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政策影响力分析
当前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当前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社会稳定的大局。
当前,中国粮食安全正处于高水平保障与高水平开放并存的时期。
一方面,国内粮食安全保障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中国农业对外开放处于高水平,国际粮食市场成为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来源。
从国外进口粮食对保障国内粮食供需体系平衡、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以及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
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粮食贸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加上目前的世界卫生环境复杂,也加大了粮食供给的风险。
由此,妥善处理高水平对外开放与粮食安全保障之间的关系,是新时代提升中国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应对粮食安全新挑战的基本方法。
一、高水平粮食安全与高水平农业开放并存1.粮食安全保障处于历史最好阶段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粮食安全问题极为重视。
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使得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利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为世界贡献了1/4的粮食产量,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就生产端而言,70多年来,中国粮食总产量稳步上升,国内生产供应能力不断提高。
1949年粮食产量为11318.4万吨,到20_年已经增长至66384.3万吨,年均增幅达到2.6%。
1990年前,国内粮食产量实现了惊人的“十二连增”,连续多年粮食产量稳定在6.5亿吨水平。
随着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中国人均粮食占有水平也实现了大幅度提升,20_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74.2千克,成为历史上粮食生产和供应的最好时期。
就消费端而言,中国实现了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获得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均食物消费量。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数据显示,1961-20_年,中国人均食物消费量呈稳定的增长态势,其中,主粮消费量增加了1.5倍,果蔬、肉蛋奶、水产品等消费量均增长了5倍以上,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粮食安全政策影响力分析

粮食安全政策影响力分析作者:暂无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4年第20期刘石粮食安全是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础和重中之重。
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耕地资源有限,农业产业规模小、技术落后等原因,对于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忧将会长期困扰中国多个行业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粮食安全在过去的不同时期,采取的是不同的思路,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
1. 解放初期的“统购统销”。
其核心是确保城市的粮食供应和巩固新中国的政权。
同时,通过统购统销和工农业产品之间价格的“剪刀差”,获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启动资金。
这一措施的核心并不能增加粮食生产的总量,而是在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于已经生产出来的粮食的控制和再分配能力。
2. 从1958 年开始,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方式,试图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粮食生产和供应的总量。
但是由于没有理顺生产关系和不懂得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律,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其效果适得其反。
历史上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实际上并非是天灾,而是“人祸”。
3. 从1978 年开始,通过改革开放和“承包责任田”、“包产到户”等,来改善被长期扭曲的生产关系,刺激农民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
这一措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很好的效果,为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总量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过于分散和脆弱的小农经济形态也制约了后期农业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4. 从2013 年开始,中央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以此来提升农业的规模效益和现代化技术水平。
这一政策的初衷很好,但是,农民“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土地流转交易中收益分配的不公平,以及过程中的一些腐败现象,制约了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
此外,当前许多“土地流转盛宴”的先行者,追求的是流转后土地长期价值的增值和从事其他边缘化经营性活动的收益,而不是直接从事农作物生产的收益,这与中央的政策的初衷大相径庭。
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情况汇报

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我代表XX部门,向您汇报我单位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情况。
首先,我单位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并确立了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地位。
我们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粮食安全保障法律法规,加强内外部协作,确保粮食生产全过程的顺利进行。
在粮食生产方面,我们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同时,我们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田水利效益,增加耕地面积,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我单位注重粮食储备和物流运输。
我们加强粮食储备管理,确保粮食储备量的稳定增长。
同时,我们加强对粮食仓储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确保粮食储存的安全和质量。
在物流运输方面,我们完善粮食运输网络,加强粮食流通监管,提高粮食的流通效率和安全性。
此外,我们加强了对粮食市场的调控,及时应对市场变化,保障市场供应的稳定性。
同时,我单位加大了粮食安全风险防控力度。
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粮食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粮食安全风险。
我们还加强了对粮食生产过程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护了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
此外,我们将粮食安全教育纳入农村教育体系,增强农民的粮食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
最后,我单位积极参与国家粮食外交和粮食援助工作。
我们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合作,推动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们积极参与国际粮食援助行动,履行我国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总体来看,我单位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粮食安全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加大力度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此致敬礼!尊敬的领导:在我单位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以下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一、粮食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1. 农业科技创新不足: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抗灾能力。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及其应对措施正式版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及其应对措施正式版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土地资源限制、水资源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市场需求变化等。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我国应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降水不稳定、温度升高和自然灾害增多等,农作物种植受到了很大影响。
应对措施包括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推动耕作方式的调整,完善保险制度以减轻农民的损失,加强农产品储备和调剂。
其次,土地资源限制也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土地资源有限,耕地面积减少,造成农业生产能力的下降。
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
第三,水资源不足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难题。
