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完美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共27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共27张ppt)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意象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这就 是文化心理暗示。
---如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望》月)怀远, 思念亲人,
•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思蝶念恋家花乡》,) 月圆人不圆的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愁霖绪铃》)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资料小整合 (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意象
—— 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 (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 鸟)、芭蕉等
----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三)冰雪、松、菊、梅、竹 ——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四)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 ——多用于抒写离别之苦。
说林“庚 木叶”
一 学习导入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落木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
《登高》诗中的“落木”就是“落叶”。杜甫在 诗中为什么不用“落叶”而用“落木” 呢?
二作者介绍
林庚(1910— )字静 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 体诗集《夜》。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再如“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 赠惜别。 如戴叔伦的《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又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共47张PPT).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课件(共47张PPT).ppt

从一个村落到一个村落
这一条冰河小心的流着
人们看不见水的蓝颜色

今天是二九明天是什么

在长的路上人们来往着
这一个冬天在冰里度过
没有人看见水的蓝颜色
这一条冰河带走了日月
今天是二九明天是什么 这一条冰河带走了日月

春天如水的幽明 遂有一切之倒影
胧 薄暮朦胧处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 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 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 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 《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 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 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 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 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 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⑾疏影(宋·姜夔)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 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 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 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 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 波去,又却怨、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 赖是生来瘦硬, 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唯有月。 原没春风性情,如何共,海棠说。
2. 柳
①贺知章《咏柳》
(构思奇巧,通过柳来描绘春 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
②咏 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说木叶》课件(61张PPT(精)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说木叶》课件(61张PPT(精)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秋脱 (落) 风 尽
木 叶叶
枯 黄

空 阔
离人的叹息
燥 疏 游子的漂泊
(叶) 落 子
朗 清秋的性格
树春
(叶)
夏 之
枝 叶 繁
绿(叶) 褐绿
饱 含 水
饱 满 绵
交 茂 (干) 分 密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全文总结
木叶 暗
相去无几 ?示

疏朗 空阔
一字千里
树叶
绵密 饱满
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
九袅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屈兮 原秋
萧瑟、凄凉
《风
九,
歌洞
疏朗
》庭
波 兮
微黄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关键点
在“木”

重点研读探讨 第4、5、6段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空阔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饱满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比“树”更显 得单纯,仿佛本身就 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
探究诗歌中的暗示性
说 “木 叶”
林庚
走近作者
林庚(1910—2006 )字
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 诗集《夜》。

9《说“木叶”》课件(共28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9《说“木叶”》课件(共28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化心理暗示
文化传统:历代 文学作品、典故 所构成的文化氛 围。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落木”给人空阔疏朗之感, 山高水远,尽显诗人孤独、客 居飘零之愁。
“落木”干燥淡黄,易让人想 到诗人一生萧萧不得志,苍老 多病之苦。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比较:“木”和“树”的区别:
“木”—木头、木料 —树干(疏朗) —落叶—秋天 —离愁别绪 —悲
“树”—繁密叶子 —浓荫(绵密 ) —不是秋天 —不是离愁别
绪 —不悲
2、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落木”:以“木”代“叶”洗净叶的绵密, 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
第三单元 9 说“木叶”
1 情境导入 2 学习目标 3 整体感知 4 研读课文 5 课文小结 6 布置作业
情境导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 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横线处应填诗 句为“无边落木萧萧下”,“落红不是无情物”。那 么两句中的“落木”“落红”是何意思呢?( “落 木”即“落叶”, “落红”即“落花”)那么诗人 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呢?
整体思路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钟爱——木叶 =树叶 <木叶 —落木 (关键在一个“木”字)
2、(4-6)“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两个艺术特征: 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 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 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9《说“木叶”》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9《说“木叶”》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谢谢!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 →形象暗示
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 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 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离人游子的愁绪、报国无门…… →文化暗示
意象 暗示性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引出话题
③概念相同,形象有别。
木 的
④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本身含有落叶因素。 艺

