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代士人“狂怪之风与文学创作(一)
论晚明“狂怪”画风及其艺术精神

论晚明“狂怪”画风及其艺术精神作者:王启迪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03期【摘要】晚明(1506-1644)是一个动荡畸变的时代,市民阶层崛起,商品经济繁荣,社会文化处于转型中,时代审美由艺术审美走向生活审美,强调个体情感体验,尊重自我性灵的实现。
在思想领域中也出现了很多解放潮流(以李贽哲学为标志),极大地刺激了思想界和艺术界,导致晚明绘画作品极具原创力,风格多样,以追求尚奇、狂放、荒怪品味为主的“狂怪”画风在明末金陵文士的圈子中盛行起来。
“狂”,即狂放不羁(以徐渭为代表);“怪”,即奇诞荒怪(以陈洪绶为代表),晚明“狂怪”画风所彰显的艺术精神走向对个人精神的崇尚与张扬,显示出艺术革新与自由独创的精神面貌和对教条思想观念的强烈批判;晚明画家在艺术活动中所彰显的潇洒恣肆的狂态真性,在荒诞中对生命和永恒的不断思考,游戏自在的“意在身先”和对“丑”的审美秩序的探索,无一不表达了他们对道禅思想与心学思想的推崇和内心中对艺术真性、生命真实与心灵空明的追求,也正是这些观念彰显出晚明“狂怪”画风的独特精神内涵。
【关键词】晚明;“狂怪”画风;艺术精神【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一、晚明“狂怪”画风形成背景晚明是中国晚期绘画史上关键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之一,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对立的时代——政治局面动荡起伏,统治阶级的腐朽衰微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并存,这种社会状态导致文人思潮丰富且极具批判性,思想和艺术都走向极端:(一)在思想文化上自明中期心学萌芽后(明后期心学已成为哲学思想主流)出现了一股批判思潮(以王门狂禅代表人物李贽“童心说”为代表),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美学范畴,如“情”“趣”“灵气”“胆”等,中国文化由都市——市民产生“人欲”(即个人欲求,即“真心”)的思想新动向从理论上得到了肯定,市民阶层崛起,社会文化开始转型,时代审美由艺术审美走向生活审美,大众审美趣味成为主流,宣扬重视本能,重视自然,至情至性,坚持自己的主张与个性。
明代文人的士人风范与社会地位

明代文人的士人风范与社会地位一、明代文人的士人风范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也是文人风范辈出的时代。
明代文人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才华在艺术、文学、历史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
1. 大气洒脱的品质明代士人崇尚自由、豪放和大气洒脱的品质。
他们追求艺术修养,注重心灵层面的践行,并将这种特质融入到他们创作中。
他们能从自然中获取灵感,表达个性情感,同时对道德和伦理也有深刻思考。
2. 才华横溢的多元素明代文人不仅在文学方面有出色表现,还涉及到音乐、绘画、书法等多个领域,并能互相影响。
他们自创了一种新型艺术语言,使其作品更具独特性。
3. 纵横交错的社交圈子明代士人通过各种途径建立起广泛而密切的社交网络。
他们在官僚体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受到皇帝和众多文化精英的赏识,并与他们相互交流、辩论。
二、明代文人的社会地位明代士人由于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思想品质,在当时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以下是明代文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几个重要位置:1. 官员阶层许多明代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成为晋身江湖的一部分。
这给予了他们权力和财富,并使他们能够推动社会变革。
2. 文化界领袖明代文人以其精湛的才华和品质,成为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领军人物。
他们在这些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儒学传承者明代士人以儒学为根基,传承着传统文化,并将其发展到更高的境界。
他们创造了新的解释和理解方式,并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4. 社会引导者明代文人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道德风范,成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他们通过著作、演讲等方式宣传价值观念,对民众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明代文人以其士人风范和在社会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们不仅在各种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也在社交网络构建、官员阶层、儒学传承及社会引导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些士人们推动了明代社会更加繁荣和进步,并世代影响着后来的文化发展。
