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历史必修一精选题

2010年高考历史必修一精选题
2010年高考历史必修一精选题

2010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

目录: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三、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外交

四、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五、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2010高考广东文综12题)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题眼:“家国一体”考点:中国古代宗法制

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答案:A.

2.(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4题)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解析]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分封制。分析:知道各省简称,熟悉西周封国,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3.(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3题)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知识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4.(2010高考安徽文综14题)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

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C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5.(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5题)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分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6.(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1题)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7.(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

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

【启示】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会考到的。

8.(2010高考广东文综14题)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题眼: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考点:古代皇权加强

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

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答案:D。

9.(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2题)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10.(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解析】C 宋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而三司使掌管财权。通过这项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A项宰相的权力是缩小了,一分为三;B项是指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D项材料不涉及地方。

11.(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解析】C 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

12.(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4题)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解析】B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实;其次是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第三,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

13.(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2题)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4.(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15.(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10题)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16.(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12题)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A.辛亥革命 B.商鞅变法 C.靖康之变 D.光武中兴17.(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9题)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解析】D 本题为选修模块内容。注意时间信息“清朝”。“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发生在唐朝,“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发生在秦朝,设立宣政院是在元朝,排除A、B、C项。清朝康熙帝时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正确答案为D项。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选修模块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18.(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34题)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

其他答案:答案次序颠倒;其他制度。(0分)?三公九卿制?丞相(中朝)34.(2)答案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4分)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

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2分)?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其他答案。(0分)

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点: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35题)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解析]测量目标:历史阐释/对历史的解释作出评价。考试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分析:题干材料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记载,对照选项,A项准确揭示了对立背后的原因;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故B项排除;

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2.(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解析:选A。本题考察的是鸦片战争相关内容,其中C和D明显错误,而B 选项就当时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所以也排除。

3.(2010年高考上海文综10题).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土德”号对上

海进行侦察和测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了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该条约是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4.(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6题)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5.(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37题)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

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

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

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

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

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

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

十三、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25分)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4分)(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6分)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分)

参考答案:

(1)答案1: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4分)其他答案:(0分)

(2)正义的要求(3分)答案1:作出合理的概述或描述?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保守的观念(3分)

答案1:能准确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提炼。(3分)?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答案2:能进行简单概括(2分)?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答案3:基本照抄“合约”内容(1分)?日本照乾隆时期入贡其他答案:未作答或与题意无关。(0分)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15分)

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13--15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

“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3--7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合约”和与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找出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

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和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0分)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6.(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1题)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注意图片材料中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因素”、“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可联系到太平天国运动,特别是“破坏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这个信息很重要。太

平天国运动反侵略反封建,提出了《资政新篇》,战火发生于广东省。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会造就大量小农经济,产品统交圣库等政策,这些是历史的倒退。

知识点:辛亥革命

7.(2010高考安徽文综15题)图3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解析】A 仔细观察图和注释,漫画瓢上有一个“鄂”字,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B不能体现顾此失彼,C无法体现材料所体现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无法准确的表达当时的形势。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

8.(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20题)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

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解析】C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表明革命的目的是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当时,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他说:“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是189 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概括的斗争纲领。“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是在1912年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致力于发展实业时提出的。“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提出于1918年孙中山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考查材料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9.(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5题)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解析】C 注意革命党、中华民国与老农之间的联系即可。在辛亥革命之后,老农对革命情况一无所知,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虽说已日渐深入人心,但对农村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10.(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20题)“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A.护国运动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二次革命

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11.(2010高考安徽文综16题)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

主题是

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D.“将革命进行到底”

【解析】B 从图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从广州出发,进军武昌,南京,上海,可以判定为北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

12.(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8题)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三大战役的掌握。根据图示反映的东北解放军入关的重要提示,应该先排除辽沈战役,因为根据史实此时的东北解放军入关是为了参加解放平津的战役,所以此题正确的选项是C。

