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数学第六章全章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实数全章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实数全章教案

6.1.1平方根(第一课时)】学问与技能: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会用符号表示;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通过计算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真正驾驭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相识数与人类生活的亲密联络,建立初步的数感与符号感,开展抽象思维,为学生以后学习无理数做好打算。

教学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与求法。

教学难点:算术平方根的求法。

一、情境引入:问题:学校要实行美术作品竞赛,小欧很兴奋,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25dm 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得意的作品参与竞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二、探究归纳:1.探究:学生能依据已有的学问即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边长的平方等于面积,求出正方形画布的边长为dm5。

接下来老师可以再深化地引导此问题:4,那么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假如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9、16、36、252,接下来老师可以引导性地提多少呢?学生会求出边长分别是1、3、4、6、5问:上面的问题它们有共同点吗?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学生可能总结不出来,老师需加以引导。

上面的问题,事实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2.归纳:⑴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一般地,假如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x 2=a 那么这个正数x 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

⑵算术平方根的表示方法:a 的算术平方根记为a ,读作“根号a ”或“二次很号a ”,a 叫做被开方数。

三、应用:例1、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注:①依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解题,明确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②求带分数的算术平方根,须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依据定义去求解;③0的算术平方根是0。

由此例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索如下问题:你能求出-1,-36,-100的算术平方根吗?随意一个负数有算术平方根吗?归纳: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有1个;0的算术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标准教案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标准教案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六章《平面几何图形》12节,详细内容为:认识平面几何图形,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如何计算它们面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解平面几何图形基本概念,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性质,掌握三角形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困难信心和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三角形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掌握平面几何图形基本概念、性质和面积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四边形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三角形和四边形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红领巾、屋顶、篮球场等。

2. 例题讲解:(1)三角形概念、性质及分类。

(2)四边形概念、性质及分类。

(3)三角形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①一个等腰三角形底是4cm,高是3cm。

②一个矩形长是6cm,宽是4cm。

(1)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三角形还是四边形?(2)三角形和四边形性质有哪些?(3)如何计算三角形和四边形面积?六、板书设计1. 平面几何图形2. 内容:1)三角形概念、性质及分类2)四边形概念、性质及分类3)三角形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①一个等边三角形边长是5cm。

②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是8cm,宽是4cm。

2. 答案:(1)见教材P37页。

(2)①12.5cm²;②32cm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基本概念、性质和面积计算方法掌握情况较好,但部分学生对三角形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理解不深,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实数全章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实数全章教案

第六章 实数6.1.1平方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会用符号表示;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通过计算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真正掌握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认识数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为学生以后学习无理数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教学难点:算术平方根的求法。

教具准备: 三块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纸片;学生计算器。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启发引导、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问题:学校要举行美术作品比赛,小欧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25dm 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得意的作品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二、探索归纳:1.探索: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即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边长的平方等于面积,求出正方形画布的边长为dm 5。

接下来教师可以再深入地引导此问题:如果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9、16、36、254,那么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学生会求出边长分别是1、3、4、6、52,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问:上面的问题它们有共同点吗?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学生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需加以引导。

上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2.归纳:⑴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x 2=a 那么这个正数x 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

⑵算术平方根的表示方法:a 的算术平方根记为a ,读作“根号a ”或“二次很号a ”,a 叫做被开方数。

三、应用:例1、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⑴100 ⑵6449 ⑶971 ⑷0001.0 ⑸0 解:⑴因为,100102=所以100的算术平方根是10,即10100=; ⑵因为6449)87(2=,所以6449的算术平方根是87,即876449=; ⑶因为916)34(,9169712==,所以971的算术平方根是34,即34916971==; ⑷因为0001.001.02=,所以0001.0的算术平方根是01.0,即01.00001.0=; ⑸因为002=,所以0的算术平方根是0,即00=。

七下人教版教案第六章教案

七下人教版教案第六章教案

6.1.1有序数对教学过程:⑴激发冲突、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当去玻璃店配一块窗户玻璃时,营业员会对你提出什么问题呢?玻璃的长宽尺寸!这个过程用数学语言说,就是一个“量化”的过程。

生活中,需要量化的问题有很多,路程的远近、运动的快慢、信号的强弱、地震强度的大小、导弹卫星运行轨迹的跟踪测算等,都需要用一定的数据去精确地“量化”。

现在说“数字化世界”,似乎印证了两千年前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数”的信条。

除了大小、快慢、导弹卫星运行轨迹的跟踪测算等需要量化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但又比较困难的问题──位置的量化!如为了说明一条公路上加油站的所在位置,一般来说,常是先在公路上选择一个彼此熟悉的位置作为事先的参照物(约定),然后只要说明加油站离开这个参照物的方向与距离,这实际上是数学中“数轴”的生活模型。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要将一个物体的位置量化,必须经过两个过程:⑴事先作出约定(选参照物)⑵给出相关数据。

