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分析——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成品)(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复旦投毒案

复旦投毒案

复旦投毒案:因琐事杀人带来什么反思[7653]人参与警方调查称毒物来自实验室导语19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逮捕了复旦大学投毒案的犯罪嫌疑人林某。

据初步调查显示,林某是因生活琐事与黄某不和,心存不满而向其投毒。

…[详细]这起毒杀案从曝光起就牵动着公众的神经,名校的高材生、舍友相弑、少见的剧毒药,再到“琐事不合导致杀人”的动机,都成了引人注目的元素。

对这样一起焦点案件,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呢?+收听01从感性认识,案件的“特殊”使其成为关注焦点“名校光环和稀有毒药”:复旦案与“朱令案”的相似引发公众关注一起是复旦大学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和N-亚硝基二甲胺,一起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和铊,同样发生在顶级学府,同样是常人接触不到的稀有毒物,复旦投毒案件的确与19年前的“朱令案”有不少相似处。

…[详细]正是这种相似,使得公众对两起案件都报以极高的关注。

“复旦投毒案”的相关话题引爆了社交网络,而这种热度也波及了19年前的悬案“朱令案”,以至案件当事人孙维和贝志城也纷纷出面发声。

…[详细]“因为琐事就引发舍友相弑”:感性上,嫌疑人这样的动机让人疑惑随着嫌疑人林某被捕,他所交代的杀人动机为“和死者黄某因生活琐事引起不和,心存不满”。

动机一经曝出,引发公众惊愕,很多网友都在评论中表示怀疑,“不理解”和“不相信”复旦大学的一名校高材生会仅仅因为生活琐事就毒杀舍友。

“医生理想”和“杀人嫌疑犯”:嫌犯两面的反差也让公众无所适从在越来越多的消息涌现后,嫌疑人林某的更多经历也被披露出来。

公众发现,林某不但成绩优异,并且在网络上发布过不少类似“医学是神圣的!”和“医乃仁术,爱心是一个医务工作者所必不可少的”内容的微博。

…[详细]犯罪嫌疑人林某的“双面性格”(漫画:姜宣凭)一方面在立志救人,一方面却谋划实施投毒的“双面性格”也让公众无所适从,不少人感性上很难接受林某就是杀人嫌疑人。

…[详细]02实际上,构成毒杀案的元素并不罕见“因琐事不和起杀机”并不孤立:近年的校园杀人案动机皆是所谓“琐事”“琐事引杀机”看似难以理解,但其实这样的动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这起案件。

(完整版)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分析——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成品)

(完整版)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分析——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成品)

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分析——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摘要网络舆论,是最近几年兴起的用来批判、评价时事等等的一种方式。

在网络上实施的公众舆论,整个社会已经对它的现状和冲击力开始进行了强烈的关注和讨论。

需要指出的是,其舆论具有的影响力有它积极影响的同时,当然又有消极的影响。

我们要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充分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然而,对于负面的效应,我们就要采取对应的措施,让其舆论的危害性降到最小。

在当前的新兴媒体下,出现了大量公众议题,这些公众议题就变成了用来召集公众意愿、表达个人观点的重要平台。

因为有网络媒体从业者的价值观取向、传媒行业市场的竞争、社会特殊的政治环境、个人或群体的认知偏见以及国际舆论斗争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于网络舆论的作用机制现在还并不够完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网络舆论影响力积极影响的发挥。

