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4.1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东晋、南朝政权的更替历史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
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2、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认识到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情况及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三国历史是大家熟悉的,三国中哪一国地处今天的江南地区(即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今天的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那么,汉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情况又是如何的呢?汉朝以后,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新授东晋的兴亡西晋灭亡之后,国家重新陷于分裂。
北方陷入割据混战,北方人民大量南迁,西晋皇室贵族也大量逃到南方去,317年,皇室贵族司马睿又在南方建立了一个政权,史称东晋,都城在建康(现在的南京)。
学生阅读课本P.89~90内容。
东晋为何不能恢复中原?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乏后援。
东晋时期,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荆州、扬州人民生活安乐,户籍和人口充实)的景象。
420年,东晋灭亡。
南朝的政治420——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四个王朝(阅读p.90)。
东晋灭亡后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是频繁更替的。
宋、齐、梁、陈(统称南朝)由于①皇帝势力萎缩,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强大;②皇帝对官员的放纵,导致政治日益败坏;③大规模叛乱,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中国南方与北方实力对比中,南方明显处于劣势?江南地区的开发学生阅读课本P.91~92内容。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有哪些?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1)表现: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②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④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⑤手工业快速进步;⑥商业交流和城市繁荣。
(2)原因:①自然条件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南迁的北方人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开发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文字等资料,直观地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及意义。
2.教学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音乐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教学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典型事例为例,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地图、音乐等辅助教学资料。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料,创设江南地区的意境,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让学生对江南地区有直观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及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 上册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设计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东晋的建立;王与马共天下;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更替;梁武帝对南朝经济的破坏;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涉及的朝代比较多,朝代更替频繁,朝代学生比较陌生,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材料,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增加学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三、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图示讲解法、材料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相对安定,得到大规模开发。
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有长足的发展,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变化?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哪些表现?(二)、讲授新课一、东晋的兴亡:1.东晋的建立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八王之乱后,刘渊遣子刘聪掠夺洛阳,大将石勒及王弥则掠夺关东各州。
310年刘渊死,子刘和继立,不久刘聪杀和自立。
311年石勒出兵襄阳,晋廷派遣大军讨伐,但因朝廷与主将司马越互相猜忌,晋军内乱,最后被石勒袭击,精锐尽亡。
当时洛阳空虚,刘聪乘机攻陷并掳去晋怀帝,史称“永嘉之祸”。
313年怀帝被杀,晋愍帝于长安继立,汉赵派刘曜持续攻打。
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西晋亡。
2、317年,司马睿建东晋,定都建康。
材料:“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
”---《晋书·王导传》司马睿和山东大贵族王导交往密切,他即位后,因在皇族中声望不高,势力单薄,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
他重用王导,王导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也使北方南迁的士族拥护司马睿,进而稳定东晋政权,维持偏安江东的局面,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命他为丞相,执掌朝政,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的插图、图表和文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我国江南地区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知识,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过于注重表面现象,缺乏对历史事件深入、全面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认识江南地区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充分研究教材,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江南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江南地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江南地区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历史背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晋兴亡的概况;知道南朝政权的更迭;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示法,使学生将纷繁复杂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整理成清晰的脉络,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历史信息,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主要是认识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以及江南地区开发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记载的资料,将江南开发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特点进行比较,加以阐释,尽可能让学生能有直观的印象,同时加强对学生探究问题的辅导,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化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
【学情分析】本课涉及的难点是学生对西晋与东晋、南朝朝代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在此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形成直观的概念。
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要通过地图示意,帮助学生形成时空概念。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归纳法、材料研读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课件展示白居易的《忆江南》,师生齐声朗读。
然后教师讲述这首诗歌颂了我国江南地区的美景。
江南地区的发展是我国人民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果,如今的江南地区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之一。
