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大兴唐长安城
(完整版)隋唐时期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二、隋代大兴城 三、唐代长安城 四、隋唐洛阳城 五、唐代扬州城
一、社会背景
隋代
①隋代结束国家的长期分裂,实现南北统一。 ②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中国中世纪的盛世 局面。 ③大运河的开通,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 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④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律令,对唐朝和后世的中国以至 东亚,都有深远影响。
仍然居民不多,设计中对城市发展预留空间的考虑。 • 宫城北有禁苑,实际上取代了北廓。
2.规模:东西9721米,南北8651.7米,面积达84平方 公里,比包括外城在内的整个明清北京城还大出三分之一, 是古代中国最宏大的城市。
3.街道棋盘式:大兴城城内除中轴线北端的皇城与宫 城外,划分109个里坊和二个市,东为都会市(唐东市), 西为利人市(唐西市),每个坊都有名称。城内道路宽而 直,宫城与皇城间的横街宽200米,皇城前直街宽150米, 其他街道最窄的也有25米。
7.大兴城的规划大体上仿照汉、晋至北魏时所遗留的 洛阳城,故其规模尺度、城市轮廓、布局形式、坊市布置 都和洛阳很相似。但大兴是新建城市,比洛阳更为规整,更 为理想化。
三、唐代长安城
唐代京畿区规划示意图
•
隋唐区域规划
– 隋对营国制度体系王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 强化对南方统治,经济上依靠南方补给北方
• 采取东西两都制度,一畿两都
• 大兴城为京师,洛阳为陪都
– 唐继承隋东西两都制度,京畿区域由京畿道和都畿 道组成
第一层次:城市网络以长安为首,统领境内各州(郡) 城及与之相当的经济都会;
第二层次:各州城所辖县城及相当的经济都会,构成地 区性城市群; 第三层次:县城内聚邑组成城市群的基层组织。
西安关于隋朝的景点

西安关于隋朝的景点
西安关于隋朝的景点是: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隋唐天坛遗址(西安)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市,为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包含范围非常广。
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由建筑学家宇文恺主持修建。
大兴城仿照汉、晋至北魏时所遗留的洛阳城所建,故其规格、轮廓、不觉都与洛阳城很相似,但是更为规整。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现存玄武门遗址、青龙寺遗址、明德门遗址、大明宫、兴庆宫等,散步在西安市内各处。
隋唐天坛遗址(西安)初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隋、唐时期共沿用了314年,先后有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等19位唐朝皇帝(顺宗和哀宗除外)在此圜丘祭天。
唐朝长安城有多繁华?长安城的结构区域规划!

唐朝长安城有多繁华?长安城的结构区域规划!本文导读:唐长安城是隋唐两个朝代的首都,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都城。
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其背景就放在了繁华的长安,很多朋友都对大唐感到好奇,都想看看唐朝盛世究竟是怎样的,而这部剧刚好是将长安城兴盛的一面给展示了出了。
长安城是按照古代传统建筑风格打造的一座城市,其设计非常讲究,每一块区域都有专门的作用。
这次就为大家讲讲长安城的内部结构到底是什么样子,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唐长安城基本就是隋朝大兴城《长安十二时辰》看到的国际化的长安城,实际上是隋文帝打的底,唐朝建立以后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进行的改建和扩建,隋唐的长安城并不是汉长安城,汉朝的长安城在隋唐长安城的西北部。