由于公路可以看成是一条直线(一维问题),量化时,数的正负符号可以用来表示方向,数的绝对值大小用来表示距离,因此加油站的位置只要一个数据就可以“量化”确定(一维)。

但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情况,比如说朋友家住某个城市,第一次去他家玩时,势必要先了解他家住的位置(几村、几幢、几单元、几室),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位置量化”的问题。

把这个问题抽象成一个数学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平面(二维)上一个点的位置?”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苏联著名数学家辛钦曾有这样一段话:“我想尽力做到在引进新概念、新理论时,学生先有准备,能尽可能地看到这些新概念、新理论的引进是很自然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

我认为只有利用这种方法,在学生方面才能非形式化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到的东西。

”⑵探索研究、构建模式类似上面的过程,势必要先给出一些约定(选参照物),再给出一些数据,才有可能将这个点的位置确定。

比如地球上一个点位置,就是通过这个点的经纬度两个数据确定的。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第六章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第六章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六章教案6.1平方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实例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2.会表示和计算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从具体到抽象,理解算术平方根的双重非负性。

4.会估算一些数的算术平方根并加以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以及求法,算术平方根的双重非负性。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阅读教材任务1思考: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是什么?如何用符号来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任务2如何计算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需要注意什么?2.预习自测(1)一般的,如果一个正数x的____等于a,即2x 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____的算(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的算术平方根是1 B.1的算术平方根是-1C.-1的算术平方根是-1 D.0的算术平方根是0(知识点: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解析:本题考察了算数平方根的概念: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正数,且只有一个,0的算术平方根是0,注意负数没有平方根,所以本题选D.已知“正方形面积求边长”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知识点:算术平方根的定义)(知识点:算术平方根的定义)(知识点: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平方的非负性)算术平方根为非负数被开方数为非负数非负性算术平方根4.随堂检测(知识点: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解析:本题主要是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即可解决问题。

依次填入的数是11,12,13,14,15,16,17,18,19. (知识点:算术平方根的定义) 解析:0,0a a ≥<(3)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25,这个数是____ 。

(知识点:算术平方根的定义) 解析:225=625,所以这个数是625 (4)算术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有____。

(知识点: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解析:1和0,算术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是1和0.(5)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教案
点的坐标
如图,由点A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3,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4,我们说A点的横坐标是3,纵坐标是4,有序数对(3,4)就叫做点A的坐标,记作A(3,4)。
类似地,请你根据课本41面图6.1-4,写出点B、C、D的坐标.
B(-3,4)、C(0,2)、D(-3,0).
注意:写点的坐标时,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
七年级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课题
6.1.1有序数对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
重点
有序数对及平面内确定点的方法。.
教学
难点
利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的点。
课前
准备
教师
准备
直尺、三角板
学生
准备
三角板,
直尺



一、情景导入.
如果下节课要用多媒体上课,学生们,你们进入多媒体教室的过程中,老师给出一个要求,请同学们按照在教室的座位坐好。
抛出问题:你是怎么找到自己的座位的。
引导学生说出第几排第几列确定了自己的座位,并请几名同学说出自己的位置。
抛出第二个问题:如果把座位表中的“3排5列”简记作(3,5),你们每个人都能确定自己的座位和其他同学的座位的记法吗?
请几个同学试着说出自己的座位的代号(记法)。
问题三:
把(3,5)中的两个数据的位置调换一下,是否还指原来的位置呢?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确定一个座位,你用了几个数据?
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六章教案

这篇关于《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六章教案》,是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复习⽬标:1、复习基本概念形成知识体系;2、会利⽤图形的分割法求图形的⾯积。

复习过程:⼀、板书课题,出⽰⽬标: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来复习第六章,本节课的学习⽬标是:⼆、指导检测:复习⽬标达到,从认真做检测题开始,下⾯,请看检测要求:检测指导1.认真审题,细⼼计算;2. 把字写端正,步骤写完整;3. 在⼗五分钟内完成。

预祝⼤家出⾊完成任务!三、学⽣检测,教师巡视A:P58“知识结构图”,完成P60 4、5B:学⽣检测,教师巡视,搜集学⽣出现的错误,进⾏第⼆次备课。

四、板演、更正答案:A:分别让2名学⽣上堂板演,有错误,⿎励其他同学更正。

B:对改(下⾯,⽐谁能在2分钟内对改完,不出错)五、讨论:1.独⽴更正:2.⼩组讨论:(⾃⼰不能独⽴更正的题,⼩组解疑)3.可能出现错误,需要集体讨论:(会了的⼩组帮助不会的⼩组解疑,若没有不同答案的且正确的,肯定答案,不讨论。