今天,我们一起来追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你知道东晋是怎样建立的吗?东晋和西晋相比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317年,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东晋是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南下官僚贵族和南方大地主为支柱建立的政权。
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教材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共包括“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三个子目的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东晋南朝历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开发状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较长时间段内历史发展的过程(朝代更替),提高把握发展线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难点重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诗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上述诗文在怀念江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你知道“江南”指哪里吗?白居易词中描述的“江南”是什么时候得到开发的?(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东晋的兴亡1、东晋的建立: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学的西晋的灭亡和十六国的建立,引出这段时期即是民族分裂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东晋政权的特点:问题探究:司马睿在位期间,东晋的政权有什么特点?教师: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
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教师给学生讲解“王与马,共天下”的由来。
——东晋的门阀政治——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是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王敦等等。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教材从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口迁移、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来深入了解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和进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口迁移、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等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口迁移、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等情况。
2.针对重难点,我将采用图片展示、史料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讨论交流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史料、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江南地区的美丽风景,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地区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分别从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口迁移、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3.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观察史料图片,分析讨论江南地区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江南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5.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回家后向家长讲述江南地区的开发情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历史上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
教材从江南的自然环境、人口南迁、农业开发、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掌握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
同时,学生应学会从多元角度审视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口南迁、农业开发、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等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掌握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口南迁、农业开发、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等情况。
2.难点: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变迁。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江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发展,分析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人口南迁、农业开发、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图片、地图、文字等的多媒体课件。
2.教材:准备《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相关章节的内容。
3.参考资料:搜集关于江南地区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江南地区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江南地区。
然后提问:“你们听说过江南地区吗?江南地区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地位?”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无锡市东绛实验学校唐蕊一、内容标准1、内容要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2、认知提示:初步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表现。
解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
从总体看,连绵的战乱给社会生产造成了巨大破坏。
相比北方的动乱,南方相对安定,随着北方人口、先进工具与生产技术的移入,江南地区得到了大力开发。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2、过程与方法:利用史料记载了解东晋政权的特点、江南开发的表现,提高史料阅读与分析,问题归纳与推理的能力。
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朝代更替的历史,提高读图、识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祖逖等杰出人物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
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认识维护社会和平的重要性。
三、本课重、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设计思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不像三国时代那样有着比较普遍的认知基础,这个阶段的历史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相对比较陌生的。
因此我将本课分为三个环节来展开:第一环节为“旧时王谢”,通过司马睿、王导、王敦、祖逖、谢安等历史人物的活动将东晋的兴亡、祖逖北伐、淝水之战等知识串联起来,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
第二环节为“南朝更迭”,以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南朝朝代更替的历史线索。
第三环节为“江南新颜”,针对本课的重难点的突破,我选择从结合无锡地方史入手。
从永嘉之乱对无锡历史发展的影响,到无锡博物院馆藏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劳动工具,模拟的劳动场景;宜兴制陶、烧砖技术的成就;魏晋时期无锡文化名人、寺院建筑等方面进行扩充,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加深同学们对江南地区开发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图表法、合作学习法等。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乌衣巷位于南京夫子庙,南京是东晋的都城,当时称为建康。
鼎盛时代的乌衣巷,是衣冠往来,车马喧嚣的,因为这里住的都是东晋时期的豪门大族,如东晋的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诗中的“王谢”指的就是东晋时期王氏、谢氏等豪门大族。
而今这里住的只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百姓。
诗人用“野草花”和“夕阳斜”来凸显了乌衣巷如今荒草丛生,夕阳西下的场景,让人不禁感慨世事变幻,沧海桑田。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跟随燕子的步伐,再次回到那时东晋,再次经历和感受一下那时江南。
【新课推进】【旧时王谢】一、司马睿与王导西晋灭亡以后,皇族司马睿南渡,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城,史称东晋。
司马睿与同样南下的北方山东大贵族王导交往密切,王导与他的堂兄王敦在拥护司马睿称帝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及(司马睿)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
