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合作探究课件 亢文强

合集下载

《说“木叶”》课件

《说“木叶”》课件

《说“木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说“木叶”》这一主题,该内容出自《现代散文选》第二册第四章《自然与生活》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对“木叶”的形态、生长环境、文化寓意等多角度的解读,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之美,感悟生活中的哲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木叶”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木叶”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及其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把握“木叶”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木叶、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木叶,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3. 讲解:结合PPT课件和实物木叶,详细讲解“木叶”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文化寓意等。

4. 例题讲解:分析散文《说“木叶”》中的美句,解读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绘一种自然现象,并表达自己的感悟。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木叶”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环保、艺术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板书设计1. 《说“木叶”》2. 内容:形态特征生长环境文化寓意生活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木叶”为主题,写一篇描绘自然现象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大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理解“木叶”在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及其与生活的联系。

《说“木叶”》优秀课件

《说“木叶”》优秀课件
分析“木”的两个 艺术特征。
⑦说明“木叶”与 “树叶”在概念上相 差无几,在艺术形象 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 千金。
总结全文(7) 艺术领域:一字之 差, 相隔千里。
文章在说”木叶“的同时,也在说”树叶“ “落木”“落叶”,这几个意象之间到底有何区别?
贰——再读课文,比较文中主要意象特征。
要求:梳理出文中含有”木叶“”树叶 ““落木”“落叶”的 诗句及作者的相关评论,了解这些意象在古诗中的使用频率。
③说明“木叶”“落 木”与“树叶”“落 叶”的不同,关键在 于“木”字。
④说明“木”的第一个 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 因素。
⑤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 特征(暗示性)。
⑥说明“木”的第二个 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 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 朗的秋天气息。
发现问题(1—3)
说明“木叶”为古 代诗人所钟爱。
分析问题(4—6)
说林 庚
“ 木 叶 ”
林庚(1910—2006)
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 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 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 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 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 简史》等。

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它带
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叶 下

饱含水分 繁密
柔美 条女
—《
纷妖 曹冉且 植冉闲


美落采
女叶桑
篇何歧

翩路 翩间


太黄、无 干燥之感
—《
雨静
中夜
司黄四 空叶无 曙树邻
,,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 课件 (共28张)语文课件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 课件 (共28张)语文课件PPT

文本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1~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自然段列举四个名句说明了什么观点?
答案:列举四个名句,说明木叶之美,说明“木叶”是那么突 出地成为诗人喜爱的形象,为下文的分析张本。
2.第2自然段中“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 了”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再进一步指出宁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又非偶然现象, 悬念的设置使人急欲弄清原因。此处言简意丰。一是指出创新的途 径:“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二是指出 个例中体现的普遍性;三是含蓄地告诉我们,这样细致地揣摩是欣 赏诗的精妙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 他的《唐诗综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把唐诗这一课题的研究提 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的风貌的系统化研究留给了后 人。《说“木叶”》就是这部书中的精品佳作之一。
单音字
①袅袅(niǎo) ②萧萧(xiāo) ③翩翩(piān) ④冉冉(rǎn) ⑤绵密(mián) ⑥缠绵(chán mián) ⑦吟唱(yín) ⑧王褒(bāo) ⑨皎皎(jiǎo) ⑩灼灼(zhuó) ⑪亭皋(ɡāo) ⑫柳恽(yùn) ⑬寒砧(zhēn) ⑭万应锭(dìnɡ)⑮窸窣(xī sū)
说“木叶” 林庚
作者名片
简历:林庚(1910-2006),中国作家、诗人、古 典文学研究学者。字静希,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 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曾创 办刊物《文学月刊》。
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 1934年后,先后在民国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授中国文学史课程 ,继续写诗。这时期是他写自由诗的时代。1935年以后对诗的形式 有进一步的追求,从现代生活、语言的节奏与民族诗歌发展的规律中 探索新的格律体诗。抗战后,赴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北归任燕京 大学中文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文联理事、《文学遗产》 编委,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对于新诗的形式、中国古典诗 词有独到的研究。

