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拿来主义第一课时语文
《拿来主义》优质教学课件1(第1课时)

任务三:探讨论据,为何“拿来”
1.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事实论据包括概括性的事实和典型的 事例、文献数据及图片音像等;理论论据包括客观规律、科学原理、名言警 句等。那么,本文的论据在哪些段落?是怎样来证明论点的?
2.第8、9段算不算论据?为什么? 3.第8、9两段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2.小组内交流,然后组长整合问题作为代表发言,全班一起现场探究。
任务二:探讨论点,“拿来”的真意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论点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本文的论点为什么不在文章的开头提出来?
因为这是批驳式的议论文,在批驳的基础上亮出自己的观点。本文开头几 段揭露国民政府“送去主义”的可耻行径及“送去主义”的危害。然后提出自 己的观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同时作者又举例说明,哪些不算 “拿来”,亮出自己的观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任务五:探究论述特点,深析“拿来
1.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依照段落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梳 理一下。
2.本文在论述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述有什么效果?
1.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先从现实问题入笔,列举种种媚外崇洋的不良现象(第1段),然后提出自己 的观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第2段)。接着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提出 “拿来主义”。那么怎样“拿来”才是正确的呢?作者先列举被“送来”吓怕的例 子(第6段),指出那不算“拿来”,正确的“拿来”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第7段)。作者接着用比喻来论证,把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先 列举三种错误的“拿来”态度(第8段),再列举四种正确的“拿来”态度。最后 作者水到渠成地总结:“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第10段)并再往前一步,阐明拿来主义的意义和实施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条 件。全文思路清晰而且自然顺畅。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拿来主义》第一课时ppt课件

“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 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评:
老师答疑、补充、总结。请同学们认真记笔记。 (8分钟)
“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 一段开始阐述的?
第7自然段:
1-6自然段:因为……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
•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 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听 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 主义”……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 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明确: 送古董、送画、送活人。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
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 创作方面最杰出的是杂文
创作。他鲁的迅杂文“像投枪,
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鲁 迅 与杂 文
鲁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用了全部精力进行杂文写作,
写出有具的有强人烈甚批判至倾认向、为论,战色鲁彩迅的感之想所性文以字成,对中 国解社剖为会。思、文想化家以及,人就类内因心为的黑他暗用进行杂了文坚决的的方攻击和
语
“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
段 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 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
分 味?
析
明确:不是。因为“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
孙沦为乞丐。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
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
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因此,
(1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 哪些主义?作者对这些主义的态度是什么?重点在揭露和 批判什么主义? 作者所批判的这个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拿来主义》(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文体介绍
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 2.勾画生字生词及不理解的句子。 3.想一想,全文在讨论什么问题?作者持什么观点?
重点字音
注意下列字音
ɡuān miǎn
sè
冠 冕 堂皇 吝啬
xuán 玄虚
ɡēnɡ zhì 残羮冷炙
suǐ 脑髓
càn 孱头
bié 蹩进
xǔ pì 自诩 譬如
重点词语
注意下列词语 【礼尚往来】崇尚,重视。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自诩】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蹩进】 躲躲闪闪低走进。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譬如】比如。
整体感知
全文在讨论什么问题?作者持什么观点? 论题 对待外来文化及文化遗产的态度。 论点 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写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 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 主张“全盘西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 倾向。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错误思 潮,提倡“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情境导入
一个小故事
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在一次宴会上,一 个西方记者问他:“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 本主义吗?” 冯骥才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 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示范教案(拿来主义 第一课时)

5 拿来主义从容说课这是鲁迅先生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杂文,主要针对当时对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
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用的是杂文体,并非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宜简化头绪,突出中心,淡化一些与中心关系不甚密切的部分,着重于鲁迅对于接受外来文化和文化交流的思想的学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道理的。
然后,向课外延伸,讨论一些有关与“拿来”有关的话题,以强化对该问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内外分发的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作者独特的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认识。
过程与方法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充分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在文明对话中必须具有自主意识,懂得怎样选择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入睡。
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
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上窗子。
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我想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推进新课师“拿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在它上面加上一个“主义”呢?生“拿来”是一个动作行为。
“拿来”加上“主义”,是因为它很重要。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上课课件第一课时

