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菲尔塔沉思》原创训练
问题答案2

盘旋城墙堡垒建筑智慧凝结长廊雕刻
形状和建造过程
金字塔是埃及人民用智慧和力量修建的
海峡台湾袭击血脉暴雨猛涨懒惰平衡
清波漾漾谈何容易协调有序号啕大哭突如其来理所当然
恍然大悟人影绰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推荐燥热融洽眼帘模范巡警吵嚷惩处租赁祠堂
形单影只映入眼帘受益匪浅春风拂面患难与共铿锵有力堪称楷模筋疲力尽年逾古稀
年逾花甲年少气盛耀武扬威和睦相处肖复兴教诲警告夸赞
恐龙凶猛轻盈敏捷依赖幻想潜入控制
呼风唤雨用武之地欣喜若狂腾云驾雾归根到底形态各异美味佳肴出乎意料程控电话
吨潜烹调经历在z
Zhao tan jing fei tiaoqie Shai wu pi hao
薄雾规律均匀择址堡垒筑堤性格敏捷
凶笨迟钝汛期山洪猛涨
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排云殿唤颗冷酷缝隙照耀
称心称呼名称铺床床铺扒皮
扒开扒手供养提供供给率领草率进率效率功率屏幕屏气蒙眼朦胧树梢末梢怀疑疑问可疑凝固凝结凝视凝聚泥泞茎叶根茎头颈颈部逐渐逐步未遂掘起倔强优良舒适复杂简单伟大匆匆尽情蜿蜒轻轻欢快大声笑长绿铺模模糊糊地动山摇郁郁葱葱消耗喧闹
慌张禁止热情粗暴示范迟钝融洽冒昧横贯江面应接不暇人声鼎沸涓涓细流扬长而去所向披靡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形单影只风平浪静山清水秀龙飞凤舞南北天地暗明。
简谐振动训练

简谐振动训练一、单选题1.一简谐运动的振动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质点在0和0.8s 时刻具有正向的最大速度B .质点在0.2s 时刻具有负向的最大加速度C .在0~0.4s 内,质点的加速度方向始终指向x 轴负方向D .在0.2s~0.4s 内,质点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2.如图所示是一单摆做阻尼振动的x t -图像,则此单摆的摆球在图中P 与N 时刻的( )A .速率P N V V >B .重力势能PP PN E E <C .机械能P N E E <D .受到的拉力P N F F =3.惠更斯利用单摆的等时性原理制成了第一座摆钟。
如图甲所示为日常生活中我们能见到的一种摆钟,图乙为摆钟的结构示意图,圆盘固定在摆杆上,螺母可以沿摆杆上下移动,摆钟的摆动可看作是单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山脚走时准的摆钟,在山顶仍能走准B .若将摆钟的摆角由3°增加到5°(不计空气阻力),单摆的周期减小C .走时准确的摆钟,调节螺母向下移动,摆钟仍能走准D .将摆钟由赤道移到北极,单摆振动周期减小4.在飞机的发展史中,工程师们为了解决飞机飞上天空后抖动厉害的问题,创造性地在飞机机翼前缘处安装一个配重杆。
在飞机机翼前缘处安装配重杆的主要目的是( )A .改变机翼的固有频率B .加大飞机的惯性C .使机翼更加牢固D .使机体更加平衡5.物体做简谐运动,振幅为0.8cm ,周期为0.5s ,计时开始时具有负向最大加速度,它的位移公式是( ) A .3m sin 810(4)2x t ππ-=⨯+ B .3810sin(2)m 2x t ππ-=⨯+ C .3410sin(4)m 2x t ππ-=⨯- D .3410sin(2)m 2x t ππ-=⨯-6.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弹簧振子作简谐振动,振子的质量为m ,振子运动中的最大速度为v 。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从某时刻算起,在14周期内弹力做的功可能为零 B .从某时刻算起,在14周期内弹力做的功可能为零到212mv 之间的某一个值 C .从某时刻算起,在12周期内弹力的冲量一定为零 D .从某时刻算起,在14周期内弹力的冲量可能是0到mv 之间的某一个值 7.如图所示是用来测量各种发动机转速的转速计原理图。
埃菲尔铁塔沉思

• [李白诗云:“古来圣贤多寂寞”。古今中 外有许多“圣贤”,卓有建树,但不为人 知,不为人容,因而孤独寂寞。 ]
5、古今中外有哪些人是像铁塔一样高大坚 韧而孤独寂寞的人?
