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验报告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验报告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验报告

工程物探实验报告

实验一: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6年11月

1实验目的

了解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方法原理、野外工作布置及装置形式;掌握高密度 电阻率法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熟练操作高密度电阻率法软件。

2高密度电阻率法原理

高密度电阻率法属于直流电阻率法的范畴,它是在常规电法勘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种勘探方法,仍然是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在施加电场的作用下,地下传导电 流的变化分布规律。相对于传统电法而言,高密度电阻率法其特点是信息量大。利用程控 电极转换器,由微机控制选择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实现了高效率的数据采集,可以快速 采集到大量原始数 据。具有观测精度高、数据采集量大、地质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等特 点。一次布极可以完成 纵、横向二维勘探过程,既能反映地下某一深度沿水平方向岩土体 的电性变化,同时又能提供 地层岩性沿纵向的电性变化情况,具备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两 种方法的综合探测能力。

该观测系统包括数据的采集和资料处理两部分,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设置在 一定间隔的 测点上,测点密度远较常规电阻率法大,一般从 1m~10m 。然后用多芯电缆将 其连接到程控式多路电 极转换开关上,电极转换开关是一种由单片机控制的电极自动换接 装置,它可以根据需要自动进行电 极装置形式、极距及测点的转换。测量信号 由电极转换 开关送入微机工程电测仪, 并将测量结果依次存入随 机存储器。将数据回放 送 入微机,便可按给定程序 对数据进行处理。高密度电 阻率法现场工作时是在 预先选定的测线和测点 上,同时布置几十乃至上 百个电极,然后用多芯电缆

将它们连 接到特制的电极转换装置,电极转换装置将这些电极组合成指定的电极装置和 电极距,进而用自动电测仪,快速完成多种电极装置和多电极距在观测剖面的多个测点上

的电阻率法观测。再配上相应的数据处理、成图和解释软件,便可及时完成给定的地质勘

| 説据处返邮分

説孫輕野汨分

查任务。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探测深度随着供电电极距的增大而增大,当隔离系数n逐次增大时

电极距也逐次增大,对地下深部介质的反映能力亦逐步增加。由于岩土剖面的测点总数是固定的,因此,当极距扩大时,反映不同勘探深度的测点数将依次减少。通常把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观测电极的中点、深度为na的点位上,整条剖面的测量结果就表示成为一种倒三角梯形的电性分布及工作剖面。

3实验仪器简介

DUK-2A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由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仪和多路电极转换器〈U〉组成,基于常规电阻率法勘探原理并利用多路转换器的供电、测量电极的自动转换,配合常规电阻率的测量方法及电阻率成像(CT)等高新技术来进行高分辩、高效率电法勘探。

DZD-6A多功能直流电法仪可单机使用,从而实现常规模式下的电阻率法和激发极化法勘探。在高密度测量模式时可直接显示十四种以上的布线工作模式;在DZD-6A单机模

式时可直接显示九种电极排列方式;可实时显示曲线及测量电压,供电电流,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等。

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操作方式灵活、测量参数多、资料解释方便等特点。

用于水文、工程、环境的地质勘探及高分辨率电阻率法工程地质勘探,特别是脱机后,在激电模式下行之有效的地下水资源勘探;煤矿采空区、人防工程及喀斯特地区的溶洞等勘探;厂房地基、高速公路、桥梁、铁路、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勘探;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及地热勘探。

主机(DZD-6A)多路电极转换器大线电缆铜电极

3.1 主机(DZD-6A ) 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的主机为

DZD-6A 多功能直流电法仪及面板如下图

DZD-6A 多功能直流电法仪及其面板

仪器的所有操作部分均位于前面板上,其功能描述如下: 3.1.1显示器,电源开关及输入/输出端口

1?液晶显示器(LCD ),显示分辨率为128X 160像素 2. 背景光电源开关,按下开启或关闭 3. 灰度调节旋纽,旋转调节灰度

4. 供电接线柱:为供电接线输出端口,输出占空比为 1: 1正负方波电流脉冲信

号。A 为红色+,B 为黑色-;

5. 测量电位接线柱:为测量电位接线输入端口,接收外来电信号。 M 为红色,N

为黑色;

6. 高压电缆:用于接外部高压供电电源;红色夹子接在电池箱上“ 45V 或90V ”, 黑色夹子接“ 0V ”。

7. RS — 232串行端口;用于输出数据到计算机.

HHHSS 回

□□⑥

0 HBEQ0 □ □□

00

DZD-6A 爹功能直新电法仅

申装集也

'ey 垃庆地质仪带厂

8.电源开关,拨动接通或关闭电源

3.1.2数字输入和光标控制键

9. 数字输入键:用于数字输入。小数点是作为数字符号来输入。 10. 光标控制箭头键:这组键可移动显示屏内光标, 引

右移动光标或选择坐标系,查看曲线各点值(每按一次测点号NP 增加1)

