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类型学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文类学

比较文学--文类学

十四行诗 中国郑伯奇最早创作了《赠台湾朋友》、 闻一多 译作商籁体并创作 、陈梦家、梁宗岱、徐志摩、 孙大雨、朱湘。三四十年代有冯至、卞之琳创作之。 台湾诗人余光中、杨牧、张错也作过探索。 散文的中国化与西方化。汪曾祺认为,五四以来的 新文学,诗歌小说都受外国影响,独有散文是土产。 后来,汪先生承认有些作家的散文也受了外国的影 响,用了意识流手法。
3.文类与时代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 龙·时序》),如,西方心理小说只能产生于18世 纪,19世纪里田园诗与颂歌在欧洲文学中消失了。 而从14世纪到20世纪,短篇小说推到首位。小 说传统上,西方文学史是根据时期与文学运动来划 分的。 4.文类与作家 优秀的作家很少是类型的发明者,他们也只是在已 有的类型上创作作品。但作家的主观世界也能制约 文类的发展。
第三,台港学者用西方文类观点来考察中国文学 作品,即“阐发法”,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现象的 文类,如张汉良、古添洪、张炳祥分析《窦娥冤》 的论文,都是以亚里士多德的西方悲剧理论为指 导,所得结论却不一样。古添洪认为该剧是悲剧, 张汉良认为是通俗剧。三论文观点不一,但其研 究内容与方法都是将西方文类标准与准则应用于 中国文学作品上。
1.文学分类的研究 (1)涵义: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以及对分类的标 准作比较等,其目的是为了建立系统与秩序。 (2)种类 如三分法与四分法 在西方,常常把文学作品划分为三大类:叙事类 (也叫史诗类)、抒情类(或叫诗歌类)、戏剧类。 这三个基础文类又可以分为许多亚类。譬如,叙事 类可分为史诗、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 小品文、回忆录等等;抒情类可分为十四行诗、颂 歌、挽歌、赞歌、回旋歌、歌谣等等;戏剧也可分 为悲剧、喜剧等等。这就是三分法。四分法是把文 学作品分为小说、戏剧、散文、诗歌四大类的划分 法。

最新第一节 类型学

最新第一节 类型学

教案(2学时)一、授课题目第三章平行研究第一节类型学二、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类型学的定义与特征;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能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并探讨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问题与前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类型学的定义与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

四、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板书、学时分配等)(一)本节概述类型学是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式。

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

类型学(TYPOLOGY)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

类型学的研究方式表现出了充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整个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如何在寻觅总体文学发展通则和规律的同时,深入挖掘出各种相似文学现象的内在异质构成,这是在跨文明语境下比较文学发展新阶段的类型学研究所面临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重大课题。

(二)本节大纲1.类型学的定义与特征○1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

类型学(TYPOLOGY)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2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这种“类型”的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其间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

所以,比较文学学者一般将类型学划入平行研究范畴之内,类型学成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式。

比较文学 第四章文类学

比较文学 第四章文类学

第四章文类学一、有关文类的几个问题(一)何谓文类?文类即文章的体式、类型、样式、体裁等。

文类学古代又叫文章流别论,文体学等等。

明代徐师曾认为: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

为堂必敞,为室必奥,为台必四方而高,为楼必狭而修曲,为筥(音ju,圆形竹筐)必圜,为篚必方,为簠(音fu,古代盛谷物的器皿)必外方而内圜,为簋(音gui,古代盛食物的器皿)必外圜而内方,夫固各有当也。

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其不见笑于识者鲜矣,况文章乎?美国列文认为,文类就像一座教堂,一所大学,一个国家,不仅有特定的外在形式,而且有内在的制度。

威勒克认为,文类是文学上的组织或结构。

(二)文类的包容性。

英国凯姆斯说,文学类型互相包容,就像颜色一样,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很难区分彼此。