•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自投 汨罗江;
• 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被贬永 州;
欲扬先抑 虚实结合 语言生动幽默,富有表现力
虚实结合
•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 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 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与拟人不同.虚 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 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 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 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3、当然,本文最基本的“虚”应该是“沉思”,即感受 和思考,哪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把握作者的感受
和思考的?
观察角度
内心感受
印象底版中 只是大铁架;只是小摆设;
有一点被压抑的冷峻。
站在它脚下 才明白它的高度、它的气势、
它的骄傲……
观后心情 凝视它、仰望它,没有膜拜它,
“寻觅它的眼睛、窥视它的灵魂”
4、那么作者只是想表达铁塔的孤独寂寞吗?有没 有什么言外之意啊?作者写这么多铁塔的特点有 没有什么言外之意啊?
以坚韧宽厚对待他人的误解与排斥
作者对埃菲尔铁塔认识的变化
要以宽容、尊重、关怀的 态度对待铁塔式的人物
“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
• 人生的思索:在人的一生中,当你因独树 一帜而孤独寂寞时,你是否经得起时间的 考验,耐得住生命的寂寞。人生是怀有梦 想的,一旦,人到达过那样的高处;对地 面便有了淡漠,人有过那样的恐惧,对安 全便有了蔑视;人走近过那蓝色的梦想, 又不得不回到原处。便尝到探险的悲哀。
《从埃菲尔塔谈起》阅读答案(精选10篇)

《从埃菲尔塔谈起》阅读答案(精选10篇)篇1:《从埃菲尔塔谈起》阅读答案《从埃菲尔塔谈起》阅读答案埃菲尔铁塔值多少钱?这是一个大众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近日,意大利一家商会给出的评估是四千三百三十二亿欧元。
这一惊人的数字使埃菲尔铁塔成为欧洲最值钱的文化地标,其价值相当于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是米兰全城年收入的两倍。
历史遗存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它们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岁月的风霜雨雪在销蚀了其他同代建筑时凸显了留存下来的古迹的稀有性;人类的社会变迁赋予留存者丰富的内涵,使其具有了文化性。
游客登临埃菲尔铁塔,所欣赏的绝不仅仅是高超的建筑艺术和绮丽的巴黎风光,更有附着其上的数不清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说故事……这些才是埃菲尔铁塔的魅力所在。
新建的仿古建筑不论外观如何酷似古代的原作,都不可能具有原作天然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新建筑缺乏灵魂。
这种灵魂不是说有就能有的,而是历经漫长时光、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的。
仅此一点就决定了真古迹和仿造者价值上的天差地别。
埃菲尔铁塔的“天价”也源自于法国人民尊重历史、热爱文化的态度和情感。
法国人把铁塔视为巴黎的标志、法兰西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其珍爱有加。
法国人的这种态度和情感也引发外国人对埃菲尔铁塔的兴趣。
否则,再珍贵的文物古迹,如果人们不加重视,随意毁弃,其价值也必然贬损。
这本是常识,但在今天的中国仍有不断强调的必要性。
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我们拥有世界最多、最古老的历史遗存,但可惜的是,很多文物古迹没能完整地保存下来。
即便是长城、故宫这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相当一部分也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
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古建没有毁于自然灾难和战火兵戈,却在城市房地产开发和旅游的热潮中被推土机夷为平地。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三十年来,全国四万多处文物消失了,而其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筑活动。
我们一方面拆掉了那么多真实的古迹,另一方面却热衷于搭建仿古建筑。
现在只要是个旅游城市,就不难找到新建的仿古一条街。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检测:散文部分 第四单元 埃菲尔铁塔沉思 Word版含解析

1.蓝天在黑色的云缝里闪烁——那黑色的原始森林一般的钢架,从我的头顶两边炸裂开去。
是用那透明的铁盒子撞开的吗?就像汽车的窗玻璃掠开路旁的树枝。
……像是要冲破什么,又像是要挣脱什么,咯咯地向上,像是咬着牙根的声音,像是绷紧骨骼的声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文章选用熟悉的事物比喻作者陌生而新奇的感受,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乘坐电梯登上铁塔的特殊感受。
2.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以“父亲”喻“铁塔”,奇特的比喻格外引人注目,既表现了铁塔平易近人的博大胸襟,也表现了作者对铁塔的无限赞美和由衷敬仰之情。
1.本文是什么文体?在行文上有何特别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本文是游记文体。
与常见的游记散文不同,作者没有把兴奋点放在对游览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上,而是出人意料地重点表现由登临埃菲尔铁塔而触发的心理感受和主体思考,从而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作者笔下埃菲尔铁塔独一无二的风采。
2.本文文眼是什么?游览经过怎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沉思”是本文的文眼。
