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衿》选择题
《式微、子衿》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式微、子衿》赏析、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资料:【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名句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一、《式微》【原诗】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主题思想】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关于子衿的赏析选择题

关于子衿的赏析选择题1. 子衿的背景介绍2. 子衿的文学意义2.1 采用的修辞手法2.2 作品所表达的主题3. 子衿的艺术特点3.1 语言表达风格3.2 描绘人物形象的能力3.3 表达情感的手法4. 子衿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4.1 对后续作家的影响4.2 子衿与其他作家的比较5. 结语以下是对每个部分的详细探讨:1. 子衿的背景介绍子衿,原名杨煜,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中国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广泛被译介和传播,深受读者喜爱。
子衿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颗新星,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各种重要文学奖项。
2. 子衿的文学意义2.1 采用的修辞手法子衿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丰富作品的表达效果。
他常常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
此外,子衿还经常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来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加作品的艺术张力。
2.2 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子衿的作品多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命运和人性的探讨。
他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展现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挣扎和纷争,以及对爱、痛苦、幸福的追求。
他的作品中常常蕴含着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3. 子衿的艺术特点3.1 语言表达风格子衿的语言表达风格独具特色,常常运用简洁明快的语句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语言流畅优美,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极具感染力。
子衿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和比喻手法,使作品更加接近读者的生活。
3.2 描绘人物形象的能力子衿擅长刻画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他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立体、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他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尤为细腻,能够深入人物内心,展现出复杂的情感和矛盾的欲望。
这些人物形象在作品中鲜活地展现出来,让读者倍感亲切。
3.3 表达情感的手法子衿擅长运用情感的表达手法。
他能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使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力量。
他的作品中常常充满了痛苦、忧伤和希望,读者读完后常常会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
《子衿》试题及答案

《子衿》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子衿》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
A. 女子对男子的思念B. 男子的豪迈情怀C. 女子对婚姻的不满D. 男子的英勇事迹2. “青青子衿”中的“衿”指的是()。
A. 衣领B. 衣袖C. 衣襟D. 衣摆3.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句话表达的是()。
A. 时间的短暂B. 时间的漫长C. 空间的遥远D. 空间的相近4.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中的“城阙”是指()。
A. 城市的大门B. 城墙上的瞭望台C. 城市的中心广场D. 城市的宫殿5. 《子衿》这首诗属于《诗经》中的()。
A. 国风B. 雅C. 颂D. 赋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请解释“青青”在诗中的含义。
2. 请解释“悠悠”在诗中的含义。
3. 请解释“纵”在诗中的含义。
4. 请解释“挑兮达兮”在诗中的含义。
5. 请解释“城阙”在诗中的含义。
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请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翻译成现代汉语。
2. 请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翻译成现代汉语。
3. 请将“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翻译成现代汉语。
4. 请将“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青青______,悠悠我心。
2. 纵我不往,子宁______?3. 青青______,悠悠我思。
4. 挑兮达兮,在______兮。
5. 一日不见,如______兮!五、内容理解概括(5分)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子衿》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六、描写手法(5分)请分析《子衿》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七、句子赏析(5分)请选取《子衿》中的一句诗句进行赏析,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
八、人物环境情感分析(10分)请分析《子衿》这首诗中的女子形象、环境背景以及女子所表达的情感。
九、主旨剖析(10分)请阐述《子衿》这首诗的主旨,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答案:一、选择题答案1. A. 女子对男子的思念2. A. 衣领3. B. 时间的漫长4. B. 城墙上的瞭望台5. A. 国风二、解释字词答案1. “青青”在诗中指颜色鲜艳的样子,形容衣领的颜色。
《子衿》诗经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子衿》诗经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子衿》是《诗经》中的一首小雅,作者是周南。
该诗描写了一个少女穿上新衣的场景,以表达对父母的孝顺之情。
下面是《子衿》的鉴赏题背诵和考点汇总。
子衿,吾衣也,维子之故。
——这句话揭示了诗人穿衣的动机,是为了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劝告。
无怒:没有怨怒,即不要生父母的气。
秋以为期:等到秋天再回来。
此句表达了诗人离家外出时对父母的承诺和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登上。
彼:那边。
垝垣:城墙。
复关:指回家的关口。
这句话描绘了诗人站在城墙上,远望回家的情景。
不见复关,泪落沾我。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到了关口没有见到父母,内心的失落和伤感之情。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替余:为我。
蕙纕:一种香草做的带子,象征荣耀。
申之:佩戴,戴上。
揽茞:采集茞(载歌载舞之花草)来佩戴。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孝顺之情而做出的装饰自己的举动。
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庶几夙夜,以永终之。
——庶几:希望。
夙夜:早晚,即最早和最晚。
以永终之:使之永远不改变。
这一段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孝顺父母来建立永久和谐的家庭关系。
替余以蕙带,三岁负之。
载锡以遵,祸莫之闻。
——带:同蕙纕,是祭典上孝女佩戴的香草带子。
三岁负之:从三岁起就开始佩戴。
载锡以遵:携带荣誉而行。
祸莫之闻:没有听说过她们遭受不幸。
这段描述了女子从小到大都戴着香草带子,一直行于正路,没有偏离过。
载锡之聿,言维似师。
射尔百两,使匪匪。
——载锡:佩带荣誉。