如果有不同意见的,让同学讨论。

)可能出现错误需讨论的有:评:第4题(1)坐标对吗?(估计问题不⼤)(2)他路上经过的地⽅对吗?(估计问题不⼤)(3)图形对吗?(估计问题不⼤)第5题(1)红⾊图形平移的对吗?为什么?引导学⽣说出:可以有两种平移的⽅法:第⼀种⽅法:先向上平移6个单位,再向右平移3个单位;第⼆种⽅法: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6个单位。

(2)略归纳总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说⼀说解类似题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六、课堂作业必做题:P60 6、8思考题:P61 10。

新人教版七下数学第六章全教案反思

第六章全教案+反思目录6.1平方根 (1)第1课时算术平方根 (1)第2课时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及其大小比较 (5)第3课时平方根 (9)6.2立方根 (12)6.3实数 (15)第1课时实数 (15)第2课时实数的性质及运算 (19)6.1平方根第1课时算术平方根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2.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重点)3.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性质.(难点)一、情境导入在我校举行的绘画比赛中,欢欢同学准备了一些正方形的画布,若知道画布的边长,你能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吗?若知道画布的面积,你能求出它们的边长吗?表一正方形的边长120.523正方形的面积140.2549表一:已知一个正数,求这个正数的平方.表二正方形的面积140.3649 正方形的边长120.67 表二: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表一和表二中的两种运算有什么关系?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类型一】 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64;(2)214;(3)0.36;(4)412-402.解析: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只要找到一个非负数的平方等于这个非负数即可.解:(1)∵82=64,∴64的算术平方根是8;(2)∵(32)2=94=214,∴214的算术平方根是32;(3)∵0.62=0.36,∴0.36的算术平方根是0.6;(4)∵412-402=81,又∵92=81,∴81=9.而32=9,∴412-402的算术平方根是3.方法总结:(1)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时,首先要弄清是求哪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分清求81与81的算术平方根的不同意义,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2)求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常借助平方运算,因此熟记常用平方数对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十分有用.【类型二】 利用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值3+a 的算术平方根是5,求a 的值.解析:先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出3+a 的值,再求a . 解:因为52=25,所以25的算术平方根是5,即3+a =25,所以a =22.方法总结:已知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可以根据平方运算来解题. 探究点二: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类型一】 含算术平方根式子的运算 计算:49+9+16-225.解析:首先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进行开方运算,再进行加减运算.解:49+9+16-225=7+5-15=-3.方法总结:解题时容易出现如9+16=9+16的错误.【类型二】 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已知x ,y 为有理数,且x -1+3(y -2)2=0,求x -y 的值. 解析:算术平方根和完全平方都具有非负性,即a ≥0,a 2≥0,由几个非负数相加和为0,可得每一个非负数都为0,由此可求出x 和y 的值,进而求得答案.解:由题意可得x -1=0,y -2=0,所以x =1,y =2.所以x -y =1-2=-1.方法总结:算术平方根、绝对值和完全平方都具有非负性,即a ≥0,|a |≥0,a 2≥0,当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时,各数均为0.三、板书设计算术平方根⎩⎪⎨⎪⎧概念:非负数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性质:双重非负性⎩⎪⎨⎪⎧a ≥0a ≥0让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需要由浅入深、不断深化.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思维过程,加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很有帮助的.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讲清概念,加强训练,逐步深化第2课时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及其大小比较1.会比较两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大小;(重点)2.会估算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大致范围,掌握估算的方法,形成估算的意识;(难点)3.会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一、情境导入请大家四个人为一组,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和剪刀,按虚线剪开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因为两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所以根据正方形面积公式可知a2=2,那么a是多少?这个数是多大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算术平方根的估算【类型一】估算算术平方根的大致范围估算19-2的值()A.在1和2之间B.在2和3之间C.在3和4之间D.在4和5之间解析:因为42<19<52,所以4<19<5,所以2<19-2<3.故选B.方法总结:本题利用被开方数两边比较接近的完全平方数的算术平方根估计这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大小.【类型二】确定算术平方根的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已知a是8的整数部分,b是8的小数部分,求(-a)3+(b +2)2的值.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关系.因为2<8<3,所以8的整数部分是2,即a=2.8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小数部分应是8-2,即b=8-2,再将a,b代入代数式求值.解:因为2<8<3,a是8的整数部分,所以a=2.因为b是8的小数部分,所以b=8-2.所以(-a)3+(b+2)2=(-2)3+(8-2+2)2=-8+8=0.方法总结: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8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用这个无理数减去它的整数部分即为小数部分).【类型三】用估算法比较数的大小通过估算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5与1.9; (2)6+12与1.5.解析:(1)估算5的大小,或求1.9的平方,比较5与1.92的大小;(2)先估算6的大小,再比较6与2的大小,从而进一步比较6+1 2与1.5的大小.解:(1)因为5>4,所以5>4,即5>2,所以5>1.9;(2)因为6>4,所以6>4,所以6>2,所以6+12>2+12=1.5,即6+12>1.5.方法总结:比较两数的大小常用方法有:①作差比较法;②求值比较法;③移因式于根号内,再比较大小;④利用平方法比较无理数的大小等.比较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大小时要先估算无理数的近似值,再比较它与有理数的大小.