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议论文阅读练习

合集下载

单元写作训练议论要有针对性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单元写作训练议论要有针对性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单元写作训练——议论要有针对性
1.学会在议论文写作中做到议论具有针对性,客观辩证 地说理。 2.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针对问题深挖根源 议论要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透彻研讨,还要熟谙攻破论述 的难点,挖掘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如果文章分析问题 停留在就事论事、证明推导的层面,论述就不痛不痒,缺乏切中时 弊的痛快和当பைடு நூலகம்棒喝的警醒。 3.针对观点展开论证 议论文习作常出现论述散漫游离、针对性不强的毛病。为了将道 理阐述得深邃通达,避免写得支离破碎,就要做到思想和道理统一, 文辞和思想统一。
点评
①针对方言使用现 状,提出问题。 ②引用他语,表明 态度。
方言不仅拥有独特的发音,还 是地方思维与文化的传承方式。比 如,很多方言都有区别于普通话的 专有词,广东话的“埋单”,沪语的 “白相”,就不仅是表达形式的特 殊,还深刻地体现了地方思维习惯 和地域特色。方言还是许多文学家 的灵感源泉,当代名作都有明显的 方言痕迹。③
4.针对特定读者论述 叶圣陶、夏丏尊在《国文百八课》中说:“凡是文章都 以读者为对象,都有读者的预想。”这就是“写给谁看” 的问题。写作时要针对隐含读者的特点而写作,用读者 乐意接受的方式说理。这样文章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 决才易于被读者接受。
文本 方言可以小众,但不能断了根 “00后的同学都不会说方言”。这句话, 是否触动过你?你会说方言吗?你多久没有机 会说方言了?你的孩子还会说方言吗?①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回答记者的 提问时说,推广普通话和使用传承方言并不 矛盾。②
③举例说明方言 不仅拥有独特的 发音,还是地方 思维与文化的传 承方式。分析保 育方言的重要性。
不过,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年轻人来说,方言 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很多年轻人在 青少年时期缺乏接触和使用方言的机会,长大以 后也不会说方言。前些年有数据显示,杭州、苏 州、宁波、温州这几座城市的年轻人使用方言 的比例极低,苏州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 比例仅2.2%,排在倒数第二的宁波则是 4.6%。 “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说话”,语言的 生命力在于使用,如果方言在市民生活中是“死 的”,其传承难免沦为奢望。④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6分)1、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要求:拼音、声调全对才能得分)。

(8分) 确凿( ) 蹒( )跚秕( )谷臃( )肿lú( )走震sǒng( ) 积zǎn( ) 戏xuè( )2、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3分)A、人迹罕至(稀少) 人声鼎沸(水开)B、拗过去(用力弯曲) 雷霆万钧(暴雷)C、无处觅食(寻找) 絮说(絮叨)D、虎视眈眈(眼睛注视) 震悚(害怕)3、读语段,选择最准确的动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3分)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A、撑放系拉B、支撒绑拿C、支撒系牵D、顶放连牵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雪地贺卡》中“我”第二次不回复贺卡是不忍心破坏小李屹童年的梦,使她仍然感到神奇和幸福。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美女蛇的故事是说明百草园中也有丑恶的事物。

C、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为人们塑造了一个善良纯朴的农妇形象,抒发了自己对她的怀念。

D、《拣麦穗》开头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是为了下文写“我”的梦交代背景的。

5、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3分)人生旅程中有无数的月台,生命旅途中有无数的驿站。

所有的台和站,只是供中途小憩,只是供转车再出发。

A、人生是个不断前进的过程。

B、人生途中可稍作休息,但不能长期滞留。

C、人生旅途可以有多种路径到达目的地。

D、人生的目标常常可以发生方向性的逆转。

6、据英国媒体报道,近30名加拿大政府官员、3月l0号在该国渔业部长的带领下,在议会餐厅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海豹肉大餐。

组织这次“海豹宴”的自由党参议员帕耶特说:“捕杀海豹为北极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收入来源。

”加拿大自由党领袖叶礼庭边嚼着海豹肉边说:“口感很不错。

高中语文部编新教材单元主题作文练习(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高中语文部编新教材单元主题作文练习(选择性必修上中下册)(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自古至今,中华民族英雄辈出。

誓扫匈奴、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充分发扬民主,办好农民实事”的改革先锋申纪兰;出色完成神舟号载人飞行任务的特级飞行员景海鹏……这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被民族和时代铭记。

