯注射组 , 止血疗效更好 , 出血复发
价 , 中疼 痛严重影 响睡眠 , 其 肩关节被 动前屈 < 5 为 O分 ; 4。 疼
痛较重 , 偶尔影 响睡眠 , 肩关 节被 动前屈 4 。~ 0 为 1 ; 5 9。 分 疼
吉林医学 2 1 年 1 0 1 2月第 3 2卷第 3 4期
痛 中等 , 不影响睡眠 , 肩关节被动前屈 9 。一10 为 2分 ; 0 5。 无疼 痛, 肩关节被动前 屈 >10 为 3分。上肢功 能采用 Bu so 5。 rnt m r
的摆放 、 肩关节的支撑 、 保持上肢关节活动度 , 并实施 针刺 、 理疗 、 摩等 辅助疗法 , 按 然后 是针对神经损 害和异常运动模式 的治 疗 , 这包括 P F B bt、 节松动技术等 。结果 : N 、 oah关 这种 以上肢功能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技术 , 不仅 有利于预 防肩 痛的发生和治疗 肩痛 , 对上肢功能及手功能的恢 复 也起 到了积极 的作 用。结论 : 上肢功能综合康 复手段 可有 效治疗肩痛 , 有利 于偏瘫 患者肩痛的 全面康复 。 [ 关键 词] 偏瘫肩痛 ; 上肢功能 ; 综合康 复手段 脑卒 中偏瘫并发 肩痛在 临床上 较为 常见 , 常表现 为肩 通 关节 活动时肩部剧烈 疼痛 , 严重 的患者 可有静 息 时 自发性 疼 痛, 被动肩关节 活动受限 , 以肩 关节的前屈 、 伸 、 尤 后 旋后 和外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观察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应用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
方法选取45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综合性康复治疗,观察其康复效果。
结果通过康复治疗后患者的上肢水肿情况、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疼痛(VAS)评分均较康复前明显好转,康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总有效率达91.1%。
结论综合性康复治疗护理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8-0439-02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偏瘫患侧肩胛周围呈现进行性疼痛和运动受限,伴有手指肿胀和皮肤变色等改变。
目前,治疗脑卒中合并肩手综合征患者尚未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
脑卒中合并肩手综合征疾病一旦发生,势必会对患者的上肢功能的恢复产生极大影响,从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
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促进患者手部功能恢复。
我院康复医学科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3月我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57~78岁,平均年龄(61.2±5.6)岁。
所有患者康复治疗前均确诊,符合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肩部疼痛及意识功能障碍等患者。
1.2 方法1.2.1 良肢位摆放根据患者肢体不同Brunnstrom分期,采取相应的康复治疗措施[2],在1期侧卧位进行康复训练时将上肢前伸,与躯干的角度大于90°,前臂旋后,手腕被动背伸,患侧肩胛骨前伸:健侧卧位进行康复训练时躯干保持与床面成90°角,患肢由辅物支持在患者前面,上举约100°角;仰卧时在患侧肩胛骨下放一辅物,使其前伸,从而使患侧上肢处于抬高的位置。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见表 1 。
功 能 和康 复进 程 就 会 受 到 严 重 影 响 。我 们 应 用 综 合 康 复 治
疗 技 术 进 行 以上 肢 功 能训 练 为 主 的 康 复 治 疗 , 上 肢 功 能及 在 手 功 能 恢 复 的 同 时 , 多 数 患 者 的 肩 痛 得 到 改 善 , 得 了 较 大 取 满意的疗效 , 报道如下 。 现
1 对 象 与 方 法
1 1 研 究 对 象 :0 9年 1 . 20 O月 至 2 1 0 1年 8月 在 我 院康 复 科 表 I 两 组 患 者 一 般 资 料 比较 ( x± S )
・48 ・ 2
J OURNAL OF GUANGXIMEDI CAL UNI RSTY … VE I
广
西
医
科
大
学
Hale Waihona Puke 学 报 2 1 0 2J
un; 29( 3)
综 合康 复治疗 对 脑卒 中偏瘫 肩 痛 的疗效 观 察
梁 天佳 周 开斌 廖 明珍 曹锡 忠 黄林 鹏
瘫患者全面康复 。
关键词
偏 瘫 ; 痛 ; 肢 功 能 训 练 ; 合 康 复 治 疗 肩 上 综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9 0 2 1 ) 30 2—2 1 0 —3 X(0 2 0—4 80
中 图分 类 号 : 4 R7 3
脑 卒 中后 偏 瘫 患 者 并 发 肩 痛 在 临 床 上 较 为 常 见 , 发 病 其 率 报 道 从 9 - 8 不 等 _ 。卒 中后 肩 痛 一 旦 发 生 , 者 的 %- 4 1 ’ 患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针对脑卒中后出现肩手综合征病患施行综合康复治疗的具体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选用2021年5月~2022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患,分为两组,每组38例。
对照组继续实施寻常治疗办法,观察组患者则施行综合康复治疗方案。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对治疗的满意情况。
结果:治疗后,相较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认可度更低,治疗效果更差(P<0.05)。
结论: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患施行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更加认可,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疗效脑卒中,别名中风,为一种脑血管疾病,由出血性卒中与缺血性卒中组成。
脑卒中后的病患可患有肩手综合征,这是该疾病较常见的并发症,病患的关节、皮肤会受到影响,以手部胀痛、关节活动受限等为主要症状,若治疗不及时,病患关节甚至会出现萎缩[1]。
基于此,本文针对脑卒中后出现肩手综合征病患施行综合康复治疗的具体效果进行观察,现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用2021年5月~2022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患,分为两组,每组38例。
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8:20,最小年龄为56岁,最大年龄为78岁,平均年龄为(65.85±2.47)岁;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21:17,最小年龄为58岁,最大年龄为77岁,平均年龄为(64.93±2.56)岁。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别不大,满足对比要求。
1.2方法对照组按照过去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可给予药物保泰松、阿司匹林等配合电刺激疗法。
观察组患者施行综合康复治疗,具体情况如下。
(1)对患者个人情况进行调查。
护理人员需通过调查方法,对患者个人基本信息与疾病状况有详细了解,进行分类时以病况为依据,若病患患有脑梗死,则在治疗时需注意活血化瘀。
