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葵花宝典:化学篇

合集下载

生物“葵花宝典”

生物“葵花宝典”

一、走进细胞㈠、反射的结构基础,;㈡、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㈢、1、病毒(有/没有)细胞结构;2、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①、(有/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环状集中在;无,无;不与结合成;②、只有;③、有;举例:细菌蓝藻只有,没有,但有和,,(能/否)进行,能自养;以细胞群体出现蓝藻,,3、真核生物:①、②、③、二、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细胞中的碳核化合物一、最基本元素:基本元素(含量最多):主要元素: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鲜重:O——%干重:C——%二、无机化合物:①、②、有机化合物:①、②、③、④、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三、糖类、脂肪、蛋白质的鉴定:1、还原糖:①、②、③、2、鉴定:3、斐林试剂:甲液:g/ml的;乙液:g/ml的;使用前,甲与乙,;(否则时间长后产生,使失效);实验需要;4、双缩脲试剂:A液:g/ml 可造成环境;B液:g/ml ;先加试剂ml,摇匀,再加试剂滴,因为:第二节生命过程中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元素组成:有的含有:,,微量,……;一、氨基酸及种类:蛋白质基本单位:;结构形式:氨基:羧基:特点:至少有一个和一个,并且摇连在同一个上的种类由有决定(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种,有20种;);二、蛋白质的结构及多样性:1、脱水缩合:肽键:脱去的水分子数== -有一条钛链就至少有或在外游离;2、蛋白质分子量= ;3、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4、蛋白质功能:结构:如催化:如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1、核酸分类:DNARNA2、核酸是由连接而成的长链;构成DNA和RNA的①、种,DNA ;②、种,脱糖核糖;③、种,RNA ;④、种,核;名称符号碱基核酸基本单位:①、②、③、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核脂肪一、1、是主要的能源物质;2、元素组成:3、种类:㈠、单糖:五碳糖:①、,(化学式)有;②、,(化学式)六碳糖:①、(化学式),是细胞内的物质;②、③、㈡、二糖():①、②、③、注:以上哪两种是植物?㈢、多糖()基本单位是:①、②、③、二、细胞中的脂质:1、种类:①、脂肪:●●●②、磷脂:③、固醇: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一、细胞中的水:1、结合水:功能:2、自由水:功能:①、②、③、二、无机盐:1、存在形式:2、功能:Mg2+:,Fe2+:;维持和的生命活动;Ca2+含量低会,维持;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1、细胞2、3、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1、成份:①、,%,最丰富;②、,%;③、,%;糖被又称;作用:①、②、2、细胞壁:①、组成:②、功能:二、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了的相对稳定);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①、通过作用完成交流;→→→→;②、相邻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动物:细胞膜的接触;植物:细胞间形成通道;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1、线粒体:①、结构…是(单/双)层膜;②、功能:是细胞进行,被称为;③、分布;2、叶绿体:①、结构…是(单/双)层膜;②、功能:绿色植物的;③、分布;共同点:●●●3、内质网:①、(单/双)层膜;②、功能是细胞内合成和的场所,与的合成有关;③、分类4、高尔基体:①、功能:来自的加工;与的现成有关;与植物细胞的形式有关;②、分布:;5、液泡:①、(单/双)层膜;②、有,含,,,等,使植物细胞保持;③、分布:6、核糖体:①、结构:②、功能:③、分布:11。

中考化学高分宝典

中考化学高分宝典

中学化学高分宝典秘籍一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17、原子的结构:原子、离子的关系: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 + B = AB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葵花宝典(精品pdf)

葵花宝典(精品pdf)

葵花宝典目录:一、丝网&烧结原理1.丝网印刷原理2.浆料一般特性简介3.厚膜浆料的组成4.烘干5.烧结二、印刷异常1.铝珠2.铝疱3.弯曲4.线条虚印5.部分区域过厚或者过薄甚至缺印6.背表面有吸盘印7.块状或者粉末状脱落8.水迹状脱落9.电极附着不牢10.背表面颜色偏白11.背表面颜色偏黄三、各电性能参数的异常情况1.Rs过大2.Rs偏小3.短路电流低4.短路电流高5.开路电压低6.Rsh低7.FF低四、测试仪器五、Jo片处理流程及范例一、丝网&烧结原理1.丝网印刷原理丝网印刷是把带有图像或图案的模版被附着在丝网上进行印刷的。