当然,更多的是负重前行、风雨兼程的无名英雄。

他们或鞠躬尽瘁做着行业里的“螺丝钉”,或拼尽全力托起自己的小家庭……他们没有声震天下,却也用自己微弱的点点星光为璀璨星空增添光彩。

一位“躺平青年”来信表达自己的人生困惑:“反正自己做不了大英雄,何不佛系度过此生?”请你给他写一封回信,结合材料阐述你对“英雄”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

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

击我则疾,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故有我有杀彼以利我,无杀我以利彼。

”材料二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材料三世人不情愿吃自己兼爱的亏,却情愿享别人兼爱的福。

这真是墨学进行上一重不可解免的难关。

——钱穆学完《兼爱》,班级举行墨子读书会,围绕“兼爱”思想展开讨论,同学们谈到以上六则材料。

请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到三则进行组合立意,结合你的见闻、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从独自成长的大卫·科波菲尔到无人理解的聂赫留朵夫,从孤身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圣地亚哥到命运诅咒的奥雷里亚诺家族,都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生命形态。

议论文阅读练习题

议论文阅读练习题

议论文阅读练习题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议论文是一种常见的文体。

通过阅读和撰写议论文,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思辨和辩证的能力。

本文将通过阅读练习题的形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一、尊重他人观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基本原则在阅读一篇议论文时,我们首先要明白,作者的观点可能与我们的观点不一致。

然而,尊重他人的观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基本原则。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阅读,并尝试理解作者的观点,即使我们不完全认同他们。

二、审视论据的有效性和说服力在议论文中,作者通常会提供一系列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当我们阅读时,我们需要审视这些论据的有效性和说服力。

我们可以询问自己以下问题:这些论据是否具有可靠的来源?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是否有逻辑性的推理过程?如果这些论据不足以支持作者的观点,我们可以提出质疑或者寻找更多的相关信息。

三、分辨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式在议论文中,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式是两个独立但又密切相关的要素。

作者的观点是他们的立场和意见,而论证方式则是为了说服读者接受这些观点而采用的方法。

我们在阅读时需要分辨这两者,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积极参与阅读,提出自己的观点阅读议论文不仅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我们可以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是否能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是否有其他的角度可以讨论。

通过积极参与,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议论文的内容。

总结:阅读议论文是培养思辨和辩证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尊重他人观点、审视论据的有效性和说服力、分辨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式以及积极参与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希望以上阅读练习题能帮助读者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理论的价值》单元群文阅读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理论的价值》单元群文阅读

《第一单元理论的价值》读写结合微专题·群文阅读提升议论的深刻性主题解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应该在议论文写作的教学中着重提升议论的深刻性,提升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

应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为依据,选择与立意有关的思维品质加以训练,既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可用作学生议论文写作思维能力训练的蓝本,又要从庞繁的作文训练素材中精准地采撷有思维训练价值的材料,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思维训练课程,逐渐使学生的议论性写作达到“深刻”的要求。

素养渗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生要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发现,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思维品质的提升体现在写作中,就是要提升议论的深刻性,要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

学生还要学习如何反驳,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任务目标:任务1:回顾教材中的典范议论文,借鉴它们的优点。

任务2:反思自己在写作议论文运用论据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

任务3:总结常见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尝试在写作中加以综合运用。

文本呈现:文本1开掘课内经典议论文要写出合格乃至优秀的议论文,学生必须储备一定的可供借鉴的“模本”。

语文教材中就有一些论证严密、说理透彻、思维严谨、逻辑清晰的议论文,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它们,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能构建起学生议论文写作的“骨架”。

如教材中苏洵的《六国论》,其文以论证严密、逻辑严谨著称,该文开篇就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并指出破灭的根本为“赂秦”,导致的结果便是“力亏”而国灭。

接着,作者又用两个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进行有力的论证,使总论,点显得更严谨,更有说服力。

第四段提出假设,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作者使用反面论证的方法,总结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历史教训。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一)(2)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一)(2)

