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制定ABCD法

合集下载

教案的abcd原则

教案的abcd原则

教案的abcd原则标题:教案的ABCD原则引言:教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蓝图,它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进行规划和指导。

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教案的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本文将介绍教案设计中的ABCD原则,包括目标设定(Aim)、行为(Behavior)、评估(Check)、调整(Do)四个方面。

一、目标设定(Aim):1.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本课的主要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目标。

2. 分解目标:将主要目标分解为具体、可量化的小目标,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

3. 制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设计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

二、行为(Behavior):1. 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授、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

2. 确定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学习。

3. 安排教学顺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评估(Check):1. 设计评估方式: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适合的评估方式,如课堂测验、作业、项目展示等。

2. 制定评估标准:明确评估的标准和要求,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准确。

3. 进行评估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四、调整(Do):1. 分析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找出改进的方向。

2. 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完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结论:教案的ABCD原则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它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

在教案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目标设定、行为设计、评估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目标制定ABCD法-参考模板

教学目标制定ABCD法-参考模板

制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教学目标的方法--- ”ABCD“法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呢?一般要从四个基本要素入手: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和标准(Degree)。

故通俗地称为”ABCD“法则。

采用ABCD发设计教学目标可以使目标的表述做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利于指导和评价教学。

如“初二学生在观看各种云图时,能将卷云、层云、积云和雨云分别标记出来,准确率达90%”这一目标中,“初二学生”是“对象”,“能标记出来”是“行为”,“在观看各种云图时”是“条件”,“准确率达90%“是”标准“。

下面对这四个要素进行分析(1)对象:即阐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制定中,教学对象或者说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不要把教学目标写成“教会学生…“,而应写成”高二学生“等。

如果这个对象或主体已经明确,也可以从目标阐述中省略。

(2)行为:即应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获得怎样的学习结果。

四个要素中,行为是最基本的成分。

表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

其中,①行为动词用来说明学习的类型,如“操作“、”说出“、”列举“、”比较“、”背诵“、”说明“、”使用“都是行为动词,而不要用”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动词。

因为,这些动词可用来表述总结性的课程目录和单元目标,但表述课时目标则不明确,给以后的教学评价带来困难。

②宾语则用来说明学习的内容。

如,“学生能找出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能说出人体骨骼的名称”,“对照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在这样的动宾结构中,宾语部分与学科内容有关,学科教师都能很好地把握。

(3)条件:即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环境因素下产生的它既说明了学生在什么样的情景中完成规定的行为,也说明了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条件的表述常与诸如“有没有工具?“”有没有时间限制?“等问题有关。

关于教学目标的ABCD模式

关于教学目标的ABCD模式

关于教学目标的ABCD模式
【知识点01】ABCD模式
美国学者马杰(Robert Mager)强调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四个要素,简称为ABCD模式。

1.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即指需要完成行为的学生、学习者或教学对象。

2.B——行为(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能做什么。

3.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一定的情境条件。

4.D——标准(Degree):说明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考点】ABCD模式是由美国学者(马杰)提出的。

学习目标就包括四个要素,分别为(对象)、(行为)、(条件)、(标准)。

ABCD模式中A表示(对象)。

ABCD模式中B表示(行为)。

ABCD模式中C表示(条件)。

ABCD模式中D表示(标准)。

编写教学目标是应考虑(对象)、(行为)、(条件)、(标准)。

怎样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

怎样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

怎样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ABCD目标陈述法是由阿姆斯特朗和塞维吉(Armstrong Savage,1983)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目标陈述技术。

ABCD法包括在以下四个因素:A—听众(Audience):指目标所指向的对象B—行为(Behavior):指表明学习的具体行为C—条件(Conditions):指行为出现的条件D—水平(Degree):指可接受的行为水平例如,这样陈述的一个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都将能够对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中给出的10个项目中的8个下定义。

”在这个目标中,A(听众)指“每一个学生”,B(行为)指“能够下定义”,C(条件)指“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中”,D(水平)指“10个项目中的8个或80%”。

用ABCD法陈述教学目标时,这四个因素的前后顺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个教学目标中这四个因素要同时具备。

ABCD法的后三个因素与马杰的行为目标三要素是一致的,不过它增加并强调了行为者(听众)这一因素,从而使得教学目标的陈述更加完整。

这种方法包含了四个要素:教学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

1)、教学对象学习目标是针对学生的行为而写的,所以描述学习目标时应指明特定的教学对象。

有时候如果教学对象已经明确了,就可以从目标中省去这个要素。

2)行为行为是学习目标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表明学生经过学习以后能做什么和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这样教师才能从学生的行为变化中了解到学习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了。