聿:一种礼仪器物,象征行为端正。
言维似师:言行像师傅一样,即言行端正。
射尔百两:射中你百次,即考验你许多次。
使匪匪:使你懂得实际行动。
这段表达了女子尽自己的能力做一切事情,表现出端正的品质。
四維逆矣。
言四经之,维犹存亡。
——四维:方面,四面。
逆矣:倒行逆施。
四经:指四个方位。
维犹存亡:主语暗示,四方的状况如同人们的存亡一样。
这段描述了女子四方都是逆行的,即在家庭生活中尽了自己的努力。
《子衿》诗经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子衿》诗经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子衿》是《诗经》的一首诗,共有四句,描述了一个恋童的故事。
本文将对《子衿》进行鉴赏,并给出对应的考点和答案。
一、诗歌背景和意境
《子衿》是一首描述恋童情结的诗歌。
诗歌的背景是古代社会的一种传统习俗,即成
人男子在游玩时,喜欢和年幼的子女玩耍。
这首诗描述了男子追逐子女的情景,描绘了男
子对子女的依恋和喜爱之情。
二、诗歌结构和表达手法
《子衿》的诗歌结构非常简单,共有四句。
每一句都采用了呼应的句式,以增强诗歌
的韵律感。
诗歌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如对比、象征等。
通过对童年的追
忆和对童心的歌颂,表达了人们对纯真和美好的向往。
三、诗歌主题和内涵
《子衿》以恋童情结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纯真和美好的向往。
诗人通过对童年的追忆,描绘出童年时代的纯真和可爱的形象。
诗人将自己和童年联系起来,表达了对童年时
光的眷恋之情。
四、诗歌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子衿》采用了古典的修辞手法和典型的诗经风格。
诗歌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使诗歌更具意境和感染力。
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含蓄,通过简单的文字描绘出深沉的情感。
五、鉴赏题及答案
1. 鉴赏题一:描写了诗歌的主要情感和意境。
答案:诗歌描绘了男子对子女的依恋和喜爱之情,表达了对纯真和美好的向往。
诗歌
营造了一种朴实、纯净、无暇的意境,让人感受到纯真和美好的力量。
《子衿》诗经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子衿》诗经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子衿》是《诗经》中的一篇诗歌,此诗通过描写女子的装束和佩饰,来表达作者对女子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子衿》的鉴赏题目和答案汇总。
鉴赏题目:
1. 《子衿》这篇诗歌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诗歌中的“子衿”在文中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3. 诗歌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呈现女子的美丽和婉约?
4. 《子衿》中的“间关”一词代表了什么意思?
5. 这篇诗歌的韵律特点是什么?
答案解析:
1. 《子衿》这篇诗歌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女子的思恋之情。
诗中通过描写女子的装束和佩饰,表达了作者思念女子的深情。
2. 诗歌中的“子衿”象征着女子的衣衫。
在古代,子衿是女子的装束之一,它代表着女子的美丽和婉约。
3. 诗歌中使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如“羞”、“愁”、“织”等词语,用以描绘女子的婉约美丽。
4. 《子衿》中的“间关”一词表示的是女子的思恋之情。
间关即指一段时间的间隔,用来表达作者对女子的思念之情。
5. 这篇诗歌的韵律特点是“古体诗”的特点,采用了四言句式,每句四个字,整首诗共四句十六字。
通过对《子衿》的阅读和鉴赏,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方式。
也可以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子衿》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子衿》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诗】【翻译】【习题及答案】。
习题题型有——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题。
【原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经有三个月那样长!【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的诗句是:“”。
2、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二、选择题:1、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B. 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不可遏止。
爱之既深,责之必切。
对于他的失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
C.两句“纵我不往”,以质问的语气、讨伐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指责。
D.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即使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
三、赏析题:1、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有什么含义?【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的诗句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二、选择题:1、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子衿》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子衿》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精品习题及答案】【原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经有三个月那样长!【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关于此诗的背景,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
歌者热恋着一位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歌者望眼欲穿,焦急地来回走动,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此诗寄托其情思。
【主题思想】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达了其思念之情,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的诗句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二、选择题:1、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衿》选择题及答案
选择题:
1、下列对《子衿》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B. 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不可遏止。
爱之既深,责之必切。
对于他的失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
C.两句“纵我不往”,以质问的语气、讨伐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指责。
D.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即使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
分析:C、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反问。
2、下列对《子衿》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中两句“纵我不往”,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反问。
B.“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使她念念不忘,可见其相思之深。
C.末尾的内心独白,通过对偶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主人公强烈的情绪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D.全诗共三章,采用倒叙手法,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将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刻画得栩栩如生。
【解析】C末尾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而非对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