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应用进展

合集下载

壳聚糖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壳聚糖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壳聚糖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生物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因此在环境领域广泛应用。

壳聚糖薄膜作为壳聚糖的一种形式,具有高度的透水性和选择性吸附性,已被广泛用于水处理和环境污染控制。

本文将介绍壳聚糖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一、壳聚糖薄膜制备方法1. 溶液浇注法:将壳聚糖溶液倒在平整的玻璃基板上,通过自然干燥或烘干,形成壳聚糖薄膜。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制备较厚的壳聚糖薄膜。

2. 涂覆法:先将壳聚糖溶液涂覆在玻璃或聚苯乙烯等基材上,再通过干燥或化学交联等方法形成壳聚糖薄膜。

这种方法制备的膜薄且均匀,可控性较好。

3. 化学交联法:壳聚糖薄膜可通过与交联剂(如戊二醛、乙二醇等)的反应形成。

这种方法可提高壳聚糖薄膜的稳定性和机械强度,适用于制备需要耐久性的薄膜。

4. 蒸发沉积法:通过将壳聚糖溶液放置在真空环境下蒸发,使溶液中的壳聚糖形成薄膜。

这种方法制备的薄膜具有较高的纯度和结晶度,适用于需要高纯度的壳聚糖薄膜。

二、壳聚糖薄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1. 水过滤:壳聚糖薄膜具有狭窄的孔径和高度的透水性,可以用作水处理中的微过滤膜或超滤膜,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微生物等。

2. 水分离:壳聚糖薄膜可用于水中溶解物质的分离,如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分离、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去除。

3. 水净化:壳聚糖薄膜的独特结构和电荷性质,使其能够吸附和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4. 水资源回收:壳聚糖薄膜可用于水资源回收和再利用,在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灌溉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 水分析:壳聚糖薄膜可用于水中微量元素的检测和分析,通过吸附和浸出等方法,检测水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种类。

三、壳聚糖薄膜的优势与展望1. 环境友好: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生物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 高选择性:壳聚糖薄膜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吸附性,可以选择性地吸附不同类型的污染物,提高水处理的效率。

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领域探析

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领域探析

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领域探析壳聚糖是一种多功能、环境友好的天然聚合物,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食品、纺织品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壳聚糖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应用领域,旨在全面了解壳聚糖的价值与潜力。

一、壳聚糖制备方法1. 壳聚糖来源壳聚糖是一种从海洋生物废料中提取的天然聚合物,常见的来源包括虾、蟹、贝壳等。

这些废料经过化学处理和提取,可以得到高纯度的壳聚糖。

2. 壳聚糖提取方法壳聚糖的提取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脱蛋白、去矿物质、去色素、去脂肪、溶解、过滤和干燥。

这些步骤可以通过酸碱处理、酶解等方法来实现。

3. 壳聚糖的化学修饰壳聚糖的化学修饰是为了改变其性质和功能。

常见的修饰方法包括磺化、羟甲基化、醛基化等。

这些修饰可以改变壳聚糖的水溶性、降解性和生物活性。

二、壳聚糖的应用领域1. 医药领域壳聚糖在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以作为药物给药载体,用于控释药物。

其次,壳聚糖作为药物包装材料,可以延缓药物的释放速度,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此外,壳聚糖还可以用于制备仿生组织工程材料,如人工血管、骨替代材料等。

2. 食品领域壳聚糖在食品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壳聚糖作为天然的防腐剂和抗菌剂,可以用于食品的保鲜和延长货架期。

其次,壳聚糖作为食品添加剂,可以改善食品的质地和稳定性。

此外,壳聚糖还可以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制备,提高包装材料的降解性和生物降解性。

3. 环境领域壳聚糖在环境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壳聚糖可以作为吸附剂,用于废水处理和重金属污染物的去除。

其次,壳聚糖可以用于制备环境友好型的农药和肥料,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壳聚糖还可以用于制备可降解的塑料和纺织品,减少塑料和纺织品对环境的影响。

