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颅脑损伤的一般CT表现
颅脑损伤分级鉴定标准

颅脑损伤分级鉴定标准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疾病,其危害性较大,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对颅脑损伤的分级鉴定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颅脑损伤的分级鉴定标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识别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颅脑损伤的分级鉴定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通常是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反应、神经系统功能缺损以及头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来进行评估的。
根据评估结果,将颅脑损伤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轻度颅脑损伤,即颅脑轻微震荡,通常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意识模糊,不伴有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头部CT或MRI检查结果也通常是正常的。
这类损伤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患者在休息后可以逐渐康复。
中度颅脑损伤,通常表现为较长时间的意识丧失或意识模糊,可能伴有一些轻度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头部CT或MRI检查结果可能会显示一些异常。
这类损伤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必要的治疗和观察。
重度颅脑损伤,是指严重的颅脑外伤,通常表现为昏迷状态,伴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头部CT或MRI检查结果也会显示明显的异常。
这类损伤需要紧急抢救和全面治疗,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
在对颅脑损伤进行分级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准确评估,包括意识清醒程度、定向力和记忆力等方面。
其次,对患者的瞳孔反应进行观察,了解是否存在瞳孔不等大、光反射迟钝等异常情况。
最后,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进行检查,包括肢体活动、感觉、语言能力等方面。
总之,颅脑损伤的分级鉴定标准对于及时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颅脑损伤分级鉴定标准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希望本文对于大家了解颅脑损伤分级鉴定标准有所帮助。
颅脑损伤-有CT

后颅底:Batte´征 (+) 咽后壁淤血
后组颅N损伤 重型颅脑伤病人在恢复期可出现颅N损伤表现 脑脊液漏 > 1 月,经保宁治疗无效需手术
BATTER’征
分类:擦伤 挫伤 伴有皮下组织肿胀,淤血
血肿 皮下血肿 帽状腱膜下,骨膜下
裂伤 撕脱伤 部分病人中厚皮回植
开放性颅脑伤变成闭合性 手术的目的: 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 去骨瓣减压以利于脑组织的恢复 保守治疗 维持正常的胶体渗透压 维持正常的血容量 避免过多的液体 降低脑Cap的压力
头皮损伤 颅骨骨折 脑震荡 脑挫伤
脑干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外伤性颅内血肿
Glasgow coma scale (GCS)昏迷分级评分 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评分
睁眼反应 记分 言语反应 回答正确 自发睁眼 4 回答错误 记分 5 4 运动反应 记分
按吩咐动作
刺痛能定位 刺痛肢体能回缩 刺痛过伸(去脑) 无反应
2 瑞氏基线(RM)
1 OM
3 眉听(EM)
