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往事依依》课件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往事依依》课件苏教版
02
这些文章不仅回忆了作者的成长 历程,还表达了对往事的感慨和 思考,有助于引导学生珍惜当下 ,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习目标
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 理解文章内容。
体会作者对往事的感 悟,培养积极的人生 态度。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 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方法建议
01
02
03
04
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分析细 节描写。
0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与写作 技巧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解析
比喻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在《往事依依》中,作者 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像一串串美丽的脚印”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描 述的场景和情感。
拟人
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类的情感和特征。在《往事依依》中,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如“那一张张陈旧的相片, 像是在对我诉说往日的情怀”,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本单元学习小结
知识点梳理 学习了如何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掌握了如何通过归纳和总结来提炼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本单元学习小结
• 学会了如何结合个人经历和生活体验来理解文本。
本单元学习小结
能力提升 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培养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增强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往事依 依》课件(苏教版)
目 录
• 单元导读 • 《往事依依》课文解析 •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 • 课堂互动与思考题 • 单元小结与作业布置
01 单元导读
单元主题介绍
01
本单元以“往事”为主题,收录 了五篇回忆性散文,通过描绘个 人经历和感受,展现了生活的多 彩和人生的美好。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语文是交际的工具。

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

接下来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考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考知识点【篇一】标点符号:1、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2、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3、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海燕》以海燕象征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海燕》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目录】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目录】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目录】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作为承载民族文化和反映人文气息的七年级语文教材,在传承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材目录是什么你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编的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目录,大家快来看看吧。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目录上册第一单元亲近文学一为你打开一扇门二*繁星三冰心诗四首四“诺曼底”号遇难记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泰戈尔诗三首写作有感而发语文实践活动我爱文学第二单元金色年华六往事依依七幼时记趣八十三岁的际遇九*伟人细胞诵读欣赏现代诗二首写作说真话,抒真情口语交际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名著推荐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第三单元民俗风情十社戏十一*端午日十二本命年的回想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我的思念是圆的诵读欣赏对联六副写作从生活中找到“米”语文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第四单元多彩四季十四春十五三峡十六济南的冬天十七*夏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写作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口语交际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第五单元关注科学十八斜塔上的实验十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二十*宇宙里有些什么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诵读欣赏《论语》八则写作简单地说明小制作修改文章专题训练语文实践活动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专题狼第六单元奇思妙想二十二天上的街市二十三*七颗钻石二十四蔚蓝的王国二十五皇帝的新装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附录一应用问示例附录二名家书法赏析附录三字词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目录下册第一单元人物风采一童年的朋友二一面三*我的老师四*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五赵普诵读欣赏古诗二首周,你在哪里写作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第二单元童年趣事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月迹八*三颗枸杞豆九我们家的男子汉十*柳叶儿诵读欣赏两小儿辩日黄纱巾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口语交际劝告第三单元建筑艺术十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十二巍巍中山陵十三*凡尔赛宫十四短文两篇黄鹤楼于园诵读欣赏文笔精华写作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口语交际话须形象才动人第四单元动物世界十五松鼠十六*松树金龟子十七国宝——大熊猫十八黔之驴诵读欣赏古诗三首写作抓住特点介绍动物语文实践活动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第五单元信息传播十九三个太阳二十录音新闻二十一*“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二十二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诵读欣赏七子之歌写作写消息修改文章专题训练语文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第六单元诗词拔萃二十三毛泽东词二首二十四古代诗歌三首二十五现代诗二首二十六*歌词三首诵读欣赏古诗三首写作自由作文语文实践活动赛诗会附录一应用文示例附录二语法简表附录三字词表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7.往事依依

新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7.往事依依

第五步:总结提高
【环节二:教师提升】
1.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多读书,读好 书,养成自觉、主动地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2.学习文中对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精彩描写。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 情。
友情提示: 从知识方面、学法方面、师友互助方面进行总结,
师傅尽可能帮助学友总结全面。
往事依依
于漪
第一步:交流感知
第一步:交流感知
【环节一:师友检查】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于yī ( ) chángyáng ( ) 浩miǎo( ) chán( )娟 雕lòu( ) juān( )刻 zhūnzhūn( )教导 眼花liáo乱( ) yāquè( )无声 记忆yóu( )新 kāngkǎi( ) 芳fēi( ) 走tóu( )无路 lángbèi( )
“花环”指“梦想、理想” 构筑童年生活的理想。
友情提示:学友回答→师傅补充→其他师友完善
第二步:研读共品
【环节二:教师点拨】
2. 第四小节引用的诗句,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补 写出与描写春夏景色诗句相邻的前后句。请再举出一 些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不能颠倒,因为这些诗句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的。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 鸟;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 红于二月花。
2.课文开头说“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文中作者
回忆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七 往事依依