十分正确。

例如,我国的古典小说受到佛教影响之后,往往把诗歌融进其中。

最典型的要数《西游记》,每一回都有诗歌,或者是描写风景,或者是描写人物,不一而足。

词,诗之余也。

从另一种意义理解,它是诗歌的变体,所以又叫长短句。

其实,还是诗歌与散文的结合,或者说诗歌的散文化。

(三)文类与创作的关系。

法国伏尔泰认为:几乎一切的艺术都受到法则所累,这些法则多半是无益而错误的。

克罗齐也与伏尔泰一样,激烈反对文学分类。

(▲参阅教材第69页)我们认为,文学可以分类,尽管它们有交叉。

犹如马与骡子,还是可以分的。

非马非驴是骡子,动物中有四不像。

二、西方对文体的分类。

(一)柏拉图最早。

在《理想国》卷三,以说故事的叙述方式作为分类标准,即单纯叙述,模仿叙述和混合叙述三种。

合唱队的颂歌是单纯叙述,喜剧和悲剧是模仿叙述,而史诗则是混合叙述。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给文学分类的标准是模仿的媒介、所取的对象、所采用的方式等。

但是实质与柏拉图相同,而且还少了单纯叙述和颂歌,可能是因为颂歌只是悲剧中的成分而非单独的文体。

文艺复兴时期,作家们谈论的文类多,但是理论建树少。

比较文学-类型学共32页文档

比较文学-类型学共32页文档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比较文学-类型学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第三讲_文类学

第三讲_文类学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罗马的《埃涅阿斯纪》、 中世纪的四大史诗和但丁的《神曲》、17世纪的 《失乐园》、18世纪拜伦的《唐璜》、歌德的《浮 士德》、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都是
二、含蓄与直白:中西诗歌表达之差异 三、怨境与慕境:中西爱情诗之差异
萨福《相思》: 妈呀,亲爱的妈呀!/我哪里有心织布,
2、文类学的历史渊源: 西方:
亚里士多德《诗学》:艺术对生活的摹仿可以有不同方 式,产生不同的文学种类。三分法——戏剧,史诗,抒 情诗
古典文类划分的确立: 布瓦洛:以题材为标准进行划分 黑格尔:以哲学命题形式为标准
现代文学理论文类划分困惑:小说的崛起 和浪漫主义时代的文学意识觉醒
小说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文学样式。同诗歌和戏 剧相比,小说兴起较晚,但发展却很快。一、写 实与虚构:中西小说之起源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小说”并非现在的小说,而是指 短小的文章,而现在的小说则是指融叙事性、虚 构性和散文性于一体的一种文体。从起源来看, 中西小说都起源于神话传说,但却经历了不同的 演变轨迹:
中国小说:神话→史传文学→小说 西方小说:神话→史诗→传奇→小说
比较中西小说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 论:①小说本质上是一种市民文学。②中西小说都 起源于神话。③中西小说的前期,多是写超现实的 事,后期则写人间的事情、进而经历了一个由写事 到写人再到写人做的事情的演变。④中国小说比西 方起源更早,最初的发展更快,但渐渐落后于西方, 即无论是数量还是艺术水准都比不上西方古典小说。 这就像足球起源于中国,但后来发展水平远远落后 于西方。后来又开始学习模仿西方,但还是赶不上 西方。⑤中国古典小说经过了写实向虚构、题材由 窄向宽、中心由事件向人的过渡;西方小说则由虚 构向写实、题材由宽向窄、重心由人的外部形成向 人的内在构成过渡。

第四章 类型学

第四章 类型学





二、“类型学相似”的基本特征。 “类型学相似”指的是诸种文学文本之间所 共有的诗学品格,或者说,它们与历史上形成 的某一种诗学类型在品质与特征上有共通之处。 三、“类型学相似”诸种形态。 “类型学相似”可分为“显性的相合”与 “隐性的遥契”两大形态。前者指的是一些旗 号相同、纲领相近、精神相同的文学思潮、文 学运动、文学流派在诗学品格上的显然相合; 后者指的是那些看上去并不相干、文化时空相 去甚远的作家之间、民族文学之间、文学时代 之间,在诗学风骨上的遥相契合。 (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潮流派)
第一节 类型学研究方法论