探究点二: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用计算器计算:(1)1225;(2)36.42(精确到0.001);(3)13(精确到0.001).解析:(1)按键:“”“1225”“=”即可;(2)按键:“”“36.42”“=”,再取近似值即可;(3)按键:“”“13”“=”,再取近似值即可.解:(1)1225=35;(2)36.42≈6.035;(3)13≈3.606.方法总结:取近似值时要看精确到的位数的下一位,再四舍五入.探究点三:算术平方根的实际应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一些冰川融化并消失,在冰川消失12年后,一种低等植物苔藓开始在岩石上生长.每个苔藓都会长成近似圆形,苔藓的直径和冰川消失的时间近似地满足如下关系式:d=7×t-12(t≥12).其中d代表苔藓的直径,单位是厘米;t代表冰川消失的时间,单位是年.(1)计算冰川消失16年后苔藓的直径;(2)如果测得一些苔藓的直径是35厘米,则冰川约是在多少年前消失的?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是求当t=16时d的值,直接把对应数值代入关系式即可求解;(2)根据题意可知是求当d=35时t的值,直接把对应数值代入关系式即可求解.解:(1)当t=16时,d=7×16-12=7×2=14(厘米).答:冰川消失16年后苔藓的直径是14厘米;(2)当d=35时,t-12=5,即t-12=25,解得t=37(年).答:冰川约是在37年前消失的.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算术平方根的实际应用,注意实际问题中涉及开平方通常取算术平方根.三、板书设计1.估算错误!)2.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和学生一起归纳出估算的方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第3课时 平方根1.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重点)2.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互逆运算,会用开平方运算求非负数的平方根.(难点)一、情境导入填空:(1)3的平方等于9,那么9的算术平方根就是________; (2)25的平方等于425,那么425的算术平方根就是________;(3)展厅的地面为正方形,其面积49平方米,则边长为________米.还有平方等于9,425,49的其他数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平方根的概念及性质【类型一】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12425;(2)0.0001;(3)(-4)2;(4)10-6;(5)81.解析: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含有乘方运算先求出它的幂.注意正数有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平方根.解:(1)∵12425=4925,(±75)2=4925,∴12425的平方根为±75,即±12425=±75;(2)∵(±0.01)2=0.0001,∴0.0001的平方根是±0.01,即±0.0001=±0.01;(3)∵(±4)2=(-4)2,∴(-4)2的平方根是±4,即±(-4)2=±4;(4)∵(±10-3)2=10-6,∴10-6的平方根是±10-3,即±10-6=±10-3;(5)∵(±3)2=9=81,∴81的平方根是±3.方法总结:正确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明确是求哪一个数的平方根.如(5)中是求9的平方根.【类型二】 利用平方根的性质求值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分别是2a +1和a -4,求这个数. 解析:因为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它们互为相反数,所以2a +1和a -4互为相反数,根据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列方程求解.解:由于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是2a +1和a -4,则有2a +1+a -4=0,即3a -3=0,解得a =1.所以这个数为(2a +1)2=(2+1)2=9.方法总结: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即它们的和为零.探究点二:开平方及相关运算求下列各式中x 的值:(1)x 2=361; (2)81x 2-49=0;(3)49(x 2+1)=50; (4)(3x -1)2=(-5)2.解析:若x 2=a (a ≥0),则x =±a ,先把各题化为x 2=a 的形式,再求x .其中(4)中可将(3x -1)看作一个整体,先通过开平方求出这个整体的值,然后解方程求出x .解:(1)∵x 2=361,∴开平方得x =±361=±19;(2)整理81x 2-49=0,得x 2=4981,∴开平方得x =±4981=±79;(3)整理49(x 2+1)=50,得x 2=149,∴开平方得x =±149=±17; (4)∵(3x -1)2=(-5)2,∴开平方得3x -1=±5.当3x -1=5时,x=2;当3x -1=-5时,x =-43.综上所述,x =2或-43.方法总结:利用平方根的定义进行开平方解方程,从而求出未知数的值.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开平方时,不要漏掉负平方根.三、板书设计1.平方根的概念:若x2=a,则x叫a的平方根,x=±a.2.平方根的性质: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且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3.开平方及相关运算: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开平方与平方互为逆运算.为学生提供有趣且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如把正方形的面积不断地扩大为原来的2倍、3倍、n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索,从中感受学习平方根的必要性6.2立方根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及性质,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重点)2.了解开立方与立方是互逆运算,会用开立方运算求一个数的立方根.(难点)一、情境导入填空并回答问题:(1)()3=0.001;(2)( )3=-2764; (3)( )3=0;(4)若正方体的棱长为a ,体积为8,根据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得a 3=8,那么a 叫做8的什么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立方根的概念及性质【类型一】 立方根的概念及性质立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有________个.解析:在正数中,31=1,在负数中,3-1=-1,又30=0,∴立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有1,-1,0.故填3.方法总结:不论正数、负数还是零,都有立方根.【类型二】 立方根与平方根的综合问题已知x -2的平方根是±2,2x +y +7的立方根是3,求x 2+y 2的算术平方根.解析:根据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和已知条件可知x -2=4,2x +y +7=27,从而解出x ,y ,最后代入x 2+y 2,求其算术平方根即可.解:∵x -2的平方根是±2,∴x -2=4,∴x =6.∵2x +y +7的立方根是3,∴2x +y +7=27.把x =6代入解得y =8,∴x 2+y 2=62+82=100.∴x 2+y 2的算术平方根为10.方法总结:本题先根据平方根和立方根的定义,运用方程思想列方程求出x ,y 的值,再根据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求出x 2+y 2的算术平方根.【类型三】 立方根的实际应用 已知球的体积公式是V =43πr 3(r 为球的半径,π取3.14),现已知一个小皮球的体积是113.04cm 3,求这个小皮球的半径r .解析:将公式变形为r 3=3V 4π,从而求r . 解:由V =43πr 3,得r 3=3V 4π,∴r =33V 4π.∵V =113.04cm 3,π取3.14,∴r ≈33×113.044×3.14=327=3(cm). 答:这个小皮球的半径r 约为3cm.方法总结:解此题的关键是灵活应用球的体积公式,并将公式适当变形.探究点二:开立方运算求下列各式的值:(1)-3343; (2)31027-5; (3)-3-8÷214+(-1)100. 解:(1)-3343=-7;(2)31027-5=3-12527=-53;(3)-3-8÷214+(-1)100=2÷94+1=2÷32+1=2×23+1=73.