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茅盾为人二三事》.pptx

合集下载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整版PPT课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完整版PPT课件
曾思小没逐变看,就4人证明家你绝不你行删。去“一两个字,意
文风方面重视 "简洁"
八L
L- 之~— 告3
M 工 V*
•2. 回忆先生的身影
•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 ,当年他在上海 ,有一天到叶先生屋 里去 ,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 ,走近一看 ,是描他的一
篇文章的标点。
.• --治学严谨 有事 ,或无事 ,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 ,告辞 ,拦阻他远 送 ,无论怎样说 ,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 ,四道台阶 ,送 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 ,口说谢谢 ,看着来人上路才转 身回去。
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 2 ) 从现实看 ,叶先生“扁话” 主张是切中时
症的。 ( 时症 :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也
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
T
・5.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 ,为文章划分层次。
•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 第三部分(第3-6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竟厚的一面。
不知道疲倦 ,对我来说 ,做到了哪些呢 ?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人从不同
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仁爱之人 ,自己决定对人建
立仁爱之心 ,别人才会对你仁爱 ,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
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
3、 积累平易深挚的语句
中 县 屯
裔 镇
北 土

。参 本 善
从 加
A暴


7 ‘。
与 季
.人 超

屯 人
写语 到
: 季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茅盾为人二三事》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茅盾为人二三事》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茅盾为人二三事》①茅盾一生不仅创作宏富、著作等身,而且风范昭昭,德高望重,深为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称道。

今年7月4日是茅盾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我不禁想起了关于他为人的几件往事。

②茅盾一贯热心于提携奖掖文艺晚辈。

20世纪30年代,初出茅庐的姚雪垠创作了短篇力作《差半车麦秸》,但在武汉受到了退稿冷遇,后为慧眼识珠的茅盾所采用,发表在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并予以公开评价,使之名噪一时,引起广泛青睐。

至70年代中期,已进入耄耋之年、患有严重眼疾(左眼已几乎失明,右眼视力仅0.3)的茅盾又孜孜矻矻,替姚雪垠审阅、点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二卷书稿,并解答一些文艺、学术问题。

深受教益的姚雪垠多次撰文,由衷地表示,茅盾是他的“恩师”。

新中国成立后他批阅阮章兢等人的诗集、杜鹏程等人的小说共34部,所作评语既翔实又切中肯綮,对他们很有启迪。

1981年3月,他在弥留之际决定捐出25万元积蓄,作为今后长篇小说优秀新作的奖励基金。

有人统计过,茅盾一生点评过的中国作家多达308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当时的文坛新人,所以他在文艺界一向享有“文艺园丁”的美誉。

③茅盾虽是厥功甚伟、蜚声中外的大作家,但他恪守学术民主,从不计较资历、辈分、地位、声望,坚持与人平等地交换意见。

20世纪30年代,他尖锐地批评阳翰笙的小说《地泉》犯了“脸谱主义”和“方程式”的诟病。

50年代,他与何其芳、刘大杰就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些问题展开过有理有据的热烈争论。

他也坦率承认,自己30年代创作的小说《三人行》是公式化概念化的产物。

在争论中,他坚持以理服人,摒斥以势压人,双方相持不下时,则采取求同存异、允许保留的态度。

如在讨论小说《李自成》的通信中,针对姚雪垠对李自成的思想根源分析,茅盾提出了不同看法,双方各抒己见,都无法说服对方。

这个时候,茅盾停止了争论,不再执拗,此事也未影响他和姚雪垠的深情厚谊与继续交往。

④新中国成立后,茅盾不仅尽心尽职地履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的分内工作,而且力所能及地关怀广大作家。

湖南省2020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记叙文阅读习题 语文版

湖南省2020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记叙文阅读习题 语文版

专题三记叙文阅读第1类挚爱亲情一、(2020梧州)现代文阅读。

(14分)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丁立梅①他花了两天的时间,最终在院门前的花坛里,给我搭出两排瓜架子。