4. 其他领域除了医药、食品和环境领域,壳聚糖还具有应用于纺织品、化妆品、印刷等领域的潜力。

壳聚糖可以用于制备具有抗菌、抗菌、UV防护等功能的纺织品;可以作为天然的护肤品原料,具有保湿、抗皱、抗氧化等功效;可以用于制备环保型的印刷油墨和染料。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应用壳聚糖是一种天然产物,由负离子化的氨基葡萄糖和乙酰胺葡萄糖组成,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低毒性等优良特性,在生物医学应用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壳聚糖本身具有高分子量和极度亲水性的特点,限制了其在水相环境中的应用。

这些不足之处可以通过将壳聚糖转化为纳米颗粒来弥补。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电吸积、化学沉淀、反应溶液混合等方法。

其中,化学沉淀法属于传统方法,依靠溶液中钙离子的存在,将壳聚糖逐渐转化为淀粉状沉淀,再利用离心等方法将细小的沉淀分离出来,干燥后得到纳米级壳聚糖颗粒。

反应溶液混合法是近年来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将两种溶液混合,触及到一定的环境或反应条件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纳米级壳聚糖纳米颗粒。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价格低廉。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应用壳聚糖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生物医学成像、药物输送、组织工程等。

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作为生物医学成像方面的载体。

由于其表面极易修饰,可以通过化学方法添加不同的功能单元,例如荧光标记,以达到自身发光的目的,或者添加金属等,用于磁共振核磁共振成像等等。

壳聚糖纳米颗粒还可以作为药物输送系统。

其纳米粒子在药物体内的分布优化,能够让药物更多地达到靶组织,减少药物的剂量和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同时还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这种方法已经被证实在肿瘤治疗方面有良好的前景。

最后,壳聚糖纳米颗粒还可以应用于组织工程。

由于其天然且生物相容性好,能够以纳米颗粒形式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作为组织修复材料的神经修复、骨修复等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方法已经在实验室环境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总之,在生物医学应用领域,壳聚糖纳米颗粒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学发展的进一步,相信壳聚糖纳米颗粒在治疗和诊断方面的应用前景会越来越广泛。

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研究

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研究

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研究引言壳聚糖纳米微球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讨论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药物输送领域的应用研究。

一、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1. 电沉积法电沉积法是一种常用的壳聚糖纳米微球制备方法。

它通过电化学方法在电极表面沉积壳聚糖材料,形成纳米级的球状微粒。

此方法具有简单、可控性强、成本低等特点。

2. 水相反应法水相反应法是制备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该方法通过水相反应使含有壳聚糖和交联剂的溶液在适当的pH值和温度下发生交联反应,形成纳米级的壳聚糖微球。

3. 反相沉淀法反相沉淀法是一种制备单分散壳聚糖纳米微球的有效方法。

在此方法中,壳聚糖和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通过超声处理形成乳化液,然后将其引入水相中,壳聚糖微球通过反相沉淀形成。

二、壳聚糖纳米微球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研究1. 利用壳聚糖纳米微球的载药性能壳聚糖纳米微球可以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或共价结合等方法将药物载入微球内部。

其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

通过调节壳聚糖微球的大小和表面性质,可以改变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方式,实现药物的缓释和靶向输送。

2. 利用壳聚糖纳米微球的靶向性壳聚糖纳米微球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来实现靶向输送。

例如,通过修饰壳聚糖微球表面的靶向分子,可以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精确靶向输送。

这种靶向性可以提高药物的局部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

3. 利用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响应性壳聚糖纳米微球可以通过调整其结构和组成来实现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

例如,通过改变壳聚糖微球的pH响应性,可以实现在特定pH环境下的药物释放。

这种响应性能使得壳聚糖纳米微球在肿瘤治疗等需要对外界刺激做出响应的场景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结论壳聚糖纳米微球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在药物输送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其制备方法包括电沉积法、水相反应法和反相沉淀法等。

