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滚动小专题(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_2

【课堂 反 (kètáng) 馈】
1.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D
A.粮食酿酒(niànɡ jiǔ)
B.铁钉生锈
C.蜡烛燃烧 D.水的蒸发
2021/12/11
第十八页,共二十三页。
2.下列物质性质的描述(miáo shù)中,属于化
学性质的是A( )
A.甲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B.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
2021/12/11
第十六页,共二十三页。
物理变化 定义、特征、
判断方法
变化 关系
(biànhuà)
定义、特征、
化
化学变化 伴随现象
组成
判断方法
(zǔ
学
c结hén构ɡ) (jiégòu) 物理性质
定义、范围
性质
判断方法
化学性质
定义、范围
判断方法
2021/12/11
第十七页,共二十三页。
区别
联 系
区别
变化为物理变化
2021/12/11
第十页,共二十三页。
2、化学变化
⑴定 义: 生成(shēnɡ chénɡ)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⑵特 征: 生成了其他物质
⑶常伴随(bàn suí)的现 发光、放热、变色、变味、放出
象:
气体、生成沉淀等
⑷判断(pànduàn) 如果变化过程中都生成了其他物
方法:
质,则该变化为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实例
矿石粉碎,水蒸发,汽油挥发 等
木炭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等
说明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等现象发生,但发 光发热等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目 录
• 物质的变化 • 物质的性质 • 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物质变化与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01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的定义与分类
分类
化学变化:物质在反应中形成新的物质,引起物质本身 性质的变化,如燃烧、氧化、还原等。
定义:物质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或物理过程中发生 的转变。
02
物质的性质
物质性质的定义与分类
01
02
03
定义
物质的性质指的是物质本 身所具有的特点和特性, 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
描述物质状态的特性,不 涉及物质种类变化,包括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 、沸点、硬度等。
化学性质
描述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 表现,涉及物质种类变化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 还原性、酸碱性等。
固体废物的处理
固体废物可以通过焚烧、填埋、回收等方法进行处理,这 些方法都涉及到物质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以及物质的性质 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有重要意义。
环境保护中的物质变化与性质
大气污染物的转化
大气中的污染物在光照、氧化剂等作用下会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二次污染物或对环境无害的物质,这些反应对于大 气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水体净化
水体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去除,如 吸附、氧化、生物降解等,这些方法都涉及到物质的变化 和性质。
5. 观察和辨识物质的化 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 实验,观察物质之间的 相互作用和变化,了解 物质的化学性质,并记 录下来。
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
01
02
03
04
05
1. 物理变化实验结果分 析:水在加热后沸腾并 转变为水蒸气,这是一 个物理变化过程,没有 新物质产生,只是物质 状态的改变。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质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确定由鼻子,肉眼等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典例分析1.下列诗句描述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D.夜来风雨声,火落知多少2.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煤气燃烧(B)铁被磁化(C)菜刀生锈(D)牛奶变酸基础强化1.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
1.1.2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

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 铁生锈 二氧化碳
化学性质 蜡烛能燃烧(可燃性) 铁能生锈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探究新知 一、物质的性质
常见的化学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酸碱性、稳定性、毒性. . . . . .
探究新知 二、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化学变化是过程,化学性质是物质的特征
探究新知 一、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 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 的性质
例如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气压有关)
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某些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 质时往往要注明条件。
探究新知 一、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变化
变化强调发生的过程,是 动态的,重在“变”。
性质
性质强调具有的属性,表 示能力。
例: 蜡烛燃烧化 学变化
蜡烛能燃烧 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常有“能、会、可以、易、难”等字眼)
探究新知 一、物质的性质
2.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常见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 熔点、沸点 冰的熔点为0℃,水的沸点是100℃ 硬度、密度 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谢谢!
⑦在干燥的空气里很稳定;
⑧在潮湿的空气里表面可生成一层绿色物质,俗称铜绿;
⑨高温时可被氧化,生成一层黑色氧化铜;
⑩铜溶于硝酸,生成二氧化氮气体。
学完本课你知道了什么?
课题1(第2课时)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 物理性质 1 性质 化学性质
本质区别:
是否在化学变化中 表现出来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又称化学反应。
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特点:形状、状态改变;化学变化的特点: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发热放热等。
(特点可以作为判断的参考,但不是主要依据)考点:选择题判断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体现性质的字眼:“可以”“易/难”“能够”“是”等。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蜡烛的燃烧−→−+−蜡烛点燃+二氧化碳水氧气2、水蒸气的检验:火焰上方罩干冷的小烧杯,内壁上有小水珠;二氧化碳的检验:火焰上方罩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
3、空气的检验: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继续燃烧,则为空气。
4、氧气的检验: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则为氧气。
走进化学实验室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即“不触、不闻、不尝”。
(2)节约原则:要严格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时,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内,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
2、固体药品的取用(1)固体药品保存在广口瓶中,用药匙或镊子取用。
(2)颗粒状或粉末状取用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将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再把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试管底部(以免药品沾在试管内壁)。
(3)块状药品取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将试管横放,把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试管口后,再把试管缓缓地竖立起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到试管的底部(防止试管底被砸破)。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号 实
块状的 石灰石
质生成
产生气泡,石 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等
有新物 质生成
验 1-3思 特考征:?两和个实实验验1、中2物有质何的本变质化的有区何别共?同 实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3.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常见现象: 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 出气体、生成沉淀;并且常伴随能量变化
一、物质的变化: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比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较 无其他物质生成 有其他物质生成 区 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别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注意: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时,不能只看有
联无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有 系些可化 伴学 随变 有化 明是 显没的有现明象显如现通象电的时,发物光理也变放化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归纳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 你知道了些什么?
<五>课后作业
组பைடு நூலகம்网
探究食盐和水的物理性质。(建议上网 或去图书馆、新华书店查阅有关资料)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化学变化常伴随放热、发光等现象
B.化学变化一定有其它物质生成。
C.化学变化一定比物理变化剧烈。
(4)以粮食为原料能酿酒。
(5√)铜的密度是8.9g/cm3,熔点是1083℃。 (6)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浑浊。
化学性质
(7)酒精能燃烧。
(√8)酒精能挥发。
<三> 探究物质的性质 【学以致用】
1. 课本P10 习题 4 2. 讨论:物质的变化与物质性质间的关系?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有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讲学)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
2.在关于物质的性质描述中,能够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3-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尤,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盲。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知识在线知识拓展1、水沸腾的实验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与玻璃片又凝结成酒体;胆矶的研碎块状固体被粉碎成蓝色粉末;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光,并放出大量的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蓝色的硫酸铜沉淀;2、变化时的新物质是指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原来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3、化学变化常伴有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化学能可以转化光能、热能和电能。
4、如树木的生成是将光能转化为物质的化学能。
而镁条的燃烧是将镁条所蕴含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考题何现【考题示例】下列成语包含的物质的变化其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该变化为()A.钻木取火B.积土成山C.百炼成钢D.死灰复燃【答案】B【解析】解答本題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A、钻木取火过程中,木头燃烧有二氧化说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积土成山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百炼成钢过程中,生铁中的碳能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D、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只有B属于物理变化,其他三项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选B。
知识点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知识在线知识拓展1、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因此,描述物质的性质要注明条件。
如: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就会变成酒态的水,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谁就会沸腾。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零要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
如:当我们间到一种物质的气味时,这种物质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物质的气味这种性质就是物理性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件

