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王昌龄边塞诗设题举例

合集下载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精选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

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升华情境(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

(出示课件)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

(再出示课件)学生诵读,练背。

边塞诗赏析方法及试题解析技巧分析

边塞诗赏析方法及试题解析技巧分析

边塞诗赏析方法及试题解析技巧分析一、边塞诗”是以反映边界战争和征战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1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中晚唐国势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二、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及人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单于;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一)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李白(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杜甫四、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五、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初中语文之边塞诗解题技巧(二)

初中语文之边塞诗解题技巧(二)

初中语文之边塞诗解题技巧(二)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

 第二把钥匙是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先拿王昌龄的《从军行(七)》(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来说,首句极其生动地描绘出大漠的风光。

浩瀚的大沙漠,一望无际,“平沙万里绝人烟”,每当北风振漠,尘土遮天盖地,惊沙扑面,日色无光。

这就渲染出激烈的战斗场面,反衬出唐军将士英勇杀敌的豪情。

再看一下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大漠奇异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燧烟是那幺的直,黄河中倒映着的落日是那幺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刹时一扫而光。

抑扬顿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和诗人的激昂情绪。

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来说,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

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

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

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可见景不同,情各异,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

边塞诗阅读赏析指导附答案

边塞诗阅读赏析指导附答案

边塞诗阅读赏析指导(附答案)(2) 边塞诗阅读赏析指导(附答案)(2)文章来自:古诗题材的分类之——边塞诗(慷慨悲壮,意象雄阔)【边塞诗的基本知识】(一)概念——边塞诗是以写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杜甫、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二)特点——读边塞诗应注意以下几点: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①盛唐之诗风: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②中晚唐诗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③宋代之诗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另: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

(张说)——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

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1.边塞诗举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等2.归纳特征(1)从内容看特征------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等。

边塞诗鉴赏试题分析及答案

边塞诗鉴赏试题分析及答案

边塞诗鉴赏试题分析及答案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描绘边疆风光、抒发将士戍边情怀为主要特点。

以下是边塞诗鉴赏试题的分析及答案示例:一、填空题1. 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包括唐代的_______、_______等。

答案:高适、岑参2.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昌龄的_______。

答案:《出塞》3. 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烽火、狼烟、戍楼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不是边塞诗?()A. 《从军行》B. 《塞下曲》C. 《春望》答案:C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诗描绘的是什么景象?()A. 江南水乡B. 边塞风光C. 宫廷生活答案:B三、简答题1. 请简述边塞诗的特点。

答案:边塞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以边疆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描绘了辽阔的边疆景象;其次,它表达了将士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思念;再次,边塞诗中常常蕴含着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最后,边塞诗的语言风格通常雄浑、悲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 分析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情感表达。

答案:《凉州词》通过对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的辽阔和壮美。

诗中的“一片孤城万仞山”表达了戍边将士孤独坚守的情感,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则反映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

四、赏析题阅读王昌龄的《出塞》,并回答问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 请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这首诗以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的辽阔意境。

通过“万里长征人未还”表达了对戍边将士长期征战、远离家乡的同情。

2. 诗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谁?有何象征意义?答案:“龙城飞将”指的是汉代名将李广,他以勇猛善战著称,被称为“飞将军”。

在诗中,李广象征着英勇的将领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表达了只要有勇将镇守,敌人就无法越过边疆的坚定信念。

特选资料:出塞 王昌龄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特选资料:出塞 王昌龄 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出塞王昌龄王昌龄《出塞》阅读答案以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王昌龄的这首古诗《出塞》是慨叹边战不断,是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1)解释词语: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赏析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从军行》王昌龄阅读答案

《从军行》王昌龄阅读答案

《从军行》王昌龄阅读答案《从军行》王昌龄阅读答案《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从军行》王昌龄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你!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①一、二句不妨设想为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请简要描述一下:答:在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对岸,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那雪山,是矗立在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与孤城遥遥相望的玉门关了。

②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还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请简要说明一下:答:边塞生活虽艰苦,思乡之情尤深重;但却磨灭不掉戍边将士心中那杀敌报国的雄心大志。

景色的格调是:迷茫、黯淡,悲壮、辽阔。

③请谈谈你对三、四句的理解:将士们身经百战,盔甲都已被磨破,但仍无法消磨掉他们心中那“不彻底消灭敌人决不归乡”的信念。

4、请将一、二句设想成次第展开的广阔画面。

[答案]:青海湖上空,浓云弥漫,绵延千里的雪花显得苍茫暗淡,越过雪山,是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走,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注释】① 首句意谓:青海湖上的层层浓云使雪山晦暗无光。

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

② 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是汉朝边塞的一个重要关口。

③ 穿金甲:磨穿铁甲。

④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朝使臣,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前往破之,斩其王。

事见《汉书·傅介子传》。

這里以“楼兰”指敌人。

问题:(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答案:(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軍隊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从军行其【问题】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阅读及答案(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问题】①题目“从军行”中的“行”的意思是指(表示诗歌体裁,“歌行体”的意思)。