小结
1、课文中“拿来主义〞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 或存放,或消灭〞,是“占有〞“挑选〞“创 新〞。
2、本文的主旨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吗?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说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3、摩托罗拉在中国设厂,但几年下来,中国 所掌握的仅是该公司硬件生产技术,核心技术 却得不到。
4、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设厂……
5、中国曾是全世界最大的垃圾填埋厂,年初, 中国开始限制塑料垃圾的进口……
学以致用运用比喻论证的方
法改写划线局部句子,使段 落结构完整,句义明确。
• 我们对西方的圣诞节趋之假设鹜,但是,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跟着潮流走,我 们过圣诞节意义何在?我们只是凑热闹 而已。我们过圣诞节完全没有意义,西 方人就算不过圣诞节,这个节日对他们 来说同样意义重大。
• 即使自己是一株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 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巩固长城。
• 即使自己是一艘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艘独行不算风 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2005年山东高考总分值 作文《双赢,你我共辉煌》〕
文本解读三
4、“拿来主义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5、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 答复什么问题?
联系生活,体悟文章现实意义
在我们现在生活中是否存在盲目排斥 或全盘接受的现象,拿来主义,在今天有 没有实用意义?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当前的 社会现实说一说。
• 日本的汽车 制造业有一个不 成文的规矩:一 流产品出口欧美, 二流产品国内用, 三流产品送中国。 〔本田的平安气 囊问题,三菱的 排气管设计缺陷 问题〕
【新教材】12《拿来主义》 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拿 来 主
义
闭关主义(排外)
破
送去主义(媚外)
送来主义(侵略)
立 拿来主义
孱头 消极逃避
破(错误做法)
昏蛋 完全否定 废物 全盘接受
占有 立 (正确做法)
挑选
鱼翅 使用 鸦片 治病 姨太太 毁灭
语言揣摩
1、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实为倒退——反语(作用:讽刺辛辣,妙趣横生)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挂 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一“捧”一“挂”,既写出了他们的媚外求荣的丑态,又写出了他们的寒伧。----讽刺 (憎恶溢于言表)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讽刺了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可笑的自诩。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成为新人,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
送
表现:送物
送人
去
主
实质:媚外
义
危害:经济凋敝,主权丧失
IImm文NaNoag本oeg探e 究(为什么要拿来) 仔细阅读1-6段,作者是如何对“送去主义”“送来”进 行批判的?
N
No Image
“抛给”“抛来”“送来”“送去”各指什么意思?
“抛给” 是有目的、带恶意的输出随便扔给人,此指帝国主义向中国推 销剩余产品; “送来”是“抛给”的同义语; “送去”指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径,表现了其卖国求荣的媚态。
N
No Image
II一mmNaNoagoeg、e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 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 的影响。作品主要有:
杂文集:《华盖集》《坟》《南腔北调集》 《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1(2019年新版)