壳聚糖纳米微球可通过载药性能、靶向性和响应性等特点,实现药物的缓释、靶向输送和对外界刺激的响应。

壳聚糖三维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壳聚糖三维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Y u n , i l 2 HE K i A0 Y a HU Qa i , N a。 on S
( . Hee iest f e h ooy C e s ya dE gn eigD p r n , fi 3 0 9 C ia; 1 fi v ri o c n lg h mit n n ie r e at tHee 0 0 , hn Un y T r n me 2
中 图分 类 号 : 3 . 06 6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7 1 (0 2)5 0 0 — 8 10 — 19 2 1 0 — 0 10
Pr g e si h e a a i n o r e d m e so a io a a e i l o r s n t e Pr p r to fTh e - i n in lCh t s n M t ra
(. 肥 工 业 大 学 化 工 学 院 , 肥 20 0 ; . 江 大 学 生物 医用 大 分 子 研 究 所 , 州 3 0 2 ) 1合 合 309 2 浙 杭 10 7

要: 在生物材料的研究领域 中, 有关壳聚糖材料 的制备 与应 用研究越来越受 到重视 。 由于壳 聚糖 特
殊的结构与性能导致壳聚糖三维材料 的制备极其 困难 。 本文着重介绍近 年来壳 聚糖 三维材料 制备别是提高壳聚糖三维材料 的力学性 能 以及在人体 内环境下 力学性能 的耐 衰 减能力 , 在生物可 降解 骨折 内固定材 料与生物 可降解骨组 织工程 的应用上起着决 定作用 。 是未来几 将 年壳 聚糖 三维材料 研究的重点和突破 口。
关键 词 : 聚糖 ; 壳 羟基 磷 灰 石 ; 骨折 内 固定 ; 物 医用 材 料 生
的 进 展 , 点 是 为 三 维 壳 聚 糖 无 机 复 合 材 料 、 维 壳 聚糖 磁 性 功 能 材 料 、 维 壳 聚 糖 增 强 材 料 、 维 壳 重 三 三 三 聚糖 仿 生 材 料 以及 三 维 壳 聚 糖 组 织 工 程 支 架 材 料 的研 究 进 展 及 各 材 料 的性 能 与应 用 方 向 : 望 了壳 聚 展

低分子量壳聚糖

低分子量壳聚糖

低分子量壳聚糖低分子量壳聚糖(Low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LMWC)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生物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低分子量壳聚糖的特性、制备方法、生物活性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

一、低分子量壳聚糖的特性低分子量壳聚糖是由壳聚糖经酶或化学方法降解而得到的,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一般在1-10 kDa范围内。

相对于普通的壳聚糖,低分子量壳聚糖具有以下独特的特性:1. 溶解度好:由于分子量较小,低分子量壳聚糖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易于制备各种溶液和制剂。

2. 生物相容性优异:低分子量壳聚糖是从天然壳聚糖中提取得到的,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3. 生物活性显著:研究表明,低分子量壳聚糖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肿瘤和促进伤口愈合等多种生物活性。

4. 调节免疫功能:低分子量壳聚糖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细胞因子的产生。

二、低分子量壳聚糖的制备方法目前,低分子量壳聚糖制备方法主要包括酶解法、酸解法、还原法和辐照法等。

1. 酶解法:通过壳聚糖酶的作用,将壳聚糖降解成低分子量的产物。

2. 酸解法:利用酸(如盐酸、硫酸等)将壳聚糖进行酸解,得到低分子量壳聚糖。

3. 还原法:壳聚糖经过还原处理,将壳聚糖的N-乙酰胺基团还原为氨基基团,从而使壳聚糖的分子量降低。

4. 辐照法:利用电子束辐照或γ射线辐照壳聚糖,使其分子量降低。

三、低分子量壳聚糖的生物活性1. 抗菌活性:低分子量壳聚糖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可以通过破坏细菌膜结构、抑制细菌的生物膜形成和干扰细菌DNA复制等机制发挥抗菌作用。

2. 抗氧化活性:低分子量壳聚糖可以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反应、调节抗氧化酶活性等,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3. 抗肿瘤活性:研究显示,低分子量壳聚糖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并调节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4. 促进伤口愈合:低分子量壳聚糖可以促进伤口愈合过程中的纤维母细胞增殖、胶原合成、血管新生和上皮细胞迁移等,加速伤口愈合。

