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资料
边塞诗的代表人物

边塞诗的代表人物试题:有哪些?答案: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岑参、高适、李益等。
【相关阅读】唐朝边塞诗的内涵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资料,或描述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这类诗的思想资料极其丰富:能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能够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能够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能够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能够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由于国力强弱不一样,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一样,初盛唐边塞诗中多昂扬奋发的格调,中唐前期尚有其余响,而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
终唐之世,边塞诗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
其代表人物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岑参、高适、李益等。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资料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仅仅资料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9 古诗三首
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9 古诗三首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意】在剑南忽然 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 沾满了衣裳。
9 古诗三首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 旅。晚年退居家乡。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 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 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9 古诗三首
助学资料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9 古诗三首
放声高歌。 应当。 开怀痛饮。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指春天。
【诗意】白天我要开怀痛 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 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9 古诗三首
长江三峡之一,因 穿过巫山而得名。
即从巴峡穿巫峡,
9 古诗三首
课堂演练
一、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C )。
A.篱门 B.遗民 C.王师
楼蓝 纵酒 涕泪
剑外 清海 蓟北
雪山 黄沙 孤城
9 古诗三首
二、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 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 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 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汉乐府边塞诗

汉乐府边塞诗(原创实用版)目录1.汉乐府边塞诗简介2.汉乐府边塞诗的发展3.汉乐府边塞诗的代表作品4.汉乐府边塞诗的艺术特点5.汉乐府边塞诗的影响和价值正文汉乐府边塞诗是汉代乐府诗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以描绘边塞风光和戍楼生活为主题,展现了戍楼将士们的英勇事迹和边塞人民的生活状态。
汉乐府边塞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在汉代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汉乐府边塞诗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先秦时期,边塞诗主要以《诗经》中的《邶风》、《鄘风》等为代表,描绘了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戍楼将士的生活。
汉代初期,边塞诗开始受到重视,汉武帝时期的《匈奴歌》是汉乐府边塞诗的雏形。
到了汉宣帝时期,边塞诗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十五从军征》、《陌上花开》等。
东汉时期,边塞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一些优秀的作品传世,如《白马篇》等。
汉乐府边塞诗的代表作品有《匈奴歌》、《十五从军征》、《陌上花开》、《白马篇》等。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戍楼将士的英勇事迹、边塞风光和戍楼生活,展现了当时戍楼士卒们的英勇豪迈和边塞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汉乐府边塞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写实主义为主要手法,真实地反映了戍楼生活和边塞风光;二是以豪放、激昂、悲壮为基本情调,展现了戍楼将士们的英勇豪迈;三是以七言歌行为主要形式,节奏鲜明,韵律优美。
汉乐府边塞诗的影响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二是对汉代乐府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汉代乐府诗的内容和形式;三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为研究汉代历史和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边塞诗《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边塞诗《雁门太守行》原文译文及赏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雁门太守行》原文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雁门太守行》赏析“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课堂笔记译文四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课堂笔记译文四10、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课堂笔记知识点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出塞课堂笔记知识点出塞诗意: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
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出塞主题:《出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出塞鉴赏: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人从明月照关的景象写起,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月和关前面使用了秦时汉时两个时间定语,这并不是说明月属秦,关属于汉,也并非实指秦、汉两朝,其想表达的是防边筑城的措施始于秦汉,可见边关忧患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