网版通常丝网由尼龙、聚酯、丝绸或金属网制作而成。

当承印物直接放在带有模版的丝网下面时,丝网印刷油墨或涂料在刮刀的挤压下穿过丝网中间的网孔,印刷到承印物上。

丝网上的模版把一部分丝网小孔封住使得颜料不能穿过丝网,而只有图像部分能穿过,因此在承印物上只有图像部位有印迹。

换言之,丝网印刷实际上是利用油墨渗透过印版进行印刷的,这就是称它为丝网印刷而不叫蚕丝网印刷或绢印的原因,因为不仅仅蚕丝用作丝网材料,尼龙、聚酯纤维、棉织品、棉布、不锈钢、铜、黄铜和青铜都可以作为丝网材料。

2.浆料一般特性简介制造太阳电池所用的金属电极导体浆料属于厚膜浆料,所谓厚膜浆料是由一种或多种无机微粒分散在有机高分子中组成的胶状或悬浮体。

通常将后者称为前者载体。

载体不参与膜的组成,它在高温烧成中分解逸出,但其性质却直接影响着浆料的特性,因而也会影响厚膜的性能。

无机微粒可根据浆料的特性和用途采用一种或几种材料,如金属、氧化物、玻璃。

其化学性质、结构形态、颗粒大小及分布决定了厚膜的性能,它们是厚膜的真正组分。

浆料要有很好的流变性,所谓流变性是指物质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和流动的特性。

在丝网印刷的不同阶段,要求浆料既像液体,又像固体,在刮头运动的转印过程中,浆料应能很好地流动,光滑地通过丝网版掩模图形而到达基板。

化学中考宝典参考答案

化学中考宝典参考答案

化学中考宝典参考答案化学中考宝典参考答案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

在中考中,化学的考试内容主要涉及基本概念、实验操作、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表等。

下面是化学中考宝典的参考答案,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1. D2. B3. C4. A5. C6. B7. D8. A9. B 10. C二、填空题1. 氢2. 氧3. 氢氧化钠4. 氧化钙5. 电子6. 原子核7. 电子云8. 正负电荷9. 金属10. 非金属三、判断题1. 错误2. 正确3. 错误4. 正确5. 错误四、解答题1. 铁的原子序数是26,电子结构为2, 8, 14, 2。

根据元素周期表,可以得知铁的原子核中有26个质子和26个中子。

铁的化学符号是Fe。

2. 化学方程式:2H2 + O2 → 2H2O3. 离子方程式: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4. 离子方程式:Ca(OH)2 + 2HCl → CaCl2 + 2H2O五、实验题1. 实验步骤:a. 取一小块铁片,用砂纸打磨,使其表面光滑。

b. 将打磨后的铁片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

c. 将试管加热,观察铁片的变化。

2. 实验结果:a. 铁片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氧化反应,表面会产生红棕色的铁(III)氧化物。

b. 实验结束后,铁片会变得比原来重,因为铁与氧气反应生成了铁(III)氧化物。

六、名词解释1. 化学键:指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由于电子的共用而形成的化学连接。

2. 氧化反应: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常常伴随着物质的氧化状态的改变。

3. 酸碱指示剂:指一种能够根据溶液的酸碱性质变化而改变颜色的物质,常用于酸碱滴定等实验中。

七、综合题1. 元素周期表是一种按照元素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可以反映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它的主要特点有:a.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差为1。

葵花宝典

葵花宝典

葵花宝典第一式:推断题突破口综汇:1345、三角关系6、箭头指向最多的物质(1)CO 2 生成CO 2的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④ ① ②③ CaO①②(2)H2O 生成H2O的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7.常见的灭火剂(1)CO2CO2能做灭火剂是由①化学性质和②物理性质决定的。

