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步教案人民版必修专题 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参考教案2

11.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说明孔子提倡()
A.要体贴他人
B.应贵践有序
C.行政为本
D.人际关系要和谐
12.“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潜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告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反映董仲舒的()
A.“以德治民”
B.“以法为本”来治国
C.“天人感应”
D.“存天理,灭人欲”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弃归真,俾千态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材料二: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2)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何相同之处?(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只要各答出两条即可)(4分)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2分)
22.(1)唯心主义观点(2分)“致良知”(2分)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2分),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2分)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8.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体系,以及宋明理学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2.难点:
-理解并区分宋明理学中各个学派的异同,如心学、性学、气学、理学等。
-分析宋明理学对后世哲学、文化、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宋明理学的思想进行合理的评价。
4.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善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情感态度:学生在对待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方面,可能存在不同的情感态度。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4.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
5.能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研究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讲述、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宋明理学与其他学派思想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组织课堂辩论,让学生针对宋明理学的观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5.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展开:
1.介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讲述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三、宋明理学【内容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龙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本目重点、难点】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二、教学方式:讲练结合三、教学时数:二课时四、主备人:崔卫华审核人:王达军讲授人:五、教学过程复习:汉代儒学如何成为正统的?董仲舒的主张是什么?课前预习:(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1. 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来源:儒学+ 教思想+ 教思想2.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一一理学,又称_________________ 。
3.“二程”的主张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 _____ ”。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 —”。
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_____ ”。
(二)理学的成熟1.集大成者:______________ ,主张和成就:(1)理气关系论:①—先于—②理离不开气③万物皆有这就是______ (客观唯心论)(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学的修养论:以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①区分教育的两个阶段:—和—,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3)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表现。
4.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参观与宋明理学相关的历史遗址,加深他们对理学的理解;
(2)开展课堂外的学术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解理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如哲学、文学、艺术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宋明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主要思想及影响。
2.总结学生在讨论、练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
3.强调宋明理学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宋明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影响;理解宋明理学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难点:宋明理学的抽象概念,如“天理”、“人性”等;分析宋明理学对后世政治、文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育等领域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宋明理学的简短论文,要求包括以下内容:宋明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影响。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以“宋明理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字数600字左右。
3.制作一份关于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手抄报,要求包括人物简介、主要思想、影响等内容,图文并茂,版面设计美观。
人民版《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人民版《宋明理学》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宋明理学》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第三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讲的是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正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理学在中国古代的正统地位。
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课堂,体验情感显得尤为重要。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学生通过高一的学习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在哲学思辨这个角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应注意提高学生兴趣,在学习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中国古代思想强大而严密的体系,通过寻找现实生活中理学存在的影子,深刻理解理学在中国的重要地位。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寻找理学思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内容,使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点的背景,思想的发展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体现,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看待问题。
通过宋明理学内容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宋明理学的内容,使学生体验古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了解宋明理学中儒学大师为了重振儒学做出的努力以及“仁者”的修养,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重难点:重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异同。
难点:客观分析理学影响,体会儒学在新时期的哲学化特点。
5.方法:教学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二、教学过程1.背景:儒学的困境。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局面给佛教与道教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土壤。
这个问题主要通过问题法来解决:①佛教什么时候传入我国,道教又形成与何时?②佛教与道教的教义主要是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环境对其教义的传播又有何作用。
展示图片:佛道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
(2)儒学自身的内容本身存在缺陷。
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其核心思想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人伦道德标准是三纲五常。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人民版必修3_3437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课设计人民版必修3【课前思虑】宋朝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高到了“公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实系统,又称新儒学。
在预习中,联合所学内容思虑: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如何?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对比,出现了哪些变化 ?你如何对待这类变化 ? 【本课学习目标】1.经过学习,认识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看法。