《说“木叶”》精品课件

《说“木叶”》精品课件

04
“木叶”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 念
“木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探讨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地域性与普遍性的结合
木叶作为自然元素,与人类文化相结 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木叶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具有不同的 象征意义,但同时也具有普遍的文化 价值。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木叶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同 时也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 特的文化现象。
1 2 3
运用多媒体手段
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木 叶”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增强学生的 感性认识。
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木叶”的基本概念和象征 意义,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文化内涵和 艺术价值。
实践教学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与“木叶”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创 作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 加深对“木叶”的理解。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中,“木叶”也被广泛运用,如“在人间,我们都是木叶/从繁华落尽到枯萎的 那一天/谁能听见木叶飘落的叹息/像一朵朵凋零的花朵/在风中轻轻摇曳”。
散文与小说
在散文和小说中,“木叶”也被用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感,如“在秋天里,我喜欢走在铺 满落叶的小径上/听着脚下沙沙作响的声音/仿佛是大地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
《说“木叶”》精品课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木叶”的意象与象征意义 • “木叶”的诗意与美感表现 • “木叶”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
念 • “木叶”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建
议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课程背景与目标
课程背景
本课程以《说“木叶”》这篇文章为载体,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象与象征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古代文学中的意象表达方式,提高对古代文学的鉴赏 能力。

《说“木叶”》PPT教学课件

《说“木叶”》PPT教学课件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文本探究
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引出此话题的?
从众多诗歌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为引子,来引出本文 所谈论的话题:为什么木叶会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发现问题
1-3段 “木叶”为 古代诗人所 钟爱
分析问题
4-6段 分析“木” 的两个艺术
特征
总结全文
7段 艺术领域:一 字之差,相隔
千里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字体下载:/ziti/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文本探究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说“木叶”
林庚
走进作者
林庚(1910— 2006)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 史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 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人评价他:建安风骨、盛唐气 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走进作者
他的“少年精神”:林庚先生是一个唐诗研究者, 而少年精神是他对唐诗总体风格的概述。他认为唐朝 有一种勃发的气象在,反应到唐诗上,便是一种昂扬 向上的极富青春生命力的能够以天下为己任的少年精 神。如李白一生怀才不遇,仍然高歌着“长风破浪会 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一声穷困潦倒,仍旧 高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 样大情怀的诗句。说林庚先生有少年精神,是说他具 有勃发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共39张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共39张PPT)优秀课件

篇何

——飘零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饱含水份,繁密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 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 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 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 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它“木”比“树”更 显得单纯,仿佛本身 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 素。
精读课文第6段:
概括“木”在形象 上的第二个特征
8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4 、不要把成功想得太遥远,有时候,它离我们很近,只是由于我们的疏忽而与它失之交臂。 13 、不断进取,勇于面对一切困难,努力克服它,战胜它,这是生存的法则。相反,逃避是懦夫的作为,最终只能带来更多的危机。 17 、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9 、有时,成功就在我们眼前,但却被我们所忽略,以致最终地丧失。把握眼前,坚持做好每件事,那么,成功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研读课文:
比较“树(叶)”“落叶”“木叶”“落木” 的特征、意味的不同。
树(叶)——繁茂的枝叶 密密层层 浓阴
饱满
无飘零之意
落叶——繁密 湿润 飘零之意
木叶——落叶的因素 木质的树干
微黄 干燥 空阔 疏朗
落木——无“绵密”之意 空阔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
手抛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履中。 ——吴小如
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 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 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 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
创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 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 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 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 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 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 的暗示性特点。
注意:意象和意境是互相依存的,但并非所有的意象组合都能构成一个意境,正 确地把握二者关系,还需要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来沟通景与情、情与理的关系。
思考1:结合课文内容,赏析诗句中“木叶”意象的作用。
诗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赏析 描绘了万木落叶飘飞的景象,渲染了凄美的意境。