明朝的文化名人与学术思潮

明朝的文化名人与学术思潮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无数杰出的文化名人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他们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人才才华,为明朝的学术思潮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将从不同领域的文化名人与学术思潮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
一、文化名人的涌现与影响1. 文学与艺术领域的名人明朝的文学与艺术领域涌现了众多杰出的文化名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学家杨慎、经学家朱熹、戏剧家汤显祖等。
他们以其精湛的才华和创作成就,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例如,杨慎的《世说新语》被誉为中国古代典籍之一,对后世文人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哲学与思想领域的名人明朝时期,儒家思想及其衍生学派占据了主导地位,朱熹便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的“理学”思想成为了明朝的国家意识形态,并在后来的几百年里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
此外,还有徐光启、王守仁等一系列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与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名人明朝以其独具特色的科学与技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这个时期,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最著名的科学家是郭守敬,他在天文学上的贡献被广泛认可,他的天文仪器“铜铁仪”为中国古代测量观测提供了重要工具。
二、明朝的学术思潮1. 理学思潮理学,作为明朝时期的主流思潮,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合理。
这个思潮认为,通过学习儒家经典,人们可以了解天地间的道理,从而达到自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朱熹的“格物致知”和“致良知”是理学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它们成为了明朝时期社会思潮的主导力量。
2. 西学思潮明代后期,由于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增加,西方科学和哲学思想逐渐引入中国。
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研究西方地理学、天文学、数学等领域的知识,并融合到传统的文化框架中。
西学思潮的兴起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为中国学术思想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三、明朝文化名人与学术思潮的意义明朝的文化名人和学术思潮对于中国历史及后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代文学1

第三阶段是明代中叶以后,这是章回小 说的成熟期。这时的章回小说在内容上 与讲史已没有必然的联系,它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节也 更加复杂,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也更加细 腻。
五、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章 回体小说艺术发展历程
成书过程从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 。 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到面对现实、关注人 生。 表现题材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日常生 活、人情世俗 。 描写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 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类型化到个性化。 情节结构从单一线性流动到网状的交叉。 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徐干《中论· 务本第十五》:人君之大患也,莫 大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谙于远 图。 ……夫详于小事而察于近物者,谓耳听乎 丝竹歌谣之和,目视乎雕琢采色之章,口给乎 辩慧切对之辞,心通乎短言小说之文,手习乎 射御书数之巧,体骛乎俯仰折旋之容。
