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干部身体健康保障问题的思考和建议.doc

合集下载

打赢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战的反思和建议

打赢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战的反思和建议

打赢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战的反思和建议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是我国长期以来的重点工作之一,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此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反思过往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提出以下建议,以帮助打赢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战。

我们要加强政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

贫困山区脱贫攻坚需要政府各级部门的统一协调和领导,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门之间的壁垒和利益格局的制约,导致工作推进不够协调一致。

我们要强化政府的领导作用,构建起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我们要注重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

贫困山区脱贫攻坚关键是要打破贫困人口的生产能力约束,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我们要加大对贫困山区的产业扶持力度,推动农民转变观念,发展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我们还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强职业培训,帮助贫困人口提升技能,推动就业创业,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我们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

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制约了贫困人口的脱贫进程。

我们要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贫困地区的产业和商贸发展能力。

我们还要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扩大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我们要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贫困山区脱贫攻坚不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我们要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我们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形成共同致富、共同奋斗的良好氛围。

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加强政府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注重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才能够打赢贫困山区脱贫攻坚战,实现我们的目标和梦想。

驻村书记的乡村健康保障经验总结

驻村书记的乡村健康保障经验总结

驻村书记的乡村健康保障经验总结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发展的不断推进,乡村健康保障成为了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驻村书记,我深入基层,亲身参与和推动乡村健康保障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驻村书记在乡村健康保障方面的经验,并分享给大家。

一、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健康宣传教育是乡村健康保障的首要任务。

作为驻村书记,我积极组织开展健康宣传活动,力求将健康知识传递给农村居民。

首先,我们组织举办健康知识讲座,邀请专业医师和健康专家进行讲解,向农民宣传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及科学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营养。

其次,我们开展健康体检活动,提供免费的健康体检服务,旨在让农民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疾病,提高健康意识。

此外,我们还利用微信公众号、乡村电视台和广播等媒介,传递健康知识,提高农民的健康素养。

二、推进健康扶贫工作健康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面。

作为驻村书记,我坚持把乡村健康保障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贫困家庭改善医疗条件。

首先,我们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项目资助,为贫困家庭提供医疗救助和医疗帮扶。

其次,我们组织开展健康扶贫培训,提升贫困家庭的基本医疗知识和应急救护技能,提高其自我医疗保健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推动建立健康档案,及时记录贫困家庭的健康信息,方便对其进行定期或定点帮扶,确保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满足。

三、构建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健康医疗服务是乡村健康保障的重要内容。

作为驻村书记,我深入了解乡村医疗资源情况,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医疗服务条件。

首先,我们加强医疗队伍建设,引进优秀医疗人才到乡村医疗机构工作,提高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其次,我们积极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使乡村居民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资源。

此外,我们还鼓励村民参与乡村医疗服务的管理,组建村级医疗委员会,促进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参与和监督。

四、加强卫生环境整治良好的卫生环境是乡村健康保障的基础条件。

作为驻村书记,我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倡导居民积极参与。

基层卫生机构健康扶贫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基层卫生机构健康扶贫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基层卫生机构健康扶贫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建议一、问题分析1.基层卫生机构人才短缺基层卫生机构往往由于地区偏远、收入低等原因,导致医生、护士等人才流动性大,人才短缺严重影响了基层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基层卫生机构设施设备落后由于投入不足、缺乏更新换代的资金,许多基层卫生机构的设施设备已经过时,无法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

3.基层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基层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参差不齐,一些地方甚至连基本的医疗服务项目都无法覆盖,给当地居民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4.基层卫生机构医疗费用过高由于资源有限、成本高昂,一些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费用偏高,对于当地居民经济承受能力较低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二、解决建议1.加大对基层卫生机构的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基层卫生机构的资金投入,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设施设备水平,提高医疗服务的硬件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2.加强对基层卫生机构人才的培养和吸引通过采取政府补贴、扶持政策等办法,鼓励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到基层卫生机构工作,增加对基层卫生机构人才的吸引力,并加大对基层卫生机构人才的培训和教育。