北周是宇文家族建立的,而北周是代西魏而起,西魏的都城就是在汉朝的长安城,但自从东晋八王之乱以后,经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时期,再到杨坚代北周建立隋朝,长安城饱经战乱,已经破败不堪,宫殿年久失修,城内供水排水严重不畅,造成长安城内恶臭满城,生活用水也受到了污染,同时汉长安城在渭水的南侧,而渭水经常改道,让汉长安城饱受困扰,这让隋文帝感到非常的不满,堂堂大隋王朝,都城怎么可以如此?只不过隋文帝需要站稳脚跟,所以忍了一年,一年后,隋文帝做了个梦,梦见长安城被水淹了,隋文帝就非常恼火和担心,于是隋文帝在建立隋朝的第二年,就下令让天才设计师宇文恺设计建设大兴城。
选址选在了汉长安城的东南方。
宇文恺的确是个天才建筑家,他采用了先建宫城,后建皇城,最后建郭城的策略,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修建好了大兴城,当然这个时候的外城郭还没有建设好。
隋炀帝即位以后,大兴土木,开凿了隋唐大运河,有发动10多万人修建了大兴城的外城郭,大兴城的范围和城市格局基本形成。
隋朝是短命王朝,唐朝对长安城的修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经过隋朝末年的战乱,大兴城遭到了部分破坏。
唐朝建立以后,在原来大兴城的基础上进行修缮,由于隋朝的政治中心大兴城在地市低洼区,一到夏天就特别闷热,于是李世民在长安城北禁苑中的龙首原高地,为李渊修建避暑行宫,最初叫做永安宫,不过李渊还没有住进这个永安宫,就去世了,于是工程终止。
隋唐时期的长安城

隋唐时期的长安城一、背景介绍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位于现今陕西省西安市,是隋唐帝国的首都。
自公元581年隋文帝开国建都至唐玄宗时期,长安城经历了两个不同朝代的繁荣和辉煌。
二、规模与布局隋唐时期的长安城规模巨大,面积达84平方公里,城墙周长超过30公里。
城墙分为外城和内城,都采用了高大坚固的夯土墙,内城由数十里长的城墙环绕而成,外城则以沟渠和护城河作为防御体系。
城市布局方正,沿街坊巷、街市等呈规划式发展。
三、城市特色与建筑景观1. 宫殿与官府:长安城内设有众多宫殿和官府,包括皇宫、朝堂、宰相府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皇城,是皇帝居住和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
2. 佛寺与道观:长安城内盛行佛教和道教,佛寺和道观遍布城市各处,代表了隋唐时期宗教繁荣的景象。
著名的大慈恩寺和大观道观就位于长安城内。
3. 街道与商业区:长安城内的街道宽阔整洁,商业区繁荣繁忙。
市场和商铺沿街而建,供应各类商品,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氛围。
4. 宅邸与花园:长安城内拥有许多富丽堂皇的宅邸和美丽的花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财富。
四、人口与文化1. 人口规模:隋唐时期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之一,人口估计达到一百多万,其中包括了各族居民、商贾和外国使节等。
2. 文化交流:长安城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来自各地的文化人才云集于此,隋唐文化因此得以全面展开,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 科技与艺术:隋唐时期长安城是科技和艺术的繁荣之地。
通过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表达方式进入长安城,使得这座城市成为当时世界各国争相学习的目标。
五、城市管理与后世影响隋唐时期的长安城注重城市管理与规划,采用“坊制”管理体制,成为后世中国城市规划的典范。
长安城的繁荣和文化繁荣也对后世的都城建设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隋唐时期的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古都之一,以其庞大的规模、富有特色的建筑以及文化的繁荣而闻名于世。
长安城在当时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魅力,也对后世城市规划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
唐长安城设计与布局课件

二、唐长安城布局
(1)形状 (2)组成 (3)布局特点
二、唐长安城布局
(3)布局特点:
A左右对称。
全城以宫城 的承天门、皇城的朱 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 门之间的连线,也即 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 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 中轴线,以此为中心 向左右展开。
