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题型分类练 训练10 江苏卷第22题类型
2020届高考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二)(附答案)

2020届高考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二)(附答案)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的理财原则和“量入为出”的财税法则,并对财税官员进行十分严格的监督和考核。
这些举措A.适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B.反映了财税制度的成熟C.说明了监督制度的改变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25.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26.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
叙述出处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清圣祖实录》于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巨细,联必躬自断制。
《清世宗实录》联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今联虽逾六袠,而精力强盛如常,不惮万几之劳勚。
尝欲俟《清高宗实录》八旬以后,春秋渐高……或可稍安颐养。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B.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C.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D.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27.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
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 37 42 2512114占比(%)18.63 22.98 26.09 15.53 7.45 6.83 2.49 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28.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一书中曾写到:“在清朝面临的新技术中,铁路是最棘手的”,“很多中国人认为铁路会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还使道路和运河工人失业改变业已形成的市场模式”。
这说明()A.西学传入导致民族工业破产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传统观念阻碍近代化的发展D.国内市场走向开放29.1922年,梁启超认为,楚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属于南方的蛮夷之邦,之后才逐渐融入华夏。
江苏省2020版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A卷

江苏省2020版高三上学期文科综合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17高一下·牡丹江期中)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相互对应正确的是()A . AB . BC . CD . D2. (2分) (2018高一上·台州月考) “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
”据此判断“他们”是()A . 内朝成员B . 三省长官C . 内阁大学士D . 军机大臣3. (2分)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 . 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B . 井田制得以恢复C . 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D . 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4. (2分) (2019高三上·长春模拟)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
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以剥削之余,市积压之料。
”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A . 明政府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 . 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 . 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D . 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生产5. (2分) (2017高三下·汉中模拟) 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
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
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
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A .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B . 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C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 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6. (2分) (2019高一上·武山期末) 1946年5月,远东军事国际法庭在东京正式开庭。
2020年4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模拟卷)(二)历史试题(PDF版)

绝密★启用前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模拟卷)(二)历史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 120 分,考试用时 100 分钟。
3.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题,每题 3 分,共计 6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组织——家族,一直充当着中国社会的基石。
经过后世汉、宋等朝的继承与发展,中国民间以男系血统为中心,以家国观念为文化核心的宗族共同体长期存在,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中国政治文化生活。
其制度渊源是( )A. 禅让制B. 王位世袭制C. 宗法分封制D. 郡县制2. 战国时期,我国的农作制度从以休耕制为主转变为以连年种植的连种制为主,汉代黄河流域的连种制已经定型。
连种制推广( )A. 根源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 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C. 与精耕细作技术推广紧密相关D. 推动北方小农经济加速形成3. 考查先秦至两汉时的选官方式,或为世袭,或为推荐。
世袭重血缘、出身,推荐则重德行,而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是“薄阀”(门第、出身)和“状”(才德),以门第、才德和乡议舆论等多项为选官标准。
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设立( )A. 选才标准趋于周密和客观B. 成为加强门阀统治的工具C. 门第作为唯一的选士标准D. 为科举制度的出现开辟了道路4. 晚唐李商隐的《骄儿涛》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之句。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写道:“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江苏省苏北七市(南通泰州扬州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2020届高三历史二模试卷含答案

战争应该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 同盟会发动的多次起义常因经费和器械没到位而失败。而量财政存款和汉阳兵工厂的军火坚持到清王朝大势已去。据此分析,武昌起义的成功应
得益于
A. 湖北革命军奋勇作战
B. 同盟会准备工作到位
C. 洋务派官僚参与革命
D. 晚清改革的客观推动
9.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 文中指出:”在 五四运动以后,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
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 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
阶级了。“毛泽东旨在说明五四运动后
A. 民族资产阶级拥护民主革命
B. 中国革命任务发生根本性转变
南通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 本试卷共8页,包,选择题(第1题~第20题,共20题 )、非选择题(第21题~第24题 ,共4
题)两部分。本次考试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2.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 请认真核对答题纸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
作答 一 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最符合题目
要求。 1. 秦始皇去世后,赵高、李斯发动政变,扶立胡亥,残害诸王子公主,就连和将 军蒙恬一 起在北边统
江苏省2020年高考历史试卷(II)卷