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琊王(司马睿)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
兄威风已振,宜有匡济者。
”——《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如何帮助呢?这年三月初三,按照当地风俗是禊(xi,四声)节,是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
百姓和官员都要到江边去“求福消灾”。
这一天,王导让司马睿坐上华丽的轿子到江边去,前面有仪仗队鸣锣开道,王导、王敦和从北方来的大官、名士,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跟在后面,排成一支十分威武的队伍。
这一天,在建康江边看热闹的人本来很多,大家看到这种从来没见到过的大排场,都轰动了。
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顾荣等听到这个消息,从门缝里偷偷张望。
他们一看王导、王敦这些有声望的人对司马睿这样尊敬,大吃一惊,怕自己怠慢了司马睿,一个接一个地出来排在路旁,拜见司马睿。
这样一来,提高了司马睿在江南士族地主中的威望。
此后江南士族与百姓皆归附司马睿,司马睿在建康站稳了脚跟。
因此双方很是经历了一段蜜月期。
甚至司马睿在举行登基大典的时候,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贺,表示愿与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
材料二:及帝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升御床共坐。
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有何仰照!”帝乃止。
——《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王导赶忙推辞,称太阳岂能与万物同辉,君臣名分还是有区别的,司马睿才作罢,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委以重任,执掌朝政,称其为“仲父”,将他比作自己的“萧何”。
并让他的堂兄王敦管理军事,这样一来东晋朝中,王导掌握政权,王敦掌握军权,王氏兄弟权倾朝野,这就是东晋十分典型的“门阀政治”,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
然而正应了那句古话“成也萧何败萧何”,随着王氏兄弟权力越来越大,司马睿逐渐成了摆设。
后来司马睿曾试图摆脱王氏家族对他的控制,但是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这种努力不但没有成功,还引发了王敦之乱,在多重打击下一代开国皇帝司马睿郁郁而终。
二、祖逖北伐东晋南渡以后曾多次北伐,意欲收复失土。
但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再加上当时皇室与北方南迁的士族均把江南当作人间乐土,贪图苟安,胸无大志。
如有些大臣认为“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还都洛阳是“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
因此北伐大都功败垂成。
但其间也涌现出了不少英雄人物,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
【学生活动】请学生阅读P83页小字,思考:1、你知道其中的成语典故吗?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中流击楫:击:敲打;楫:桨。
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2、祖逖北伐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朝廷大多数官员都醉生梦死的时候,祖逖怀念故土,坚持北伐。
朝廷随谈同意他北伐,却并不热衷支持。
材料三: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
——《晋书》卷六十二《祖逖传》一个兵都没有给啊!一副铠甲都没有给啊!皇帝让其自行招募军队,准备军需。
即使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祖逖也没有动摇北伐的决心,皇帝不给军队,那就自行招募,经过几年的艰苦斗争,恢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但独木难支,最终还是失败了。
3、祖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勤奋刻苦、立志报国、奋发图强等……三、谢安与淝水之战在东晋经营江南的同时,北方少数民族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逐渐强大起来,于公元4世纪后期统一了黄河流域,形成与东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383年,前秦君主苻坚征集八十万大军挥师南下,企图一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东晋派遣谢安指挥8万军队与前秦80万大军隔淝水对峙,史称“淝水之战”。
关于淝水之战具体内容我们将在下一课中重点学习,本课就不赘述了。
淝水之战是古代战争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晋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为东晋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
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请同学们思考: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必要外部条件是什么?【南朝更迭】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从东晋灭亡到隋朝统一南北的这170年时间里,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这些朝代都定都建康(今南京),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咱们江苏省的省会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这六朝指的就是三国时期的东吴、东晋,以及宋、齐、梁、陈。
南朝每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都不长,多则五六十年,少则二三十年。
其中南朝宋的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时期,约30年的时间内社会较为安定,统治者又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南朝诸国的更替,都与武将趁乱谋反密不可分,自南朝宋起,每个朝代都是武将建国。
每次的改朝换代都伴随着大规模的社会动乱,这给江南地区带来了灾难性打击,社会经济也遭到了重大破坏,疆域也越来越小,在南北实力的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的劣势。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不仅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与国家政权的强弱息息相关。
【江南新颜】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扮演着政治经济中心的角色,被称为“华夏”,又大又美丽。
其他地方则被称为“蛮夷戎狄”,那时江南也是“蛮夷戎狄”的一员。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江南地区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东晋南朝时期是江南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我们的家乡无锡地处江南,无锡的发展就是江南开发的最好见证,今天我们就结合无锡地方史一起来感受一下江南新颜。
一、江南开发的原因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江南地区的开发”一框内容,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1、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西晋末年许多北方人为避战祸与民族冲突,纷纷举族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地区迁往长江中下游,史称“永嘉南渡”。
材料: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永嘉南渡是古代历史上对无锡影响最大的一次移民潮。
大量的北方士族来到太湖流域避难,他们在当地建造了许多大型庄园,并带来了先进的耕种技术。
这是无锡博物院“吴风锡韵”展馆馆藏的模型,就是根据当时的庄园建造的,还展示了当时农民在庄园里耕种,收割水稻、小麦的场景。
这边是复原了当时人们使用的部分农具,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龙骨水车和手摇风车。
北方劳动力的大量涌入与先进技术的传播大大促进了包括咱们家乡无锡在内的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
2、江南地区社会较为安定,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政府都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等,进一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
材料一:东晋政府大力鼓励实行屯田,规定“其非宿卫要任,皆宜赴农,使军各自佃作,即以为廪”。
——(唐)房玄龄等:《晋书·食货志》材料二:南朝宋文帝大力劝课农桑,一再下令“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劝导播殖,蚕桑麻紵,各尽其方,不得但奉行公文而已”。
“若须田种,隨宜给之”。
——(南朝·梁)沈约:《宋书·文帝纪》3、江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请同学们结合地理课的知识来说一说:南方地区有哪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呢?教师总结: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有明显的影响,其中之一就表现了出现了作物的多熟。
早在西晋的文献中就已提到江南稻子一年两熟。
材料一:国税再熟之稻。
——西晋左思《吴都赋》吴都即今苏州,证明西晋时期年苏州一带已经出现了双季稻。
材料二:稻已割而复抽(萌发)曰稻孙。
——东晋张湛《养生要集》二、江南开发的表现1、农业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江南地区的开发”一目的第二自然段,找一找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表现。
教师总结:农业发展的表现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