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精品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一提早优化,导入情景柳宗元字,山西人,世称,唐朝闻名文学家,“”之一。
代表作有《》、《》等。
《小石潭记》是《》之一。
二.认定目标推动任务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2.学习依照必然的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式3.学习和积存文言词语。
4、了解柳宗元山水游记中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情感融合于自然风光的刻画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域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自主学习解惑质疑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原文回答)1、作者是如何发觉小石潭的?二、小石潭的全貌是如何的?3、作者是如何描述潭中的鱼儿的?4、作者是如何描述小石潭的的?五、纵观全篇作者是如何描述潭上的景物的?6、第四段作者的情感有无转变呢?那些语句能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四、合作研讨点拨升华1.课文是依照什么顺序如何来写的?2、明白得人物的“乐”(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了哪些漂亮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伙儿说说吗(2)、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让人为之陶醉,若是你身处其中,会产生什么感受呢?(乐)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体会人物的“忧”(1)、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咱们从文章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示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2)、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结合时期背景试着分析一下五.展现点评拓展延伸1.主题的明白得:问: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和“似与游者相乐”,后面又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明白得?2.咱们曾经学过一些柳宗元的诗句请写出两首六.诊断纠正纳入系统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看的对象或同一对象观看的角度、距离也不断转变。
本文的写作顺序:小结:《小石潭记》这篇散文生动地描述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七.评判鼓励布置作业1.说明划线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斗折蛇行•3)明灭可见•4)其岸势犬牙差互•5)以其境过清•6)为屿2.古今异议一、乃记之而去二、佁然不动:3、崔氏二小生:4、不可久居:3.一词多义(为)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以)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明灭可见(清)水尤清冽其境过清(而)西南而望记之而去4.翻译下列句子卷石底以出: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影布石上: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6. 《小石潭记》导学案

我的疑问:探究来自案感情朗读,体会心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认为文中的景物描写寄托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实战演练— 反馈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A、从小丘西行 . B、斗折蛇行 . C、可百许头 . 2、文学常识填空。 柳宗元, 字
, 世称
。
朝
3
文学家。他与 一起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被 列入“唐宋八大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文中描写小石潭周围极幽极佳的景致的句子 是 , , 。 2、文中侧面写出水清澈的句子 是 , , 。 3、文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溪流形态的句子 是 , 。
2
⑵ 同游者: 吴武陵„„ (游: 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 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26. 《小石潭记》导学案一
课堂流程 学法指导 双基拓展
学习目标
1、 诵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学习难点) 3、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学习难点)
预
习
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4)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7)八、经典语句解读 (8)九、预习检测答案 (8)十、全文翻译 (11)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要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课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的含义及用法,了解作者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要深入体会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写作手法,提升我们的写景状物能力。
我们要能够体会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贬谪后孤凄悲凉的心境,培养热爱自然山水、欣赏自然美景的情趣。
通过学习《小石潭记》,我们不仅要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欣赏和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更要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是学习的关键。
这些词汇和句式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也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体会文章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之美及其所蕴含的情感是学习的难点。
柳宗元通过细腻的描绘,将小石潭的景致展现得栩栩如生,同时也寄托了自己深沉的情感。
理解作者贬谪后孤凄悲凉的心境也是学习的重点之一。
这需要我们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及创作环境,深入体会文章背后的情感内涵。
掌握文言知识、欣赏自然美景、理解作者情感是《小石潭记》学习的重难点。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______,他是______(朝代)著名的______家、______家。
2. 文章描绘了小石潭的______、______、游鱼和______,写出了小石潭的______、______、______气氛。
3. 文章在描写景物时,既写出事物的静,又写出事物的动,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写静,“______”是写动。
二、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磬(磬:古代的一种乐器)B.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俶尔:忽然)C.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D.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来写游小石潭的过程,描写了小石潭石奇水清、游鱼活泼、幽静深远的景色。
《小石潭记》导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小石潭记》导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小石潭记》导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小石潭记》导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导言《小石潭记》是北宋著名散文家欧阳修所写的一篇文言文,关于一个石潭的传奇故事。
它不仅意境深邃、情感真挚,而且起承转合、推进文情丰富多彩,是一篇值得细品玩味的文学经典,更是一篇好的礼仪文应用模板。
本文旨在通过导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欣赏这篇经典文献。
二、教学目标学习本文,能够1.了解石潭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2.了解石潭中的传奇故事,并结合作者的写法、情感态度和思想内涵进行分析和赏析;3.通过仿照、创新和应用,提高礼仪文的写作能力和审美素养。
三、教学过程1.前置任务:阅读课文,了解主题、内容、结构和语言风格。
2.导学设计(1)了解石潭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a.组织小组进行调研和比较,找出一些附近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如山川、湖泊、古迹、文物等),并介绍其特色和知名度。
b.将比较结果进行汇总和整理,形成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并与课本中石潭的情境进行对比。
(2)了解石潭中的传奇故事,并进行分析和赏析a.搜集和介绍若干传统的神话和传说故事(如《白蛇传》、《梁祝》、《孔雀东南飞》等),并求同存异、异曲同工。
