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长安城
唐代的长安城与帝国宫廷文化

唐代的长安城与帝国宫廷文化在唐代,长安城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唐朝宫廷文化的代表。
长安城的规模宏大,繁华热闹,其独特的城市风貌和丰富多样的宫廷文化令人神往。
一、长安城的繁华景象长安城是古代最富有活力和繁华的都城之一。
城市的规模宏大,城墙高达12米,周长30余公里,四门巨大而庄严。
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市场繁荣兴旺,商贾云集,人来人往。
著名的东大街成为了长安城的主要街道,贯穿城市,商铺林立,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无数人慕名前来。
二、宫廷文化的繁荣与辉煌长安城作为唐代的首都,是帝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宫廷文化在这里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辉煌。
皇帝带领着权臣贵族们居住在宫殿内,俨然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建筑群。
宫廷里辟有御膳房、御花园、御翰林等部门,分工明确,整个宫廷运作井然有序。
三、唐代宫廷文化的内涵宫廷文化不仅仅是皇帝和贵族们的特权,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唐代的长安城,宫廷文化流淌在每个角落。
皇帝和贵族们崇尚文化,喜爱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
许多优秀的文人学士被征召到宫廷,成为皇帝的贵宾,他们以诗词歌赋见长,成就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四、唐代宫廷文化的影响唐代长安城的宫廷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唐代的丝绸之路使得长安城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许多外国文化进入中国,同时,唐代的高度文化也传播到了远方。
唐代的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流传至今,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
五、长安城的文化遗产长安城的宫殿和文化遗址至今仍然存在,成为了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大明宫作为唐代宫殿的代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唐代的辉煌和繁华,这些古老而宏伟的建筑仍然激发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向往。
总结:长安城作为唐代的首都,承载了丰富的帝国宫廷文化。
长安城的繁华景象和宫廷文化的繁荣与辉煌,使得唐代的宫廷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可以通过长安城的文化遗迹和文物,感受到唐代宫廷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唐代长安城的文化和宗教状态

唐代长安城的文化和宗教状态唐代长安城,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发源地,文化和宗教活跃繁荣。
唐代长安城有着较为完备的市井生活,其中包括一些文化活动和宗教仪式。
唐代长安城的文化和宗教状态受到政治,文化和宗教等各方面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产生变化。
一、唐代长安城的文化状态唐代长安城的文化状态在唐朝的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隋唐时期城市化发展迅速,长安成为了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因此唐代长安出现了许多文化活动。
盛唐时期的诗歌文学,前驱了唐诗的全盛,唐代四大书院相继建立,成了文人学子和进士的读书胜地。
唐中晚期,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文化地位得到巩固,诗歌、绘画、雕塑等文化创作开始进入红色时期。
唐代长安的文化大致可分为士人文化和民间文化两种,前者以诗文、文化为代表,而后者则以戏曲、杂剧、民俗等艺术为代表。
在民俗方面,长安常年沾满人心,每到节庆、婚丧嫁娶都充满了欢声笑语,特别是唐朝的满汉新春大典更是举世闻名。
二、唐代长安城的宗教状态唐代长安城的宗教氛围复杂而多元。
佛教、道教、儒教、清真教、景教等五教绽放于长安的历史文化土壤上,相互激荡,共存于长安城市地理空间内。
唐代佛教在长安的发展可追溯至经期,长安市区内的佛寺通过敦煌与其他地方佛教学士来往交流。
唐朝时,宫庭、士人、百姓、外族王公等皆效仿唐帝的事例去建寺助化,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道教信仰在唐代也相当广泛,道教的开创者袁祐、葛洪都曾在长安,长安道观的数量是全国最多的地方之一。
占伊斯兰教信奉者约60%的清真寺在唐朝时期亦曾有过盛期。
景教曾在唐朝时期传入长安,后来发展得较为缓慢。
三、唐代长安城的文化和宗教交汇长安是唐代文化和宗教的重要发源地,因此文化和宗教密切交汇。
唐代长安城内的佛、道、儒、景、清真教堂、以及书院都是文化和宗教交汇的重要场所。
佛教、道教在长安地区都有很广泛的传播,吸引了来自各路的信徒,与总政治中心形成了既紧密又矛盾的关系。
而作为长安最繁荣的经济交通中心,十字碑内嵌宗教文化、风俗习惯、方言等历史内容的碑刻,将文化和宗教等各方面的因素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人们对唐代长安城的文化和宗教的了解的重要依据。