江苏省2020年高考历史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5题;共50分)1. (2分) (2019高二下·醴陵期中) 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 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B . 分封制利于强化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C . 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D . 分封制促进了东方各诸侯国的社会发展2. (2分) (2016高一下·沈阳期末) 《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 . 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 . 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 . 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 . 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3. (2分)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 .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 . 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C .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 . 坊和市已没有区别4. (2分) (2015高二上·湖州期中) 唐代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风”主要指()A . 方向不定的风B . 北方匈奴人的风俗习惯C . 唐代吐蕃族的风俗习惯D . 民族融合的风气5. (2分)(2016·惠州模拟) 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
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A . 社会史观下人民生活更加丰富B . 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C . 整体史观下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 . 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6. (2分) (2016高一上·太原月考) 科举时代流行着“科名以人重,人亦以科名重”(科名:科举考中而取得的功名)的格言。
江苏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仿真模拟卷02(考试版)

江苏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仿真模拟卷02(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
”这表明分封制下A.形成“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形成森严的等级体系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坚持分权与制衡的原则2.春秋时期的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战国时期的荀子则主张隆礼重法。
春秋时期老子主张退回小国寡民的时代,而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则主张顺应民时、轻徭薄赋。
思想领域的这种演变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体现了思想家理想化的社会诉求C.得益于儒道两家的融合D.集中体现了下层平民的内在要求3.公元前211年,天降陨石于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有人在陨石上刻字“始皇帝死而地分”,随后百姓互相传播,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
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农民起义爆发的偶然性B.君主专制体制的崩溃C.民间组织成为反秦主力D.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4.由下面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断),可知他们正在学习的相关历史是XX(小华扮演):送人千里,终有一别,陛下请回吧!XX(小明扮演):爱卿,此去西域凶险异常,然匈奴一日未了,则国无宁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
2020高考历史通用版大二轮(江苏专用)复习练习:题型分类练 训练11 概括、归纳类非选择题

训练11概括、归纳类非选择题1.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德法并举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注重法以“刑”为核心的同时,“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成一道德团体”,制度和礼皆是道德之器械。
这种纳法律于道德的传统,流衍于后世。
——梁治平《中华文明读本·法律体系篇》《十二铜表法》将作为家庭首领的家父享有独特的巨大权力具体化并且细分化。
其对家父唯一的明确限制是有一条“若家父出卖家子三次,家子即脱离家父”的规则。
家父对隶属于他的后裔的财产和生命拥有绝对支配权。
当家父欲行使对其后裔处以死刑的权力时,必须召集理事会进行听审,家父的行为要受到这个理事会裁决的约束。
处在绝对家父权之下的家子,能够和家父一样自由地投票和担任执法官,公法与私法并不相矛盾。
——[英]H.F.乔洛维茨、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研究历史导论》政治意义上的“宪法”一词在英美两国含义迥然不同。
于美国意味着某个特定时刻颁布的作为国家最高法律的成文法律文件,而对于英国人而言意味着其实际的社会政治秩序——经由数个世纪渐积而成的——从前代继承下来的且规范当下政府操作行为的法律、习惯和先例。
——[英]沃尔特·白芝浩《英国宪法》(1)概括“中国青铜时代的法律”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不同。
(2)说出“宪法在英美两国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国宪法特点的理解。
答案(1)青铜时代的中国法律重刑法,与血缘政治相结合,强调法律是道德的补充;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以私法为核心,注重维护家父的支配权,注重法律程序,公法与私法并立。
(2)表现形式:英国没有统一的成文宪法,是由一系列的法律、习惯和先例构成的;美国宪法是由1787年制定的成文宪法及宪法修正案构成的;英国宪法历经几个世纪渐积而成,美国1787年宪法由制宪会议制定。
理解:从13世纪的《大宪章》到17世纪的《权利法案》及其后一系列的法律文件,最终确立了议会主权(王在法下)、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具有尊重传统、渐进创新的特点。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选修模块专项练:(二)

