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十五年我国学术职业研究综述_以_省略_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_收录论文为主_李木洲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近十五年来,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日渐兴盛,不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成果。
口述史是一种借助口头历史材料进行研究的历史学方法,它以口述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访、录音、文字记录等方式,收集并整理个体的口述资料,从而还原历史事实,展现历史真相。
近年来,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为研究中国现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本文将就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进行综述,从理论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重要成果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口述史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有所了解。
一、口述史理论研究的现状近年来,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口述史理论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
传统上,口述史主要是以普通人的口述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但近年来,随着口述史理论的不断深入,口述史的研究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包括了普通人的口述资料,还包括了政治领袖、知识分子、文化名人等不同层次的口述资料,从而为口述史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料来源。
口述史理论研究的方法日趋成熟。
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依靠口述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如何有效地采集和整理口述资料成为口述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研究者不断对口述资料的采集、整理、解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口述史研究方法,为口述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持。
口述史理论研究的理论深度不断加深。
口述史理论研究不仅要关注口述资料本身,还要注意口述资料与历史事件、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以便能够更好地解读口述资料,还原历史事实。
在口述资料的解读和还原方面,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化,研究者们不断尝试运用新的理论观念和方法,以期更好地还原历史真相。
二、口述史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口述史理论研究将更加注重口述资料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口述资料的种类也愈加丰富,这些口述资料不仅涉及到各个领域,而且包括了不同层次的人群,今后口述史研究将更加注重口述资料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进一步拓展口述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近十年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综述教学设计内容丰富,体系繁杂,已成为教育技术学、教学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1999-2007年近10年间,我国学者在教学设计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仅CNKI数据库全国核心期刊收录的以教学设计为题目的学术论文就达3000余篇,相关的丛书和著作达数百本,散见于各级各类报刊的论文更是不计其数。
近10年来我国教学设计研究总体上已由起步阶段逐步进入探索阶段。
对其发展历程的描述有两个维度。
一个维度是继续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进与吸收,另一个维度是我国学者对教学设计研究的独立探索,致力于构建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教学设计理论。
本文主要对我国学者的研究进行分析。
一、“教学设计”的一般性问题1教学设计的概念在已经出版的教学设计著作和文章中,关于教学设计概念的界说观点很多,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技术”说。
鲍嵘《教学设计理性及其限制》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旨在促进教学活动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的现代教学技术”。
(2)“目的一手段”说。
徐英俊《教学设计》认为:“教学设计是以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3)“活动与过程”说。
何克抗在其《教学系统设计》一书中将教学设计定义为:“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
”(4)“广义与狭义”说。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广义的教学设计指的是包括课程总体设计规划以及具体各门课程设计在内的系统设计(Instruetional Systems Design)。
此时我们可以称之为教学系统设计。
狭义的教学设计指的是某一门课程或某一段课程或某一项培训的设计,并认为“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教学设计,都包含目标、内容、结构、课时、场所、人员、检测等组成部分”。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近十五年现代口述史理论研究综述
近十五年来,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具有丰富的理论成果,影响
了社会史、历史地理等研究领域。
首先,近年来,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以主要受语塑思想选取司马谷继体传统表达体系,重新审视“口述”的本质,指出了口述史的历史价值:视野突破、语言文字重构,以及口