13.(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6题)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解析】C 注意题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强调国共内战的爆发有一定因素的限制。A项是在1924年初,会议召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B项是在1936年底,说明当时国共两党为即将实现的国共第二次合作铺平了道路;C项是在1945年10月,双方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D项是在1949年,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共合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最终国民党政府未在协定上签字。C项正确。

14.(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8题)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

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解析】D注意时间是1925年,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属于以“时间”作为基点的选择题类型。1925 年 1 月 11 日至 22 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在于:一是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

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二是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中国革命需要“工人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三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还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次大会党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宣传了自己的思想主张;1925年5月的五卅运动,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多次开会研究对策。蔡和森提出:应当把工人的经济斗争转变到民族斗争。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以不可遏止的浩大声势迅速席卷全国。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大发展。

这年年初党召开四大时还只有党员 994 人,同年 10 月即增加到三千人,年底更达到一万人。说明共产党快速发展是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所产生的作用。15.(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8题)《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解析】A “八七会议”当纠正的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因此选A.

知识点:抗日战争

16.(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7题)“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的掌握。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全民族团结抗战,应该反映的是民族矛盾,此题应该是指1937年,上海“八·一三”战役,所以正确选项是D。

17. (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8题)《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

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抗日战争。分析:从“亡国灭种的危机”等关键词不难做出判断。

18.(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33题)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

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分析:“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这一描述适合于运动战,选项中符合这一战法的战役只有百团大战。

19.(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9题)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

【解析】本题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从材料上可以分析,此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美国总统强调中国当战对世界联合国家作战的贡献,抗战期间属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20.(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10题)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 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

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21.(2010年高考上海文综12题)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如①台儿庄战役,②平型关大捷,③辽沈战役,④淮海战役,⑤武汉会战等,上述战役中,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有

A.①④⑤B.①②⑤C.②③④D.②③⑤22.(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26题)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中共七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三、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外交

知识点: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9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15日,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

2.(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12题)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知识点: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3.(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28题)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A.体制改革 B.拨乱反正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

知识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4.(2010高考广东文综18题)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题眼:国际邮件资费表数据

考点:新中国外交

解析:从国际邮件资费表可以看出,该时段为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时期,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香港1997年回归,A说法不正确;B项明显可以排除;捷克2005年才加入欧盟,C不正确。

答案:D。

5.(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34题)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解析]测量目标:历史阐释/用比较的方法解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考试内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分析:两国缔结什么性质的条约由两国的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决定,故此题不难。新人教教科书没有“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这一知识的明确表述。

6.(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7题)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解析】B 注意时间提示:1960年。A项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可直接排除;美苏两国此时仍处于争霸时期,两国间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C项亦可排除;欧洲共同体作为资本主义主义国家,它的成立虽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社会主义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D项亦可排除;由于195

8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B项正确。

知识点:外交关系的突破

7.(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8题)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他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图7 图8

A.睦邻友好 B.战略结盟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解析】此题图片信息易读,主要还是考查两历史事件的比较,常规解法是逐一审核,尼克松访华不属于睦邻友好,两者都不是结盟,也不是另起炉灶,故选D。

【启示】再次说明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的重要性。

8.(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21题)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表5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A 从表格中建交国家的数据分析,建交国家逐渐增多,从1969年的49个到1978年达到112个,说明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1969年到19 71年,建交国家数没有大的突破,但文革后期到1978年,建交国家数却急剧增加,说明中国外交受到“文革”的影响,排除含有②的选项。1970年与中国建交数是54个,但到1971年和1972年迅速增至69个和87个,说明中美两国关

系开始走向缓和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表格中的年份是196 9至1978年,而中美正式建交时间是在1979年,无此信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考查通过材料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难度中等。

9.(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30题)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重返联合国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加入世

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知识点: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0.(2010高考安徽文综22题)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

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上合组织与欧盟之间的区别,安全共同体(securit y community)是一种理想的地区秩序,因此构建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是两者共同的影响,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两者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只有A是两者的区别,欧盟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而上合组织没有推动地区政治一体化,这是两者区别所在,因此选A.