由登临铁塔而触发的感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和中心议题。
在本文中,作者几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索之中,铁塔仿佛只是触发作者“沉思”的契机和媒介。
游览经过:登塔前——登塔中——登塔后。
3.作者对埃菲尔铁塔的态度和感受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在登塔之前,作者对铁塔充满了“无知的偏见和戒心”,对其并没有多少特殊感情和崇敬心理,正如文中所写,“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在视线所及的图像中,它又淹没在巴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间……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在作者眼中铁塔并无特别之处。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埃菲尔铁塔沉思》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埃菲尔铁塔的历史、建筑特点和背后故事的兴趣。
3. 提高学生对法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内容概述:让学生通过阅读《埃菲尔铁塔沉思》这篇文章,了解作者对埃菲尔铁塔的看法和思考。
2. 埃菲尔铁塔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埃菲尔铁塔的建造原因、过程和意义。
3. 埃菲尔铁塔的建筑特点:让学生掌握埃菲尔铁塔的结构、设计和创新之处。
4. 埃菲尔铁塔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与埃菲尔铁塔相关的重要人物、事件和趣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埃菲尔铁塔的意义和价值。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埃菲尔铁塔的建筑特点和背后的故事,提高对法国文化的认识。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在模拟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中提高交际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用于讲解和展示埃菲尔铁塔的历史、建筑特点和背后故事。
2. 设计问题和小测验,用于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准备跨文化交际场景的模拟材料,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埃菲尔铁塔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中的表现,检验其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收集学生对埃菲尔铁塔的看法和思考,了解其对法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4. 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反馈,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埃菲尔铁塔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埃菲尔铁塔沉思》这篇文章,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 埃菲尔铁塔沉思

第四单元 如真似幻的梦境 埃菲尔铁塔沉思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
◆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配人教版)◆
埃菲尔铁塔沉思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
读诵早晨 角广 习 预 字嚼文咬 学导堂课 馈反堂课 练演能知
◆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配人教版)◆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3.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
4.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王冕《墨梅》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配人教版)◆
一、走近作者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6年 初中毕业,1969年赴北大荒农场上山下乡,1977 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1979年毕业 后,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文学创作 至今。现为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发表小说、 散文共计500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专集50余种。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配人教版)◆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分界线》 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 “第二届全国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 “第二届女性文学优秀小说奖”等多项大奖。有多部作品被翻 译成英、法、德、日、俄文,并在海外出版。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配人教版)◆
二、相关知识 《埃菲尔铁塔沉思》是一篇独特的游记。与常见的游记散 文不同,作者没有把兴奋点放在对游览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 写,而是出人意料地重点表现由登临埃菲尔铁塔而触发的心理 感受和主体思考,从而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作 者笔下埃菲尔铁塔独一无二的审美风采。
埃菲尔铁塔的沉思

3.作者对埃菲尔铁塔的态度和感受经历了 作者对埃菲尔铁塔的态度和感受经历了 怎样的变化? 怎样的变化?
