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从通缩到滞胀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小 ,说明模型拟合效果须进一步提高 ; 3) 当通胀预期 、技术水平 、经济结构等发生较大变动 ,尤其是当经济
系统受到较强的需求冲击 (除货币供应量外 )和供给冲击 (如石油 、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时 ,以上
模型的准确性是难以确定的 。
为避免相关模型假设条件的影响 ,同时考虑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特殊性 ,我们从生产函数的角度
图 2所示 。
图
1显示
,初始时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点为
运用 SPSS13. 0对 1990~2008年相关数据进行 OLS分析 ,得到结果如下 :
AD: yt = lnYt - lnYt - 1 = 6. 100 + 0. 196mt
(3)
(4. 765) (3. 204)
R2 = 0. 625, R2 = 0. 607, D. W. = 1. 012
R2 = 0. 349, R2 = 0. 267, D. W. = 1. 140; R2 = 0. 319, R2 = 0. 279, D. W. = 1. 041
2. 模型检验
根据以上模型估计方程可知 : 1) 如果 2009年中国经济要“保 8”,全年通缩率必须小于 4. 21% ;参照
09年上半年狭义货币量增长率均值 15. 93% , 2009年 GDP增长率可达 9. 22% ; 2) 可模型决定系数 R2 较
而近年来一些学者在研究我国当前经济条件下的“菲利普斯曲线 ”、“奥肯法则 ”、总需求 - 总供给 (AD - AS)模型等问题时提出了许多和西方经济不一致甚至相悖的论述 [1 ] ,给宏观经济分析及决策带来 了困惑 。本文试图运用传统 OLS方法计量检验传统 AD - AS模型 ,测算宏观经济指标 ,然后尝试建立修 正 AD - AS模型 ,并据此对 2009年总需求和总供给冲击的调整状况进行分析 ,探讨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 势及应对策略 。
2010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2010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一、回暖基础夯实,内生动力仍显不足2010年我国经济回暖基础将进一步夯实,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
三大需求中,投资是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在4万亿政府投资带动下,去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5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40%,“增长靠投资,投资靠政府”特征明显。
政府投资和国有资本对民间投资和社会资本的挤出效应导致国进民退,国有资本纷纷进入地产、运输、矿产等领域,不利于市场活力的提高,社会投资受到融资、准入等方面的约束增长乏力,2009年过去了,但仍未出现增长动力由政府投资向民间投资转换的趋势,这使2010年中国经济缺乏足够的内生增长活力。
消费是去年的一大亮点,在家电和汽车下乡、以旧换新、汽车购置税减免及一系列鼓励住房消费的政策刺激下,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7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0%,为1985年以来最高值,汽车消费实现了24.5%的快速增长,住房销量创建国以来新高,为经济快速回稳奠定了坚实基础。
扩大内需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将促使消费成为拉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在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没有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稳定的消费增长内生机制尚难形成。
进出口是受金融危机冲击最直接、影响最显著的领域,去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为15578.2亿美元,同比下降20.9%。
去年下半年,随着外部需求缓慢回升,出口降幅出现收窄迹象, 2010年,全球经济温和复苏将促使我国出口形势有所好转,内需强劲以及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将拉动进口回升加速,但外贸领域政策空间缩小。
去年我国经济出现回暖,主要依靠政策刺激,缺乏脱离振兴措施实现内生增长的活力,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又引发的诸多问题,比如过度投资引发的产能过剩,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金融风险和通胀预期。
过度的刺激政策在2010年会有所收敛,2010年下半年宏观政策微调的可能性较大,届时部分刺激政策时效也将随之结束,这又对经济走势带来不确定性。
完整版:2010年中国能源经济形势分析及2011年展望

2010年中国能源经济形势分析及2011年展望国家能源局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实现回升向好后的平稳较快发展。
能源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较好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能源经济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能源生产持续增长,在资源环境、节能减排目标约束下,能源需求增速稳中有降,市场供需总体平衡。
一、2010年能源供需形势及特点2010年全国GDP实现了10.3%的增长,增幅比上年加快 1.1个百分点,接近1978-2009年平均9.9%的长期增长趋势线,延续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
受宏观经济拉动,能源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能源消费持续回升,全年能源运行总体保持平稳。
(一)煤炭产销快速增长,价格波动中调整2010年全国煤炭产销两旺。
铁路运煤干线加快扩能改造,煤炭调运能力显著增强,全年煤炭运量累计完成20亿吨,比上年增长14.2%;主要中转港口煤炭发运量5.6亿吨,增长21.5%。
年末全国重点发电企业煤炭库存5607万吨,可用天数15天,基本处于正常水平。
2010年国际煤炭市场需求相对疲软、价格走低,东南沿海电厂加大海外采购力度,带动全国煤炭进口大幅增长,全年累计净进口煤炭1.46亿吨,增长40.9%。
1、煤炭价格阶段性波动特征明显。
2010年全国煤炭价格呈“W型”走势。
年初极端低温天气带动取暖负荷大幅上升、火电量快速增长,加之枯水期水电减发,煤炭需求旺盛,价格处于较高水平,秦皇岛港5500大卡煤炭价格805元/吨左右。
春节过后气温回升,煤炭需求和价格逐渐回落,3月下旬降至年内最低675元/吨左右。
二季度,工矿企业生产持续复苏、高载能行业用能快速增加,西南地区干旱、火电满负荷运行,加之发电企业提前储煤迎峰度夏,拉动煤炭需求“淡季不淡”,5月份秦皇岛港5500大卡煤价升至760元/吨。
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摘要: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证券市场水平变量和波动性的最基本因素.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的发展既受到宏观经济的大环境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根本上说.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的周期决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