竖十格,横十格,均匀如巧妇缝的针脚。

搭架子所需的竹竿,均是他从几百里外的乡下带来的。

难以想象,扛着一捆竹竿的他,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是副什么模样。

他说:“这下子可以种刀豆、黄瓜、丝瓜、扁豆了。

”②“多得你吃不了的。

”他两手叉腰,矮胖的身子,泡在一罐的夕阳里。

仿佛那竹架上,已有果实累累。

其时的夕阳,正穿过一扇透亮的窗,落在院子里,小院子像极了一个敞口的罐子。

③我不想打击他的乐观性,不过巴掌大的一块地,能长出什么来呢?且我根本不希奇吃那些了。

我言不..由衷..地对他的“杰作”表示出快活,我说:“哦,真不赖。

”④他在我家沙发上坐,碰翻掉茶几上的一套紫砂壶。

他进卫生间洗澡,水漫了一卫生间。

我嘱咐他:“帮我看着煤气灶上的汤锅啊,汤沸了帮我关掉。

”他答应得相当爽快:“好,好,你放心做事去吧,这点小事,我会做的。

”然而,等我在电脑上敲完一篇稿子出来,发觉汤锅的汤,已溢得满煤气灶都是。

他正手忙脚乱地拿了抹布擦。

⑤我们谈天,他的话变得特殊少,只顾盯着我傻笑,我无论说什么,他都点头。

我说:“爸,你也说点什么吧。

”他低了头想,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你小时候,一到冬天,小脸就冻得像个红苹果。

”想了一会儿又说:“你妈现在开头嫌弃我喽,老骂我老糊涂,她让我去小店买盐,我到了那里,却忘了她让我买什么了。

”⑥“呵呵,老啦,真的老啦。

”他这样感叹,叹着叹着,就睡着了。

身子歪在沙发上,半张着嘴,鼾声如雷。

灯光下,他头上的发,腮旁的鬓发和下巴的胡茬儿,都白得刺目,似点点霜花落。

⑦可分明就在昨日,他还是那么意气风发,把一把二胡拉得音符纷飞。

他给村人们代写家信,文采斐然。

最忙的是年脚下,村人们都夹了红纸来,央他写春联。

小屋子里挤满人,笑语声在门里门外荡。

大年初一,他背着手在全村转悠,家家门户上都贴着他的杰作。

2020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共32张PPT)

2020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共32张PPT)
C.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2)我出于对他的____________(A.敬爱 B.爱戴 C.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
10
一些____________(A.商酌 B.商量 C.参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B 有误的一项是
()
A.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 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
基础提升 拓展阅读 综合运用
1.生难字
丁卯.(mǎo) 慎.重(shèn) 颠.沛.流离(diān pèi) 删.去(shān) 拖沓.(tà)
以练助学
名师点睛
商酌.(zhuó) 譬.如(pì) 朦.胧.(méng lóng) 累.赘.(léi zhuì) 妥.帖.(tuǒ tiē)
2
2.多音字 率slǜhu效ài率直率
拓展阅读
6.【河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 各题。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
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
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我和先生的
来往增多。
23
②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 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 2000年2月初,我向上海文化出版社郝铭鉴 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对 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意出版四卷本 《周有光语文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责编, 不过要我大力协助。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 生,他也很高兴。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 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 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 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先生的著作,我很24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词。

2020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贵阳)习题课件: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共30张PPT)

2020春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贵阳)习题课件: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共30张PPT)

61.压力不是有人比你努力,而是那些比你牛×几倍的人依然比你努力。 95.好听的话容易打动人,好心的话容易得罪人。 84.敢于奋斗的人,心中不怕困难。 9.你若花开,蝴蝶自来。 37.即使在平坦的道路也会有荆棘坎坷,人的命运也一样。 66.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8.要铭记在心: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 48.泪水和汗水的化学成分相似,但前者只能为你换来同情,后者却可以为你赢得成功。 99.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活得有意义。 15.尽管人生有那么多的徒劳无功,梦想,我还是要一次次全力以赴。 58.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72.规划我的路,一步一步走,不去用嘴说,而是用心做。 42.成功的信念在人脑中的作用就如闹钟,会在你需要时将你唤醒。 7.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 5.愿你像那石灰,别人越是浇你冷水,你越是沸腾。 53.沉湎于希望的人和守株待兔的樵夫没有什么两样。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课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课件

一根线 珠子
行文线索(人、事、物、情) 典型素材(≥3)
回忆课文,下哪些文章采用了“一线串珠”式的写作手法? 《邓稼先》 《老山界》 《孙权劝学》 《回忆鲁迅先生》 《谁是最可爱的人》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根据课文的线索和典型事件,补充出文章的行文结构脉络图。
叶圣陶先生
待人宽厚 严于律己
生疑问: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 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外面正响着鞭炮, 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 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链接材料一:
1966年,叶老成了文教界被打倒的“祖师
爷”。当时中央统一的课本没有了,等于是取
消了语文课。“文革”中,语言的规范和美感 心中有读者,笔下有尊重
“竟然很少人肯删。”