1. 眶耳(OM)线:由此外眦至外耳道的连线 2. 瑞氏基底(RB)线:眶下缘至外耳道的连线 3. 眉听(EM)线:眉毛上缘中点至外耳道的连线
谢谢
定义:当某种原因使颅腔内容物体
积增加颅内压持续在 2Kpa 以上就会
发生相应的综合征,称颅内压增高症。 成人 0.7-2Kpa(70~200mmH2O) 儿童 0.5-1Kpa(50~100mmH2O)
急性颅内压增高症
亚急性颅内压增高症 慢性颅内压增高症
颅内占位性病变 脑脊液循环障碍 脑水肿 颅腔过小
头痛:早,最常见症状 呕吐:喷射性、呕吐中枢受刺激所致 视乳头水肿——重症体征 以上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三项典
24种颅脑疾病CT诊断经典总结

24种颅脑疾病CT诊断经典总结正常颅脑正常颅脑CT平扫可以观察如下内容:1.颅骨骨质情况;2.脑沟,脑池情况;3.脑回,脑灰质与脑白质情况;4.脑室大小,形态,位置与移位情况;5.中线结构是否移位情况。
如发现病灶则应重点描述其发生部位,外形,累及范围,境界,密度变化等情况。
增强影象可以观察脑实质,血管结构及颅内其他结构.正常颅脑CT平扫可以观察脑实质,脑沟,脑池,脑室,颅骨骨质情况,观察中线结构是否移位等情况,增强影象可以观察脑实质增强情况,脑沟,脑池,脑室内有无异常强化。
脑血管病脑梗死脑梗死是急性脑血管闭塞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病理上分为缺血性,出血性和腔隙性脑梗死。
病理学分型不同,其CT表现也不同。
病例1:缺血性脑梗死缺血性脑梗死主要表现为闭塞血管供应区内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可出现脑回状强化,脑梗死发生的部位,病变的形态及病变内密度的高低是判定其病理学分型的主要依据。
书写时应着重强调病变的形态及大小,病变密度的高低及发射功能的部位,便于判断其病理学类型,同时,应注意邻近结构有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注意观察其强化方式,以便于与脑肿瘤鉴别。
病例2: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是在缺血性脑梗死基础上而同时发生梗死区内的出血,因此,其主要CT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区内出现斑点状或斑片状高密度灶。
观察CT平扫的这种混杂密度改变是正确诊断的关键。
病例3: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为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梗死,表现为基底节区,丘脑及脑干等部位斑点状低密度灶,直径一般小于1cm,应强调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密度的高低,以便于正常脑血管腔隙,脑软化等相鉴别,应着重观察脑干及丘脑区有无受累。
脑出血脑出血脑出血此处的脑出血主要是指膏血性脑出血,动脉瘤破裂出血,脑血管畸形出血等。
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壮年以脑血管畸形多见,中年以上动脉瘤破裂出血多见,而老年人则以高血压性脑出血多见。
依不同的疾病,出血可发生于脑实质内,脑室内和蛛网膜下腔,也可同时累及上述部位病例1: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病因主要是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典型易受累的脑小动脉包括外侧豆纹动脉,丘脑膝状体动脉,基底动脉穿支和供应小脑半球,齿状核的动脉,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期,吸收期及囊变期。
颅脑损伤影像学表现

额骨多发骨折并额窦积血
中颅窝底及右颞骨骨折
右侧颅骨多发骨折
左顶骨凹陷性骨折
右冠状缝分离病右顶骨骨折
二、脑挫裂伤
脑挫伤(contusion of brain)是脑外伤所 致的皮层和深层的散发小出血、脑水肿 和脑肿胀。
脑裂伤(laceration of brain) 是外伤所致 的脑与软脑膜的血管断裂。 由于两者多同时发生,且影像学上不易 区别,故统称为脑挫裂伤。
除上述外,于脑白质和/或灰白 质交界区、胼胝体等处见散在小 出血性病灶
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 Normal
诊断:
出血性弥漫 性轴索损伤
车祸伤后昏 迷2小时
MRI:
弥漫性脑水肿:长T1、长T2信号 弥漫性白质损伤:灶状长T1、长T2信
号,可无出血灶