(2)H2O H2O能灭火的原因是能。

8.组成元素(1)两种物质都是由两种相同元素组成①H2O2 H2O ②CO CO2③FeCl2FeCl3④Fe2O3Fe3O4⑤SO2SO3(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相同①CH4HCl ②CO2 H2O ③CaO CaCl2④CuO CuCl2⑤NaCl KCl(3)由三种元素组成其中有两种元素相同①CaCO3Ca(OH)2CaSO4Ca(NO3)2②Na2CO3 NaOH Na2SO4NaNO3③CuCO3Cu(OH)2CuSO4Cu(NO3)2(4)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①O2②Fe ③ C ④Cu ⑤H2(5)由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①NaHCO3②第二式:重点物质详细解析1、重点物质:单质(一种元素组成):O2、H2、C、Fe两种元素组成:H2O2、H2O、HCl、CO2、CO、Fe2O3、Fe3O4、P2O5、CaO三种元素组成:KMnO4、K2MnO4、CaCO3、Ca(OH)2重要气体: O2、CO2、H2、CO、CH42、单质:✧O2——常见的气体单质、助燃、供给呼吸✧ C ——常见固体单质、黑色、还原性✧Fe ——常见固体单质、黑色、能做食品保鲜剂(吸收水、氧气)、与酸、盐反应✧Cu ——紫红色(红色)金属单质、相对质量64(是2、4、8、的倍数)3、氧化物:✧CO2——人工降雨、灭火,两种元素的质量比3:8,相对质量44(11、22的倍数)✧CO ——有毒,两种元素的质量比3:4,相对质量28,能还原Fe2O3CO2和CO两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1:7✧H2O——常见液体、能灭火,两种元素的质量比1:8,与CaO 、CO2反应✧CaO——白固、食品中常用干燥剂,与H2O反应翻出大量热✧Fe3O4——两种元素的质量比21:8,黑色固体✧H2O2——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6,能缓慢分解产生氧气✧SO2——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有毒气体易形成酸雨,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SO3——两种元素的质量比2:3,无色易挥发固体,气体形式为严重污染物易形成酸雨✧Fe2O3——红棕色固体,两种元素的质量比7:3,相对质量160,铁元素的质量分数70%铁锈的主要成份,与CO、HCl、H2SO4反应4.两酸HCl——有两种元素组成的酸,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酸H2SO4——由三种元素组成的酸,其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其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8%,原子个数比为2:1:45、两碱:✧NaOH——相对质量40、其溶液在实验室用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原子个数比为1:1:1✧Ca(OH)2——俗称熟石灰、其溶液在实验室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原子个数比为1:2:26、四种盐:✧Na2CO3——俗称纯碱,用于造纸、制玻璃,相对质量106,原子个数比为2:1:3✧CaCO3——白色沉淀,相对质量100,钙元素占40%,原子个数比为1:1:3✧NaCl——白色固体,俗称食盐。

2024年化学必熟记常考知识点(2)

2024年化学必熟记常考知识点(2)
用字母表示:AB + CD ====AD + CB.注意:里应外合价不变。
6.氧化物: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纯净物。
7.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常见的无机物有:酸、碱、盐、氧化物。
注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钙属于无机物。
十三、理解熟悉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1.化气法:把杂质转化成气体除去。如:除去Na2SO4溶液中Na2CO3,可以加适量稀硫酸。
1.黄铜(铜锌合金)和黄金:方法一:灼烧,变黑的是黄铜,不变色的是黄金;方法二:加稀盐酸或稀硫酸,有气泡产生的是黄铜,无明显现象的是黄金。
2.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出现泡沫多、浮渣少是软水,出现泡沫少、浮渣多是硬水。
3.羊毛、棉花和合成纤维:灼烧法,有烧焦羽毛气味是羊毛,有烧纸气味的是棉花,有特殊气味的是合成纤维(如:涤纶、锦纶、尼龙、腈纶等)。
十一、熟记5大环境问题考点
1.温室效应:二氧化碳过多导致全球气温变暖,后果: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等。
2.酸雨:SO2和NO2溶于水形成酸雨,也就是说PH<5.6雨水,叫酸雨。正常的雨水PH=5.6。
3.臭氧层空洞:氟利昂致冷剂排放空气中致导臭氧层空洞。
4.空气污染物:有害气体和烟尘,三大有害气体:SO2、NO2、CO。
4.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点燃或灼烧,无气味的是聚乙烯,有刺激性气味的是聚氯乙烯塑料。
5.硝酸铵、氢氧化钠、氯化钠:加水,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温度降低的是硝酸铵,无变化的是氯化钠。
6.合金与组成金属:(黄铜和纯铜)相互刻画,有痕迹的是纯铜,无变化的是黄铜。
十五.熟记化学之最考点:
1.最简单的有机物:CH4。2.密度最小气体:H2。3.世界上产量最多金属:Fe。4.刑场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C。5.空气中最多气体:N2。6.地壳中最多的元素是:O,金属元素是:Al。7.人体中最多元素是:Ca。

