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初级中学教案模板(共5篇)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万能模板(共5篇)

初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万能模板(共5篇)

初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万能模板(共5篇)第1篇:教资面试初中数学教案教资面试初中数学教案【篇1:教师招聘面试教案(初中数学)】教师招聘面试教案——初中数学 11.2.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三、重、难点与关键(一)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二)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三)关键: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四、教具准备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五、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直观形象.六、教学过程(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教师活动】(出示教具)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理论认知】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信不信?【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 1.画线段取b′c′=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 3.连接线段a′b′、a′c′.【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 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abd≌△acd().【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问题思考】已知ac=fe,bc=de,点a、d、b、f在直线上,ad=fb(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还应该有ab=fd,只要ad=fb两边都加上db即可得到ab=fd.”【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8练习.【探研时空】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与ef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bc=ef,△abc≌△dfe)(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15习题11.2第1,2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七)板书设计把黑板平均分成三份,左边部分板书“边边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八)疑难解析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学过的重要结论.【篇2:面试教案(初中数学)】面试教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课题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与关键、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初中教案模板5篇

初中教案模板5篇

初中教案模板5篇初中教案模板篇1教学要求:1知道浮力的概念.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重点:(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2)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教学模式:实验、设问、讲解、练习教学时间:1课时.实物及实验器材:(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2)演示弹簧秤一把.(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二、讲授新课1.什么叫浮力?(板书)(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2、用实验引动学生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则的铁块,不规则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第二、通过演示规则铁块和不规则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表面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初中教案模板篇2教材分析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资格证面试讲课教案模板(共5篇)

教师资格证面试讲课教案模板(共5篇)

教师资格证面试讲课教案模板(共5篇)第1篇:中学教师资格证面试—底盘讲课《底盘的构造与维修》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这门课程的教学。

下面是我说课的主要内容:一、说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二、说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三、说教学方法手段四、说学情及学习方法指导五、说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理实一体教学六、说课程教学环境和条件要求七、说教学评价(一)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主要学习现代汽车底盘构造、各总成工作原理、故障诊断、维修等专业知识。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汽车底盘的拆装、检测与维修的基本能力;具有诊断和排除现代汽车底盘各总成常见故障的能力,能从事汽车底盘二级维护作业的工作能力。

本课程对学生从事汽车维修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且与发动机、电气、汽车运用基础等课程衔接得当。

它主要由原来的《汽车构造》(下册)、《汽车维修》、《汽车运用》、《汽车检测技术》四门课程整合而成,按照真实的工作任务,对从事汽车底盘维修所需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重构该课程内容。

完成《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需要70学时,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根据省教育厅技能抽查底盘模块考核目标,将课程分为“四个学习领域”,“三十个项目”来完成。

“四个学习领域”是:1、汽车传动系的拆装与维修2、汽车行驶系的拆装与维修3、汽车转向系的拆装与维修4、汽车制动系的拆装与维修理实一体教学组织分八讲第一讲工具、设备的使用第二讲离合器的拆装与维修第三讲手动变速器的拆装与维修第四讲万向传动装置的拆装与维修第五讲驱动桥的拆装与维修第六讲汽车行驶系的拆装与维修第七讲汽车转向系的拆装与维修第八讲汽车制动系的拆装与维修理实一体化实施性教学具体由三十个项目完成(二)、说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选用交通职业教育教学委员会推荐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由张宝生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10分钟试讲教案模板(共5篇)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10分钟试讲教案模板(共5篇)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理清文章的脉络,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4.学生集体朗读。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
3、4~
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作业:
1.抄写全诗。
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有气势、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二)、指名读1-7节,研讨诗歌的内容及形象化的语言。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
篇: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试讲——理想教案
《理想》教案
一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②理解诗歌的主旨。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②把握诗歌的结构。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
散:取材广泛,笔法灵活,形式多样神:结构紧凑、主题集中,中心明确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全诗。
2、下列拟人化的话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6)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7)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8)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9)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教资初中数学教案

教资初中数学教案

教资初中数学教案教资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精选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教资初中数学教案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教资初中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

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

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

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

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

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教师资格面试教案通用模板(共5篇)

教师资格面试教案通用模板(共5篇)

