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检测规程
PT工作规范

1.0 范围1.1 本规范根据API 20B 的要求规定了液体渗透对检测铁磁性、非铁磁性材料和非多孔性材料的检测要求、人员资质、接受准则(参考API 6A)。
1.2 若产品可达性/可及性使磁粉(MT)检验受限,如适用标准允许本方法可以用来代替MT。
PT还可用作MT 的补充来评估某个显示的相关性。
2.0 引用标准下列规范的最新有效版本作为参考包括在本规范中并组成本程序的一部分:a) API Spec 20B -自由锻锻件规范b) ASTM E165 –液体渗透检测的标准检测方法c) API 6A-井口和采油树设备规范d) SNT-TC-1A-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及认证ASNT 推荐规范3.0 人员3.1 PT人员,应按照ASNT SNT-TC-1A 或 ISO 9712要求资格认可。
3.2 执行检测和结果解析的人员通过独立的认证机构或授权的鉴定机构(ISO 9712, ASNT, ACCP) 应至少取得Ⅱ级认证。
3.3 Ⅰ级人员可以在Ⅱ级或Ⅲ级人员直接督导下执行检测。
4.0 检验范围4.1 在制/过程中PT检验可在验收为目的的最终检验之前随时进行。
4.2 出于最终证明目的,材料应在最终机加工和热处理完成之后检验。
4.3 应检验每个成品件的所有可达表面。
5.0 验收准则5.1 定义•相关显示–主要尺寸大于1/16"(1.5mm)的显示。
•线型显示–长度≥宽度3倍的显示。
•圆型显示–长度小于宽度3倍的圆形或椭圆形显示。
线型排列疏松–一条线上(相同平面)3个或更多、边到边间隔小于1/16”(1.5mm)疏松的圆型相关显示。
5.2 应清楚标记显示以便识别和处理。
6.0 液渗材料和技法6.1 渗透剂类型6.1.1 可视(色比)渗透剂–含非荧光染料的高度渗透液体,检验期间产生显示的强度在白光条下易见。
红色染料因对比效果好最常用。
6.1.2 荧光渗透剂–黑光照明下发荧光可视性好的高度渗透液体。
6.2 渗透剂技法–可视和荧光渗透剂能与以下任何技法一起使用。
PT 检测规程 -自制1

XXX
报告号:
Report No:
渗透检测报告
Penetrant testing report
第页/共页
Page:of:
所要求内容
Requirement
描述/Deseription
引用标准规范
Reference standard
适用范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本规程适用于:金属材料SUS304对接试板部件的着色渗透检测及验收
1、检测表面要求光滑无油污;污物及焊接飞溅等
2、光照度为≧350Lx,当光照度不足时应采用照明措施
ISO3452-1 2008
设备及检验器材
DPT-5渗透剂系统钢尺放大镜擦布等
ISO3452-1 2008
检测实施
1、预清洗:去除被检表面油脂、污物、锈迹、焊接飞溅等。
2、渗透:待清洗干燥后,喷、刷或涂渗透剂,渗透时间为10-50min
ISO 3452-1 2008
ISO 23277 2008
人员要求
1、检测人员应取得ISO9712/EN473 /PT2或相关资质并从事相应工作的人员
2、视力要求满足1.0,并不为色盲
ISO9712/EN473
检测范围
100%焊缝及两侧至少10mm领进区域母材
ISO3452-1 2008
检测条件及准备
3、中间清洗:去除被检表面多余的渗透剂(将清洗剂喷在擦布上,沿一个方向
擦拭,禁止直接喷洗,然后自然干燥)
4、显像:将被检表面喷涂显像剂(喷涂距离为200-300mm),让工件表面形成均匀的显像层现象时间为10-30min。
5、观察:喷涂显像剂后及时进行观察,注意察看细小缺欠的显像过程。
ISO3452-1 2008
渗透检验规程0316(PT)1

渗透检验规程(PT)编制:审核:批准:受控文件■2007年10月30日发布2007年10月30日实施1、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成的承压设备及其零部件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和缺陷等级评定。
适用于非多孔性材料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2、引用标准JB4730-2005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GB/T5097-1985《黑光源的间接评定方法》GB11533-1989 《标准对数视力表》3、人员要求3.1 从事渗透检测的人员必须持有国家质检总局制发的并与其工作相适应的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证书。