在文风简洁中,作者举了叶圣陶哪两件小事儿?
意思不变 即可删字
文风简洁
累赘使用 “了”“太”
除了描写了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文风简洁,还写了什么 呢?请用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
立德之人、躬行君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人之师表、正心修身, 立人达人、力求完美, 鞠躬尽瘁……..
唐代有这样一个诗人,他每 作一首诗,都要给不识字的老太 太念念。老太太能听懂的,就要; 听不大懂的,就改;改后也听不 懂的,就不要了。这位大诗人就 是白居易。
严于律己
佳文要 简明如话
以下哪句话,会是叶圣陶先生推崇的写话风格?

“竟然很少有人肯删了。”
“竟然很少有人肯删。”

“竟然很少人肯删了。”

慨( kǎi )感慨 溉( gài )灌溉 概( gài )气概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名家阅读:茅盾专练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名家阅读:茅盾专练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名家阅读:茅盾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风景谈茅盾①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反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即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

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

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叮当,叮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叮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②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

可是没有完。

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31张ppt)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共31张ppt)
——治学严谨
他人眼中的叶圣陶: “虽然叶圣陶先生如今已经不在人间了,而我拿笔
的机会也已不多。但是,我每一执笔,总觉得他在背后 看我写些什么,我不敢不认真思考。”
——巴金
“交情兼师友,四十八年,立身治事,长仰楷式。 道德寓文章,一千万字,直言曲喻,永溉后生。”
——吕叔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第二课时 候课任务: 阅读 文章,勾画能体现 叶圣陶先生“宽和 严”的语句。
读书方法指导
略读,就是带着目的有选择性地阅读,不在只言片语 上纠缠、琢磨,不要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不要打断阅读 思路,而应以最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
1.确定阅读重点:可根据题目或自己需要获得的信息确定。 2.可关注开头、结尾,以及段首语句,这些地方常常提供 主要信息。 3.要默读或扫读,跟阅读重点无关的地方,就快速阅读。
1. 略读课文,找出文中写了有关叶圣陶先生 的哪些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特点?
待人厚
为吕叔湘先生描写标点符号。 亲自和“我”谦虚恳切的商量修润课本的意见。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律己严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本文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以小见大
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动人,更 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著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于 1932年编写了中国第一本图文并茂的语文课 本,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人民教育出版社的 社长和语文课本的总编辑。
他教育和发掘了许多杰出作家,如巴金、 丁玲、戴望舒等。
标题告诉你哪些信息? “叶圣陶先生”表明了文章记叙的主要人物 “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尊敬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耄耋(
) 肯綮( )
执拗( ) 摧残( )容勤勉不懈怠的样子。
【初出茅庐】 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刚到工作岗位上来,缺乏经验。
【求同存异】 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
【蜚声中外】 指扬名中外,享誉全球。
【各抒己见】 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直截了当】 (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
第 4 页4共 4 页
③茅盾虽是厥功甚伟、蜚声中外的大作家,但他恪守学术民主,从不计较资 历、辈分、地位、声望,坚持与人平等地交换意见。20 世纪 30 年代,他尖锐地 批评阳翰笙的小说《地泉》犯了“脸谱主义”和“方程式”的诟病。50 年代,他与何 其芳、刘大杰就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些问题展开过有理有据的热烈争论。他也坦 率承认,自己 30 年代创作的小说《三人行》是公式化概念化的产物。在争论中, 他坚持以理服人,摒斥以势压人,双方相持不下时,则采取求同存异、允许保留 的态度。如在讨论小说《李自成》的通信中,针对姚雪垠对李自成的思想根源分
