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物污染及其治理技术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土壤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工业废物和污染物被排放到土壤中,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土壤污染治理技术1.1 土壤修复原则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需要采用不同的修复原则。
常见的修复原则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
1.2 物理治理技术物理治理技术是利用物理手段将有害物质从土壤中分离出来或改变其形态,以减少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危害。
常见的物理治理技术包括热解、蒸汽提取、电动力场等。
1.3 化学治理技术化学治理技术是利用化学方法将有害物质转变为无害或减少其毒性。
常见的化学治理技术包括氧化还原法、酸碱中和法、络合剂法等。
1.4 生物治理技术生物治理技术是利用生物体或生物过程来修复土壤污染。
常见的生物治理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土壤堆肥等。
二、土壤污染修复技术2.1 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的吸收、转运和转化能力来减少或清除土壤中的有害污染物。
常见的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悬浮液培养法、土壤堆肥法和农田种植法等。
2.2 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性来降解有害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害化合物。
常见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包括菌种增殖法、菌种接种法和菌根共培养法等。
2.3 土壤堆肥技术土壤堆肥是将有机废弃材料与土壤混合,通过微生态过程降解有机废弃材料中的有害成分,使其转化为稳定性较高的有机质。
常见的土壤堆肥技术包括堆肥堆制法、厌氧发酵法和静态堆肥法等。
三、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案例3.1 污染土壤的修复与农田种植在农田种植中,可以通过悬浮液培养法和土壤堆肥法等技术,将有机废弃物与农田土壤混合,促进有害物质的降解和转化,提高农田土壤质量。
3.2 工业废弃物污染地区的修复对于工业废弃物污染地区,可以采用化学治理技术和生物治理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等化学方法将有害污染物转变为无害或减少其毒性,并利用悬浮液培养法、菌种增殖法等生物修复技术进一步降解有害污染物。
土壤污染及治理措施

土壤污染及治理措施
1.工业废弃物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排放物质会被排
放到土壤中,这些物质中包含重金属、有机化合物、无机盐等,对土壤造
成严重污染。
针对土壤污染
1.土壤修复技术:土壤修复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理土壤污染的方法
之一、这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
物理修复是通过土壤剥离、曝气等方法处理受污染的土壤以去除有害物质。
化学修复是利用化学
添加剂改变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性质,使其变得无害或固定。
生物修复则是
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来降解、吸收或固定污染物。
2.污染土壤隔离:在处理无法完全清除污染物的情况下,一种常见的
方式是将受污染的土壤隔离起来,以防止其对周围环境造成进一步的污染。
这可以通过建立防护层或用人工材料封闭受污染土壤来实现。
3.基于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的防治: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是识别和评估土
壤污染的潜在风险,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这种做法能够让我们了解
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有助于制定目标和计划来降低土
壤污染的风险。
4.环境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制定和执行环境法规是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管控,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并
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以确保企业和个人都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法
律法规。
总之,土壤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通过采取物理、化学、生物修复等技术手段以及制定和执行环境法规,我们可以降低土壤污染的
风险,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同时,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是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重要举措。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案例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案例土壤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各种治理技术,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
一、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体的代谢活动来修复污染土壤的一种方法。
其中,微生物修复是一种常见的技术手段。
通过添加特定的微生物菌种,可以分解、转化或吸附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从而降低土壤污染程度。
例如,国内某研究团队在某工业废弃场进行了微生物修复试验。