述技巧、语塑考察等。
而其中,语塑思想则最为主要,它根植于书面历史叙述中文字布局,转移到口述史中,把语句修饰成口头言语,从而形成不同于文字史的口述史形式,尤其是
语言的落地效果。
其次,作为“口述”的一种特殊的传统,口述史对政治、宗教、家庭、聚落和地方伦
理视角进行了系统梳理,另外,以其中的《古典籍经文》、《神话传说》、《宗教神话》
等影响深远,引发出了“文字体系”与“口述史体系”的新议题,从而丰富了口述史理论
研究在历史视角上的内涵。
同时,近年来,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开始结合文献学、社会史和口述史的新理论体系,注重口述史文本研究和广义口述史研究,从而构建口述史研究的新格局。
此外,近年来,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仍在发展,更注重口述史的文化性,借助社会学
的理论来进一步理解口述史的特征,以及口述史对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总之,中国口述史理论研究在近十五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受益于司马谷的思想,也得益于文献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和理论走向,为中国史学
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研究综述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研究综述
蔡蓉华;史复洋
【期刊名称】《大学图书馆学报》
【年(卷),期】2002(020)005
【摘要】简要介绍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发展历史,比较详细地评述了
其在学术期刊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方面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版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设想。
【总页数】5页(P2-5,13)
【作者】蔡蓉华;史复洋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重庆高教研究》首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 [J],
2.《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证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 [J],
3.《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证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 [J],
4.《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证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 [J],
5.《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证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通知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基于2005~2009年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转载文章

=职业教育研究>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基于2005~2009年人大复印资料5职业技术教育6转载文章的分析陈鹏,庞学光(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天津300070)[摘要]文章通过对人大复印资料5职业技术教育62005~2009年全文转载论文的梳理,概括分析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五个主要研究热点,即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双师型0教师研究、项目课程开发研究、集团化办学研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展望了未来研究热点的可能走向,包括职业教育学学科独立性研究、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集团化办学主体的互动发展与机制保障研究等七个方面。
[关键词]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走向[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277-(2010)03-0030-06在2004年6月国务院批准七部委作出的5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6之时,我国职业教育已经从低谷进入到持续发展时期。
而自从2005年11月国务院在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5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6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便赢得了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进入了空前发展的最好时期。
职业教育的战略转型深深牵动着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转向,职业教育实践的健康发展也不断催生着理论研究成果的涌现。
本文拟基于对人大复印资料5职业技术教育62005~2009年全文转载的论文的整理,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研究热点及未来走向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
一、梳理与剖析: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综析经过笔者的梳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5职业技术教育6 2005~2009年全文转载的论文共535篇。
这535篇论文分属于6种不同的研究大类,其中宏观改革与发展研究175篇(占32.71%)、基本理论研究60篇(占11.21%)、课程与教学研究72篇(占13.46%)、管理研究72篇(占13.46%)、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研究63篇(占11.78%)、比较研究93篇(占17.38%)。
论文研究综述范文

论文研究综述范文(以下为网络范文参考)。