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七 往事依依

解题
题目中“依依”的含义?
整体感知
1、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对往事 “依依之情”的句子?
2、概况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 分留恋”的几件往事?
品读感悟:
作者当年看图画、读诗歌、听讲座、 聆听教诲都有着怎样的感受?或对 她有哪些影响?请找出相关语句。
引用诗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 <春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韩翃 <寒食>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唐)高骈< 山亭夏日>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宋)朱熹< 题榴花>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唐)李商隐 <霜月>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 <雪梅>
请大家认真品读 第五段中对老师讲课 的情状的描写,找出它们描写的不同 之处,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
悟往事
于老师回忆少年的往事,无论是 看一幅画,还是听一堂课,都写得有 声有色,文情并茂。你能从她的依依 往事中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吗? 对我们的读书、学习、成长有什 么启发呢?
《往事依依》 作者:于漪
于 漪
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1951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历 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 校长,全国语文特级教师、著 名语文教育专家 主要著作:《于漪语文教育论 集》、《语文教苑耕耘录》、 《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检查预习
绚丽( guan )
浩淼( miǎo )
镌刻( juān ) 谆谆教导( zhūn ) u ) 徜徉( chánɡyán )雕镂( lò ɡ o )慷慨 ( kāng kǎi ) 眼花缭乱( liá
给我们的启示
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 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 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我们的人文修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苏教版
不同历史时期的咏月诗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 代背景,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02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 内容解析
课文概述
《中秋咏月诗词》是一篇介绍中秋节和咏月诗词的文章,属于说 明文范畴。
文章主要介绍了中秋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诗词文化等方面 的内容,通过引用和赏析多首咏月诗词,展现了中秋节的传统文 化内涵和诗词的艺术魅力。
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对中秋节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同时也传达了 对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
03
中秋咏月诗词的创作技巧与艺术特色
诗词的意境与意象
营造月夜的静谧氛围
通过描绘月光、星空、虫鸣等元素,展现出月夜的 宁静与美丽。
表达思乡之情
借助月亮这一象征,表达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 情。
传递人生哲理
通过咏月传达出对人生、运、时光等主题的哲理 思考。
传承文化传统
通过实践中秋节咏月诗词的活 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朗诵、创作等方式,培养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 文素养。
促进情感交流
中秋节咏月诗词往往寄托着人 们的思乡、团圆之情,鉴赏与 实践有助于促进家庭、同学之 间的情感交流。
鉴赏与实践的案例分析
重点词汇与句子的解释
• 中秋节
中国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的时刻。
• 咏月
以月亮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
重点词汇与句子的解释
• 说明文:对某一事物进行解释和介绍的文体。
重点词汇与句子的解释
01
重点句子
02
•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内 涵丰富。”

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一、教材《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通过回忆年少读书时的几件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二、学情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无论是年龄、经历还是生活和情感体验,都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诚,学习本篇文章具有很好地欣赏性、可读性和感染教育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课文情景,引导学生在往事的依依回忆中,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价值,珍惜美好年华。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读生字、词,了解文章内容;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有感情朗诵文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并体会文章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深情。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和学法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诵读指导法、谈话点拨法、、合作探究法、为了突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我采用的学法是:自主学习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等。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古诗文言文翻译

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古诗文言文翻译

次①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②,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③,风正一帆悬④。

海日生残夜⑤,江春入旧年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⑦。

[注释]①次:停靠。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临长江。

②客路:旅途。

③两岸阔:江水很大,看不到两岸。

“失”又作“阔”。

④风正:顺风。

悬:悬挂。

⑤海日:江面上升起红日。

残夜:一夜将尽。

⑥入旧年:春天来得早,赶上前一年的末尾。

⑦洛阳:今属河南。

作者家乡在洛阳附近。

[解说]这首诗是诗人在长江上旅行时写的。

诗的前两句交代旅途所至,中间四句描写长江的浩大水势和日出时的景象,十分壮观。

最后,诗人也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解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东风:指火烧赤壁事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诗意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有情有致。

《十五夜望月》【中唐】王建【出处】《全唐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常州外国语学校徐发琴一、教学目标:1、能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初步感知本单元的内容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学习资料,扩大阅读量,同时积累描写四季的精彩语言。

3、反复朗读课文,欣赏自然景物的美,领会作者蕴含其间的美好感情。

4、欣赏散文优美、精辟、诗化的语言,能把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写成鉴赏评析的文字。

5 学习仔细观察景物,抓住景物在不同时间、地点的不同特征作细致描写的方法。

6 、锻炼说话能力,使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二、单元课时安排: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春》 2课时《三峡》 2课时《济南的冬天》 2课时《夏》 1课时写作 2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三、教学设计: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那峰峦雄伟的高山,那波澜壮阔的大海,那喷薄而出的红日,那姿态万千的彩云……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而春夏秋冬,风花雪月,更是大自然的杰作。

