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的根本原因在于湿邪过重

合集下载

倪师皮肤病的治疗方案

倪师皮肤病的治疗方案

摘要:皮肤病是常见的疾病之一,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倪师作为中医界的著名专家,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在皮肤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详细介绍倪师皮肤病的治疗方案,以期为皮肤病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一、倪师皮肤病治疗理念倪师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治疗皮肤病应遵循整体观念,注重内外兼治,调和阴阳,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治愈皮肤病的根本目的。

二、倪师皮肤病治疗方案1. 辨证论治(1)风邪袭表型症状:皮肤瘙痒,起疹,疹色鲜红,伴有头痛、身痛、发热等症状。

治疗方法:祛风止痒,清热解毒。

方剂:消风散加减。

(2)湿邪蕴肤型症状:皮肤湿润,起疹,疹色淡红,伴有肢体沉重、乏力、大便稀溏等症状。

治疗方法:健脾除湿,清热解毒。

方剂:除湿胃苓汤加减。

(3)血热瘀阻型症状:皮肤红斑,瘙痒剧烈,伴有心烦、口干、便秘等症状。

治疗方法: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方剂:犀角地黄汤加减。

(4)阴虚火旺型症状:皮肤干燥,瘙痒,伴有心烦、失眠、手足心热等症状。

治疗方法:滋阴降火,清热解毒。

方剂:六味地黄丸加减。

(1)中药内服根据辨证论治结果,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可适当加减药物。

(2)针灸治疗针灸可调节人体的气血,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皮肤瘙痒等症状。

常用穴位有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等。

3. 外治法(1)中药外洗选用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药,煎水外洗,可缓解皮肤瘙痒、红斑等症状。

(2)中药敷贴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止痒等功效的中药,制成药膏或药粉,敷贴于患处,可改善局部症状。

(3)中医推拿通过中医推拿手法,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皮肤瘙痒等症状。

4. 生活调摄(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劳累。

(2)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海鲜等刺激性食物。

(3)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

(4)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三、治疗效果倪师皮肤病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多数患者经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中医皮肤病学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内伤和情志等三大类。

外感病因是由于外界邪气侵袭造成的,如风、寒、暑、湿、燥等。

内伤病因是由于内脏功能紊乱引起的,如脾胃失调、肝郁、肾虚等。

情志病因是由于情绪不良导致的,如忧郁、愤怒、喜乐过度等。

这些病因可单独或共同作用于人体,导致皮肤病的发生。

中医皮肤病学强调病机的阐述和分析,将皮肤病分为表里两大类。

表证主要是表现在皮肤表面的病变,如红肿、丘疹等。

里证主要是发于内脏的病变,如湿热、血瘀等。

中医皮肤病还强调病理变化的观察和诊断,如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方法。

通过辨证论治,可以准确找出病因,确定病机,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皮肤病学的治疗方法包括内治外治、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等。

内治外治是指内服中药配合外用中药来治疗皮肤病。

辨证施治是指针对不同病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寒湿外袭者用温燥药物,热盛湿重者用清热利湿药物。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主要方法,中药制剂可以用于内服、外用和汤浴等多种形式。

中医皮肤病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深入了解人体的整体状况和各种病因病机关系。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皮肤病学需要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具体病情和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此外,还需要配合中西医结合的思路,运用现代诊疗技术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皮肤病学是一门重要的中医学科,研究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中医皮肤病学的理论以中医学整体观念和病因病机学说为基础,注重病因与病机的关联,并提出了辨证论治和中药治疗的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皮肤病学需要综合运用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具体病症和患者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如何治疗皮肤真菌感染

中医如何治疗皮肤真菌感染

中医如何治疗皮肤真菌感染皮肤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皮肤真菌感染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皮肤真菌感染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失调、正气不足以及外感邪气等因素有关。

当人体正气虚弱时,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就容易受到真菌等邪气的侵袭。

同时,体内的湿热、寒湿等病理产物也可能导致皮肤真菌感染的发生或加重病情。

在治疗方面,中医主要采用内治和外治相结合的方法。

内治法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

如果是湿热蕴结型,表现为皮肤红斑、水疱、渗出、瘙痒剧烈等,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以清热利湿。

若是脾虚湿盛型,可能出现皮肤水疱、糜烂、渗出不明显,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治疗上多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健脾利湿。

对于阴虚血燥型,皮肤干燥、脱屑、瘙痒,伴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常用的方剂有当归饮子,以滋阴养血润燥。

除了内治,外治法在中医治疗皮肤真菌感染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中药外洗是常见的方法之一。

比如,可以使用黄柏、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等中药煎水外洗。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功效。