论文研究综述范文。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学术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学术研究中,论文研究综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某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文将以论文研究综述为主题,探讨其特点、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首先,论文研究综述的特点是客观全面。
在进行综述时,研究者需要全面梳理某一领域的相关文献,对其中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实验结果等进行客观分析和总结。
同时,综述还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评价,找出其优缺点,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客观的研究视角。
其次,论文研究综述的写作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检索、文献筛选、文献阅读和综述撰写。
在进行文献检索时,研究者需要充分利用各类学术数据库和图书馆资源,获取最新、最权威的文献资料。
在文献筛选阶段,研究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范围,对文献进行筛选和分类,挑选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
在文献阅读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认真阅读文献,理解其中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提炼出关键信息。
最后,在综述撰写阶段,研究者需要按照逻辑顺序,将所获取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一篇完整、通顺的综述文章。
最后,论文研究综述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准确引用文献、客观评价文献和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综述中,研究者需要准确引用所使用的文献资料,不得篡改他人观点或抄袭他人成果。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客观评价文献,指出其优缺点,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客观的研究视角。
最后,在综述中,研究者还需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所综述的研究领域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和思路。
综上所述,论文研究综述是学术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某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进行综述时,研究者需要客观全面地总结和评价相关文献,遵循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撰写一篇高质量的综述文章。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范文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范文当前的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可以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的要求和研究主题的特点来展开,以下是一个常见的范文示例: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介绍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是研究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系统地概述当前领域内已有研究的进展和发现。
本文将对XX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提供梳理研究进展和发现的全景图,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1. 研究主题背景在此介绍研究主题所属的学科领域,以及该领域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解释为何对该主题感兴趣,并说明研究主题的背景和来龙去脉。
2. 问题阐述说明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或关键问题,并对该问题的研究展开讨论。
3. 综述现有研究3.1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概述已有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研究设计,并对其优劣进行评价。
分析不同方法和设计的适用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3.2 研究结果和发现总结已有研究的结果和发现,包括定量结果和定性结果。
指出该领域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分析已有研究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3.3 研究局限和不足讨论已有研究的局限和不足之处,并对当前研究现状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
说明目前存在的研究空白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4. 研究趋势和展望分析当前研究的发展趋势,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
提出改进和拓展现有研究的建议,并展望未来研究的发展态势。
结论通过对当前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的全面梳理,我们可以了解到该领域已有研究的进展和发现,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该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将为后续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证基础,促进该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发展。
全国职业教育研究论文要目检索

《 育理论与 实践》 2 1 年第8 教 01 期 《 职教论坛》 2 1 年第2 期 01 2 6 0 字 70
董 显辉
80 字 30
究
方宏常 《 代教 育论坛》 2 1 年第 8 3 - " 01 期 《 育研 究》 2 1 年 第8 教 01 期