通过分析“复旦投毒”案发展进程中的中的网络舆论,剖析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舆论影响力分析复旦投毒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s used as a criticism, a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current affairs and so on.Implementation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the whole society to 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impact to the strong concern and discussion.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public opinion has the influence has its positive influence at the same time, of course, had a negative effect.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ts positive side, give full play to its supposed to function;However, for the negative effect, and we will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minimize the dangers of public opinion.Under the current new media, emerged a large number of public issues, the public issues becomes used to summon the public will, important platform of expressing personal opinions.Because of the values orientation of network media practitioners, media industry market competition, social speci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 individual or a group of cognitive biases an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reasons such as international opinion struggle, and now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网络舆论综述 (1)1.1 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内涵及特征 (1)1.1.1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内涵界定 (1)1.1.2 网络舆论影响力的特征 (2)2.复旦投毒案中的网络舆论 (3)2.1 复旦投毒案事件回顾 (3)2.2 复旦投毒案中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 (3)2.2.1 网络舆论的特征 (3)2.2.2 复旦投毒案中的网络舆论主要有以下: (4)2.2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 (5)2.2.1帮助政府考察民情 (5)2.2.2有利于给予公众知情权 (6)2.2.3利于更多公众的参与 (6)2.2.4 有利于增大社会监督 (6)2.4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力 (6)2.4.1散播谣言误导民众 (7)2.4.2加剧了网络道德失衡 (7)3.如何应对网络舆论 (9)3.1网络舆论出现这种负面影响的原因 (9)3.1.1网民群体意识的自我膨胀 (9)3.1.2网络传播的特点导致的 (9)3.1.3网络舆论主体道德责任感缺失 (10)3.2网络舆论环境下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11)3.3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及措施 (11)3.3.1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技术监控 (11)3.3.2加强网络舆论主体的道德建设 (12)3.3.3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法律监督 (14)结语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1.网络舆论综述所谓的网络舆论,就是除了我们以前了解的舆论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各种平台,如:微博、论坛等,讨论、表达社会上的一些事情或者近期的热点话题。

“复旦投毒案”案例评析

“复旦投毒案”案例评析

“复旦投毒案”案例评析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18日对“复旦投毒案”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林森浩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林森浩和被害人黄洋均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分属不同的医学专业。

2010年8月起,林森浩与葛某等同学同住于复旦大学枫林校区西20宿舍楼421室。

2011年8月,黄洋调入421室,与林森浩、葛某三人同住。

之后,林森浩因琐事对黄洋不满,逐渐对黄洋怀恨在心,决意采用投毒的方法加害黄洋。

2013年3月31日下午,被告人林森浩以取物为名,通过同学吕某进入中山医院11号楼二楼影像医学实验室204室,趁室内无人,取出其于2011年参与动物实验时剩余的装有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的试剂瓶和注射器,并装入一只黄色医疗废弃物袋中随身带离。

当日下午5时50分许,林森浩将前述物品带至421室宿舍,趁无人之机,将上述二甲基亚硝胺投入该室的饮水机内,尔后,将试剂瓶等物连同黄色医疗废弃物袋带出宿舍楼予以丢弃。

同年4月1日上午,黄洋从421室饮水机中接取并喝下已被林森浩投入二甲基亚硝胺的饮用水。

之后,黄洋发生呕吐,于当日中午至中山医院就诊。

次日下午,黄洋再次至中山医院就诊,被发现肝功能受损严重,遂留院观察。

4月3日下午,黄洋因病情严重被转至外科重症监护室治疗。

在黄洋就医期间,林森浩还故意隐瞒黄洋的病因。

4月11日,林森浩在两次接受公安人员询问时均未供述投毒事实,直至次日凌晨经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刑事传唤到案后,才如实供述了上述投毒事实。

被害人黄洋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死亡。

经鉴定,被害人黄洋符合二甲基亚硝胺中毒致急性肝坏死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症状。

法院认为,被告人林森浩为泄愤采用投放毒物的方法故意杀人,致被害人黄洋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法应予惩处。

被告人林森浩系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又曾参与用二甲基亚硝胺进行有关的动物实验和研究,明知二甲基亚硝胺系剧毒物品,仍故意将明显超过致死量的该毒物投入饮水机中,致使黄洋饮用后中毒。

复旦大学投毒案案例分析

复旦大学投毒案案例分析

复旦大学投毒案案例分析一、案情介绍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恰恰是被害人舍友林森浩。

名校、投毒,这两个元素组合起来的案件新闻迅速引发全社会关注。

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林森浩批准逮捕。

11月27日,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林森浩称自己看不惯黄洋,决定投毒出于愚人节整人想法。

2014年2月18日上午10点半,该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5日上午,被告人林森浩委托辩护律师正式向上海二中院提起上诉。