唐代长安城的都城格局

唐代长安城的都城格局唐代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都城之一,其规模宏大,建筑宏伟,城市布局严谨有序。
长安城的都城格局体现了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街道布局、宫殿建筑等方面,探讨唐代长安城的都城格局。
一、城市规划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十分严谨,整体呈现出“方圆结合、四门开放”的特点。
长安城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9公里,总面积达108平方公里,城墙高大厚实,四面城门分别为东、西、南、北门,城市布局呈方形,四面城门均设有护城河,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
城市内部划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为皇城,外城为市民居住区,两者相互呼应,构成了完整的城市体系。
二、街道布局长安城的街道布局十分规整,主要街道纵横交错,形成了“格局严谨、井然有序”的城市风貌。
城市主要街道有东西向的长安街和南北向的玄武门街,这两条主干道贯穿了整个城市,连接了各个重要的宫殿、寺庙和市场。
此外,城市内还设有许多横贯主干道的支路,便于市民出行和物资运输,使城市交通十分便利。
三、宫殿建筑唐代长安城内的宫殿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体现了唐代帝王的威严和统治力量。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明宫,大明宫位于长安城的中心,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雄伟壮观,是唐代皇宫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大明宫内有殿宇、庭院、花园等,布局精美,建筑风格典雅,体现了唐代皇室的豪华和富丽。
除了大明宫,长安城内还有许多其他宫殿,如太极宫、昭阳宫等,这些宫殿建筑共同构成了长安城的皇家建筑群,展现了唐代皇室的雄伟气势。
总结起来,唐代长安城的都城格局体现了当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水平,城市布局严谨有序,街道纵横交错,宫殿建筑宏大壮丽。
长安城作为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载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之一。
唐朝盛世长安的繁荣

唐朝盛世长安的繁荣一、长安城的规模与建设唐朝时期的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城市规模庞大,城墙周长达16公里,空前壮丽。
为了适应庞大的人口和繁荣的商业活动,长安城内有广阔的街道和宽敞的广场,建筑物鳞次栉比,彰显着盛世繁荣的气息。
二、商业繁荣的中心长安作为东西方交融的交通枢纽,汇聚了众多商人和商贾。
市区内设有标志性的贸易集市,如丝绸市、青瓷市等,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商人前来交易。
长安的市场是商品交流的集中地,各种名特优产品云集其中,为唐朝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三、文化艺术的繁荣长安是当时文化艺术的中心,文人墨客云集,艺术创作活动蓬勃发展。
唐代的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纷纷聚集于此,各自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诗词作品,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此外,长安还设有许多学府和书局,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四、科学技术的进步唐朝长安不仅是文化艺术的中心,也是科学技术的重要发源地。
皇家设有天文台和风雨观,通过观测和记录天象,推动了天文学和气象学的发展。
长安还建有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座钟楼,钟楼内设有自鸣钟,引领了钟表制造技术的发展。
这些科技进步为长安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宗教文化的繁盛唐朝长安城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文人,也成为佛教、道教等宗教的中心。
大量的寺庙和道观建设,使得长安城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氛围。
著名的大观、法门、崇德寺等都成为虔诚信仰者的朝圣之地,也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
六、社会秩序的稳定唐朝长安的繁荣还得益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当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治安良好、税收制度完善以及对商业活动的保护,使得长安成为安全有序的繁荣之地。
总结:唐朝盛世长安的繁荣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展现。
长安城作为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不仅是商贸中心,还是文化艺术的聚集地和科技创新的发源地。
社会秩序的稳定、宗教文化的繁盛以及政府的扶持都为长安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长安城的建设与文化繁荣