使用时,将药液温度适中后,浸泡或湿敷患处,每日数次。

中药敷贴也是一种有效的外治手段。

根据病情,将调配好的中药膏剂或散剂敷贴在患处。

例如,对于有渗出的皮损,可以用青黛散、六一散等调成糊状敷贴,以收湿敛疮。

艾灸对于某些皮肤真菌感染也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艾灸的温热刺激和药效渗透,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有助于抵抗真菌感染。

但艾灸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掌握,避免烫伤皮肤。

此外,中医还强调生活起居和饮食调理对于皮肤真菌感染治疗的重要性。

在生活起居方面,患者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患处,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衣物要宽松透气,勤换洗,尤其是在炎热潮湿的季节,更要注意个人卫生。

同时,要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鱼腥发物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体内湿热。

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类型

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类型

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类型王琦教授对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基于中医理论的五行分类以及八纲分类。

中医体质类型是根据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特点而分类的一种体质划分方式。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五行(木、火、土、金、水)来描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也可以通过五行进行分析和划分。

根据五行理论,王琦教授提出了五行体质分类。

五行体质类型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

对于木体质的人来说,他们的肝气较旺盛,肝火易旺,容易出现肝气郁结等问题。

火体质的人性格热情外向,易患心火旺盛导致的心脏疾病。

土体质的人容易出现脾胃湿滞、阳气不足等问题。

金体质的人性格较为内敛,容易患上肺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水体质的人容易患上肾脏相关疾病,比如肾虚。

除了五行体质分类外,王琦教授还将中医体质划分为八纲体质类型,包括寒邪、热邪、燥邪、湿邪、湿热邪、气虚邪、阳虚邪、阴虚邪八种。

这种分类方式主要根据中医理论中的八纲原则进行划分。

寒邪体质的人容易感到寒冷,不耐寒,但又易出汗。

热邪体质的人性格急躁,体温较高,容易患上中暑等热性疾病。

燥邪体质的人皮肤干燥,容易患上皮肤病。

湿邪体质的人湿气重,容易患上湿气所致的病症如湿疹等。

湿热邪体质的人湿热之邪同时影响,容易患上湿热相关疾病如湿热黄疸等。

气虚邪体质的人气血不足,容易疲倦乏力。

阳虚邪体质的人阳气不足,容易感到寒冷,患上阳虚性疾病如阳痿等。

阴虚邪体质的人阴精亏损,容易出现阴虚症状如盗汗等。

以上是王琦教授对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与探索。

他通过运用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分类和八纲分类,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与划分。

这种体质分类方式对于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对于了解个体的体质特点有一定的帮助。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体质分类仅供参考,具体诊断还需以专业中医医生的临床判断为准。

皮肤病最根本的原因是“风燥”与“血热”

皮肤病最根本的原因是“风燥”与“血热”

皮肤病最根本的原因是“风燥”与“血热”
*导读:中医认为,皮肤病最根本的原因是风燥与血热,故有治风先治……
中医认为,皮肤病最根本的原因是风燥与血热,故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

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大致可将皮肤病分为阴虚血燥和湿热内蕴两种类型。

阴虚血燥型此类患者的皮疹一般呈浅红或暗红斑,皮肤表面粗糙干燥且覆有鳞屑,患者虽有口干现象但不喜欢喝水,舌质红或暗红。

治疗应以滋阴、养血、润燥为主。

方药:地黄饮子蒺藜、乌梢蛇、麦冬、茯苓、生地黄各15克,僵蚕、白鲜皮、牡丹皮、赤芍各12克,珍珠母20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可起到祛风润燥、化瘀止痒的功效。

湿热内蕴型患者疹斑上常有水疱,抓破后,皮肤会呈现鲜红糜烂,造成组织液渗出,液干后会结黄色的厚痂,患者可同时见大便干、小便黄等症状,舌质红。

治疗应以利湿清热、利肠通便为主。

方药:消风散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以及石膏各3克,甘草与川木通各1.5克,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可起到疏风养血、清热除湿的功效。

安徽省庐江县中医院主任医师祁增年。

中医皮肤科如何从驱邪扶正的理论施治

中医皮肤科如何从驱邪扶正的理论施治

中医皮肤科如何从驱邪扶正的理论施治中医皮肤科在治疗各类皮肤疾病时,常运用驱邪扶正的理论来制定治疗方案。

这一理论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中医智慧。

驱邪,即祛除病邪,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以及痰饮、瘀血、积食等内邪。

正,指人体的正气,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抵御病邪的能力。

在皮肤科疾病中,常见的病邪有风邪。

风邪善行而数变,许多皮肤病如风疹、荨麻疹等,都与风邪侵袭有关。

对于风邪致病,治疗时多采用疏风止痒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如荆芥、防风、蝉蜕等,能疏散风邪,缓解皮肤瘙痒、皮疹等症状。