他们通过添加一种特殊的细菌,成功降解了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使土壤恢复了一定的生态功能。
二、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物理手段对土壤进行处理,以达到去除或减少污染物的目的。
常见的物理修复技术包括热解、超声波和电动力场等。
热解技术是通过加热土壤,使污染物蒸发或分解,从而达到治理的效果。
超声波技术则是利用超声波的震荡作用,使污染物颗粒分散,增加其与土壤颗粒的接触面积,加速污染物的迁移和分解。
电动力场技术则是利用电场的作用力,推动污染物的运移和迁移,达到去除的效果。
这些物理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利用化学物质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化学修复技术包括化学氧化、还原和沉淀等。
化学氧化技术通过添加氧化剂,使污染物发生氧化反应,从而降解或转化为无害物质。
化学还原技术则是通过添加还原剂,使污染物发生还原反应,降低其毒性和迁移性。
化学沉淀技术则是通过添加沉淀剂,使污染物与沉淀剂发生反应,形成沉淀物,从而去除污染物。
这些化学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被广泛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
四、综合修复技术综合修复技术是将多种修复技术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理方案,以提高治理效果。
例如,某地区的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研究人员采用了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理。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土壤污染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治理与修复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以期为解决土壤污染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微生物或其共生系统对土壤进行修复的方法。
其中,植物修复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通过选择适应能力强、具有吸附、转移、降解有机污染物能力的植物,促进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吸收、降解和转化,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同时,微生物修复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代谢能力来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修复土壤。
2.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剥离、土壤改良和土壤通气处理等方法。
土壤剥离是一种将污染土壤与污染源进行物理分离的方法,通过剥离污染土壤来减少有害物质的浓度。
土壤改良是通过向污染土壤中添加改良剂,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从而降低有害物质的活性和移动性,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土壤通气处理是一种通过通气来改变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形态和迁移路径,进而修复土壤。
3.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化学还原、化学稳定化和化学氧化等方法。
化学还原是一种通过还原剂还原有害物质,降低其毒性和迁移性的方法。
化学稳定化是通过添加稳定剂改变有害物质的化学性质,降低其溶解度和活性,从而降低其对环境的风险。
化学氧化是通过添加氧化剂氧化有机物和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质,使其降解为无害物质。
4. 热解修复技术热解修复技术是一种通过高温处理污染土壤,将有害物质迅速破坏、分解或转化成无害物质的方法。
高温热解可以有效地降解有机物和改良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可利用性。
综上所述,治理与修复土壤污染的技术应综合考虑土壤类型、污染物种类和浓度、治理成本等因素。
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热解修复等技术,各有优劣,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
为了实现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保护和治理土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土壤污染的成因与治理手段

土壤污染的成因与治理手段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存在有害物质超过一定标准,影响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现象。
它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成因和治理手段两个方面详细介绍土壤污染。
一、土壤污染的成因:1. 工业污染: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有害物质会经由大气降水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
2. 农业污染:长期大规模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中的化学物质,会造成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积累超标。
3. 垃圾填埋:城市垃圾填埋场中的垃圾中的有害物质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和周围土壤。
4. 燃料泄露:石油、煤炭等燃料的储运、使用过程中的泄露,会导致土壤中有害物质的积聚。
5. 交通污染:交通工具尾气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如铅和镉等重金属会通过久经过雨水沉积在土壤中。
6. 人为作业:一些人类活动,如采矿、化工厂区域等人为作业会释放大量有毒气体和废弃物进入土壤。
二、土壤污染的治理手段:1. 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2. 加强监测与评估:建立土壤质量监测网络,定期对土壤进行污染物浓度检测,及时发现并评估土壤污染状况。