11.(2010高考安徽文综36题)(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

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

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高考历题)试题及答案解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 1.(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2.(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第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3.(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第10题)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4.(2008上海历史)“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5.(2008江苏历史)“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 6(2008上海历史)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 7、(09年北京卷).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0、(09年上海卷)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1(09年天津卷)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12(09年浙江卷)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13(09年江苏卷)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4(09年江苏卷)“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 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15(09年广东卷B)“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 王位继承制度 B. 分封制度 C. 三公九卿制度 D. 郡县制度 16(09年广东卷B)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7(09年广东文基卷)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A.清B.明C.汉D.秦 18(09年海南卷)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 19(09年海南卷)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 20(2008海南历史)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21(2008山东文综)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22、(2008江苏历史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高中历史必修三经典大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 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儒家学说)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 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 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的“晚周时期大动乱”给思想领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儒家提出的“稳定社 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有哪些?(6分) (2)春秋战国时期“迂阔难行”的儒家学说为什么自汉武帝时代起能成为正统思想?其社会影响如何?(8分) (3)材料三中说的“思想界的活跃”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分析当时“思想界的活跃”的社 会根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和概括提炼能力。第(1)题,结合百家争鸣和孔孟思想的内容概 括回答。第(2)题,从政治和思想方面概括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概括其社会影响。第(3)题,据材料三信息及明清时代背景概括回答。 答案:(1)影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2分) 原则: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以及后来孟子发展孔子的“德治”思想, 提出的“仁政”学说起到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作用。(4分) (2)原因:汉武帝时,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形成,需要有大一统的思想为根基;儒家学说经过 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需要。(4分)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 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 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4分) (3)体现:这些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对封建的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2分)根源: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重农抑商”的思想受到挑战,“工商皆本”的思想应运而生。(4分)

2010年高考历史必修一精选题

2010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 目录: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三、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外交 四、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五、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2010高考广东文综12题)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题眼:“家国一体”考点:中国古代宗法制 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答案:A. 2.(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4题)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解析]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分封制。分析:知道各省简称,熟悉西周封国,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3.(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3题)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知识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4.(2010高考安徽文综14题)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 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C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5.(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5题)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分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题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答案】B

(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 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2008·上海单科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历史必修一高考题50道

必修一(50道) 1.(2015年高考江苏卷1题)《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2.(2015年高考浙江卷14题)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3.(2015年高考全国Ⅱ卷25题)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4.(2015年高考广东卷13题)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5.(2015年高考安徽卷15题)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2015年高考重庆卷7题)“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对敌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表达这一宣言促进了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7.(2015年高考天津卷11题)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8.(2015年高考全国Ⅱ卷30题)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 9.(2015年高考重庆卷6题)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

高考历史真题近七人民必修一试题集锦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精校电子含答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选择题 2013年题组 1.(2013·广东文综·17) 右示材料说明当时( ) A .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 .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 .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 .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考点】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答案】B 2012年题组 1.(2012·上海单科卷·30)“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 非国家同 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 自 ( ) A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 .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 .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 .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答案】A 2.(2012·福建文综卷·1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 A .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 .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 .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 .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考点】新中国外交 【答案】A 3.(2012·山东文综卷·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 目的是( ) A .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 .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 .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 .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011年题组 1.(2011·江苏单科·10)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 【答案】D 2.(2011·上海单科·27)“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答案】C 3.(2011·海南单科·2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A 2010年题组 1.(2010·广东文综·18)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历年高考题节选)

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训练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 (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C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2011年全国卷文综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D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2011年北京卷文综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艰难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额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1年北京卷文综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D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C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011年安徽卷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B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11年广东卷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