3.2 渗透检测人员裸视或矫正视力不得低于1.0,按GB11533规定的测试方法每年检查一次,并不得有色盲、色弱。
4、设施和器材4.1 采用荧光渗透检测方法时,检测现场应保持清洁,检测时可见光照度不大于20LX;黑光灯的紫外线波长应在0.32-0.40μm范围内,被检表面的紫外线强度应不低于1000μw/cm2。
4.2 渗透检测剂渗透检测剂包括渗透剂、乳化剂、清洗剂和显像剂。
4.2.1 渗透检测剂应配套使用,不同厂家、不同牌号、不同批号的渗透检测剂不得混用,本规程推荐选用国际型、标准型或适用型渗透检测剂。
4.2.2 用于检测镍基合金、奥氏体不锈钢或钛钢的渗透检测剂应有氟(F)、氯(CL)和硫(S)含量的控制,当无专门要求时,用于奥氏体不锈钢或钛钢的渗透检测剂,其氟(F)、氯(CL)总含量不得超过1%,用于高温下的镍基合金钢的渗透检测剂,其硫(S)含量不得超过1%;当有专门要求时,应按要求严格控制其含量。
4.2.3 荧光渗透剂的荧光效率不得低于75%,试验方法按GB/T5097标准附录A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4.3 对比试块4.3.1 铝合金试块(A型对比试块)铝合金试块是由具有相同大小且具有细密相对称裂纹的两部分组成。
主要作用如下:a)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检验渗透检测剂能否满足要求,以比较两种渗透检测剂性能的优劣;b)对用于非标准温度下的渗透检测方法作出鉴定。
ASME PT检测规程

1.0目的使用有色液体对铸件进行渗透测试。
对测试手段、方法及验收标准提出基本要求。
2.0范围对ASME Code项目中使用的碳钢、合金钢、不锈钢材料进行有色液体对比渗透测试。
试样的材质、外形、尺寸及长度应根据生产图纸要求。
3.0程序3.1合格认定3.1.1该程序使用前应通过演示并征得ANI与质保经理认可。
演示需要准备聚光演示报告(ASME-054)和液体渗透程序合格表(ASME-055)。
结果记录在液体渗透探伤报告(ASME-049)3.1.2表格3.1中的“要求”如有变化,且发生了基本变量,则必须通过演示对书面程序进行重新认定;如该变化未导致基本变量,则无须对书面程序做出重新认定。
无论发生基本变量与否,都要求对现有书面程序进行修订或增补。
表格3.1渗透测试要求No. 要求基本变量非基本变量参考章节1 如发现渗透材料类型或材料组发生变化,如显像剂、乳化剂等× 3.3.12 表面渗透 (表面处理和清洁, 包括清洁剂种类) × 3.4.23 渗透方法× 3.4.44 去除表面多余渗透剂的方法× 3.4.55 亲水或亲脂浓缩乳化剂在浸泡池中的保留时间及亲水乳化剂的搅拌时间× N/A6 亲水浓缩乳化剂喷涂使用时× N/A7 显像剂的使用方法× 3.4.78 每步骤最短与最长间隔时间及烘干办法× 3.4.3, 3.4.6 & 3.4.79 减少渗透剂的保留时间× N/A10 延长显像剂的保留时间 (解读时间) × 3.5.211 最低亮度× 3.4.812 外表温度 5 - 52ºC (40 - 125ºF) 或如前认定× 3.513 性能展示, 如有要求× 3.1.114 测试人员资质× 3.215 测试样品的材质, 外形、尺寸及长度× 2.016测试后期清洁方法× 3.4.93.2 人员3.2.1 测试人员应符合“NDE 人员资质与认证(NQP-20-02)”及SNT-TC-1A(1992 Edition) 和 ASME Section III Div. 1 NX-5520.3.3 基本要求 3.3.1 方法采用色泽对比渗透方法,使用可去除性溶剂。
NBT47013 PT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NB/T47013-2015渗透检测工艺规程1 目的本规程规定了渗透检测工作的一般要求和操作方法,更好地促进检测人员操作的规范化和适用性,特制订此规程。
2 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承压设备的液体渗透检测方法和质量分级。
本规程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在制造、安装及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