⑤⑥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所暗示颜色性。 特
⑦ “木叶”“树叶 ”一字之差,相隔千里。 小结 征
方法总结:
题目、关键词、段首句和段尾句单 独成段的句子 找关联 转折连词 因果连词… 抓高频词
叁 品读,知意味 (一)阅读4、5、6三段,联系课文探讨“木”的艺
术特征。
提示: 从例子入手,理解诗意,领悟情感,找寻
作者观点。
叁 品读,知意味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讨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木 的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艺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术 特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征 落木千山天远大。
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① “木 ”与 “树 ”:概念一致,意味不 同。 “木”: 秋风叶落形成鲜 明的形象。 “树 ”:叶 多有饱满的感情 ② “树叶”与 “木叶 ” “树叶 ”:“树 ”“叶 ”有繁密湿润之 意。 “木叶 ”:“木 ”----舒朗 (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干燥 “木叶 ”---暗示落叶的微黄 、干燥、传递舒朗的清秋气息 ③ “落叶”与 “落木 ” “落叶”: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繁密的叶子 “落木 ”:比 “木叶”还进一层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标准课件3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说“木叶”》标准课件38张PPT

知人论世
林庚,字静希。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
毕业于清华大学,与季羡林等人并称清华园 “四剑客”。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6 年,年事已高的先生决意退出讲坛,为学生 最后一次讲屈原和李白。开讲那日,名流如 云,燕园为之拥塞。整整一节课,先生只讲 了一首诗,却讲得激情飞扬,贯通古今,出 神入化。在先生的讲授中,长眠千古的屈子 和诗仙神奇般地复活了。一堂课下来,听者 皆感慨:诗歌竟然可以讲到如此境界!
速读精思
正音释义
袅袅 niǎo 亭皋 gāo 涔阳 cén 言筌 quán
灼灼 zhuó 寒砧 zhēn 窸窣 xī sū 照浦 pǔ
速读精思
初读文本,批注存疑
逐段标出序号,划出段中古诗句。
存疑1 这些诗句中都是用“叶”做 意象吗? 有的是“木叶”,有的用“叶”, 有的是“落木”,有的是“树”。 存疑2 对于“树叶”这个物象,融 入诗歌后称呼最多的是什么? “木”字。 存疑3 从课文看,“木”与“树” 含意有别,你从中悟出什么?
速读精思
分组讨论,提取整合体现 行文脉络的疑问句
第一部分(1-3)“木叶”为诗人 所钟爱。(现象) 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
提炼各段关键句,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木”被人喜欢
的原因。(特征及原因)
两个艺术特征:
1、含有落叶的因素;
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
摆现象
(3)“木叶”与“落木”
朗读第六段倒数三至六行,思考整合。
“木叶”属于风而不是雨,属于 爽朗晴空而不是沉沉阴天,这是 清秋的典型性格。 “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 它把“叶”字保留的一点绵密之 意也洗净了。
下结论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共33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共33张ppt)

场合
春夏 之交
形象
树叶
繁茂
质 柔软 感 清凉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离叶人下
外形 的联叹想
繁茂

枝叶 游子
的漂
颜色 泊意味
碧绿 空阔
褐绿 疏朗
场合
秋风 叶落
形象
木叶
质感干燥
外形
窸窣 飘零
颜色
微黄
为什么——原因 为我所“思”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艺术特征
1.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它所暗示的颜色性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落木千山天远 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 的叶子。
“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 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
自主预学
“东方木叶”口感不佳,大家不喜欢 《说“木叶”》大家也不喜欢,因为难读。怎么办? 有个好办法,先读结尾: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圈出关键词,说说 其中所表达的意思。 2、本文提及了木叶和树叶两个相差无几的概念,它 们在艺术形象上到底有那些区别呢?
是什么——现象 为我所“识”
方法:
第三部 总结全文: 分 艺术形象要学会咬文嚼字
是什么——现象 为我所“识”
方法: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勾划关键句,归纳总结。
•“木叶”为诗人钟爱 ❖“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于一个“木”

诗歌意蕴,涵泳品味
阅读课文,整理文中的 诗句,体会文中所引诗句的 意蕴,试着辨析“树叶”与 “木叶”、“落木”与“落 叶”的意味的不同。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说木叶》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说木叶》课件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 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叶 春夏 枝叶 绿、 饱含 饱满绵密 之交 繁茂 褐绿 水分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秋风 脱尽 微黄 干燥 空阔疏朗 木 叶 叶落 叶子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 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 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全文总结
木叶 暗
相去无几 ?示