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来描述行为,其中动词是一个行为动词,它表明了学习的类型,而宾语则说明某一学科的具体学习内容。

针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及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有一些可供教师参考选用的动词。

比如,在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可以选用下面的动词:⑴知识:说出……名称、列举、选择、背诵、辩认、回忆、描述、指出、说明等;⑵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选择、区别、归纳、举例说明、改写等;⑶应用:运用、计算、改变、解释、解答、说明、证明、利用、列举等;⑷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区别、检查、指出、评论、猜测、举例说明、图示、计算等;⑸综合:编写、设计、提出、排列、组合、建立、形成、重写、归纳、总结等;⑹评价:鉴别、讨论、选择、对比、比较、评价、判断、总结、证明等。

abcd教学目标表述方法

abcd教学目标表述方法

abcd教学目标表述方法
1.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是明确而具体的,确保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们将会学到什么内容和达到什么程度的能力。

2. 目标应该是可测量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来判断他们是否达到了目标。

3. 目标应该是可衡量的,可以使用量化的评估工具(如考试、作业、项目等)来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

4. 目标应该是具体的,避免使用模糊的或不确定的词汇。

目标应该是明确的,以便学生知道他们需要做什么和如何做。

5. 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能力水平相匹配。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背景知识和能力水平来确定相应的目标。

6. 目标应该是现实的和可实现的。

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和资源限制,并确保目标是可以在给定的时间内实现的。

7. 目标应该是有序的,建立在先前的学习基础之上,并为将来的学习提供支持。

8. 目标应该是有挑战性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挑战性的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9. 目标应该是与课程的整体目标相一致的。

教师应该将每个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
和连贯的。

10. 目标应该是适应性的,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进展进行调整和修改。

教师应该监测学生的学习,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怎样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知识讲解

怎样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知识讲解

怎样用A B C D法编写教学目标怎样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ABCD目标陈述法是由阿姆斯特朗和塞维吉(Armstrong Savage,1983)提出来的一种教学目标陈述技术。

ABCD法包括在以下四个因素:A—听众(Audience):指目标所指向的对象B—行为(Behavior):指表明学习的具体行为C—条件(Conditions):指行为出现的条件D—水平(Degree):指可接受的行为水平例如,这样陈述的一个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都将能够对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中给出的10个项目中的8个下定义。

”在这个目标中,A(听众)指“每一个学生”,B(行为)指“能够下定义”,C(条件)指“在单元测验的阅读材料中”,D(水平)指“10个项目中的8个或80%”。

用ABCD法陈述教学目标时,这四个因素的前后顺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个教学目标中这四个因素要同时具备。

ABCD法的后三个因素与马杰的行为目标三要素是一致的,不过它增加并强调了行为者(听众)这一因素,从而使得教学目标的陈述更加完整。

这种方法包含了四个要素:教学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

1)、教学对象学习目标是针对学生的行为而写的,所以描述学习目标时应指明特定的教学对象。

有时候如果教学对象已经明确了,就可以从目标中省去这个要素。

2)行为行为是学习目标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表明学生经过学习以后能做什么和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这样教师才能从学生的行为变化中了解到学习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了。

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来描述行为,其中动词是一个行为动词,它表明了学习的类型,而宾语则说明某一学科的具体学习内容。

针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及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有一些可供教师参考选用的动词。

比如,在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可以选用下面的动词:⑴知识:说出……名称、列举、选择、背诵、辩认、回忆、描述、指出、说明等;⑵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选择、区别、归纳、举例说明、改写等;⑶应用:运用、计算、改变、解释、解答、说明、证明、利用、列举等;⑷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区别、检查、指出、评论、猜测、举例说明、图示、计算等;⑸综合:编写、设计、提出、排列、组合、建立、形成、重写、归纳、总结等;⑹评价:鉴别、讨论、选择、对比、比较、评价、判断、总结、证明等。

教学目标的abcd法则

教学目标的abcd法则

教学目标的abcd法则
教学目标的ABCD法则是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按照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考虑:
1. Attitude(态度):指学生在学习该知识点时所需要具备的态度,例如学习的积极性、认真性、批判性等。

2. Behavior(行为):指学生在学习该知识点后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例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3. Content(内容):指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包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相关技能的应用等。

4. Discipline(学科):指教学内容所属的学科范畴,例如数学、语文、物理等。

按照ABCD法则,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考虑学生需要具备的态度、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以及具体的学科内容和要求。