现象: 发光、锅发;热、蜡颜烛色受改热变、熔放化出气体、生成
沉淀
第十二页,共二十八页。
分析(fēnxī)蜡烛燃烧的过程
蜡烛(làzhú)融化
蜡烛 燃烧 (làzhú)
物理变化
同时发生
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融化 但融化的过程中却不一定燃烧
你认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是 什么?
化学变化过程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是物
理变化过程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第十三页,共二十八页。
物理变化 与化学变化 (wùlǐbiànhuà)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依据)
伴随现象 物质的外形,形状发生改变 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 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 体,产生沉淀等
相互联系
反应前的物质(wùzhì)
大理石
反应条件
反应后的物质(wùzhì)(生成物)
二氧化碳(èr yǎng huà tàn)
滴加盐 酸
CO2
现象:
第九页,共二十八页。
• 观察实验(shíyàn)现象记 录
实验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 变化后的物质
序号
现象
1-1 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 水沸腾(fèiténg),变为气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 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 中表现出来的性 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 通过化学变化可
仪器测知
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 点,沸点,硬度,溶解 性,挥发性,密度,光 泽,导电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毕节中考)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描述中涉及化学 变化的是( B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雅安中考)下列有关单质硫性质的叙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
A.能与活泼金属反应 B.难溶于水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专题讲解 |单元自测|滚动学习 | 科学高效
滚动小专题(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中考的热点内容之一,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物质的变化常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文字描述的形式出现,有时 还会结合实验装置图和诗词谚语考查。物质的性质考查的内容主要有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关系、物质性质的判断、根据物质的某种用 途判断对应的性质等。
请规范地抄写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字母要大写。如果有两个字母, 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锰Mn:____________,铁Fe:____________, 铜Cu:____________,锌Zn:____________, 银Ag:____________,碘I:_____________, 钡Ba:____________,铂Pt:____________, 金Au:____________,汞Hg:____________。
1.(天津中考)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A.纸张燃烧 B.盐酸挥发 C.冰雪融化 D.瓷碗破碎
2.(锦州中考)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B )
A.爆炸
B.铁生锈
C.固体变成气体
D.颜色改变
3.(济南中考)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下列各变化过程中,只 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A )
C.淡黄色固体
D.熔沸点低
8.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是利用化学性质的是( C ) A.用铜丝作导线 B.用石墨做铅笔芯 C.用粮食酿酒 D.用铁制作铁锅
9.常温常压下,下列物质不适宜用物理性质区分的是( B )
A.汞(俗称水银)和铁 B.氧气是生产铵态氮肥的主要原料,但一经泄漏,危害十分严重。据 报道:某地一冷饮厂氨气泄漏,液氨冲破管道,喷射而出。当时,空气 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现场温度骤降到-30 ℃。抢险队员 紧急中用柠檬水淋湿全身后冲进泄漏仓库堵泄,虽堵泄成功但抢险队员 被冻伤。已泄漏的500 kg 液氨经喷水12 t后被稀释。这次事件造成百 余人氨气中毒,距离事发地点5 m的树木在短短半个小时内叶子由绿色 变成黄色。 (1)从以上报道获得的信息中,你了解到氨气有哪些性质?(至少写出3 条) ①__氨__气__有__刺__激__性__气__味_____; ②__易__溶__于__水____; ③__有__毒__性___。 (2)请解释接触液氨可能引起严重冻伤的原因: ___液__氨__汽__化__时__会__吸__收__大__量__的__热__,__使__温__度__降__低_____。
A.瓷器破碎 B.葡萄酿酒
C.铁锅生锈 D.木炭燃烧
4.(宜昌中考)下列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某一工艺流程或应用,其中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 A.破布捣烂(造纸) B.活字排版(印刷) C.烟花燃放(火药) D.航海导向(指南针)
5.(丹东中考)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的原意中蕴涵化 学变化的是( A ) A.星火燎原 B.水滴石穿 C.积水成渊 D.披荆斩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