农业需水量大,但水资源有限,尤其是北方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应对措施包括加强节水灌溉和水资源管理,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灌溉设施,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第四,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挑战。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应对措施包括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药、兽药和肥料等农资的监管和管理,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最后,市场需求变化也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转变,市场对粮食品质、品种和多样化需求增加。
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市场调查和监测,灵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粮食品质和加工水平,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建设。
总之,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很多,但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其严重性,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保障粮食安全。
未来,我国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科技研发,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事故应对能力,全面提升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粮食安全的经济影响

粮食安全的经济影响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对于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粮食安全对经济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
一、粮食安全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粮食是维持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国家实现粮食安全是确保人民生活稳定、社会和谐稳定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
粮食安全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国家的长久稳定。
二、1. 保障食品安全粮食安全首先体现在对食品安全的保障。
稳定供应高质量、安全的粮食产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消费者正常生活所必需的条件。
如果粮食供应出现问题,食品安全难以保障,将会对经济造成极大的冲击,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经济不发达。
2. 维持农村稳定农民是国家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保持农村稳定对于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稳定的农村环境可以促进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农业生产的潜力,提高粮食供应能力,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3. 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粮食安全需要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农民收入水平,同时也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4. 促进农产品出口粮食安全对于一个国家的农产品出口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保持粮食安全,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和质量,将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
5. 国际影响力提升粮食安全的保障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粮食安全能够增加国家的信誉度,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进而促进国际贸易合作和经济交流,为国家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利益。
三、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1. 政策支持政府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对于实现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
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之一,其粮食产量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粮食生产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压力。
粮食生产安全成为国家政策中的重要议题。
首先,中国的土地资源受到严重的污染和开发压力,这对粮食生产安全构成了威胁。
工业排放、化肥农药使用以及土壤退化等问题导致了土地的污染,这不仅影响了粮食作物的生长,还可能对粮食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
因此,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和修复土地资源,以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其次,气候变化也给中国的粮食生产带来了挑战。
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很大影响。
因此,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技术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
另外,粮食安全政策也成为中国政府的重中之重。
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管理,以及完善粮食储备体系,中国在粮食生产安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促进了农业和粮食领域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总的来说,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依然面临一些挑战,但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采取了有效措施来解决。
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合作,相信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会得到不断改善。
粮食安全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粮食安全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粮食安全在每个国家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保障自己的粮食安全,将会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因此,粮食安全应该被视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之一。
首先,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
饥饿和粮食短缺往往会引发社会动荡和民众不满情绪,进而威胁到政权的稳定。
历史上,许多国家因为粮食短缺而发生社会动乱,甚至导致政权更迭。
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保证粮食的产量和供应,还涉及到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能力。
只有确保粮食的稳定供给,才能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粮食安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粮食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农村居民收入都有重要影响。
一个粮食安全的国家,不仅能够为本国人民提供充足的食物,还能够出口农产品增加外汇收入。
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
因此,在农业和粮食产业的发展中注重粮食安全,可以为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支撑。
此外,粮食安全还与国家的人口问题密切相关。
全球人口持续增长,人口膨胀对粮食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一个国家必须保证粮食的产量能够跟上人口的增长速度。
保障粮食安全,除了要提高粮食的产量,还要注意粮食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只有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足够的食物,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
然而,粮食安全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干旱和洪灾,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了严重影响。
其次,资源紧缺和土地退化也限制了粮食的生产能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土地被工业和住宅用地所占据,导致农田面积减少。
此外,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也对农田的土壤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家应加大投资,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粮食安全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人类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加强农业发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充足的食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作者:黄卉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7期摘要: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质。