3.建立基层卫生机构联盟建立由多个基层卫生机构组成的联盟,通过资源共享、合作协作的方式,使得各个基层卫生机构能够共享资源,提高整体服务能力。

4.完善基层卫生机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保障制度,通过减免医疗费用、增加医疗保险覆盖面等办法,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5.加强对基层卫生机构的监督和考核增加对基层卫生机构的监督和考核力度,对于一些服务水平、设施设备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机构,进行约谈、处罚等处理,推动基层卫生机构的整体提高。

基层卫生机构是医疗卫生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承担着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防控和健康促进等职责。

但是, 当前在健康扶贫工作中,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针对目前基层卫生机构人才短缺的问题,应当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力度。

脱贫攻坚中“三保障”突出问题及解决建议

脱贫攻坚中“三保障”突出问题及解决建议

脱贫攻坚中“三保障”突出问题及解决建议脱贫攻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为了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工作安排。

“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进行解决。

“三保障”是指保障农民工就业、保障贫困学生接受义务教育、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医疗。

这三个方面都是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关键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农民工就业难题突出。

虽然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农民工就业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一方面,农村就业岗位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农民工的技能和素质相对较低,不适应市场需求,就业机会有限。

这些问题导致了农民工的就业困难,阻碍了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

贫困学生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突出。

尽管我国义务教育已基本覆盖全国,但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依然存在着贫困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这些学生通常由于家庭贫困而无法支付学杂费和生活费用,或因家庭长期外出打工而无人照顾,导致无法正常接受教育。

这使得贫困学生难以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问题突出。

贫困人口的医疗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导致医疗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疗设施和医疗技术水平较低,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这些问题使得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建议:在“三保障”中加大政府引导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农民工就业的机会和薪资待遇,以解决他们就业困难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援助力度,确保他们能够顺利接受义务教育,并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支持。

对于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问题,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医疗资源的投入,提升医疗设施和技术水平,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脱贫攻坚中“三保障”突出问题及解决建议

脱贫攻坚中“三保障”突出问题及解决建议

脱贫攻坚中“三保障”突出问题及解决建议随着中国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加快,许多已经摆脱贫困的地区正在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然而,一些地方在脱贫攻坚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是“三保障”突出问题。

所谓“三保障”即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基本服务和保障基本安全。

一、保障基本生活问题“保障基本生活”是贫困群众脱贫攻坚中的首要任务。

然而,一些地方在这方面还存在问题。

首先是脱贫标准设定不合理。

一些地方的脱贫标准过低,使得很多处境仍然比较困难的贫困户仍然无法真正脱贫。

其次是脱贫人口的住房问题。

尽管在过去的几年中,政府已经投入大量资金改善贫困地区的房屋条件,但在一些地方,贫困户的住房条件仍然非常差。

最后,一些地方的贫困户缺乏稳定的就业机会,这使得他们难以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尤其是对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地方。

其次,政府应当设定较为合理的脱贫标准,这样才能更好地针对那些处境比较困难的贫困户。

此外,政府可以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例如推动土地流转、培训贫困户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养活自己。

“保障基本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安全等方面的服务。

在一些地方,这些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还不够广泛。

首先是教育方面。

许多贫困地区的学校设施非常简陋,师资力量不足,不利于贫困户子女的学习。

其次是医疗方面。

许多偏远地区的医疗设施落后,医疗条件极差,给贫困户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最后是安全问题。

一些贫困地区治安环境恶劣,给贫困户带来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

同时,政府也应当改善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便更好地为贫困户提供必要的基础服务。

另外,政府还应当增加对那些治安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的管理和投入,以保障贫困户的安全。

“保障基本安全”主要包括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在一些贫困地区,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脱贫攻坚中“三保障”突出问题及解决建议

脱贫攻坚中“三保障”突出问题及解决建议

脱贫攻坚中“三保障”突出问题及解决建议脱贫攻坚是中国坚决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要任务,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三保障”是指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贫困人口基本教育。

在执行“三保障”政策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一、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1.问题:贫困人口生活保障措施不到位,收入依然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

解决建议: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扶贫政策,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水平。

注重发展产业,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

2.问题:部分地区的低保标准较低,不能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

解决建议:提高低保标准,与时俱进地调整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3.问题:对一些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还不够全面。