对无出血的弥漫性脑损伤MRI优于CT,尤 其是DWI更敏感
颅脑损伤影像学表现
一、颅骨骨折
颅盖骨折 颅底骨折
线形骨折 凹陷骨折 粉碎骨折 颅缝分离
开放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
影像学表现:
X线: 1、颅骨上线状低密度影 2、切线位骨折片凹陷 3、碎裂成多块
骨折线
影像学表现:
CT: 1、骨质连续性中断、移位 2、颅缝分离 3、颅底骨折 4、合并颅内脑挫裂伤、血肿 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左侧额叶脑挫裂伤合并血肿、额骨左侧粉碎性骨折
MRI:
早期:以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 信号改变,有占位征象
后期:长T1、长T2信号,脑萎缩, 胶质增生
急性期首选CT,亚急性期以后以MRI为 优
双侧额叶、右侧颞叶脑挫裂伤CT和MRI对比
右侧额 叶、颞 叶脑挫 裂伤
(早期)
右侧额叶 脑挫裂伤
(中期)
CT诊断报告模板

《CT诊断报告模板》--头颅正常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区,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显示正常,中线结构居中,颅骨未见异常。
脑外伤(颅脑损伤):1右侧额/颞/顶部硬膜外血肿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双凸状/梭形高密度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双侧额/颞/顶部颅骨线性骨折,余脑内未见异常。
2硬膜下血肿(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为高密度,亚急性为等密度,慢性为低密度。
)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新月状高、低或等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未见骨折线,余脑内未见异常。
3脑挫伤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脑室可受压变形或移位,但中线结构多无移位。
余脑室脑池系统显示形态正常。
颅骨无明确骨折。
4脑挫裂伤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中间伴有不规则高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脑室脑池系统显示正常或变小。
颅骨无明确骨折或伴有骨折。
颅内占位性病变1单发和多发占位(1)单发占位脑实质区可见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混合密度,中间可见囊状低密度或不规则钙化周边伴有低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向对侧移位,增强后病变呈不规则强化或明显增化,颅骨骨质无变化。
多见于胶质瘤。
水肿范围大病变小多见于转移瘤或3-4级胶质瘤,转移瘤多见于脑皮层(质)区。
(2)多发占位脑实质区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混合密度或高密度,周围大片水肿带明显,病灶与水肿成反比,增强扫描后见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及小结节状强化,周围水肿无强化,中线结构向左/右侧偏移。
多见于转移瘤。
脑囊虫脑实质内可见多发圆形低密度区/高密度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小结节状环形强化,并见环内头节,可有灶周水肿,脑室、池显示正常,中线无移位。
蛛网膜囊肿脑裂、脑池扩大,其内充满液体与脑脊液密度一致,边界清晰,局部脑组织可推压移位,可有局部颅骨受压变薄,增强扫描无强化,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中线结构无移位。
鞍区占位性病变1鞍内占位性病变蝶鞍扩大其中间可见大小为X*X的低/等/高密度,鞍背骨质可受压变薄可向鞍上池内突入,脑室脑池系统显示大小形态正常,中线无移位,增强后病变呈环状或明显强化,多见垂体瘤2 鞍上占位性病变鞍上池显示不清,鞍上池内见混合密度/低密度/高密度,周边可见不规则钙化,三脑室扩张但中线不移位,脑池脑沟显示小或正常,增强后肿瘤实质有不规则强化/强化不明显。
颅脑外伤CT诊断

机理
概述
分类
概述
分类
原发性颅脑损伤:伤后即出现的损伤