3. 推广科学种植:采用科学的农业种植技术,合理施用肥料和农药,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模式,提高土壤的生态自洁能力。
4. 废物处理:加强固体废物的分类和处理,优先采用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处理废弃物。
5. 土壤修复技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手段进行土壤修复。
例如采用土壤改良剂、菌肥和植物修复等技术,促进有机物分解降解和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6.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土壤环境问题的宣传教育,培养公众对土壤污染问题的认识和重视,引导公众从源头上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总结:土壤污染的成因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垃圾填埋、燃料泄漏、交通污染和人为作业等。
治理土壤污染可以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测与评估,推广科学种植,加强废物处理,采用土壤修复技术,以及提高公众意识等手段来实现。
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原理以及9种修复技术

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原理以及9 种修复技术
土壤修复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的技术措施。
在土壤修复行业,已有的土壤修复技术达到一百多种,常用技术也有十多种,大致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
从根本上说,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原理可包括为:(1)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或同土壤的结合方式,降低其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与生物可利用性;(2)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近年来在政府财政支持下我国开展了多个类型场地的修复技术设备研发。
尽管可以罗列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很多但实际上经济实用的修复技术很少。
土壤修复技术归纳起来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热力学修复技术,利用热传导,热毯、热井或热墙等,或热辐射,无线电波加热等实现对污染土壤的修复。
2、热解吸修复技术,以加热方式将受有机物污染的土壤加热至有机物沸点以上使吸附土壤中的有机物挥发成气态后再分离处理。
3、焚烧法,将污染土壤在焚烧炉中焚烧,使高分子量的有害物质?挥发性和半挥发性,分解成低分子的烟气经过除尘、冷却和净化处理使烟气达到排放标准。
4、土地填埋法,将废物作为一种泥浆将污泥施入土壤通过施肥、灌溉、添加石灰等方式调节土壤的营养、湿度和pH 值保持污染物在土壤上层的好氧降解。
5、化学淋洗,借助能促进土壤环境中污染物溶解或迁移的化学/生物化学溶剂在重力作用下或通过水头压力推动淋洗液注入到被污染的土层中,然后再。
土壤污染的危害与治理措施

土壤污染的危害与治理措施土壤是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但近年来,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就土壤污染的危害以及治理措施展开探讨。
一、土壤污染的危害1. 影响农作物质量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基质,但污染的土壤中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会被作物吸收并积累在其体内,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存在安全风险。
2. 危害生态系统土壤污染破坏了土壤质量,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减少,降低了土壤抗灾能力,从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污染物通过土壤流失到地下水和水体中,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
3. 威胁人体健康污染的土壤中含有毒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这些物质会通过作物的根部被人体摄入。
长期摄入污染物会引发各种慢性病,如肝损伤、中毒症状、癌症等,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二、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1. 污染源控制有效控制污染源是治理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务。
政府应加强立法和安全监管,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减少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严禁非法倾倒废料,防止污染物进入土壤。
2. 土壤修复技术土壤修复是治理土壤污染的关键环节。
常用的修复技术包括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和物理修复等。
例如,化学修复通过添加化学物质来吸附和稳定有害物质,生物修复通过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物理修复则是利用物理手段去除有害物质。
3. 种植绿色植物植物具有抗污染的作用,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净化土壤。
选择适应土壤环境的绿色植物进行种植,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含量,达到修复和净化土壤的效果。
4. 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是预防土壤污染的重要措施。