b.阅读教材中石潭的传奇故事,重点理解和分析作者的叙事结构、情感态度和思想内涵,例如:(1)叙述方式:描写——描叙——插叙——描写——描叙——插叙,情节顺畅、层次分明、起承转合自然;(2)情感态度:感性——理性——情感交加——感性,既有对自然美的感悟和赞美,也有对人性美的思考和感慨;(3)思想内涵:爱物——思亲——寄情——启迪,寓意深刻、富有文化底蕴、易引起共鸣。
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的风水文化和医道观念,也是石潭传说的重要元素。
c.运用多媒体、情景模拟等手段,进行故事重现、角色扮演、情感分析等活动,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印象深化。
(3)通过仿照、创新和应用,提高礼仪文的写作能力和审美素养a.根据所学,选择一种节日/场合(如生日、婚礼、招待会等),写一篇“邀请函”,并规范行文(如格式、语法、用词、标点、字形等)。
第10课小石潭记(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10课《小石潭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游记的内容和特点。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怀。
【重点难点】1.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游记的内容和特点。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查阅工具书,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列任务。
(一)了解作者柳宗元(773—819),字,河东人,世称“”,唐代文学家,“”之一。
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二人并称“韩柳”。
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故亦称“”。
(二)了解背景在被贬永州期间,政治失意的柳宗元心情落寞,常常不避幽远、探山访水,以排解心中淤积的苦闷,并作文以记之,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原题是《》。
(三)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停连。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ɡ)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pī fú)。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
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jì 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怆(qiǎo chuànɡ)/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

《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这样一首诗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是谁创作的?(学生答:柳宗元)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绘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学生答,教师补充)这首诗很美,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整个世界在大雪覆盖下,万籁俱寂,天地合一,唯有孤独的人雪中独自垂钓的情景。
给人以孤寂的感觉。
柳宗元写诗能点滴笔墨勾勒宏观世界,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小石潭记》。
二、朗读课文我们来朗读这篇文章,哪位同学先尝试朗读本课?一同学朗读,大家点评他的朗读,并指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正音、一是停顿。
……同学们齐读。
教师、学生轮流读。
反复朗读后,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初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快乐、忧伤……通过讨论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前后发生了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作者,知道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情感。
三、介绍作者有谁查阅了作者的相关资料,可以和大家共享。
一同学介绍,其他同学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也就能理解了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潭的之后会有先乐后忧的情感变化。
那么要想通过这篇文章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必须要熟读精读这篇文章。
谁能为大家译一遍这篇文章。
四、译课文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和小组同学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对重点词语作点拨,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小石潭记》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整理_1

《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整理年级八科目语文课题《小石潭记》课型训练执笔人杨继田审核人学科组长学习时间第周星期老师寄语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敬畏自然、爱惜自然的观点。
2、理清层层推动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3、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的含义。
4、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学习内容基本要求1.体现学习的主要内容;2.典型例题;3.精选练习;4.课堂达标检测。
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笔记小石潭记练习一一、按要求写出相应语句:1.文中写水声悦耳动听的语句: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亮透亮的语句:3.写潭中游鱼动静适宜、敏捷好玩的语句: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二、一词多义:1.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行知其源()2.以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全石以为底()3.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4.清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5.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6.环如鸣佩环()四周竹树环合()三、写出下列黑体词语所指代的内容:1.其岸势犬牙差互()2.不行知其源()3.以其境过清()4.乃记之而去()四、选择:1.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A.(潭)的四周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孤独空旷没有别的人。
B.(潭)的四周被竹林树木缠围着,静静静的,没有别的人。
C.(潭)的四周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静静的,没有别的人。
D.(潭)的四周被竹林树木环围着,没有别的人,感到孤独。
2.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A.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B.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C.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D.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3.解释黑体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B.斗折蛇行(像蛇一样)C.不行久居(居住)D.影布石上(映)4.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精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采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现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八年级小石潭记导学案

八年级小石潭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并背诵全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写景顺序和特点。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坻”“嵁”“佁然”等。
(2)学习作者移步换景和定点特写相结合的写景方法,感受小石潭的清幽之美。
2、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复杂情感,体会其贬谪后的孤寂、凄凉。
(2)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思考作者通过描写小石潭所传达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境想象法:结合文中的描写,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构建小石潭的画面,增强对景色的感受。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 年—819 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2、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 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