头皮撕裂和血肿、颅骨骨折或颅缝分离、 脑外出血(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 膜下腔出血)、脑内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 皮质/脑深部灰质及脑干的挫裂伤、脑室/脉 络丛出血、颅内血肿)
继发性颅脑损伤:伤后逐渐发生的损伤
脑疝、外伤性脑缺血、弥漫性脑水肿、 脑肿胀、缺氧性损伤
均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低密度区,CT值8~30HU 病变广泛者有占位效应:脑室变小、局部脑沟、
脑池变浅 儿童外伤后,少数病例CT显示基底节区低密度灶,
可能与水肿或缺血有关,可逆或不可逆
脑水肿与脑肿胀
如在外伤病人,临床有明显颅压高的 表现,CT或MRI显示脑室系统较小与年龄 不匹配,即使脑质密度/信号无明显减低, 也应当考虑脑水肿或脑肿胀
弥漫性轴索损伤
三、颅内血肿
按部位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脑内血肿 按病程和时间 急性 亚急性 慢性
硬膜外血肿
头部受直接外力,致颅骨骨折或变形、脑膜血管 破裂,血液进入内板与硬膜之间潜在的硬膜外间 隙形成血肿
多位于颞顶区,常为脑膜中动脉出血 硬膜与内板粘连紧密,故血肿围较局限,呈双凸
右额硬膜外血肿(外伤后1天)
右额硬膜外血肿(外伤后2周)
右额硬膜外血肿(外伤后1月余)
左颞顶区急性硬膜外血肿并颅骨骨折
硬膜下血肿
外伤致静脉窦或窦旁桥静脉或皮质小血管破裂,血 液流入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硬膜下间隙
好发在大脑半球表面,范围均较广泛 多并发严重脑挫裂伤 按病程可分为:急性(3天以内)、亚急性(4天~3
周)、慢性(3周以上) 在临床,有1/3病人无明确外伤史,就诊时即已进
入亚急性或慢性期
颅脑外伤的CT诊断

头皮 损伤
颅骨 骨折
浅筋膜血肿
帽状腱膜下 血肿
骨膜下血肿 线形骨折 粉碎性骨折 凹陷性骨折 颅缝分离
脑膜
脑
损伤
损伤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蛛网膜 下腔出血
脑挫裂伤
脑内血肿
弥漫性 脑轴索损伤
头皮损伤
头 皮 解 剖
浅筋膜血肿:局限 性,丘状,应注意 浅筋膜血肿的局部 及其对冲部位可能 伴存的颅骨和脑组 织损伤;
急性颅脑损伤CT阴性应严密随访一旦临床病 情恶化马上复查CT,以便尽早诊断和发现迟 发性血肿。
脑外伤后首次行CT检查,出现: • 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局限性脑实质密度减低 • 灰白质分界不清 • 局部脑占位效应 • 硬膜下血肿 • 提示此部位可能出现迟发性脑内血肿,应及
时复查CT。
脑挫裂伤
• 脑挫伤包括脑组织水肿、静脉淤血及小灶性出血; 1. 脑裂伤是脑、软脑膜及血管的断裂; 2. 脑挫裂伤两者兼有。 • C T有时难于准确地区分其病理改变。 1. 局限于1~2个脑叶组织散在小点状低密度灶为主,
偶尔兼有小点状高密度表现列为单纯性脑挫伤; 2. 出现混杂密度或明显脑出血者列为脑挫裂伤。 3. 同一病人在一个脑叶表现为脑挫伤,另一脑叶可表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形态 梭形、双凸形,内缘弧度 新月状,内缘弧度与脑
与脑表面弧度相反
表面一致
范围 范围较小,一般不跨越颅 范围大,常跨越颅缝,
缝,占位效应较轻
占位效应明显
合并症 一般不伴脑挫裂伤
一般伴脑挫裂伤
外力 位于同侧 作用点
位于对侧
当一部分血肿的形态不规则,难于明确其硬 膜外或下时,须留意观察有无侧脑室形态位 置的改变、双侧脑沟宽度差别悬殊;如有, 应考虑有混合性血肿的可能性。
颅脑CT检查

了诊断的准确率,自CT应用以来,急性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明显降低,说明CT在临床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在影像学上另一较新的检查技术——MR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急性颅脑损伤时其诊断价值不如CT高,只是在下列情况下有特殊意义:(1)显示较小脑挫伤,特别是脑干、颅后窝等脑底部的微小损伤病灶比CT敏感;(2)CT平扫亚急性血肿可呈等密度,MRI则呈高信号。
(二) 增强扫描
