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考古学基本知识

考古学基本知识【考古学】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在各种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实物史料,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实物史料包括传世文物和考古发掘工作中获得的遗迹、遗物。
考古工作者据以研究古代政治经济状况和物质文化面貌,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
我国历史悠久,古代文化遗存极为丰富,北宋开始已有研究古代金石器物的“金石学”;二十世纪初,开始有以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
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努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研究,使考古学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考古学文化】用以表示考古遗迹中(特别是原始社会遗迹中)属于同一时期的有地方性特征的共同体。
同一文化的遗存,有着同样形式的工具、用具和相同的制作技术等。
考古学文化的名称,大多以第一次发现的典型遗址的小地点命名,如“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等。
也有以该文化中的某一具体特征性的遗物来命名的,如“细石器文化”、“印纹陶文化”等等。
后一种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征代替整个文化的特征,同时,这种个别类型的特征遗物,还可能分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因而近年来这种命名方法已逐渐为人们所淘汰。
【文化层】指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
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
考古工作很重要且具科学意义的一项内容,即是从地层上正确地区划出上下文化层的叠压关系,根据文化层的包含物和叠压关系,可以确定遗址各层的文化内涵和相对年代。
从各层中取样测定的孢粉资料,可以了解当时各个阶段的植被和自然环境。
【遗迹】指古代的人们进行各种活动后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窖藏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的活动痕迹等。
其中遗址又可细分为城堡、废墟、宫殿、村址、居址、作坊址、寺庙址等,还包括山地矿穴、采石坑、窖穴、仓库、水井、窑址、壕沟、栅栏、围墙、界壕等等。
由于地域、时代及民族的不同,遗迹面貌也各不一样。
就新石器时代居址而言,各地居室的形式与营建方式各不相同,山区有洞穴居址,沿海有贝丘遗址,沼泽有干栏式建筑,平原地带、黄河、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盛行粘土木构建筑的居室或半地穴居址等。
中国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上-1)(旧石器时代考古)一、基本目的本课程是考古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课堂讲授和教学实习,要求学生掌握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了解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人类体质特征的发展和演化,能进行一般的旧石器考古田野调查工作,辨别真假石器,为进一步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打下基础。
二、内容提要第一章序论和基础知识第一节序论第二节基础知识第二章旧石器时代早期第一节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第二节北京直立人及其文化第三节其他重要的直立人类化石和遗址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早期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经济生活第三章旧石器时代中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重要的人类化石和遗址第三节过渡时期的文化特征第四章旧石器时代晚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重要的人类化石和遗址第三节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细石器第四节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三、教学方式课堂授课为主,结合教学参观和实习。
教学参观和实习:(1) 3月中旬安排半天去北京郊区进行野外调查(2) 4月上旬安排一天参观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四、参考书目理查德.利基著,吴汝康等译:人类的起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吴汝康等: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高星等主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世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吕遵谔主编: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考古学(上-2)(新石器时代考古)一、基本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区系体系2,由考古学文化反映的人类历史演进过程3,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简史和学术动态二、内容提要本课程系统讲授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发生和发展至青铜时代的全过程。
重点包括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结果及其变迁;由考古学文化反映的人类历史诸方面,如文化与环境、农业起源与史前社会生产的发展过程、史前社会的复杂化过程和中国文明的史前基础等方面的内容。
文物与考古学基础知识多媒体教程精品PPT课件

四是考古材料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 特点,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继承历史文化 遗产,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服 务。
第一节 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
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 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三、我国考古文物管理、科研机构 四、考古学的功用