老师资格面试教案通用模板〔共5篇〕第1篇:老师资格面试教案通用一、教案主要内容排。

2〕讲授新课:主要是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提什么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听课者理解新知识,怎么听课者掌握重点、难点、以及完成课程内容所需的时间和详细的安1、课题名称2、教学目的〔要表达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教学重点4、教学难点5、教学方法〔可不写〕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6、教学手段/教学用具〔有就写,没有就不写〕7、教学过程1〕导入:常用导入方法:序言导入,尝试导入,演示导入,故事导入,提问导入,范例导入3〕稳固练习:用什么方式练习,练习的设计 4〕归纳小结:根据所交内容进展适当的总结5〕布置作业:表达分层教学理念,尽量是开放型作业,开展学生的创新才能8、板书设计:板书要目的明确,布局合理,到达提示,强化,示范,解析,直观,总括的作用第2篇:老师资格证面试语文通用教案拿来2023年老师资格证面试语文通用教案模板拿来还担忧教案不会写吗?出guo为你精心准备了2023年老师资格证面试语文通用教案模板:拿来,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拿来》,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详细编排在第一册第三单元(议论文)的第二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才能和写作才能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根底上,能分析^p 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拿来》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

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

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初中数学教案模板

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初中数学教案模板

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初中数学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能够运用乘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乘方运算中的符号变化。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理数加法和有理数乘法。

(2)提出问题:有理数的乘方是什么?它与有理数乘法有什么关系?2.新课讲解(1)引导学生学习有理数的乘方定义。

(2)通过示例,让学生观察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规律。

(3)讲解乘方运算的符号变化规律。

3.案例分析(1)展示案例1:计算:(-2)^3(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运用乘方的运算方法求解。

(3)展示案例2:计算:2^52^3(4)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运用乘方的运算方法求解。

4.练习巩固(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1:计算:(-3)^4(2)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2:计算:3^23^45.小组讨论(2)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作业布置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计算:(-1)^10、(-2)^6。

2.请学生思考:有理数乘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4.课后作业布置适当,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有理数乘方运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方法有理数乘方的符号变化规律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方法在讲解乘方定义时,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乘方其实是一种重复的乘法,比如2的3次方,就是2乘以2再乘以2。

那么,如果是负数的乘方,我们该如何计算呢?”通过互动提问:“如果2的3次方是8,那么2的4次方是多少呢?如果是-2的3次方呢?”当学生回答正确后,继续追问:“那么,你们能发现乘方的运算有什么规律吗?”2.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的符号变化规律在讲解符号变化规律时,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比喻:“想象一下,正数和负数就像我们的左右手,当它们相乘时,就像两只手握在一起,结果是正数;当两个负数相乘,就像两只左手握在一起,结果变成了正数;但是,如果是一只左手和一只右手,那么结果就是负数。

教资考试初中教案模板及范文

教资考试初中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3.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方法,提高……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2. 学生准备:……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 新课讲授(1)讲解……(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理解)(2)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3. 小组合作(1)分组讨论,共同探究;(2)分享交流,互相学习。

4. 巩固练习(1)布置作业,巩固所学;(2)课堂小结,总结反思。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布置课后作业。

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答谢中书书》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意识。

3.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答谢中书书》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答谢中书书》这篇文言文的课件、教学视频等。

2. 学生准备:预习《答谢中书书》这篇文言文,了解作者和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教学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答谢中书书》的背景;(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 新课讲授(1)讲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2)提问:文章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3. 小组合作(1)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2)分享交流,互相学习。

4. 巩固练习(1)布置作业:背诵《答谢中书书》这篇文言文;(2)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文言文阅读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证初级中学教案模板(共5篇)第1篇:教师资格证教案Teaching material:必修。

Unit ...题目要写上Teaching aims: Knowledge&skill 1.students will know some useful words and expreions(so they they can talk about....in English) and the skill of skimming and scanning.Method&proce 2.students can get the main idea and find specific details through skimming and scanning Students can practice their skimming and scanning skills and get familiar with the topic of ....through task-based approach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Emotion& value 3.情感方面。

知识与技能一般是重点过程方法是难点key points: 1.how to get students to master the words and expreions of the text.2.how to improve students’reading skill and their ability to summarize.Difficult points: 1.How to get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words and expreions other contexts correctly.2.how to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speed and ability to summarize.Teaching proceduresstep 1.Warming-up and leading-in (3-5min)重点(可以是学生之间讨论,老师抽个别或者老师对全体) step 2: Pre-reading (1min)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itle of the paage below.gue what the text is mainly about?(二种情况:1.太简单,直接看出来,不用学生回答。

