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企业的产品研发方向浅析
浅谈中兽药发展现状与创新发展

浅谈中兽药发展现状与创新发展兽药是动物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动物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于动物健康和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兽药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从中兽药发展的现状及其创新发展方面进行探讨。
一、兽药发展现状截至目前,我国兽药市场规模已经达到数百亿元,产品种类丰富,涵盖了动物用药、动物保健品、动物营养品等多个领域。
兽药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养殖业,特别是农牧业。
养殖业在我国农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如何提高畜禽养殖的效益和产品的质量已经成为了兽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现有的兽药产品中,消化系统药物和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比例较高。
消化系统药物主要用于改善动物消化功能和增强养分吸收,抗生素药物则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动物细菌感染。
由于兽药的使用范围广泛,农民对于兽药的选用和使用方法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给动物和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风险。
提高兽药的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成为了兽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适应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动物健康的要求,兽药行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在药物研发方面,兽药企业需要加强技术研究和创新,研发出更加安全、高效和环保的兽药产品。
开发出对动物体内不良菌群有选择性杀灭作用的抗生素,减少抗生素对动物肠道菌群的影响,增强抗生素的应用安全性。
兽药行业还需要加强与动物营养学、生物技术、免疫学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兽药与相关领域的融合与共享。
结合动物营养学研究,开发出能够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的营养添加剂;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研发出能够激活动物自身免疫机制的兽药产品,提高动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兽药行业还需要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合作,推动兽药市场的规范和健康发展。
针对兽药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的问题,加强兽药市场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兽药的销售和使用。
加强兽药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养殖户对于兽药的正确使用和合理选择的意识,减少兽药对于养殖业的负面影响。
三、总结兽药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规范管理的支持。
我国中兽药研发的方向

我国中兽药研发的方向2014-12-26 15:00 星期五近几年来,尽管中兽药的应用、开发和研究有了长足进步,但其在兽药市场的份额却并不大,这和当今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应从不同方面寻找中兽药的未来发展对策,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一、提高中兽药的研发质量我国加入WTO后,兽药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国内外的激烈竞争。
这不但要求我们加快中兽药开发研制步伐,更要提高中兽药的产品质量。
中兽药开发和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中兽药的质量控制,为了控制与提高中兽药的质量,应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与先进仪器设备来进行分析检验。
但是中兽药的质量控制不同于一般的化学药品制剂分析,直接搬用化学药物的一套质量标准要求是不够科学和合理的,应根据中兽药自身性质特点来考虑。
药物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预防和治疗的效果,只有控制好中兽药的质量,才能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二、加强中兽药新药研发中兽药发展要避免低水平重复生产,必须走自主创新的路子。
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中兽药的发展需要科技支持,企业效益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开发水平和能力,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
将中药用于治疗畜禽疾病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继承和创新是兽医中药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兽药生产企业应增加新产品开发的资金投入,吸引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切实有效的新型中兽药制剂,同时要吸收先进的制剂工艺应用于中兽药生产。
作为兽药生产企业,要想走自主创新的路子,还应加大对外交流合作的力度,开展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行高层次的往来与实质性合作,在中兽药课题研究、项目实施等方面,以委托开发、联合实施、合作研究等形式,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合作与交流,以提高中兽药的整体水平。