接下来的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将士。
这两句诗,从整体上拉伸了全篇的时间感(秦汉)和空间感(万里),营造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和历史的沧桑感。
诗的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由叙事转为议论。
长征未还,固然是千古共同的哀怨,但秦筑长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汉逐匈奴,单于内附。
诗人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了希望边关能够现固、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11、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21课古诗三首之出塞说课稿课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难点: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教学准备:课件资料教学方法: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课时:一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
边塞诗相关资料

边塞诗的相关资料不同时期的边塞诗: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
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
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
语言素朴,构思独特。
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
隋代的边塞诗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
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
虽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
代表作品有: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等。
早年隋炀帝西巡张掖时所作饮马长城窟行,“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
”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
“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
”,“隋炀起敝,风骨凝然。
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
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
古道于此复存。
”《饮马长城窟行》“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贞观二年七月,在朝堂上,李世民大谈隋炀帝的诗文,他说:“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
他对隋炀帝的诗文评价是非常高的,认为是尧舜之言。
李世民对隋炀帝的诗文到了痴迷的程度。
他经常不自觉地就吟出隋炀帝的诗文,不自觉地就击节叫好。
他还把隋代旧庭里的乐官请过来,把隋炀帝的诗作谱成曲,一起唱和。
唐代的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36首《关山月》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36首《关山月》1. 原文《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2. 重点词汇解析明月:指在夜晚天空中明亮的月亮,象征着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天山:即祁连山,这里指边塞的遥远和辽阔。
苍茫:形容云海的无边无际,增加了诗歌的意境深度。
长风:指强劲的风,象征着边塞的苍凉和将士的孤独。
玉门关:古代边塞的重要关隘,象征着边塞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
汉下白登道:指汉军曾在白登山道行军,暗示历史上的战争。
胡窥青海湾:指北方民族对边疆的窥视,表现了边疆的紧张局势。
戍客:指守卫边疆的士兵,表现了他们的辛苦和牺牲。
高楼:指士兵家属的居所,象征着家人的思念和期盼。
3. 直译明亮的月亮从祁连山上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
强劲的长风吹过几万里,吹过边塞的重要关隘玉门关。
汉朝的军队曾在白登山道行军,北方的胡人窥视着青海湖。
自古以来,这里是战争的地方,很少有士兵能够活着回来。
守卫边疆的士兵望着家乡,脸上满是思乡的痛苦。
在这寂静的夜晚,他们的妻子在高楼上叹息,无法停止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4. 意译在遥远的边疆,一轮明月缓缓升起,照亮了无垠的云海。
长风呼啸而过,穿越了千山万水,最终抵达了边关的玉门。
历史上的战火曾在这片土地上燃烧,汉军曾在白登山道上留下足迹,而北方的敌人也对这片富饶的土地虎视眈眈。
这里是战争的沃土,却也是死亡的家园,多少战士一去不复返。
戍边的士兵们凝望着远方的家乡,脸上写满了无尽的忧愁。
在这个孤独的夜晚,他们的妻子在高楼上默默叹息,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5. 诗歌的深层解读5.1 作者介绍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多以豪放、奔放、清新、自然著称,情感真挚深沉。
5.2 写作背景李白的这首诗反映了唐代边塞将士的生活和情感,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出塞》学习资料

《出塞》学习资料《出塞》原文:王昌龄〔唐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出塞》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源库: CDFD2007
题名:唐代边塞诗综论
作者:应晓琴
文献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唐代的边塞艺术不仅限于诗歌,在美术、音乐领域都掀起了边塞题材的热潮。我国美术反映边塞题材最典型的角度不是战场和塞外生活,而是通过描绘外国(族)使者入朝来贡或和亲来反映的。这反映了华夏民族热爱和平的品性;另外,鞍马题材也间接的与国家的边塞力量相关。历代美术对边塞内容的关注几乎与边塞诗的发展相始终,迄唐为止历代画家多武职的身份也促使他们更多的关注边塞题材。南北方文化对唐边塞诗歌的影响同样深远。六朝的排偶、用典等形式特色在唐边塞诗中被广泛的继承,排偶对于军旅诗有特别...
发表时间:2006-03-01
来源库: CDFDTEMP
题名:南朝选官制度与文学
作者:王相飞
文献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摘要:南朝的选官制度处于两汉察举制向隋唐科举制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形态十分丰富,存在多种等量齐观的选官类型。相对地,必然会对文人入仕及其文学活动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本论文的宗旨,即在于探讨南朝选官制度与南朝文学之关系,企图在职官制度的视野上,提供一个观察南朝文学的角度。本论文南朝年限起自刘宋,迄于陈亡(420—589)。讨论对象则以此一百七十余年间曾经入仕的文人为主。全文主体部分共分七章,并附文人入仕类型表:引言:说明论文选题的原由、相关的研究情况及研究方法。第一章:选官制度...