左移光标,左移动光标或查看曲线向各点值(测点号递减)

电池盒

在仪器的左侧有一个电池盒,内装 8节1号干电池或相同规格充电电池,用于提供仪 器的工作电源,卸开4个螺钉可以更换电池。

3.2多路电极转换器〈II 〉

上下移动光标

3.1.3给定功能键,在液晶显示屏右方有10个功能键

用于重置或复位,与二

联合使用可清除内存。

a 用于检测电池电压;

b 、删除文件和测点;

c 、传输;

d 、检测自电。 仪器开始采集数据

查询文件目录、文件数据、文件工作模式 建立新文件或补测文件 BE

输入工作参数

绘制实测曲线;具体操作详见绘制实测曲线的操作 8.4

有两种功能,1?清除当前的输入;2?清除内存(操作方法见5.2 /21) 手动时直接输入极距参数

回车/暂停键,用于回车确认,暂停用于高密度电法

I 查

询 文件

多路电极转换器有60道和120道两种,如下图所示位60道的设备前面板:

60道多路电极转换器

多路电极转换器的所有操作部分均位于前面板上,其功能描述如下: 1、 电源开关:开启60道多路转换器<U >的电源,显示屏出现主菜单。 2、 保险丝座:整机电源过流保护。

3、 欠压指示灯:机内电池电压低于 9V 时,欠压灯亮,提示使用外接12V 直流电源

4、 控制插座:用于控制本转换器与 DZD-6A 多功能直流电法仪。

5

、供电电缆接线柱:与

亍DZD — 6A

电测主机的(

A ,

B )供电电缆对应联接。 &测量电缆接线柱:与 亍DZD 6A 电测主机的(M , N )输入信号电缆对应联接。 7、电极大线电缆插座: 60道是两个32芯插座,用于连接两根32芯电缆。

3.3通道检测仪

通道检测仪是用来检查多路电极转换器内每只继电器的好坏,与多路电极转换器连接 方法见4.3。检测分为自动和手动两种,由多路开关控制。检测时依次接 A 、M 、N 、B 各 通道继电器,逐渐A 、M 、N 、B 各道对应的发光二极管同时亮,并依次向前移动,如果某 个灯不亮或常亮不熄,说明该继电器已损坏。

仪器电源使用二节1号电池。

MIS-60

多曙电報無换器-

01-30

充电/■外接馄

V

31-60

保睦

':X : ■' M L Tk_ JT

开去

4实验步骤

4.1测线布置

本组试验是先调查场地周围地质构造,岩层出露情况,推测场地主构造为图书馆一女 生8号公寓断层,然后布置大致垂直于场地主构造的测线。

4.2安置仪器进行操作 具体操作分为以下几步:

书 馆 路

林 荫 道

先打DUK-2A 60道多路电极转换器上的开关(ON),再打开主机(DZD-6A)电源开关(ON),如发现多路转换器显示出现MN对应数据跳动不停时,再分别按主机复位键和多路转换器复位键一次,此现象即可消除。总测量分为三大步,第一步:设置参数;第二步:测量接地电阻;第三步:进行数据采集。

DUK-2A操作流程图

具体操作分为以下几步:

①打开多路电极转换开关(ON)、主机(DZD-6A)电源开关(ON)(无先后顺序);②设置主机参数;③测量接地电阻;④进行数据采集。

主机(DZD-6A)操作

4.3数据传输

测量结束后,可将采集数据以断面号为标志进行传输,具体的方法如下:

1)安装电法数据接收与转换软件

安装方法:放光盘到计算机光盘驱动器中,找到工作软件目录下的电法仪器数据传输与转换软件,双击安装文件,按提示安装传输软件,安装后在计算机桌面上出现图标。

2)把DZD —6A串行口电缆线与PC机的RS—232 口相连;

3)开启DZD —6A多功能电法仪,双击计算机桌面上电法数据接收与转换图标;

PC屏幕显示:电法测量系统数据接收与转换;

单击串口1,可以显示9个串口,根据需要确定所选串口;

单击DZD-6A 中,显示DDC-6,DJF1O, DJS-8,DUK-2,DZD-6 ;

4)按辅助,在随后出现的屏幕显示下选择,按3 ,再输入要传输文件号如数字键 1 , 再按回车,开始传输数据,屏幕显示正在传输数据,传输完成。 4.4室内资料整理,(成图分析、编写报告)