同时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把握全国乃至世界中兽药科技前沿,增强创新能力。
并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中兽药现代化方面的学术研究,扩大中兽药行业在国内外的影响,传播中兽药生产的新技术、新成果。
兽药企业兽用新药研发的困惑和思考

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有利于动物药品制造行业的良性发展。
1.1.1鼓励创新,加强新药保护据报道,目前我国能生产24类1350多种原料药,但其中97%以上是仿制的,基本都没有专利保护。
迄今为止,我国开发的获得国际承认的创新药物只有两个,青蒿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
喹烯酮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个一类新兽药,二类新兽药、三类新兽药的研发也比较薄弱,多数属于防制。
因此,我国动物药品制造企业亟待提高新药开发能力。
有鉴于此,《兽药管理条例》和《兽药注册办法》突出了鼓励创新、加强新药保护、保证兽药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立法精神,国家实行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国家实行兽药储备制度;国家鼓励研制新兽药,依法保护研制者的合法权益;新兽药的保护期限延长到6年。
在新药保护期内只允许取得新药证书的企业生产销售新药,其它企业不得仿制,以保护新药研制生产企业不致遭受激烈的价格竞争,以使新兽药生产企业获得更好的利润。
农业部以442号公告的形式发布了中兽药、天然药物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化学药品注册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兽用消毒剂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兽药变更注册事项及申报资料要求,明确了新兽药研究和申报的具体技术要求,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更能指导我国的新兽药的研究与开发。
1.1.2限制审批,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一度时期里,兽药生产企业和兽药产品鱼龙混杂,大量小型的、不规范的兽药制剂企业的存在加剧了市场竞争,大打价格战,不利于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重复建设一方面体现在制药厂家过多,另一方面体现在品种的重复报批、重复生产上,大部分药品品种都有多家、甚至上百家企业生产。
如何遏制、消除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是行业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也是政策导向。
国家加大了新兽药的审批和管理力度,明确了兽药注册的办事程序和审批时限,新兽药和兽药产品的生产权限收归农业部管理,限期清理和废止兽药地方标准。
以GMP的导入和实施提高兽药制药企业进入"门槛",限制过快增长的制药企业数量。
浅谈中兽药发展现状与创新发展

浅谈中兽药发展现状与创新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兽医兽药的需求增加,兽药行业正迎来创新发展的机遇。
中兽药发展现状与创新发展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中兽药的现状入手,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创新发展路径。
在国内兽药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就需要进行创新发展。
中兽药企业需要加强研发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效果。
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并将其应用于国内兽药产品中。
加强对兽药研发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中兽药企业还需要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市场营销方面,可以通过与兽医院、农户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产品推广渠道。
注重品牌建设,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品牌竞争力。
除了加强研发和市场拓展外,中兽药企业还应注重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
目前,中国兽药企业大多数是小微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企业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借鉴国外先进的兽药管理制度和标准,加强对兽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中兽药企业还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外兽药企业的合作与竞争。
通过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合作和市场合作,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参与国际合作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全球化意识和市场适应能力,推动中国兽药产业的整体发展。
中兽药的现状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兽药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研发创新和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积极拓展市场和参与国际合作,推动中国兽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只有通过创新发展,中兽药才能在全球兽药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兽药研发工作总结

兽药研发工作总结
