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共47张PPT).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共47张PPT).ppt

从一个村落到一个村落
这一条冰河小心的流着
人们看不见水的蓝颜色

今天是二九明天是什么

在长的路上人们来往着
这一个冬天在冰里度过
没有人看见水的蓝颜色
这一条冰河带走了日月
今天是二九明天是什么 这一条冰河带走了日月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胧 薄暮朦胧处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 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 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 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 《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 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 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 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 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 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⑾疏影(宋·姜夔)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 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 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 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 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 波去,又却怨、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 赖是生来瘦硬, 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唯有月。 原没春风性情,如何共,海棠说。
2. 柳
①贺知章《咏柳》
(构思奇巧,通过柳来描绘春 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
②咏 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说“木叶”》ppt课件

《说“木叶”》ppt课件

(4)阅读第 4、5、6 段
5.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作者从哪个角度切入? 明确:“木”字应用在什么场合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1)解读第1段,关注“木叶”现象
具体说,“场合”指时间、空间、背景等。 1.通过预习,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十分清晰,因此,我们今天就按照自然段来逐段阅读。作者在第 1 段 主要采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 明确:引用。在第 1 段中,作者连续引用了四句古诗文名句来说明“‘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
我们来小结一下,在前三个自然段中,林庚先生发现诗人 们钟爱“木叶”之后,并没有直奔主题分析“木叶”的艺术特 征,而是关联种种现象,充分展开思维。有矛盾的发现(“树 叶”和“木叶”的概念意义差不多,但是“树叶”在诗歌中却 很少见,至少是没有产生经典好诗。),有同中求异(“木叶” 和“树叶”两者概念意义相同,而审美意味不同),也有异中 求同(从“木叶”发展到“落木”的关键是“木”),也有猜 想(大概)和否定猜想(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 等等,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思维过程。
一般来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像 一颗生长在水里的水草,在水中,水草才韵致无穷 。捞出来,它就枯萎干瘪了。诗歌语言符合冰山原 则,其水下的部分更为丰富;词语拖着的文化尾巴 ,弥散着历史气息,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每个 词语都有自己的三生三世。因此,我们感知一个词 语,绝不仅仅是感知这个词语所指示的概念意义, 还要关联它背后的整个文化。“木叶”如此,“柳 ”、“梅”、“月”、“鸿雁”等也是如此。
6.从原文看形象,”“,我木们姑”且称字之为应“用木叶在现象什”,么这场为全合文的?分析提供了一个背景。 明确:从作者引用的诗歌来看,主要是秋风叶落的季节、秋天 的情景。
7.为什么诸多诗人都将它应用在 问 秋风叶落的季节、秋天的情景里

人教版必修五高二年级第9课 《说木叶 》课件(29张ppt)

人教版必修五高二年级第9课 《说木叶 》课件(29张ppt)

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思 念
鸿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西洲曲》 雁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
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
《声声慢》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
秋风叶落的季节
精读探究
品味诗句“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比较 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并分析作者引 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精读探究
品味诗句“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比较诗中“高木” 与“高树”的不同意味。并分析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精读探究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 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 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 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叶
木叶 落木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 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初读文章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 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 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 展到了“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 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 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初读文章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 课件 (共28张)语文课件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说“木叶”》 课件 (共28张)语文课件PPT

文本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1~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自然段列举四个名句说明了什么观点?
答案:列举四个名句,说明木叶之美,说明“木叶”是那么突 出地成为诗人喜爱的形象,为下文的分析张本。
2.第2自然段中“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 了”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再进一步指出宁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又非偶然现象, 悬念的设置使人急欲弄清原因。此处言简意丰。一是指出创新的途 径:“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二是指出 个例中体现的普遍性;三是含蓄地告诉我们,这样细致地揣摩是欣 赏诗的精妙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 他的《唐诗综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把唐诗这一课题的研究提 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的风貌的系统化研究留给了后 人。《说“木叶”》就是这部书中的精品佳作之一。
单音字
①袅袅(niǎo) ②萧萧(xiāo) ③翩翩(piān) ④冉冉(rǎn) ⑤绵密(mián) ⑥缠绵(chán mián) ⑦吟唱(yín) ⑧王褒(bāo) ⑨皎皎(jiǎo) ⑩灼灼(zhuó) ⑪亭皋(ɡāo) ⑫柳恽(yùn) ⑬寒砧(zhēn) ⑭万应锭(dìnɡ)⑮窸窣(xī sū)
说“木叶” 林庚
作者名片
简历:林庚(1910-2006),中国作家、诗人、古 典文学研究学者。字静希,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 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曾创 办刊物《文学月刊》。
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又参与编辑《文学季刊》。 1934年后,先后在民国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授中国文学史课程 ,继续写诗。这时期是他写自由诗的时代。1935年以后对诗的形式 有进一步的追求,从现代生活、语言的节奏与民族诗歌发展的规律中 探索新的格律体诗。抗战后,赴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北归任燕京 大学中文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文联理事、《文学遗产》 编委,一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对于新诗的形式、中国古典诗 词有独到的研究。