剖析宋明期间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联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有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主动参加讲堂议论,剖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侧重同别人,特别是拥有不一样看法的人合作学习和沟通。
学会用察看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
3.经过对宋明理学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广博精湛、积厚流光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加强民族自信心和骄傲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爱国主义感情,建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4.【重难点打破】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要点又是本课难点。
在学习中,第一要剖析清楚宋朝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点。
在整体掌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
此外,还要联合有关资料剖析理学发展的不一样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点。
再与此前已概括的儒学的基本特点对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向的认识。
【教课过程】一、理学出现的背景1.儒学面对的窘境: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停受到挑战和削弱原由:①社会动乱,军事盘据和混战,冲击儒家建立的一套政治和伦理方面的统治次序。
②特别是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同时又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向)2.唐朝中后期,韩愈和李翱中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儒学的中兴和理学的创办的先声。
①韩愈: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第3课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基本信息•学科:历史•年级:高中必修3•副题目:宋明理学•授课时间:2小时•教学内容: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思想体系、人物及其代表作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掌握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体系;2.了解宋明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3.分析宋明理学的理论内涵并发表个人观点;4.运用宋明理学的思想理论解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2.掌握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
难点1.分析宋明理学的理论内涵并发表个人观点;2.运用宋明理学的思想理论解释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学素材•人教版《必修三》历史教材;•相关历史书籍以及文献资料。
教学工具•电子白板;•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及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介绍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体系;•大致讲解相关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
讲解(80分钟)1.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30分钟)•对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如道、理、气、鬼神、象数等概念;•讲解宋明理学的起源、发展及其与先秦、汉代以及唐宋时期其他哲学思潮的关系。
2.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50分钟)•对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进行讲解,如心学、理学、气学等思想;•讲解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意义。
互动(20分钟)•让同学们就宋明理学发表个人观点及看法;•小组互动,讨论宋明理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总结(10分钟)•总结讲解内容;•进一步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交流。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历史课的教学,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思想体系及其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
此外,通过小组活动的教学方法,学生们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交流机会。
人民版宋明理学教案

人民版宋明理学教案人民版宋明理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思想;2. 掌握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3. 分析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2. 理解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三、教学难点理解宋明理学的实践思想和社会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2. 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你还记得什么是宋明理学吗?它有哪些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2. 讲授(20分钟)介绍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例如:宋明理学是明清时期中国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明理学注重实践,强调人的本性善良,提倡人与天地和谐相处。
代表人物有朱熹、王阳明等。
3. 分组讨论(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以小组报告的形式呈现。
指导问题:1. 宋明理学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2. 宋明理学对教育的影响;3. 宋明理学对艺术文化的影响。
4. 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宋明理学的特点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简单介绍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2. 学生能够分析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在社会、教育和艺术文化方面的影响。
七、拓展延伸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观相关展览等方式深入了解宋明理学的思想和影响。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讨论宋明理学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
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
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
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
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三、“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讲述了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正统。
2.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第一段及“学习思考”与“资料卡片”等,归纳原因。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不必多讲,但要交代两点:
(1)先声——韩愈、李翱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四、“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建议用列表的形式加以区分。
突出。
五、“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和“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两目主要介绍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讲授时要启发学生对两派观点进行对比学习,找出其中的异同点。
(一)前一子目要向学生讲明三点:
1.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朱熹的理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
本体论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
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3.朱熹与其思想的历史地位。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二)后一子目要求学生掌握:
1.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的完成。
2.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他用自己的体验对此予以论证。
他的思想言论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3.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他认为人是天地之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的学说,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六、关于宋明理学的评价问题,可以向学生介绍些史学界最新的研究动态。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目前课本具体评价不多,只对几位著名理学家作客观叙述介绍,这样做的原因是由于目前学术界对理学的论评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目前一些学者们,对二程、朱熹、王阳明作为几位大儒,则从以下几点肯定他们的学术贡献:第一,理学家们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第
二,理学对儒家学说的集大成作用。
第三,肯定理学家们在思辨学术中的精细和创见,使儒家思想正本清源。
在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
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上述各家不同评论,可供教师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