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完整word版)编写学习目标的ABCD法及案例

(完整word版)编写学习目标的ABCD法及案例

编写学习目标的ABCD法及案例美国学者马杰在他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中提出:学习目标应该包括行为、条件、标准三个基本要素。

在学习目标的表述中首先应明确教学对象,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参加在职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接下来要说明这些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后,应获得怎样的能力,这种关于行为的表述是一定学习目标中最基本的成分。

学习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行为目标,因此在教案设计中编写行为目标时应避免使用“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涵义较广的动词,教案中的行为目标设计的参考动词可参照表4-8:表4-8描写行为目标的参考动词(按照布卢姆的分类)学习目标层次特征可参考选用的动词识记对信息的回忆为……下定义、列举、说出(写出)……的名称、复述、排列、背诵、辨认、回忆、选择、描述、标明、指明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信息分类、叙述、解释、鉴别、选择、转换、区别、估计、引申、归纳、举例说明、猜测、摘要、改写应用将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运用、计算、示范、改变、阐述、解释、说明、修改、订计划、制定……方案、解答分析将知识分解,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图示、区别、检查、指出、评析综合将知识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个新的整体编写、写作、创造、设计、提出、组织、计划、综合、归纳、总结评价根据一定标准鉴别、比较、评定、判断、总结、证明、说出……进行判断价值行为目标的优点是它的清晰性,它清楚地告诉教师和学生,这里所指的分析能力的含义以及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

因此,行为目标强调学习之后的行为变化和变化的条件。

在一个好的行为目标中实际上已蕴涵了学习结果的检测方式和评价标准。

在编写教学目标时,有学者建议在马杰的教学目标三要素基础上再增加“教学对象”这一要素,这样可以从“教学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ur)、条件(condition)和标准(degree)”四个要素来说明教学目标,这一方法也被称为ABCD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教学目标的方法--- ”ABCD“法
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呢?一般要从四个基本要素入手: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和标准(Degree)。

故通俗地称为”ABCD“法则。

采用ABCD发设计教学目标可以使目标的表述做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利于指导和评价教学。

如“初二学生在观看各种云图时,能将卷云、层云、积云和雨云分别标记出来,准确率达90%”这一目标中,“初二学生”是“对象”,“能标记出来”是“行为”,“在观看各种云图时”是“条件”,“准确率达90%“是”标准“。

下面对这四个要素进行分析
(1)对象:即阐明教学对象
教学目标制定中,教学对象或者说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不要把教学目标写成“教会学生…“,而应写成”高二学生“等。

如果这个对象或主体已经明确,也可以从目标阐述中省略。

(2)行为:即应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获得怎样的学习
结果。

四个要素中,行为是最基本的成分。

表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

其中,①行为动词用来说明学习的类型,如“操作“、”说出“、”列举“、”比较“、”背诵“、”说明“、”使用“都是行为动词,而不要用”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动词。

因为,这些动词可用来表述总结性的课程目录和单元目标,但表述课时目标则不明确,给以后的教学评价带来困难。

②宾语则用来说明学习的内容。

如,“学生能找出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能说出人体骨骼的名称”,“对照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在这样的动宾结构中,宾语部分与学科内容有关,学科教师都能很好地把握。

(3)条件:即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环境因素下产生的
它既说明了学生在什么样的情景中完成规定的行为,也说明了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条件的表述常与诸如“有没有工具?“”有没有时间限制?“等问题有关。

如”通过观察,准确描述…“,”通过具体实例,说明….“比如,一位体育教师在制订”提高平衡和空中定向能力“这一目标的行为条件是”通过尝试动作组合,改善身体姿态“。

一般而言,条件主要包括如下因素
(4)标准:即应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是做为学习结果的行为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
“标准“可以用定量的方法表示,也可以用定性的方法、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表示。

例如,”至少能正确默写80%的词语“。

标准一般从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方面来确定。

学习目标中,有些条件和标准较难区别,如“能在5分钟以内“即可理解为时间的条件,也可以看作行为速度标准。

对这一情况不必过多争论,只要能清楚说明教学目标就可以,对条件和标准的区别并不重要。

以上四个要素,简单说就是谁(对象)在什么条件下(行为条件)做了什么(行为),以及做到什么程度(标准)。

需要指出,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机械地按上述要求编写学习目标。

在一个学习目标中,行为表述是基本部分,不能省略。

相对
而言,条件和标准是两个可选择的部分,一般可以不将条件和标准一一列出。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