高考地理真题-必修一

2012高考地理真题分类解析汇编(1)、地球运动 (大纲全国卷6~7 )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据此完成1~2 题。 1.该地可能位于 A.亚马孙河河口附近B.地中海沿岸C.北冰洋沿岸D.澳大利亚 2.6月份该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 A.正东、正西B.东南、西南C.东北、西北D.东南、西北 (安徽卷文综30~31)图11为我省平原地区某中学的操场和行道树示意图(晴天8:00前后,东操场大部分被行道树的树荫覆盖)。完成3~4题。 3. 为充分利用树荫遮阳,6月某日16:00-16:45该校某班同学上体育课的最佳场地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下列日期中,阳光照射行道树产生的阴影在地面转动角度最大的是 A. 5月1日 B. 6月1日 C. 7月1日 D. 8月1日 (北京卷文综1~)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将在英国伦敦举行。读图1,回答第5题。 5.在7、8月份,伦敦比北京 A.气温高,日较差大B.风小雾大,降水多 C.正午太阳高度角小D.日出晚,昼短夜长

(福建卷文综10~12)图5中N为北极点,A、M、B位于地球表面,NP为经线,MN的球面最短距离为2553千米。读图完成6~8题。 6.若AM为昏线,则此时节 A.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B.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 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D.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 7.若观测到M地日影最短的时刻是北京时间12时40分,则M地大致位于 A.66oN,110oE B.67oN,110oE C.66oN,130oE D.67oN,130oE 8.若在M地垂直立竿,则图6中MM′所示日照竿影朝向正确的是 A.甲B.乙C.丙D.丁 (广东卷文综)9. 剧烈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可能引起 A.人口迁移加快 B. 风力电厂增产 C. 生活耗能降低D.卫星导航失效10.2012年春分日,我国甲、乙、丙、丁四地的日出时间(北京时间)分别为5:20、6:20、7:20、8:20。则四地的经度最接近105°E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海南卷地理19~20)图7中的斜线示意晨昏线。甲地经度为15°E,假定西五区区时为6日0时20分。据此完成11~12题。 11. 图中甲地时间为 A. 5日5时20分 B. 6日6时20分 C. 6日5时20分 D. 5日6时20分 12. 当日下列城市白昼最长的是 A. 悉尼 B. 上海 C. 雅加达 D. 莫斯科

历史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7 精品推荐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 必修一专题7: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0分) 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9题)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 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D.同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答案】C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1787年美国宪法。该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并根据三权分立原则,确立执掌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力的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三者之间分权与制衡。本题形式上考查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与政治的关系,实则主要抓住美国政治文化的特点进行回答即可。A项“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与华盛顿城的建造有一定关联,但不能体现政治文化特点;B项“议会中心”不符合美国政体结构;D项同等独立的州权观念与材料华盛顿城“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各州名称命名的道路由内向外”的布局特点不符合。本题应选C项,体现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国会大厦、白宫、联邦最高法院三座建筑,严紧构筑在一起,体现政体的三权分立与制衡也反映出建筑群的协调、美观。 【结束】 2.(2011年江苏高考14题)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定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高中历史必修三考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考题 武汉市第十六中学高二历史试题 1.《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子贡 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材料说明() A.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B .孔子依仗权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C.孔子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尊重和礼遇D.富商能操纵各诸侯国的行政大权 2.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的本质意图是() A.用儒家思想教育青年子弟B.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C.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D.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教育的课程 3.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提出汉字是封建时代的旧文化,应予废除。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 是() 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B.新文化思潮中的偏激倾向 C.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D.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4.“从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文,则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 可断言也”,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 A.鲁迅B.胡适C.陈独秀D.蔡元培 5.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民权主义,其目标是() A.反对封建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B .反对帝国主义侵犯中华民族的利益 C.反对封建专制制度D.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6.以下关于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的实质的分析,最准确的是()A.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B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先进技术 C.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D.学习西方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7.“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反对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 这种错误属于() A .教条主义B.主观主义C.官僚主义D.自由主义 8.在新文化运动中,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宗旨是()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 B .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 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9.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最严重的是()A.农业B.工业C.教育D.军事 10.古希腊智者学派喜欢通过修辞学和公开演说来感染民众,让他们懂得怎样才能在政治生 活中表现得最杰出。这客观上反映了() A.参与政治生活是当时雅典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 B.智者学派生活困苦,通过这种手段多收取学费以维持生活 C.智者学派主要由文学修养较高的教师组成 D.智者学派的哲学思想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 11.公元前 5 世纪中叶以后,“人”逐渐成为古希腊哲学家研究的中心,其主要原因是()A.他们失去了研究探讨自然界的兴趣 B.民主制度的发展,使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C.他们认为对自然界的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无益 D.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界关系密切,研究人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自然界 12.信息经济出现后,在世界各地得到全面发展,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必修一集合历年高考题