二、唐长安城布局
(3)布局特点: A左右对称。 B突显宫城地
二、唐长安城布局
(1)形状 (2)组成 (3)布局特点
一、唐长安城设计
1.选址(隋) 2.大(大兴城) 3.从隋大兴城到唐长安城 (1) 改大兴宫为太极宫 (2)修建大明宫 (3)修建兴庆宫
3.从隋大兴城到唐长安城
(1) 李渊起兵,攻大兴城建立唐朝,改大 兴宫为太极宫。
(2)修建大明宫
因太极宫地势较低,而长安 城盛夏气温很高,异常燠热,住在太极宫有“湫 湿”,太宗选定在长安城北禁苑中的龙首原高地, 营造大明宫(避暑,孝子)。
一、唐长安城设计
1.选址(隋)
1.选址(隋)
公元581年2月,杨坚废北周静帝, 自立为帝,建立了隋朝。由于杨坚是以北周 旧臣取而代之建立的新王朝,故隋初仍以汉 长安城为都。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这座自 汉兴以来已历 780年之久的旧都城已不再适 合新的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首先,汉长安城历时已久,城中 宫宇朽蠹,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 聚而不泄,以至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质咸 卤,难以饮用。
其次,汉长安城北临渭水,由于 渭河不时南北摆动,都城有被水淹的危险。 据《隋唐嘉话》记载:“隋文帝梦洪水没城, 意恶之,乃移都大兴。”
一、唐长安城设计
1.选址(隋) 2.大(大兴城)
2.大
为容纳更多的人口以及迁徙江南被灭 各国贵族以实京师的宏伟计划,隋将城池建设得 超前迈古,面积达84平方千米,是汉长安城的 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 王国都城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 6.2倍,是当时世界人城之一。
隋大兴城

宇文恺借用周易六爻的原理来解释这样的设 置,宫阙置于九二位置,帝王居住;政府百 司居于九三,九五之位最为尊贵,设置玄都 观和兴善寺镇之;这样的布局整座城立体感 很强,规模宏大,排列整齐,布局合理。
隋大兴城的修建
文恺把全城分为三个部分:宫城在城中心的北部,占全城总面积 3.7%,是皇帝居住和执政的地方,城墙东城宽十四米多,其他 墙宽十八米左右,城高十米多。皇城又叫子城,在宫城南面,占 全城总面积的6.3%,是中央官署区,竽城无北墙,东西二墙与 宫城相接,墙的规格大体与宫城接近。郭城又叫罗城,主要为居 民区,占总面积的63.8%,墙基宽九——十二米,高六米。郭城 外挖宽九米、深四米的护城河。郭城里各坊都建有坊墙,墙基宽 2.5~3米、高三米左右。城内有坊,墙垒相套,均设城门与坊门, 形成严密的防卫工程系统。 城内把宫城、皇城、郭城三大部分分开,这是都城史上一大创举, 皇城连接宫城,便于皇帝对中央官署的指挥控制;宫城和郭城分 开,分开官民杂居,保证政府机构的安全。大兴城的兴建是先修 宫城,再建皇城,后建郭城。宫城一年即完工,到隋炀帝大业九 年(公元613年)三月修外郭城,并开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 引产水、交水、潞水入城,供宫廷和民间用水,还早就大量的风 景区,使大兴城初具规模,基本完工。先后共用十万人,九个月 时间,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芙蓉园一角
大兴城和芙蓉园的关系
大兴城规划好后,仍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城南角 上有一块洼地。如果照直线布置城墙,则该处城墙明显凹陷, 失去防守意义,如果绕过洼地,这城墙少了东南一角。加上 大兴城东南高,西北底,皇宫规划在北边,但在风水上东南 高地却压着皇宫。宇文恺建议,将在东南高地上的曲江洼地 深挖成池,并隔于城外,圈成皇家禁苑,成为帝王游乐地。 宇文恺不愧为规划设计大师,隋文帝听后龙颜大喜, 批准执行。曲江园林(芙蓉苑)的建设是与大兴城同步进行 的,经过疏阔挖深,汉武泉水更加充沛。宇文恺又整修港湾, 扩大水面,池中遍种莲花,池边种植柳树、红杏、紫桐、碧 槐以呈现万紫千红的景色。
隋朝都城------大兴(长安)

隋朝都城 ------大兴(长安)
隋大兴城,即唐长安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也是当分组成,面积达83平方公里。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 人口接近50万。唐朝末年迁都洛阳后这里被拆毁,其遗址位于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区、东 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带。1996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6、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建筑