3、注意区分论题与论点
论题是议论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 而论点是作者对所阐述的内容所作出的明 确的判断的句子。
判断题——论点
请判断以下各句哪是论点,哪是论题。
(1)敬业与乐业( ) (2)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 活的不二法门。( ) (3)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 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 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 (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6)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 信力的中国人在。( )
它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 (3)表达观点常用的句式:
…… 是 …… 例如: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品格。
……要/应当/必须……例如:人应当敬业、乐业。 人在困难面前必须……
……能够/将会…… 例如:脸上常常微笑,能够让你更美丽。
2、明确论点的位置
(1)标题。有些议论文的标题就是中 心论点,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2)开头。 (3)结尾。 (4)中间。 (5)语言标志。概括论点的语言标志, 如“总之”、“因此”、“总而言之”、 “由此可见” 等。
2. (3分)“目前”示例:“目前”表限制,强调了大量 中外经典和现当代名作难觅芳踪是现在声书平台普遍存 在的现象,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方法:本义+语境义+效果
“难觅芳踪”示例:“难觅芳踪”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地说明了目前声书平台上经典和现当代名作数量很 少的现象,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方法:修辞+对象+特征+表达效果。
《论教养》 《精神的三间小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怀疑与学问》 《谈创造性思维》 《创造宣言》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一、选择题1.请从下列诗句中,选出不是艾青创作的一项()A.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B.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C.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D.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稍逊.(xùn)分.外(fēn)风骚.(sāo)摇曳.(yè)B.嘶.哑(sī)鲜妍.(yán)腐.烂(fǔ)娉.婷(pìn)C.柔嫩.(nèn)翅翼.(yì)冠.冕(guàn)枉.然(wǎng)D.忧戚.(qī)咏.赞(yǒng)飘逸.(yì)..汹涌.(yǒng)3.下列对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艾青诗选》中收录了著名诗人艾青的大量诗作,这些诗作的特点是力量雄浑,语言直截了当,意象强烈鲜明。

B.《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一,它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位叫尼摩的船长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诺第留斯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

C.《水浒传》中宋江的绰号“及时雨”、吴用的绰号“智多星”、林冲的绰号“行者”。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

主人公保尔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4.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艾青诗选》中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B.艾青的诗歌从风格上看:解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解放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议论文阅读复习》课件

《议论文阅读复习》课件

的瞻瞩与恢阔的胸襟。 答案:先分析谦虚的内涵,再分析谦虚的内因,然
请简述这一段的论证思路?后和不知天高地厚者对比,点出谦虚消极和积极的
意义。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做铺垫。
《做好文化传播 提升文化自信》
①跨文化传播学者爱德华・霍尔说过,“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 跨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契机和基础,跨文化传播更是国家间交流的 有效方式。 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活跃,跨国界跨地区 的学术交流、商业往来、访问旅行等日益频繁,跨文化传播已经走进 每个现代人的生活,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产生着新的影响,但由于 不同文化间存在着差异性,可能会产生传播和交流障碍,甚至会导致 文化误读。 ③那么,如何和不同文化沟通、融合进而和平共处,进而更好地传播 中国文化呢? ④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文化交流载体展现中国元素。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不断加深,许多中国文
化精品走向了国际舞台,讲述着精彩的中国故事,京剧《杨门女将》、芭蕾舞 《红色娘子军》昆曲《牡丹亭》、豫剧《程婴救孤》、民族舞路《丝路花语》、 电影《大唐玄奘》等独具中国文化魅力和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精品,不仅丰富了 世界文化大花园,更为中国文化传播拓展了多元维度。 ⑤关注国外对中国文化内涵的解读与传播。比如以中文为母语的美国女作家赛珍 珠,就意识到几乎没有一个西方作家从中国文化视角出发去认识中国小说,他们 作品中所涉及的中国人无论是“圣贤”还是“魔鬼”,都不是真实的中国人,所 以她用手中的笔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了解真实的中国人民。再如被林语 堂先生称为“所有美国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情趣”的梭罗,他的“超验主义”思想 融合着中国道家的清心寡欲与儒家的安贫乐道,其著作处处浸润着中国古代思想 文化的余韵。赛珍珠和梭罗的心路历程启发我们,只有在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的 文化环境下,世界各国人民才能民心相通,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文化的智慧和优 势,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共谋人类和发展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课时数第节授课时间课题议论文课外阅读授课类型练习教学目标1、2、3、重点难点教具多媒体学具书、本、笔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二、阅读《生活中的减法》,完成第19—21题。

(共10分)生活中的减法①“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不如意事,又差不多八九成是由他人给咱带来的。

比如,有人冷落咱,疏远咱,伤害咱,贬低咱,羞辱咱,乃至欺咱老实,骗咱好心,卖咱假货,偷咱财物等等不如意,不都是来自他人吗?面对这林林总总不如意事,咱当如何对待呢?想起了前些年常用的两句古话,一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是“反其道而行之”。

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你不仁,我不义。

你冷落咱,咱疏远你;你敢动口羞辱咱,咱就敢伸出老拳动手;你今天卖给咱假冒伪劣,咱明天回敬你缺斤少两;甚至,你偷了咱一辆自行车,明天咱去偷别人的摩托车,一气之下,做了偷摩托车的贼。