近年来,兽药研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动物健康和兽医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兽药研发工作进行总结,探讨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兽药研发工作在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通过对动物疾病的深入研究和药物成分的优化,研发出了一系列高效、安全的兽药产品,为动物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些药物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治疗动物疾病,还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和健康水平,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兽药研发工作在抗药性和安全性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针对动物抗药性问题,研发人员通过对药物成分的调整和研究,成功地研发出了一系列新型的抗生素和抗菌药物,有效地解决了动物抗药性的问题。
同时,研发人员还对兽药的安全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确保兽药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动物和环境造成危害,为兽药的可持续使用提供了保障。
最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兽药研发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研发人员将继续深入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作用机制,不断推动兽药研发工作向着更高效、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同时,研发人员还将积极借助新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加速兽药研发的进程,为动物健康和兽医行业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总的来说,兽药研发工作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动物健康和兽医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我们有信心和能力继续推动兽药研发工作向着更加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为动物健康和兽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浅谈中兽药发展现状与创新发展

浅谈中兽药发展现状与创新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宠物健康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宠物兽药市场也逐渐受到关注。
宠物兽药是指专门用于治疗、预防宠物疾病及促进宠物生长发育的药品,包括狗、猫、马、鸟、鱼等各种宠物动物。
目前,宠物兽药市场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各种类型的宠物兽药品类丰富多样,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宠物兽药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中兽药发展的现状与创新发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宠物兽药行业的当前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中兽药发展现状1. 宠物兽药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随着宠物饲养的普及和人们对宠物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宠物兽药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宠物兽药市场规模逐年扩大,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
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宠物兽药市场更是呈现出火热的态势。
2. 宠物兽药品种逐渐丰富随着宠物兽药市场的扩大,各类宠物兽药品种也逐渐丰富,包括抗生素、维生素、抗感染药、消化系统药品、抗寄生虫药品等。
这些宠物兽药在治疗和预防宠物疾病的也为宠物健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3. 宠物兽药质量和安全问题备受关注随着宠物兽药市场的快速扩张,一些低质量和假冒伪劣的宠物兽药也开始出现,给宠物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监管部门对宠物兽药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开始加大监管力度,以保障宠物兽药的质量和安全。
4. 宠物兽药行业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宠物兽药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
各大制药企业和兽医药品商纷纷进入宠物兽药市场,加大产品研发和营销力度,争夺市场份额。
二、创新发展趋势1. 加强宠物兽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宠物兽药市场的不断扩大,加强宠物兽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制药企业需要加强宠物兽药的研发力度,提高药品质量和安全性,以满足市场需求。
2. 推动宠物兽药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为了规范宠物兽药市场,监管部门需要加大对宠物兽药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宠物兽药生产企业的审核和检查,打击假冒伪劣药品,保障宠物兽药市场的健康发展。
浅谈中兽药发展现状与创新发展