一、“类型共同性”的基本单位 二、“类型学相似”的基本特征 三、“类型学相似”诸种形态 四、“类型学”的“超越激情”与“历 史主义”

一、“类型共同性”的基本单位。 1、 赫拉普钦科提出以“泛冲突论为 基础”的“社会结构”来作为“类型学” 观照的“基本单位”。包括了文学作品 的结构、文学思潮的结构、文学体裁的 结构、文学时代的结构、民族文学的结 构、世界文学的结构等。
第一节 类型学研究史及其基本理论

一、艾田伯在1963年于其《比较不是理由》 一书中就明确声言:“研究不同的文化中创造 出来的与文学类型相当的每一种形式的性质和 结构”与“研究文学类型的历史演进”同样重 要,还指出“关于诗的结构的比较分析(不管 所研究的文化之间是否有历史联系)可能会帮 助我们发现诗歌或小说本身必须具备的特性。” (中西诗歌、中西小说结构类型比较研究)
第四章 类型学

类型学: 1、“类型学”中的“类型”,不是一般 意义上的题材类型、主题类型、人物形 象类型、故事情节类型、体裁样式类型、 作品结构类型。它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特定的研究领域,指的是时空不一的文 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 近和相合。

比较文学中的类型学

比较文学中的类型学

类型学的比较方法
横向比较
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域或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 品,分析其异同点。
01
跨文化比较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分 析其文化差异和共同点。
03
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可以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增进相互
理解和尊重。
05
02
纵向比较
比较不同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文学作品,分析 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类型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跨文化比较
未来类型学研究应加强跨文化比较,以更全 面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动态视角
引入时间维度,关注文学作品的演变和动态变化, 以更准确地把握文学发展趋势。
多维度分类
尝试从多维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以更细 致地揭示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和特点。
类型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案例选择与简介
案例选择:《红楼梦》
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以其丰富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社会意义而著名。
案例中的类型学分析
人物类型
在《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各异,有大家闺秀、小家碧玉、 僧侣、商人等不同类型,这些人物类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不同阶层和角色。
情节类型
小说中融合了多种情节类型,如爱情、婚姻、家庭、政治 等,这些情节类型相互交织,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
比较文学中的类型学
• 类型学的定义与概述 • 类型学的分类与比较 • 类型学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 类型学的局限性与未来发展 • 案例分析:某文学作品中的类型学应

01
类型学的定义与概述
类型学的定义
类型学是研究事物类型、类型特点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在比 较文学中,类型学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类型、类型特点和类 型演变。