必修一集合历年高考题 1、若全集{}{}0,1,2,32U U C A ==且,则集合A 的真子集共有() A .3个 B .5个 C .7个 D .8个 2、设集合22{|0},{|0}A x x x B x x x =-==+=,则集合A B =I () A .0 B .{}0 C .φ D .{}1,0,1- 3、若集合{}|37A x x =≤<,{}|210B x x =<<,则A B =U _____________ 4、设集合{32}A x x =-≤≤,{2121}B x k x k =-≤≤+,且A B ?,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 5、设{}{}34|,|,<>=≤≤==x x x A C b x a x A R U U 或则___________,__________==b a 6、某班有学生55人,其中体育爱好者43人,音乐爱好者34人,还有4人既不爱好体育也不爱好音乐,则该班既爱好体育又爱好音乐的人数为人. 7、若{}{}21,4,,1,A x B x ==且A B B =I ,则x = 8、已知{}R x x x y y M ∈+-==,34|2,{}R x x x y y N ∈++-==,82|2,则__________=N M I 9、若{}|1,I x x x Z =≥-∈,则N C I = 10、设集合{}{}{}1,2,1,2,3,2,3,4A B C ===则 A B =I U ()C 11、已知{} {}221,21A y y x x B y y x ==-+-==+,则A B =I _________ 三、解答题 1.已知集合??????∈-∈=N x N x A 68|,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 2.已知{25}A x x =-≤≤,{121}B x m x m =+≤≤-,B A ?,求m 的取值范围。 3.已知集合{}{}22,1,3,3,21,1A a a B a a a =+-=--+,若{}3A B =-I ,求实数a 的值。 4.集合{}22|190A x x ax a =-+-=,{}2|560B x x x =-+=,{}2|280C x x x =+-= 满足,A B φ≠I ,,A C φ=I 求实数a 的值。 5.50名同学参加跳远和铅球测验,跳远和铅球测验成绩分别为及格40人和31人,2项测验成绩均不及格的有4人,2项测验成绩都及格的人数是() A .35 B .25 C .28 D .15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高中政治必修一:一至六课高考题汇总