解决建议:建立健全特殊困难群体的“一对一”帮扶机制,对残疾人、孤儿、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扶助。

1.问题:健康扶贫措施不够到位,一些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依然很差。

解决建议:增加卫生资源投入,改善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就医便利性。

2.问题:部分地区医疗保障系统不够健全,贫困人口就医难、看病贵问题依然严重。

解决建议: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让贫困人口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让贫困人口就医更便利、看病更实惠。

3.问题:信息不对称、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导致贫困人口享受医疗服务的公平性问题。

解决建议:加强医疗资源的统筹调配,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对医疗资源的监管,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平等的医疗卫生服务。

1.问题:一些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条件落后,教育资源不均衡。

解决建议: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改善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条件,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

2.问题:部分地区的贫困人口因交通不便、学校条件差等原因,导致教育资源的滞后。

脱贫攻坚工作中基层干部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脱贫攻坚工作中基层干部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脱贫攻坚工作中基层干部面临的问题与思考作者:游前程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9期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在十九大报告中,充分肯定了近五年来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进展,特别是在减贫人口总数和贫困发生率下降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报告同时也旗帜鲜明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目前我国新形势下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从某种角度上讲,考验的是基层干部的务实作风,更是对党员干部实干精神的挑战和检验。

作为基层干部,在农村扶贫工作第一线,既要完成上面无数条线下达的脱贫攻坚任务,又要直接服务群众,带领群众把“蓝图”变为现实,把设想变成实际。

既面临着贫困治理的复杂性,又要承担实际责任和考核压力,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困惑。

一、脱贫攻坚工作中基层干部面临的突出问题(一)贫困对象精准识别难脱贫攻坚工作,最费心劳神的不是帮扶,而是识别。

贫困对象识别不准,并不是因为干部不努力、工作马虎,而是缘于贫困对象识别工作本身的难度。

一是很难详细测算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识别贫困对象的过程中有一个必要环节就是测算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而现行工作模式没有一套完全准确的计算方法。

正如许多学者所说,农民收入来源多样,生产经营活动复杂,具体收支很难准确结算。

二是相对贫困户(“边缘户”)难于识别。

这些农户收入已经超过贫困线,只是在住房、医疗或教育等方面还有一定困难。

如何在相对贫困户中来识别贫困对象,各地政府想了很多办法。

一方面,采用排除法,如陕西省的“九条红线”、云南省的“四有标准”等等,目标都是将那些购买了商品房、购买了享受型轿车、家中有财政供养人员、有实体经济的农户排除在外。

另一方面,采用投票法,让村民小组内部开会投票,票高者当选。

一旦采取选举办法,家族、人情等社会性因素就会发挥作用。

评比结果为大多数村民接受,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村民共识,但针对个别贫困户落选的问题,干部又要去做工作。

脱贫攻坚中“三保障”突出问题及解决建议

脱贫攻坚中“三保障”突出问题及解决建议

脱贫攻坚中“三保障”突出问题及解决建议1. 引言1.1 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在中国,脱贫攻坚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战略之一。

实施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贫困是世界性难题,也是社会不公平现象的集中体现。

贫困不仅直接影响着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脱贫攻坚工作的意义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只有贫困地区的脱贫才能实现“全面小康”。

脱贫攻坚也是一项人心向背、民心所向的大事,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

通过脱贫攻坚工作,让更多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

脱贫攻坚不仅是解决贫困问题,更是推动国家整体发展的关键一环。

【字数:235】1.2 “三保障”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实施“三保障”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措施包括资金保障、政策保障和信息保障。

资金保障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只有保证贫困地区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够有效地开展脱贫工作。

资金的投入可以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提高民生水平,从而实现脱贫目标。

政策保障是指为贫困地区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包括减免税收、补贴政策、就业扶持等,这些政策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保障。

信息保障是指确保贫困地区有足够的信息资源和渠道,可以及时了解政策动态、市场信息等,从而更好地制定发展规划和应对挑战。

“三保障”措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只有统筹考虑这三个方面,并加强它们的协调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脱贫效果。