比较文学-第三章_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

比较文学-第三章_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

余国藩(1973)
过去20余年来,旨在用西方文学批评的观 念和范畴阐释传统的中国文学的运动取得了越 来越大的势头,这样一种趋势预示在比较文学 中将会出现某些令人振奋的发展。……应该指 出,运用某些西方的批评观念和范畴来研究中 国文学,原则上是适宜的,这正如古典文学学 者采用现代文学技巧与方法来研究古代文学的 材料一样。
三、接受研究诞生的标志
1979 奥地利 因斯布鲁克 国际比较文学第九次学术讨论会 “文学的传播和接受”
四、接受研究与传统影响研究之异同
“接受和影响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放送者、传递者、和接受者 渊源学 接受理论(接受学) 1、接受理论和渊源学理论基础不同 接受理论和现代阐释学 变异 实证主义 事实 2、接受学与影响研究的理论重心不同 读者 作品、作家
五、接受研究的内容
1、不同文化/文明圈的接收者在阅读理解的过 程中,对于同一文学作品的意义理解所产生 的认识差异; 2、不同作家对不同异域作家作品和思潮的接受; 3、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异域文学作品的接受。
中国对普希金的接受
小说家普希金 革命诗人普希金 真实而亲切的普希金
六、比较文学接受学的研究方法
2、文学性
文学性是平行研究的前提与立足点
“文学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基本属性, 是比较文学的安身立命之本,失去文学性的 比较文学将不成其为比较文学。
如何坚持文学性
1、跨学科研究中: 第一,研究者的目的和重心必须在文学上,而 不是在别的学科上; 第二,研究的全过程必须始终围绕“文学”这 个中心。以文学为出发点,以文学为主 线,以文学为归宿; 第三,研究的结果应该能对文学的发展作出有 益的结论。
三、平行研究的范畴与对象
1、不存在直接联系或无法证明其间存在因果联 系的跨语言、跨民族和跨文化的文学关系; 2、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的文学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实例及研究实践举隅 1宏观方面:中国魏晋时代、德国早期浪漫主义、 俄罗斯“白银时代”。研究者发现这三者虽属不 同的文化圈,但却体现出历史转折、社会动荡、 思想激变、文化转型时期文学演进发育所共通的 轨迹。 2微观方面:俄国的安德烈耶夫、瑞典的斯特林堡、 意大利的皮兰德娄。符·凯尔迪什对这三位作家 进行比较,发现了他们在诗学品格上拥有“类型 共同性”,即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大阵营、 两大体系的对话中进行创作,既承受两者的抗衡, 有蒙受两者的渗透,但最终并未投入任何阵营而 执著于中间地带耕耘。
(2)实例及研究实践举隅 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大文学思潮、文学 运动、文学流派在诗学类型上的相似,就 属于“显性的相合”。梵第根对18世纪末 19世纪初英德两国浪漫主义运动的研究是 一个突出的例子。
2.“隐性的遥契” (1)涵义: “隐性的遥契”是指看上去并不相干、文 化时空相去甚远的作家之间、民族文学之 间、文学时代之间,在诗学风骨上的遥相 契合。“隐性的遥契”又称“非历史性” 相似,其基础是人类心灵的共通性,即因 为隐含有内在相通与契合而形成。
(1)类型学研究在法国
①艾田伯对类型学研究的重视与实践 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研究18世纪欧洲前 浪漫主义与中国古代诗歌的类型学相似性。 ②列昂·塞尔耶的研究实践 探讨不同国家的一些文学流派在美学追求 上的相通之处。
(2)德国的类型学研究
①当代德国对类型学研究的重视——以几 个人物为代表(霍斯特·吕迪格、埃尔温 ·科本等人) ②德国类型学研究溯源——霍甫特等人对 类型学研究的开拓性贡献 通过类似现象的考察来解释史诗的实质和 历史。
3、类型学研究对比较文学对象的时空拓展 类型学的研究对象具备时空不一的特点, 包括在不同的文化圈、不同的国度(民 族)、不同的时代(时期)。 4 4、类型学研究有助于明确比较文学的原旨 ——追求共通的诗学规律 类型学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标是对文学通律(即文学现象 的内在底蕴)的追求,这也有助于我们理 解比较文学的原旨。