发表时间:2006-05-01
来源库: CDFD2004
题名:四萧文学研究
作者:林大志
文献来源:河北大学
摘要:本课题以四萧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萧氏父子作家作品、文学思想,及其对南朝文学走向之影响。梁代萧氏父子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南北朝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当前学界有关这一课题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尚显不足。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引论部分简述四萧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具体方法。第二章重点论述萧氏父子的生平经历、个性思想及其与文学之关系。身为帝王,四萧的生平基本清楚,但因年代久远,有些问题已然晦暗...
发表时间:2007-05-01
来源库: CDFD2007
题名:隋代诗歌研究
作者:于英丽
文献来源:福建师范大学
摘要:隋代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它上承南北朝诗歌的余绪,下启初唐诗风。由于隋代只有38年的历史,所存诗歌数量不多,故历来从整体上研究隋诗的较少。本文以作品、作家分析为核心,阐述了隋诗生成的文化背景,梳理了现存隋诗的情况,并对其中归属存有争议的诗歌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细致分析了隋诗的律化特征、隋诗的题材类型以及隋代主要诗人及其诗风。论文还详细阐述了隋诗融合南北诗风的创作倾向及其过渡特征,指出其成就与不足。本文注重文本的分析,同时还采用了考证、统计、归纳等研究方法,注意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的统一,以求...
发表时间:2005-05-01
来源库: CDFD2005
题名:鲍照诗接受史研究
作者:罗春兰
文献来源:复旦大学
摘要:本论文试图以读者为出发点,将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方法与西方理论结合起来,从文学接受的视角,通过对鲍照诗歌的传播途径、影响效果的考察,来寻绎鲍照声名沉浮的内在原因,从而勾画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读者接受鲍照诗的脉络与轨迹。本文由导言、正文部分及附录三部分组成。导言部分除了针对论文的研究视角、理论基础及架构等作出说明之外,对于本论题的研究动因、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等也予以阐述。正文共由六章组成,分上、...
发表时间:2006-04-01
来源库: CDFD2008
题名:南朝文学集团与南朝文学
作者:沈意
文献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从文学集团的角度研究南朝文学,即主要研究南朝文学集团对南朝文学发展的影响。全文共分八大部分:绪论、正文六章和结语,共约17万字。本文对文学集团的定义、种类、组织、发生过程、活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描述,对南朝文学集团的几个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着重讨论了南朝文学集团与南朝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绪论:共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关于本文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问题的阐述。首先,阐述论文选题的意义,即以文学集团为切入点研究南朝文学,这种做法的价值之所在;其次,...
发表时间:2004-06-30
来源库: CDFD2007
题名:隋代文学研究
作者:李建国
文献来源:武汉大学
摘要:研究隋代文学,对理解从南北朝到唐代的文学进程、丰富文学史的整体内容,都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力求从历史的纵向发展和空间的横向分布两个环节,对隋代文学的状况作出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全文共分上下两编,上编四章重在宏观考察,下编三章重在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第一章探讨统一帝国所形成的新的文学环境,主要从统一国家所必需的文化整合,文人汇聚所带来的文化与文学交流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比较综合陈寅恪和唐长孺两位关于南北朝隋唐文化发展的研究,指出隋唐文化整合的大趋势是南朝化。然后,以...
发表时间:2005-05-01
来源库: CMFD2005
题名:唐前边塞诗研究
作者:关永利
文献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摘要:对于边塞诗的研究,当前的学者多将目光集中在有唐一代,而对唐前的边塞诗,仅有一些零碎的、浅层次的分析与探讨。因此,本论文拟就唐前边塞诗的发展概况,从历史演变的角度,作一纵向的梳理,以期对此问题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全文共分六部分。引论部分主要阐明边塞诗的源起及其情感基调。一、从字面上来确定边塞一词的涵义,边塞即是国家边疆的要塞。二、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考察边塞的源起以及衍变情况。三、从精神基调上来理解边塞诗所具有的特质,即它有豪迈的一面,也有悲凉...