浅谈中兽药发展现状与创新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蛋类等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也推动了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伴随着养殖业的繁荣,兽药的使用和滥用也日益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和环境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目前,我国的兽药市场规模已达到数百亿元,但令人担忧的是,市场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小厂商为追求经济利益,生产出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低价劣质兽药,严重干扰了市场秩序;另一方面,一些大厂商为了快速获取利润,加大了兽药添加量,使得中兽药残留量增加,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中兽药的创新发展显得极其重要。
通过加强政府监管、提高技术研发、优化产品结构等多种手段,我们可以共同推动中兽药的发展,实现中兽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提高中兽药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市场监管,严格监管兽药的生产和销售环节。
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对小型兽药厂商的监管力度,从源头杜绝低价劣质兽药的生产和卖混充假冒的现象;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兽药质量监督体系,对生产企业的质量标准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兽药符合国家标准、对人体和环境无害。
同时,中兽药的科技研发也是重中之重。
企业应该加强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推广现代化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积极探索市场需求,开发新型兽药产品。
应该尽可能地开发可替代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的天然中兽药,以减少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中兽药的结构也需要优化。
一些企业应该适度减少兽药添加量,推行低激素、低抗生素饲料,采用绿色养殖技术,从源头上降低中兽药的残留量。
此外,中兽药也应该在广泛应用中持续优化其配方和剂型,以满足不同动物的需要和现代化养殖的要求。
总之,中兽药的发展趋势在提高质量、提高技术、提高品牌价值,优化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结构,符合合法优质的生产和销售标准,减少中兽药的残留量,实现中兽药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需要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推动中兽药产业走向国际化。
浅谈中兽药发展现状与创新发展
浅谈中兽药发展现状与创新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兽药产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中兽药作为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保健、预防和治疗等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中兽药的现状和创新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浅谈。
中兽药的现状。
随着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中兽药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中兽药市场规模将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5%以上。
这一数据表明,中兽药市场的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中兽药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
中兽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目前,我国中兽药企业多数还停留在复制和模仿水平,并且缺乏真正的核心技术。
这导致了中兽药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养殖业的多样化需求。
中兽药的质量安全问题也引人关注。
由于中兽药的监管力度较弱,一些不规范的生产企业存在,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这给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也影响了中兽药产业的信誉和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中兽药产业亟需创新发展。
中兽药企业应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研发能力。
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含量,满足养殖业的需求。
中兽药企业可以加强与科研院所、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攻克一些技术难题。
中兽药行业应完善监管体系,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政府应制定更加严格的法规和标准,加大对中兽药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企业也要加强自主监测和自律,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中兽药企业还应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展会、展销会等活动,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
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中兽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中兽药作为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潜力巨大。