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二)文物知识 (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
(二)文物知识
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 实物,可称为遗存,也就是我们现在所 说的“文物”,翻译成英文是 “Cultural Relics”。
二是证史,即用考古材料来证
实史实。
以前封建史学家研究历史主要依 据文献材料,近代西方史学讲求实证, 即用实物资料来验证文献记载,否则 便没有说服力。正是吸收西方史学研 究的实证思想,20世纪初史学大师王 国维提出了著名的史学“二重证据 法”,即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相结合, 互相验证,左右逢源,这样才有说服 力。用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相结合的 “二重证据法”,充分认识到考古材 料在证史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治史 方法远高于封建史学家,因此“二重 证据法”成为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方 法论。
三是纠史或辨史,即用考古材料纠正历史文 献记载的错误。
文献材料是史家写作而成,其中难免夹杂着作 者的主观好恶,特别是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字句上可 能出现讹误现象,因此文献材料可能有错误。而考 古材料就成于当时人之手,是“历劫而不变”,因 此比文献材料具有更强的可信性。当文献材料与考 古材料发生矛盾时,应以考古材料为准。如司马迁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殷先公上甲、报乙、报丙、 报丁的顺序是上甲——报丁——报乙——报丙,王 国维先生通过研究甲骨文,纠正了《史记》的错误。
考古学研究的上限,始于人类的产生, 其下限,我国考古界一般定在明代结束。
大学二年级历史学考古学基础

大学二年级历史学考古学基础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过去文明和历史的学科,它通过对文物、遗址、遗迹等的发掘和研究,还原并解释古代社会的面貌和生活方式。
作为历史学的重要分支,考古学在大学历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据重要地位。
大学二年级的历史学考古学基础课程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其对历史文化的敏感性和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考古学的定义和意义(300字)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定义可以总结为:通过对古代遗存的科学研究,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及其文化遗产。
考古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古代人类活动的研究,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填补历史文献的不足,对于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以及人类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关系(400字)历史学是研究人类过去的学科,而考古学则是历史学的重要补充和辅助。
历史学主要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来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形象,而考古学则通过实物遗存的研究来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两者相结合,可以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历史资料,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三、考古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00字)1. 堪舆学原理:通过对地形地貌、水系、地质与气候等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考古地点,并推断当时的人类活动范围和空间布局。
2. 方法论原理:考古学采用系统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包括现场调查、挖掘和出土文物的鉴定分类等环节,并结合地图、报告和标本进行记录和分析。
3. 数量化原理:考古学应用统计学和计量学方法,对考古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得出更精确的结论。
四、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600字)1. 考古学在旧石器时代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对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挖掘和分析,揭示人类最早的生活方式、工具制作和社会组织形态,为研究人类起源和演化提供重要线索。
2. 考古学在古代文明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对古代文明遗址和墓葬的发掘,揭示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情况,帮助人们了解古代文明的兴盛和衰败。
考古学导论入门知识

考古学导论入门知识一、什么是考古学当我们谈到考古学,很多人可能会立刻联想到挖掘古墓、寻找宝藏或者探索古老的文明遗迹。
然而,考古学远远不止于此。
考古学是一门通过研究过去人类活动留下来的物质遗存,来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这些物质遗存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古老的建筑、工具、陶器、饰品,甚至是古人留下的垃圾堆积。
考古学家们就像侦探一样,通过仔细研究这些遗存,试图拼凑出过去人类生活的拼图,揭示那些已经消逝在时间长河中的故事。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1、遗址遗址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这可以是一个古代的城市废墟、一个村落的遗迹,或者是一个特殊用途的场所,如祭祀场所、矿场等。
通过对遗址的布局、建筑结构和遗迹分布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经济活动。
2、文物文物包括了各种人工制造的物品,如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银器、书画等等。
它们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反映当时技术水平、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物证。
3、生态遗存除了人工制品,考古学家还会关注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生态遗存,比如动植物的遗骸、土壤的成分等。