刘知几《史通· 杂述》 :是知偏记小说,自成一 家,而能与正史参行,其所由尚矣。
第七编
明代文学
明代文学概说
一、明代社会与文化分析
(一)皇权乖戾与士人心态
封建专制空前强化 (1)废相制度和三省制度;(2) 地方 政权的牵制和控制;(3) 特务政治 暴政与怠政 极权摧折与士人心态依阿与疏离 宦官专政与流氓文化
(二)、理学、八股与思想专制
在思想领域,确立朱子之学为官方统治哲学, 定于一尊。 八股取士。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甚于焚 书。” 冯桂芬《改科举议》:“明祖以枭雄 阴鸷猜忌驭天下,惧天下瑰伟绝特之士,起而 与为难;……意在败坏天下之人才,非欲造就 天下之人才。” 文字狱。 影响:理想和现实的错位;固执与偏激的人格; 封闭逼仄的心态。
两种小说观念 中国古代实际上同时存在着两种小说概念,一 为广义的小说概念,统称那些不合经艺大道之 说,也是一个批评术语,具有价值评判的色彩。 另一种是狭义的小说概念,它从《七略》著录 小说家开始,成为一种特殊的文类。但其真正 成为一种成熟的文体概念要到宋以后。唐代以 前文献中出现的“小说”一词主要是广义概念 的运用,唐宋以后两种小说概念往往同时并用, 直到清末。
论晚明“狂怪”画风及其艺术精神

论晚明“狂怪”画风及其艺术精神晚明时期是中国画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画家们开始出现了一种“狂怪”的画风,这种画风极富创意、富有幽默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晚明“狂怪”画风的出现,是当时大量绘画艺术创作实践和历史、社会背景影响的结果。
这种画风是一种本具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天真本质与幽默隽永精神相统一的创新,是中国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代表。
晚明时期的“狂怪”画风,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绘画,更加的自由、奇妙、放纵。
画家们不再局限于描绘传统主题,而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和表现手法,开辟了崭新的艺术领域。
因此,“狂怪”画风的表现手法非常多样,如洗染、标言、人兽融合等,多以诙谐、夸张、怪异、荒诞为特征。
与此同时,晚明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也为“狂怪”画风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那个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士人身份的兴衰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现象,这种社会背景和人们内心的种种不安和失落,形成了一种自发的反叛精神,这种反叛精神得到了“狂怪”画风的充分表达。
狂风暴雨下,开创了一个“非主流”的绘画艺术风格,犹如社会的一个镜子,在创新和探索中,不断反思和批判。
晚明“狂怪”画风中的艺术精神,是其突出的特点之一。
它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立、自由、非常规的思想精神与生活态度。
这是一种具有中国传统审美主张的非正统思想,是对之前固有文化的一种质的变革。
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美学趣味,成为后来中国古典绘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晚明时期的“狂怪”画风,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丰富和补充,为中国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这种画风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精神状态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它不但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更是一个为人们带来想象的无限的不时之需。
总之,晚明“狂怪”画风代表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文化精神间的渊源。
它是一个时间的记录,标志着中国传统绘画走向了新的历史阶段,同时也反映出社会与人文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特征。
论晚明“狂怪”画风及其艺术精神

论晚明“狂怪”画风及其艺术精神晚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时代,文化氛围十分活跃。
其中,狂怪画风的出现,展示了艺术家在思想、审美上的新突破。
狂怪画风的特点在于诙谐幽默、玩世不恭,艺术家在画中穿插各种异想天开的元素,展现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挖苦和批判。