为使病灶与临近正常组织的密度对比差异增大,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可采用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主要用于脑肿瘤、颅内感染及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瘤、血管畸形)等。颅脑外伤病人CT平扫正常而临床疑为颅内等密度血肿者及原因不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天以上者也应增强扫描。急性颅脑外伤、急性脑卒中、先天性颅脑畸形一般只行平扫,无需用增强扫描。造影增强方法:静脉注射60%的碘造影剂60-100ML,儿童剂量为2ML/KG。注射方法有两种:(1)快速静脉注射法:在1-2分钟内注射完造影剂并立即扫描,用于大多数病变;(2)造影剂团注法:在20-30秒钟内注射完造影剂并立即扫描,主要用于检查垂体病变及脑血管病变。
颅脑检查技术
(一) 普通检查
颅脑CT扫描常取仰卧位,先扫定位片,然后确定扫描范围,再行横断位扫描。扫描所用基线多为听眦线(即外眦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毛上缘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两侧应对称,从基线向上扫描至颅顶。通常采用层厚10MM连续扫描,特殊部位病变的检查采用5MM以下薄层扫描。通常先行CT平扫,即不注射造影剂的CT扫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颅脑损伤的一般CT表现陈启明2013级医学影像学【内容摘要】CT是颅脑创伤最有效的也是比较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具有方便,快捷,显示清楚,普及度高以及价格便宜等优点,对急性出血,颅骨骨折非常有效。
颅脑损伤中一部分常见的疾病,包括:头皮损伤(包括头皮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颅骨骨折,脑损伤(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颅内血肿等,根据各部位不同的解剖类型,特点,在CT检查中有不同的较明显的表现,比如在解剖的结构形态,成影的密度,透亮度等方面有(也可没有)较特征性的表现。
部分颅脑疾病使用CT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关键词】脑外伤;影响;CT;表现【正文】一、头皮损伤(一)头皮血肿是位于头皮下和帽状腱膜之间的血肿,由于出血受到了头皮下纤维隔的限制作用,血肿表现的较局限,血肿的体积比较小,张力较高。
一般没有波动,血中的周边区域较中心区为硬,容易误认为是凹陷性骨折。
CT表现:为局限性的头皮肿胀,密度增高影,该影可以均匀也可以不均匀。
(二)帽状腱膜下血肿帽状腱膜下层是含有连接头皮静脉、板障静脉、静脉窦导管的疏松组织层,当该层出血时,破裂的静脉血管几乎没有阻力,会沿着疏松的组织向同层周围扩散,严重者范围可波及整个头部,不会受颅缝限制,触之血肿较软,会有明显波动。
CT表现:血肿的范围可以较小也可以非常广泛,形状似帽状,阴影程高密度。
(三)骨膜下血肿一般发现于颅骨骨折或骨膜剥离,由于骨膜与颅骨之间连接紧密,骨膜与颅缝融合,因此一般血肿也较大,但是不会跨越颅缝,所以血肿被局限,而且张力较高,可有波动,常伴颅骨骨折。
CT表现:血肿的高密度影呈现出梭形或新月形的高密度影紧贴于颅外板,血肿阴影不越过颅缝线或沿着颅缝线分布。
二、颅骨骨折骨折的影像学检查一般首选为X线片,当诊断遇到疑难时会选用CT来进一步检查,或者骨折部位较为复杂时(如颅底骨折)也会首选CT来明确诊断。
CT不但能较为清楚的显示病变各部位之间的解剖关系,且易于区分骨皮质和骨松质所发生的破坏、死骨甚至是钙化和骨化。
(颅骨骨折一般分为颅盖骨骨折和颅底骨折,此处把颅骨骨折按常见的几种骨折类型分别描述)(一)线形骨折线形骨折多见于颅骨骨折,同时可伴有头皮损伤,其典型的CT表现可以是一条或者多条锐利清晰的骨折线,冲击点(面)为中心向四周延伸扩展。
颅盖骨的线形骨折线多为单一,也可以多发,呈线条状或者放射状,宽度一般为数个毫米,也有个别的可以达到1cm以上者。
(二)儿童骨折儿童骨折的愈合能力比较差,骨折时骨折线处的硬脑膜常会撕裂。
因此蛛网膜会进入骨折线(缝)内,形成类似活瓣作用,导致脑脊液易流出而不易流回,形成液体在局部的潴留,更加加重组织对骨折处的压迫,后期骨折缘逐渐被吸收,骨折线就会不断扩大,形成囊性膨出,为颅骨生长性骨折。
(三)粉碎性骨折也常发生于颅盖骨,骨折后形成多条骨折线,同时颅骨碎成数片,碎骨之间彼此交错亦可重叠,常伴有骨折碎片的凹陷、错位、碎片骨可游离嵌入颅内组织或空隙。
(四)凹陷性骨折凹陷性骨折可呈环形或锥形的凹陷,X线平片在切位线可确切观察到凹陷的深度及范围,CT常显示颅骨的凹陷性骨折大多数为颅骨的全层凹陷,个别仅为内板或者外板凹陷,内板凹陷多于外板凹陷,陷入骨折片周边的骨折线呈环状或者放射状,常伴有硬膜外的局限性血肿,进行三维重建比较容易显示其内情况。
