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不忘育人 ——我在数学运算应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书不忘育人——我在数学运算应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明确要求教师:“通过数学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学生为四个现代化学好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解惑,而且要重视在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我们要根据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客观性、实践性、发展性、创造性,注意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教材的德育功能,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渗透教育。
下面就运算应用在育人方面的功能谈一下:
一、个性品质方面的教育
运算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
初中阶段是培养数学运算能力的黄金时期,初中代数的主要内容都和运算有关,如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根式的运算和解方程。
初中运算能力不过关,会直接影响高中数学的学习:从目前的数学评价来说,运算准确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运算屡屡出错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从个性品质上说,运算能力差的同学往往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眼高手低,从而阻碍了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从学生试卷的自我分析上看,会做而做错的题不在少数,且出错之处大部分是运算错误,并且是一些极其简单的小运算,如71-19=68,(3+3)2=81等,错误虽小,但决不可等闲视之,决不能让一句“马虎”掩盖了其背后的真正原因。
因此可以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细心的养成,强调专心致志、精益
求精、持之以恒;二是渗透理解与推理能力,注重独立思考和顺序性、条理性;三是讲究策略,优化过程,提高简捷、合理、技巧和灵活性;四是创新模式的培养,要求有发现美、创造美和表达美的能力;五是学会反思,及时纠正,重视行为习惯,进而形成责任感。
二、以教材内容为抓手,展示我国古今数学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我国是文明古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尤其是古代数学成就辉煌,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初中代数》第一册(上)在学习有理数时,利用“阅读材料”教育学生,约在公元1世纪形成的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就已记载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法的运算法则。
印度人到公元7世纪才承认负数,而欧洲人到15世纪才承认。
可见我国是最早承认负数的国家。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方程组后,告诉学生历史上第一个不定方程并有完整的解法是出现在秦汉时代的《九章算术》中,而在国外其完整的解法直到17世纪末才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完成。
三、有必要提一下数学在“美育”中的作用。
在生活中,艺术(音乐、美术等等)、体育、文学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数学在“美育”中的作用常常被忽视。
在数学中,到处都可以使我们感受到:准确、简洁、对称、抽象,等等,这些特点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
例如,在数学中,数学语言的简洁、精炼、准确处处可见,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等都是数学所特有的语言,当我们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指出其直角边分别是a和b,c是它的斜边,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们
都会知道公式:a2+b2=c2 的含义。
像艺术、体育一样,在这些方面,数学同样会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像艺术工作者一样珍惜数学的“美学价值”。
中学数学运算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不仅要善于把运算应用作为科学知识来传授,而且要善于把运算应用作为德育内容来渗透,把德育内容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此时无声胜有声”,使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