这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环境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
三、考古学的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这是考古工作的第一步,考古学家会到可能存在遗址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观察地形、寻找地表的遗物等方式来确定潜在的研究区域。
2、考古发掘一旦确定了发掘地点,就会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挖掘工作。
这可不是随便乱挖,而是要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以确保最大限度地保护遗址和文物,并获取准确的信息。
3、文物整理与分析挖掘出来的文物需要进行仔细的清理、分类、编号和记录。
然后,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如形态分析、化学成分分析、年代测定等,来获取关于文物的更多信息。
4、多学科综合研究现代考古学往往会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比如历史学、人类学、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等,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考古发现。
四、考古学的目的和意义1、了解人类的历史考古学让我们能够突破文字记载的限制,追溯到更久远的过去,了解那些没有文字记录的时期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
17世纪时指对古迹、古物的研究,一般只限于含有美术价值的对象的研究。
19世纪才成为对所有古迹、古物的研究。
中国:东汉:古学,指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字学;北宋中叶:金石学,仅限于古代的吉金、石刻;清代末期:金石学:扩大到各种古物;古器物学,此名称延续至20世纪前期。
集古、博古、格古、考古:宋。
日本首先使用“考古学”这一名词。
二、考古学的定义:格林.丹尼尔(英国考古学史专家)认为含义有二:①、人类历史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②、人类史前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
夏鼐:①、考古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或继续使用这种知识的途径;②、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技术;③、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共同点:过去的;物质的遗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
20世纪50年代前,下限被限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
50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下限:英国: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
法国: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
美国: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
日本:明治维新(1864年)。
中国:明朝灭亡(1644年)。
空间范围: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四、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目的:人类历史。
察明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的规律。
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一、考古资料的遗留形式及原因: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被保留下来,即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情况:①、埋藏于地下,为多,大量;②、遗留在地面上。
造在地面上,高大,长时期内不会被彻底埋藏;年代不太久远。
地下遗留形成的原因:①、自然原因:自然的沉积。
考古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考古地层学(一)定义考古地层学就是关于区分遗址各个堆积单位并确定其先后次序得科学获取考古资料得方法论。
(二)原理1、遗址得各个堆积单位就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形成得。
被叠压得堆积单位一定早于叠压它得堆积单位。
2、遗迹堆积与地层堆积就是相联系得。
3、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力得破坏,现在得堆积单位交界面往往不就是下层堆积得原有表面。
4、同一时期得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得堆积在时间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与遗迹内堆积不可混为一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应出晚期遗物。
7、晚期堆积单位会打破早期堆积单位。
被打破得堆积单位一定早于打破它得堆积单位。
8、某堆积单位所包含得年代最晚得一件遗物就是该堆积单位可能得最早年代。
9、某堆积单位得年代可以该堆积单位所压与被压得上下两堆积单位得年代分别作为它得上限与下限。
(三)对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得指导1、依据土质、土色与包含物划分文化层;2、平剖面结合,将文化遗存置于立体空间内分析研究;3、必须遵循由晚及早得原则逐层予以揭露。
探方法:探方法就是探方发掘法得简称。
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得正方格(探方),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
这种发掘方法就叫探方发掘法。
(名词)(探访包括哪几部分,探访编号)考古类型学(定义)(名词)考古类型学就是通过对遗存形态得分类排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得科学整理考古资料得方法论。
(原理)(简答)1、考古类型学所研究得遗存必须属于同一类别。
2、考古类型学研究应从层位关系入手,最终要经过层位关系得检验。
3、对发现于不同遗址或同一遗址不同位置得遗存,可以进行横联排比,以确定它们得共时关系。
(类型式概念?)考古学(名词)考古学就是通过考古调查与考古发掘获取考古资料(遗迹与遗物),并通过对考古资料得整理研究,复原再现古代人类历史得一门学科。
二、考古调查得要求(小题)1、调查前须拟定调查工作方案,做好资料与物质准备。
2、调查必须实地勘查,按照《田野考古调查记录表》所列项目逐一填写,或按要点另写出详尽得文字记录。
考古学基础知识

考古学基础知识一、狭义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