唐代长安城的建设与文化繁荣唐代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城市中最为宏伟壮丽的之一,也是世界上几大古代城市之一。
长安城是唐王朝的首都,作为东亚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长安城在唐代经历了一次空前的文化繁荣和建设高峰。
一、建设壮观的长安城唐代长安城的建筑规模非常宏大,后人形容它为:“天下第一城”。
长安城面积广阔,周长长达36公里,城内街道纵横十字,市面兴旺繁荣。
长安城内错落有序地分布着许多官府、寺庙、花园和居民住宅,其中宫城和皇城更是设计巧妙、全是规模宏大。
皇城板块长方形,东西长3.2公里、南北宽2.6公里,总面积将近2000万平方米。
宫城板块则是圆形,面积约390万平方米。
宫城和皇城是唐帝王的居住地,可见唐代长安城的高规格和豪华程度。
城墙也是长安城的一大亮点。
唐代长安城的城墙非常坚固,墙倾斜角度适当,城垣之上还栽种许多植物和花卉,形成一道青翠的屏风。
人们可以上城墙走,远望山川和城市风光,也可以在城墙上巡逻驻兵,加强城市的防御和管理。
这些城墙一直保护着唐代长安城的繁荣和稳定。
二、文化繁荣的长安城唐代长安城的文化繁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长安城内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和书院,在这里,许多知名的文化名人讲学授业,传承了唐代的艺术和文化。
大明宫是唐代长安城的一大宫殿,它拥有小乘佛教的各种法门,并且在宫殿内部摆放着许多佛像和器物。
此外,还有慈恩寺、大通寺等寺庙,都是唐代长安城文化底蕴的体现。
长安城的文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成就,那就是古代诗词的发扬。
唐代是中国诗词的黄金时代,许多著名的诗人在长安城的时候创作了大量的佳作。
诗人们大多在长安城的书院和草堂讲学,传授古代文学、诗歌和艺术。
白居易、王之涣、杜甫、李白等名人的作品都是在长安城创作的。
三、总结唐代长安城的建设和文化繁荣是古代城市建设的一个高光时刻。
长安城的规模宏大、建筑奇特,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长安城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唐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珍品,它是中国和世界上的一个文化名城,堪称古代文明中的瑰宝。
唐代长安城描写

唐代长安城描写
长安,自古以来就是繁华之地。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把中国划分为三十六郡,此后两千多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的首都。
唐人所说的“长安”,主要是指“长安城”。
唐人有一句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不及长安好”,这就说明了长安在唐代的重要地位。
长安的街道布局与其他城市不同。
从汉代以来,长安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隋唐时期,它仍然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当时长安城内外有十七个县。
城内有街道、胡同和里坊。
里坊是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人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基本空间单位。
唐代长安城以朱雀大街为界分为两个部分,在北半部是宫城所在的朱雀门以北、东起慈恩寺街与金川门之间的地区。
这部分被称为皇城,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在皇城以北、东起慈恩寺街与金川门之间的地区是外城,又被称为坊区、里坊,这部分被称为外城或内城。
外城包括皇宫、皇宫内院、宫城和城市居民区等部分。
长安城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
—— 1 —1 —。
唐代的长安城及其城市规划

唐代的长安城及其城市规划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安城是一个伟大的城市,其辉煌与繁荣在唐代达到了顶峰。
唐代的长安城,也称为长安府,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都城之一。
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对世界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长安城的规划是以宏伟壮丽为特点的。
长安城位于黄河流域附近,城市面积达到了1000多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城墙高达12米,宽达15米,围绕着整个城市,城墙上设有天门、太和门等几十个城门,形成了严密的防护体系。
城墙内的街道宽敞而整齐,沿街建有府邸、寺庙、商店、市场等各种建筑,形成了一幅繁华热闹的画卷。
其次,长安城的规划注重功能区分。
长安城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划分,形成了市中心、行宫区、商业区、官员住宅区等多个不同的区域。
市中心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有宫殿、朝堂和学院等建筑;行宫区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有宫殿和花园等建筑;商业区是商品交流的中心,有繁华的市场和商店等建筑;官员住宅区则是高官显贵们的居住之地,这种功能区分的规划使长安城的各个区域各司其职,在有序中展现了城市的繁华和繁荣。
第三,长安城的规划融合了中原和西域的特色。