例如,在艺术意识上同属神话诗学类型的远古时 代,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希 腊的《荷马史诗》、日耳曼、中亚和蒙古史诗等, 它们虽属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 但在文学文本的诗学特征上有共通之处:共同的 环形方法和情节链——神奇的降生、英勇的童年、 妻子被劫、异国旅行、战斗、死里逃生,共同的 结构模式(离别——寻找——重逢),共同的人 物类型,共同的叙事风格,等等。
这位德国比较学者还在上个世纪末就不 满足于追寻文学主题、题材等的影响及 流变的轨迹这类最初流行的研究方法, 而力求去揭示出文学现象各自的特性及 其本质规律,使比较文学有一定的理论 品格。这里已经隐约勾勒出类型学研究 的缘起及与过去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 但这还不是自觉意义上的类型学研究, 真正意义上的类型学研究还是应该从俄 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说起。
在该书中,维氏从“类型学相似”的 视角探讨诸民族文学中诗体形式的演 变,提出文学的历史进程受社会发展 规律的支配,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制约 着文学的发展,文学发展的规律与历 史规律相一致,而人类历史发展具有 某种程度上的结构相似性,因而文学 发展及对其进行历史类型比较研究成 为可能。维谢洛夫斯基的理论为日后 俄苏比较类型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类型学相似”的诸种形态
1.“显性的相合” (1)涵义: “显性的相合”指的是一些旗号相同、纲 领相近、精神相通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 文学流派在诗学品格上的显然相合。“显 性的相合”又被称作“历史性的”相似, 其生成基于相应的历史文化时代、相近的 社会历史条件或历史文化氛围、美学传统 等。
(3)俄苏类型学研究的硕果——八卷本《 世界文学史》 俄苏类型学研究的最大成果当推从1983年 开始,至1994年完成的集体研究的结晶— —700余万字的八卷本《世界文学史》。这 部文学史从类型学的角度考察了自远古至 20世纪初的世界文学历史进程。
3、类型学研究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
除了俄国,类型学研究在欧美其他国家和 地区至今也仍然是比较文学学科所特别关 注的主题。其中在法、德两国,类型学研 究成绩很是突出。
佛经故事与中国传统小说的汇流以及近现代 西方小说文体与中国传统小说的汇流等。今 天的中国小说在小说观念、叙述技巧以及取 材等方面,都已经深受印度文学及西方文学 的影响。 影响还存在着另一种情况,即当某一文化中 的文学缺少某一文学现象时,比如某一文类, 这时一种既有的文学类型完全可能被借用, 从而在某一文化中形成一种新的文学类型, 这种情况特别表现在某些文体的形成过程中。 比如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的"十四行诗"体, 话剧等。
第六章 类型学
一、“类型”的涵义和形成之因
1、“类型”的涵义: 在比较文学范畴中,“类型学”中的“类型”是 特定的概念,特定的研究领域,指的是时空不一 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 相合,是世界文学进程中那些彼此之间并无直接 历史接触的、或这种接触并未构成主要动因的不 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文化圈里,在不同时代 以不同的文学语言从事文学创作而产生的文学现 象,基于艺术意识、艺术思维、艺术品质上的相 通而呈现出来的共通的诗学特征。这些共通的诗 学特征是文学的历史进程中客观存在的,在美学 上是富有价值的,并由于其内在的联系而构成了 一定的体系。
(四)类型学研究的视界要求——“超越 激情”与“历史主义”(P161) 类型学视界对历史时空和文化时空的“超 越”,是比较文学的应有之义,但“超越” 是有限的,它要受“历史主义”的制约。
四、类型学研究的前景
类型学研究在比较文学学科中是很有开放前景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类型学研究促进比较文学学科进一步开拓视野 类型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拥有相对比较广的涉及范围, 似乎有着涵盖一切在未曾有直接接触和相互影响条 件下产生的类似的文学现象的比较研究的可能。 2、类型学研究显示出对“可比性”的深切关怀. 类型学坚持其研究对象要具有共通的综合性的诗学 特征,不是简单的只有一两个类似,并且这些诗学 特征在文学史上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有着内在的联 系并可构成一定的诗学体系。