方法总结:做开平方或开立方运算时,一般都是利用它们的定义去掉根号;当被开方数不是单独一个数时,则需先将它们进行化简,再进行开方运算.三、板书设计1.每个数a都只有一个立方根,记为“3a”,读作“三次根号a”.2.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3.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本节课让学生应用类比法学习立方根的概念、性质和运算.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要注意渗透类比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已学的知识,并通过新旧对比更好地掌握知识6.3实数第1课时实数1.经历无理数的探究过程,理解无理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无理数;(重点)2.进一步理解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会把实数进行分类;(重点)3.理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并进行相关运用.(难点)一、情境导入为了美化校园,学校打算建一个面积为225平方米的正方形植物园,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应取多少?你能计算出来吗?如果把“225”改为其他数字,如“200”,这时怎样确定边长?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实数的相关概念及分类【类型一】 无理数的识别在下列实数中:157,3.14,0,9,π,5,0.1010010001…,无理数的个数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解析:根据无理数的定义可以知道,上述实数中是无理数的有:π,5,0.1010010001….故选C.方法总结:常见无理数有三种形式:第一类是开方开不尽的数;第二类是化简后含有π的数;第三类是无限不循环的小数.【类型二】 实数的分类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到相应的集合内:-3.6,27,4,5,3-7,0,π2,-3125,227,3.14,0.10100….(1)有理数集合{ …};(2)无理数集合{…};(3)整数集合{…};(4)负实数集合{…}.解析: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两类,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三类.而有理数分为整数和分数.解:(1)有理数集合{-3.6,4,5,0,-3125,227,3.14,…};(2)无理数集合{27,3-7,π2,0.10100…,…};(3)整数集合{4,5,0,-3 125,…};(4)负实数集合{-3.6,3-7,-3125,…}.方法总结:正确理解实数和有理数的概念,做到分类不遗漏不重复.探究点二: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类型一】求数轴上的点对应的实数如图所示,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1和3,点B关于点A的对称点为C,求点C所表示的实数.解析:首先结合数轴和已知条件可以求出线段AB的长度,然后利用对称的性质即可求出点C所表示的实数.解:∵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1和3,∴点B到点A的距离为1+ 3.则点C到点A的距离也为1+ 3.设点C表示的实数为x,则点A到点C的距离为-1-x,∴-1-x=1+3,∴x=-2- 3.∴点C 所表示的实数为-2- 3.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实数与数轴之间的对应关系,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两数差的绝对值.【类型二】 利用数轴进行估算如图所示,数轴上A ,B 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3和5.7,则A ,B 两点之间表示整数的点共有( )A .6个B .5个C .4个D .3个解析:∵3≈1.732,∴3和5.7之间的整数有2,3,4,5,∴A ,B 两点之间表示整数的点共有4个.故选C.方法总结:要确定两点间的整数点的个数,也就是需要比较两个端点与邻近整点的大小,牢记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三、板书设计实数⎩⎪⎨⎪⎧实数的分类⎩⎪⎨⎪⎧有理数⎩⎪⎨⎪⎧整数分数无理数实数与数轴——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本节课学习了实数的有关概念和实数的分类,把我们所学过的数在有理数的基础上扩充到实数.在学习中,要求学生结合有理数理解实数的有关概念.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有两个:一是所有的分数都是有理数,如227;二是形如π2,π3等之类的含有π的数不是分数,而是无理数第2课时实数的性质及运算1.了解实数范围内的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意义;(重点)2.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适用,能利用化简对实数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小明家有一正方形厨房ABCD和一正方形卧室CEFG,其中正方形厨房ABCD的面积为10平方米,正方形卧室CEFG的面积为15平方米,小明想知道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BG的长是多少米,你能帮他计算出来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实数的性质分别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1)3-64;(2)225;(3)11.解析:根据实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的定义写出相应结果.注意(1)(2)中的两个数要先化简为整数.解:(1)∵3-64=-4,∴3-64的相反数是4,倒数是-14,绝对值是4;(2)∵225=15,∴225的相反数是-15,倒数是115,绝对值是15;(3)11的相反数是-11,倒数是111,绝对值是11.方法总结: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和在有理数范围内的完全相同.探究点二:实数的运算【类型一】利用运算法则进行计算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23-55-(3-55);(2)|3-2|+|1-2|+|2-3|.解析:按照实数的混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解:(1)23-55-(3-55)=23-55-3+5 5=(23-3)+(55-55)=3;(2)因为3-2>0,1-2<0,2-3>0,所以|3-2|+|1-2|+|2-3|=(3-2)-(1-2)+(2-3)=3-2-1+2+2- 3=(3-3)+(2-2)+(2-1)=1.方法总结:进行实数的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以及正确运用运算律.【类型二】 利用实数的性质结合数轴进行化简实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所示,化简:a 2-|b -a |-(b +c )2.解析:由于a 2=|a |,(b +c )2=|b +c |,所以解题时应先确定a ,b -a ,b +c 的符号,再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化简.解:由图可知a <0,b -a >0,b +c <0.所以,原式=|a |-|b -a |-|b +c |=-a -(b -a )+(b +c )=-a -b +a +b +c =c .方法总结:根据实数的绝对值的意义正确去绝对值符号是解题的关键:|a |=⎩⎪⎨⎪⎧a (a >0),0(a =0),-a (a <0).三、板书设计实数⎩⎪⎨⎪⎧实数的性质实数的运算由实际问题引入实数的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复习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并强调这些法则和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同样适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运算(包含无理数的运算)感知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培养学生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在涉及用计算器求近似值时,一定要注意题目中的精确度。