3 编制依据本规程的编制依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相关规范及技术标准3.1 GB/T 12604.3 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3.2 NB/T 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3.3 NB/T 47013.5-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3.4 JB/T 6064 无损检测渗透试块通用规程3.5 JB/T 7523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用材料3.6 GB 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3.7 TSG Z8001-2013 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规则4 职责4.1 质量技术部(或项目部)负责操作指导书编制,操作人员负责检测实施、记录、报告编发;4.2 检测责任师负责操作指导书、记录、报告审核,并对检测过程进行质量控制;4.3 质量技术部负责质量监督管理。
5 一般要求5.1 检测人员5.1.1 从事承压设备渗透检测的人员,应按照国家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的相关规定取得检测资格证。
5.1.2 渗透检测人员资格级别分为Ⅰ(初)级、Ⅱ(中)级和Ⅲ(高)级。
5.1.3 取得渗透检测不同资格的人员,按下述规定从事相应工作。
5.1.4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且应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5.2 检测工艺文件5.2.1 工艺规程表1列出了规程相关因素和非相关因素的具体范围和要求,当相关因素一项或几项发生变化或超出规定时,应重新编制或修订工艺规程。
表1 规程的相关因素和非相关因素5.2.2 工艺规程验证采用规程规定的渗透剂材料、检测工艺、镀铬试块对工艺正确性进行验证,并编发报告。
PT

修改纪录:1目的本操作书的制定的目的是,为操作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提供正确的操作方法。
2适用范围适用于凝血酶原时间测定3定义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是一个基础的凝血筛选试验,常用来评价先天的和/或后天获得的外源性凝血途径(因子Ⅱ、Ⅴ、Ⅶ、Ⅹ)。
4测定原理和临床意义4.1测定原理在待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第Ⅲ因子和适量Ca2+,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采用凝固法,通过电磁感应,感测介质黏度变化,从而测定血浆凝固时间,与正常人凝血酶原时间比较,综合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中因子(Ⅱ、Ⅴ、Ⅶ、Ⅹ)的水平。
方法为自动血凝分析仪(STA Analyzers)Clauss凝固法。
该试验对外源性凝血因子敏感:----因子II (凝血酶原)----因子V (易变因子)----因子VII (稳定因子)--因子X (Stuart 因子。
4.2临床意义为外源性凝血途径检查的筛选试验,是综合反映凝血因子Ⅱ、Ⅴ、Ⅶ、Ⅹ、Ⅰ含量及活性的指标。
监测抗凝剂治疗。
延长:Ⅱ、Ⅴ、Ⅶ、Ⅹ因子先天性缺乏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的低凝期及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肝硬化、肝炎、黄疸);循环血液中有抗凝物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多;口服香豆素类抗凝药;肠道重吸收紊乱;新生儿出血性剂病等。
缩短: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DIC早期、口服避孕药等。