考试葵花宝典

考试葵花宝典

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

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

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

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

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

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司母戊大方鼎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

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

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

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17、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

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初中化学】中考化学知识点最全归纳,考场提分宝典播报文章

【初中化学】中考化学知识点最全归纳,考场提分宝典播报文章

中考化学知识点最全归纳,考场提分宝典播报文章溶液中微溶的物质也可能成为沉淀。

如氢氧化钙、硫酸钙等。

在金属与盐溶液发生反应时,盐须可溶,且钾钙钠除外。

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一定只能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一定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不变。

在加水稀释溶液时,溶液的质量分数减少一半,则加入水的质量与原溶液的质量相等。

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给溶液升温(溶质是水)最多只能升温至100°C。

可能此溶液在一百摄氏度时,溶质仍不能完全溶解,注意陷阱。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能置人于死地,但一氧化碳是把人毒死的,而二氧化碳是把人憋死的。

在化学方程式中,气体前的系数比就是这种气体的体积比。

酸碱盐中,体现酸性的是氢离子,体现碱性的是氢氧根离子。

溶解度一定要带上单位"g"。

相对原子(分子)质量一定不能带上单位。

可回收物包括:金属、废纸、玻璃、布料、塑料。

初中化学知识点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一)、固体的颜色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5、淡黄色固体:硫磺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二)、液体的颜色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三)、气体的颜色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18、黄绿色气体:氯气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拓展在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体会从实验事实导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如图1)。

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热;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中,至约占集气瓶内空间的1/5。

通过实验得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实验时,燃烧匙里要盛入过量的红磷,红磷过量,足以使钟罩中密封的氧气反应完,使测得氧气的体积更接近空气中氧气的实际体积。

这个实验还可推论出氮气不能支持燃烧;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可以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红磷燃烧后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集气瓶中空气的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

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1)红磷的量不足;(2)瓶内氧气没有耗尽;(3)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4)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

该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1)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

(2)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

针对此实验可以展开如下拓展。

例题1.将足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在燃烧匙上点燃(或灼烧),分别放入四只图2所示装置的广口瓶中,立即塞紧橡皮塞,反应结束待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导管中水柱上升最少的是放入哪种物质的装置?(C)A.铁粉B.磷 C.木炭 D.镁解析:铁粉、磷、镁在空气被点燃后,生成物通常呈固态,而木炭燃烧后,虽然消耗了氧气,但是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并且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全部溶解于水,所以导管中水柱上升最少的是放木炭。

例题2.某班同学用图3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

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

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D)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A.只有①③B.只有②④C.只有①②③D.只有①②③④解析:根据本文开始所述内容可知,对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①②③④。

例题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集体讨论]:(1)讨论后同学们认为,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跟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而且生成物为固体。

他们应该选择(B)A.蜡烛B.红磷C.硫粉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药品的用量应保证充足。

(2)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图4的两套装置,你认为合理的是(填编号)A。

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在装药品之前应该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分组实验]在讨论的基础上,他们分组进行了实验。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如下:(注:集气瓶容积为100 mL)组别 1 2 3 4 5 6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mL)2211922218体积的1/5。

通过实验还可以推断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性质是剩余气体不能燃烧,不易溶于水。

[实验拓展](4)小组的同学做完实验后又尝试用木炭重新做了以上实验,发现水几乎没有进入集气瓶。

经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如果事先在集气瓶内注入少量氢氧化钠或澄清的石灰水溶液来吸收气体,实验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5)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图5所示),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不需要加热,节约能源,装置密封误差小量应保证充足。