现在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特征的情文并茂的作品。

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课文教案设计参考:《春》学习目标:1、感情朗读,了解文章思路及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寓情于景的方法。

3、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上展示几组春天的优美画面,并配背景音乐)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你看(几组春天的优美画面)这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生机勃勃的春天真令人心旷神怡;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天了,能否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语言说说你对春天的深刻感受?(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评价)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步入那美妙的境界吧。

二、整体感知1、听录音(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并学习朗读技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随优美动听的音乐,任凭想象的翅膀在春的田野上自由飞翔,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拥抱美丽的春天。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要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感情朗读,了解文章思路及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朗读形式多样,学生或老师点评)三、精读赏析1、作者锤炼词语功力深厚,文中很多精彩的语句值得仔细品味。

请同学们就你喜欢的段落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可用投影显示春景画面)(学生精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

)2、投影出示老师对自己喜欢的“春景图”作的评析。

3、学生写完后先小组交流,后大组发言,教师评价、总结。

四、拓展延伸1、教师小结:同学们了解文章思路及主要内容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自己喜爱的画面,抓住关键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清新鲜活、精美隽永的语言特色;又感受了作者的感情脉搏。

当同学们与“春”融为一体时,你能感受到作者在“春”文中的蕴涵的人生态度吗?请你紧扣文本作精彩解释,并谈谈这种态度对你的影响。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蕴涵的积极人生态度。

3、仿句练习。

①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美好的希望。

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有自己的创新,不重复别人已用过喻体。

)②请模仿文中你喜欢的语句,写几个句子。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写好后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点评。

五、语文活动:朗读比赛六、布置作业。

①课外阅读林斤澜的《春风》,想一想:同样是“春风”,江南与北方的春风格调截然不同,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的北方粗犷的春风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又如何把对北方春风的怀念之情融于写景之中?②继续收集有关春的诗文,可编制一期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的壁报。

《三峡》学习目标: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的奇丽风光。

3、学习本文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4、通过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课前学习:通过网络、图书等多种途径搜集长江三峡、郦道元及《水经注》等有关知识。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 是啊,美丽的三峡的确让许多人为之陶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三峡的俊美。

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郦道元,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2、学生简介作者和《水经注》二、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初步领略山水之美。

2、请2-3名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多媒体课件)3、请大家齐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3、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

(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三、精读课文。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下来,同时写上鉴赏性的文字。

(体会用词简洁精当。

)四、试做导游1、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观。

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介绍三峡春、夏、秋、冬四季风光。

2、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三峡风光、三峡工程或与三峡有关的传说、故事等资料,并设计好本组的导游词。

3、学生讲述,屏幕上播放相应的三峡景观。

(老师评价)五、课外拓展1、从网上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江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2、开展“三峡”主题系列实践活动: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三峡的丰富资源,让三峡真正成为一块风水宝地。

《济南的冬天》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能找出文中选用的准确生动的词语及形象贴切的比喻、拟人句,并分析它们的精妙之处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前准备1、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济南的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2、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一提起北国的冬天,同学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畅所欲言: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等萧条景象)。

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

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去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组织学生谈谈对老舍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问题: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作者写景是按照一定顺序的,你能理清写景的层次吗?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三、研读赏析(一)、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可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赏析文章,品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色。

投影出示问题:1、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2、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3、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思考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

(二)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小结。

四、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和《春》的比较,小结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2、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归纳五点: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按顺序(不同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五、作业布置1、学生课外自找描写冬景的诗文和本文进行比较阅读。

2、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夏》学习目标:1、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感情朗读,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3、利用网络、图书馆自主查寻收集相关资料,拓宽视野,更多地了解夏天。

学习过程:一、导入课文:出示有关“夏”的诗文。

如王维的《苦行》、白居易的《观刈麦》,请同学描述诗人眼中的“夏”。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诗人对夏只有怨气,没有赞赏。

那么在当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

二、.初读感知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想,能否根据文章描述的内容及文中作者的感情,给本文重新拟定一个标题。

可以采用___________的夏或夏是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学生齐读课文,读后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

)三、细读赏析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完成以下任务:一读,读准字音(画出难读的字);二读,读准节奏;三读,捕捉画面;四读,读出氛围和感情;五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四、品味美点这篇文章在语言、内容、结构方面有着许多美点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

思考两个问题:1、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富有表现力?用笔圈画起来,并作评点。

2、你认为全文在结构和内容上有哪些美点?在品味的过程中,希望同学们能针对课文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提出疑问。

(采用合作学习)五、课后作业1、思考:文章最后说:“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为什么?2、用网络、图书馆自主查寻收集有关描写“夏”的诗词或文章,通过比较,更多地了解夏天,以及人们对夏天的不同看法。

3、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心目中的夏天是什么样的,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理想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