说明这首诗的体裁是歌行体。

②这首诗写“夜战”的前军用侧面描写,而写增援的后军则是用(正)面描写。

从诗中的描写来看,增援的后军出发的时间是在(第二天清晨)。

③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答: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问题】①.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2分)②.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2分)③.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4分)答: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2分)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2分)【参考答案】:①.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②.“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③.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王昌龄边塞诗设题举例
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是用乐府旧体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诗体多用以入乐的七绝,与高适岑参多用古体诗不同。

王昌龄的《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其中的一首被今年重庆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选诗。

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两道题都不难。

初读全诗就会明白,这首诗是抒发征人思念亲人之情的。

抓住“边愁”“别情”就能体会到征人的思乡之情。

首句“琵琶起舞换新声”与“总是关山旧别情”构成对照。

“新声”无法排遣战士的“旧别情”。

而“旧别情”就是“边愁”。

第一题问“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我们已经知道“旧别情”就是“边愁”,“新声”无法排遣边愁别情,两相对照只能使思念之情更加沉重,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第二题更为简单。

前三句,第一句是叙事,二三句是议论加抒情。

最后一句是写景。

我们知道。

诗歌里的景语都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都有特定的情感蕴含在其中,并且“高高秋月照长城”中的“月”在诗歌中作为一个意象有其特定的内涵,往往同思乡思亲连在一起,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最后一句用景语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使诗歌的意味更加深远。

参考答案:1、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王昌龄的几首《从军行》首首是名篇。

尽管他的边塞诗不多,但因为写得好,所以被列入盛唐边塞诗派。

他的边塞诗有它独特的地方。

拿他的边塞诗同岑参的边
塞诗相比就可看出他的注意力不在对征战生活和边塞风光的描绘上,而在记写将士的思想感情上。

在他的笔下,边塞环境只提供了一种人物心理活动的背景,诗的中心是戍边战士的内心世界。

正因为如此,所以王昌龄的几首边塞诗都非常适合作为诗歌鉴赏的题目,下面我就王昌龄的其他三首边塞诗设计几个题目,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

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设题:这首诗的三四句在抒发戍卒思乡之情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第三句通过士兵拿起羌笛吹上一曲思念家乡亲人的《关山月》,表现他思乡念妻之情。

士兵本想通过吹笛来排遣这种愁思,但是笛声并没有把他的思绪平息下来,他想把思念亲人的感情感情之流断绝,但妻子思念万里之外丈夫的愁容又活生生的呈现在脑际。

作者在抒写戍卒思乡之情时,没有只写戍卒的思念之情,而是跳开一笔,写家中妻子对戍卒的思念。

对戍卒而言,第三句是实写,第四句是虚写。

虚实结合就写出了这种思念情感的急迫和不堪忍受。

这种避开正面而从对方写起的手法,在表现心理活动的深刻性上有其独特的特征。

这就是三四句在抒情上的特征。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设题: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解析:诗的前两句从景物描写入手,情景交融。

首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写浩渺的青海湖上空弥漫着浓密的长云,在湖的对岸横亘着绵延千里的茫茫雪山。

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写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作者抓住边塞典型的景物,极力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以黄沙百战,金甲穿破,点出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残酷艰苦以及敌军的凶悍边境的荒凉。

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发出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以身许国的豪迈誓言。

第三句的金甲穿破更能衬托将士的报国壮志没有磨损反而更加坚定。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设题:1、首句作者为什么在“明月” “关”前用“秦时”“汉时”作定语?
2、三四句表现作者什么样情怀?
解析:明月之前着“秦”字,雄关之前着“汉”字,从而使读者把明月下的边关同秦汉时期筑关备胡,以及与胡人发生的一系列的可歌可泣、威武雄壮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关”和“月”这个广阔的空间与“秦”“汉”这绵远的时间融会交织在一起,既拓展了诗歌的时空范围,也给读者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想象余地。

过去分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仅限于互文的修辞手法,这其实还很不够,应该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而不是仅仅记住一个不怎么重要的修辞格式。

三四句写诗人面对雄关,思古慨今,感情激荡,只要朝廷用人得当,招贤使能,有能直捣龙城的卫青,使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李广。

就还会有秦汉那样巩固的边防。

“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诗人衷心的愿望,坚定的誓言,洋溢着巩固边防,保家卫国的豪迈激情。

分析三四句的思想感情,学生可能想到这里是不是有王昌龄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情绪,进而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

这么理解看似有理,但不符合实际。

因为那个时候大唐国势强盛,君王开明,诗人在诗歌里只是表现最好的愿望,而非对朝廷不满。

因为在盛唐边塞诗里,诗人们抒发的是高昂的盛唐精神。

这和中晚唐的边塞诗内容有明显的不同。

王昌龄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更是被誉为“开天圣手”。

在当时和李白的七绝齐名。

只要我们抓住王昌龄边塞诗的重在表现征戍将士思想感情,边塞环境只是来烘托将士心理的特点,就不难解析他的边塞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