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危机、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般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股价指数会逐渐下跌;到经济危机时期。
股价指数跌至最低点;当经济复苏开始时。
目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
一、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基本展望(一)投资回落,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在国际经济环境有所好转和国内现有政策取向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仍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在基数效应、政策刺激力度有所调整,以及中央可能遏制地方政府投资膨胀势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10年投资增速出现回落,但由于中长期投资项目的惯性等因素,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在27%左右,仍处在较高水平,考虑价格因素,实际投资增速有所放缓。
1. 政府刺激投资的政策将继续推动投资增长2. 中长期贷款的资金将继续支撑项目投资3. 社会投资会有所复苏,但仍不稳定(二)外需改善,但贡献力度有限1. 世界经济的复苏有利于我国出口的反弹2. 贸易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剧等因素将影响出口的改善幅度(三)消费持续增长,贡献不断加大受消费信心回升、消费刺激政策的持续、收入政策的改革以及收入绝对水平上升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超过2009年,我们预计2010年社会品零售总额增速约为17%-18%,但由于物价涨幅的提高,消费实际增长将会略低于2009年,实际增速约为13%-16%。
1. 城市化进程为国内消费提供持续动力2. 收入绝对水平上升、消费刺激政策持续及收入改革政策的深化(四)货币政策方向不变,但力度可能减弱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在年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得到明确,但根据对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形势的预测,我们预计2010年的货币政策将“名松实紧”逐步渐进的退出,在调控效果上逐步回归中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的收紧,2010年货币政策仍然相当宽松。
2008年到2010年中国GDP、CPI、PPI走势及分析

2008年到2010年中国GDP、CPI、PPI走势及分析GDP:即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CPI:指数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PPI:指数即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1991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走势图1992年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季度走势图2008年11月到2010年10月CPI和PPI走势图具体分析:2008年: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
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增长6.8%,全年增速9.0%。
全年CPI增幅为5.9%,PPI增幅为6.9%。
2008年主要调控分析:2008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变化,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恶化,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中国经济遭遇了外部环境“过山车”般的巨大波动。
同时,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也让持续了五年两位数高增长的世界最大新兴市场感受到了意料之外的压力。
与此同时,决策层密切观察国际国内形势,审慎而灵活地实施了一系列果断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
从年初的“双防”到年中的“一保一控”,到9月的“保增长”,以及11月的“保增长、扩内需”,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基调被完善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2010年国内天然橡胶价格创历史新高

2010年国内天然橡胶价格创历史新高今年走势高位振荡2010年,我国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较快增长,汽车、轮胎等主要下游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国内橡胶消费需求稳步上升。
但受上半年干旱、下半年暴雨等恶劣气候影响,全球天然橡胶产量下降,整体供需形势偏紧。
加之全球流动性宽松,通胀预期上升,大宗商品价格纷纷上扬,受多种因素影响,国内天然橡胶市场价格在波动中持续走高,尤其是下半年涨势强劲,价位屡创新高,直逼40000元/吨大关。
2011 年,在宏观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向好发展,国内轮胎企业不出现大面积亏损并减产、全球汽车市场延续复苏和增长势头等预期下,预计天然橡胶价格仍将高位运行,整体价位水平回落到30000元/吨可能性较小。
一、2010年橡胶市场回顾(一)新增资源较快增长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测算,1-12月份累计,各类橡胶新增资源量708.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7.4%。
其中天然橡胶新增资源24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8%;合成橡胶新增资源466.7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0.0%。
1、天然橡胶产量下降,合成橡胶产量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我国天然橡胶云南和海南两大产区,分别遭遇严重干旱和特大暴雨自然灾害,橡胶产量明显下降。
从2009年9月开始,云南省降水明显减少,高温、少雨天气一直持续。
至2010年3月上旬,全省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59%,降水量创下了自1961年以来历史最少记录。
持续的旱灾使得云南垦区251万亩橡胶均不同程度受灾。
10月份以来,特大暴雨已对海南农业造成了全面冲击。
强降雨天气导致橡胶树倒伏、浸泡等不同程度发生,对橡胶树造成了一定程度损害。
据初步统计,2010年,我国天然橡胶累计产量约58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约8%。
2010年合成橡胶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速较上年提高。
1-12月份,合成橡胶产量31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11年展望

NT R RIS M N G M NT ,3■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特点一、对2010年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2010年中国经济在2009年中期企稳回升的基础上继续向好。
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再次达到10%以上的水平。