选修模块专项练(二)(建议用时:30分钟)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早承大业,勤政爱民。
经文纬武,寰宇一统。
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圣学高深,崇儒重道。
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
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清史稿·圣祖本纪》材料二 300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
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坚船利炮打垮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大刀长矛。
——《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康熙帝是如何使国家达到“寰宇一统”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的原因。
(3)材料一、二评价康熙帝的立场有何不同?据此,你认为正确的人物评价方法有哪些?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历来备受争议。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拿破仑统治区,人身依附关系、等级制度、贵族和僧侣的特权均被取消,代之而起的是资产阶级的平等、宗教自由……实行行政集中化并设立了新式的、各司其职的政府部门以取代封建特权和由此而产生的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
这一切大大激发了人们对年轻的天才皇帝的敬慕。
——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材料二 但是,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材料三 法国著名史学家索布尔说:“拿破仑的历史,正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样,将是永远不能完成,也是永远不能全部写成的。
一代又一代,它将无间断地引起人们的思考,激发人们的热情。
”——埃米尔·路德维希《拿破仑传》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拿破仑备受德意志地区人们敬慕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10 江苏卷第22题类型
1.(2018·南京、盐城高三二模)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
……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
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材料三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
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材料四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
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新的国家观念。
(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
(3)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理解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
答案(1)内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天下);君主即为国家。
原因:宗法制度的影响;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
观念:君民共治;人民主权。
(2)不足:缺乏民族精神。
阐述:中国民族自求解放(明确反帝);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3)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内涵: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
2.(2018·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5月质量检测)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日益密切,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对东方落后地区的影响日益明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的地位。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西方文明在其他地方显得极有创造力且生机勃勃,但在与中国的直接对抗中,却表现出破坏性大于建设性。
……19世纪下半叶……近代工业企业发展起来,而外国人则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在条约口岸开办制造业、航运业、银行业和贸易商号。
这些不同类型的活动并行不悖的状态,造就了一种混合经济,含有一种半殖民主义的气息。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为保护中国文明而采取的重大行动是什么?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思想主张?
(2)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对此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答案(1)行动:引进西方技术,开展洋务运动。
主张:中体西用。
(2)分数等级与评分准则
观点: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破坏性大于建设性。
3.(2017·镇江市高三三模)中美之间签订的书面协定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中美关系的走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条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将继续以美国总统准予移转或供应之防卫物品、防卫服务及防卫情报,供给中华民国政府。
第二条中华民国政府对于美利坚合众国之防卫及该防卫之加强,将继续予以协助,并将以其所能供应之物品、服务、便利或情报,供给美利坚合众国政府。
——《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1942年6月2日) 材料二为期更有效达成本条约之目的起见,缔约国将个别并联合以自助及互助之方式维持并发展其个别及集体之能力,以抵抗武装攻击及由国外指挥之危害其领土完整与政治安全之共产颠覆活动。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1954年12月2日)
材料三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2月27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美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及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反映了中美之间怎样的外交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外交状况形成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中美两国外交关系出现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对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
答案(1)关系:友好互助(同盟)。
表现:两国在物资、情报等方面相互帮助,提高防卫能力;中国坚持抗战牵制大量日军,减轻美国(太平洋战场)负担;美国给予中国抗战军事援助;中美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
(2)状况:敌对。
原因:阻碍中国统一台湾;美国实行冷战政策,遏制新中国的发展;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变化: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影响:成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突破的关键,直接促进中日关系的改善;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促使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