•
•
•
•
唐长安城内的居住区实行封闭式 的里坊制,这样的布局便于管理。
唐长安城里坊复原图
唐长安城里坊碑刻里坊鸟瞰复原图
2、宫殿建筑
• 大明宫
高宗李治,将皇宫 由太极宫迁至城东 北的大明宫。 主要殿宇:含元殿、 麟德殿 这一时期木构建筑 技术相当成熟。
•大明宫: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始建,至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新宫 建成;位于城东北龙首原,居高临下,府瞰全城。是唐帝国的政 治中心,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塔
• 楼阁式塔 • 密檐塔 • 单层塔
楼阁式塔(重楼式):此建筑形式来源于中国传
统建筑中的楼阁。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 国的传统习惯,利用人们对多层楼阁通天的寄托, 以楼阁形式作为礼佛的纪念性建筑物。楼阁式塔 可供奉佛像,并可供僧人等登临之用。 楼阁式塔的特征是具有台基、基座,有木结 构或砖仿木结构的梁、枋、柱、斗拱等楼阁特点 的构件。塔刹安放在塔顶,形制多样。
龙门石窟奉先寺为唐代开凿
(4)陵墓
• 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 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 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者多,墓内壁画尤为生
动 。
•
•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 妻皇帝合葬陵。建于公元684年,历时23年才修建完成。 • 唐乾陵被称为天下第一陵。
西安慈恩寺塔(大雁塔)-楼阁式塔
四方楼阁式砖塔, 平面正方形,底 层边长24m,共7 层,高64m,大 历年间改建为10 层,又因战乱只 留下7层。玄奘 藏经于此。
大雁塔
大雁塔
西安荐福寺塔——小雁塔,地震倒掉顶上2层,现存13层, 塔高43m,砖砌密檐式,中空,有木楼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一)长安沿革 (二)研究简史 (三)布局特点 (四)城市演变与重要遗迹的考古工作 (五)两市、里坊制度及其破坏 (六)圜丘与寺院(青龙、西明、法门寺) (七)离宫(华清、九成、玉华、翠微)
• (一)沿革
• 隋初以汉长安旧城为都,582年营建新都,设计 师宇文恺等曾考察邺(南)城和北魏洛阳。新都 在汉长安东南的龙首原。依宫-皇-郭城的顺序营 建,面积84平方公里。 • 大兴的含义。唐改名为长安,但城市布局结构基 本无变化。 • 904年朱全忠挟唐昭宗移都洛阳,拆毁宫室,材 木筏运洛阳,长安遂成废墟。元代的奉元城建在 唐长安的皇城上,明代又扩建了奉元城的东、北 两面,同时在奉元城的东北角建秦王府。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唐 长安城西市遗址发掘,《考古》1961:5,248— 250。 • ——,唐青龙寺遗址踏查记略,《考古》1964:7, 346—348,354。 • ——,唐青龙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5, 322—327,321。 • ——,陕西唐大明宫含耀门遗址发掘记,《考古》 1988:11,998—1001。 • ——,唐长安青龙寺遗址,《考古学报》1989:2, 231—262。
• 2、宫城中部为太极宫(隋大兴宫),是皇 帝正衙,东部为太子东宫,西部为掖庭宫 (宫女居处)。宫城南门承天门、皇城南 门朱雀门、郭城南门明德门构成了唐长安 城的中轴线。 • 3、皇城(子城)北与宫城以横街相隔,朱 雀门是正门。皇城内有“皆广百步”的街 道12条,各街间设置中央衙署及其附属机 构。
主要参考文献
•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大明宫》,科学 出版社,1959。 • ——,《唐长安城郊隋唐墓》,文物出版社1980。 •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发掘队,唐代长安城 考古纪略,《考古》1961:11。 •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中国科学院考古 研究所1960年田野工作的主要收获,《考古》 1960:1,214—218。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工作队,唐长安 城明德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1,33— 39。