在一些人看来,这意味着2008年以来的中国经济调整已经结束,正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
我们认为,经济增长率重回10%,并不是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源于以下两大短期因素:一是2008年底和2009年国家采取相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的结果,特别是超量的货币发行和超强的信贷投放产生很强的短期刺激效应。
二是2010年全球各国经济均步入或强或弱的复苏期,拉动了我国出口的强劲回升,从前个月的经济运行看,年内需的实年展望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11际增长是有所放慢的,因此,经济增长的加速主要是靠强劲的出口增长推动。
2009年中期以来经济强劲回升,并不是一种正常状态,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调整过程并没有结束,同时,我国经济面临诸多深层结构矛盾,因此,未来二三年中国经济增长适度调整、保持“调整型增长”态势,才是内在的趋势,也才有利于“调结构、转方式”的目标实现。
仍沉浸在金融危机前的高增长思维,对于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我国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是不利的。
因此,我们对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有两点基本判断:(1)2009年中期以来经济强劲回升属于“非常态”,回调到正常增长水平是内在要求。
我们认为在目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近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合适水平是7-9%,超过这个区间或是偏快或是偏慢。
(2)2010年不是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的起始年。
经济的强劲增长是短期强力政策刺激的结果,不具有可持续性。
中国经济自2008年步入调整期(长周期、中周期和短期的交汇点),调整过程被全球金融危机及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所打断,未来仍需要“补调”,以此来解决新的内在增长动力问题。
二、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特点1.经济增长继续回升,但面临内在调整压力预计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E E P E A A E E 12011110201020109.22NT R RIS M N G M NT ,一、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2011年国际经济环境呈偏紧态势,对我国出口增长形成较大压力,不过,我国面临的出口环境会明显好于年。
统计局: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397983亿元 约合604万亿美元

统计局: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397983亿元约合6.04万亿美元(1)2011年1月21日 8点54分来源:燕赵晚报相关标签:GDP[下一页]第 [1] [2] [3] [4] 页昨日,备受瞩目的2010年宏观经济数据公布。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全年CPI上涨3.3%,符合市场前期预测。
12月份CPI高位回落,同比上涨4.6%。
业内认为,在翘尾因素以及季节因素、恶劣天气的影响下,短期通胀压力将有增无减。
数据发布GDP 2010年增长10.3%国家统计局昨发布数据,初步测算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2010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平稳较快增长,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278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增速比上年回落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5%;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出口增长31.3%。
CPI 2010年上涨3.3%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3.3%。
其中,12月份CPI上涨4.6%,涨幅有所回落。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此间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表示,2010年市场物价同比上涨,食品价格涨幅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
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
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
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
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3.进出口额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
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
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
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数据来源:中国海关4.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增速比上年回落6.2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1415亿元,增长24.5%,回落5.9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6725亿元,增长19.7%,回落7.6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月度累计数据计算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来看,2009年6月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增长趋势结束,开始震荡下降。
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幅由2009年5月的43.7%降至2010年3月的16.0%,4-5回升至20%以上,几经震荡12月下降至12.4%;其他投资同比增幅由2009年5月的35.2%经三次震荡下降和提高,至2010年11月高达38.4%。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5.商品房销售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371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1%。
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43.9%;办公楼销售面积增长30.8%;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24.2%。
201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434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1%,增幅比去年全年回落28.1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6.CPI,PPI,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同比增幅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