湿邪也是导致皮肤病的常见因素。

湿疹、脂溢性皮炎等常与湿邪有关。

湿邪具有重浊、黏滞的特点,病情往往缠绵难愈。

治疗时要利湿祛湿,常用的药物有茯苓、泽泻、薏苡仁等,以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减轻皮肤的渗出、肿胀等症状。

热毒也是常见的病邪之一。

例如痤疮、疖肿等,多因热毒内蕴所致。

治疗时需清热解毒,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能清除热毒,消退红肿热痛。

除了驱邪,扶正同样重要。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如果人体正气虚弱,抵御病邪的能力下降,就容易患病。

在皮肤科中,一些慢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白癜风等,往往与正气亏虚有关。

对于正气亏虚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扶正。

如果是气虚,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等,可使用黄芪、党参等补气药物来增强正气。

如果是血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等症状,可选用当归、熟地等补血之品。

若是阴虚,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表现,可用麦冬、生地等滋阴药物。

而阳虚者,常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可给予肉桂、附子等补阳之药。

在实际治疗中,驱邪与扶正并非孤立进行,而是相互结合,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患者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

比如,对于急性发作的皮肤病,病邪较盛,应以驱邪为主,兼以扶正,防止正气在驱邪过程中过度损耗。

而对于慢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多因正气亏虚,无力驱邪,此时应以扶正为主,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兼以驱邪,使邪去正安。

中医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学中一个独特的分支,它研究的是皮肤疾病在中医理论下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皮肤病学注重通过整体观察和辩证思维来辨别皮肤病的本质,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达到治愈或缓解患者症状的目的。

一、中医皮肤病学的病因理论中医皮肤病学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归结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

内因主要指体内脏腑气血失调、经络阻滞等,外因则包括气候、环境、营养等外界因素。

根据中医理论,皮肤病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综合考虑才能准确把握病因。

二、中医皮肤病学的病机理论中医皮肤病学认为,皮肤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导致经络阻塞,湿邪内生,或者是肺脏、脾脏、肝脏等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

此外,中医还强调机体的正气状态是预防皮肤病的关键,只有增强机体抵抗力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皮肤病。

三、中医皮肤病学的诊断方法中医皮肤病学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结合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肉眼观察,以准确判断皮肤病的类型和病机。

其中,望诊主要观察皮肤的色泽、纹络和鳞屑等特征;闻诊则通过患者的气息、体味等判断病情;问诊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疼痛情况等;切诊则通过皮肤的压痛、组织的硬度等判断疾病的性质。

四、中医皮肤病学的治疗方法中医皮肤病学采用针灸、药物、中药外用、中药熏蒸、中药煎洗等综合治疗方法。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和平衡机体的阴阳、气血等,并对皮肤病起到修复作用。

药物治疗则依据中医理论中的药性和归经归脏作用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中药外用、煎洗等方法是将中药制成药膏或药水外用,通过药物的渗透和疗效,局部治疗或促进全身痊愈。

五、中医皮肤病学的疗效与展望中医皮肤病学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医从传统的经验总结中提炼出了一套具有独特特色的皮肤病诊疗方法。

然而,中医皮肤病学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中药安全性的问题、治疗方案的个体差异等。

对于此类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中医皮肤病学的临床规范和技术水平。

沈绍功治疗皮肤病辨证特色

沈绍功治疗皮肤病辨证特色

沈绍功治疗皮肤病辨证特点一、概括皮肤病是发生于人体皮肤及皮肤隶属器的一类疾病。

沈师对皮肤病的研究很有独到之处,累积了丰富的诊断经验,以为“有诸内必形于外” ,故“治外必治内,治内能除根”。

这一思想主要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病因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固然复杂,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内因和外因。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可致使气机不畅,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则血凝,久则成瘀。

外因主假如风、湿、热、毒等;内因主假如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特别是肝肾损失。

但是大部分皮肤病都与风邪有着亲密的关系,当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时,风邪乘虚入侵,阻于皮肤,邪毒结聚,内不得疏导,外不得表解,使营卫不睦,气血运转失态,肌肤失于濡养,则可发生皮肤病,其病变发生快速,游走不定,泛发浑身或多发头面,可见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湿邪侵入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多发生疱疹、瘙痒、渗液、腐败等,病程缠绵,难以速愈;外感热邪或脏腑实热蕴郁肌肤,不得外泄,熏蒸为患,可发生皮疹、灼热、痒痛、腐烂等,常伴身热、口渴、便秘、尿赤、苔黄、脉数等证候。

皮肤病因失治或误治,或难治而转为慢性,此中以肝肾不足为常见。

表现大多呈慢性过程,其皮损有干燥、肥厚、粗拙、脱屑并伴头晕眼花,耳鸣如蝉,腰膝盩软,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象弦细等浑身征候。

(二)重申辨证皮肤病的辨证,第一要对病情进行周祥的检查,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采集资料,而后再进行综合概括,作出正确的诊断。