二、关键点分析林某用他以前写过论文研究过的毒药来下毒存在疑点,而且作为亲密无间的室友,他要是真想害黄某他有很多机会,他竟然选择了往饮水机里投毒,这样怎么看他都会成为嫌疑最大的人。

而且退一万步讲,就算他选了这种笨透了的谋杀方式,他都不知道在黄某已经毒发后好好清洗一下饮水机么,还让警方事后查出了毒药的成分。

还有那个短信,不是说专家们都束手无策不知道是什么中毒,没有那个短信就没人知道黄是什么中毒,甚至根本不会有人觉得是有人投毒,应该只是深谙这种毒的特性,怀疑室友是中了这种毒,想要救室友一命,又怕惹祸上身才匿名发了这个短信。

又或者根本那个短信就不是他发的。

黄某不是喝完水后还怕室友喝了“过期的水”生病清洗了水桶,只有三个人住的寝室,而除了黄、林的第三个人又是不怎么住寝室的,那黄某担心“喝过期水生病”的不正是林某么,试问如果黄、林之间只是“表面上没有矛盾”,黄某用不用做到这个份上。

三、结论14年2月18日上午10点半,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月25日上午,被告人林森浩委托辩护律师正式向上海二中院提起上诉。

四、反思成长过程中,很多孩子被灌输的是“不输于人”的竞争意识,缺乏的是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提醒和教诲。

网络负面舆情对高校形象传播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

网络负面舆情对高校形象传播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

网络负面舆情对高校形象传播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复旦大学
投毒案为例
王雅
【期刊名称】《新闻研究导刊》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网络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既能为高校的形象建设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也会给高校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当产生负面舆情时,如若不加以疏通和引导,势必对高校苦心经营的形象造成极大危害。

本文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来探讨网络负面舆情对高校形象传播的影响及对策。

【总页数】1页(P28-28)
【作者】王雅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南京 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论网络视频社交平台对文化传播价值的负面影响r——以抖音APP为例 [J], 宋维亮;段发华
2.针对政府的微博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与对策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 [J], 孙飞显
3.受众对网络剧的舆情传播影响研究——以新浪微博"太子妃升职记"话题为例 [J], 张雅婷
4.网络负面舆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研究r——以云南省为例 [J], 周雄;陶颖
5.网络信息传播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负面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 [J], 牛培源;邱均平;苏金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博与突发事件的传播——以微话题“复旦投毒案”为例

微博与突发事件的传播——以微话题“复旦投毒案”为例

一、新浪微博“微话题”板块1、微博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微博译自英文micro—blogging,顾名思义,就是微型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是传统博客的一种变体。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QQ、MSN、E-mail、Web 等方式向个人微博发布短消息,以140个字符以内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微博的诞生,成为一种媒介现象。

由国外的Twitter 到国内的饭否、叽歪再到现在的四大微博,即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微博的发展呈爆炸式状态。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指出:“一种能够成为趋势和潮流的技术应用形态,总是因为它解决了人们在通讯传播中的某一种基本的应用需要:门户网站解决了人们‘一站式’消费的需要;搜索引擎解决了人们对于一个海量资讯的有效选择和掌控;即时通讯解决了人们随时随地点对点沟通的需要;博客解决了人们的自我表达的需要;MSN 网站则便利了‘同缘同道’的聚合关联,等等。

而这一次,微博所带来的,则是提供了一个个体向无限广泛的社会群体进行‘喊话’和广播的手段。

”2、新浪微博“微话题”板块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

“微话题”是新浪微博的主打板块之一,“微话题”不“微”,相反,它的力量十分强大,往往是微博中受关注最高的热点话题。

它在微博首页中的表现形式为:在首页的右栏罗列若干近日热门事件或话题,每个话题右侧的括号内都有相关微博的数量呈现。

点击“热门话题”选项,进入“微话题”页面,这一页面中罗列了分类为热点、生活、情感、文化娱乐、体坛、财经、科技等方面的近期热点话题。

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想要参与的话题发表意见。

当重大突发事件产生时,微博上容易迅速形成“微话题”板块。

截止到4月21日,也就是距离复旦投毒案推至公众视野仅11天,新浪微博显示该话题共计567607条讨论,更新数据显示一周讨论为288837条,二十四小时讨论为12000条。