林庚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文体、作者及其学术成就。 2.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 逻辑,体会作者阐释说明的严谨准确以及逻辑推理的缜密 有序,感受科学精神,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
学习情境
中国古代有“立象以尽意”的说法,黑格尔关于美与艺术的 定义,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意 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中国诗学一向 重视“意”与“象”的关系,意象成为诗人情思的载体。本文细致 入微地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等意象的不同意味, 探讨中国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

褒 (bāo) 砧 (zhēn) 言筌 (quán)
2.词语理解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
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午阴嘉树清圆。
(叶多且饱满)
同 的 意 义 ?
叶 ” “ 木 叶 ” 有 什 么 不
4
、 作 为 诗 歌 语 言 “ 树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落叶且空阔)

满树的叶子
水分很充足

木头木料、木板
落叶
微黄
木叶
落叶
暗 示
联想
微黄 性 想象
干燥
叹息 漂泊 清秋
5、思考:读出诗歌意象的“暗示性”有何意义?
五、探究鉴赏
6、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标题却拟 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 性”》,你认为如何?
①“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色彩较强,不利于大众的接受与
理解; ②“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 句的品读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 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③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 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空 离人的叹息
干 燥
阔 疏 朗
游子的漂泊 爽朗的晴空

饱 满
软绵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3、(4、5、6)段中,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 征?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 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 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 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_暗_示_性_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而“木”常让人联想起树干,有疏朗、干 燥的意味 。“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 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传递着整个疏朗的 清秋的气息。
作业:拓展探究
模仿本文的方法,结合熟悉的诗句, 查找相关资料,说说 “倚楼”“倚栏”、“凭栏”、“拍栏 杆” 三组词语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周末作业
《活页练习》 第111页《说木叶》; 第125页综合检测(二)1------16题。
说说“高树”与“高木”的 区别
疏 朗 的 清 秋 的 气 息
高树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没有落 叶的形象 ; ——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 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高木
——是落叶的景况。 ——是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 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 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树 叶
浓密繁华
——
——
——
读课文第5、6自然段,说明“树叶”与“木叶”的潜在意味有什么 不同?
“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 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木叶” 显得疏朗、空阔。
“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什么区别?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 “,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 与凄清
江水 烟雨 梧桐 雨……(意象)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李煜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 个愁字了得?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 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 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 • 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 因; • 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 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1、借诗中的“木叶”引出话题
2、探寻多用“木叶”的理由 3、概念相同形象有别 4,5、木叶的第一特征: 6、木叶的第二特征: 7、“木叶”“树叶”一字千里
《苏幕遮》——范仲淹
化休 留 思 作独 人 , 相倚 睡 夜 黯 思, 。 夜 乡 泪酒 明 除 魂 。入 月 非 , 愁 楼,追 肠 高好旅 梦 , • 在接 寒 地 斜水 烟 。 阳, 翠 秋 碧 外芳 。 色 云 。草 山 连 天 无映波, 情斜,黄 ,阳波叶 更天上

《八声甘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 而且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 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 润的。
• “树”与“叶”形象一致,都给人枝繁叶茂, 密密层层浓阴的感觉,合用的“树叶”的 形象也是如此,含义未见丰富。
《说木叶》第二课时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歌语言中暗示性,仿佛是概念 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 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 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 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 是成为丰富多彩意象。
生活语言(概念解释) :忧伤的心情
诗歌语言(形象解释) :