5实验结果分析

本组实验采用同一条测线,同样的极距,分别用温纳剖面法、施伦贝尔测深法进行测 量。由于场地的限制,单位电极距采用 1m ,因此两种方法都测得比较浅。温纳法测得最大 深度为7.88m,施贝法最大深度6.75m 。由于测得很浅,根据反演结果分析,两种方法都没 测到现场调查推测的断层构造。

根据反演得到的数据,采用温纳剖面法得到的反演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 4.9%.采用施伦 贝尔测深法得到的均方根误差为 50%.显然对于所测区域地层情况的反演,温纳剖面法比施

伦贝尔测深法误差更小,所以进行结果分析时,重点根据温纳法所得的反演结果分析,施 伦贝尔测深法作为参考。

iPvZ

00

16 0

Qg .................................. 年卫 .............................................. 卑 0 ......................... .... ...賀。

正腫IQ 电厲車取祐血

16 0

羽0

应府I ■辺卍£苹曲血

5

M2 __ . W5 昕

吃10華印{ft n-hm m

甲垃电IE JE?1 DO m

MJ 10 Mill nhm m

5

皮膚MH!屯电牟砂N

由温纳法反演结果图分析,在地面以下0~2.5m之间为红、紫红色高电阻率区,场地为沙地足球场,因此地表以下第一层为压密的沙土,这是极为符合实际情况的。仅在地面离测线原点

52m~56m,深度0~1.3m范围内出现蓝色4~20Q ? m低电阻率异常区,经分析,该处为沙地足球场围墙边缘,表面为草地,推测其为地下排水管道。接下来在地面以下2.5~3m之间出现绿色中等电阻率区,根据实际地质情况推测这一层为回填土,或者是沙土至回填土的过渡带。接着这一层3~6m之间在整个测线范围内出现蓝色低电阻区,局部出现封闭深蓝色极低电阻率区,根据场地周围地质及水文调查情况,在沙地足球场外围建行至驾校角落处有地下水出露点,推测该层为含水至饱水回填土层,至于封闭深蓝色极低电阻率区应为回填土中的空隙充满水。接着这一层至实验最大深度先出现一层绿色的中等电阻率区,仅在图中左下角,地表离测线原点16~25m之间,深度6~8m范围内出现高电阻率异常区,根据测前场地周围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调查,我们推测其高电阻异常区为初露相对较浅的基岩,是三叠系杨柳井组(T2y I)白云岩。而绿色中等电阻率区为碳酸盐岩地区特有的、覆盖其上的、由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在亚热带温热气候条件下经风化作用而形成的褐红色的粘土,称为红粘土。

高密度电阻率法应用(含举例、图解)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岩溶探测上的应用 [摘要]简要介绍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详细分析了一个探测实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说明了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岩溶探测是一种有效的探测手段。 [关键词]高密度电阻率法装置岩溶 0 引言 衢州一窑上高速公路某段为挖方段路基,挖方高度为6—8m,该路段路基部分开挖至路基设计标高时,显露出直径大小不一的孔洞7个,人工插入钢钎发现孔洞深浅不一,伴有涌水现象,洞口有扩大趋势。为了查清地下孔洞的分布范围,为进一步的治理提供依据,决定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方法进行探测,接受委托后,笔者随即对工区进行了早期调研,根据委托方提供的钻孔资料及野外踏勘,场地的地层自上而下有:亚粘土、卵石含亚粘土、碳质泥岩、灰岩等。表1为该区各地层岩石的电阻率,由表可以看出,这些岩石的电阻率差异是明显的,适合进行电法勘查工作。 灰岩区内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是土洞和溶洞、溶蚀带,从地质资料可知,土洞是发育在覆盖土层中,要么是空的,要么充填很松散的土、电阻率偏高,而土层的电阻率又普遍偏低,因此,土洞在等值线剖面中的反映是仅次于土层中的高阻异常;溶洞位于基岩面以下,由溶蚀带逐渐溶蚀形成的,多充填有水土,从而电阻率偏低,由于完整灰岩的电阻率普遍偏高,因此在灰岩面下明显的封闭或半封闭低阻异常基本上是有充填溶洞的反映,不能封闭的带状低阻异常则是溶蚀带的反映,由于土洞、溶洞发育的位置、形状、大小都难有规律可循,根据委托方的勘查要求以及工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前提,确定了利用高密度电法进行孔洞勘查。高密度电法获取信息量大,分辨率高,在岩溶地区地下岩溶分布空间定位中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1 高密度电阻率法概述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电法勘探新技术,它在工程勘察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基本原理与传统的电阻率法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高密度电法在观测中设置了较高密度的测点,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布置在一定间隔的测点上,然后进行观测。在设计和技术实施上,高密度电测系统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理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使用的电极数量多,而且电极之间可自由组合,这样就可以提取更多的地电信息,使电法勘探能像地震勘探—样使用覆盖式的测量方式,图1为高密度电法工作系统示意图。与常规电法相比,高密度电法具有以下优点:(1)电极布设一次性完成,减少了因电极设置引起的干扰和由此带来的测量误差;(2)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测量,从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结构状态的地质信息;(3)数据的采集和收录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从而避免了由于人工操作所出现的误差和错误;(4)可以实现资料的现场实时处理和脱机处理,根据需要自动绘制和打印各种成果图件,大大提高了电阻率法的智能化程度。由此可见,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成本低、效率高、信息丰富、解释方便且勘探能力显著提高的电法勘探新方法[1-4]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验报告

