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地层学与考古类型学20页PPT
考古学导论课件-地层学与遗存的收集

在實際運用地層學的過程當中, 主要有兩個任務。
第一,區分堆積:依土質土色 第二,判斷堆積的早晚:依靠疊壓、打
破關係。
2、堆積:
由人類活動而導致在不同時期以不同方 式堆積起來的物質,在考古學上統稱為 堆積。
堆積
地層堆積:是指大面積的 呈層分佈的堆積。
遺跡堆積:是相對地層 堆積而言的範圍較小的一 種局部堆積。
——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引進者
1921年 發掘河南澠池仰韶村、不召寨、楊河 村和遼寧錦西沙鍋屯。
1921—1922年 調查河南鄭州秦王寨、牛口 峪、池溝寨。
1923—1924年 青海洮河、湟水等地進行考 古調查和發掘。
1925年發表了《甘肅考古記》一書,將甘肅、 青海地區的遠古文化分成齊家、仰韶、馬廠、 辛店、寺窪、沙井六期。
7、堆積有原生堆積和再生堆積之分。 因此,在區分堆積及其內含物的早晚時, 一定要先判斷堆積的性質,即是原生的 還是再生的。
三、地層學的重要性與局限性
1、重要性: 在縱向聯繫方面,以地層學為指導,可以使我
們獲得有層位關係的資料,從而為遺存相對年 代早晚的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 在橫向聯繫方面:以地層學為指導可以使我們
梁思永(1904—1954): 梁啟超次子, 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1923) 哈佛大學碩士(1930)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解放後) ——廿世紀30年代田野考古學的巨人
1930年 黑龍江齊齊哈爾昂昂溪遺址的發掘
1931年 河南安陽“後崗三疊層”的發現
主編《城子崖》(1934),中國第一部大型 田野考古報告
代形成也是有三種可能性: (1)A早於B(2)B早於A(3)A、B同
時
5、遺跡的建造、使用和廢棄是三個不 同的時間概念,因此同一個遺跡的內部 堆積有時可進一步分出使用堆積和廢棄 堆積,在時間上前者早於後者。
地质学基础7地层与古生49页PPT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考古学原理PPT课件

1、地层形成理论
考古地层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田野考古的核心。 凡没有人类居住或活动的地方,自然形成的地层 不会包含任何人类的物质或痕迹。 凡是人类居住或活动过的地方,总会有意无意, 或多或少遗留某些物质。如自身的骨骼或墓葬、生产 活动痕迹、生活遗留物等。因战争、火烧、洪水等种 原因,人类聚居地可成为废墟,经掩埋堆积成文化层。 若干年后,由于地理条件等原因,人类重新在废 墟上居住或活动,又产生新的文化层,依此类推,层 层叠压,可多达十来层。
考古学的任务: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 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
实物: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在地下,必 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完整地揭示 和收集。
考古学的基础:田野调查、发掘。
1、考古学的定义和特点
考古学有三种涵义。 1、指考古研究所得的历史知识,有时还可引 伸为记述这种知识的书籍; 2、指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考古方法和技术, 包括搜集和保存资料、审定和考证资料、编排和整 理资料的方法和技术; 3、指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用以阐明包含在 各种考古资料中的因果关系,论证存在于古代社会 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2、地层学的规律
考古地层学的规律包括:
① 地层叠压关系规律 即下面的地层一定早于上面的地层。
考古发掘的指导意义:发掘是按地层叠压关系依 次进行,能掌握地层的相对年代,否则将失去地层 属性,挖掘的物质资科也将失去其科学性。
地层叠压关系规律是田野考古最基本的规律,其 它规律都由其引伸出来,是考古质量的保证。
考古学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充实的内容,周 密的方法,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目标。虽然还没有 一个被普遍确认的定义,但在全世界范围内,学术 界对考古学一词的理解是大致相同的。
考古地层学类型学