这种画风的出现,反映了晚明时期中国社会思想上的多元化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狂怪画风最初起源于元朝晚期,但是真正兴起并形成风靡一时的还是在明朝晚期,这与当时社会的特殊背景有很大关系。
那时,官绅文化体系日益僵化,士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叛情绪逐渐加强,很多艺术家便受到了这种情绪的影响,进行新的探索和创作。
狂怪画风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是唐寅、李渔、阮元等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量具有幽默感和讽刺意味的表达。
例如唐寅的《糊涂图》中,画面中的人物、动物和景物拼凑在一起,毫不讲究逼真的形象和逻辑,表达出作者的荒诞和反叛精神。
又例如李渔的《陶渊明旅行图》中,画面山水有致却又夸张离奇,陶渊明倒拖着长长的鱼竿从画面中穿过,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进行了奇特的结合。
狂怪画风的出现反映了晚明时期中国社会多元化现象的日益明显。
由于早期明朝实行的“一统思想”和封建主义制度的限制,中国社会长期处于思想统一、文化保守的状态。
而到了晚明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经济文化变革,封建贵族体系日渐瓦解,社会阶层和群体意识的崛起,引发了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多样化。
狂怪画风的诞生就是在这种多元背景下呈现出的艺术创新,它让人们看到了艺术家所表达的更加丰富多彩的思想观念。
而这种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也正是晚明时期艺术创新的核心精神。
狂怪画风富有的幽默感和反叛精神对当代的艺术家的启示是深远的。
在当今艺术创作中,需要不断地探索新的理念和创新思维方式,勇于向传统和现实挑战。
同时,也需要保持一种独立自由的态度,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
总之,晚明“狂怪”画风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思想上多元化且艺术创新的精神。
论晚明“狂怪”画风及其艺术精神

论晚明“狂怪”画风及其艺术精神晚明时期,以明末清初为主,艺术风格日趋浓郁多变,独具个性,被称为“狂怪”画风。
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大大挑战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和审美观念。
晚明“狂怪”画风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了社会变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晚明“狂怪”画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晚明“狂怪”画风的最显著特点是表现技法的变革。
传统中国绘画在表现形象时往往讲究恰到好处的比例和秩序感,注重细节描绘和空间布局。
然而晚明狂怪画家则大胆地打破了这种规律,在绘画中采用扭曲变形、颠倒倾斜等手法,将形象表现得扭曲变幻、离奇怪异。
这种变革代表了晚明时期画家追求个性化表达和突破人类感知既定框架的艺术精神。
晚明“狂怪”画风的另一特点是表现题材的多样性。
传统中国绘画往往注重表现自然山水和人物风貌,对于主题内容有一定限制。
而晚明“狂怪”画家则纷纷选择了一些不常见或者非传统的题材进行创作,包括神话传说、典籍故事、民间传说等。
他们通过创造奇幻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将寓意深邃的思想和情感表达融入绘画作品中,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绘画的界限,使绘画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晚明“狂怪”画风追求独特的审美趣味。
这一时期的画家们在创作中更加注重表现个人心境和思想意境,倾向于追求奇异离奇、古怪幽默的效果,更注重寓意和象征性。
他们以幽默风趣的手法表现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世界,突破传统审美标准,追求艺术中的个人风格和个性化表达。
晚明“狂怪”画风的出现与晚明时期社会变革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密不可分。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增加,人们渐渐对已经陈旧的观念和制度产生了怀疑和挑战。
晚明“狂怪”画风的出现正体现了当时画家们逆反传统、冒险求新的精神,他们试图通过艺术的形式突破传统规范,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晚明“狂怪”画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精神,为中国绘画开创了新的篇章。
它打破了既有的观念和审美限制,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和更加自由的艺术趣味。