工程物探实验报告 实验一: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 班级: 姓名: 学号: 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6年11月

1 实验目的 了解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方法原理、野外工作布置及装置形式;掌握高密度电阻率法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熟练操作高密度电阻率法软件。 2 高密度电阻率法原理 高密度电阻率法属于直流电阻率法的范畴,它是在常规电法勘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勘探方法,仍然是以岩土体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在施加电场的作用下,地下传导电流的变化分布规律。相对于传统电法而言,高密度电阻率法其特点是信息量大。利用程控电极转换器,由微机控制选择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实现了高效率的数据采集,可以快速采集到大量原始数据。具有观测精度高、数据采集量大、地质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等特点。一次布极可以完成纵、横向二维勘探过程,既能反映地下某一深度沿水平方向岩土体的电性变化,同时又能提供地层岩性沿纵向的电性变化情况,具备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两种方法的综合探测能力。 该观测系统包括数据的采集和资料处理两部分,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设置在一定间隔的测点上,测点密度远较常规电阻率法大,一般从1m~10m。然后用多芯电缆将其连接到程控式多路电极转换开关上,电极转换开关是一种由单片机控制的电极自动换接装置,它可以根据需要自动进行电极装置形式、极距及测点的转换。测量信号由电极转换开关送入微机工程电测仪, 并将测量结果依次存入随 机存储器。将数据回放送 入微机,便可按给定程序 对数据进行处理。高密度电 阻率法现场工作时是在 预先选定的测线和测点 上,同时布置几十乃至上 百个电极,然后用多芯电缆

高密度电法

高密度电法 高密度电法即是高密度电阻率法,它是以岩、土导电性的差异为基础,研究人工施加稳定电流场的作用下地下传导电流分布规律的一种电探方法 (一)特点:( 1 ) 电极布设是一次完成的, 这不仅减少了因电极设置而引起的故障和干扰, 而且为野外数据的快速和自动测量奠定了基础。( 2 ) 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扫描测量, 因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断面结构特征的地质信息。(3) 野外数据采集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 不仅采集速度快( 大约每一测点需2~5s) ,而且避免了由于手工操作所出现的错误。(4)可以对资料进行预处理并显示剖面曲线形态, 脱机处理后还可自动绘制和打印各种成果图件。(5)与传统的电阻率法相比, 成本低, 效率高, 信息丰富, 解释方便。 (二)高密度电阻率法采集系统:随着技术的发展,高密度电法仪日趋成熟。表现在:采用嵌入式工控机,大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采用笔记本硬盘存储数据,可以满足野外长时间施工的工作需求;系统采用视窗化、嵌入式实时控制与处理软件,便于野外操作;可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转换,计算机与电测仪一体化,携带方便。新一代高密度电法仪多采用分布式设计。所谓分布式是相对于集中式而言的,是指将电极转换功能放在电极上。分布式智能电极器串联在多芯电缆上,地址随机分配,在任何位置都可以测量;实现滚动测量和多道、长剖面的连续测量

图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系统结构示意图 系统可以做高密度电阻率测量,又可以同时做高密度极化率测量,应用范围宽。 常用装置:高密度电阻率法在一条剖面上布置一系列电极时可组合出十多种装置。高密度电阻率法的电极排列原则上可采用二极方式,即当依次对某一电极供电时,同时利用其余全部电极依次进行电位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按需要转换成相应的电极方式。但对于目前单通道电测仪来讲,这样测量所费时间较长。其次,当测量电极逐渐远离供电电极时,电位测量幅值变化较大,需要不断改变电源,不利于自