长安作为唐朝的首都,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文化的交流。
长安市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和西域的特色,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建筑风格。
同时,长安还设有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吸引了西域和中亚的商人前来交流和贸易,使得长安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这种融合和交流使得长安成为了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城市,并对世界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最后,长安城的规划对中国的城市规划起到了指导作用。
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和理念,对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城市规划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唐代以后的几百年里,中国的许多大城市,如南京、北京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唐代长安城的规划理念。
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不仅使得唐朝成为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也为后世的城市规划带来了启示。
总之,唐代的长安城是一个宏伟而繁荣的城市,其城市规划远见卓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唐代的长安城与都市文化

唐代的长安城与都市文化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以其繁荣昌盛的都市文化而著称。
其中的长安城更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都市,成为了人们对唐代的象征。
本文将以唐代长安城为中心,探讨唐代的都市文化。
一、长安城的背景概述长安,即现今的西安,位于中国的中心位置,在唐代是中国的首都。
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安城一度成为了世界上最大和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城市规模庞大,人口数量达到百万级,无论从规模还是繁荣程度来看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二、长安城的规划与建设长安城的规划与建设充满了智慧和创新。
城市的形状呈长方形,四面被高墙环绕,府署、宫殿、寺庙、街道等布局有序,起居、交通等方面都经过精心设计。
城市的主要道路交错纵横,分隔出大小不同的街区和坊市,形成了繁荣的商业中心和居住区。
三、长安城的繁华与热闹长安城的繁华可谓是举世闻名。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长安的街道上总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街道两旁商店云集,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许多来自中原和丝绸之路的商人,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贸易。
城市中还有许多的杂耍艺人、戏曲演员和乐师,他们的表演使得城市更加生动、热闹。
四、长安城的文化氛围长安城是唐代文化的重要中心,这里汇聚了许多文人墨客和学者。
唐代的文化盛世为长安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皇宫内外有许多文化场所,如太学、图书馆、书院等,供人学习和交流。
此外,长安城还有许多的文化活动,如诗会、书画展览等,吸引了众多文人、官员和艺术家,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
五、长安城的社会风貌长安城的社会风貌多姿多彩。
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平民百姓,都在城市中呈现出各自的生活面貌。
大量的商贾和工商业者使得长安成为财富的集中之地,同时也为城市带来了商业繁荣和社会进步。
与此同时,长安城也存在着一定的阶级和贫富差距,人们的生活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六、长安城的影响与遗产唐代的长安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安城的规划和建设经验被后世多次借鉴,对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的长安城摘自《五千年中华文化大视野--魏晋风流》袁行霈主编唐代的都城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安。
唐代的大诗人杜甫赞美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
确实,自西周开始,历经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和隋、唐,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先后有10个王朝在这里建都。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都曾经在这里上演。
这里的山山水水、城镇乡村到处都留存着美妙的文物古迹,流传着令人神往的故事。
长安城所在的渭河盆地,南有属于秦岭山脉的太白山、终南山、骊山、华山等峰峦支脉,北有北山,西有高大的陇山,黄河从它身边流过。