论晚明“狂怪”画风及其艺术精神

论晚明“狂怪”画风及其艺术精神【摘要】晚明时期的“狂怪”画风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精神内涵,受到了许多艺术家的追捧与赞誉。
本文将从狂怪画风的起源、特点及意义入手,深入探讨其在艺术表现手法、代表作品欣赏、影响和传承以及现代价值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通过对狂怪画风的分析和解读,展现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探讨其对当代艺术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狂怪画风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种重要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对传统形式的突破和创新,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晚明、狂怪画风、艺术精神、起源、特点、意义、特色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代表作品欣赏、影响和传承、现代价值、历史地位、艺术价值、对当代艺术的启示1. 引言1.1 狂怪画风的起源狂怪画风起源于明代末期,具体可追溯至明朝万历时期的画家董其昌。
董其昌为明朝晚期著名画家,他倡导并践行“文以载道”、“意在笔先”的艺术理念,提倡用笔墨表现内心情感和审美理想,追求自由奔放的创作风格。
董其昌的画作以意象怪诞、线条随意、构图离奇见长,被称为“狂、怪”的画风,开创了晚明画风的新篇章。
狂怪画风在董其昌的影响下迅速传播开来,影响了后来的许多画家,如崔如琢、陈洪绶等。
这些画家在董其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狂怪画风。
狂怪画风的起源不仅在技法上对传统绘画进行了突破和革新,更重要的是在审美观念和艺术理念上开辟了新的道路。
狂怪画风的起源标志着明代画坛艺术思潮的嬗变和发展,为后世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奠定了基础。
1.2 狂怪画风的特点晚明“狂怪”画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象古怪离奇。
狂怪画家擅长塑造怪诞荒谬的形象,常将人物、动物或景物进行夸张变形,使之具有离奇怪诞的气质。
这种形象的古怪性,不拘泥于现实,往往在超现实的维度中展开。
二、线条潇洒奔放。
狂怪画风的线条常常表现出一种潇洒豪放的气势,笔墨运用自如,勾勒出奔放不羁的姿态。
画家在运用线条时,常常不拘泥于传统结构,强调笔墨的生动性和情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明代士人“狂怪之风与文学创作(一)
论文摘要:明代中后期,士人出现了一股新的动向,即普遍存于这一时期的狂怪之风。
这些狂怪之人在文学创作上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并且在题材的选择倾向上又显得别具一格;这群狂怪之人在创作作品的同时,由于他们自身独特的行为表现,又进入了3"-时其他文学家的创作视野,纳入了不同的文学体裁,形成了新的文学形象
论文关键词:明代;士人;狂怪;文学创作
狂傲,是中国历代士人的一个重要特质。
迨至明代中后期,士人阶层出现了一股新的动向,即大量狂傲士人的涌现,这些士人除一贯的狂傲风气外,还与怪诞的习气相结合,形成一股独特的狂怪之风。
明代士人的狂怪习气,在当时的各种文献都有记载,这些人要么直接被称为“狂人”,要么被指出具有浓厚的狂怪习气。
如李绍文的《皇明世说新语》卷七的“简傲”条,专门记载明代士人的狂怪习气;冯梦龙的《古今谭概》专列“怪诞”部,以记时人的狂怪之风;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一书中,也罗列了大量的狂怪之人,如程汉“生性简傲”丰坊“为人狂诞傲僻”;张献翼“刺取古人越礼任诞之事,排日分类,仿而行之”;岳岱“性狷介”;臧懋循“风流任诞’’黄甲“为人傲兀使气”杜大成“自号为山狂生,人亦以称之”等。
由此,不难得知,明中后期的士人普遍存在着一股狂怪的习气,这股习气使得他们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一、士人之狂怪行为
明代士人的狂怪习气,必然促使这一群体具有某些共同的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也使得他们有别于当时行为“正统”的士人。
(一)服妖。
冯梦龙在《古今谭概·怪诞部》“异服”条记载:“进士曹奎作大袖袍,杨衍问日:‘何须此’?大奎日:‘要盛天下苍生’。
衍笑日:‘盛得一个苍生矣’。
今吾苏遍地曹奎矣”。
(曹奎的奇装异服在当时显得与众不同,故而杨衍有此一问,而冯梦龙的“今吾苏遍地曹奎矣”一句就点明了当时着奇装异服的人数之多;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把这种奇装异服的行为称为“服妖”:“(张献翼)至衣冠亦改易,身披彩绘荷菊之衣,首带绯巾,每出则儿童聚观以为乐”,“同时吴中有刘子威,文苑耆宿也。
衣大红深衣,遍缡群鹤及獬豸”,“此皆可谓一时服妖”杨慎“胡粉傅面,作双丫髻插花,门生舁之,诸妓捧觞,游行城市,了不为忤”·。
杨慎的打扮更为“新潮”,竟然作女性发式,且涂粉插花。