第六章实数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实数》教案执教七年级数学集体备课组2013。

3。

8第六章实数6.1平方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理解负数没有平方根及非负数开平方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能用科学计算器求平方根及其近似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平方与开平方这一对互逆运算的辩证关系,感受平方根在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存在,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开平方与平方是一对互逆的运算,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

【教学难点】会用平方根的概念求某些数的平方根,并能用根号加以表示.【教具准备】小黑板科学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七年级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对数学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个学期,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八年级的数学知识,这个学期的知识将会更加有趣.2、板书:实数 1.1 平方根二、新授(一)探求新知1、探讨:有面积为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吗?如果有,那它的边长是多少?(少数学习超前的学生可能能答上来)这个边长是个怎样的数?你以前见过吗?2、引入“无理数”的概念:像(2.82842712……)这样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就叫做无理数。

3、你还能举出哪些无理数?(,)、、1/3是无理数吗?4、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二)知识归纳:1、板书:1。

1平方根2、李老师家装修厨房,铺地砖10。

8平方米,用去正方形的地砖120块,你能算出所用地砖的边长是多少吗?(0.3米)3、怎么算?每块地砖的面积是:10。

8120=0。

09平方米。

由于0.32=0。

09,因此面积为0。

09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为0.3米。

4、练习:由于()=400,因此面积为40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为()厘米。

5、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常常遇到要找一个数,使它的平方等于给定的数,如已知一个数a,要求r,使r2=a,那么我们就把r叫做a的一个平方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实数(教案)