若患者脑出血则需立即脱水止血,施行营养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吸纳更多营养[2]。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发将5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综合康复治疗。
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评定(VAS)、运动功能评定(FMA)。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评分较组内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患者VA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肩手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是治疗脑卒中SHS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综合康复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指脑卒中后患侧上肢肩胛带及手关节疼痛、活动功能受限、血管运动性改变等,系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
SH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清,治疗棘手,直接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均带来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包括关节松动、冷热水交替刺激、向心性加压缠绕、空气压力泵、心理干预等诸多技术先后应用于SHS,均取得一定疗效,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2]。
为此,本研究拟对5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观察其对SHS的疗效,以期为临床设计合并有SHS的患者康复方案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解放军208医院461临床部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0例,用电脑产生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
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35~78岁;治疗组男11例、女9例,年龄33~80岁。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分析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25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治疗。
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为中风。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的症状是患者的肩部疼痛性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关节活动受限、手部胀痛等【1】。
该病的发作日期并不明确,但是症状往往出现在被诊断为中风后1-3个月。
患者的一只手或两只手都会有浮肿、间歇性疼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病情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恶化,到了后期,会出现关节萎缩、上肢功能障碍等症状,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本文探讨中风后肩部—手部综合症的综合康复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1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25例。
观察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45-78岁,平均(61.25±3.73)岁。
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47-80岁,平均(62.28±3.74)岁。
分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利用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健侧肢的摆放姿势,加强对患肢关节部位的锻炼,在平时的生活中,对患者进行站立、坐位、行走等姿势的锻炼,强度和时间是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来确定的,锻炼次数是每日三次,早餐、午餐后各一次。
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血糖,血压,血脂的监测和控制。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治疗。
(1)缓解受累肢体的疼痛:对于某些关节疼痛难以忍受的患者,可以给予辅助性的止痛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观察【关键词】肩痛
肩痛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约为5%~80%[1],且多发病于3个月内,也可发生在后期。
肩痛的出现或存在阻碍了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严重阻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影响其生活质量。
以往人们多采用体位摆放、按摩、针灸等方法,症状虽有一定的好转,但效果不稳定且易复发。
为更有效缓解偏瘫患者的肩痛,本次研究对84例脑卒中病后肩痛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2月至2007年10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康复科病房收治的84名符合脑卒中后肩痛的患者。
入选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脑卒中为初次发作。
存在不同程度肩痛。
排除标准:因肩周炎、颈椎病、心肌梗死或丘脑病变等因素所引起的肩痛患者,或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严重意识障碍、肝肾功能不全、心肺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
84例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32例;年龄34~79岁,平均(60.53±9.64)岁;病程在1月内的21例、1~3月的55例、3月以上的12例;包括:脑出血43例、脑梗死41例;合并肩关节半脱位19例,肩手综合征15例;左侧肩痛40例,右侧肩痛44例。
按病例号的奇偶数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44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4.09±12.22)岁,平均病程(33.52±
5.43)d。
包括:脑梗死26例、脑出血28例;对照组患者4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3.55±12.72)岁,平均病程(35.01±
6.21)d,包括:脑梗死25例、脑出血15例。
观察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及其他对症处理。