这一群体的行为方式不可不谓特立独行! (二)骂座。
狂怪的习气,使得这一群体的行为也显得与众不同,最突出的表现就在“骂座”这一行为上。
如郑琰,“琰,字翰卿,闽县人”,“新安富人吴生,延居幸舍,以上客礼之,翰卿醉则唾骂主人,呼为钱虏”。
叶之芳也是一个好使酒骂座的狂怪之人,“之芳,字茂长,无锡人。
以能诗出游人间,好使酒骂座,邹彦吉与之同里,缪相延重,而心殊苦之”。
叶的使酒骂座的狂怪行为让同里好友邹彦吉感到非常的苦恼。
作为同里之人来讲,邹彦吉的遭遇还算是好的。
魏冲连同里之人都不放过,藐视里中儿,以为粪土狗马,惟不得践而踏之。
”魏冲狂妄得把同里中人看作“粪土狗马”,恨不得践踏他们;相同的还有李至清,“遇里中儿,辄熳骂,或向人作驴鸣,日:‘聊以代应对耳’。
里人噪而逐之。
”(其狂怪之行,使同里之人不能相容!
(三)大言。
狂怪之人,必定自负其才,且往往通过言语的自我夸赞来突显自己,这也是狂怪之人的一个共同的行为特征。
如唐时升,“时升,字叔达,嘉定人”,“酒酣耳热,往往捋须大言日:‘当世有用我者,决胜千里之外,吾其为李文饶乎”唐时升将自己比为唐朝的名相李德裕,其狂可知;更加狂妄的还有吾谨,“吾谨,字惟可”,“谨天性机警绝人,倜傥为任侠,好奢负奇傲世,谓天下才无如己者”类似的人还有很多,如胡应麟“归益自负,语人日:‘弁州许我狎主齐盟,自今海内文士,当捧盘孟而从我矣’,众皆目笑之,自若也”,胡应麟也是狂妄得瞧不起同时的文人,认为他们皆不及己,只能跟随他的方向走。
(四)自负其诗。
文人的狂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行为表现,那就是对自己的作品非常自负,常认为时人无有出己右者。
“本朝布衣以诗名者,多封己自好”“岸然以文章自负”,“诗高自
位置,时人莫许之”,就点出了时人自负其诗的狂怪习气。
如程汉,“汉,字孺文,歙人。
生性简傲,目斜视,须发奋张,见人辄自诵其诗”-…,程汉对自己所作诗歌的满意表现,简直达到了疯癫的程度,有甚而过之者,如林世壁,“尝游鼓山,赋诗云:眼前沧海小,衣上白云多。
鼓掌狂笑,失足堕崖而死”,林氏自负其诗的习气竟使他丧命!又如丰坊“尝要邑子沈嘉则,具盛馔,结忘年交,相得甚欢。
或间之日:‘是尝姗笑公诗’,即大怒,设醮上章,诅之上帝,所诅凡三等:一等皆公卿大夫有仇隙者;二等则布衣文士,嘉则为首;三等鼠、蝇、蚊、蚤、虱,其狂易可笑”。
丰坊一听别人离间,认为沈嘉则讥笑其诗,即绝交,且做出一系列的狂怪之举。
二、士人狂怪之缘由
(一)激愤而狂。
许多文人的狂怪习气,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往往是在现实社会中遭遇某种挫折和打击,或抱负不能施展等原因造成的。
如张献翼,“吴中张幼于献翼,奇士也。
嘉靖甲子,与兄风翼伯起、弟燕翼浮鹄,同举南畿试。
主者以三人同列稍引嫌,为裁其一,则幼于也。
归家愤愤,因而好怪诞以消不平,晚年弥甚”。
张献翼本来凭自己的才学能够金榜题名,但由于主考官担心三兄弟同时榜上有名会招致麻烦,因而只好黜退张献翼。
张氏在受此打击后,竞以怪诞之行为来排遣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由此具有了狂怪的习气。
另一文人沈嘉则“每酒三四行,微醺,朗吟李白诗,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好衣绯衣,舆二三曹,偶居长林之下,或白日行游市中,市中哗谓绯衣公来。
至观者如堵,先生自若也”川,对于沈嘉则这种狂怪行为的内因,屠隆认为是“盖畴昔奇抱,郁不得展,非孟浪也”’,就点出了沈嘉则是因为自己的抱负没能得到施展,因而郁郁成狂。
而屠隆自己也是因为“晚年一无所遇,为大言以自慰而已”;张时彻为丰坊作序时就点明了丰坊的狂怪是由于激愤的原因,“旁若无人,罕所顾忌。
知者以为激诡,而不知者以为穷奇也”-…’。
(二)受习气影响而狂。
明代中后期,很多士人“案无帙书,时时落笔,吟啸自得,而好弹射他人有本之语,口舌眉睫,若天生是属啮吠人者,这就是当时士人好弹射他人的狂傲习气的生动写照。
了解这一习气后,我们就不难明白当时为何有那么多的士人有着“使酒骂座”这一狂怪的行为习惯。
王世贞在给王文肃的信中也提到了当时很多士人因受这一习气影响而形成的各种狂怪行为,“近日风俗愈浇,健儿之能详伍者,青衿之能拷堂者,山人之能骂座者”。
沈德符把这些受风气影响而行为狂怪的士人归为“愚妄”类,认为他们不学无术,又受当时风气影响而狂怪是愚笨的狂怪。
如陆伯生“名应阳,云间斥生也,不礼于其乡,,“然其才庸腐,无一致语。
时同里陈眉公方以盛名倾东南,陆羡且妒之,詈为咿哑,闻者无不匿笑”。
陆伯生自己本无才学,但受当时狂妄之风的影响,竟然敢骂当时鼎鼎大名的陈继儒为“咿哑小儿”,无怪当时士人无一不讥笑其为人的愚笨狂怪!
(三)恃才而狂。
士人的狂怪,有很多是因其自身有着真才实学,不愿受传统的“中庸”之道的行为规范的约束而表现出来的“狂怪”,这类人的狂怪与上述的愚笨而狂的士人有很大的不同。
如林世壁“世壁,字天瑞,闽人,尚书康懿公之冢孙也。
生而善病,高才傲世,醉后挥洒,千言立就”。
林世壁虽然“高才傲世”,狂放不羁,但其自身有着出众的才华,其狂也能让人心服。
又如吾谨“有司阅文奇甚,则又试五马赋,立就。
奇气翩翩横出……计京师业,睥睨天下士,自负举首……时父故人为相”叭,但当其父的友人去见他时,吾谨竞自负其才,认为自己必能高中榜首,因而不屑与之见面。
使得其父的友人乃大怒日:“此吾故人子,负才狂诞”,因而不让吾谨中榜首,认为这种恃才而狂的文人一旦得志则“上第当益狂,以故才虽高竞不得魁”。
这类恃才而狂的文人最后往往也是因其自负其才而尝尽苦头,终其一生,其才也难以施展,因而也会走向更加狂妄的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