高密度电阻率法物探技术及其应用

高密度电阻率法物探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高密度电阻率法作为物探方法中的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勘探方法,在特殊地质的勘探和工程勘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地勘队伍在解决相应地质问题时带来许多便利之处。本文主要通过对高密度电阻率法工作原理的研究,结合二维成像技术和正反演技术在工程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针对不同环境下勘测时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密度电阻率法二维成像技术正反演技术 0引言 高密度电阻率法基本工作原理与传统的电法勘探是相同的,主要是根据岩石、矿石以及不同地层、不同地质体等导电性的差异,通过地面的测定,研究人工或天然电场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来推断地下电阻率分布,从而准确的推断出不同地质体的分布状况。高密度电阻率法凭借其测试简便、效果好、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在勘探工程中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一种快捷的地质勘探方法,其工作的范畴属于直流电阻率,其采用高密度的布点进行二维电断面测量,采集的数据量大、全面、准确、观测的精度高,在我国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勘探中运用非常的广泛。但是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在进行野外勘探时数据处理不够精准、正反演成像技术在进行图像分析时存在误差、二维成像技术的反演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勘测人员在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将高密度电阻率法应用更加的广泛。 1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工作原理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工作范畴包括数据的采集与数据的处理,与常规的电阻率法工作原理相同,主要是以地下介质之间的导电性的差异为基础,通过A、B两个电极向地下传递电流,然后在M、N电极之间测得电位差△V,从而求得该记录点的视电阻率值Qs=K△V/I。在进行现场的勘测时,只需要将全部的电极合理的安放在一定距离的测点上,然后将多芯电缆连接到由单片机控制多路电极自动转换开关,这样机器就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电极与测点之间的自动转换。测量的数据通过电极转换开关传输到微机工程电测仪,根据实测的电阻率剖面数据,通过专业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反演数据处理,就可以获得地层电阻率的分布状况,从而推断出地层结构的分布状况[1]。 2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工作方法与数据处理 2.1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工作方法 针对不同的使用环境,我们要采取不同的观测方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工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污染调查中的装置参数试验分析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污染调查中的装置参数试验分析 发表时间:2019-09-04T16:54:43.200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10期作者:孙世龙胡超郭华王楠 [导读] 为了了解装置参数对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结果的影响,以某污染场地为例,在场地内选择典型污染剖面, 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江苏南京 211100 摘要:为了了解装置参数对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结果的影响,以某污染场地为例,在场地内选择典型污染剖面,对比使用不同装置参数对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结果的影响,最后选择适合该污染场地的装置参数组合。结果表明,适宜本场地的高密度电阻率法装置参数为:供电电压采用240V,供电脉宽为0.5s,供电周期数为1,电极距为2m。采用温施装置,其中最小隔离系数为1,最大隔离系数为30,温施间隔系数为3。 关键词:高密度电阻率法;污染调查;装置参数试验 中图分类号:P631.3+4 Device Parameters Analysis of High-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 in Pollution Investigation SUN Shilong, HU Chao,WANG Nan (Environmental Geology Exploration Institute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1100, Jiangsu) Abstract: In order to grasp the influence of device parameters on detection results of high-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 selected a typical pollution profile in a contaminated site, compared results of high-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 with different device parameters. and chose a suitable combination of high-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 parameters for the contaminated sit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itable high-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 device parameters for the site contained: supply voltage of 240V, power supply pulse width of 0.5s, number of power supply cycles of 1 and electrode distance of 2m. The best device was warming device with minimum application coefficient of 1, maximum isolation coefficient of 30 and temperature application interval coefficient of 3. Key words:high density resistivity method; contamination investigation; device parameter test 1 引言 随着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污染场地调查上的逐渐发展,以高密度电阻率法为代表的物探方法在污染调查中有着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3]本文以某污染场地为例,在场地内选择典型污染剖面进行高密度电阻率法参数试验。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分析高密度电阻率法中的参数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提升高密度电阻率法应用的高效性和全面性,为今后类似场地的高密度电阻率法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无损快速勘探领域具有研究意义。 某污染场地占地面积约11.2万m2,地形平坦,微有起伏,地表主要分布植被和建筑垃圾,地面高程2.58~3.29m,地基土主要为灰色粉质粘土夹粉土。典型污染剖面位于场地中部,近北东向,长度478m。 2工作机理 电阻率法是一种传导类的地电勘探方法,它基于各种介质之间具有的导电性差异,根据观测和研究与这些差异有关的天然或人工电场的分布特征,达到探测场地污染等问题的目的。[4]在污染场地内,进入土壤的污染物会使土壤的导电性和介电性发生改变,当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借助高密度电阻率法观测到土壤导电性的变化,这是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污染调查中的物性基础。[5]在电阻率法工作中,一般是在地面上任意两点用供电电极A、B供电,在另两点用测量电极M、N测量电位差。式(1)[6]为运用四极装置测量各向同性均匀半空间电阻率的计算公式: 式中K被称作装置系数(或排列系数),它与各电极间的距离相关。在野外工作中,确定装置类型和电极间距之后,K值就可以计算出来。高密度电阻率法是电阻率法的一种,其在探测过程中一次布设多道电极(如90道或120道),通过电极转换器控制供电和测量电极转换。 [7]当排列电极的电极距不变,而记录点位置移动时,即为电剖面法,测地电横向变化;若排列电极的电极距变化,而记录点位置不变时,即为电测深法,测地电垂向变化。高密度电法将电剖面法与电测深法进行结合并同步进行,一次性完成二维视电阻率剖面。 本次选择位于污染场地中部的典型污染剖面进行参数试验,试验参数包括供电电压、供电脉宽、供电周期数、电极距和装置类型,通过使用不同的参数分析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 结果与讨论 3.1供电电压 供电电压的大小决定仪器测量的电压、电流大小,影响信号抗干扰能力,进而对视电阻率值计算产生影响。试验在保持其他参数一样条件下,采用48V、240V、288V供电电压测量并计算电阻率。计算供电电压为48V、240V、288V时电阻率均方相对误差分别为±0.24%、±0.16%、±0.11%。可见供电电压的提高有利于抗干扰能力的提高,当供电电压超过240V时,供电电压对电阻率值影响可忽略。 3.2供电脉宽 供电脉宽的大小是矩形波的宽度,对仪器测量的电压、电流的一致性有影响。试验在保持其他参数一样条件下,采用0.3s、0.5s、1.0s、2.0s供电脉宽测量并计算电阻率。计算供电脉宽为0.3s、0.5s、1.0s、2.0s时电阻率均方相对误差分别为±0.18%、±0.06%、 ±0.10%、±0.22%。供电脉宽小于0.3s时,仪器无法读数,供电脉宽大于0.3s时,供电脉宽对电阻率值无规律性影响。 3.3供电周期数 供电周期数的变化主要是改变测量次数,压制噪声干扰的影响。试验在保持其他参数一样条件下,采用周期数1、2、3次测量并计算电阻率。计算周期数为1、2、3时电阻率均方相对误差分别为±0.20%、±0.06%、±0.15%。从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供电周期数变化对电