高一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 1、(2010高考·浙江卷3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到处推销其民主,但事实上这种民主内含着一系列矛盾,如 ①理论上国家代表全社会利益与实际上国家保护资本特殊利益的矛盾②政治法律形式上的平等与社会经济事实上的不平等矛盾③民主主体的多样性与民主表达机制单一性的矛盾④代议制下局部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18)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新修改的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名额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相同的原则分配,将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由原来的4:1改为l:1。这一修改的意义在于 ①从制度层面消除城乡选举差别②在立法和制定重大决策层面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利益 ③拓宽农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渠道④保证人大代表平等地行使权利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3、(2010年高考·山东卷21)自1953年以来,我国农村与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经历了从8:1到4:1再到1:1的变化。这一比例的变化体现了 ①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更加广泛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③选举制度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④人大代表的选举更具有平等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高考·广东卷27)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新选举法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选举委员会应组织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这些规定 ①体现了国家机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②有利于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选举权 ③体现了差额选举和等额选举的结合④有利于选民了解和鉴别候选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0高考·北京卷29)2某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一名成员提出一个事关居民利益的方案,建议在社区活动中心内设立日间照料室,以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困难。该方案应该 A.由居民委员会主任决定 B.由居民委员会讨论决定 C.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D.报请有关行政部门批准 6、(2010年高考·江苏卷14)某村在网上开办的“村民博客”不仅方便了村民直接参与村委管理,而且创新了农村基层管理模式。“村民博客”有助于村民 A.行使国家权利 B.行使民主权利 C.行使选举权 D.履行政治性义务 7、(2010年高考·上海卷9)某高一学生希望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地铁站跗近设置自行车停车点或租赁点,以方便市民出行。他表达这一意愿的方式可以是 ①过人大代表转达②给“市长信箱”留言 ③拨打“市民热线”④向“新民晚报”反映 A.① 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8、(2010高考·福建卷33)近年来,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各级政府切实履行职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以下体现我国政府履行这一职能的是 ①2010年修订的《选举法》变城乡居民的“同票不同权”为“同票同权” ②某省气象局利用自身的网络技术建立“农网”,为农民免费提供信息咨询 ③2010年我国政府加大对圈地不建、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④从2009年10月1日起,我国在320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018年数学必修一练习——精选高考题

2018年数学必修一练习——精选高考题 每个高中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高考,每一次考试都在为高考蓄力,考向,要求也与高考一致。本练习全部来源于2016、2017年高考真题,无论是备战期末考还是寒假提升,都是能力的拔高。 一、选择题 1、已知函数设,若关于的不等式在上恒成立,则的取值范围是 (A)(B)(C)(D) 2、已知奇函数在上是增函数.若,则的大小关系为 (A)(B)(C)(D) 3、设集合,则 (A)(B)(C)(D) 4、根据有关资料,围棋状态空间复杂度的上限M约为3361,而可观测宇宙中普通物质的原子总数N约为1080.则 下列各数中与最接近的是 (参考数据:lg3≈) (A)1033(B)1053 (C)1073(D)1093 5、已知函数,则 (A)是偶函数,且在R上是增函数 (B)是奇函数,且在R上是增函数

(C)是偶函数,且在R上是减函数 (D)是奇函数,且在R上是增函数 6、已知,集合,则 (A)(B) (C)(D) 7、已知函数设,若关于x的不等式在R上恒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 (A)(B)(C)(D) 8、已知奇函数在R上是增函数,.若,,,则a,b,c的大小关系为 (A)(B)(C)(D) 9、设集合,则 (A)(B)(C)(D) 10、设,若,则 (A)2 (B)4 (C)6 (D)8 11、设集合则 (A)(B)(C)(D) 12、已知函数,则

(A)是奇函数,且在R上是增函数(B)是偶函数,且在R上是增函数 (C)是奇函数,且在R上是减函数(D)是偶函数,且在R上是减函数 13、已知集合则 A.[2,3] B.( -2,3 ] C.[1,2) D. 14、已知函数满足:且.() A.若,则 B.若,则 C.若,则 D.若,则 15、已知全集U={1,2,3,4,5,6},集合P={1,3,5},Q={1,2,4},则=() A.{1} B.{3,5} C.{1,2,4, 6} D.{1,2,3,4,5} 16、某公司为激励创新,计划逐年加大研发奖金投入。若该公司2015年全年投入研发奖金130万元,在此基础上,每年投入的研发奖金比上一年增长12%,则该公司全年投入的研发奖金开始超过200万元的年份是 (参考数据:=,=,lg2= (A)2018年 (B) 2019年 (C)2020年 (D)2021年 17、设集合A={x11≤x≤5},Z为整数集,则集合A∩Z中元素的个数是 (A)6 (B) 5 (C)4 (D)3 二、填空题 18、已知,,且x+y=1,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19、已知f(x)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且f(x+4)=f(x-2).若当时,,则f(919)= . 20、已知函数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时,, 则

【精】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 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著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早在1988年,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14.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可能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D.杂交水稻南优二号首次培育成功 15.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