(2)维氏后继者对类型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日尔蒙斯基继承了维谢洛夫斯基关于人类社 会发展的一致性的理论,认为:我们可以而且 应该把社会历史过程的同一阶段上发生的类 似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不必考虑这些现象 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的相互关系。日尔蒙斯 基实际上提出了俄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类型学 观点,同时他认为类型学的相似并不排斥具 体的影响,文学现象的类似和相互之间的具 体影响二者密切相关,都是比较文学研究的 对象。
《西厢记》与《伪君子》是中、法文学史 上著名的古典戏剧作品。虽然创作年代前 后相距三百多年,但是由于艺术意识、艺 术思维、艺术品质上的相通,它们在诗学 特征方面表现出了隐性的遥契。具体可概 括为:王实甫和莫里哀通过文本意指结构 的相似传达出共有的自由理念,即婚姻关 系上的两情相悦与人际交往上的平等共处。 它们是人类生命本体意义的呈现,也是人 类生存的理由和依据。
具体民族国家文学的独特性的,也不能说明 文学在民族意义上的艺术价值,具体的“文 学的比较研究,多半被理解为对各种不同的 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揭示其影响和相 互作用",而“对文学的分类研究主张,需 要阐明的不是文学现象的个别特性,也不单 单是这些文学现象的相似特征,这一类的关 系特点,而是要揭示那样一些原则和原理, 由于这些原则和原理的解释,使人有可能讲 到某种文学的,美学的共同性,讲到某一现 象对一定的类型,种类的从属关系。即使这 些文学事实相互间不发生直接联系的时候, 这种从属关系也会显露出来。”
三、类型学研究方法论
(一)类型学的基本单位 1、社会结构(赫氏说和涅氏说) 2、共同类型系列(涅氏说)
(二)类型学相似的基本特征—— 共通的诗学品格
类型学的相似指的是诸种文学文本之间所共有的诗 学品格,或者说它们与历史上形成的某一种诗学类 型在品质上与特征上有共通之处。 因而不能受主 观趣味或个人的阅读经验的主宰,更不能与由形象 思维的联想机制而产生的“类似”、“相仿”、 “雷同”等相提并论。据此,若是将普希金的《鼠 疫流行时节的宴会》与加缪的《鼠疫》加以比较, 将佛教的语言与卡夫卡小说加以对比,或是在《源 氏物语》与《追忆逝水年华》之间寻找相似点,那 就谈不上是“类型学”比较,因为他们并没有什么 类型学的相似。
(二)类型学研究的基本理论
“借用说”与“影响说” 类型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来自比较文学俄苏学 派所提出的“借用说”与“影响说”。 所谓借用说指的是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 故事、歌谣中的类似现象,有的因为它们出 于同一渊源,由于情节流传而被另一民族采 用。借用不是毫无根据的,总是以借用一方 的特殊需要为基础,借用的前提条件不是接 受者方面的空缺,而是相近的思想流派和类 似的艺术形象的汇流;
二、类型学研究史及其基本理论
(一)类型学研究历史 1、缘起 在俄国学者的类型学研究形成之前,已经有 学者运用比较方法对不同国家的文学类型进 行研究了。 1890年,德国学者W·威茨在其《从比较文 学观点看莎士比亚》一文中认为,比较文学 应该通过对类似现象之间的相互比较,深入 到每一种个别现象最内在的本质中去,并发 现造成“类似和差异”的规律。
2、学科史(俄苏类型学研究发展情况)
(1)维谢洛夫斯基的探索性研究及初步的 “类型学”思想。 维谢洛夫斯基早年在彼得堡主持总体文学 讲座,晚年致力于历史诗学的研究。他借 鉴并发展了欧洲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 建立了具有俄国特色的历史比较文艺学。 他未完成的著作《历史诗学》(习惯简称为 "比较诗学三章")集中体现了他的比较文学 思想。
在俄苏比较文学领域甚至文艺学中,类型学研究 几乎是普遍存在的,康拉德、M·阿克列谢耶夫、 赫拉普钦科等人的学术成就正是得力于对类型学 研究的开拓。 科学院院士赫拉普钦科不仅在《作家的创作个性 和文学的发展》(1970)中运用比较文学及类型学 方法研究作家创作特性和文学发展规律问题,并 因其研究的深入而提升了比较文学和类型学研究 实践的方法论意义,而且在《艺术创作、现实、 人》(1982)和《文学的类型学研究》中着重探讨 类型学理论问题。在他看来,世界上所有重要文 学现象都不是孤立发展的,要理解这样的文学现 象就必须采用历史比较方法,如果不同其他文学 尤其是与之相近的文学进行比较,是不可能揭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