数窘汉王 崇仁厉义 以其让天下於许由 蒙武为秦裨将军 以观其变 归葬 则不可欺以轻重;臣窃不胜犬马心 会遂归晋 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 惠仁以好德 文侯十四年 呜呼 平望 近者数百里 形胜之国 代神农氏 七国发兵 其母为取室 ”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其仁如天 清 毋何 礼之中
超无友而独存 但服汤二旬而复故 徒跣 遂捕以入 乃引“天亡我 ”陈筮见穰侯 田荣弟横立荣子广为齐王 士燮将上军 後三日 此无佗故 军於荥阳 告齐、鲁 晋杀其君厉公 欲大本枝 秦王觉 其後为代郡太守 阙卿相之位 而囿居九百 其居国中甚重 名山显位 是为昭王 乃自驾追捕太子 数
擢之闾伍之中 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其善马 绝後 不明于礼乐 以孝景前二年用皇子为长沙王 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 三年 赵高欲为乱 而五帝独有俎豆醴进 ” 宰我问五帝之德 当世仁义成功之著者也 骠骑将军出代 匿山中 俾暴虐于百姓 遂诛项羽灭之 吾乃今然後知君非天下之贤
公子也 尊吕不韦为相国 乃亡归 ”问陈平 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 得数县 其庳 秦法不施 卫鞅曰:“法之不行 不被创刃而死者 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 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釐王 尤聚控弦 曰:‘嗟乎 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 吴师败 礼乐之情同 宜来 有廉如此 则莫不和亲 皆失其本
不宾 楚以诸候兵伐吴 十二岁一大饥 发巴蜀士民各五百人 善仕不如遇合” 鲁人谓之“哀姜” 非此和说不通 拜为上卿 为位贱 十年 独介居河北 诛籍业帝 吕氏之事 ”居无何 釐、简之後 ”封之万家 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 萧索轮囷 居久之 周公祭天命郊 子申公犀
⑥冠.冕.( ɡuān miǎn ) ⑦吝.啬.(lìn sè )
⑧缘.故( yuán )
⑨脑髓.( suǐ )
⑩譬.如( pì )
(新教材)-12《拿来主义》PPT课件_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1]
![(新教材)-12《拿来主义》PPT课件_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1]](https://img.taocdn.com/s3/m/ae5c28fc647d27284a7351ae.png)
思 考
★“拿来主义”者怎样“挑选”文化遗 产?
比喻论证: 形象生动,幽默含蓄,而又锋芒毕露!
鱼翅
吃掉 喻文化精华
鸦片
大宅子里的遗产
送药房
喻益害并存
烟枪烟灯 送,毁掉 喻文化糟粕
姨 太太
走散 喻封建文化
一言以蔽之,“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新教材)-12《拿来主义》PPT课件_高 一语文 统编版 (2019 )必修 上册[1 ]【精 品】
合作探究
作者在批判“送去主义”之后,是怎样论述 “拿来主义”的主张的?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 “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鲁迅一 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2).“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新教材)-12《拿来主义》PPT课件_高 一语文 统编版 (2019 )必修 上册[1 ]【精 品】
走散
(新教材)-12《拿来主义》PPT课件_高 一语文 统编版 (2019 )必修 上册[1 ]【精 品】
(新教材)-12《拿来主义》PPT课件_高 一语文 统编版 (2019 )必修 上册[1 ]【精 品】
迪斯尼动画 《花木兰》
(新教材)-12《拿来主义》PPT课件_高 一语文 统编版 (2019 )必修 上册[1 ]【精 品】
议论文的逻辑思路:
为什么 (为什么要拿来) 是什么 (拿来主义是什么) 怎么样 (怎么拿来)
整体把握
回 顾 全 文
第一部分(1--7):揭露、批判“送 去主义” ,树立自己的观点(提出
“拿来主义”的观点)。
, 第二部分(8-- 9):阐明“拿来
整 主义” 的具体内容。
理
思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第一课时)
课题拿来主义课时1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
重点
难点1、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方法。
教具
学具
预习
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内容旁注
一、介绍背景: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
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的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此文,提出了“八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指导学生复读课文:
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
问题:1、课文的第五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提示:承上启下)
前面四段讲的是什么问题?后面五段讲的又是什么问题?(提示:前四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之的危害性。
后五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之。
三、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1、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
近带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而实行“送去主义”是卖国,从长远来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实行“拿来主义”刻不容缓。
即,破“送去主义”,立“拿来主义”。
问:因此,文章的结构该如何划分呢?
讨论、明确: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5-9):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要求: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问:第一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
讨论、明确:A、这一句,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因为其实质是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B、三个“送”的事例:先送古董,没回音;再送古画、新画,“发扬国光”;最后送“梅兰芳”。
(注意:作者的矛头并不是对人。
)
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A、“抛来”指那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带不良动机;B“抛给”指有目的带恶意地输出。
四、小结:
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就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政府在“学”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因此,“送去”之外,还要“拿来”!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消化生字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