唐代诗人杜牧赞美这儿的优美风光“春光绣画秦川明”。
江山如画,我国古代人民用智慧的双手创造出了足以跟江山媲美的灿烂文化,唐代的长安就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颗璀璨的宝石。
雄伟的古都唐代的长安城是在一定的规划和设计下建筑起来的。
它从隋文帝开皇二年开始修建,经过隋唐两代能工巧匠的辛勤劳动,才逐渐形成格局。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和十一月又修筑了长安城的外郭城,它把整个都城都包围起来。
在从西汉建都到隋朝近八百年时间内,历次战乱使长安屡遭毁坏,加上长安地势低洼,生活污水长期污染,当地水质产生盐碱化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宫室占皇城一半和没有城市建筑规划的长安,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发展的需要,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就着手营建新城。
隋朝创建长安城规划的宇文恺,唐朝领导修筑工程的工部尚书阎立德,都是当时最有经验的建筑工程师。
阎立德的父亲阎毗是有名的工艺师。
家学渊源,使阎立德的建筑技术也炉火纯青。
《旧唐书》里曾称赞他“机巧有思”。
唐代的长安城可分作三部分:最北部的中央部分叫宫城,是皇帝、后妃和太子所住的地方;宫城的南边叫皇城,是政府官员们办公的地方;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把宫城和皇城包围着,是百姓或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
整个长安城大体呈方形,周长约七十里,城里有14条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这些纵横交叉的大街把长安城分隔成许多方块区域。
这些方块区域中包括有东西两个市场和一部分寺院名胜地区,其它大部分都是住宅区。
当时称这些方块区域为“坊”,每个坊都有不同的名字。
往来南面三门和贯通东西六门的六条街道是宽阔的主干大街。
除延平门至延兴门的东西大街宽55米外,其余都是在100米以上,尤其是作为城内中轴线的朱雀大街宽达155米,是今天北京长安街的两倍。
各街道两侧均设有排水沟,并植有槐树和榆树。
唐代长安的城建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皇宫、百官衙署、住宅、市场都分区设立;二是布局匀称整齐;三是街道宽广,重视绿化。
它为后来的中国封建都城的建设创立了典范。
国际都会大唐帝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充满自信,长安城成为一座国际性城市和文化交流中心。
宽广的城市、豪放博大的胸怀和兼容并蓄的精神,吸引了各国学者、官员、商人、僧侣接踵而来。
王维的名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不是诗人编织的梦幻,大明宫内麟德殿曾宴请过全世界七十多个国家的客人,来唐的外国使节遍及欧洲、亚洲、非洲等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百万人口的长安,长期居住的外国人达万家以上,他们来长安经商、求学,或从事宗教活动。
不同的文化,甚至相互冲突的信仰,都可以在长安和睦相处。
长安城中共有寺观159座,其中有僧寺、尼寺、道士观、女观、波斯寺,五花八门。
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在中国称为景教,因为从波斯传入,传教场所也称波斯寺,后改为大秦寺,现存有唐建中二年(781年)立在意宁坊大秦寺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摩尼教也是波斯所创,在长安建有大云兴明寺。
近年来,西安曾出土东罗马、阿拉伯金币和波斯萨珊朝的银币,是当时中外交流的一个侧影。
许多外国人在长安做官,如波斯人阿罗憾,甚至代表唐朝出使拂郊国(东罗马帝国)。
到长安的留学生里有来自新罗、日本等国。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一次就有105个新罗学生回国,有名的新罗作家崔致远12岁从新罗来长安,18岁考中进士,用汉文写成《桂苑笔耕集》,至今是我们研究唐朝历史的宝贵史料。
日本每次派很多留学生和僧侣到唐朝,还要派很多使臣迎送,有一次派的留学生和僧侣,连同水手、弓箭手、画师、医师、翻译、管理人员等乘了4艘大船,一共有五六百人。
唐朝对这些留学生总是设法使他们能安心在长安学习。
有些留学生一住就是几十年。
唐朝注意吸收外来文化,当时长安盛行胡乐、胡舞。
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人曹氏一家都是谈琵琶的能手,白居易《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诗有云:“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
”舞蹈有从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史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传来的胡旋舞、胡腾舞。
婆罗门(今印度)曲,后来改名为《霓裳羽衣曲》,是中印文化融合的产物。
长安人在生活习惯上也颇受外来影响。
譬如夏天炎热,就建造凉殿或“自雨亭”(自动下雨的亭子)。
唐玄宗的凉殿,殿的四角有水流泻下来,形成一道水帘,水飞泻下来,殿里就感到凉爽。
京兆尹(官职)王刊的宅子里有自雨亭,每当暑热的夏天,雨水从屋檐上往四处飞流,住在亭子里,就会感到秋天一样凉爽。
这种应用水法的建筑,可能是模仿大秦国的。
长安城还有一种缠腕的小袖服装,也是受到外来影响而流行起来的。
长安城中的饮食,受外来影响更多,如“胡饼”。
当时汉人把我国西北部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统称“胡”,故有“胡服”、“胡食”的说法。