农业生产要选择适宜的农药和化肥,并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使用,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同时,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模式,降低对土壤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压力。
5. 加强监测与评估加强土壤污染的监测与评估是推动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手段。
建立完善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定期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污染点和污染程度,为土壤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害处防控及处理策略

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害处防控及处理策略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肥料以及其他有机物质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大。
然而,这些有机物质在使用后往往会残留在土壤中,形成农业有机物污染。
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控和处理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主要源自农药、化肥和畜禽粪便等的使用。
这些有机物质长时间滞留在土壤中,会对土壤微生物、植物生长以及地下水质量造成损害。
其害处主要包括:污染农产品和食品链、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平衡、导致水源地污染、危害人体健康、降低农田土壤肥力等。
为了有效地防控和处理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农药、化肥和畜禽粪便的管理。
通过合理的施用剂量和频率,减少有机物质的积累。
其次,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种植模式。
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的风险。
第三,加强农田的管理和保护,包括合理轮作、合理灌溉和定期施肥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自净能力,减少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的残留和积累。
同时,加大土壤修复和治理的力度,采取有效的土壤修复技术,如土壤厌氧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等,减少有机物质对土壤质量的损害。
此外,科学研究的推进也对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的防控和处理起到重要作用。
加强农药和化肥的研发,推广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的使用,减少有机物对土壤的污染风险。
同时,深入研究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降解能力,寻找新的优势菌株和降解途径,提高土壤的自净能力和降解效率。
此外,加强土壤污染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掌握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控和处理策略。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才能有效地解决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问题。
在处理土壤农业有机物污染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因素。
首先,需要根据具体污染程度和类型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技术手段,如破碎、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有机物污染及其治理技术
发表时间:2019-01-15T11:20:58.94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0期作者:冯朋远
[导读] 土壤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面对土壤污染,应坚持预防为主
冯朋远
山东省环科士壤生态发展中心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土壤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面对土壤污染,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根据我国发展现状,建立相适宜的土壤污染治理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由于土壤污染自身的特点很难引起公众关注,所以在预防和治理土壤污染的同时还应加强土壤污染科普与宣传,充分利用舆论导向作用,加强公众参与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土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使土壤污染防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关键词:土壤有机物污染;治理技术
引言
尽管国内外已经开发出几十种物化和生物方法用于治理石油污染的土壤,但由于污染物和土壤本身性质的多样性使得每一种治理方法只能用于特定的治理场地。
因此整合各种土壤治理技术,提高治理效率,减少土壤的二次污染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1.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
1.1重金属污染
土壤中重金属来源于各种各样的渠道,其中包括大气沉降、污水灌溉、工业固体废物堆放不当、采矿活动和使用农药和化肥等。
污染物中包含具有生物毒性的金属如:Hg、Cd、Pb、Cr、As等;也包含只对特定生物具有毒性的金属,如:Zn,Cu,Ni,Sn,V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壤中重金属的种类和含量不断增加,重金属不易被降解,在食物链中易累积严重威胁着人类身体健康,成为学者和大众关注的问题。