在永州,柳宗元生活艰苦,心情抑郁。
但他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五、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俶尔()翕忽()犬牙差互()寂寥()悄怆()幽邃()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水尤清冽尤:_____ 冽:_____(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 许:_____(3)日光下澈澈:_____(4)佁然不动佁然:_____(5)俶尔远逝俶尔:_____(6)往来翕忽翕忽:_____(7)斗折蛇行斗:_____ 蛇:_____(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 差互:_____(9)凄神寒骨凄:_____ 寒:_____(10)悄怆幽邃悄怆:_____ 邃: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关于比喻
(1)构成: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2)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3)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Βιβλιοθήκη 喻体例句明喻甲像乙
④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⑤初见小石潭作者心情如何?写了潭边的那些实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第二段中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坻()___________ yǐ()然不动___________chù()尔_________
犬牙参()互_________________斗折蛇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悄怆()幽su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整体感知探究
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发展性阅读导学案
(第六单元第23课)
备课时间
____周星期_____
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时间
___周星期___需课时
课题
小石潭记
阅读评价
组别
组长
组员
班级评价
教师评价
1
2
3
4
5
6
7
8
展示次数
终结评价
展示质量
一、阅读目标
1.疏通课文大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以生动的比喻写景的方法。
(二)小组合作置疑探读(15分钟)
环节要求:我置我疑疑义相析解疑互进献疑待诂
小组分工、自学、传递、整合、表述如下问题,形成组内解读成果,再抽组进行班级展示和抽组开展评价,教师必须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有权质疑教师。
1.分小组按“小组合作学习五步法”探究下列问题后,自由展示结果,其他组自由矫正评价,教师作随机的矫正评价并评选出最具有阅读潜能的学习小组(员)。
2.A 3、①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②(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孤独忧伤(凄凉)5.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④“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⑤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①按游览的顺序来写的:先发现石潭,再写潭中景物,然后写小潭的源流,最后写小潭的氛围。②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忧伤。③潭水奇(皆若空游无所依);潭石奇(全石以为底);潭源奇(斗折蛇行;犬牙差互);氛围奇(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④(1)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翠蔓。(2)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⑤心里很高兴(心乐之);清澈的潭水、峥嵘的潭石、青翠交织的潭树。⑥(1)清澄。(2)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即抓住景物特征,侧面描写潭水。⑦作者不仅描绘山水之美,而且把个人思想感情寄托在对山水的描绘中去,做到情景交融。如借游鱼的嬉戏来表达纵情山水的乐趣;小石潭幽深的环境引发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叹,都是抓住景物特点寄予作者思想感情的。⑧不矛盾。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之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再则优美的山水被弃在自然的角落里,由此联想到自己现在的处境,因此一经凄苦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可以说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不矛盾。
(1)本文从哪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1)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来描写事物的声音和形态,请从文中把比喻句找出来,并分别指明本体和喻体?
参考答案:(1)水之清、水中鱼、水之源;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2)①“闻水声,如鸣珮环”。以“鸣珮环”喻水声。②“皆若空游无所依”。以“空”喻水之透明。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的意思是“若斗之折,若蛇之行”,以北斗星的曲折排列、以蛇的爬行来比喻溪身曲折蜿蜒。④“其岸势犬牙差互”。以“犬牙”比喻岸势高低不平。
三、阅读过程
作家及作品常识梳理(导入语):
1.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分小组按“小组合作学习五步法”探究下面问题后,自由展示结果,其他组自由矫正评价,教师作随机的矫正评价并评选出最具阅读潜力的学习小组(员)。
(1)理解性默写。
①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结合“十注”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细读默想用心十注整体感悟卒章反刍
教学过程设计
1.结合“十注”和注释初读课文后,在小组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五步法”(分工、自学、传递、整合、表述)探究下面的问题,形成小组解读结果。
(1)解释列词语,并给划线的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huáng()竹______________清liè()________________
2.作品简介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3.关于古代的文体“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理清文章思路。
①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石潭的四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作者在本文中是怎样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了“悄怆幽邃”,一乐一忧是否矛盾?为什么?
参考答案:(1)①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
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怎样写好比喻: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要有自然的关联,属于同类事物,或者属于同一行业,或者是和当事人或物的身份有关,或者具有浓郁的同一地域色彩,就非常贴切了。
(三)交流展示释疑导读(20分钟)
环节要求:小组交流陈述己见组间论辩教师点拨
1.朗读品鉴
分小组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自由读、领读、齐读、组合读、情境读、角色读),在班级开展自由展示,评选出最具有影响力的朗读小组和个人。
教师在展示前或展示中应该随时对朗读的节奏、停顿、缓急、气息、轻重、情感作出具体矫正指导,并尽可能做好示范性朗读。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0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0分)
5.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10分)
参考答案:1.①向西②砍伐③呆呆的样子④参差不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2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伐竹取道伐:( )
(3)佁然不动( ) (4)其岸势犬牙差互(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8分)
A.心乐之(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
2、以喻写景
比喻,在描写景物的课文中常常出现,它让那些美妙的景象形象可感,呼之欲出。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绘月下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作者连用了三种物(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来比喻荷花。“明珠”突出荷花的圆润,“星星”突出荷花的明亮,“刚出浴的美人”,既写出了荷花的纤尘不染,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又使人想到水中月、雾中花,灯下观美人那种朦胧美的意境。总之,经过比喻,笔下的荷花已变得风情万种,仿佛就对着读者“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你能不心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