说辞2.让学生猜,记录下,看结果谁对。

说辞) step 3: Readingtask 1: fast reading (8min) Q1: what’s the paage mainly about? try to summarize it with one sentence.Q2: 课后细节问题(说辞)+ 为什么要锻炼fast reading skill?说辞task 2: careful-reading (total:15min)R1.underline the words and expreions that trouble you in the text.try to understand them in the context.while you read,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where you stop in a sentence.R2.listen to the Mp3 and read after it to check if you stopped at the right place.If not, adjust your rhythm.step 4.practice (15min)let students discu in pairs/groups 和话题相关,每个不同。

discuion or debate.讨论说辞step 5: summary (2min) ask students to make a summary of the cla.Homework:(1min)1.listen to the record for at least three times.try to imitate its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and memorize the new words and expreions in this text.2.write a paage under the topic of “...”.you can refer to your notes while writing.结束语说辞Blackboard design.第2篇:教师资格证教案教师资格证教案模板【篇1:教案模板【教师资格必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认识本文中xx个生字,正确读、写“xx、xx、xx、xx”等相关词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b.理解课文内容,了解?;c.能够背诵课文第x自然段;d.通过查字典理解生字的含义,会运用xx、xx等词语造句;(2)过程与方法目标:a.感悟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边品读课文,边感受??,做到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b.学习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xx、xx写作手法的使用,初步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c.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与他人合作沟通交流的学习能力;d.通过探究学习发现文章的结构,学习与积累准确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通过感受?,更加?,增强?;b.通过作者对?的描述,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c.通过?,理解?,体会?,懂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a.掌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含义,让学生学会新字、词的认与写;b.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的启发。

难点:理解?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分钟以内):直观、设疑、趣味例:直观:播放多媒体课件,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这些东西有什么的共同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传授新知(5-6分钟):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试着提出自己的问题;(2)分小组或同桌之间,开展学习竞赛,采取轮读、领读等多种学习形式学习生字、词语和句子;(3)检查自读效果:a.指名读生字和词语,引导学生练习课文和生活理解词语含义;b.指名读课文,教师注意正音和范读,指导学生把文章读通顺;c.交流初读感受,解决次要问题: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d.质疑和释疑2.深入阅读、攻克难点:(1)教师引读;(2)引导学生概况每段文字的主要内容;(3)点名读,师生评读,体会?;(4)分角色朗读,在先?;(三)总结全文巩固:(1)学习了本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四)作业布置a.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讲述本篇文章;b.课外收集阅读成语故事;c.做一做,写一写;(五)板书设计:(脉络式、提纲式、图标式、点睛式、对比式)【篇2: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模板】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一、教学设计理念二、教材分析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三、学情分析刚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金属元素(如铁),同时还学习过钠的某些化合物(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3、掌握钠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

【难点】1、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2、钠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的解释六、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实验仪器:小刀、镊子、滤纸、三角架、酒精灯、烧杯、火柴、坩埚、坩埚钳、盖玻片实验药品:钠单质、酚酞、稀硫酸铜溶液、蒸馏水、盐酸八、教学过程九、板书设计十、课后作业1、钠的物理性质:颜色_________,熔点________(高、低),密度________(大、小),硬度________(大、小)。

2、把小块金属钠投入到饱和石灰水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a、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物b、有金属钙被还原出来 c、反应过程中钠浮在液面熔成小球 d、钠熔成小球在液面上迅速游动十一、教学反思【篇3:小学教师资格证教案模板】教案范例一.课题:立定跳远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初步认识和了解立定跳远,熟记动作要领。

2能力目标:通过老师引导讲解,小组讨论练习,掌握立定跳远这一技术动作。

3情感目标: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立定跳远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其中的乐趣,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果断、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教学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进行安全教育,安排见习生。

(2)青蛙跳。

2新课讲授(1)讲解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示范练习动作。

动作方法:第一部分预备姿势:两脚平行自然开立,上体稍前倾,两腿屈膝,两臂后举。

第二部分起跳:两臂向前上方用力摆起,同时两脚用力蹬、展开,迅速向前跳出。

第三部分腾空:起跳后充分挺胸、伸髋,使身体尽量伸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