第 1 页1共 4 页
学海无涯 析,茅盾提出了不同看法,双方各抒己见,都无法说服对方。这个时候,茅盾停 止了争论,不再执拗,此事也未影响他和姚雪垠的深情厚谊与继续交往。
④新中国成立后,茅盾不仅尽心尽职地履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的分内工作, 而且力所能及地关怀广大作家。20 世纪 60 年代,老诗人饶孟侃将自己一诗遭《诗 刊 》拒 登 且 未 得 到 回 应 的 事 告 知 茅 盾 。茅 盾 事 先 阅 过 此 诗 ,并 未 发 现 它 在 政 治 上 、 艺术上有何问题,因此感到《诗刊》的做法不妥,于是在百忙中特地给时任中国 作协党组书记的邵荃麟写了一封长信,请他查明《诗刊》退稿的理由,从而对作 者有个交代。“文革”期间,文艺家普遍遭受打击摧残,“四人帮”粉碎后,茅盾于 1979 年 2 月给中宣部的林默涵写信,建议向中组部反映抓紧为文艺家落实政策的 问 题 。林 将 此 信 转 给 了 时 任 中 共 中 央 秘 书 长 的 胡 耀 邦 。胡 耀 邦 很 重 视 茅 盾 的 意 见 , 立即于 4 月间召开了全国落实文艺家知识分子政策座谈会。
⑤对待人和事,茅盾严格秉承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传统美德。20 世纪六七 十年代,鲁迅研究中曾一度出现“两个凡是”的偏向,即“凡是鲁迅骂过的人就一定 糟糕,凡是鲁迅赏识的就好到底”。1979 年,他在答《鲁迅研究年刊》记者访谈 中 ,特 别 强 调 要 匡 正 这 种 偏 向 。他 直 截 了 当 地 说 :“我 看 并 非 如 此 ,这 类 事 情 要 实 事求是。”这就是茅盾之为人。
积妙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美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解读与答案详析 1.四个方面:①提携奖掖文艺晚辈;②坚持与人平等地交换意见;③关怀广 大作家;④秉承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传统美德。
第 3 页3共 4 页
第 2 页2共 4 页
学海无涯
3. 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试简要分析。(3 分)[答题技法详见 P86
考点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完本文,你觉得茅盾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字音:奖掖( ) 孜孜矻矻( 弥留( ) 摒斥( )
学海无涯 2.[解析] 这是一个过渡句,其中前一分句上承前面一段,后一分句引出本段, 写茅盾为人民主,与人平等交流。 [答案]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叙议结合。第⑤段的首句既是中心句,也是议论句,后面加以记叙茅盾先 生秉承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传统美德的往事,叙议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考点解读
(选自《光明日报》2016 年 07 月 08 日,有删改)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深情地回忆了茅盾先生为人的往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海无涯
2020 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茅盾为人二三事》
①茅盾一生不仅创作宏富、著作等身,而且风范昭昭,德高望重,深为文艺界 和广大读者称道。今年 7 月 4 日是茅盾诞辰 120 周年纪念日,我不禁想起了关于 他为人的几件往事。
②茅盾一贯热心于提携奖掖文艺晚辈。20 世纪 30 年代,初出茅庐的姚雪垠 创作了短篇力作《差半车麦秸》,但在武汉受到了退稿冷遇,后为慧眼识珠的茅 盾所采用,发表在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并予以公开评价,使之名噪一时,引 起广泛青睐。至 70 年代中期,已进入耄耋之年、患有严重眼疾(左眼已几乎失明, 右眼视力仅 0.3)的茅盾又孜孜矻矻,替姚雪垠审阅、点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 二卷书稿,并解答一些文艺、学术问题。深受教益的姚雪垠多次撰文,由衷地表 示,茅盾是他的“恩师”。新中国成立后他批阅阮章兢等人的诗集、杜鹏程等人的 小说共 34 部,所作评语既翔实又切中肯綮,对他们很有启迪。1981 年 3 月,他 在弥留之际决定捐出 25 万元积蓄,作为今后长篇小说优秀新作的奖励基金。有人 统计过,茅盾一生点评过的中国作家多达 308 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当时的文坛 新 人,所以他在文艺界一向享有“文艺园丁”的美誉。
考点——叙议结合的手法 【考点解读】 记叙文以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为主。一般来说,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通过对人物、事件 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叙议结合,往往会使文章锦上添花。因为它能引起读者联想,引起读者思想 上的共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记叙文,在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还能起到承上启 下的过渡作用。 【技巧点拨】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对所记叙的人物、事件等加以评述,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化文章的主 题。方式上,叙议结合的手法,灵活多变,有时先叙后议,有时先议后叙,有时则边叙边议。形 式 上 ,记 叙 文 中 的 议 论 ,有 时 在 开 头 ,有 时 在 结 尾 ,或 点 明 文 章 的 题 旨 ,或 突 出 文 章 的 中 心 思 想 , 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 4.茅盾先生是一个关爱提携后辈、民主平等、德高望重、实事求是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