——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 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 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 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繁茂的枝叶
生机 密密层层的浓阴 活力
褐绿色的树皮
木 特征
场合:
本身含有落 叶的因素 微黄干燥
单纯、空阔、 疏朗的清秋 气息。
木叶 场合:秋风叶落; 特征:木质的树干,隐含落叶的因素,微黄,干燥 意味: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有飘零意味。 情感:感伤 ,离人的叹息,游人的漂泊。
落木 场合:深秋 特征:空阔
意味:荒凉、孤寂 情感:悲凉、孤独、寂寞
合作探究
仿照本文的方法,结合熟悉的诗句, 分组讨论,说说下面三组短语 “倚楼” “倚栏”、 “凭栏”、 “拍 栏杆” 在姿态、意味、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凭栏”
姿态:凭,扶。身体重心前倾,目视远方。
意味:远望、期盼、回忆。
情感:故国之思、忆昔怀古。表达家国之思。 “拍栏杆”
姿态:拍打,动作性很强,面带怒容。
意味:有澎湃的激情,无处宣泄。
情感:爱国热情,怀才不遇的悲愤。
课外拓展探究:
结合熟悉的诗句,查找资料,说说
“新月” “残月”“满月”
在时间、意味、情感上有何不同?
《满江红》——岳飞
•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 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 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 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再齐读一遍
读完后,分组讨论三组短语的 人物姿态、暗含意味、抒发情感有何不同 。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 说不出来的话。 ——《谈中国诗》
语言有概念的意义,也有潜在的意
义。中国诗具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含蓄性(暗示性)特征。
譬如:
树叶、木叶、落木 各自的暗示性不同,
它们表达的情感、意味就不同。
请记录三组概念的暗示性特征,
然后模仿这种方法,合作探究
树叶 场合:春夏; 特征:繁茂,浓绿 ,饱满; 意味:密密层层,浓阴满地; 情感:喜悦,热情,激昂
周日晚自习交
以 小 见 大 深 入 浅 出
阅读第一自然段做题,回答2个问题
1、作品以哪些诗人哪些诗句为例来引出话题的? 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2、作者举出这些诗句为例,其用意是什么?
•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 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 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 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 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 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给右边加红颜 色的字注音
袅袅 照浦 褒扬 灼灼 亭皋 寒砧 涔阳 万能锭 言筌 窸窣 迢远
niǎo pǔ bāo zhuó gāo zhēn cén dì ng quán xī sū tiáo
解 释 下 列 词 语 的 含 义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
阅读2~3段,思考: “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 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 “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 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
关 键 点
在“木”字
概念
艺术形象
木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__。
屈 原 《 九 歌 》
执教: 洛一高 亢文强
2013.10.17
林庚: (1910---2006) 福建福州人, 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诗歌研究家。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 点是“盛唐气象”。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 部新诗集 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 学简史》等。
“倚楼” “倚栏”、 “凭栏”、 “拍栏杆”
讨论时,要求每人都要执笔写出讨论的要点。 抽签确定一人,代表本组上讲台展示交流。
一、各组展示交流 二、老师归纳总结
“倚楼”,“倚栏”
姿态:倚,斜靠,身体重心偏后或偏向一侧,眼神迷茫。
意味:沉思、无奈、忧虑。 情感:闺怨、乡思。多表达个人内心情感。
故国之思 忆昔怀古
微黄与干燥 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袅 袅 兮 秋 风 , 洞 庭 波 兮 木 叶 下 。
——
疏朗绵密
陶 渊 明 《 拟 古 》
皎 皎 云 间 月 , 灼 灼 叶 中 华
萧 纲 《 折 杨 柳 》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叶 密 鸟 飞 得 , 风 轻 花 落 迟 。
无 名 氏
庭 中 有 奇 树 , 绿 叶 发 华 滋 。
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 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萧萧—— 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疏朗——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窸窣—— 象声词。此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 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缠绵—— 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拟人法 绵密—— 柔和紧密的样子。 迢远—— 遥远。 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
明 月 几 时 有
近 水 楼 台 先 得 月
床 前 明 月 光
举 杯 邀 明 月
月 是 故 乡 明
无 言 独 上 西 楼 , 月 如 钩
烟 笼 寒 水 月 笼 沙
山 高 月 小
别 时 茫 茫 江 浸 月
杨 柳 岸 晓 风 残 月
月 上 柳 梢 头
本周作业
周一:《学习指导》--《说木叶》 周二 :4期报纸 《月亮在半梦半醒之间》 《独乐园记》 周三:5期报纸 《登楼赋》《流觞之水》 周四:6期报纸 二单元试题8—10;13---17题 报纸当天晚上第一节晚自习,交班主任验收 周末作业: 默写《逍遥游》 翻译《与吴质书》(读本4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