两套装置中,比较合理的是A装置。

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在装药品之前应该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通过实验还可以推断集气瓶中剩余气体不能支持燃烧,不易溶于水。

用木炭重新做以上实验,如果事先在集气瓶内注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澄清石灰水来吸收气体,实验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改进后的优点是,不需要加热,节约能源,装置密封,误差小。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还可以设计一些其他的相关实验来进行探究活动例题4.右图6所示装置也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A)A.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O2,生成固态的P2O5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C.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解析:若将红磷换成硫或木炭,由于生成的是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气体,会导致密闭容器中气体压强变化不明显,影响实验结论。

红磷的量要过量,以耗尽氧气,但水位的上升高度并不与红磷的量有关,而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有关。

该实验只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同时说明空气中主要含氮气和氧气,但并不能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

例题5.为测定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某同学设计了图7所示的实验,在一个耐热活塞的底部放一小块(足量)白磷(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温度为40 ℃),然后迅速将活塞下压,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至原来温度时,松开手,活塞最终将回到刻度4处,试回答白磷燃烧的原因迅速将活塞下压,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达到40 ℃。

解析:迅速将活塞下压,可以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至原来温度时,松开手,活塞最终将回到刻度4处;迅速将活塞下压,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达到40 ℃。

例题6.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设计了图8所示装置。

请根据图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闭合电源开关,可以观察到白磷_燃烧,产生大量白烟_。

(2)装置冷却到室温,可观察到U型管内左侧液面_上升,且上升到1刻度处_。

(3)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_。

(4)此实验还可推知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两点性质是:_难溶于水_;_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_。

解析:闭合电源开关,电阻丝发热,温度达到40℃时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装置冷却后,由于左侧中氧气被消耗,气体压强减小,水会在左侧中上升,且上升到1刻度处。

该实验的目的就是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故实验结论应该与之有关。

反应后剩余气体的性质可从实验过程中推知,如该气体与水接触但未被吸收,说明其难溶于水;该气体与火焰接触但未燃烧,说明其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例题7.某同学用右图所示的装置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烧杯上方玻璃管(预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可左右滑动的活塞,活塞左端管内密封有空气,活塞右端的玻璃管口跟空气连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刻度5 cm处。

已知生石灰与水反应能产生大量的热;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二个条件,一是有一定的温度;二是有充足的氧气。

⑴向烧杯内加入适量水,与生石灰反应的目的是与石灰水反应产生热量,加热玻璃管内的白磷。

白磷(足量)燃烧,发出白眼,后又逐渐熄灭,活塞向右(填“左”或“右”)移动。

⑶实验结束,恢复到常温后,活塞应停在约4 cm处,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白磷燃烧消耗玻璃管内的氧气,氧气在空气中约占空气体积的1/5 。

解析:向烧杯内加入适量水,与生石灰反应产生热量,可以加热玻璃管内的白磷。

白磷燃烧,发出白烟,后又逐渐熄灭。

活塞向右移动,应停在约4cm处。

可得出的结论是:白磷燃烧消耗玻璃管内的氧气,氧气在空气中约占空气体积的1/5 。

例题8. 为粗略测量空气中O2与N2的体积比,某学生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时,先关闭弹簧夹a,将螺旋状的铜丝在酒精灯的灼烧后迅速插入大试管,接触试管底部的过量的白磷,然后立即塞紧橡皮塞。

由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得多,因此反应很容易发生,可观察到大试管中产生大量的白烟。

试回答以下问题:(1)试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4 P+ 5O2——2P2O5(2)待试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此时可观察到的现象为烧杯中的水通过导管进入大试管中,约占试管容积的1/5,据此可证实空气中O2与N2的体积比大约为1:4。

(3)如果装置气密性不好,则测出的O2与N2的体积比将偏小。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解析: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待试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此时可观察到的现象为,烧杯中的水通过导管进入大试管中,约占试管容积的1/5 ;据此可证实空气中O2与N2的体积比大约为1:4 ;如果装置气密性不好,则测出的O2与N2的体积比将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