-突破方法:通过大量练习和错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和规则。
-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求解:学生可能不熟悉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求解方法,特别是对于复杂实数。
-突破方法:通过图形和数轴的辅助,直观展示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并提供多样的练习题。
-实数与数轴的应用:将实数与数轴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操作。
2.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在学习实数的性质与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数形结合思想:通。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在学习实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时,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实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实数”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实数的概念与分类:理解实数的定义,掌握实数的分类(有理数、无理数)。
2.实数的性质:探讨实数的性质,如符号、绝对值、相反数、倒数等。
3.实数的运算:掌握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混合运算的法则和技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实数的分类和运算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无理数的理解,我会通过具体例子和数轴上的表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实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圆的周长。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折叠纸片来估算无理数√2的值。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1.对于无理数的讲解,我应该准备更多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2.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1 有序数对一、教学背景在第二学段(4—6年)中新课程要求学生能从一维的角度来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及简单体会二维平面中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节课是在小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实现了空间图形从一维向二维的完全跨越,并为后面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和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有序数对的意义及能用有序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有序数对,感受它在确定点的位置中的作用。

②通过有序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感受二维空间观,发展符号感及抽象思维能力。

③体会具体——抽象——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

④通过用有序数对来表示实际问题的情境,经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究精神、创造性思维意识。

②体验有序数对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难点:对有序数对中“有序”的理解。

四、教法与学法通过“问题情境——教学问题(建立模型)——探索——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开展教学,同时,学生以“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大胆创新”的自主探究形式开展学习,给学生以较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唤起共鸣活动1:根据教室里的座位用简洁、准确的方法表示出自己的位置。

(1)问题:下面有个通知,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帮忙宣读一下,叫谁好呢?今天,我们换个方法,不叫名字,不叫学号,找位置!(2)一个数能确定出一位同学吗?如第3排就会站起来8位同学;第5列就会站起来6位同学,都不能确定出一位同学?问:如何才能确定一个物体的平面位置?生答:用两个数就能确定同学的位置。

(3)两个数就能确定出一位同学吗?如第3排第5列的同学请站一下,第5列第3排的同学请站一下,他们是同一个人吗?这说明某个同学的位置还与两个数的什么有关?(4)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只凭一个数(行或列)是不够的,需要用有顺序的两个数。

定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

记作(a,b)讨论:(3,5)表示什么意义?(5,3)表示什么意义?(3,5)(5,3)在同一个位置吗?(5)热身运动(约定:列数在前,排数在后)①请每一位同学把自己的位置用有序数对表示出来.②由一位同学开始,报出一个同学的名字,这位同学起立并报出自己的位置(有序数对),再任叫一位同学,以此类推.③由一位同学开始,报出一个位置(有序数对),坐这个位置的同学起立并任意再报出另一个位置(有序数对), 以此类推.(6)请一位同学帮忙宣读通知.请以下座位的同学今天放学后参加数学问题讨论:( 1 , 5 ) ( 2 , 4 ) ( 4 , 2 ) ( 3 , 3 ) ( 5 , 6 )请报到名字的同学起立,大家看一看是不是这几位同学.(7)变式: 若把约定中的“列数在前,排数在后”换为“排数在前,列数在后”,你能把自己的位置用有序数对表示出来吗?通知中的同学又是哪几位呢?设计意图:教材中以电影院的座位及教室的位置引出有序数对的方法,直接提供给学生表示方法和二维空间的信息,限制了学生自由想象,同时也掩盖了学生可能仍停留在一维空间的思维.教学中用这种情景引入,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可能采用各种各样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比较,引导学生体验用符号表示的简洁性,最后师生一起确定适当的表示方法,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从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处理方式:以学生自主探索、讨论,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方式处理。

达到目的:1、解决“约定”“有序”两个环节,从而正确用有序数对表示某一位置。

2、感受二维空间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3、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探索精神的培养。

(二)联系生活,渗透概念活动2:用有序数对来确定某个点的位置,这种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常见的,你能举出一些实际例子吗?例如:①电影院中观众席的所有座位(有的电影院还分为楼上楼下两层、大型会场往往把场地分为A、B、C等区。

)②一本书上某页有一处印刷错误。

③象棋中马的位置。

④在建国50周年的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出现的背景图案(详见书本第六章章前图)。

⑤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详见教材第52—53页阅读与思考)。

如2003年2月24日,新疆的喀什发生了6.8级强烈地震,地震中心位于北纬39.5,东经77.2。

报道中关于地震中心的描述就是用经纬度来表示某一地点在地球上的位置。

(三)应用概念,加深理解活动3:巩固练习1、书本第49页习题6.1 第1题2、书本第46页练习(路线)3、破解密码有一句“密码”隐含在下面这首诗里,请你根据提示找出“密码”:(1,1)(8,7)(2,6)(8,4)(5,9)(4,11)。

在波平如镜的湖面,高出半尺的水面伸着一朵红莲。

一阵风吹过,将红莲刮得刚好没入水面。

有一位渔翁亲眼看见,莲花已离伸出水面有两尺远。

请你来解决此问题,告诉我湖水的深浅?4、(自由设计)自己先设计一个容易用有序数对所描述的图形,组内交流,检验同学们的能力。

(四)小节提高,粒粒归仓活动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何收获?处理方式:学生独立思考、整理,组内交流,选派代表发言。