这样,以牙还牙,睚眦必报,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加法,还不越来越多③“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你负我,我不负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面对不如意事,咱心里难受,感到痛苦,咱就不能让别人也为这样的事而难过,而痛苦。

你伤了咱,如果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咱宽容你,以此为教训,遇事不迁怒于人,不伤害无辜。

你给咱冷遇,让咱感到难堪,感到苦恼,咱遇事就当多给人一些热情,一些关爱,一些帮助。

这般,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就像减法,会越来越少。

④遭遇不如意事,以身作则用减法,这自然体现了一个人的胸怀、品德与宽容的精神,并且,还标志着一个人立身的高度与处事的眼光。

他们会这样认为:有人冷落了你,同时也强化了你的自立;有人伤害了你,同时也【甲】了你的心志;有人欺骗了你,同时也【乙】了你的见识;有人绊倒了你,同时也【丙】了你的能力,从而让你的生活充满阳光。

心胸狭隘、小肚鸡肠,遇不如意事,喜欢加法的人,自以为得计,可占到便宜了吗?没有,绝对没有。

⑤唐代高僧寒山与拾得有段对话,就很值得玩味。

寒山问:“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⑥看来,生活中的减法,确实是做人的一种智慧,不仅会完美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减少了不如意事,又增进了社会的和谐,何乐而不为呢?1、请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第④段【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①锤炼②磨炼③增长2、本文的论点是:。

(2分))3、说说1——4段的论证过程。

(5分)㈢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

(7分)①美德,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赞赏、所推崇。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是刘备离世之前留给后人的一句遗训。

汉代科学家张衡把“德之不崇”视作人生最大的不幸。

古希腊一位哲学家则把知识与美德相提并论,认为知识是人生的“第一个太阳”,而美德则是人生的“第二个太阳”,只有两个太阳同时升起,才能铸就辉煌的人生。

另一位哲人还说,世上唯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的心灵——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②翻开中国文学史,赞赏美德的诗句词文更是比比皆是。

屈原的《橘颂》,热情歌颂了橘树“深固难徙”、“受命不迁”、“苏世独立”、“淑离不淫”的美德,而他自己就是这种美德的化身;宋人周敦颐作《爱莲说》一文,用生动的语言褒扬了莲花的美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文天祥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呐喊,表达了仁人志士为国而死的崇高品德;陈毅元帅则用“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豪迈诗句,表达了对青松美德的赞颂,由衷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都说明,伟人志士是多么渴慕、珍惜做人的美德。

③人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人并不是单纯依赖于物质存在的动物,那只是活着;人还必须依靠精神来生存,两者的有机结合才可称之为生活。

只有拥有崇高理想和道德的人,才能使精神有一种高尚感,心灵有一种净化感,灵魂有一种安详感,身心有一种健康感;才能将自己带入精神上的超越境界,正确地看待和把握自我,从而使人生丰富博大起来。

④一个善于用高尚道德塑造自我的人,他不但在自觉的身体力行中,使自己的人格日臻完善,使自己“人生的太阳”光彩照人,而且对他人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雷锋用他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教育了几代人,从而成为我们共同的道德楷模。

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等先进典型,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注入到领导干部的“官德”之中,以催人泪下的行动,光大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使自己的英名在人们的赞颂中不朽。

这些都印证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辽远的后世。

”⑤我们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渗透到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

胡锦涛总书记所倡导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以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必将极大地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⑥一位哲人曾这样说:“一个人的价值和力量,不是在他的财产、地位或外在关系,而是在他本身之内,在他自己的品格之中。

”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今天,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而我们的道德良心却不能泯灭,荣与耻的认知却不能模糊。

让崇高的道德在我们的内心牢牢扎根,让我们在抬头仰望星空时心中无愧。

(对原文有改动)1、阅读选文,将下面三个短句分别填入③、④、⑤段的横线处。

(只填字母序号)(3分)美德可以惠人 B.美德可以美化社会 C.美德可以润身答:③段填:④段填:⑤段填:2、选文①段和②段的论据各侧重阐明什么?(2分)答:3、作者向读者提出了怎样的希望?(2分)答:三、议论文阅读。

(8分匠人与大师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

又常常听到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

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

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

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

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

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

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

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

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

匠人常自恃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

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

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

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

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

而成为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就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

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

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

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

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

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

力虽不逮,心向往之。

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1、统观全文,匠人与大师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答:2、怎样理解第⑤段划线句“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2分)答:3、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3分)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