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波动。
从政策、农民、科技、生产条件等四个方面分析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通过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农业组织创新、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与水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粮食生产科技等措施来提高粮食产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65-03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物品,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治国安邦的必要条件,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
我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尤其是近几年政府出台了不少加强粮食地位的政策。
2008年11月13日,国家公布了我国第一个中长期粮食安全规划《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这对我国粮食生产、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改革统购统销的体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减少定购数量,使粮食生产实现高速增长。
笔者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相关数据,绘制了1978—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见图1)。
从图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得到快速发展,我国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0 477万吨增长至2009年的 53 082 万吨。
同时,我们从图1得知,我国粮食产量总体呈曲线增长趋势,波动比较频繁,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4年。
1980—1984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增产,由1980年的32 056万吨增加到1984年的40 731万吨,平均增长率为5.4%,增长幅度较大。
其原因主要有: 改革开放初期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体制的变革,有效激励机制的建立成为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迅速发展的制度保障;1979—1982年国家连续3年大幅度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农民从粮食生产中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1980—1984年国家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积累,为体制改革后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安全政策影响力分析
作者:刘石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年第20期
粮食安全是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础和重中之重。
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耕地资源有限,农业产业规模小、技术落后等原因,对于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忧将会长期困扰中国多个行业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粮食安全在过去的不同时期,采取的是不同的思路,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
1.解放初期的“统购统销”。
其核心是确保城市的粮食供应和巩固新中国的政权。
同时,通过统购统销和工农业产品之间价格的“剪刀差”,获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启动资金。
这一措施的核心并不能增加粮食生产的总量,而是在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于已经生产出来的粮食的控制和再分配能力。
2.从1958年开始,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方式,试图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粮食生产和供应的总量。
但是由于没有理顺生产关系和不懂得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律,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其效果适得其反。
历史上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实际上并非是天灾,而是“人祸”。
3.从1978年开始,通过改革开放和“承包责任田”、“包产到户”等,来改善被长期扭曲的生产关系,刺激农民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
这一措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很好的效果,为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总量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过于分散和脆弱的小农经济形态也制约了后期农业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4.从2013年开始,中央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以此来提升农业的规模效益和现代化技术水平。
这一政策的初衷很好,但是,农民“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土地流转交易中收益分配的不公平,以及过程中的一些腐败现象,制约了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
此外,当前许多“土地流转盛宴”的先行者,追求的是流转后土地长期价值的增值和从事其他边缘化经营性活动的收益,而不是直接从事农作物生产的收益,这与中央的政策的初衷大相径庭。
从历史上看,中国对于粮食安全一直抓得很紧,指导思想上走了一些弯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上述这些政策没有能够触及到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粮食生产的核心问题,即:粮食的价格,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比,以及从事农业生产时其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占有的公平性问题。
中国粮食的生产和供应水平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未来也仍将如此,这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
在粮食生产和供应出现缺口的情况下,粮食的价格自然增加,农民粮食生产的
积极性有所提升,来年的生产投入就会加大,供应量就会增多;然而,供应量一旦增大,市场的容量有限,粮食价格自然下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伤害而会该种其他作物,来年的生产和供应就会减少。
这种周期性的规律周而复始,国家可以通过政策杠杆有所调节和缓解,但是无法改变其运转基本规律。
长期以来,制约中国粮食生产水平和供应总量的因素有自然的因素和社会的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是两个:
1.耕地数量和质量。
这是硬性的制约因素。
国家政策制定的基本方向是减少耕地的流失、保持和改造耕地质量以及提升耕地有利用效率。
2.水资源的制约因素和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中国是水资源非常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品的六分之一,这一制约因素也将长期困扰农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政府的政策在影响自然制约因素方面是长期的,但是其主要作用是减少损失,提高资源利用率,难以带来增量的影响,因而,政府政策在这方面的影响力度也是有限的。
在影响粮食生产和供应总量的社会的人为因素方面,也有两个主要的因素:
1.粮食价格。
从长期看,粮食价格会极大影响社会资本在农业领域内的投资方向和力度,影响农业科研的投入和农业技术的提升速度;从短期看,粮食价格会影响农业生产投入的力度和农户的积极性。
国家的相应价格政策和价格走势,对于中短期和长期的影响都很大。
2.粮食的收储和调节能力。
由于粮食是大宗商品,受年际之间和地域不同天气影响极大,粮食价格与供应量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因而会极大影响来年的粮食生产的投入和产出水平。
国家的收储和调节政策和能力建设对于短期的粮食生产的产量影响很大。
社会的人为因素对于粮食生产和供应总量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政府相关政策的杠杆作用也是巨大的。
我们汇总和分析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力则如下表所示。
在上述的这些主要制约粮食生产的因素中,粮食的价格和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力都比较大,水资源条件限制因素的影响力中等,粮食收储能力其影响因局限于短期则较小;但是,政府的政策对于影响和改变上述制约因素杠杆作用是不一样的:在人为的因素方面影响力都较大,在自然因素方面影响力都相对有限。
因此,国家政策对于改变和提高中国长期粮食生产供应能力影响的大小,就可以通过以上的逻辑分析排出优先次序。
它们分别是:
1.粮食价格;
2.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3.水资源供应和节水灌溉能力;
4.粮食收储和调节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逐步调整和提升粮食价格,使得农业和粮食生产不会出现价格倒挂,并能够持续不断地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提升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会有效遏制其他产业对于农业耕地的蚕食,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在社会资源和机会占有的不公平性,这才是确保中国长期粮食安全的最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