70 0 0字 15 0 0 0 字 l5 0 10 字
全国 教育 究论 职业 研 文要目 检索
( 第 1 2期 ) 总 6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期刊编辑委员会主办 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
18 2 1 中国教 育改革释绎 的时空逻辑 924 1
学报》 2 1 年 第8 01 期 1 10 40 字
马维娜 《 教育
《 高等教育
兴
郑蔼娴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 1 年第2 期 01 4
80 字 30
1 82 2 区 域 战 略 观 — — 各 地 教 育 规 划 纲 要 汇 要 与 分 9 24 7
18 2 1 论现代教 育的“ 9 24 2 幸福追求” 高德胜 研 究》 2 1 年第8 01 期 13 0字 20 沈红
18 2 1 学 习马克思教育经济价值 理论推动 中国职业教 9 24 5
1 82 3 高职高专院校人 才培 养工作水 平评 估绩效分析 9240
1 10字 00
张
研究 课题组 张晨 体 马树超
18 2 1 教 育 民 族 观 视 角 下 我 国 职 业 教 育公 平 探 讨 9 24 6
18 2 3 我 国职 业 学校 办 学条 件评 价 和预 警机 制 研 究 924 1
《 北京大学教 育评
明
《 中国成人教 育》 2 1 年第 1 期 01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 第2期2013年4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6 No.2April 2013近十五年我国学术职业研究综述*———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论文为主李木洲(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收稿日期:2012-10-09作者简介:李木洲(1981-),男,湖北省广水市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高校招生考试、科举学及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0221037)摘要:综观我国近15年的学术职业研究,其已从最初的“译介引入阶段”转向了“本土化研究阶段”,但仍处于初级研究阶段。
以内容划分,大致可分为7大类型,即域外研究、本体研究、理论研究、关系研究、历史研究、制度研究及实证研究等。
但这些研究大多缺少系统化纵深和横向拓展研究,也未形成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研究兴趣与内容尚局限于“大学”范畴,缺乏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相关的跨学科研究与国际比较研究。
关键词:学术职业;中文核心期刊;综述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2.020 我国的学术职业研究始于杨锐1997年发表的译介性文章———《当代学术职业的国际比较研究》,经过近15年的发展,目前已由最初的“译介引入阶段”转向了“本土化研究阶段”。
反映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7大类型。
一、学术职业的域外研究域外研究,即译介或探讨国外学术职业的研究。
该方面目前以美国为主,德国、法国、荷兰略有涉及。
美国方面,自杨锐译介“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委员会在1992-1993年度对俄国、美国、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的调查比较情况”[1]后,国内陆续出现其他研究成果。
张斌贤探讨了1636-1914年间美国的学术职业化进程,认为其经历了由作为学院教师的助教到旧式学院的教授再到职业化学者的教师三个阶段[2]。
李志峰等不仅探讨了美国学术职业流动的类型与特征[3],还运用卡内基分类法考察了美国不同类型高校学术职业的分层模式[4]。
耿益群对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职业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梳理[5],还探讨了金融危机对美国学术职业的影响,以及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各种院校制度对其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作用。
李子江等探讨了美国学术职业的安全保障机制,认为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声明是其学术职业的“宪章”,“院校黑名单”是其学术职业的干预机制,教师工会与集体谈判制度是其学术职业的组织保障,联邦法院的认可是其学术职业的法律保障[6]。
文雪等基于对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的考察,认为美国大学学术职业的发展具有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双重特性[7]。
吴岩探究了美国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化过程,认为其历经了重视科学研究方法,有意识地进行专业高深知识建设,注重教师的专业意识培养,成立专业协会等四个阶段。
而正是这一过程,促进了美国大学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视和学科的发展,并以合理流动的形式提高了大学教师的整体质量[8]。
张英丽对美国博士生教育与学术职业进行了相关分析,认为新时代的要求并未体现在博士生教育中,使博士生教育和将要从事的工作脱节,危及到美国学术职业的发展前景[9]。
德国方面,关注的主要是其学术职业晋升路径,包括陈伟的《“编外讲师”———德国学术职业生涯的独特设计》和易红郡的《从编外讲师到终身教授:德国大学学术职业的独特路径》。
他们认为德国大学学术职业发展分三步,即“首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研究经历,以便取得担任教师所必需的大学授课资格;其次,晋升编外讲师职位,获得承担教学任务的权利;最后,当教授职位空缺时,通过与其他候选人竞争获得终身教职”[10]。
法国与荷兰方面,研究论文各仅1篇,分别是卢乃桂、徐岚的《法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中的教师学术职业》和吴志兰的《荷兰的学术职业———最近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
卢文指出,增强大学的自主性和改革僵化的管理体制是解决法国目前教师流动性低,教学与研究结合困难,评估缺乏激励性,学术职业前景黯淡等问题的重要前提[11]。
吴文则讨论了荷兰的学术任命、学术职业类型、学术人员身份及终身教授制改革等若干学术职业问题[12]。
此外,在宏观域外研究方面,郭丽君探讨了西方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及其对学术职业的影响[13]。
可见,域外学术职业研究,就研究对象而言,尚局限于学术职业研究起步较早的几个西方国家,且以美国为主。