高密度电阻率法值得探讨的问题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工程勘查中的问题探讨 钟梁 (广东省地质局广东省地质建设工程集团公司,广州,510510) 1前言 高密度电阻率法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高密度电阻率法的雏形虽然是由英国人设计,但其真正的研究和应用还是中国人率先开展,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工作成果。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工程物探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工程地质勘查、厂址或坝基的选择、地下空洞探测、岩溶探测、地下隐蔽物探测、土壤污染范围调查、地下管线探测等等方面均取得过显著的效果。本文就高密度电阻率法因为工作模式的改变,可能存在“电磁感应”、“激发极化”和“地下电容”等问题作肤浅讨论。并提出针对改善这些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改进的工作作法。 2应用实例 2.1溶土洞勘查 图1 岩溶探测高密度视电阻率等值线剖面图 图1是截取的一段在广东湛江市湛江-北海原油管道九州江段的一段高密度电阻率法实测剖面。物探勘查区普遍为第四系覆盖,岩性为黄色粘土、亚粘土。高密度电阻率法极距3m,工作周期4s。本剖面数据采用斯伦贝尔装置采集,很好地反映出了岩溶发育区域在横向及深度上的分布情况。 2.2隐伏岩性界面勘查

图2 中风化石灰岩界面探测高密度视电阻率等值线剖面 高密度电阻率法结合钻探的成果常被用来对隐伏岩性界面进行追踪勘查,笔者也进行过多次此类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查工作。图2为截取的一段广州市白云国际机场公务机坪高密度勘查实测剖面,其目的是勘查场区内基岩面(石灰岩)的埋深和起伏情况。电测剖面上有一钻孔资料作为验证结果和解释参数。 工作采用3m极距,使用了施伦贝尔、温纳两种装置。 仪器使用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分布式智能高密度电法仪()。从图2看到,该剖面对岩层顶面起伏状况反映非常清晰。结合钻孔资料进行标定,获得深度转化的校准参数后对岩面埋藏深度也能进行准确定位。综合有以下结论: ⑴岩面在10-25米深度范围内起伏(在截取剖面段内); ⑶局部位置岩面深度急剧加深,推测该处为石灰岩面附近的溶蚀发育形成的溶沟; ⑹高密度电阻率法测得的结果与钻孔吻合程度较好。 2.4地下不明结构体探测 图3 地下掩埋结构体探测高密度视电阻率剖面图 地球物理方法应用的前提是目的体与其周围介质存在较明显的物理性质差异,因此,当地下结构体与覆盖土层之间电性差异明显的时候也可以采用高密度视电阻率法对其埋藏分布情况进行探测。 图3也是白云国际机场公务机坪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的一段实测剖面,探测的目的体为勘查区域地下埋藏的暗涵。实测剖面很清楚地反映出了暗涵在剖面上的埋藏位置,而且从剖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浅释高密度电阻率法方法特点
陕西省地勘局物化探队 2004 年 10 月