婴幼儿的颅骨骨质比较柔软,受力部位可以产生不能看到骨折线的类似于乒乓球样的凹陷。
(五)颅底骨折一般颅底骨折线多见于鞍背、斜坡、蝶骨翼、岩锥、眼眶壁等处。
在颅前窝,颅后窝的骨折线多为纵行,在颅中窝者一般多为横行。
发生在鞍背、斜坡、蝶骨翼处的骨折多合并有蝶窦积血。
岩锥部骨折多合并有乳突积血。
眶壁骨折多合并有筛窦积血。
然而,由于颅底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部分颅底骨折病例,在CT检查中难以显示骨折线。
临床表现主要有耳鼻出血或者发生脑脊液漏;脑神经损伤;皮下或粘膜下出现瘀血斑。
颅前窝骨折多累及眶顶(即额骨水平部)和筛骨;颅中窝骨折多累及颞骨和蝶骨;颅后窝骨折常会累及到岩骨和枕骨的基底部。
下为常见的颅底骨折表现: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受累骨眶顶、筛骨蝶骨、颞骨颞骨岩部、枕基部淤血部位眼周、眼结膜耳后乳突区(熊猫眼或眼睛征)(Battle征)损伤神经Ⅰ、ⅡⅦ、ⅧⅨ-Ⅻ(硬脑膜与颅底连接紧密,颅底骨折易发生硬脑膜撕裂出现脑脊液漏,骨折线常累及鼻窦、岩骨、乳突使颅内外相同,称为内开放)颅底骨折偶尔可伤及颈内动脉,造成颈动脉-海绵窦瘘或者发生大量的鼻出血。
颅底的CT扫描对颅底骨折有诊断意义,通过在CT扫描时对窗宽和窗距的调节(即对骨窗相的调节),一般能够显示骨折的部位,还可以发现颅内积气。
颅骨骨折的CT表现除了骨折的直接征象外,一般发生颅骨骨折时也会伴发以下症状:颅内积气、局限性脑肿胀、脑挫伤、或脑内血肿、头皮损伤和血肿、急性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等,并可同时并发脑膜,脑,颅内血管和脑神经的损伤。
三、脑损伤(一)脑挫裂伤脑挫裂伤是指由颅脑外伤所引起的的器质性脑组织的损伤,通常是由于旋转力作用所致,在原发性脑损伤中,其发生率仅低于弥漫性轴索损伤,一般脑挫伤和脑裂伤常同时并发存在,只是两者轻重不同的问题。
但在治疗原则上是相同的。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生命体征改变以及局灶症状和体征。
暴力打击的部位和对冲部位是发生脑挫裂伤的常见位置,额叶、颞叶前部和脑底部比较多见。
当加速/减速力的作用发生在头颅位置时,会产生脑表面的水肿、瘀血、软膜下出现点状或片状出血灶,甚至涉及到皮质及其下的白质发生破裂,且局部出血水肿。
当较严重时,如出血较多超过15ml时,会形成脑内血肿,当伴有软脑膜撕裂和脑皮质血管撕裂时,可伴有颅骨骨折、颅内积气、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及硬膜外血肿等。
CT表现:CT扫描可以清楚的显示脑挫裂伤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也可反映出脑挫裂伤的基本病理表现如水肿、出血等。
是目前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脑挫裂伤的占位效应主要是因为出血而导致的脑肿胀、脑水肿、颅内出血等。
CT的典型表现为在低密度的脑水肿区域内,局部存在散在的斑片状或者不规则形高密度出血灶。
随着时间的变化其阴影的大小、范围、密度等发生改变。
也可以表现为广泛的脑水肿或者脑内血肿。
(实际运用中,由于是脑的软组织损伤,所以对于较轻的脑挫裂伤MRI比CT观察更有优势)(二)弥漫性轴索损伤在重型颅脑外伤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是头颅在加速运动中,在脑内轴索的积聚区发生的,并伴有脑实质点状,灶状出血的,以神经轴索肿胀,断裂和轴球形成为特征的颅脑外伤。
临床上一般表现为持久性的意识障碍、瞳孔和眼球的运动改变,严重者以植物状态生存,早期死亡。
造成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根本原因由是旋转暴力所产生的剪切力作用。
目前所认为的弥漫性轴索损伤是指伤后昏迷达到六小时以上的非局灶性脑部损伤,可以造成持续的昏迷或者严重缺损神经功能。
典型的弥漫性轴索损伤好发于胼胝体、皮髓质交界区、上部脑干和基底节。
CT表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首次检查多显示为阴性,在短期的CT复查时可以表现出脑水肿或者点状的出血灶。
其典型的表现应该为灰白质的交界区以及胼胝体部的点状的高密度阴影,病灶常呈现出双侧性。
可以伴或者不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故首次呈现CT平扫阴性但是怀疑有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应注意临床观察以及做好随访。