在考古学上对可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物,对不可或不能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迹,把遗物和遗迹亦总称为遗存。
田野考古的首要任务是搜集资料,搜寻物件是有助于研究人类历史的一切遗存,既有人类遗留下来的人工遗迹和人工物,也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遗存和自然地理资料,例如土样、贝壳、花粉、动物骨髂等等。
搜寻物件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从居住址、制作场,到墓葬;从日用器、兵器,到礼器、乐器、艺术品;从材料、半成品、成品,到废品、生活垃圾;从巨大的城址、长城运河,到微小的珠饰、籽种、昆虫遗体,以及直径在10-100微米的孢粉,都在搜寻之列。
1、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
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
其中考古调查是在基本不破坏原有遗存的情况下,对遗存进行考察、记录,有选择地收集暴露出来的遗物,并确定需要保护的遗存。
发掘是通过挖掘来揭露遗迹,收集遗物,记录各种现象。
清理是在遗存已被破坏的情况下,对其残留部分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也可以把清理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发掘。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一次工作兼有几种工作方式,如调查中常配以试掘,正式发掘也要边发掘边调查。
2、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田野考古工作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野外工作、室内整理、编写发表报告。
1) 准备:地面踏查是我国现阶段田野调查的主要形式。
地面踏查分为全面普查、专题调查、预备调查、区域系统调查。
钻探是利用探铲取得一定地点的文化堆积资料,它比发掘省工、破坏性小,能在短时间内了解较大面积的地下情况。
A、水边——古代生活靠水,所以遗址多在山区水边,所以说长江黄河是母亲河,古文明都有水源,如二里头等都是与河流密不可分;丘陵——古代为了逃避水难B、在地面上有无古代遗物(如陶片),根据常识判断是哪个时期的文物,判断哪个时代的人在此生活C、根据崖的土质判断此前是否有人在此生活过,调查记录(在郑州等地曾做过大规模调查,非常辛苦) 2) 田野发掘打报告给国家文物局,经过审批才能进行挖掘,购买物资、挖掘时间长短不等,从几个月到几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考古地层学(一)定义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各个堆积单位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科学获取考古资料的方法论。
(二)原理1、遗址的各个堆积单位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形成的。
被叠压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叠压它的堆积单位。
2、遗迹堆积与地层堆积是相联系的。
3、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力的破坏,现在的堆积单位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间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和遗迹内堆积不可混为一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应出晚期遗物。
7、晚期堆积单位会打破早期堆积单位。
被打破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打破它的堆积单位。
8、某堆积单位所包含的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该堆积单位AHA12GAGGAGAGGAFFFFAFAF可能的最早年代。
9、某堆积单位的年代可以该堆积单位所压和被压得上下两堆积单位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限和下限。
(三)对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指导1、依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划分文化层;2、平剖面结合,将文化遗存置于立体空间内分析研究;3、必须遵循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予以揭露。
探方法:探方法是探方发掘法的简称。
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
这种发掘方法就叫探方发掘法。
(名词)(探访包括哪几部分,探访编号)考古类型学(定义)(名词)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科学整理考古资料的方法论。
(原理)(简答)1、考古类型学所研究的遗存必须属于同一类别。
2、考古类型学研究应从层位关系入手,最终要经过层位关AHA12GAGGAGAGGAFFFFAFAF系的检验。
3、对发现于不同遗址或同一遗址不同位置的遗存,可以进行横联排比,以确定它们的共时关系。
(类型式概念?)考古学(名词)考古学是通过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获取考古资料(遗迹和遗物),并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整理研究,复原再现古代人类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调查的要求(小题)1、调查前须拟定调查工作方案,做好资料和物质准备。
2、调查必须实地勘查,按照《田野考古调查记录表》所列项目逐一填写,或按要点另写出详尽的文字记录。
3、将调查对象的准确位置标注在地图上,对其全貌和重要的局部摄影、绘图,重要的碑刻、题记等应取拓片。
捶拓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确保文物安全。
4、认真采集各类标本,力求全面反映遗存内涵。
AHA12GAGGAGAGGAFFFFAFAF5、必要时可适当铲平断面或进行个别孔穴钻探,以了解遗存的范围及堆积情况,但不得随意乱挖。
6、对调查对象要逐一编号。
调查所得的全部资料应登记、存档。
7、及时写出调查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经过、主要收获、初步认识、存在问题,以及对今后保护和科研工作的建议等。
三、考古钻探的要求(小题)1、探孔必须保持规整,上下垂直,孔穴要用纯土填实。
2、墓葬一般以探到墓口为宜。
遗址的布孔不宜过密。
3、绘制探孔分布图,写出探孔记录,采集探孔遗物。
4、探明的遗迹现象要写出文字记录,内容包括:分布范围、层位、结构、年代等。
测绘平、剖面图。
5、写出钻探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工作经过、主要收获、初步认识、问题和建议等。
6、提倡对各种无损伤探测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7、钻探时,遇土质湿软不带土时,可改用套铲。
AHA12GAGGAGAGGAFFFFAFAF(二)土圹竖穴墓的发掘要求(小)1、排列密集、关系复杂或与遗址交叠的墓葬,应采用探方法,按遗址发掘的要求,逐层清理,直至生土。