登塔之前,作者对铁塔充满了“ 登塔之前,作者对铁塔充满了“无知的偏见和 戒心” 对其并没有多少特殊感情和崇敬心理, 戒心”,对其并没有多少特殊感情和崇敬心理, 正如文中所写, 在印象的底版中, 正如文中所写,“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比一 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 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在视线所及的图像 它又淹没在巴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间…… 中,它又淹没在巴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间 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 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 压抑的冷峻。 压抑的冷峻。” 登塔之后,作者思想却发生了巨大变化。 登塔之后,作者思想却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原 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我却发现你 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 我却发现你 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曾经的“大铁架” 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 ,曾经的“大铁架” 变成了“一个永远矗立的丰碑” 变成了“一个永远矗立的丰碑”。
铭刻了72个科学家的名字 铭刻了 个科学家的名字, 都 个科学家的名字 是为了保护铁塔不被摧毁而从 事研究的人们。 事研究的人们。
【张抗抗】
195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 195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69 年出生于浙江杭州 年插队,1977年入黑龙江艺术学校 年插队,1977年入黑龙江艺术学校 编剧班,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编剧班,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从事专业创作。1975年完成反映知 从事专业创作。1975年完成反映知 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 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 知名。 知名。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 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 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年出版长篇小说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 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 和追求。 揭示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菲尔塔沉思
张抗抗
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一座电视剧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在视线所及的图像中,它又淹没在巴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间,只露给你一个纤瘦的顶部。
即使是在它对面的人类博物馆广场的喷泉边上眺望它,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
我总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当你来到它的面前,站在它的脚下的时候;当你尚未抬头,仅仅感觉到它笼罩的阴影的时候;当你完全抬起头,却望不到它的全部,而要向后仰着身子,扶住你的帽子或眼镜儿,眯着眼寻找天空的时候,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
这是一个广场,一块空地。
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不需要铺垫和过渡,那么轻易而又无情地甩下了世俗和浮尘,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
我是要登塔的。
上去寻觅它的眼睛、窥视它的灵魂。
我是要上去的,默默企望一次没有国界的超越,一次没有阶梯的升华。
我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没有膜拜它。
我相信它不是不可企及的。
我听到耳边的风呼呼响,紧张地抽搐着的风,拍打你,推动你,如巨鸟扑翼,直贯长空。
你是一记雷声,一道阳光,一束电波,一条飞船,轻轻扬扬却又闪电般地穿过大气层,突破大气层,抛开大气层。
风被隔绝在远远的脚下与上天,只是在鞭笞我的神经。
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晕眩--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
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坠落的石块,无遮无拦,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
地壳在下陷,在沉没。
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
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么?我有些惧怕,又有些怜悯自己。
我为瞻仰它的伟大与雄奇,才执意汇入登塔的人群,奇怪的是我竟然感觉不到电梯的上升。
我只是觉得从我登上铁塔的那一刻起,巴黎便开始庄严地降落。
它疯狂地钻入地底。
我透不过气来,这透明的铁盒子,快闭上你恶魔的眼睛,我想出去!
巴黎依然在飞速下沉。
我无可逃遁。
蓝天在黑色的云缝里闪烁--那些黑色的原始森林一般的钢架,从我的头顶两边炸裂开去。
是用那透明的铁盒子撞开的么?就象汽车的窗玻璃掠开路旁的树枝。
蓝天忽然近了,又忽然远
了,远得更加冷酷。
永远被那一双双黑色的手臂阻拦着。
时而又是无数根钢缆铁索,缠绕你,勒紧你,使你永远无法到达那个超然于一切之上的境界。
无意间,我抬头仰视,砰然心跳--我忽然发现了自己是在上升,那钢缆挣断了,那黑手垂落了,那云朵变得浓亮了,可是,透明的铁匣子还在疯狂地往上升,一个劲地向上升,象是要冲破什么,又象是要挣脱什么,咯咯地向上,象是咬着牙根的声音,象是绷紧骨骼的声音,固执而又痴迷地向上升。