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共39张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必修五《说“木叶”》(共39张PPT)优秀课件

篇何

——飘零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饱含水份,繁密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 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 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 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 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它“木”比“树”更 显得单纯,仿佛本身 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 素。
精读课文第6段:
概括“木”在形象 上的第二个特征
8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4 、不要把成功想得太遥远,有时候,它离我们很近,只是由于我们的疏忽而与它失之交臂。 13 、不断进取,勇于面对一切困难,努力克服它,战胜它,这是生存的法则。相反,逃避是懦夫的作为,最终只能带来更多的危机。 17 、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9 、有时,成功就在我们眼前,但却被我们所忽略,以致最终地丧失。把握眼前,坚持做好每件事,那么,成功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研读课文:
比较“树(叶)”“落叶”“木叶”“落木” 的特征、意味的不同。
树(叶)——繁茂的枝叶 密密层层 浓阴
饱满
无飘零之意
落叶——繁密 湿润 飘零之意
木叶——落叶的因素 木质的树干
微黄 干燥 空阔 疏朗
落木——无“绵密”之意 空阔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共32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共32张ppt)

一、走近作者
林庚,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
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 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他将创作新诗和研 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 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 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 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 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树/树叶
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繁叶茂的
•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庭院里 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繁盛 的花朵。)
• 午阴嘉树清圆。(时值中午,阳光直 射,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木/木叶: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吹拂,洞庭湖波浪涌起啊,落叶纷飞。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夯实基础
1.字音字形
不落于言筌 quán
袅袅
niǎo
寒砧
zhēn
桅杆
wéi
门闩
shuān
照浦

冉冉 迢远 柳恽 庾信 灼灼 万应锭
rǎn tiáo yùn yǔ zhuó dìnɡ
涔阳 陆厥 橘徕 亭皋 窸窣
cén jué lái ɡāo xī sū
2、词语积累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
说明从屈原的《九歌》开始,木叶就成为诗人们钟爱的意象,引出话题。
2. “木叶”就是“树叶”,为何古代诗歌中少见“树叶” ?
诗歌语言追求凝练。
3.那么,诗词为了凝练,可否也用“叶”代替“木叶” “落木”呢?

《说木叶》课件

《说木叶》课件

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这些观点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为我们提
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欣赏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
03
文献参考价值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对于研究中国古典
诗歌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
典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知识。
意义探讨
过渡自然
文章中过渡句的使用恰到好处,使 文章的转折更加自然流畅。
04
《说木叶》的文学价 值与意义
文学价值
01
语言精练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语言精练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他运用生动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意象,使得文章言简意赅,令人回味
无穷。
02
观点独到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对于中国古木叶”》一文激发 了后辈学者的研究热情,促使他们更 加深入地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的奥秘和 魅力。它为后辈学者提供了一种高水 平的学术范本,让他们在研究中不断 追求卓越和创新。
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对于 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它所提出的观点和见解启发了 许多作家的创作灵感,促使他们不断 探索和创新,从而创作出了更多优秀 的文学作品。同时,它也为中国文学 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 实践经验,让世界更加了解和欣赏中 国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02
《说木叶》的主题与 内容
主题概述
探讨诗歌中树叶意象 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 涵。
阐述“木叶”这一意 象在中国文化中的地 位和影响。
分析树叶在古代诗歌 中的运用及其演变。
内容解析
介绍《说木叶》的创作背景和 作者的生平。
分析文章中引用的诗句和文论 ,探究其背后的意义和内涵。