地层学三、考古地层学(一)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地层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学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但需要说明的是,地质学中的地层学,是以各种自然堆积(自然层)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搞清地壳形成的历史;而考古学中地层学,则是以主要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文化层)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究明人类文化堆积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两种地层形成的原因不一样,内涵和存在的形式不同,因此观察和分析地层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此外,考古地层学中还包括了一些地质地层学中所没有的内容,即除了观察、分析各种文化层形成的原因外,还要拿这种理解来指导发掘工作,处理各层次的遗迹。
为了区别两种地层学,考古学中的地层学就叫“考古地层学(10)。
考古地层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将这些性质、时间不同的文化堆积层次区别开来,确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即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二)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文化层的形成,就其最基本的原因来说,是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的结果。
人类的文化堆积,必然包含有人类活动而遗留的各种文化遗迹、遗物,由于各个时期堆积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反映在土质、土色与包含物等方面均有所区别。
考古层学主要任务就是区分各个时期文化堆积的层次,判定古文化遗址中各个时期堆积层次的先后顺序,进而确定各层次遗迹、遗物的地层关系。
一般说来,人类对居住地的选择有一定的共同要求,如近水、向阳、安全和生活资源丰富等。
因此,在一些符合上述条件的理想地点,往往被历代居民都选作居住地。
这样,在同一个遗址中,常常包含有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或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堆积层次,构成了这一遗址不同时期人类活动过程的记录(图 1-1 )。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地层形成的顺序是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即老的在下、新的在上,这叫地层层序律。
文化层主要是由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文化层的形成过程,较之自然层要复杂的多,期间除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之外,也同时受到自然力的作用。
考古学导论(全套134页PPT课件)

人
类
今
出
天
现
2. 记录过程中受记录者眼界、水平、立场 的限制。
3. 流传过程中存在不可靠、不真实的可能, 文献不等于历史本身。
三、遗存的无限性和客观性
文献
遗存
有限性
无限性
主观性
客观性
1. 遗存的无限性:
与现存的有限的文献史料相比,地下 埋藏着的实物资料可谓无穷无尽。
严文明:《走向20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孙英明、李友谋:《中国考古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6 月第2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8 月
第三节 考古学研究的范围、程 序和方法
一、研究范围的划分
1、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划分:
铁器时代 ∣
青铜时代 ∣
“铜石并用时代” ∣ ↗新石器时代 ∣
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 ∣
↘旧石器时代
2、按社会性质来划分:
3、文献史学来划分:
史前考古(包括旧石器、新石器)
夏商周考古
秦汉考古
魏晋南北朝考古
隋唐考古
宋元明考古
4、按照区域来划分: 5、按研究专题来划分:
面,以俞伟超为代表。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民族学: (2)民俗学: (3)人类学: (4)生态学: (5)动物学: (6)植物学: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遗存
第一节 遗存的分类
可分为:人工遗存和非人工遗存两大类
人工遗存
遗存 非人工遗存
遗迹 遗物
一、遗物
1、定义:这种遗存是指各自分立的实体, 它们的形状或出土地点都是由人类活动 造成,是可以携带的实物,在移动或搬迁 的过程中不会改变形状。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中国的考古学并不是传统的金石学的演生品,而是西方之舶来品,它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发展成为适于中国应用的系统理论。
正是地层学和类型学的中国化,为其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考古学放眼于整个人类的古代,是以整个历史时空框架内所含的物质遗存为研究对象。
而地层学和类型学为它的研究构建了符合逻辑的时空体系。
本书以第一章做为全书绪论,对考古学基本概念和在中国的运用、发展做了简要介绍,将它做为考古学在中国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历史背景。
在第二章,对做为考古学方法论基础的考古地层学首先展开论述。
一、考古学基本方法的基础--考古地层学考古地层学脱胎于地质学,是根据考古学的特点加以改造和系统化后成为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地层的关系是复杂的,先后关系和共时关系是考古地层学的两个基本情况。
在同一地点,直接的先后关系表现为叠压关系和打破关系。
虽然对于文化层的形成原因,普遍是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的方面分析的,但是也存在不同观点。
我认识比较有说服力的是于汇历。
他认为:人为因素几乎不可能形成几个均匀而覆盖面积达到整个聚落的文化层。
[1]其中,“均匀”这个词是不能被忽视的。
它缩小了于汇历所说的“文化层”的范围。
针对文化层构成原因的探讨仍在继续,但有一些问题是在研究中回避不开的:1、文化层不一定是水平的,“位于同一深度的遗存不一定属于同一层位”。
想来这里所说的文化层,是指相对均匀的。
其成因大致为:一次形成和逐渐形成。
前者是阶段性变化,有排除有遗迹介入的可能性。
[2]后者多指人类随意抛弃的废弃物。
因此,“‘地层’实际上是由若干的生活面组成的,遗迹的依存对象是生活面,而不是地面”[3]2、遗迹有形成、使用和废弃三个年代,它们在时间尺度上都有一定的伸缩性,应结合考古学其它基本方法确定堆积相对时间。
而墓葬不存在废弃年代且墓内遗物年代大多早于墓葬年代。
如:在洛阳东郊C5M906号西周墓出土器物中有1件长颈椭方形壶和1件窄沿斜折浅腹盘,壶盖内与盘圈足内的范土未剔除干净,说明壶、盘是未经使用过的明器。
2024版考古PPT模板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跨学科合作
未来考古学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历史学、 人类学、生物学等,共同揭示古代文明的全貌。
科技手段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多的科技手段将被应用到考古研 究中,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考古研究提供更为便捷 和准确的方法。
国际合作与交流 未来考古学将更加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世界文 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目的
考古学的目的在于探索人类历史文化的 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阐明人类文明 的进程和特点,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 承提供科学依据。
考古学科发展
学科起源
考古学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物收 藏和研究,随着历史学、人类学等相 关学科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 体系。
发展阶段
考古学经历了从古典考古学、历史考 古学到现代考古学的不同发展阶段, 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不断更 新。
利用地下不同介质的电性差异,探测遗址位置和 范围。
地震勘探
通过人工震源产生地震波,分析反射波以了解地 下结构。
碳-14测年技术应用
原理介绍
碳-14测年基于放射性衰变原理,通过测量样品中碳-14含量推断 年代。
样品采集
采集遗址中的有机物如木炭、骨骼等作为测年样品。
数据处理与年代计算
对样品进行化学处理、测量碳-14含量,并通过计算得出遗址年代。
考古PPT模板
CONTENTS
• 考古概述 • 考古类型与方法 • 考古发现与成果 • 考古技术与应用 • 考古挑战与前景 • 考古案例分享
01
考古概述
考古定义与目的
定义
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文化的学 科,通过对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物质 文化遗存进行发掘、研究和分析,揭 示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
2024版考古知识普及PPT模板