其研究内容,基本为介绍性质,探讨的问题也不够集中、系统,在研究深度、广度及国际比较等方面都有待加强。
二、学术职业的本体研究学术职业的本体研究,即对学术职业自身的研究,主要包括探究学术职业的概念、内涵、产生及其内部结构与发展规律等。
该方面研究尚为数不多,且基本没有争议的问题。
张英丽等在《学术职业:概念界定中的困境》中探讨了学术职业概念的多元化问题,认为其根源在于生活概念模糊性与科学概念精确性、科学概念稳定性与社会现实变动性以及学术研究国际性与国别情况差异性之间存在矛盾,而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本土化解释。
广义上,泛指以系统化的高深知识作为工作对象,以知识的发现、整合、应用和传播作为工作内容的一种职业;狭义上,特指在大学和学院中以教学、科研、服务为工作内容的一种职业[14]。
郭丽君从学术职业的发展轨迹切入,探讨了学术职业的概念、文化及其现实矛盾,认为学术职业“不仅指称大学教师这一静态群体,而且包含着这一群体的演变、变化、规则、准入、保持、管理等,是个动态概念”;其文化就是学者阶层独有的学科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术自由的理念、忠诚于学术的使命感及共同体的归属感”等;其现实矛盾主要是学术职业的传统价值理念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如职业压力使学者退出学术领域,科层化管理模式使学者变成大学的‘臣属主体’,市场渗透导致学者分化等[15]。
李志峰等探讨了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即学术性、自由性、独立性、竞争性及精神性[16]。
此外,他还提出了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的观测指标,认为“资源竞争力、学术竞争力、职业吸引力、国际影响力和环境竞争力”共同形成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而这“五力”又依次代表高深知识存量的竞争力指标,高深知识增量与价值的竞争力指标,高深知识流向的竞争力指标,高深知识国际声望的竞争力指标以及高深知识生态的竞争力指标[17]。
宋旭红探讨了学术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认为学术职业是以高深知识为基础,围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而展开的,自主、自由、学术至上是学术职业发展内在逻辑的恒久生命之源,构成学术职业生存与发展所信仰所依赖的固有事物[18]。
周艳探讨了学术职业的结构性变迁,认为受政治、经济变迁的影响,我国高校学术职业的结构性变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间学术职业结构的分化,由过去教师-行政人员间的二元结构,演变为现在的教师-课题经理-亦管亦教亦研的‘学者官员’-纯管理者之间的多元关系和分层;二是教师本人职业的分化,主要表现在教师学术角色的多元化”[19],并指出商业渗透、项目化及量化管理是导致学术职业分化、蜕变的主要原因。
庄丽探讨了学术职业的运行规则,提出了分类分层激励、激励有效信息、强度适当激励及监督最小化等大学教师激励制度设计原则。
可见,当前的学术职业本体研究虽涉及其概念、内涵、变迁及内部结构与相关规则,但对我国本土化学术职业的产生、发展、特性及内外在联系,特别是学术职业的形成、功能与运行规律等缺乏较深入的历史性、系统性和相关性研究。
而且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基本问题,如从学术角度讲,把大学教师划入学术职业范围,却未涉及社科院及其他研究机构群体;从职业角度讲,大学教师是否就等于学术职业,等等。
三、学术职业的理论研究学术职业的理论研究,即人们按照已知的知识或认识,运用一般化或演绎推理等方法对学术职业进行合乎逻辑的系统化研究。
该方面的研究成果略多,其一是价值研究。
张英丽认为博士生教育对学术职业发展的价值有三:即维持自身延·162· 第2期李木洲:近十五年我国学术职业研究综述续的有效机制;实施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20]。
赵映川认为我国学术职业价值存在三种形态,即学术为道的历史形态、学术为生的实然形态、学术为业的应然形态,并指出现存制度决定价值形态,教师无法自由选择[21]。
其二是伦理研究。
陈伟认为学术目标的庸俗化倾向,学术价值选择的失衡,学术行为失范,学术贿赂,学术腐败等问题,皆肇始于学术伦理的缺失,根源于缺乏神圣化传统,专业化程度不高,以及过早遭受商业化冲击等[22]。
戎华刚认为学术职业伦理规范的失范既指被规范者违背规范的行为表现,也指规范缺失、含混或丧失权威性的存在状态。
当前的失范主要体现在规范自身的疏漏、含混与虚置以及权威性的缺失上[23]。
其三是流动研究。
杜驰等从研究漂移的视角探讨了学术职业的定向问题,认为“学术职业传统上统整的价值取向面临危机,并与真实境况形成了巨大沟壑,导致大学教师职业定向时的焦虑、冲突以及学术职业自身的紧张与分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学术职业的根基”[24]。
李志峰等认为合理的学术职业流动是市场配置学术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其具有单向性、阶层性、能动性与羊群效应等特征,它与组织激励制度、高校声望、学术职业地位、收入及工作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25]。
此外,他还基于“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等人性假设理论探讨了高校学术职业流动状况,认为“不同的人性假设所形成的流动动因不同”[26]。
潘奇等认为研究学术职业流动现象须考虑学术工作的环境、性质、招聘方式及学术职业群体特征等学术职业流动域因素[27]。
其四是学术队伍研究。
教师群体方面,杨移贻探讨了群体认知问题,认为培养大学教师高度的学术职业群体认知,需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确立基准的伦理观、建设维护专业水准的职业制度、组建强有力的专业组织和营造良好学术文化等[28]。
刘献君基于学术职业管理视角,认为高校教师聘任的制度设计,要遵循学术职业的特点,如按需设岗,设置固定与无固定的灵活聘任期限,实施发展性评价,建立中立组织等[29]。
此外,王俊、温正胞、张英丽还分别探讨了学术职业中的性别差异,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以及我国学术职业的后发力等问题。
博士生群体方面,张英丽对我国后继学术职业人才———博士生群体的学术职业教育缺失、职业选择与准备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专门探讨。
此外,李志峰等基于学术职业分层分类的视角探讨了大学教师发展的多样性与实践途径[30];沈红等基于学术职业专业化的发展趋向探讨了高校教师的政策创新问题[31];宋旭红等探讨了学术职业发展中的学术权力、声望、创新以及精神气质等问题[32];臧兴兵探讨了知识经济背景下学术职业的地位与发展问题[33];李冬、庞岚、李春萍分别从精英高等教育、跨学科及职业分工等视角探究了学术职业的发展问题[34];万华则探讨了地方大学走学术职业化道路的问题等[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