2. 正文2.1 “三保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保障”在脱贫攻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资金保障、政策保障和信息保障。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资金保障不到位是“三保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些贫困地区由于资金匮乏,无法有效开展扶贫工作,导致脱贫进度缓慢甚至出现倒退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干部身体健康保
障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干部身体健康保障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脱贫攻坚以来,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以群众呼声为信号、以群众满意为追求,齐心协力,顽强奋战,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此过程中,广大扶贫干部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部分干部甚至付出了宝贵生命。

脱贫攻坚,关键在人,在于深处基层一线的同志,他们是各项利农惠民政策的落实者、推动者、见证者,其身体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脱贫工作成效。

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基层一线脱贫干部权益,从提高待遇、组织体验、购买保险、落实“公休假”制度等方面,对基层干部工作生活予以关心关怀,但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干部各项权益保障还不尽如人意,而身休健康保障方面则尤为突出,还存在不小的问题。

一是交通安全无法保障。

当前的脱贫工作已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浇”转变,干部帮扶工作必须进村入户,面对面与群众交流,了解群众现状,明白其所需所求,进而制定针对性措施。

但是由于各单位公务车辆有限,大家只能采取拼车、租车、搭乘农用车、打摩的等方式解决。

而贫困地区大多山高路险、坡陡弯急、多雾多雨,在这样的路段风里来雨里去,长年累月,难保不会发生交通安全事故。

六盘水市第十三中学女教师潘玲玲在和同事们前往保华镇奢旮村走访结对帮扶贫困
户的路上,乘坐租赁的农村客运汽车坠落山崖,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年仅31岁。

竹海镇大槽子村驻村工作组长左南昌、组员杨天宇同乘一辆摩托车在村开展工作时,发生交通事故,两人均导致手臂骨折。

这样的不幸还有不少,比如遵义的徐梅、广西的黄文秀、楚雄的李文芝等。

二是操劳过度“亚健康”。

脱贫攻坚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时间紧任务重,必须争分夺秒,但是对广大扶贫干部来说,不只有脱贫工作,还有其他的业务工作,并且要做到脱贫业务“两不误”,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只能是“白天干脱贫,晚上干业务”,加班加班再加班,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再加上各项检查督查严格频繁,精神也高度紧张,不免身心俱疲,健康问题随之而来也就不可避免了。

六枝特区牛场乡大箐村“第一书记”倪裔豹同志,一位普普通通的党员干部。

2017年5月21日,罹患肺癌晚期且癌细胞已扩散的他,带着对驻村工作的不舍,对贫困群众的挂念闭上了眼睛,年仅54岁。

三是走村窜户有风险。

“一对多”的帮扶模式决定了大家需要只身入户走访,甚至不得不夜间走访,这些都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

我们不时听到身边一些同志开展扶贫工作被狗咬的、夜间摔跤的,这些都影响着大家的安全。

此外,被帮扶人员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有部分甚至是心理或是精神上存在问题的,帮扶人员特别是女同志入户帮扶要冒不少风险,容易被言行骚扰。

四是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广大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干部面对“5+2”、“白+黑”的工作常态,压力大易疲倦,还要自己想法出行,无补贴甚还倒贴,如果工作再不顺利,领导再关怀不够,家人亲朋再不理解,难免郁结暗生,心情不畅。

心乱则百病生,这个时候,病魔就很容易找上来。

每个干部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保障干部的身体健康,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问题,也是对无数家庭的责任问题。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要不断加强保障机制建设,确保基层扶贫干部能安心安全地在脱贫攻坚一线工作。

具体说来,就是要结合实际将10月17日国务院扶贫办下发的《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关心基层扶贫干部保障安全工作的通知》落到实处。

一要保障交通安全。

要高度重视交通安全问题,尽量安排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对自行前往的除提醒他们增强安全意识外,还要落实交通补贴。

二要关心身体健康。

定期组织干部职工体检,甚至是“督促式”体检,将体检工作纳入考核机制;适时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了解其心理状况。

三要切实减轻负担。

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减少不必要的考评督查。

四要免除后顾之忧。

建立完善机制,强化对基层扶贫干部生活的关怀,特别是对因公殉职的扶贫干部,要以文件的形式落实优抚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