《说“木叶”》 课文PPT

《说“木叶”》  课文PPT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 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赋》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 叶下”。
2020/6/17
袅 袅 兮 秋 风 , 洞 庭 波 兮 木 叶 下
2020/6/17
屈原《九歌》中的《湘夫人》是祭湘 水女神的诗歌,和《湘君》是姊妹篇。 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 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 见的惆怅心情。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 其中写景的名句,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 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这 句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
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 江南的洞庭湖水。表达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和羁旅 他乡的感慨。) 2020/6/17
思考
2、在第二段中
“树叶”和“木叶”
有什么相同点和不
同点?“木叶”这
一意象后来有什么
2020/6/17
发展?
树 叶 (浓绿、繁密 )
木叶 (微黄、飘零 )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午阴嘉树清圆
2020/6/17
木(艺术特征一)
暗示
2020/6/17
落叶
木(艺术特征二)
暗示
微黄 干燥 整个秋天的疏朗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 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 中
木。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__
庭中有奇 树 ,绿叶发华滋.
山木 。叶 下 , 江 王波 褒连 《, 渡秋 河月 北照 》浦 云 歇
陆 厥 《 临 江 王 节 士 歌 》
洞 庭 始 波 , 木 叶 微 脱 。
屈 原 《 九 歌 》
袅 袅 兮 秋 风 , 洞 庭 波 兮 木 叶 下 。
作者谈了一个怎 样的文学现象?
‘‘木叶’’是历代诗人笔 下钟爱的对象。
“木叶”一用再用,且 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 许多精彩的诗句; “树叶”“落叶”却无人 过问。
艺术特征
艺术特征
微黄与干燥 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暗示性 木 叶
含有落叶的因素 黄色及干燥的质感 一点叶的绵密 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飘零透些微黄
——饱含水份,繁密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 树,灯下白头人。 ——微黄但不干燥, 无飘零之意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潦倒悲怆
《堤上柳》
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折杨柳》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反传统,反“套板”,从传统中中翻出新意 来。
练习二: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 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字典(概念解释) :忧伤的心情
诗歌(形象解释)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李煜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 絮,梅子黄时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字之差,相去千里
一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唐 齐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北宋 林逋《山园小梅》
说 “木 叶”
林庚
林庚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既是诗人,又是学者。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 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 的“盛唐气象”。
一、研习课文
1、“木叶”意象的来源
2、“木叶”意象的发展 3、“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4、“树叶”和“木叶”有何不同含 义? “落木”与“落叶”有何不同含 义?
阅读1~3段,思考: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而标题却拟为 ‚说‘木叶’‛ ,若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 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 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 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 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 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 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 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生活常识暗示 暗示 文化心理暗示 文化传统:历 代文学作品、 典故所构成的 文化氛围。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传统意象凝固性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萧萧——此处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无妨——不妨。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歧路——岔路。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翩翩——飞舞的样子。
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
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绵密——柔和紧密的样子。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 何翩翩。
施肩吾
伤见路旁杨柳春, 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 不送去年离别人。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柳 罗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 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 争解垂丝绊路人。
《江边柳》 雍裕之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木 叶
疏朗绵密
——
——
——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陶 渊 明 《 拟 古 》
皎 皎 云 间 月 , 灼 灼 叶 中 华 。
萧 纲 《 折 杨 柳 》
叶 庭 密 中 鸟 有 飞 无 奇 得 名 树 , 氏 , 风 绿 轻 叶 花 发 落 华 迟 滋 。 。 ——
识词释义
1.词语认读
袅袅(niǎo) 照浦(pǔ) 褒(bāo)
灼灼(zhuó )
涔(cé n)阳
亭皋(gāo)
万应锭(dì ng)
寒砧(zhēn)
言筌(quá n)
窸窣(xī sū)
2.词语理解
迢(tiá o)远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 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 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 路间。柔条何冉冉, 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春夏之交 饱含水分 的繁密的 叶子。 微黄而不 飘零,因 雨而湿润 着。
树 叶
浓密繁华
——
——
概念
艺术形象
第1节: 木叶成为诗人的钟爱
第2节:
树叶 (门庭寂寥)
木叶 (兴盛繁茂)
叶 落木
第3节:
概念 形象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 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 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 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 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 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 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 言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