(由于其组织的类型,MR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比CT在临床上更有优势。
当然,无论是MRI还是CT,都不能直接显示出受损的轴索,只能依靠撕裂损伤的轴索组织中的出血来作为间接的诊断依据。
)四、颅内出血和血肿(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是由于颅脑外伤所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内血管发生断裂,脑挫裂伤的血液渗出以及颅内发生血肿的血液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所产生,是颅脑外伤中最常见的一种损伤类型。
通常情况下其与硬脑膜下血肿、硬脑膜外血肿、颅内血肿、脑挫裂伤等并发存在,常提示存在有严重的原发性颅脑损伤,加重继发性脑损伤的其中一项重要因素便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临床上,脑部的CT是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佳方式,在出血1-2天时CT的显示率便可达到80-100%,不过随时间的延长,CT对其的发现率也会降低,在颅脑损伤发生出血七天左右,蛛网膜下腔出血就会被吸收,所以一周后后一般便无法显示,其CT的表现常见于在基底池、侧裂池、脑沟等部位的高密度影,并形成铸形;大脑纵裂出血多见,表现为中线区纵行的细带状的高密度影出血,也见于环池、鞍上池、小脑上池和外侧裂池内部。
其密度高低与出血部位的出血量、CT检查距出血发生的时间以及红细胞压积等因素有关,当出血沿大脑镰分布时,在影像学表现上应与大脑镰的钙化相区别。
蛛网膜下腔出血经常会导致脑血管的痉挛,造成因为供血不足而发生缺血甚至是脑梗死。
(二)硬脑膜外血肿硬膜外血肿可以占各种脑外伤所引发血肿的将近30%,其概念一般是指发生于颅骨和硬脑膜之间的出血或者血肿,其中的大多是颅骨骨折而导致脑膜中动脉破裂所致,也有较少数是由于静脉窦的破裂所引起,多见于急性发作,在临床上亚急性和慢性比较少见,同时幕上多见,通常由于颅骨和硬脑膜之间的连接非常紧密,所以此处发生的血肿较局限,不会很大,但密度较高。
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瞳孔改变以及神经系统的相应体征。
CT表现:CT显示,急性硬膜外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镜形高密度影或者弓形的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一般比较均匀,血肿内可见积气;其中密度不均与血清溢出、脑脊液混入、血块部分溶解者也有。
同时临床上也多见表现于颅骨下方的梭形或半圆形的高密度灶,多位于骨折部位附近,但不跨越颅缝。
由于硬脑膜与颅骨之间连接紧密,因此此处的血肿通常不会跨过颅缝,但当骨折发生并且跨越颅缝时血肿也随之跨过颅缝。
硬脑膜外血肿常伴有骨折发生,多伴有脑挫裂伤和脑水肿等;一般占位效应比较轻。
一般血肿慢性发生时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其内缘的包膜有强化效应。
引发损伤的着力点下方一般多发生硬膜外血肿,而其对侧发生硬膜下血肿,当然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可以同时存在同时发生。
(三)硬脑膜下血肿1.硬脑膜下血肿一般发生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由外伤引发的出血或者血肿称之为硬脑膜下血肿,该类损伤常多见于冲击伤,是由于着力点对侧所引发的暴力冲击所导致脑皮层内桥静脉撕裂、出血、并形成血肿。
虽然硬脑膜与颅骨之间贴合密切,但由于蛛网膜本身并没有张力,因此此处的血肿范围多较广泛,血肿可以不受颅骨与颅缝的限制从而跨越颅缝,但不会跨越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附着点。
血肿形成多为单侧,根据血肿的临床表现及形成时间不同可将其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
其中急性和亚急性在临床上较多见,部分慢性可以再出血。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展迅速,会产生颅内高压状态,并且发生脑疝而且表现的比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