【2018最新】复旦商业案例-精选word文档 (14页)

【2018最新】复旦商业案例-精选word文档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复旦商业案例篇一:复旦大学投毒案案例分析复旦大学投毒案案例分析一、案情介绍201X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X级硕士研究生黄洋中毒身亡,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恰恰是被害人舍友林森浩。

名校、投毒,这两个元素组合起来的案件新闻迅速引发全社会关注。

4月25日,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林森浩批准逮捕。

11月27日,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林森浩称自己看不惯黄洋,决定投毒出于愚人节整人想法。

201X年2月18日上午10点半,该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5日上午,被告人林森浩委托辩护律师正式向上海二中院提起上诉。

二、关键点分析林某用他以前写过论文研究过的毒药来下毒存在疑点,而且作为亲密无间的室友,他要是真想害黄某他有很多机会,他竟然选择了往饮水机里投毒,这样怎么看他都会成为嫌疑最大的人。

而且退一万步讲,就算他选了这种笨透了的谋杀方式,他都不知道在黄某已经毒发后好好清洗一下饮水机么,还让警方事后查出了毒药的成分。

还有那个短信,不是说专家们都束手无策不知道是什么中毒,没有那个短信就没人知道黄是什么中毒,甚至根本不会有人觉得是有人投毒,应该只是深谙这种毒的特性,怀疑室友是中了这种毒,想要救室友一命,又怕惹祸上身才匿名发了这个短信。

又或者根本那个短信就不是他发的。

黄某不是喝完水后还怕室友喝了“过期的水”生病清洗了水桶,只有三个人住的寝室,而除了黄、林的第三个人又是不怎么住寝室的,那黄某担心“喝过期水生病”的不正是林某么,试问如果黄、林之间只是“表面上没有矛盾”,黄某用不用做到这个份上。

三、结论14年2月18日上午10点半,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关于“复旦投毒案”的作文素材_作文素材.doc

关于“复旦投毒案”的作文素材_作文素材.doc

关于“复旦投毒案”的作文素材_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反思作者/福建程碧蓉【事件回放】2013年4月1日早上,复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在宿舍喝了一口饮水机中水,觉得味道不对,以为水过期了。

为了避免别同学喝到,他倒掉剩余水,并清洗了水桶。

当天下午,黄洋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

医生以为是肠胃炎,就给他做了抗菌点滴治疗。

没想到,黄洋情况逐渐恶化,并出现了肝肾衰竭症状。

4月8日,黄洋陷入昏迷,生命垂危。

4月9日,警方介入调查,在黄洋宿舍饮水机残余饮用水中找到少量N-二甲基亚硝胺,但此时,毒药已经严重损毁了黄洋肝肾。

4月16日,黄洋与世长辞。

警方将犯罪嫌疑人锁定为黄洋室友林某,并将其带走调查。

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和黄洋关系不睦,心存不满,经过预谋,在3月31日中午,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最终夺去了黄洋生命。

【观点】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评论:令人恐怖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

从1995年清华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04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心,一颗颗扭曲心灵,震惊社会。

人民日报微博在其知名栏目“你好,明天”对此事发表评论:教育本质是爱与责任,一颗冷漠心如何理解生命意义?要成才,先成人,这句话对教书育人学校和望子成龙家长而言非常重要,对在大学校园里莘莘学子而言更为重要。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姚建龙评论说:从披露案情看,投毒水桶至少是寝室同学公共饮水源,受害对象明显具有不确定性。

从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他对他人生命是何等漠视,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群体中严重缺位。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复旦投毒案—一知识与德性错位:一个人学历代表他学习经历,而无法反映他人格、身心状况,而人格教育、身心教育、心理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教育。

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人学历,关注一个人知识,结果可能就是他有知识没有文化,或者说有知识没有教养,这种情况,一次又一次地在一些校园极端案件里体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分析——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摘要网络舆论,是最近几年兴起的用来批判、评价时事等等的一种方式。