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
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从物资交易市场和能源、原材料生产企业购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产品时所支付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
该指标对P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2010年CPI、PPI、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分别为3.3%、5.5%、9.6%。
从月度数据来看,2009年11月CPI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上涨0.6%,2010年12月上涨4.6%;2009年12月PPI由负转正,当月上涨1.7%;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由负转正,当月上涨3.0%。
22010年全年三大价格指数均连续同比增长,但2010年第4季度PPI、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相对第3季度有所回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7.采购经理指数(PMI)采购经理指数是一套综合性指标体系,因所选指标具有先导性,成为经济运行监测的先行指标。
制造业PMI体系包括PMI综合指数和其他扩散指数,PMI综合指数由生产、新订单、产成品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等五个主要扩散口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幅连续提高,货运量指标回暖态势进一步巩固。
2010年3-8月增幅趋缓并略呈下降态势,但到10、11月开始回升。
数据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国家统计局8.全社会货运量全社会货运量从货物运输层面反映经济运行情况。
2009年货运量合计数、沿海规模以上港亿元。
2009年8月上证、深证综合指数出现明显下滑,其后出现第二轮上涨行情,12月分别达到3277.1、1201.3。
与2009年12月相比,2010年12月末上证综合指数下滑至2808.1;深证综合指数在第四季度的三个月中,比去年同期均呈上升态势,分别升至1303.9、1307.8、1290.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9.消费者信心指数2009年下半年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提高,由2009年6月的101.0升至12月的103.9。
2010年1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从6月的108.5回落至100.4,回归常态。
指数加权而成,其他扩散指数包括采购量、积压订单、新出口订单、进口、购进价格、原材料库存等。
PMI综合指数高于50%表示比上月增长,低于50%表示比上月下降,与50%的距离表示增长或下降的程度。
非制造业PMI由商务活动、新订单、新出口订单、积压订单、存货、中间投入价格、收费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十项扩散指数构成。
由于没有合成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来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一般来说该指数达到50%以上反映非制造业经济上升或增长;低于50%反映非制造业经济下降或回落。
2008年4月以来制造业PMI振荡下降,2008年12月开始连续回升,由2008年11月的38.8%提高至2009年12月的56.6%。
自2009年3月以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已连续十九个月位于临界点——50%以上的扩张区间,表明中国制造业经济总体呈现平稳上升态势,增速有所加快。
2010年3月以来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7个月保持在55%以上,表明我国非制造业经营活动处于较活跃态势。
10、11、12月份中国非制造业PMI分别为60.5%、53.2%、56.5%,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数据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10.股票综合指数、日均成交额2008年12月到2009年7月,上证综合指数由1820.8点升至3412.1点,月度日均成交额由683.7亿元升至2058.0亿元;深证综合指数由553.3点升至1118.0点,月度日均成交额由341.9亿元升至1024.4亿元。
2009年8月上证、深证综合指数出现明显下滑,其后出现第二轮上涨行情,12月分别达3277.1、1201.3。
与2009年12月相比,2010年12月末上证综合指数下滑至2808.1;深证综合指数在第四季度的三个月中,比去年同期均呈上升态势,分别升至1303.9、1307.8、1290.9。
数据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国家统计局数据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国家统计局11.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指数由10个指标构成,包括工业生产指数、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工业企业利润、居民可支配收入、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货币供应M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
预警指数把经济运行状态分为5个级别,100为理想水平,“红灯”表示经济过热,“黄灯”表示经济偏热,“绿灯”表示经济运行正常,“浅蓝灯”表示经济偏冷,“蓝灯”表示经济过冷。
2009年5月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逐步提升,12月已达到116.7。
2010年7月宏观经济景气预警指数回落至102.7,但在接下来的五个月中指数开始回升,年末连续两个月保持在104.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中国经济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中国经济景气稳步复苏。
经济增长速度从年初高位回落逐渐稳定,全年GDP增长速度超过2009年。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一年,也将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
中国经济应该会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经济转变虽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但其中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无重大改变,改革开放、增长模式、发展阶段、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动力仍将稳定提升。
通过提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力,把稳定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
采取各种适应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取向促进中国经济景气继续复苏而最终完成从萧条到繁荣的周期形态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