浅释高密度电阻率法方法特点
一、绪言 工程物探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本身由于勘探
仪器的限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应用岩石的电性差异来解决 地质问题时,我们以前采用常规电法-----电阻率测深法,一般是供电 极 AB,接收极 MN,若排列形式为 AMNB 对称排列(a 法排列), 称该方法为对称四极电阻率测深法。电阻率测深法在某一测点上逐次 扩大供电电极距 AB:AB=1、3、7、10、15、25、50、70、100、150、 200、300、500 米,使探测深度逐渐加大,这样便可得到沿垂直(纵 深)方向由浅到深的视电阻率变化情况。但是电阻率测深法由于受其 观测方式的制约,不仅测点稀,工作效率低信息量小,而且更难从多 种电极排列去研究地电断面的特征、结构与分布。因此,所提供的关 于地电断面的地质信息贫乏,资料解释存在相当困难。为了克服上述 困难与不足,更好的发挥物探在工程勘察中的优势,我们引进了高密 度电阻率这项新的勘探技术。
高密度电阻率法相对常规电阻率测深法,有以下优点: 1、电极布设是一次完成的。虽然在工作开始观测前要投入较大 的工作量来完成多电极的布设工作,但这样做可以防止因电极重复设 置引起的干扰,减小了测量误差。 2、常规电阻率测深一次只能得到一条剖面上一个点的电阻率值, 而高密度电法在电极布设好时可以得到一条剖面下整个断面的电阻 率参数。大量的信息使我们在异常解译上排除电法工作的多解性有了
1

高密度电法勘探施工指导书

高密度电法勘探作业指导书 一、高密度电法勘探概述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以岩土导电性差异为物性基础,研究人工施加稳定电流场的作用下地中传导电流分布规律的一种电探方法。它与常规电阻率法原理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采取的方法技术。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际上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野外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置于观测剖面的各测点上,然后利用程控电极转换器或者微机工程电测仪器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和自动采集,当将测量结果送入微机后,还可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关于地电断面分布的各种图示结果。高密度电阻率勘探技术的运动和发展使电法勘探的智能化程度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相比传统电阻率法,高密度电法勘探具有以下特点: (1)电极布设是一次完成的,这不仅减少了因电极设置而引起的故障和干扰,而且为野外数据的快速和自动测量奠定了基础。 (2)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扫描测量,因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断面结构特征的地质信息。 (3)野外数据采集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大约每一测点需2~5s),而且避免了由于手工操作所出现的错误。 (4)可以对资料进行预处理并显示剖面并显示剖面曲线形态,脱机处理后还可自动绘制和打印各种成果图件。 (5)与传统的电阻率法相比,成本低,效率高,信息丰富,解释方便。 阵列电探的思想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有人开始考虑实施,英国学者所设计的电测深偏置装置系统实际上就是高密度电法的最初模式。80年代中期,日本地质计测株式会社曾借助电极转换器实现了野外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数据采集,但由于整体设计的不完整性,这套设备并没有充分发挥高密度电阻率法的优越性。80年代后期至今,我国地矿部系统率先开展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及其应用技术研究,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并完善了方法理论及有关技术问题,研制成了几种类型的仪器,如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研制的WGMD-3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近年来该方法先后在重大场地的工程地质调查,坝基及桥墩选址,采空区及地裂缝探测等众多工程勘察领域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测量系统和观测装置 (一)测量系统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勘探系统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野外数据采集(测量)系统和资料处理系统或实时处理系统。目前的大部分仪器都仍然是按分离方式设计的。现以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研制的WGMD-3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为例说明。以WDJD-3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为测控主机,配以WDZJ-3多路电极转换器构成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该系统具有存储量大,测量准确、快速,操作方便等特点,并且可方便地与国内常用高密度电法处理软件配合使用,使解释工作更加方便直观。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能源勘探与城市物探铁道与桥梁勘探,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等方面,亦用于寻找地下水确定水库坝基和防洪大堤隐患位置等水文工程地质勘探中,还能用于地热勘探。 1. 仪器的主要特点: (1)准确、高效。在保持良好重复性的前提下,测量一个552个点的断面所需时间一般

高密度电阻率法

高密度电法 研究专家 (了解更多信息点击) 技术原理 在地表水平、地下半空间被导电性均匀、各向同性的岩石所充满的特定条件下,若通过地面的点电流源A(+)和B(-)向地下供入电流强度I 时,根据点源电场的基本公式,很容易写出地面任意两点M 和N 处的电位U M 、U N ,从而可以根据公式推出电阻率ρ。AM 、AN 、BM 、BN 图2.1.1-1 电源电场电流分布图 ???? ??-= BN AN I U N 112πρ................................................................................................(2-1) ???? ??-=BM AM I U M 112πρ ................................................................................................(2-2) ???? ??+--= -=?BN BM AN AM I U U U N M MN 11112πρ...........................................(2-3) I U BN BM AN AM MN ??+--= 11 1 12π ρ.....................................................................(2-4) 各个电极位置的几何关系通常用装置系数K 表示,即