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和质量安全问题等挑战。
只有加强科技创新,完善监管体系,拓展国际市场,中兽药产业才能实现创新发展,为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浅谈中兽药发展现状与创新发展
浅谈中兽药发展现状与创新发展中兽药是指用于治疗、预防和控制动物疾病的药物。
随着人类对兽药需求的增加,兽药行业也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
目前中兽药行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陈旧、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创新发展成为行业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就中兽药发展现状与创新发展进行浅谈。
一、中兽药发展现状1.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国中兽药产业普遍面临着“小散乱”的特点,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生产经营水平差异较大,产品质量不稳定,竞争激烈。
由于行业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导致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2.产品陈旧目前市场上的中兽药产品大多数属于传统中药制剂,如丸剂、颗粒剂、口服液等。
这些产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是在药效、用药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满足未来市场的需求。
3.创新能力不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中兽药行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在药物研发、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中国中兽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势在必行。
二、创新发展1.利用先进技术加快创新中兽药产业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的生物技术和新药研发技术,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疗效。
通过结合生物技术、基因工程、遗传学等领域的先进技术,研发出更有效、更安全的中兽药产品。
2.加强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对产品的质量监管,提升行业整体的竞争力和规范化水平。
加强对中兽药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3.发展新型中兽药制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新型中兽药制剂,如口服胶囊、注射剂、贴剂等,推动中兽药制剂向方便快捷、易用性、高效性的方向发展,并且结合兽医药理及兽医药行业的需求,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中兽药产品。
4.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技术,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兽药研发技术和药物制备技术,实现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国内外新兽药开发与发展方向
国内外新兽药开发与发展方向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兽药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新兽药的开发和发展成为兽药领域的热点问题。
下面将从国内外的角度来探讨新兽药的开发与发展方向。
首先,新兽药的开发方向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开发新的药物,包括化学合成药物、天然药物和生物制品等;二是开发新的给药途径和剂型。
在新药开发方面,国内外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第一,抗生素的研发。
抗生素是兽药领域的一大重要分支,但目前市场上已有的抗生素种类有限,且抗药性问题突出。
因此,开发新的抗生素成为广大研究者的重要课题。
第二,细胞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随着细胞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可以通过基因修饰和生物反应器来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药物。
例如,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途径、改变酶的活性等方式,可以合成出具有特定功能的药物。
这些新兽药在防治动物疾病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三,生物制品的开发。
生物制品是指采用生物制造工艺生产的药物,例如疫苗和免疫血清等。
它们与化学合成药物相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疗效。
因此,生物制品的开发也是兽药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除了新药的开发,新兽药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药物剂型上的改进。
目前,兽药的剂型主要有片剂、注射剂、口服液等。
但这些剂型对于不同动物的应用效果各异,且给药方式繁琐。
因此,研究者们正在开发更加便于使用的剂型,例如粉剂、凝胶等,以满足不同动物的需求。
第二,给药途径的创新。
目前,兽药的给药途径主要有口服、注射和皮下注射等。
然而,这些给药途径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研究者们正在寻找新的给药途径,例如经皮给药、鼻腔给药等,以提高药物的吸收和利用率。
第三,药物的效果监测技术的改进。
新兽药的开发需要有效的监测技术来评估其药效和安全性。
因此,研究者们正在开发新的检测方法,例如免疫诊断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以提高药物效果的监测与评估水平。