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良肢位的摆放及正确转移;观察组除了良肢位的摆放还给予有针对性的综合康复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
1.2.1 良肢位的摆放及转移①采用抗痉挛的良肢体位:仰卧位:患侧肩胛骨和手臂用薄枕垫高,上肢轻微外展,伸直位。
患侧卧位:肩关节屈曲,上肢伸直放松体位。
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用薄枕垫高,肩关节屈曲约90°。
坐位:用枕头令背部伸直,肩和手臂充分向前伸展,患肢置于枕头上。
以上姿势应经常转换;②使用被动转移时的正确操作技巧。
坐位及立位时,适当用三角巾及吊带将患侧上肢托起,使前臂水平置于胸前。
1.2.2 运动和作业治疗在软瘫期以无痛范围内被动运动为主,主要为肩胛骨的被动活动。
在痉挛期可通过健侧卧位向前上方松动肩胛胸壁关节和患肢负重的方法降低肌张力,以及主动活动肩胛骨。
功能训练以无痛方式进行。
在坐位情况下利用滑板、磨砂板、木钉板等训练上肢屈伸及手的抓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训练中尽量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或由健手帮助下的助动训练。
主被动训练保证每日2次,每次1小时,作业治疗每日1次,每次1小时。
1.2.3 物理疗法①用超短波(上海产LDT.CD31超短波治疗仪)对痛区作局部治疗,温热量,对置,每次15分钟,每日1次;②中频电疗法(北京产JI8A2电脑中频治疗仪)强度为耐受限,20min/次,每日1次。
C气压式四肢血液循环治疗仪(用日本产HA-550四肢血液循环治疗仪)在患侧肢体套上气囊袋,在180mmHg治疗压力下,气囊从远心端到近心端有规律地充气排气,每天2次,每次15min。
1.2.4 心理治疗采取个别交谈疏导,消除或减轻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每日1次,每次20~30min,10d一个疗程,进行1~3个疗程。
1.3 评定方法
1.3.1 疼痛评定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定肩关节疼痛[3]。
1.3.2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4]。
1.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定采用功能独立性评测(FIM)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5]。
两组每位患者于第1次治疗前做1次各种评定。
治疗4周后再做1次评定。
各种评定均由同一医师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
2.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FM、FIM评分均采用配对t 检验;对照组与观察组的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肩痛程度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FM评分及日常生
活活动能力FIM评分见表1。
由表1可以可见,对照组治疗前与观察组治疗前比较,FM评分、FIM 评分、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72、1.68、0.89,P 均>0.05),对照组治疗后与观察组治疗后比较,FM评分、FIM评分、VAS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6.25、10.02、42.11,P均<0.05)。
3 讨论
目前,对脑卒中患者发生肩痛的机理至今仍缺乏一致性的学说和解释。
一般认为,脑卒中后肩痛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6]:①患侧肩部的处置不当;②肌张力异常;③肩关节半脱位;
④关节囊挛缩;⑤肩手综合征;⑥丘脑综合征;⑦臂丛损伤。
脑卒中肩痛的许多原因相互叠加造成肩痛。
现在研究认为,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基础是良肢位摆放,正确转移和适当的悬吊[7]。
这不仅可以保持关节的正常位置,而且对关节有一个本体刺激,防止肩痛有重要的意义。
坐位及立位时使用三角巾及吊带托起患肢,可防止肱骨头因上肢重力下坠而脱离关节孟,从而减轻肩关节的负荷。
减少肩痛发生。
本次研究针对脑卒中后肩痛的原因在良肢位摆放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治疗方法:主被动运动疗法可以抑制肩关节周围异常或不平衡的肌张力,降低了肩带肌的痉挛,起到稳定肩关节肌群,改善肩关节半脱位的作用,有力的肌群又可以起到保护关节,预防损伤的作用。
利用电脑中频治疗尤为突出的止痛效果及其促进静脉回流等特点,使患者肩
部的环境得以改善,提高了患肩的疼痛阈,从而使患者能较好地接受肩部的功能训练,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并逐渐获得对肩及上肢的一定控制能力。
以超短波微热量治疗,使神经兴奋性抑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具有消炎止痛、降低肌张力的作用。
当肩痛出现后,多数患者情绪更差,惧怕做患肢的主、被动运动。
心理疗法对化解患者的恐惧,增强其信心,提高痛阈具有积极的意义。
气压式四肢血液循环治疗通过气囊由远端向近端序贯充气及排气,起到类似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加速组织水肿消退,使局部代谢产物和炎性致痛物质得以清除,从而达到减轻患肢疼痛和肿胀的目的。
本次研究病例表明在这些综合治疗协同作用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由于疼痛得以明显缓解,使肩关节主、被动活动度增加,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大大增强,日常生活能力独立性也随之增强。
总之,脑卒中后肩痛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治疗中应具体分析病情病情,做到既综合又协调地运用,最大限度地缓解脑卒中后肩痛。
【参考文献】
1任芸, 顾旭东, 姚云海. 经皮神经电刺激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观察[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12(7):601-602.
2 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一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S].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79-380.
3 李丹枫, 王龙, 曹经山. DSA介导下采用射频热凝去神经支配术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6, 28(10):699-702.
4 高圣海, 倪朝民, 韩瑞. 偏瘫肩痛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6, 21(3):215-217.
5 范晓华. 功能独立性评测与康复医学[J]. 现代康复, 2001, 5 (1):74-75.
6 赵钛. 现代偏瘫治疗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 265-267.
7 赵纯, 金旻, 张玉梅. 脑卒中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及其康复治疗[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24):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