胡食种类有“毕罗”、“烧饼”、“胡饼”等等,胡饼又叫“麻饼”,或叫“炉饼”,饼中可以加馅。
唐代长安城中盛行吃这种胡饼,唐代卖“毕罗”(抓饭)是以斤计算的,其中还要放蒜。
长安城中又有从波斯传来的“三勒酒”等等。
繁华的工商业长安的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工商业相当繁荣。
商业集中在东、西两市。
同业商店的组织称为行,东市有220行。
西市号称金市,有收买宝物的胡商和波斯邸。
考古学家曾发现酒肆、食品和陶器场所的遗迹。
中晚唐各坊也有许多商业、手工业作坊,如城东长兴坊有毕罗店。
升平坊有卖胡饼的,长安的胡饼当时很著名。
白居易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说明各地都学长安做胡饼的技术。
此外,宣平坊有油坊,新昌坊有饮所,开化坊有酒肆,延兴门外有酒家(其中有一些酒肆是胡人开设的),李白诗云:“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可见酒肆的招待员是胡人少女。
永昌坊有茶肆,宣阳坊有彩缬铺,安邑坊附近有书肆,崇仁坊为修造乐器的集中地(特别有名的是南北二赵家),城西延寿坊有卖金银珠宝的,怀德坊有买饭的等等。
商店的门类,见于记载的有粮食业的米行、麦行、团子店、饼肆,副食品店的肉行、鱼行,饮食业的酒肆、食店、茶店、果品店。
其他还有存钱的柜坊,寄卖东西的寄附铺及药品店、秤行、旅店等等。
城东的崇仁坊,北近皇城东门景风门,南临春明门大街,隔街东南为米肆,“整夜喧哗,灯火不绝”。
西市东面的延寿坊,北临金光门大街,“推为繁华之最”。
当原来设定的东、西两市场适应不了工商业的发展时,居民居住的里坊便逐渐繁华,出现了夜市。
明智的大唐政府虽然下令“夜市宜令禁断”,但这种带有协商、劝阻的口气,仿佛是对夜市经商的默许,京兆少尹(官职)汇带人马在长安巡夜,发现坊里有人搞庆典活动,他不但不加以制止,竟然停下看热闹,并下马接受敬酒。
工商业实力上升,突破了古代的里坊制度,传统“禁游食,抑工商”的观念发生了动摇,拆墙开店习以为常。
封闭式和以军事性为特征的旧长安终于完成历史使命,让步于开放的新都会。
灿烂的文学唐代长安经济发展,文学也获得空前繁荣,当时全国最有名的诗人大都或长或短地在长安城中居住过,留下了光辉的作品。
文学家韩愈的住宅在靖安坊,柳宗元的住宅在亲仁坊。
当时的长安,文风炽盛,谁创作出一首好诗,消息立刻传遍全城。
李白在长安时,瞧不起当权的大官,据传他曾当着唐玄宗的面,叫最有势力的太监高力士给他脱靴子。
杜甫一生诗作流传一千四百多首,作于长安一带的就有两百多首。
诗人贾岛、韩愈、刘禹锡都是长安城延寿、靖安、兴福、安仁、兴德各坊的居民。
其他诗人如孟浩然、王昌龄、王维、高适、岑参、韦应物、孟郊、李贺、李益、张藉、王建、元缜、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皮日休等,都曾经在长安生活过。
艺术之城长安城也曾是一座灿烂的艺术之城,这里生活过很多有名的艺术家。
人物画家阎立本住在延寿坊,山水画家李思训住在通仪坊,书法家褚遂良的住宅在平康坊,欧阳询的住宅在敦化坊。
阎立德、阎本初曾合作《文成公主降番图》,阎立本《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是唐初绘画杰作。
吴道子、李思训、韩干、张萱等人作品遍布宫廷、官署、寺庙、官僚贵族之家。
唐玄宗曾让吴道子去四川画嘉陵江山水,吴道子回来两手空空,却只用一天时间就在兴庆宫大同殿上画出嘉陵江三百里山水,原来他把所见风光都一一记在了心里。
李思训也在大同殿上画山水,却用了几个月时间。
唐玄宗认为他们两人的画“皆极其妙”。
韩干画马;韩湟、周昉、王维、曹霸等,或画山水,或画人物、鸟兽,也各有千秋。
唐宫廷内设有教坊,长安、洛阳设外教坊,负责培养歌舞人才,大型舞乐如《破阵乐》,表现战时军人的作战场面。
很多歌舞家在长安演出。
唐玄宗在兴庆宫临街的勤政务本楼举行宴会,由于街上观看的人太拥挤,喧哗嘈杂之声淹没鱼龙百戏的声音,秩序也难以维持,唐玄宗准备摆宴,宦官高力士建议让许永新来楼上唱歌,就能制止喧哗。
许永新登楼高歌,果然“广场寂寞,若无一人,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
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也很有名,杜甫为之赋诗:“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骄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上的一座高峰,而长安城也是书法名家荟萃,如欧阳询、欧阳通、李阳冰、张旭、怀素、褚遂良、虞世南、李邕、颜真卿、柳公权、韩择木等等。
杜甫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李白说李阳冰“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戴叔伦说怀素草书“始从破体变风姿,一一花开春景迟。
忽为壮丽就枯涩,龙蛇腾盘兽屹立。
驰豪骤墨剧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
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
柳公权的字很受外国友人欢迎,他们到长安办事,常常另封一笔钱写上“此购柳书”以求柳字。
欧阳询“笔力险劲,为一时之最,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模楷焉。
高丽甚重其书,常遣使求之”(《旧唐书·柳公权传》)。
长安寺院“俗讲”也很盛行。
“俗讲”即是庙里和尚给听众讲佛经中的故事和传说。
俗讲也说历史故事。
如大舜、王昭君、伍子胥的故事,这些都是后来弹词、宝卷等俗讲文学的起源。
晚唐会昌年间(841-846年),有一个叫文溆的和尚,说“俗讲”说得最好。
据说每当文溆开讲时,来听讲的百姓把寺庙的屋舍挤满了。
他的声调委婉畅朗,很感人,来教坊的乐工还学他的声调。
弦外之音唐代的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联系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