综上所述,新兽药的开发与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开发新药和改进药物剂型、给药途径以及药物效果监测技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兽药企业的产品研发方向目前国内兽药制剂主要以粉剂、散剂、预混剂和注射剂等常规剂型为主,因此,研制兽药新剂型是兽药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现将当前几个具有发展前景的药物新剂型的研究应用介绍如下。
一、缓释、控释制剂缓释、控释制剂是指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且每24小时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可从3~4次减少至1~2次。
缓释、控释制剂能减少给药次数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并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治疗的稳定性,减少用药总量,使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国外20世纪80年代中期即有大量兽药缓释控释剂型研究和应用的报道。
.我国在兽药缓控释药物剂型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1988年华南农业大学研制了丙硫咪唑瘤胃控释剂,从此拉开了牛羊等动物抗寄生虫缓释制剂研究的序幕。
199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等单位研制了阿维菌素和芬苯达唑控释制剂。
1.目前在兽用缓、控释药物剂型研究方面,给药途径主要以经口给药和注射给药为主,且多为抗寄生虫药和促生长剂。
2.莫能菌素近年来大量被用来当作牛的促生长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Grainger等(2008)研究了莫能菌素控释胶囊对饲喂黑麦草和谷物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给药后莫能菌素以240±0.072毫克/天的速度释放,结果显示牛乳中乳脂含量增加了51.5克/天,乳蛋白的含量增加了18.5克/天。
Melendez等(2003)用24头好斯坦奶牛研究了莫能菌素控释片对瘤胃及代谢的影响试验,莫能菌素从投药6小时开始能显著降低瘤胃氨气含量,并能显著提高经产奶牛分娩时的体况指数。
3.在抗寄生虫方面,缓释与控释制剂应用的最为广泛。
Rehbein等(1999)用伊维菌素缓释胶囊治疗胃肠道线虫及肺蠕虫等寄生虫,有效率达到99%。
Nordin等(2008)用多西环素缓释剂预防由蜱叮咬引起的类粒细胞埃立克体与博氏疏螺旋体感染试验,肌注缓释剂的小鼠脾脏中能够分离出的类粒细胞埃立克体数量远远小于口服非缓释制剂组,且脾脏无肿大现象。
牛羊等疾病相对较少的家畜,体内外寄生虫病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缓、控释制剂具有给药用药量少,药效长的特点,特别适合用于寄生虫等病的防治。
侯建民等(2008)依次用芬苯达唑控释丸、0.2%伊维菌素、丙硫咪唑进行驱虫,结果表明芬苯达唑对羊消化道线虫有更好的杀灭作用,而且有效期更长。
石来凤等(2007)将阿维菌素复方缓释制剂用于防治绵羊寄生虫病,分别使用伊维菌素-丙硫咪唑复方片剂、伊维菌素-丙硫咪唑亚砜注射液和阿维菌素-丙硫咪唑亚砜复方长效油胶进行驱虫试验,其中阿维菌素-丙硫咪唑亚砜长效油胶药效可达100天左右,效果显著。
胡夏田等(2006)进行了阿维菌素长效缓释油胶注射液防治绵羊疥癣病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用药105天后,中、高剂量组的有效率达88%和100%。
二、经皮给药制剂经皮给药制剂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及手段,促进药物穿过皮肤,药物由皮下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并实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药物制剂。
经皮给药制剂使药物以恒定的速度持续的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可以达到类似静脉持续给药的效果。
目前为止,全球有56%的透皮制剂由美国研制开发,其次是欧洲和日本,分别占32%和7%。
美国2001年进行临床试验的129种药物中,有51种与经皮给药或皮肤有关;77种处于临床前期研究的药物中,33%与经皮给药制剂有关。
透皮制剂的优点是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避免了口服给药或注射给药等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
同时还具有长效作用,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降解作用,提高了药物的疗效,使用方便,可以随时给药或中断给药,对机体几乎无损伤。
由于动物疾病自身的特点,透皮制剂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主要是集中在传统药物新剂型的应用上,主要涉及抗菌、驱虫、补血、免疫接种、止痛等领域。
Malavasi等(2006)报道了芬太尼透皮制剂与吗啡硬膜外腔给药联合应用,对外科手术实验动物生理和行为的影响。
在进行肠手术之前通过硬膜外腔给予0.1毫克/千克体重的吗啡,手术后立即使用芬太尼透皮剂(50微克/千克/小时),结果显示硬膜外注射吗啡与芬太尼透皮剂联合使用,能使实验动物提前恢复到正常活动状态,并且手术后增重不受影响。
Robinson等(1999)进行了芬太尼透皮制剂与吗啡硬膜外腔给药止痛效果的比较试验,使用芬太尼透皮制剂的犬,疼痛反应比使用吗啡的犬要轻,表明在矫形外科手术之后,芬太尼透皮制剂有着更好的麻醉效果。
Jeff等(2007)研究了利多卡因透皮剂在犬体内的药动学。
在7只犬的腹中线处贴利多卡因透皮剂片,并检测血药浓度,稳态血药浓度出现在给药24小时后,可以维持60小时。
目前国内在透皮制剂的研制开发方面主要集中在抗寄生虫方面。
侯玉慧等(2005)应用伊维菌素透皮溶液进行驱杀猪消化道线虫及疥螨的效果试验,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的线虫卵转阴率、疥螨治愈率均为100%。
周望平等(2004)用10%哒螨灵透皮吸收擦剂治疗猪疥螨病,患畜20天后基本治愈,1个月后病愈猪体重比对照组增加28%~31.44%。
陈春林等(2003)进行了阿维菌素透皮制剂与阿维菌素肌肉注射剂防治猪疥螨病的对比试验,透皮制剂的治愈率为90%,注射剂的治愈率为80%,差异显著(P<0.05)。
