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方法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性地设问,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诗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料和优质音频资料。

生:课前预习古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怆然(chung)涕(t)(2)理解词义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②怆然:悲伤的样子。

③涕:眼泪。

2、作者简介陈子昂(661五岳之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岱宗(di)眦(z)(2)理解词义①岱宗:指泰山。

②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③眦:眼眶。

④凌:登上。

2、作者简介杜甫(712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被列宁誉为“中国一世纪的改革家”。

宋神宗时任宰相,主张创新法制,改革旧政,史称“王安石变法”。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

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歌遒劲清新。

今存《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3、背景探寻此诗为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故里时,途经越州(绍兴),写下此诗。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新人教版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工具,确保教学过程中能够正常使用多媒体资源和教学材料。
6.学习单:设计一份学习单,包含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7.教学反馈表:准备一份教学反馈表,用于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8.教学指导书:教师需要准备一份详细的教学指导书,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信息,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3)诗歌展览:鼓励学生举办诗歌展览,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
(4)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选择一个与杜甫或《望岳》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5)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如李白、白居易等人的诗作,以了解唐代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重点难点解析:强调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诗人创作背景的理解,通过举例和比较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③实践活动:
-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实际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实验操作: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韵律美的感知。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结果,促进学生的表达和展示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望岳》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和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杜甫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他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观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诗人创作背景的理解。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通过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生平介绍,结合文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及课文讲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及课文讲解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及课文讲解《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加深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诗歌蕴含的哲理。

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本课的教学设想(一)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诵读、分析、点拨(二)本课学法的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分享(三)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登幽州台歌》(一)导读幽州台,即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读背景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

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三)读“景(描写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活动设计1:朗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思考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生成预设: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而无法施展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活动设计2: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思考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生成预设: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古代诗歌五首》。

详细内容包括:《登飞来峰》、《望岳》、《赤壁》、《泊船瓜洲》和《游山西村》这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与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赤壁》和《泊船瓜洲》两首诗的理解与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

3. 诗歌解析:(1)教师逐句解析《登飞来峰》、《望岳》、《游山西村》三首诗,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针对《赤壁》和《泊船瓜洲》两首诗,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4. 例题讲解:以《望岳》为例,讲解如何鉴赏古代诗歌。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五首2. 五首诗歌的作者、和主题思想3. 诗歌的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五首诗歌中选取一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鉴赏分析。

2. 答案要求:内容完整,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解析过程中的难点诗《赤壁》和《泊船瓜洲》的鉴赏。

2. 例题讲解中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3. 作业设计中鉴赏分析的要求和答案标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2)艺术特色的分析:五首诗各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如《夜雨寄北》的抒情手法、《登快阁》的豪放风格等。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举例:《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教师需指导学生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景物描绘抒发情感。
(3)诗歌表达方式的掌握: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学生需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如对仗、用典等。
2.注重诗歌意境的引导。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对诗歌意境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对比分析、举例说明,我发现同学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所提高,但仍有个别同学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同学,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
3.实践活动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诗词创作等活动,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成果展示来看,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但也有部分同学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这提示我在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使每个同学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4.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同学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同学在思考问题时存在局限性。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今后需要更加注重引导技巧,鼓励同学们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
5.关注学生的疑问。在总结回顾环节,我鼓励同学们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通过这个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帮助他们扫清学习障碍。
举例:教师可举例说明五首诗中的对仗手法,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的对仗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表达方式。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具体包括《登高》、《望岳》、《春望》、《赤壁怀古》和《钱塘湖春行》五首古代诗歌。

通过学习这五首诗歌,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五首诗歌的基本内容、作者背景、创作意境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分析,学会欣赏古代诗歌,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五首诗歌的基本内容、作者背景、创作意境。

2. 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意境、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诗歌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插图中的景象,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五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每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创作意境、表达技巧等。

4.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选取一首诗歌进行解读,分享自己的见解。

5. 例题讲解:以《登高》为例,分析其韵律、意境、表达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登高》的写法,创作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代诗歌五首2. 板书内容:(1)五首诗歌名称(2)作者背景、创作意境、表达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五首诗歌。