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化学浸出、化学固定、电动力治理、vitrifytechnology)、生物治理法(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动物吸收降解)。
1.2有机物污染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HOCs)常包含石油烃、多氯联苯、多环芳烃(PAHs)、多氯二苯和一些难以降解的农药。
有机物的疏水性使其具有潜在的毒性,致癌性,生物有效性弱,易在食物链中积累,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然成为关注的热点。
合成有机化合物种类的多样性及用途的广泛性,使得有机物污染来源广泛,如食品的生产和保鲜、工业制造,以及人类和动物医疗保健均有大量有机污染物产生,这迫使研究者在土壤有机污染治理上做了大量工作,接下来将简要介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治理方法。
2.土壤有机物治理方法介绍
2.1物理化学治理方法
溶剂清洗土壤是一种用单一溶剂或多种溶剂混合物萃取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非原位修复法。
常采用溶剂有:水与其他溶剂的混合溶液、共溶剂、表面活性剂。
近年来溶剂的无毒性和生物有效性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大量研究提出用环糊精(CDs)和植物油等作为无毒萃取溶剂。
土壤清洗——水+有机溶剂/共溶剂。
水与有机溶剂共同作用萃取土壤中的 PAHs 等污染物,学者已经做出大量研究,常采用一种或多种有机溶剂与去离子水混合萃取或清洗土壤中的污染物,文献中提到的有机溶剂有:乙醇、丙醇、三氯甲烷、环己烷、戊烷、丙酮、甲苯、石油醚等。
2.1.1溶剂清洗
2.1.2土壤淋洗(SoilFlushing)
土壤淋洗是在受污染的土地上,通过添加萃取剂提高土壤中非水相有机污染物的流动性,加强污染物从土壤中脱附原位治理技术。
土壤性质,污染物性质及饱和度严格制约该治理方法的有效性。
土壤淋洗效果的差异性主要取决于选取萃取剂的不一样,必须根据实际污染情况选取。
也有研究者用电动力和表面活性剂辅助土壤淋洗治理,这样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
2.2化学氧化
化学氧化可用于治理有机物污染的土壤。
氧化剂从常见的Fenton试剂与臭氧到不常见的过氧酸、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和活性过硫酸钾钠。
Flotronetal.在研究Fenton试剂解吸和降解土壤中的荧蒽时,虽然对污染物有很好的降解作用,但是在该过程中产生具有极强毒性的副产物。
Kawaharaetal.用Fenton试剂处理杂酚油污染的土壤,结果发现有机物种类反而增多。
这表明Fenton试剂有可能只是初步治理,将难降解的污染物转化成分子量较小的化合物。
2.3光催化降解
光催化降解是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光催化剂促进土壤中有机物的氧化反应。
该项技术已广泛用于废水处理,也有学者将其应用于饱和烃污染土壤治理。
Zhangetal.在使用紫外光照射下用TiO2作光催化剂降解土壤中的菲、蒽等有机物,发现该方法促进了有机物的降解。
在过程中尽管产生了TiO2的多种衍生物,但对有机物的降解没有影响,土壤的pH在酸性条件下有利于对有机物的降解。
2.4电动力治理
电动力原位治理技术是在土壤两端添加电极产生低直流电,让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核素和部分有机污染物)移动至相反电极。
在污染物移动的过程中电渗流起主要作用,因此需要提供溶解剂。
常用的溶解剂有:表面活性剂(3%Tween80,lgepalCA-720),共溶剂(20%n-butylamine),环糊精(10%HPCD);实验所用的电压是在2.0VCD/cm的周期性电压范围内。
R.E.Saicheket.al在研究中发现阳极的pH影响荧蒽在高岭土中的溶解和迁移,两端电极的pH是电动力治理中需要关注的因素。
2.5微生物治理法
由于微生物治理成本低廉,在废水处理上受到广泛关注。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微生物条件将影响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三种途径:有氧降解、无氧降解、厌氧降解。
一些合成的化学物质生物可利用性差只有特定的微生物菌落和酶才对其起作用。
已报道的微生物能够治理土壤中的多种有机化合物如卤化有机物、硝基芳香化合物、石油烃、多氯二苯或多氯联苯。
微生物治理法由于其成本低廉,无毒受到青睐。
2.6植物治理法
植物治理法是一种原位生物治理技术。
长久以来因其重金属有萃取,降解,隔离作用广受关注,直到1991年研究发现植物对土壤中有机物的降解有着重要作用,在治理有机物污染土壤中掀起热潮。
植物庞大的根系能深入土壤中,与微生物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因素将影响植物治理法的有效性,植物的选择成为应用该方法的关键要素。
2.7热解法
热解法就是在温度辅助作用下分解或使污染物从土壤中挥发的修复方法,一般该过程需要在 870~1200℃的高温下。
美国 EPA 将路易斯安那州重杂酚油污染的土壤挖掘出来并送入高温模块化的焚烧厂。
在该项目中 PAH 的浓度降低十倍,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但该过程中不得不添加石灰或其他化学物质使得土壤中的水分完全移出;同时产生的 HCl、SOx、NOx 造成空气污染。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之一,也是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储存库,对环境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近几年来,我国土壤污染已比较严重,直接或间接危及了人体健康,对不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国对土壤污染治理和治理技术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需加强应用研究的力度。
参考文献
[1]段华波,黄启飞,王琪,周炳炎,张丽颖.土壤有机物污染控制标准制订的方法学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01).
[2]张胜,胡炳义,陈龙.重金属及有机物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机制[J].河南农业科学.2006(07).
[3]马淑敏,刘雅娜,金文标,黄昌兵,崔俊华.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03).
[4]王喜,陈鸿汉,刘菲,等.依据挥发性污染物浓度变化划分土壤气相抽提过程的研究 [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