发表时间:2004-04-25
来源库: CMFD2005
题名: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
作者:王英
文献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摘要:以往的文学史一般把边塞诗派作为盛唐时期的产物,这一论断造成了一种误解,即只有盛唐时期才有边塞诗歌。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有局限的,不仅不符合边塞诗歌的创作情况,也不利于对边塞诗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边塞诗的概念应重新确定,不仅唐代诗歌中存在边塞诗,而且自汉代以降,历代都不乏抵御外族、描绘战争及边塞风光的边塞诗歌。实际上,边塞诗有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本文以南朝四代的边塞诗创作为研究中心,主旨是分析其创作情况、艺术特点及其在整个边塞诗史上的承前启后的地位。通过对诗歌作品的研究...
发表时间:2007-05-10
来源库: CDFD2005
题名: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
作者:吴大顺
文献来源:扬州大学
摘要:歌辞在本质上是音乐文化建构的产物,从属于音乐文化活动的需要;在形态上,又是用语言记录的乐曲唱辞,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因此,歌辞在文化属性上既有乐文化系统的音乐意义,又有语言文化系统的文学意义。其次,歌辞在乐文化历史发展的实践形态中呈现出多元性。这些特点使之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诗歌体式的形成演进、歌辞题材的兴盛繁荣、歌辞体风格范式的确立等,皆与当时音乐风格、歌辞“双重性”功能有着密切关系。歌辞文化的双重性与交融性、音乐实践形态的多元性,是学术界从音乐文化背景研究乐府歌...
发表时间:2004-06-30
来源库: CDFD2002
题名:南朝宗王属吏研究
作者:唐春生
文献来源:四川大学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南朝宗王属吏中的王国吏与出镇宗王府的属吏。王国吏可分为王府训导官与王国事务吏二类。王国官中的一部分事务吏在南朝的设置并不普遍,表明中央对王国集权的加强。出镇宗王府的属吏分州府吏与军府吏二类。州府属吏中的高级属吏如别驾、治中并不全由中央选任,中央选任的只是少数。军府属吏通常由中央任命,但宗王可以向中央提出人选,一定程度上有用人自主权。军府属吏中只有长史、司马、参军是言秩的,州府吏则全不言秩;但他们可以通过非法聚敛与府主的赏赐集聚财富。宗王属吏有不...
发表时间:简论
作者:黄小妹
文献来源:安徽大学
摘要:边塞诗是唐代诗歌园林中一朵瑰丽灿烂的奇葩。尽管盛唐边塞诗的成就很高,但是中唐边塞诗也有自己独特的成就和审美价值。本文首先论述中唐时代的边塞状况和边塞诗的产生背景,继尔阐述中唐边塞诗之繁荣及其原因,指出中唐边塞诗的繁荣与中唐衰微的国势和复杂的边塞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探讨:第一,梳理出中唐近70年边塞诗的发展脉络。中唐边塞诗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及以下一些不同的类别:前期为大历时期,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李益,卢纶的有盛唐余韵的边塞诗;一类...
发表时间:2002-03-30
来源库: CDFD2004
题名: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
作者:任文京
文献来源:河北大学
摘要:边塞诗是唐代诗苑中的一枝奇葩,它以特殊的题材反映了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本论文突破单纯从文学到文学的研究困境,借助历史地理学、民族学、考古学、军事学等方面的知识,试图从相关学科的交叉点上对唐代边塞诗进行新的诠释。论文重点探讨了文化背景对边塞诗产生和发展带来的影响,并将边塞诗放在历史文化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考察,发掘出诗歌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论文分析了时代精神对边塞诗人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出唐代边塞诗人的游侠气质和少年心态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阐述了历...
发表时间:2005-04-01
来源库: CMFD2007
题名:盛唐边塞诗中的战争与和平主题研究
作者:崔玉梅
文献来源:中央民族大学
摘要:唐代边塞诗,是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的精华。本文主要研究盛唐边塞诗的战争与和平主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战争主题。战争是边塞诗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盛唐诗人在歌颂战争、赞美英雄的同时,也毫不隐瞒战争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对战争表现了厌恶甚至反对的态度。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构成了盛唐诗人主战与厌战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表现在诗歌人物形象上就是“少年”与“老将”之间的对立。少年形象体现了诗人对青春与理想的追求,突出少年不为封侯而战的精神境界;而老将封侯无望的现实,又使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