在网络上实施的公众舆论,整个社会已经对它的现状和冲击力开始进行了强烈的关注和讨论。

需要指出的是,其舆论具有的影响力有它积极影响的同时,当然又有消极的影响。

我们要充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充分发挥其应该有的作用;然而,对于负面的效应,我们就要采取对应的措施,让其舆论的危害性降到最小。

在当前的新兴媒体下,出现了大量公众议题,这些公众议题就变成了用来召集公众意愿、表达个人观点的重要平台。

因为有网络媒体从业者的价值观取向、传媒行业市场的竞争、社会特殊的政治环境、个人或群体的认知偏见以及国际舆论斗争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于网络舆论的作用机制现在还并不够完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网络舆论影响力积极影响的发挥。

通过分析“复旦投毒”案发展进程中的中的网络舆论,剖析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网络舆论影响力分析复旦投毒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s used as a criticism, a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current affairs and so on.Implementation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the whole society to it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impact to the strong concern and discussion.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public opinion has the influence has its positive influence at the same time, of course, had a negative effect.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ts positive side, give full play to its supposed to function;However, for the negative effect, and we will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minimize the dangers of public opinion.Under the current new media, emerged a large number of public issues, the public issues becomes used to summon the public will, important platform of expressing personal opinions.Because of the values orientation of network media practitioners, media industry market competition, social speci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 individual or a group of cognitive biases an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reasons such as international opinion struggle, and now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网络舆论综述 (1)1.1 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内涵及特征 (1)1.1.1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内涵界定 (1)1.1.2 网络舆论影响力的特征 (2)2.复旦投毒案中的网络舆论 (3)2.1 复旦投毒案事件回顾 (3)2.2 复旦投毒案中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 (3)2.2.1 网络舆论的特征 (3)2.2.2 复旦投毒案中的网络舆论主要有以下: (4)2.2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 (5)2.2.1帮助政府考察民情 (5)2.2.2有利于给予公众知情权 (6)2.2.3利于更多公众的参与 (6)2.2.4 有利于增大社会监督 (6)2.4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力 (6)2.4.1散播谣言误导民众 (6)2.4.2加剧了网络道德失衡 (7)3.如何应对网络舆论 (9)3.1网络舆论出现这种负面影响的原因 (9)3.1.1网民群体意识的自我膨胀 (9)3.1.2网络传播的特点导致的 (9)3.1.3网络舆论主体道德责任感缺失 (10)3.2网络舆论环境下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11)3.3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及措施 (11)3.3.1加强对网络舆论的技术监控 (11)3.3.2加强网络舆论主体的道德建设 (12)3.3.3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法律监督 (14)结语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1.网络舆论综述所谓的网络舆论,就是除了我们以前了解的舆论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各种平台,如:微博、论坛等,讨论、表达社会上的一些事情或者近期的热点话题。

由于现在网络的大范围使用,还有其功能的飞速发展等等原因,网络舆论一旦发生,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就会特别大,对涉及的人、事的影响也会很大。

所以,它唯一的特殊的表现形式和散播特点也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1.1 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内涵及特征1.1.1网络舆论影响力的内涵界定网络舆论影响力,这个定义是在网络文化和新媒体被认知了的同时出现的。

究竟什么是网络舆论影响力,或者说如何界定它,现在都没有一个一致的明确的观点或概念。

接下来本文讨论的网络舆论影响力,主要是指借助各种传播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等等,网络媒体向网民传递出他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然后可以得到一些数据,即网民和网络媒体在社会认知、判断或者决策上到底有多少一致观点和看法的力度。

故网络舆论的实质还是网络媒体通过一些网络传播方式对民众和社会产生影响的力度。

网络舆论影响力也有它独特的表现内容:网民的忠诚度及粘着性与哪个贴吧或者博客的人气指数。

网民获取了网络媒体发布的网络内容,获得一些相关信息,在情感上得到了一些满足,这样就可以让网民对网络媒体保持一定的忠诚度。

要想知道有没有网络媒体影响力,就要看有没有得到网民的关注,还有网民接收到信息后有没有转变观念或者采取一些行动上。

1.1.2 网络舆论影响力的特征舆论,通常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公共、公开、广泛、急迫、和评价。

网络舆论也是舆论的一种,当然不例外也有上面那些特征。

但是,它毕竟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所以,它还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如下:(1)敏捷性。