壳聚糖的应用研究进展

壳聚糖的应用研究进展

二、壳聚糖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 的研究方法
1、制备工艺
壳聚糖的制备主要通过甲壳素的脱乙酰化获得。常用的脱乙酰化方法包括化 学法和生物法,其中化学法主要包括酸碱催化剂法和无催化剂法,生物法则主要 通过酶解法进行。不同的制备工艺会对壳聚糖的分子量、脱乙酰度等性质产生影 响,从而影响其生物医学应用效果。因此,针对不同应用领域,需要优化制备工 艺,以获得具有特定性质的壳聚糖材料。
参考内容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是由甲壳类动物的外壳经过脱乙酰化处理 而得到的一种生物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及独特的物理 化学性质,壳聚糖在工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次演示将围 绕壳聚糖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展开讨论。
壳聚糖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能够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近年来,壳聚糖在药物传递系统、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 的进展。在药物传递系统方面,壳聚糖可以作为药物载体,能够实现药物的定向 传递,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在组织工程方面,壳聚糖可以作为细胞支架材 料,为细胞的生长和繁殖提供适宜的微环境。在生物材料方面,壳聚糖可以用于 制造人工器官、人工关节等医疗器械。
3.环境保护
壳聚糖在环境保护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壳聚糖可以用于重金属离 子的吸附和分离,通过离子交换作用有效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同时,壳聚 糖还可以用于制备环保材料,如可降解塑料、生物纤维等,以降低环境污染和资 源浪费。
三、壳聚糖的应用优势
壳聚糖具有多种应用优势,这使得它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首先,壳聚 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与人体组织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对机体无 明显毒副作用。其次,壳聚糖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可以用于吸附和去除水体中 的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此外,壳聚糖还具有抗菌性能,可以有 效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对于防治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壳聚糖药物微球的制备及应用进展

壳聚糖药物微球的制备及应用进展

壳聚糖药物微球的制备及应用进展摘要】壳聚糖由于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在微球的制备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综述了近两年来壳聚糖药物微球的制备及应用进展,并探讨了影响微球质量的因素。

【关键词】壳聚糖制备应用【中图分类号】R9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076-02壳聚糖(chitosan)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多聚糖,在体内溶胀成水凝胶后可被很好的生物降解,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黏附性,无毒,无抗原性,能溶于酸或酸性水溶液,被广泛应用于微球的制备。

壳聚糖药物微球的制备方法一般有乳化-化学交联法,喷雾干燥法,离子交联法,沉淀/凝聚法等多种方法。

1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1.1乳化-化学交联法是将药物、乳化剂和壳聚糖混合搅拌乳化制成乳状液,在复乳体系中,通过引入制孔剂,制备壳聚糖多孔微球,以此提高壳聚糖微球的比表面积和吸附性能,并逐步滴加入交联剂,减压过滤后用不同溶剂洗涤,冷冻干燥后得壳聚糖多孔微球的一种方法。

易兵鸿[1]等制备5-氟脲嘧啶壳聚糖缓释微球,采用戊二醛作为交联剂,结果药物则固定于微球骨架或结合于表面,通过体外累计释药率的比较表明,所制微球具有缓释性和药物突释效应。

方志文[2]等以壳聚糖为分散介质, 选用戊二醛为交联固化剂,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盐酸丙米嗪壳聚糖微球,所制微球外观均匀圆整,分散性良好,粒径分布均匀。

1.2 喷雾干燥法是将药物溶于壳聚糖制成溶液,经喷嘴喷入干燥室内,其雾滴中的水分被送入干燥室的热空气快速蒸发而干燥制备微球的一种方法。

该法具有操作简便、条件温和、微粒体形成速度快等特点,便大量生产,目前是微粒体制备工业化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混合液的粘度、均匀性、喷雾速率及干燥速率等。