目录•考古学科简介•考古工作方法与流程•中国古代文明探源•世界古代文明概览•考古发现中的珍贵文物展示•考古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考古学科简介考古学的定义与特点定义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文化的科学,通过对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行发掘、研究和分析,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内涵。
特点考古学具有实证性、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它依赖于田野调查和发掘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运用多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综合研究。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0102 03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包括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铁器、瓷器等各类文物;人类活动所留下的各种遗迹,如房屋、窖穴、灰坑、墓葬、城址等;人类在自然界留下的各种痕迹,如农作物遗存、动物遗存、植物遗存等。
0102 03萌芽期文艺复兴时期至19世纪中期,以文物收藏和古物研究为主;形成期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以田野调查和发掘为主要手段,揭示古代文化的内涵和历史发展脉络;发展期20世纪初至今,考古学逐渐走向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引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推动考古学的深入发展。
考古学的历史与发展考古工作方法与流程选定某一区域,通过徒步或驾车等方式进行系统性的地表遗迹调查。
区域调查法钻探法发掘法利用钻探工具在遗址上进行钻探,以了解地下遗迹的分布和保存情况。
在遗址上选定发掘点,进行挖掘以揭露遗迹,记录遗迹的层位关系和出土遗物。
030201田野调查与发掘方法根据器物的形态、纹饰等特征进行分类和排比,以推断其年代和演变序列。
类型学方法通过观察器物的质地、颜色、光泽等特征,判断其材质和制作工艺。
质地鉴定法解读器物上的铭文内容,以推断其年代、用途和所有者等信息。
铭文鉴定法文物鉴定与分类方法历史时期划分与年代测定历史时期划分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献记载,将历史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如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
年代测定方法利用放射性元素衰变原理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如碳-14测年法、钾-氩测年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