PT被广泛用于监测抗凝治疗(warfarin),因为它的灵敏度可反映依靠维生素K的因子II,VII 和X的浓度变化,所以此试验所得的结果对确定治疗药物浓度是特异的。
众所周知,血浆PT的值由于凝血活酶试剂本身及所测量的仪器的不同而不同。
WHO采用的一种标准品是“抗凝治疗强度凝血活酶国际参考标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PT比值被转换成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病人的PT和标准PT比值符合INR与ISI(国际敏感度指数)换算公式:INR=(病人PT / 平均正常PT)ISI凝血活酶ISI 值通过使用国际参考品凝血活酶(IRP),由正常血浆和香豆素治疗病人血浆的凝血活酶来决定,PT值的获得可通过作log--log 图,并回归画出直线,该直线的斜率描绘的即是凝血活酶ISI 值。
作业指引——表面渗透检测 PT

文件名称 表面渗透检测(PT)作业指引 发布时间表面渗透检测(PT)作业指引编制人: 日期:审核人: 日期:批准人: 日期:修订记录日期修订状态修改内容修改人审核人批准人文件名称 表面渗透检测(PT)作业指引 发布时间1.质量控制流程图2.检验人员2.1.焊缝渗透检验人员必须持有中国船级社(CCS)颁发的资格证书,按有关规程的规定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并持有相应考核组织颁发的等级资格证书,并在有效期范围内。
文件名称 表面渗透检测(PT)作业指引 发布时间2.2.焊缝渗透检验人员的视力应每年检查一次,校正视力不低于1.0,无色盲和色弱。
3.探伤液3.1.应使用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系列配套探伤液,不允许将不同种类的探伤液混合使用。
3.2.用着色法检验后的焊缝,如果需要进行荧光检验,则必须在彻底清理之后才能进行。
3.3.为了控制渗透探伤液质量的需要,可根据ZBJ04003的规定,使用符合ZBH24002或者JB/T6064规定的铝合金试块或镀铬试块。
4.检验操作4.1.预处理4.1.1.预处理部位被检表面,它包括焊缝表面及焊缝两侧至少25mm的邻近区域表面。
4.1.2.采用机械方法(如打磨)清除被检表面的焊渣、焊接飞溅、铁锈和氧化皮;采用溶剂方法(如水或清洗剂)清洗被检表面的油脂、纤维屑等可能遮盖表面缺陷显示或干扰检验的外来物质。
不允许用喷砂喷丸等可能堵塞表面开口缺陷的清理方式。
4.1.3.当焊缝的焊波或其他表面部规则形状影响渗透检验时,应将其打磨平整。
4.1.4.清洗后的表面,依靠自然蒸发或用适当的强热风使其充分干燥。
4.2.渗透处理4.2.1.可用浸、刷、喷等任何一种方法施加渗透剂。
4.2.2.适合进行渗透处理的温度为15-50℃,渗透时间不得少于5min或使用渗透剂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渗透时间。
在渗透时间内,应保持渗透剂把被检表面全部润湿,当温度在3-15℃范围内,应根据温度情况适当增加渗透时间,低于3℃或高于50℃时,应另行考虑决定,并在检验报告中加以说明。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标准操作规程1.检验原理:待测血浆加入过量组织凝血活酶和 2aC,启动外源凝血途径,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在光学浊度法仪器上,测定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待检血浆的PT。
2.试剂主要组成成分R1:PT试剂:兔凝血活酶、氯化钙R2:PT复溶液:缓冲液3.样本要求3.1.采集静脉血,立即按9份血:1份抗凝剂比例与0.109mol/L枸橼酸钠充分混合均匀。
室温3000rpm离心12分钟,上层淡黄色液体为待检的乏血小板血浆。
3.2血浆室温放置,宜在2小时内检测。
3.3血浆若不能及时检测,用塑料吸管分离,-20℃可保存2周。
测定前37℃快速融化,轻微混匀后立即检测。
4.检验方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详见雷杜RAC-1830标准操作规程)5.参考区间:PT:11—15秒。
INR:0.8-1.56.检验结果的解释报告PT秒数(S)和INR,检验结果与各实验室的参考值范围相关。