达到目的:1、回顾所学知识。

2、体会数学活动过程中实际生活——数学问题——应用拓展。

3、感受空间图形从一维到二维的过渡。

(五)布置作业1、必做题:作业本(1)2、选做题:课后思考蓬街镇的平面图,找出某些位置,用有序数对表示出来。

3、备选题:(1)(课时训练20页第5题)如图,是一个楼梯的侧面示意图①如果用(4,2)来表示D点的位置,那么点A、C、H又该如何表示呢?②按照上面的表示方法,(0,0),(8,8),(2,0)又分别表示什么位置?(2)(教案53页)如图,小明在A(10,8)处,小刚家在B(4,4)处,从小明家到小刚家可以按下列两条路线走:路线一:(10,8)-(10,7)-(8,7)-(8,6)-(6,6)-(6,5)-(4,5)-(4,4);路线二:(10,8)-(4,8)-(4,4)①请你在图上画出这两条路线,并比较这两条路线的长短;②请你再用上述方法表示出第3条路线(其中列数在前,排数在后)(3)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地理位置表示的知识,并在班内交流。

6.1.2平面直角坐标系(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②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能由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坐标都为整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渗透理想和情感的教育。

二、数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

难点: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与有序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在一条笔直的街道边,竖着一排等距离的路灯,小华、小红、小明的位置如图1所示,你能根据图示确切地描述他们三个人的位置关系吗?在学生进行叙述后,教师可以抓住以什么为“基准”,并借助于数轴来处理这个问题,从而进入课题。

2、如果我们画一条数轴,取小红的位置为原点,取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取两盏路灯间的距离为一个单位长度,那么小华的位置(A)就可以用-3来表示,小明的位置(B)就可以用6来表示(如图2)。

此时,我们说点A在数轴上的坐标是-3,点B在数轴上的坐标是6。

这样数轴上的点的位置与坐标之间就建立了对应关系。

3、问题:(1)在上述情境中,如果小兵位于小明左侧的第二盏路灯处,你能说出小兵在数轴上对应的坐标吗?(2)如果小兵站在一个长方形的操场上,你用什么方法可以确定小兵的位置?(3)如果小兵站在一个大操场上,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确定小兵的位置?(二)探究新知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引入对于上述第(2)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图3来表示:这时,小兵(P)点位置就可以用两个数来表示。

如点P离AB边1cm ,离AD边1.5cm ,如果1cm代表20m,那么小兵离AB边20m,离AD边30m 。

对于上述第(3)个问题,我们是否也可以借助于这样的一些线来确定小兵的位置呢?我们在小兵所在的平面内画上一些方格线(如图4),利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然后由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受上述方法的启发,为了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我们可以画一些纵横交错的直线,为了便于标记每一条直线的顺序,我们可以以其中的两条为基准(如图5),并把它们叫做坐标轴。

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是法国数学家笛卡儿,然后向学生简要介绍笛卡儿的有关故事。

2、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图(见教材第47页图6.1-4),边介绍x轴(或横轴)、y轴(或纵轴)、原点及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的概念。

注意:在一般情况下,两条坐标轴所取的单位长度是一致的。

3、由点读数①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了。

如下图,由点A 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上的坐标是3,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4,有序数对(3,4)就叫做点A的坐标,其中3是横坐标,4是纵坐标。

注意:表示点的坐标时,必须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用逗号隔开。

尝试:请在图6中写出点B、C、D的坐标,并指出它们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②巩固练习教材第49页“练习”第1题4、由数描点①例(教材第48页)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图6.1-6)中描出下列各点:A(4,5) B(-2,3) C(-4,-1) D(2.5,-2) E(0,-4)处理方法:先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图,然后教师根据巡视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使学生养成先找横坐标,再找纵坐标的习惯。

同时突出两条垂线的交点才是所求的点的结论。

②巩固练习教材第49页“练习”第2题(三)总结归纳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③已知一个点,如何确定这个点的坐标;④人生也有一个坐标系(材料见“背景资料“)(四)布置作业①必做题:教材第50页习题6.1第3、4、7题。

②必做题:教材第51页习题6.1第9题。

③备选题:(1)如图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点A的横坐标是4B.点A的横坐标是-4C.点A的坐标是(4,-2)D.点A点坐标是(-2,4)(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x轴上的所有点的纵坐标都等于0B.y轴上的所有点的横坐标都等于0C.原点的坐标是(0,0)D.点A(2,-7)与点B(-7,2)是同一个点(3)小明、小兵、小刚三位同学分别住在图8中的三个位置,请你分别写出他们的坐标(4)在前面的问题中,如果我们把小兵的位置分别放在图9、图10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分别写出点P的坐标吗?6.1.2平面直角坐标系(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熟练的读数和描点(坐标都为整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