BN BM AN AM K 1111 2+--=π .....................................................................................(2-5) 则电阻率 I U K MN ?=ρ...................................................................................................................(2-6) 电测深法(electrical sounding )包括电阻率测深和激发极化测深。resistivity sounding 简称电测深法。它是在地面的一个测深点上(即MN 极的中点),通过逐次加大供电电极,AB 极距的大小,测量同—点的、不同AB 极距的视电阻率ρS 值或极化率ηs ,研究这个测深点下不同深度的地质断面情况。保持测量电极MN 的位置固定,在不断增大供电电极距的同时,逐次进行观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AB 极距不断加大,若MN 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则ΔUMN将逐渐减小,以至于无法观测。因此,随着 AB 极距的加大,需要适当地加大 MN 距离,以保证顺利进行观测。 电测深法分为直流电测深法和电阻率断面法。 直流电测深法是研究指定地点岩层的电阻率随深度变化的一种物探方法"该方法是在地面上以测点为中心,从近到远逐渐增加观测装置距离进行测量,根据视电阻率随极距的变化可划分不同的电性层,了解其垂向分布,计算其埋深及厚度。 电阻率断面法是研究岩层电阻率在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水平方向上物性变化的一种探测方法。该方法是在供电和测量电极保持一定距离,按一定的探测深度,沿着测线方向逐点进行观测,获得电阻率曲线,以此反映一定深度内电性层的变化情况,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基于以上电法基础之上的。通过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中的软件,控制着在同一条多芯电缆上布置连结的多个(30—120)电极,使其自动组成多个垂向测深点或多个不同深度的探测断面,根据控制系统中选择的探测装置类型,对电极进行相应的排列组合,按照测深点位置的排列顺序或探测断面的深度顺序,逐点或逐层探测,实现供电和测量电极的自动布点、自动跑极、自动供电、自动观测、自动记录、自动计算、自动存储。通过数据传输软件把探测系统中存储的探测数据调入计算机中,经软件对数据处理后,可自动生成各测深点曲线及各断面层或整体地电断面的图像。 图2.1.1-2 电源电场电流分布图 1) 布置方案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探测岩石溶洞中的应用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探测岩石溶洞中的应用 【摘要】地下岩溶的发育影响着地面基础工程的安全使用,所以我们要查明岩溶地区的溶洞分布范围、具体位置和溶洞规模,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该地区地面建筑的安全。本文在简述高密度电阻率法概要的基础上,通过列举相关地区的岩石溶洞物探勘查工程,阐明了该方法在探测溶洞中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溶洞;工程物探;高密度电阻率法 1.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建筑场地的不断扩充,在工程项目施工中遇到了很多工程地质方面的问题,如建筑场地局部地面塌陷,施工桩基础时,出现塌孔、漏浆、掉钻等现象,地上建筑物突然的混动或倾斜及不均匀沉降,而引起这些事故发生的隐患之一就是溶洞。所以查明岩溶地区的溶洞分布范围、具体位置和溶洞规模是十分重要的。 工程物探作为解决土木工程勘察中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问题的一种物理勘探方法,它是以研究地下不同地质体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直接影响地下物理场的分布规律,通过观测、分析和研究这些物理场,并结合有关地质资料,判断与工程勘察有关的地质构造问题。其中,高密度电阻率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信息丰富、解释方便、受场地干扰小等优点,在调查岩溶发育地区溶洞的分布情况的勘查工程中更为有效和实用。 2.高密度电阻率法原理概述 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以岩、土导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在人工施加稳定电流场的作用下地中传导电流分布规律的一种电探方法。它的理论基础与常规电阻率法相同,所不同的是方法技术。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际上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野外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几十至上百根)置于观测剖面的各测点上,然后利用程控电极转换装置和计算机工程电测仪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和自动采集,当测量结果送入计算机后,还可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关于地电断面分布的各种图示结果[1]。其工作流程图见图1。 3.工程实例 3.1 测区地质概况 测区拟建一栋28层高层住宅及多栋5层住宅。区域地质资料显示,该场地位于汤岗子断裂带东侧,二台子断裂带北侧,石灰岩岩溶发育区。本区第四系为粘土及粉质粘土,夹中粗砂层,基岩下古生界寒武系页岩、石灰岩,基岩埋深约50~60米,断裂构造及溶洞较为发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