它象是永远也升不到头了,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了。
我曾以为自己象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了呢;我曾以为我离开了地面;我曾以为我离天空很近很近了--当我同隔绝的风在一起的那些瞬间。
巴黎多大铁塔就有多大。
也许还不止。
一本书上说过,万里无云时,塔顶上可望到外省……
塔顶平台上游人如云,这威严古板的铁塔,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将那各种肤色各种头发的孩子都拥在你的怀里,一任他们纵情玩乐、观赏,又走散去,天涯海角,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在你的视野里……
铁塔是仁慈的,温暖的。
假如我不到铁塔来,我将永远对它存有那么无知的偏见和戒心……
我不知我应该怎样下去,或者说,我希望永远也不要再下去。
人到达过那样的高处,对地面便有了淡漠;人有过那样的恐惧,对安全便有了蔑视;人走近过那蓝色的梦想,又不得不回到原处,便偿到探险的悲哀。
因为那不是山的高度,不是悬崖的恐惧,而是人在一个世纪之前的真实创造,是一个永远矗立的丰碑。
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有一日它终会化成一堆废铁,但它曾独一无二地存在过。
赏析:《埃菲尔塔沉思》
张抗抗,女作家。
浙江杭州人,她从风光旖旎的江南走到冰天雪地的白山黑水间,因此她的作品中,流露着两种风格,一种是来自江南风韵的温柔与细腻,一种是使她成长成熟的北大荒的粗犷,而她于其中取得一种平衡,把自己的精神和所抒写的事物的主题意蕴结合起来。
她的散文往往弥漫出一
种纯朴的神态,而在揭示人的心灵底蕴的同时,又包含着冷峻的理性思考,有对个体生命和现实的深入的感悟。
这篇《埃菲尔塔沉思》呈现的不仅是精妙的文字描写,而且最为称奇的是作者用这样精妙的语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神奇想象。
作者先压低埃菲尔塔在自己以及在读者们心目中的形象,用“淹没”、“纤瘦”、“压抑”等词降低它的“高度”。
紧接着又用一系列排比句式不加“铺垫和过渡”地渲染铁塔的雄伟高大,两相对照,给读者以震慑。
更新奇的体验在于她将坐电梯的“上升”幻化成地面的“坠落”、“沉没”。
惊险奇异一个个向读者压来,作者捕捉到了刹那感受,是别人经历过而未曾捕捉到的。
然而,她渐渐由上时的害怕,担心“永远也不会停下来”,到后来“希望永远也不要再下去”,最后悟出“人有过那样的恐惧,对安全便有了蔑视”。
她所写的一切都是真切的直觉,又不乏奇异的幻觉,整篇文章充溢着敏锐、潇洒的特质。
说她在写埃菲尔铁塔,不如说她是在写自己面对埃菲尔铁塔的感受。
她将生命作为一种非常具体的存在去深入,去穿透,去感受,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沧桑的心路历程使她有了一种看尽沧桑后的从容与通达。
正如她在面对埃菲尔塔时的沉思是“我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没有膜拜它”,“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有一日它终会化成一堆废铁,但它曾独一无二地存在过”……这是一种长期的人生感悟,是一种个性的积累、沉淀,它重视真实而摒弃虚假,侧重心灵的倾诉,弃绝人性的矫情。
14、从文章第一节中找出描写埃菲尔塔特征的词语?作者这样写埃菲尔塔具有什么作用?(5分)
15、作者为什么说埃菲尔塔“那么轻易而又无情地甩下了世俗和浮尘”?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吗?(5分)
16、阅读全文后,分条陈述作者登塔所获得的人生感悟。
(6分)
17、文章题为《埃菲尔塔沉思》,请你说说作者面对面对埃菲尔塔时的沉思有哪些。
你对此作何评价?(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4、答案:第一节中用“淹没”、“纤瘦”、“压抑”等词写出印象中埃菲尔塔的“高度”。
(3分)
作者有意降低它的高度,这里运用了“先抑后扬”的艺术表现手法,把自身的“印象”或者“偏见”与后边所写它的高大构成鲜明的对比反衬。
(2分)
解析:本题一方面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考查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重要的词语。
描写一个事物,总要写出事物的特征,而为什么这样描写事物的特征则与作者的艺术匠心有关。
15、答案:因为埃菲尔塔是“如此之高”,“拔地而起”,又“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是那样的骄傲,那样的有气势,然而又是那样的“温暖”、“仁慈”,没有“偏见”。
(3分)
这句话引起下文,并为下文具体写登埃菲尔塔的感受确定感情基调。
(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这里的这句话,在文章中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关乎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16、答案:1、人有时候,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
2、外界的一切都在“缠绕你,勒紧你,使你永远无法到达那个超然于一切之上的境界”。
3、人生的追求,是“永远也升不到头了,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了”。
4、人应该抛弃“无知的偏见和戒心”。
(答对一点得1分,对两点得2分,三点得6分。
)
解析:本题考查文段的信息的筛选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本文主要内容与其说是在写埃菲尔铁塔,还不如说是在写作者自己面对埃菲尔铁塔的感悟,因此设计了这个题目,审题中要注意的是分条陈述的内容是“人生感悟”,而不是登塔时的“感受”。
17、答案:“我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没有膜拜它”,“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铁塔是仁慈的,温暖的。
假如我不到铁塔来,我将永远对它存有那么无知的偏见和戒心”,“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有一日它终会化成一堆废铁,但它曾独一无二地存在过”(4分)这是一种长期的人生感悟,是一种个性的积累、沉淀,它重视真实而摒弃虚假,侧重心灵的倾诉,弃绝人性的矫情。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能力。
本文题目中的沉思两个字既是文章行文的一个线索,又是作者获得人生感悟的基点,我们就是从这个
意义来设计本题,学生解题时,要明确问题的指向,然后通读全文,进行分析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