由于网络自身可以快速传播或获取信息的特点,所以网络舆论可以在短时间内很轻松、快捷的在各处广泛的被传播,再被受众获取,从而时间和空间上都变少了,显得更敏捷,快速。

(2)多样性。

发布或表达意见的人的价值观或意识都是多种多样的,还有信息的互相交错,整合再传播,或者可以毫无限制的传播,最终肯定就导致了网络舆论的多样性。

(3)复杂大量性。

毋庸置疑,在网络这个介质上,舆论传播的信息量肯定是大量的、繁多的。

所以很短时间内,我们可以看到其内容可以达到相当繁多复杂的状态。

2.复旦投毒案中的网络舆论2.1 复旦投毒案事件回顾2013年4月15日,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一条由复旦大学官方发布的,向社会说明了该校的一名研究生因饮用宿舍饮用水后中毒,病情相当严重。

这条微博的内容为:该校一名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在4月1日因为身体不适被送入医院,经过专家的很多诊断仍然没有查出病因,就请警方介入调查。

上海警方调查后发现,在出事的这名学生的寝室饮水机的水里面检测出了某有毒化合物的相关成分。

过了两天,大致认为同寝室的林某有一定的嫌疑可能。

发布了关于这件事的微博之后,相当多的网友都转发这条微博并且评论,全社会顿时对这件事开始热议。

2.2 复旦投毒案中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2.2.1 网络舆论的特征在前面的内容里我们提到了:(1)敏捷性。

时间和空间上都变少了,显得更敏捷,快速。

(2)多样性。

发布或表达意见的人的价值观或意识都是多种多样的,还有信息的互相交错,整合再传播,或者可以毫无限制的传播。

(3)复杂大量性。

舆论传播的信息量肯定是大量的、繁多的。

2.2.2 复旦投毒案中的网络舆论主要有以下:◆转发有关部门的通告。

在事情发生的最开始,各大媒体不断转发复旦大学发出的关于这事的通告,还有公安局对案件的调查结果。

◆深查当事人。

发生一段时间后,这要涉事的人的身世都被疙瘩媒体探究。

◆调查毒品的来源。

主要查了毒品到底是买的还是从实验室拿出来的这个问题。

◆猜测做案动机。

网友和媒体在网络上对嫌疑人为什么会作案做了一些假设和推测。

◆类似联想。

通过此事,媒体在中后期翻出了之前类似的校园事件。

也纷纷开始关注。

◆部分媒体强调冷静。

一阵高潮过后,其中一部分媒体开始拿出自己姿态,呼吁社会各界冷静下来,不要一味的去探究和指责或者只看到表明的一些的东西,也转发微博称“对作案动机还没给出准确无误的回答”等官方通告来提醒社会各界不要将事情愈演愈烈,应该静下来,思考一些应该思考的东西,比如:当代校园教育等等。

◆海量评论。

事情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对这件事情的评论各种各样,网上随便一搜都是各种观点和看法,譬如很质疑大学现在的教育质量,如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否真正实施了,或者不可思议大学里的这样类似的事情怎么会这么多等等。

此事件反应的主要内容基本是涵盖了网络舆论的几大特征的,即:敏捷性、多样性、复杂大量性。

2.2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根据探究对国内近几年发生的重大舆论事件发现,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起到了一些推动政府解决问题的正面的积极作用。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组成部分中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帮助政府考察民情因为网络它是个开放自由的空间,所以各种各样的公民都可以在这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不管有什么事情发生,对这件事情有什么有什么相应的看法,都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表达出来,很自由,基本上不需要的很大的顾忌。

互联网在不断的强大,这位网络舆论的扩大也提供的分成好的条件。

所以,这些都可以让党和政府方便快捷的了解群众的想法,对民情的考察是非常有帮助的,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样一定要下基层才能知道群众的心声。

其中被党和政府关注也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现实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事,开始被大家关注,然后网友开始发帖发布,各种知名媒体开关注,开始采访和报道,这样就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相互交错,不断作用循环,网友不断评论各种,一些代表民众的意见、观点、看法就被显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