黄一帆等(2000)将恩诺沙星与皮肤渗透促进剂氮酮按药剂学方法配制成透皮吸收搽剂,经皮给药防治哺乳仔猪肠型大肠杆菌病,收到了与恩诺沙星注射剂、口服剂同样的效果。
三、脂质体制剂脂质体(liposomes)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形成的微型泡囊。
其结构类似细胞膜,具有亲油亲水性,适合作为药物或其它物质的载体。
其进入体内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激活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并改变被包封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动力学特征,使药物主要在肝、脾、肺和骨髓等器官组织中蓄积,从而能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减少药物的治疗剂量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因此脂质体作为一种靶向给药新剂型,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1.在动物医学领域,脂质体多被应用在抗寄生虫等方面,但在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是日渐增多Ribeiro等(2008)研究了葡甲胺锑酸盐脂质体的毒性和抗利什曼原虫效果,自然感染利什曼虫的犬分别静脉注射等量的葡甲胺锑酸盐脂质体,空白脂质体和生理盐水,150天后结果显示,给与葡甲胺锑酸盐脂质体的动物组寄生虫的再次感染率显著降低。
陈桂香等(2008)采用改良的冷冻融溶法制备氯氰碘柳胺脂质体,以2.5毫克/千克体重的剂量皮下注射,对绵羊的肝片吸虫有完全的驱除作用。
刘伟等(2008)研究了伊维菌素脂质体对猪疥螨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高、低剂量的伊维菌素脂质体对猪疥螨病治愈率显著高于伊维菌素。
2.脂质体在动物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方面也有较广泛的应用王霞等(2007)进行了硫酸阿米卡星脂质体注射液对猪大肠杆菌的疗效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阿米卡星脂质体高、中剂量治疗猪大肠杆菌的效果优于硫酸阿米卡星,差异显著。
宁建龙等(2008)进行了硫酸阿米卡星脂质体注射液对猪细菌性疾病的疗效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阿米卡星脂质体对猪的大肠杆菌病、链球茵病、巴氏杆菌病(猪肺疫)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放线杆菌病)的治愈率显著高于硫酸阿米卡星,且硫酸阿米卡星脂质体具有用药剂量小、药效时间长和药物残留低的特点。
此外,杨士章等(2008)报道了猪生长激素(pGH)脂质体对育肥猪缓释作用的效果,注射pGH脂质体能够提高猪的日增重(P<0.05)和末重,显著降低料肉比(P<0.05),试验组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四、微囊剂微囊化技术是指利用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囊材,将固态或液态物质包裹制成半透性或封闭药库(微囊或微球)的技术。
药物微囊化后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使药物达到缓释长效的目的。
优点是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和口味,提高适口性,降低刺激性药物的不良反应使药物浓集于靶部位,做成靶制剂使液态药物固态化。
第一个微囊产品是1936年大西洋海岸渔业公司在液体石蜡中制备的鱼肝油明胶微囊;1949年,Wurster发明了微囊的空气悬浮法,改进了药物的总包衣过程;20世纪50年代NCR公司将微囊化技术用于“无炭复写纸”的生产。
李锐等(2008)制备了恩诺沙星明胶微球,恩诺沙星明胶微球载药量为20.67%、包封率为43.62%,释药t1/2比原药延长了约6倍,兔体内分布试验表明具有明显的肺靶向性。
五、中西药复方制剂西药结构明确,由单一的或有限的几个化合物单体组成,作用于体内特异的靶点,药效快而明显,但副作用较大,无法有效治疗慢性病。
中药成分复杂,作用于多个不同的靶点而产生协同、放大的作用,以整体的观念治疗病症,但是难以达到西药的速效、高效,对于病程短的疾病往往效果不佳。
中西药复方制剂可以将西药的速效和中药对机体的全面调理结合起来,取得协同效果。
合理配伍的中西复方药物以其自身的优势将会成为继中药、西药、生物制品之后的又一药品大类。
和翀翼等(2008)通过复制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应用自制中西药复方乳剂进行治疗,中西药复方乳剂明显降低了大鼠子宫内细菌浓度、种类,明显减轻了子宫的病理变化,起到了良好的治疗作用。
武瑞等(2008)人应用中西药复方乳剂对子宫内膜炎奶牛进行临床治疗试验并测定血清中NO、SA、MDA含量及SOD、NOS的活性。
结果表明,中西药复方乳剂明显降低了血清中NO、SA、MDA含量及NOS活性,同时使血清中SOD活性得到提高。
1.在畜禽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方面,王铭杰等(2008)报道了中西药复方制剂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治疗试验,使用自制中药复方制剂,对人工感染仔猪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猪进行治疗,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中西药合剂对猪的腹泻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李秀军等(2008)自2004~2007年,采用中西药结合方法治疗家兔大肠杆菌病3600例,治愈3060例,治愈率85%,效果理想。
唐少刚(2007)报道了应用中西药结合法治疗鸡大肠杆菌病试验,硫酸安普霉素复方白头翁散抑菌圈直径比两者单用都要大,临床试验显示中西药结合法治愈率为98%。
2.在动物的寄生虫病防治方面,中西复方制剂也显示了良好的疗效。
李春生等(2003)用氯苯胍、喹乙醇、中草药粉剂制成中西药复方制剂,治疗人工感染球虫的家兔,在短期内喂饲15天就可控制因兔球虫病及继发感染引起的幼兔死亡, 使死亡率由30.9%下降到1.95%,并能使感染球虫卵囊迅速消失,同时具有明显的增重效果。
董发明等(2005)利用0.5%地克珠利与几味中药组成复方制剂,对人工感染鸡球虫病的60只罗曼蛋鸡进行治疗试验,复方制剂中剂量组比单纯西药组的抗球虫指数高出31.92,差异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