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蝉·本以高难饱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汉语蝉李商商隐古诗

汉语蝉李商商隐古诗

汉语蝉李商商隐古诗
【原文】:
蝉李商隐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我亦举家清。

【注释】∶
①以:因。

②高:栖于高处。

③恨费声:因恨而连声嘶鸣。

④疏欲断:指蝉声稀疏,将欲停止。

⑤薄宦:官职卑微。

⑥芜:荒草。

⑦君:指蝉。

⑧清:清贫,清高。

【译文】:
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

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

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

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赏析】∶
栖于高树之蝉吸风引露,饥而难饱,日夜哀鸣,然而碧树无情,仍然清翠依旧;诗人身为小宦,四处漂泊,想来故园一定已经荒芜了,乡思难熬,可是蝉却无情,依然鸣叫不停。

蝉声的断疏与树叶的清翠、作者的思乡与蝉的鸣叫本无关联,但在诗人笔下,蝉与树都被赋予了情感,咏物与抒情密切地结合了起来,而且「错综细腻」,寓意更深:诗中的「蝉」难道不就是作者的影子吗?。

《蝉》原文及翻译_1

《蝉》原文及翻译_1

《蝉》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蝉》原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二、《蝉》原文翻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三、《蝉》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死后葬于故乡荥阳。

也有人说他葬于祖籍
地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整体古人有云:昔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

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

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首联和额联写蝉的哀告无助,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寓意十分明显,写蝉即是写诗人自己的身世。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蝉栖高难饱,费声鸣叫无人理会,纯属徒劳,这正是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

《蝉》的注释和译文

《蝉》的注释和译文

《蝉》的注释和译文《蝉》原文《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注释1)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2)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3)碧:绿。

4)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

5)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6)君:指蝉。

警:提醒。

7)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清高赏析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

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

纪昀“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

隐显分合,章法可玩。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说:颖.“高难饱”,鸣“徒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

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见其感情的强烈。

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

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

蝉栖树上,却怒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

《蝉》唐诗译文注释及鉴赏

《蝉》唐诗译文注释及鉴赏

《蝉》唐诗译文注释及鉴赏《蝉》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蝉》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蝉》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蝉》创作背景本诗的具体创作不详。

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蝉》句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咏物诗——《蝉》

咏物诗——《蝉》

咏物诗——《蝉》《蝉》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蝉》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蝉》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注释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蝉》译文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

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

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

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蝉》赏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

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

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

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

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

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蝉》课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课文翻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

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

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蝉》课文原文及翻译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蝉》课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课文翻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蝉·本以高难饱翻译赏析
《蝉·本以高难饱》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

其古诗全文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前言】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注释】
⑴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⑵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⑶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⑷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举家清,一贫如洗,空无所有。

⑸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⑹碧:绿。

⑺薄宦:官职卑微。

⑻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⑼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⑽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⑾君:指蝉。

⑿警:提醒。

⒀亦:也。

⒁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翻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

这首《蝉》就是这样。


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
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
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

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

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OrG却无情,是有理的。

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首联和额联写蝉的哀告无助,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寓意十分明显,写蝉即是写诗人自己的身世。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蝉栖高难饱,费声鸣叫无人理会,纯属徒劳,这正是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己平。

”颈联随之一转,换了主题。

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

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

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

诗人由蝉的命运联想到了自身的不幸,回忆自己的仕宦生涯,流露出不尽的感慨。

“梗犹泛”这里用典,形容自己飘泊不定的宦游生活。

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

“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

此联下句饱含了故园之思。

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

“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

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

“君”与“我”对举,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

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诗人尊蝉为君,感叹它触动了自己坎坷的身世,桑梓之情。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在该诗中,李商隐以蝉自况:独居一枝,餐风饮露,表达了自己的高尚节操。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