(2)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韵律、意境、表达技巧。

(3)以“秋天”为主题,创作一首诗歌。

2. 答案:(1)见教材。

(2)示例:《登高》的韵律为平仄相间,意境雄浑,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3)见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参与度。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古代诗歌五⾸》教学设计【部编新⼈教版七年级语⽂下册(统编教材)】《古代诗歌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代诗歌的学习重在诵读,⽼师要在这⼀课中引导学⽣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以采⽤⾃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要注意体会五⾸诗歌的哲理和蕴含的感情,教学中可以按照“理解基本内容,体会诗⼈情感,补充相关资料,联系⽣活实际”这样的学习线索,帮助学⽣理解诗歌中的哲理和情感,注意落实背诵默写,并引导学⽣学以致⽤。

教学⽬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法。

课前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布置预习,熟读或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第⼀课时⼀、激趣导⼊商汤得伊尹,开五百年基业;⽂王得姜太公,开⼋百年基业;齐桓公得管仲,成其五霸之⾸;三顾茅庐更是历来传颂。

中华⽂明上下五千年,但是真正能够为后世所称道的君⾂佳话,确屈指可数。

君主往往有求贤若渴之感,贤才则往往有知⼰难求之憾。

因此,留下了许多⼲古名句……今天我们⼀起来学习⼀⾸诗歌,陈⼦昂的《登幽州台歌》,看看作者有怎样的遭遇,⼜有怎样的感慨。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昂请求遣万⼈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昂⼜向武进⾔,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三、整体感知1.播放情境课⽂,让学⽣感受这⾸诗的意境。

登幽州台歌陈⼦昂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涵的哲学道理。

【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流露出的强烈情感。

导语设计设计1:(文本导入)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设计2:(视频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设计3:(激发兴趣)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设计4:(背景导入)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己亥杂诗》。

第1课时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重点)2.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 板书课题(提醒学生认真看老师书写的课题,注意字的笔顺笔画,“幽”字中间一竖要写长些),齐读课题,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幽州台在哪儿?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登上幽州台的感受,心旷神怡、豪气、空旷、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读课题。

2. 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教学提示】要求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字典,识记掌握。

注意训练学生的诗歌节奏和音韵。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 学生再读,出示自主学习要求: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2.诗句研读:诗人登上幽州台,放眼山河,思绪万千。

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诗句中的“独”该怎么理解?明确: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3. 升华朗读:苍天无语,只能静静的听他倾诉,北风呼啸,替他把满腔悲愤宣泄,情何以堪,——让我们把把诗人的情感宣泄出来吧,生齐读古诗。

4.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替诗人把感情宣泄出来,(师配乐背诵)有没有谁能像老师这样来合上书本抒发一下感情的?目标导学三:总结拓展,默写诗歌1. 总结学习古诗方法。

2. 默写古诗。

是的,诗人是不幸的,报国无门,独上高台,知音难觅,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诗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留下了这样一首足以万古不朽的诗作,我们也是幸运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赏到这样一首名垂千古的诗篇,让我们拿起自己的笔,把诗人的情怀也流淌在我们的纸上吧。

(生默写古诗)3. 拓展。

①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②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目标导学四:背景介绍,营造氛围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明确: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

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简介: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学法指导】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

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学法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①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②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③赏析诗句和手法。

④熟读吟诵。

【教学提示】学生在课下搜集,并且小组整理,在班级汇报。

【学法指导】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所谓情景交融,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文艺理论,目标导学五:朗读诗歌,感知诗意1. 老师范读后,学生自由读诗,看看通过自读,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2. 指名读,评读,练读。

(纠正字音与停顿)3. 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①九州生气恃风雷:“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②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③“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目标导学五:总结诗意,体会情感1. 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

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2. 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表达诗人什么情感?明确: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以情景交融构成的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上乘佳作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的重要因素。

它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曰景。

”所谓“情”指“感情”“情绪”“思想”“想法”等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是作品主旨;而“景”则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见的“人、事、物、景”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图景,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对生活的再观体,是承载主旨的形象”。

意境的创作就是把二者集合起来的艺术。

板书设计登幽州台歌前后(寂寞苦闷)悠悠怆然己亥杂诗变革万马齐喑——————九州生气不拘一格第2课时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重点)2.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重的哲理意蕴。

(重难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

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

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

(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

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⑦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抑后扬。

目标导学三:背诵诗歌,迁移拓展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

目标导学四:朗读诗歌,感知诗意1. 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 全体学生齐读并根据注释揣摩诗意。

3.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目标导学五:探讨质疑,体悟哲理1.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2.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明确: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3. 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三四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明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本诗的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目标导学六:朗读诗歌,感知诗意1.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老师补充: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教学提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老师应该有所拓展和补充,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课外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提示】理解诗句意思,应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尤其是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来谈,这样他们有话可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