~\2、必须搞清墓葬的层位关系,确认墓口界限,方可下挖。
要注意区分盗洞、扰洞及其遗留的物品。
~\3、填土应逐层发掘,注意填土的结构及与建墓、葬俗有关的遗存。
遗物应全部收集。
~\4、墓穴(包括墓道、墓室)的清理要注意脚窝、工具痕迹、二层台、壁龛、腰坑等与建墓、葬俗有关的遗迹。
要特别注意葬具及其他遗物的朽痕。
~\5、随葬品必须经( )之后,方得移动。
随葬品须逐件编号、登记,其编号必须与墓葬平、剖面图中的编号相符。
复杂、易损物品的起取与保存,须遵照有关技术规定,由领队指定有经验的人员专门负责,必要时邀请或送交有关部门进行技术处理。
~\6、人骨架应做性别、年龄及体质人类学等鉴定。
保存较好的人骨架要全部取回。
保存较差的,要尽量取回头骨、盆骨、肢骨和牙齿。
骨骼标本要编号,加固。
~HC齐家;葬~HAHA12GAGGAGAGGAFFFFAFAF式、葬法等有重要价值的,应按原状取回。
有可能出尸体的墓葬,要做好出尸体的准备工作,并请医学部门协助处理。
~\7、陪葬坑、车马坑等遗迹的清理原则一般同墓室。
五、整理发掘资料和编写发掘报告的要求~\(一)整理发掘资料的要求~\(笔记)1、全面校核田野发掘的记录资料。
如原始记录有误,须另纸勘误,严禁改动原始记录。
~\2、要尽最大努力复原器物,尤其是~HC论陶器;陶~H器。
~\3、运用地层学、类型学的方法考察全部资料,确认遗存的相对关系。
~\(1)选择层位关系明确、出土器物有代表性的若干组遗迹为典型单位。
~\(2)由早及晚考察器物(主要是陶器)的变化,分型定式,确定标准器。
~\(3)确定遗存的年代序列,并反复加以验证。
~\AHA12GAGGAGAGGAFFFFAFAF4、运用多学科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遗存进行综合考察,如:碳十四年代测定、热释光年代测定、人骨(尸体)鉴定、动植物标本鉴定、土壤植物孢粉分析、陶(瓷)器成份结构分析、金属成份结构分析等。
~\AHA12GAGGAGAGGAFFFFAFAF5、参考有关资料,对遗存进行综合分析。
~\6、绘制遗迹、遗物图。
编制器物卡片和各种登记表。
~\7、写出整理工作总结。
对田野工作和资料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必要的说明。
~\(二)编写发掘报告的要求~\(真实、全面、系统、准确、及时)1、考古报告必须实事求是、全面系统地发表资料。
~\2、考古报告内容一般包括:遗址(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既往工作历史;发掘工作经过情况;文化堆积(墓葬布局)与分期;遗迹与遗物;作者认识;有关专业技术报告等。
~\3、考古报告中文字、插图、表格、图版必须吻合,确保全部资料准确无误。
~\4、考古报告如短时间内不能发表,应先发表简报。
多年发掘的大规模遗址、墓地,应按阶段分期整理,分期发表简报。
~\考古学文化(名词)AHA12GAGGAGAGGAFFFFAFAF定义:考古学文化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得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是以首次发现该文化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来命名。
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其特征、文化的渊源及其发展演化、文化的时代及其分期、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
(简答)考古时代的划分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青铜器时代(奴隶社会)早期铁器时代(封建社会)中国(在西欧许多地区,以上三个时代均属史前时期)旧石器时代(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新石器时代(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考古学的分支(笔记)(五)与体质人类学的关系~\AHA12GAGGAGAGGAFFFFAFAF1、经过性别、年龄鉴定的墓葬人骨资料,可以帮助探讨当时的丧葬习俗、婚姻制度和社会组织形态。
~\2、将随葬品和死者的性别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两性劳动分工。
~\3、大规模墓区的人骨的性别年龄的调查,能够获得两性年龄分配与平均寿命等资料,从而有助于了解古代居民的生活状况和人口组成情况。
~\4、同一遗址中发现多种体质类型的人骨,则可据以了解当时有关居民的迁徙和征战等问题。
~\5、人类体质发展阶段是划分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阶段的依据之一。
~\6、从骨骼和尸体上考察古病理,可以追踪某些现代疾病的起源和发展。
~\7、人为形成的畸形人骨资料有助于了解古代的风俗和宗教活动,也可据以探索古代科技。
~\(三)与植物学的关系~\1、对植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AHA12GAGGAGAGGAFFFFAFAF变化,并有助于考古断代。
~\2、对农作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水平。
~\AHA12GAGGAGAGGAFFFFAFAF3、对遗址和墓葬中纤维的鉴定,有助于了解古代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二)与动物学的关系~\1、对动物群的研究有助于确定遗址的相对年代及划分地层。
~\2、对动物群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情况。
~\3、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兽骨的研究,可以究明家畜的起源。
~\4、通过对野生动物骨骼与家畜遗骨的数量统计和比重研究,可以推断出渔猎经济与畜牧经济在当时人类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
~\(一)与地质学的关系~\1、考古地层学的理论源于地质学。
~\2、对石器时代文化遗迹和遗物的时代确定,必须依据第四纪地层的划分。
~\3、对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研究也能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AHA12GAGGAGAGGAFFFFAFAF提供依据。
~\利用自然科学手段测定绝对年代碳14(有机物)考古地磁断代(陶器瓷器)热释光断代(陶瓷等火烧……?)树木年轮断代(用来校正碳14测年法的误差)(树木有机物)[F4170](一)自然环境对古文化面貌的影响[F24655]~\1、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在旧石器时代,反映狩猎经济生活的典型细石器始终得不到发展的原因2、中国北方沙漠草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典型细石器比较发达,磨制石器和制陶业则不发达的原因~3、华南沿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多贝丘遗址的原因4、石灰岩山区在史前时期多洞穴遗址的原因5、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6、7、8、433328 8230 舰m22250 56EA 囪%M23420 5B7C 孼40834 9F82 龂f[ 38517 9675 陵'34052 8504 蔄9、AHA12GAGGAGAGGAFFFFAF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