为了减少微球间的粘连常可加入抗粘剂,如滑石粉、硬脂酸镁及二氧化硅等。

赵国巍等[3]以壳聚糖、丙烯酸树脂为载体材料,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三七皂苷缓释微球,所制三七皂苷缓释微球的外观圆整, 平均粒径为11.80μm,包封率70.4%,载药量9.1%,在磷酸缓冲液中三七皂苷12h释放缓慢、平稳,具有很好的缓释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应用进展
作者:左一萌申冲冲李婉聪苟志豪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0期
摘要:壳聚糖是几丁质脱乙酰化而形成的一种生物高分子材料,本文综述了壳聚糖的来源及其在农业、食品、医药、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归纳整理壳聚糖的酸碱水解法、EDTA法、酶解法、生物发酵法等制备方法,并比较总结了各种方法制备壳聚糖的优缺点,最后讨论了目前壳聚糖工业化过程的瓶颈问题,并做出展望,以期为壳聚糖的进一步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壳聚糖;生物材料;生物发酵法;展望
几丁质是由N-乙酰氨基葡萄糖聚合而成的一种天然高分子黏性多糖,广泛存在于虾壳,蟹壳中及许多节肢动物外壳、低等植物体内。

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几丁质产量在天然聚合物和含氮有机化合物中均位列第二,仅海洋生物体内的几丁质储量就高达0.1亿t。

壳聚糖是几丁质脱乙酰化的产物,是一种碱性多糖,高黏、具有强吸潮性与良好的生物活性,如消炎、抗氧化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

壳聚糖的大多来自于节肢动物、真菌和藻类。

一些甲壳类昆虫体内的壳聚糖含量较高,但不易提取,而工业废料虾壳、蟹壳等因易富集、含量高等优点成为壳聚糖的制备的首要原材料。

1 壳聚糖的制备方法
1.1酸碱水解法
几丁质脱掉乙酰基后就是壳聚糖,酰胺键可被强酸或强碱水解。

目前,经过浓酸浓碱脱乙酰法在工业上占主导地位。

在实验室研究中,孙丽发现甲壳素在低温条件下的主反应为降解反应;浓酸一般选用浓盐酸,而石国宗则用硫酸,制备过程中无酸雾产生,对此法有了一定的创新。

但此法仍存在诸多缺陷:获得的壳聚糖不稳定,又消耗了大量的酸碱,几丁质碳链也易被浓酸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且后续工艺复杂,增加了成本。

1.2 EDTA法
EDTA络合生物体内的金属离子而使其沉降以纯化甲壳素。

王婷[3]将克氏原螯虾壳内的无机盐用EDTA除去,蛋白质用NaOH处理来制备甲壳素;张士康等[4]以虾蛄壳为原料,研究了EDTA法提取甲壳素的最佳条件;孟凡欣使用响应面分析拟合期望函数对此法进行了工艺优化,提取率增加了1/5。

EDTA溶解
钙盐但不破坏甲壳素的碳链,显得更为安全,且其可以循环利用。

1.3 酶解法
几丁质酶来源广、制备壳聚糖效果好,因此壳聚糖的酶解法广受关注,自1905年几丁质酶被发现后起,酶解法就成为研究的热点。

研究发现混合酶解法效果更佳,另一方面,付博等用纳豆菌水解虾壳中的蛋白质,并探究了不同条件下纳豆菌蛋白酶的活性。

相较于前两种方法,酶法反应条件更为温和,且酶的来源广泛,生产过程也可控,但获得几丁质酶需要大量地投入资金,耗时长。

1.4 生物发酵法
微生物发酵时会分泌蛋白酶和有机酸,此二者分别分解蛋白质和无机盐,从而提纯壳聚糖。

自从首次用生物发酵法提取了甲壳素以来,微生物发酵法被广泛关注。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细菌发酵法,陈亚等以克氏原螯虾虾壳为原料,利用乳酸菌发酵来提取甲壳素。