7.检验方法的局限性7.1凝血过程包括从因子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一系列反应。
因此,检验结果可能受到治疗药物(干扰物)、检验操作、检验系统等因素的影响,应考虑这些因素。
7.2试剂被污染,或者样品杯、吸管等被凝血试剂污染,会导致凝血异常,需严格控制。
7.3仅以时间形势报告PT会因ISI值不同造成结果不可比。
8产品性能指标8.1重复性:用质控血浆重复测试所得结果的变异系数(CV)应不超过5.0%。
8.2瓶间差:用质控血浆测试,瓶间差应不超过6.0%。
9临床意义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II V VII X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VitK缺乏,肝病,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等。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渗透探伤检测规程
一、依据及适用范围
根据ISO3452-1:2008、ISO23277:2009标准和本公司设备的特殊性制定本操作规程,本规程适用于金属材料熔化焊接头表面开口缺陷,如气孔、裂纹等。
二、要求
1.渗透检测人员
渗透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视力和远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
为1.0),并1年检查1次,不得有色盲。
2.便携式喷罐渗透检测剂
渗透检测剂应放在温度为10℃~50℃的暗处保存,必须标明生产日期和有效期,附带产品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
其喷罐表面不得有锈蚀,喷罐不得出现泄漏;溶剂悬浮型湿式显像剂的浓度应保持在制造厂规定的工作浓度范围内,当使用的湿式显像剂出现混浊、变色或难以形成薄而均匀的显像层时,则应予以报废。
三、渗透检测操作方法
1.表面准备
工件被检表面不得有影响渗透检测的氧化皮、焊接飞溅、铝屑、毛刺以及各种防护层;被检工件机加工表面粗糙度Ra≤12.5μm;被检工件非机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可适当放宽。
2.预清洗
在进行表面清理之后,应进行预清洗,以去除检测表面的污垢。
清洗时,可采用溶剂、洗涤剂等进行。
预清洗后必须注意检测面的温度在5-50℃,清洗范围应从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25mm。
清洗后,检测面上遗留的溶剂和水分等必须干燥。
3.渗透
使用渗透剂喷洒范围为检测区域及两侧各25mm。
喷嘴距受检表面150~300mm为宜,喷洒方向应与检测部位夹角为30°-40°。
应保证检测部位完全被渗透剂所覆盖,并在整个渗透时间内保持润湿状态。
渗透剂持续时间一般为不少于10min
4.中间清洗和干燥
一般应先用干燥、洁净不脱毛的布依次擦拭,直至大部分多余渗透剂被去除后,再用蘸有清洗剂的干净不脱毛布或纸进行擦拭,直至全部擦净。
但应注意,不得往复擦拭,不得用清洗剂直接在被检面上冲洗。
5.显像
使用溶剂悬浮显像剂喷涂,被检面在室温下自然干燥处理后,喷洒前必须摇动喷罐中的珠子,使显像剂均匀。
喷嘴离检测部位距离为300-400mm,喷洒方向应与检测面的夹角为30°~40°。
注意显像剂的施加应薄而均匀。
显像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5min。
一般进行自然干燥或用暖风(30℃~50℃)吹干。
6.观察记录出具报告
缺陷显示的评定应在白光下进行,通常工件被检面处白光照度应大于或等于10001x;当现场采用便携式设备检测,可见光照度可以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5001x。
辨认细小显示时可用5~10倍放大镜进行观察。
出具报告时缺陷的显示记录可采用照相、录像和可剥性塑料薄膜等方式记录,同时在报告中用草图进行标示。
7.后处理
工件检测完毕应进行清洗,去除对以后使用或对工件材料有害的残留物。
??四、质量评定
在渗透检测中,将缺陷显示为线性和非线性。
线性显示是指长宽比大于3的显示,非线性显示是指长宽比小于等于3的显示。
焊缝显示的允许极限见表1
表1显示的允许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