疏朗 空阔
一字千里
树叶
绵密 饱满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当堂检测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 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迢远—— 遥远。 亭皋—— 水边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3、词义辨析 飘零—— ①(花、叶等)坠落。 ②比喻流落在外,失去依靠。 漂泊—— ①随波浮动或停泊。 ②比喻流落在外,四处流浪。 流传—— 传下来或者传播开。
再读思考
发现问题 (1—3)
全文思路
分析问题 (4—6)
总结全文 (7)
“木叶”为古 代诗人所钟 爱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 (25张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 2、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提升梳理论述
类文本层次的能力。 3、精读探究“树叶”“木叶”“落木”
的不同意味。
识词释义 1.词语认读
袅袅( niǎo) 灼灼(zhuó) 涔(cén)阳 窸窣(xī sū ) 橘徕(lái ) 柳恽(yùn) 潜力(qián )
照浦( pǔ) 亭皋(gāo ) 万应锭(dìng) 迢(tiáo )远 冉冉(rǎn) 桅(wéi)杆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 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 展到了“落木”。
初读文章
初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 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 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 展到了“落木”。
3、词义辨析 飘零—— ①(花、叶等)坠落。 ②比喻流落在外,失去依靠。 漂泊—— ①随波浮动或停泊。 ②比喻流落在外,四处流浪。
流传—— 传下来或者传播开。
留传—— 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全唐诗》
“木叶”73次, “树叶”28次, “落木”24次, “落叶”204次。
初读文章
初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一字千里
树叶
绵密 饱满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完美版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完美版
当堂检测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恨之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念之情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 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叶
木叶 落木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完美版
探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 与 “落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叶 春夏 枝叶 绿、 饱含 饱满绵密 之交 繁茂 褐绿 水分
如何概括段落大意
一、摘句法 1、找现成的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作段意。
先概括后具体或先具体后概括的段落,用概括的一句作段 意。 2、摘过渡句。 过渡句有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承上句是上段的段 意,启下句是下一段的段意。 二、串连法(串连层意、节意、关键词)
该种方法适用于逻辑段中无重点段,各叙述层次地位相当 时概括段意使用,往往可抓住一段中的几个要点,把它们串 连起来。
忧愁情绪 脱俗之境 圣洁 坚贞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完美版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完美版
拓展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 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 菊”“竹”“松”“草”等。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有关 诗文,任选其中一个,说说这个意象的特点,写一段 文字对此加以分析。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 “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第6段:阐述“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 气息。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 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 字千里。
褒(bāo )奖 寒砧(zhēn ) 言筌(quán) 庾(yǔ )信 陆厥(jué)
2.词语理解 袅袅—— 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灼灼—— 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
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 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迢远—— 遥远。 亭皋—— 水边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填一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落木”是什么意思?
——树叶
为什么不用“树叶” 或“落叶”?


——



林 庚
文题解读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 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 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 的见解,写法较灵活。“说木叶”就是谈 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 象。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秋风 脱尽 微黄 干燥 空阔疏朗 木 叶 叶落 叶子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 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 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完美版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说木叶》课件完美版
全文总结
木叶 暗
相去无几 ?示

疏朗 空阔
再读思考
发现问题 (1—3)
全文思路
分析问题 (4—6)
总结全文 (7)
“木叶”为古 代诗人所钟 爱
分析“木” 的两个艺术 特征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枝 叶 繁 茂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精读探究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 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 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 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 叶”与“落木”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走近作者
林庚(1910— )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 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 大学中文系。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 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 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 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 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 学简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 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 唐气象”。
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第二段
首先提出了四个问题:
1、“木叶”是什么呢?说明“木叶”就是“树叶”
2、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
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
就不常见了呢? 4、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
古诗中“树 叶”十分少 见
就无人过问呢?
过渡句: 而在诗歌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 词而已。(转而写“落木”。) 观点句: 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 中的“木叶”发展而来的。 庾信——杜甫——黄庭坚 结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 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