1.辨性质皮肤病的性质主要分为急性、慢性两大类。

急性皮肤病大多发病急骤,发病原由多为风、湿、热等,以实证为主,一般与心、肺、脾三脏的关系最为亲密。

《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因心主热,火之化,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诸病源候论》云:“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

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性情温,性情温则肌肉生热也。

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也。

”慢性皮肤病大多发病迟缓,发病原由多为血瘀或营血不足,肝肾损失,冲任不调,以虚证为主,一般与肝、肾两脏的关系最为亲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肤病的根本原因在于湿邪过重
?皮肤病的根本原因在于湿邪过重
现实问题:
古人也得皮肤病,但是大多数跟我们今天所说的寄生虫、真菌感染有关。

而我们今天面对的皮肤病不可同日而语——湿疹、皮炎、银屑病和荨麻疹等成了高发病,甚至在疾病谱上,衍生出几百种皮肤病,生活中常见的就有七八十种。

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试着分成三个层面理解:
(1)饮食结构改变。

现代人的饮食多营养超标,过食鱼肉辛辣。

杀虫剂的使用也使蔬菜和肉类不再天然。

这样的食物,进入身体,是对正常机能的干预,如果不能很好地消解、排出,必然会表现出一些皮肤病,比如湿疹、痤疮等。

(2)“移民”不断增加。

“漂一族”快速增长。

不变的生活方式对应改变的地域环境,必然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出现。

而体质因地域变化,身体能否适应新环境,需要时间来重新调整,很多人就在这个调整的过程当中,出现了皮肤病。

(3)大环境改变。

除了环境污染,人们活动量的减少,空调的过度使用,社会压力导致的熬夜、失眠等因素,也是诱发皮肤病的重要原因。

山西大医李可着重提到空调问题。

他说:空调的冷气,打击了身体的阳气,所以越是南方人,阳气越是虚弱。

因为南方太热了,人们不光吹空调,每天还要“冲凉”,吃喝冷饮的机会更比北方人多。

他还说:阳虚之人十中有九,阴虚之人百不见一。

阳虚了,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一个个地跟着来了。

身体的正气没有了,什么病不找上门呢?皮肤病也就是这样找来的。

刘辉解答:
这些确实是很严峻的社会问题。

从我临床上治疗各类皮肤病的经验来说,现在的皮肤病,究其病因,大多数都属于内湿过重。

世界万物都存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过犹不及。

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多数处于一种失衡状态,所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皮肤病患者,很多皮肤病患者表现为“内湿”过重,而身体里的“内湿”从何而来?我觉得“内湿”就是“家贼”,没有家贼引不来外鬼。

而“家贼”也不是本质的“贼”,而是过犹不及的产物,一如不良的贪欲,即为邪。

中医称之为“湿邪”。

湿邪过重,身体自然要将这些多余的东西清出体外,她采取了一些长“皮肤病”的做法。

如果说,身体是一座大房子,那么皮肤上的毛孔、汗腺等等,就是这座大房子得以更换新鲜空气的窗户。

它每天都要不断地将体内多余的物质代谢出体外,让身体处于清爽的状态。

可是,再宽阔的马路,车多了也会拥堵,更何况微细的毛孔。

湿邪散不出去,聚集、流窜于皮肤、腠理之间。

如果再
有一阵凉风吹来,皮肤遇冷,将毛孔关闭,湿邪就更没有了发散的途径。

中医有串词儿,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季,所有的生命藏了一冬,都开始伸胳膊展腿儿的,生发出来。

而夏天,天气火热,阳气浮在表面,我们的体表通道,开得最大,此时大量出汗,是“排毒”的最好机会,也是“排毒”的最佳方法。

其实,排解的就是郁积了一冬的湿气。

因此,越是四川、武汉这些炎热的地方,姑娘们的皮肤就越是通透、白皙,那不是保养有方,而是老天爷的恩赐。

在生活中观察,会体会到万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多人的皮肤病冬天加重,夏天减轻;北方人到了南方,也会自觉皮肤病减轻,甚至不治而愈,这同样是给了身体排毒的机会。

但是,高科技的发明,让人们厌恶出汗,觉得有汗臭味儿,不美观,黏乎乎的,衣服贴着身体也难受。

所以,大多数人都愿意待在有空调的地方。

写字楼里有空调;出了楼,就上了开空调的车;回到家,为了不让燥热影响睡眠,空调一宿一宿地开着。

皮肤是身体防卫的第一道门,还引用《内经》里的话: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
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菌、病毒,中医所说的风、寒、暑、湿等,首先要经过皮肤才能进入身体,因此皮肤的开关自如就是关键。

可是它总在需要“开门”的时候被置于冷环境中,时间长了,反应就比较迟钝,会给外邪很多可乘之机,可能引发皮肤病,也可能引发其他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