• 5、坊(隋称里)共110个(含芙蓉园内1 坊),面积不一(边长500米—1110米), 四周筑坊墙,四面开门(朱雀大街两侧只 开东西门),中设十字街,宽15米左右。 坊内“巷”、“曲”相隔,形成16个区块。 • 安定坊的局部发掘(考古1989-4),揭露 出保存完整的小十字街。 • 坊的管理。 • 坊制的破坏。(高宗时坊内设市,天宝以 后临街开门的现象增多,唐末坊制规划基 本失效了)
• ——,唐长安城安定坊发掘记,《考古》1989:4, 319—323。 • ——,唐长安西明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 1990:1,45—55。 • ——,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1995——1996年发掘 报告,《考古学报》1997:3,341—406。 • ——,关于唐含元殿遗址发掘资料有关问题的说 明,《考古》1998:2,93—96。 • ——,陕西西安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发掘,《考 古》2000:7,29—47。
• 唐代长安佛教寺院的等级与布局问题。宿 白认为按照建筑面积可分为4-5等(从尽一 坊之地,到十六分之一坊);认为从高宗 时开始建浮图于别院,注重突出佛殿,印 度风格的塔庙式寺院开始在中原消失,成 为中国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转折点。 (《文物》2009年1期)
塔势如涌出, 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 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 峥嵘如鬼工。 岑参:《与高适、薛 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 4、街道,郭城有南北向街道11、东西向14 条,主干道多在100米以上,其中朱雀大街 宽150米。各街道两侧有排水沟,植槐树、 榆树。 • 引水系统,从城南及东南引水,构成永安 渠、清明渠和龙首渠为主的供水网络,解 决宫廷、园林及居民的用水需求(“流水何太
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 里坊规划和贸易市场因工商业实力上升而 被突破,标志着城市机能的转变。以政治、 军事功能为主的封闭式城市格局发生了动 摇,工商业逐渐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虽然违背了统治者对城市设计的初衷, 却为宋代开放式的城市兴起奠、青龙寺(考古1974-5),隋灵感寺,占 新昌坊的四分之一,发现两座并列的院落, 揭露塔、殿及回廊的基址。盛唐以后的密 宗主要道场,对日本佛教影响深远。 • b 、西明寺,在延康坊(四分之一坊地, 500×250米),(考古1990-1)。局部发 掘出了以庭院为单位的建筑群(殿址、回 廊等),或可用来说明唐代寺院的布局。
• (三)布局及特点 • 由外郭城、宫城、皇城组成,宫城、皇城 位于郭城北部中央,宫城、皇城左右和皇 城以南分布各坊,两市东西对称。整体规 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 城市的典型。
• 1、外郭城(罗城)长方形,9721(东西) *8651.7米,周长36公里余。城墙夯土版筑, 仅城门处内外表面砌砖。墙宽一般为12米, 外有城壕。郭城每面3门,除明德门外(5 各门道),余均为3个门道。 • 明德门的构造。
• 6、市。东市(都会)、西市(利人),均 占两坊面积,平面长方形,四面有墙,井 字四街将市分为9区,每区四面临街设店。 已经发掘的店铺面阔4—9米(西市的发掘, 《考古》1961-5)从遗物判断,有饮食、 珠宝、铁器店铺、凶肆等。
咸 阳
西汉长安
西安 旧城
隋大兴唐长安城
清. 王森文《汉唐都城图》之长安
今西安市南门与箭楼(西安城墙为明代建,部分在唐长 安皇城墙上)
• (二)研究简史
• 唐代韦述《两京新记》;(北宋)宋敏求《长安 志》,吕大防作石刻图。清.王森文《汉唐都城 图》,徐松《唐两京城坊考》。20年代足立喜 六《长安史迹考》。主要依靠文献考证。 • 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田野工作使长安 城研究上新高度。搞清布局框架,摸索出演变的 历史过程,遗迹复原使城市部分立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