此外,霉菌也是良好的选择,肖丽凤等研究了蓝色犁头霉的虾壳发酵,发酵过程产生的几丁质酶水解几丁质得到壳聚糖。

生物发酵法反应条件较为温和,但此法耗时长,并且需添加额外的营养物质,目前还停留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2 壳聚糖的应用
2.1 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壳寡糖有植物生长调节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瓜果作物种植时,低浓度的壳寡糖可以防止果蔬干旱、促进植株生长、延缓植株衰老;壳聚糖可以作为植物的灭菌剂。

在西红柿果实表面喷洒壳聚糖溶液,能够抵抗烟草斑纹病毒的感染,以增强环境适应力。

研究表明一定浓度的的壳寡糖对多种叶病毒都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如蔟叶病毒、花叶病毒等。

2.2 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壳聚糖与酸性多糖反应可生成酸性多糖络盐,可用于组织填充材料,被制成保健型仿生肉;甲壳素的性能优于纤维素,还有增稠、乳化等用途,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它有优良的抑菌活性,可阻止微生物侵染,保证食品品质,可用于食品防腐;它还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其抗氧化活性的体现是机体血液循环中的氧化应激水平的降低。

2.3 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壳聚糖对人体有亲和性、成膜性,可促进细胞再生,而被制成人造皮肤;壳聚糖骨架上的正电氨基可吸引红细胞表面负电荷而形成网络,促进凝血,陈全等[7]证明了温敏甲壳素水凝胶对鼠肝脏出血有明显的止血效果;壳聚糖在进入人体后,通过电荷互作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壳聚糖还可作为药物控释载体,将其衍生物制成微球,可提高医用效率,还有较好的抗酸活性,能有效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2.4 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壳聚糖可作为絮凝剂来处理污水。

研究发现壳聚糖相较于化学絮凝剂来源更广,对环境几乎无副作用,且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8];壳聚糖有沉降重金属的能力,其分子内的氨基和羟基能鳌合金属离子而沉降金属,因此可用于湿法冶金;壳聚糖还可以用于多种废弃物的处理,粘质沙雷氏菌等已被广泛用于以蟹壳等几丁质废弃物的分解,并制备高经济价值单细胞蛋白,有巨大的商业价值。

3 结语与展望
几丁质在自然界储备量巨大,有多种生理功能,可增强免疫力、治疗三高疾病。

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市场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前景广阔。

壳聚糖的制备方法中酸碱水解法在工业生产中仍处于主导地位,此法虽可高效提取甲壳素,但弊端显著,尤其是环境问题;EDTA法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且EDTA可循环利用,适合工业化生产,此法值得改进与发展;酶法作用条件温和、无二次污染、操作简单,但酶的造价高昂,限制了其发展;生物发酵法对环境十分友好,可大量获得产品,且蛋白成分可回收利用,但其限制因素为资源利用率低、高成本,不适宜长期大规模生产。

综上所述,壳聚糖的制备法的进展颇多,然而距离最终工业化还很远,就目前筛选高产菌种、构建基因工程菌、优化微生物的发酵条件、探究新的制备方法是壳聚糖工业化发展的立足点。

参考文献:
[1] 孙丽.盐酸降解甲壳素制备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的机理研究[J].海峡药学, 2018,(04):18-20.
[2] 石国宗.硫酸降解甲壳素制备N-乙酰氨基葡萄糖的工艺研究[J].海峡药学, 2016(7):11-13.
[3] 王婷.克氏原螯蝦中甲壳素提取工艺的优化[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9,48(1):30-33.
[4] 张士康,冯立中,支彤彤,等.虾蛄壳中甲壳素的提取工艺探究[J].科技视界,2016(22):173.
[5] 孙翔宇,魏琦峰,任秀莲等.虾、蟹壳中甲壳素/壳聚糖提取工艺及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8,39(22):214-219.
[6] 肖丽凤,邬海雄,郭艳峰.虾壳粉的生物酶解脱乙酰工艺优化研究[J].广东化工,2016,43(16):98-100.
[7] 陈全,王慧,石杰,等.甲壳素温敏水凝胶止血作用的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17,36(1):71-75.
[8] 白玉爽,刘悦,李跃等.浅谈壳聚糖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管理,2018,No.488(17):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